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5篇文章
< 1 2 2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和列线图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林 王亦雄 +1 位作者 潘辉 徐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目的】对孕妇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其独立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获得IDA的有效干预方案。【方法】将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的孕妇为调查对... 【目的】对孕妇妊娠期缺铁性贫血(IDA)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其独立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获得IDA的有效干预方案。【方法】将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的孕妇为调查对象,采取统一调查问卷结合监测血常规的方法跟踪孕妇直至分娩,入组500例,最终完成482例。根据孕晚期有无IDA分为IDA组与非IDA组。对可能影响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R软件建立预测发生的列线图模型。【结果】482例妊娠晚期女性发生IDA有96例,发生率为19.92%;单因素分析显示,经济独立情况、孕前体质指数、孕次及孕期有无正规补铁与妊娠晚期IDA的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独立(P=0.031,OR=0.583)、孕期正规补铁(P<0.001,OR=5.337)是IDA的保护因素;孕前低体质指数(P=0.021,OR=2.375),孕次≥3次(P=0.015,OR=2.253)是IDA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IDA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4,最佳截断值为-1.481,预测灵敏度为81.2%,特异度分别为75.1%。【结论】妊娠晚期IDA发病率较高;孕前低体质指数、孕次大于3次是妊娠晚期IDA的危险因素;经济独立、正规补铁是妊娠晚期IDA的保护因素。可利用上述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取预防性措施研究降低妊娠晚期IDA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 缺铁性贫血 危险因素 保护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测序在缺血再灌注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洁 杨正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往往伴有严重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肌冬眠、急性心力衰竭、脑功能障碍、肾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肝移植排斥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在临床上对医生提出了重要的治疗挑战。单细胞测序技...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往往伴有严重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肌冬眠、急性心力衰竭、脑功能障碍、肾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肝移植排斥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在临床上对医生提出了重要的治疗挑战。单细胞测序技术是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或表观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从而揭示细胞的异质性,了解细胞的发育轨迹、类型、状态和各种相互作用。自首次发现以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肿瘤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等。本文主要是对单细胞测序在IRI引起的各个器官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了解IRI机制和信号通路,为器官IRI的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单细胞测序 凋亡 移植 异质性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首例宫颈癌自体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成功妊娠
3
作者 李宇彬 张阳 +5 位作者 孟田 蔡炳 吴楚玲 王长希 沈宏伟 杨国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05,共8页
【目的】探讨卵巢组织冻存及自体移植手术保护子宫颈癌患者生育力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疗效。【方法】对1例26岁子宫颈癌ⅡA1期患者在癌症手术过程中进行卵巢组织取材、冻存,待其癌症完全缓解后进行冻存卵巢组织自体移植手术,随访监测患... 【目的】探讨卵巢组织冻存及自体移植手术保护子宫颈癌患者生育力与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疗效。【方法】对1例26岁子宫颈癌ⅡA1期患者在癌症手术过程中进行卵巢组织取材、冻存,待其癌症完全缓解后进行冻存卵巢组织自体移植手术,随访监测患者的绝经相关症状、激素水平及卵泡发育情况。【结果】卵巢组织移植第6个月卵泡刺激素降低至6.60 U/L,雌二醇由<10.00 ng/L升高至89.00 ng/L。移植第10个月,B超监测到移植卵巢组织有卵泡发育且能完成生理排卵功能。移植第15个月,卵泡刺激素维持在7.24 U/L,雌二醇水平升至368.00 ng/L。移植2年余,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成功诞下了一名健康的婴儿。【结论】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卵巢恢复内分泌功能及排卵功能,并成功妊娠,证明卵巢组织在临床上移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合作 卵巢组织冻存 卵巢组织移植 子宫颈癌 卵巢功能 生育力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时超声作为新的产程评估手段的体验感及接受度调查
4
作者 陈新娟 崔金晖 +3 位作者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李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540,共6页
【目的】探讨孕妇对产时超声(IPUS)这一新的产程评估手段的体验感及接受程度。【方法】对2023年2月至2024年12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产房拟行阴道试产的180例孕妇,在临产后、实施分娩镇痛前给予IPUS及阴道检查(VE)进行产... 【目的】探讨孕妇对产时超声(IPUS)这一新的产程评估手段的体验感及接受程度。【方法】对2023年2月至2024年12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产房拟行阴道试产的180例孕妇,在临产后、实施分娩镇痛前给予IPUS及阴道检查(VE)进行产程评估,其后通过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孕妇对两种检查方法的体验感及对IPUS的接受度,并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对检查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孕妇对两种产程评估方法的体验感及疼痛程度的差异。【结果】IPUS的接受度高达96.67%(174/180,其余6例孕妇选择不确定);60%以上的孕妇认为IPUS评估舒适,且所有孕妇均无不适感,而使用VE评估则有32.8%的孕妇感到不适(χ^(2)=196.02,P<0.001)。近2/3的孕妇认为VE后会带来心理阴影,而IPUS后无1例孕妇认为会带来心理阴影(χ^(2)=261.52,P<0.001)。约77.78%(140/180)的孕妇认为若用IPUS代替VE,可以减少其对阴道分娩的恐惧、增强分娩的信心。孕妇对使用的VAS 0(0,2)显著低于使用VE的VAS 4(4,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Z=-14.62,P<0.001),进一步进行分层分析显示,90%(164/180)以上孕妇认为IPUS检查无疼痛,无孕妇有中度或以上疼痛感,而进行VE的孕妇中,有43.33%(78/180)有中度或以上疼痛(P<0.001)。【结论】IPUS作为一种新行产程评估方式,能够减少传统VE带来的疼痛不适,降低孕妇对分娩的恐惧、提升分娩信心,且在我国孕产妇中也有很高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时超声 体验感 接受度 产程评估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 Auto LAQ评估左房功能对鉴别毛细血管前、后PH的价值
