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6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一种新分型方法的设计及可信度检验和治疗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舒钧 许南 +11 位作者 杨雪能 寸新华 郭立民 赵刚 王志华 袁勇 张伟 陈应东 王卫东 杨子斌 刘勇 杨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9-469,共11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料完整的35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69例,年龄35.5±28.9岁;活动性脊柱结核346例,静止型结核12例;颈椎37例,颈胸椎24例,胸椎126例,胸腰椎79例,腰椎63例,腰骶椎29例;病灶累及椎体数为1~12个(3.1±1.9个);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活动受限、发热、血沉增快、椎体和椎间盘破坏吸收、寒性脓肿、死骨等。256例合并脊柱后凸畸形,6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害。采用专家组讨论和意见征询方法,筛选出能反映脊柱结核特征的指标,将脊柱后凸程度与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特征指标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分型(ASM分型)并进行可重复性评估和可信度检验。同时,收集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11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检查,通过X线和CT检查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和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等,评估手术疗效。结果:论证结果,脊柱结核的病理阶段、发病部位、累及的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和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较为重要的特征指标,其他指标如椎体破坏程度、节段不稳、死骨的数量及大小、寒性脓肿等的特征性不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更具特征性的指标脊柱后凸畸形与病程、部位、节段、有无脊髓神经损害等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根据论证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指标分型:以病灶内结核活动性情况分为活动型脊柱结核(Ⅰ型)和静止型脊柱结核(Ⅱ型)两种主要类型,其中Ⅰ型又分为四种亚型:A型为早期脊柱结核;B型为进展期脊柱结核;C型和D型为特殊类型,分别为跳跃型脊柱结核和脊柱附件结核;Ⅱ型又分为畸形静止型(A型)和畸形进展型(B型)两种亚型;同时,将脊柱结核四项重要指标包括病灶部位、受累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及程度以及有无脊髓神经功能损害作为辅助指标;可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分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17例患者中,12例颈椎结核采用了前路手术,104例颈胸交界区及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了单纯经后路手术,1例胸腰椎结核在后路手术同时,采用入路对侧腹部小切口行寒性脓肿清除。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为1.9±0.3分(1~3分);脊柱后凸Cobb角为15.6°±8.4°(4°~40°);脊髓神经功能异常者,末次随访时已完全恢复至正常,上述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例患者获得临床治愈、CT影像显示达到骨性融合;6例患者结核复发,其中5例因植骨不融合,出现内固定失败,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新分型(ASM)能反映脊柱结核患者的病情特点,便于临床诊疗和交流。对颈胸交界区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分型 可信度检验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腹部折叠畸形程度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尹稳 崔西龙 +6 位作者 张伟 翟云雷 郑国辉 孙乐乐 王康康 张旭 于海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及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4年1月31例行胸腰椎CT检查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45.0±8.9岁。在胸腰椎CT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胸腹折叠角(thoracoabdominal folded angle,TAFA)及剑突-耻骨联合距离(the distances between xiphoid process and superior edge of the pubis,XP),同时在脊柱全长侧位片上测量全脊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胸椎后凸Cobb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Cobb角(lumbar lordosis,LL)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CT矢状面腰椎生理曲度对腹腔容积变化的影响创新性提出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CT影像学分型,腰椎存在生理前凸时为Ⅰ型,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时为Ⅱ型,腰椎后凸畸形时为Ⅲ型。根据TAFA将Ⅲ型患者分为两个亚型,TAFA>90°为A亚型,TAFA≤90°为B亚型。由5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师先后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独立评估与分型(间隔10d),采用Kendall′s W检验分析多组观察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型间上述测量参数的差异性。结果:31例患者中,胸腹部折叠畸形Ⅰ型5例、Ⅱ型8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观察者间分型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为0.954(P<0.001)。患者平均GK、TK、LL、SVA、TAFA及XP分别为83.7°±29.9°、48.7°±21.3°、-13.9°±25.3°、22.8±14.9cm、128.1°±50.5°及16.8±8.9cm;各组TAFA、XP测量数值间Kendall′s W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46(P<0.001)和0.979(P<0.001);各分型间TAFA及XP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T影像学分型可以客观评价AS胸腹部折叠畸形情况,剑突-耻骨联合距离及胸腹折叠角是评估AS胸腹部折叠畸形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 胸腹部折叠畸形 胸腹折叠角 剑突-耻骨联合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肺癌脊柱转移瘤后路减压固定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作者 崔云鹏 李怀瑾 +5 位作者 米川 燕太强 王冰 潘元星 林云飞 施学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减少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后路减压手术的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减压手术的肺癌脊柱转移患者68例,年龄63.1±1.3岁,...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减少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后路减压手术的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减压手术的肺癌脊柱转移患者68例,年龄63.1±1.3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根据患者从开始麻醉到手术30min内是否接受TXA(1g,静脉注射)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46例)。收集患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 physical status classification system,ASA)分级、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肿瘤相关资料(包括病理类型和系统治疗)、实验室相关资料(包括术前HGB、Hct、PLT、PT、APTT和术后1d Hct)、手术相关资料(包括减压部位、显露节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当天的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情况)和术后住院期间下肢静脉血栓相关资料。