5
作者 李翠玲 雷欣莉 +5 位作者 肖翡 范瑞 廖斯滢 刘东红 林红 姚凤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675,共9页
【目的】为了探讨应用4D左心房自动定量分析(4D Auto LAQ)软件测定的左房容积和应变值对鉴别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和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的价值,并与肺-左心房应变偶联指数(ePLAGS)的鉴别能力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 【目的】为了探讨应用4D左心房自动定量分析(4D Auto LAQ)软件测定的左房容积和应变值对鉴别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和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的价值,并与肺-左心房应变偶联指数(ePLAGS)的鉴别能力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自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98例高概率肺动脉高压(PH)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史及实验室资料。根据肺动脉楔压(PAWP)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毛细血管前PH组(PAWP≤15 mmHg)及毛细血管后PH组(PAWP>15 mmHg)。所纳入的患者均接受了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应用4D Auto LAQ软件自动测量左房容积和应变参数。【结果】根据PAWP的数值,入选患者分为两组:毛细血管前PH组[n=39,年龄(53±24)岁]和毛细血管后PH组[n=59,年龄(57±18)岁]。与毛细血管前PH组相比,毛细血管后PH组的最大左心房容量指数(LAVImax)、最小左心房容量指数(LAVImin)和左心房射血前的容量指数(LAVIpreA)显著增加,而左心房储备期纵向应变值(LASr)和左心房导管期纵向应变值(LAScd)明显降低。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LAVImax[OR:1.40;95%CI:(1.052,1.872);P=0.021]和LAScd[OR:1.76;95%CI:(1.183,2.489);P=0.004]是检测毛细血管后PH的强大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LAVImax(AUC=0.82,P<0.001)和LAScd(AUC=0.78,P<0.001)在预测毛细血管后PH组方面具有很高的辨别力,其临界值分别为35.69 mL/m^(2)(敏感性86%,特异性74%)和-9%(敏感性80%,特异性70%)。【结论】:应用4D auto LAQ测量的LAVImax和LAScd是区分毛细血管前和毛细血管后PH患者有价值的参数,且其鉴别能力优于肺-左心房应变偶联指数(ePLA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四维左房自动定量分析 左心房容积 左心房应变 肺-左心房偶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术后肺部并发症患者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
6
作者 王斌 张晓莉 +3 位作者 杨晓春 王京宇 安友仲 冯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8-534,共7页
【目的】确定与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相关的特征性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方法】本研究前瞻性、连续入组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腹部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带气管插管的... 【目的】确定与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相关的特征性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方法】本研究前瞻性、连续入组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腹部手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带气管插管的患者76例。采集患者围术期相关基本信息,并在患者入ICU后的24 h内经气管插管采集患者呼出气,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GC-MS),分析患者呼出气VOCs成分。观察患者术后24 h采集呼出气后是否发生PPCs,将患者分为PPCs(n=44)组和无PPCs组(n=32),比较患病组和非患病组呼出气VOCs差异。应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有价值VOCs变量,进而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和PPCs相关的特征性VOCs。【结果】76例患者中发生PPCs者44例,无PPCs者32例,针对两组患者呼出气VOCs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和PPCs可能相关的4种化合物,将4种化合物带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呼出气1-十六烷醇含量增高和PPCs的发生相关(OR:1.000,P=0.002)。【结论】本研究显示腹部手术后患者呼出气中1-十六烷醇含量升高可能和PPCs的发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气管插管 肺部并发症 呼出气分析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衰弱对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陈慧 范桂芬 +1 位作者 许冬妮 卢桠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18,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衰弱指数对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43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术前衰弱情况,衰弱评估方法为衰弱(FRAIL)问卷。采用二... 【目的】探讨术前衰弱指数对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43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术前衰弱情况,衰弱评估方法为衰弱(FRAIL)问卷。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衰弱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按照人口学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并探讨衰弱对于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35例,119例发生衰弱(占27.4%),316例无衰弱(占72.7%)。两组患者在年龄、BMI、ASA评分、术后输注红细胞、术后腹腔脓肿、CA199、CA125、AF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HDL和疼痛程度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ASA评分3级是衰弱的危险因素,HDL是衰弱的保护因素。非衰弱组的生存时间优于衰弱组。HDL是影响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LDL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前衰弱状态是胰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对于胰腺癌患者,术前应进行衰弱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患者的营养和代谢状况,以期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衰弱(FRAIL)问卷 胰腺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特点和误诊分析
8
作者 周香雪 钟威 许少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78,共7页
【目的】研究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前庭功能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等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7例,健康志愿者10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眩晕障碍量表(DHI)评... 【目的】研究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前庭功能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等对这类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以孤立性头昏为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37例,健康志愿者10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头部影像学、脑电图、前庭功能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形态学、病原学二代测序、误诊情况等。分析各类检查对患者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比治疗前后各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89.19%(33/37)患者的初步诊断存在误诊。64.86%(24/37)患者前庭功能平滑跟踪试验提示前庭中枢病变(AUC值:0.82)。86.49%(32/37)患者CSF转化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AUC值:0.93),97.30%(36/37)患者CSF大淋巴细胞增多(AUC值:0.99),94.59%(35/37)患者激活单核细胞增多(AUC值:0.97)。18.92%(7/37)患者脑电图慢波增多(AUC值:0.60)。13.51%(5/37)患者头MR表现为皮层肿胀(AUC值:0.60)。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头昏等级下降(Z=-4.899,P<0.001),平滑跟踪异常(Z=-4.583,P<0.001)减少,CSF转化型淋巴细胞比例(t=4.281,P<0.001)、大淋巴细胞比例下降(t=6.905,P<0.001)。【结论】孤立性头昏表现的病毒性脑炎误诊率高。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大淋巴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的增高和前庭功能检查相结合,可使平滑跟踪实验具有较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细胞学 前庭功能 病毒性脑炎 头昏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斌 冯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0,共11页
人类的呼出气体中蕴含丰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其种类可达数千种之多。除外界空气携带进入体内的VOCs外,绝大部分的VOCs来自于人体代谢以及人体内微生物的代谢。所以呼出气VOCs携带了大量人体内部的信息,这些信息类似于个体代谢... 人类的呼出气体中蕴含丰富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其种类可达数千种之多。除外界空气携带进入体内的VOCs外,绝大部分的VOCs来自于人体代谢以及人体内微生物的代谢。所以呼出气VOCs携带了大量人体内部的信息,这些信息类似于个体代谢状况的呼出气物质的“指纹”,从而使其有潜力成为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的理想工具。近年来大量关于疾病和呼出气VOCs的研究展示出有价值的结果。人体内诸多疾病均和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具有密切关联,氧化应激反应同样会产生大量VOCs通过肺部排出,这成为了监测疾病的一个新的窗口。今后利用呼出气VOCs分析开展针对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本文将从呼出气VOCs的概念、采集、检测、临床应用以及VOCs和疾病的关系5个方面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肿瘤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激活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进展
10
作者 侯宇 赵英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自我调节机制,主要发生在哺乳动物和酵母细胞的溶酶体或液泡中,对维持生命活动及物质代谢的平衡至关重要。当细胞处于应激状态(如营养缺乏、物理化学刺激、感染、氧化应激等),或细胞质中积累了老化或受损的细胞... 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自我调节机制,主要发生在哺乳动物和酵母细胞的溶酶体或液泡中,对维持生命活动及物质代谢的平衡至关重要。当细胞处于应激状态(如营养缺乏、物理化学刺激、感染、氧化应激等),或细胞质中积累了老化或受损的细胞器,自噬过程就会被激活,通过降解并循环利用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清除潜在的有害物质,将降解产物用于能量供应和大分子的再合成,从而帮助细胞维持稳态。自噬激活剂是指能够促进细胞自清除过程的化合物或药物(如mTOR抑制剂、AMPK激动剂、SIRT1激活剂、溶酶体增强剂等),它们通过作用于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或蛋白,增强自噬活性,从而调节细胞及其代谢过程,进而对机体产生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促进自噬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被发现,这些小分子化合物作为自噬激活剂,在治疗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部分相关药物甚至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通过探讨多种类型自噬激活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旨在为自噬激活剂在疾病中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自噬激活剂 信号通路 细胞稳态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烷磺酸诱导血脑屏障损伤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1
作者 肖智勇 魏楚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0,共7页
全氟辛烷磺酸(PFOS)具有显著生物毒性,能够破坏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PFOS暴露可使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降解和星形胶质细胞损伤,进而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以及多条信号通路的激活,包括PI3K/AKT、p38 MAPK、氧化应激和钙信号通路。... 全氟辛烷磺酸(PFOS)具有显著生物毒性,能够破坏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PFOS暴露可使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降解和星形胶质细胞损伤,进而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以及多条信号通路的激活,包括PI3K/AKT、p38 MAPK、氧化应激和钙信号通路。血脑屏障的损伤可能引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而PFOS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脑屏障的功能,进而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本文旨在综述PFOS诱导血脑屏障损伤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并建议未来研究可聚焦于发展更精确的体内模型、利用更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更细致的分子机制、探讨PFOS与其他环境毒素的协同作用,以期为临床防治PFOS诱导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血脑屏障 神经毒性 机制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定量CT定义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映娜 孙侃 +5 位作者 李娜 王成芷 黄楚霖 李玲玲 肖辉盛 劳国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3,共7页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定量CT(QCT)测量的体积骨密度及定义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骨质疏松症早期筛查、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与代... 【目的】本研究拟明确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定量CT(QCT)测量的体积骨密度及定义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骨质疏松症早期筛查、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住院并行腰椎QCT检查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分析,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血浆纤维蛋白原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有441人,年龄为(46.0±14.5)岁,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6.4%(28/441)。随着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显著增加(P<0.0001);L1和L2的平均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处于第一分位(1.99g/L~2.37g/L)的人群相比较,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年龄、性别、BMI)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处于第四分位(3.67g/L~4.46g/L)的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增加了8.85倍。【结论】本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潜在筛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这一发现为骨代谢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高血压 纤维蛋白原 定量CT 体积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地区妇女高危型HPV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三联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阿斯木古丽·克力木 玛伊热·安外尔 +1 位作者 杨秀玮 牛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目的】探究喀什地区妇女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现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对近3年阳性患者进行随访及健康教育认知干预,以评估干预效果,提升妇女对宫颈HPV筛查的认知水平,降低宫颈癌发病率。【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了2021年1月至2023年6... 【目的】探究喀什地区妇女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现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并对近3年阳性患者进行随访及健康教育认知干预,以评估干预效果,提升妇女对宫颈HPV筛查的认知水平,降低宫颈癌发病率。【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HPV筛查的喀什地区妇女571例。采用PCRRDB法检测高危型HPV-DNA,依据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HPV阴性组和HPV阳性组,并分析其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此外,对筛查时检测为高危型HPV阳性的妇女进行随访,评估健康管理干预效果。【结果】2021年至2023年间,喀什地区妇女高危型HP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19.15%、16.43%和11.30%(P<0.001),累计检测出3921例(16.13%)高危型HPV阳性病例。维吾尔族女性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P<0.05)。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数量、避孕方式及阴道炎症史(P<0.05)。健康管理干预显著提高了研究对象的宫颈癌预防认知评分和自愿接种HPV疫苗比例(P<0.05)。【结论】喀什地区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较高,以单一感染HPV-16型、HPV-52型及混合感染HPV-16型+HPV-52型、HPV-16型+HPV-58型为主。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伴侣数量、避孕方式和阴道炎症史是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因素。通过三联教育干预有效降低了喀什地区宫颈癌发病率,提高了基层诊治规范及卫生监督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地区 高危型HPV 感染现状 危险因素 干预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对减少前列腺癌过度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继燊 谢玉洁 +2 位作者 杨婷 焦举 何朝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17,共7页
【目的】评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提出基于PSMA PET/CT检查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155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前的PSMA PET/CT图像和... 【目的】评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在前列腺穿刺活检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提出基于PSMA PET/CT检查的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155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前的PSMA PET/CT图像和临床病理资料。采用PRIMARY评分作为PSMA PET/CT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准化评估方法,比较不同PRIMARY评分筛选前列腺穿刺患者的活检阳性率、漏诊患者比例及避免活检患者比例。使用ROC曲线分析PSA及其衍生指标,选出最适合与PRIMARY评分联合应用的补充筛查指标,评估两者联用对降低漏诊患者比例的效果。【结果】PRIMARY评分1~5分的病例中前列腺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5.8%(3/19),17.1%(7/41),50%(12/24),95.2%(20/21),98%(49/50)。以PRIMARY评分3~5分作为筛选策略的活检阳性率为85.3%,避免活检患者比例为38.7%,漏诊率为11%。以PSA密度>0.15 ng/(mL·cm³)作为辅助筛选标准,能有效检出PRIMARY评分1~2分病例中的前列腺癌患者,与PRIMARY评分3~5分筛选策略联合应用,可使活检漏诊率降低至2.2%。【结论】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PSMA PET/CT应用于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穿刺活检的筛选策略,即对PRIMARY评分3~5分或PRIMARY评分1~2分但PSA密度>0.15 ng/(mL·cm³)的患者进行活检。该综合策略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同时显著降低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穿刺 前列腺癌 PET/CT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D+激活SIRT3/IDH2信号通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被引量:1
15
作者 丘雨旻 陈曦 +5 位作者 张建宁 刘张弛 朱秋霞 张美信 陶军 吴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渗透泵构建高血压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和高血压组(AngⅡ),每天补充NAD+前体——烟酰胺单核苷酸(300 mg/kg... 【目的】探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渗透泵构建高血压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和高血压组(AngⅡ),每天补充NAD+前体——烟酰胺单核苷酸(300 mg/kg),4周后检测小鼠血压、内皮舒张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采用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评估体外内皮细胞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mtROS水平;采用RT-PCR检测mtDNA、SIRT3、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的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羟基-2′-脱氧鸟苷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NOS、eNOS、SIRT3、IDH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补充NMN降低了高血压小鼠血压(P<0.001),改善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度(P<0.001);体外实验中,NMN可改善AngⅡ刺激所致的内皮细胞舒张功能下降(P<0.05)和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P<0.001)。机制上,NMN提升了SIRT3活性(P<0.001),进而增强了IDH的活性(P<0.001),从而改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相反,敲低IDH2后将减弱SIRT3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P<0.001)。【结论】NAD+可降低血压和改善血管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SIRT3/IDH2信号通路降低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内皮损伤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SIRT3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苗懿 李隽逸 +3 位作者 黄佩姗 王克 张雪琳 董强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1,共9页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NSSI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方法】选取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DSM-5关于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有NSSI行为组(NSSI组)和不伴有NSSI...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NSSI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方法】选取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DSM-5关于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有NSSI行为组(NSSI组)和不伴有NSSI行为组(nNSSI组)。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N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儿童期创伤问卷简表(CTQ-SF)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NSSI组与nNSSI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有59例存在NSSI,检出率为62.11%。NSSI组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SQ消极应对、对父亲的依恋焦虑、对母亲的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CTQ-SF总分、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方面的评分均高于nNSSI组(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消极应对、与母亲的依恋回避以及情感虐待可能会提高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焦虑、消极应对、对母亲的依恋回避、情感虐待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除了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外,还需注意关注患者的应对方式、亲子关系及童年创伤经历,以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障碍 非自杀性自伤 应对方式 亲子关系 童年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晓君 刘军秀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而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飞猛进,它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工具,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功能,为妇科恶性肿瘤... 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而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飞猛进,它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革命性工具,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等功能,为妇科恶性肿瘤的诊疗管理开辟了新途径。本文综合回顾了AI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这3大妇科恶性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聚焦于其在肿瘤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效果评估以及预后预测中的实际应用,为未来妇科恶性肿瘤AI研究的方向提供指导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宫颈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早期诊断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CCL3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昊天 彭友谊 +1 位作者 龚彩平 杨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11,共6页
【目的】探究血浆趋化因子CCL3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经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患者纳入感染组,健康查体或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剔除不符合要... 【目的】探究血浆趋化因子CCL3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3年10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经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患者纳入感染组,健康查体或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纳入对照组,剔除不符合要求样本,取其血常规的残余血标本,检测血浆中CCL3水平,分析感染患者和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等血常规指标及血浆CCL3水平,评估CCL3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总计纳入257例,其中感染组167例,经临床症状、血常规、炎症指标或病原学检查明确为现症感染。对照组90例确定无现症感染。感染组的WBC、NEUT以及CCL3水平高于对照组,感染组的淋巴细胞、EOS计数低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1)。以上述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得出WBC、NEUT、EOS、CCL3水平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在所有差异指标中,CCL3水平检验效能优于WBC和NUET,EOS则无检验效能,CCL3的AUC为0.844(95%CI:0.795,0.892),敏感度84.4%,特异性69.8%,最佳阈值为106.405 ng/mL。【结论】血浆CCL3水平对预测感染性疾病有临床诊断价值,可能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CCL3 感染性疾病 诊断性试验 ROC曲线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晨枫 任彬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20,共11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为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累积以及神经元死亡。这些病理改变导致了患者认知功能的逐渐衰退,最终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目前,AD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药物干预效果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为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累积以及神经元死亡。这些病理改变导致了患者认知功能的逐渐衰退,最终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目前,AD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常伴有副作用。因此研究非药物治疗,特别是营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是一类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脂肪酸,主要存在于鱼油和某些植物油中。它们在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证据和临床试验表明,ω-3PUFAs的补充与认知功能改善相关,尤其是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应用上显示出积极效果。本文综述了ω-3PUFAs在AD中的作用及其最新机制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其减少脑内Aβ沉积和Tau蛋白磷酸化、抑制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以及调控能量代谢等方面。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不一致性,尤其是在不同基因型人群中的效果差异显著。因此,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ω-3PUFAs在早期干预中的作用,并优化其剂量和配方,以实现最佳的神经保护效果。此外,本文还基于现有研究提出了饮食建议和剂量推荐,期望为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神经保护 认知功能 非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枢机制:基于脑电图和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琼迪 张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大约1/3的脑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由于PSCI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可靠的客观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主观的神经生理学量表进行评估诊断,而脑电图(EEG)及磁共振成像(MRI)具备提供客观指... 大约1/3的脑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由于PSCI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可靠的客观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主观的神经生理学量表进行评估诊断,而脑电图(EEG)及磁共振成像(MRI)具备提供客观指标的优势。本文基于EEG、MRI以及EEG-MRI融合技术,对PSCI患者的脑电波谱、脑结构、脑网络变化等中枢机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索EEG和MRI对预测及诊断PSCI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对PSCI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认知障碍 脑电图 磁共振成像 中枢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