采用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采用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病理类型、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等一般资料和肿瘤相关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HGB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35),术前Hct、PLT、PT、APTT以及术后1d Hct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减压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显露节段和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961.3.4(741.5,1810.4)mL vs 1593.5(1170.2,1936.1)mL,P=0.013],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400(0,800)mL vs 800(400,800)mL,P=0.024]。两组在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新发下肢静脉血栓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始麻醉到手术30min内静脉注射1g TXA能够减少肺癌脊柱转移患者后路减压手术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肺癌 氨甲环酸 失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作者 崔云鹏 米川 +4 位作者 燕太强 王冰 潘元星 林云飞 施学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评估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4年3月因脊柱转移瘤在我科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5例,女16例,年龄63.9±1.2岁;其中24例患者接受后路微创小切... 目的:评估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4年3月因脊柱转移瘤在我科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5例,女16例,年龄63.9±1.2岁;其中24例患者接受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47例接受传统后路减压手术。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评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与血供、手术部位以及术前是否栓塞等基线数据上的差异,以及总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日异体血输入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P<0.001)。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日失血量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03)。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日输血(P=0.011)、术后总引流量(P=0.000)、引流管留置时间(P=0.000)以及术后住院时间P=0.000均较传统手术组显著降低。小切口微创组患者术后第1天ALB下降程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改善(P=0.040)。两组患者在硬膜损伤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手术失血及异体血输注,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改善与传统手术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小切口 微创脊柱手术 失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腰背部浅层与深层椎旁肌超声形态特征
5
作者 张珊珊 王艳君 +4 位作者 练志伟 许轶 杨斌斌 梁秋丽 王楚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6-375,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腰背部凸凹侧浅层与深层椎旁肌静息及收缩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侧凸角度影响,分析侧凸角度与椎旁肌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本院2020... 目的:探讨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胸腰背部凸凹侧浅层与深层椎旁肌静息及收缩时的形态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侧凸角度影响,分析侧凸角度与椎旁肌形态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本院2020年7月~2023年12月收治的21例Cobb角为20°~45°、胸段为主弯的S型AIS患者(男4例,女17例,年龄13.9±1.6岁)和21例健康对照组(男7例,女14例,年龄14.6±1.4岁),通过肌骨超声采集两组胸腰段椎旁肌形态学数据:AIS患者凸、凹侧(健康对照组为左、右侧)竖脊肌、多裂肌静息状态及最大随意等长收缩时肌肉厚度变化。分析两组间胸腰段浅层及深层椎旁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收缩厚度变化率及椎旁肌总静息厚度与总收缩厚度(竖脊肌+多裂肌)等差异,并分析AIS凸侧、凹侧胸腰段椎旁肌结构特征差异。对胸腰段Cobb角与相应节段的竖脊肌、多裂肌的形态学指标(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变化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侧凸严重程度对浅层与深层椎旁肌形态学的影响。结果:AIS患者主胸段Cobb角为31.62°±7.68°,腰段Cobb角为19.52°±6.48°。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S患者胸段凸侧、凹侧椎旁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及厚度变化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患者胸段竖脊肌静息厚度凹侧小于凸侧,多裂肌静息厚度凸侧小于凹侧(P<0.01),S型AIS患者胸段多裂肌凸侧与凹侧的收缩厚度小于正常人(P<0.05),而胸段竖脊肌凸侧、凹侧的收缩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S患者胸段凸侧竖脊肌、凹侧多裂肌收缩厚度变化率明显变小(P<0.05)。AIS患者胸段(凸、凹侧)椎旁肌总静息厚度(竖脊肌+多裂肌)与对照组相应节段的数值(左、右侧)无明显差异(P>0.05),且AIS患者胸段椎旁肌总静息厚度凸侧与凹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S患者胸段(凸侧、凹侧)椎旁肌总收缩厚度(竖脊肌+多裂肌)小于对照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IS患者腰段凸侧、凹侧多裂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及厚度变化率均显著减低(P<0.05),腰段凹侧竖脊肌收缩厚度变化率小于正常人(P<0.05)。AIS患者腰段凸侧与凹侧椎旁肌的静息厚度、收缩厚度变化率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IS患者腰段(凸侧、凹侧)椎旁肌总静息厚度(竖脊肌+多裂肌)、总收缩厚度(竖脊肌+多裂肌)均小于对照组(P<0.05)。S型AIS患者主胸段Cobb角与胸段凹侧多裂肌静息厚度、胸段凸侧竖脊肌收缩厚度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3/-0.45,P<0.05),腰段Cobb角与腰段凸凹侧竖脊肌、多裂肌的静息厚度及收缩厚度变化率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度S型AIS患者主胸弯凸侧与凹侧椎旁肌是存在不同的肌肉形态学改变,其中凹侧椎旁肌受侧凸畸形的影响更大;腰段双侧深层核心稳定肌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浅层及深层椎旁肌萎缩及收缩力下降模式不同可能是AIS患者脊柱运动障碍和侧凸进展的关键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竖脊肌 多裂肌 肌骨超声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枕斜坡螺钉枕颈固定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王扬 胡旭栋 +4 位作者 阮超越 顾勇杰 刘观燚 马维虎 罗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3,共11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后路寰枕斜坡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clivus screw,TACL)枕颈固定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影响。方法:应用志愿者枕颈CT数据建立正常枕颈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枕颈失稳模型和6种枕颈固定的有限元模...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后路寰枕斜坡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clivus screw,TACL)枕颈固定的稳定性及其应力影响。方法:应用志愿者枕颈CT数据建立正常枕颈模型,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枕颈失稳模型和6种枕颈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枕骨螺钉(occipital screw,OS)+寰椎侧块螺钉(C1 lateral mass screw,C1LMS)+枢椎椎弓根螺钉(C2 pedicle screw,C2PS)、OS+寰枕关节螺钉(atlantoccipital transarticular screw,TA)+C2PS、OS+TACL+C2PS、枕骨髁螺钉(occipital condyles screw,OcC)+C1LMS+C2PS、TA+C2PS、TACL+C2PS,对模型赋值材料参数,在枕骨上表面施加40N的垂直向下压力模拟头部重力,施加1.5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比较各枕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置入物应力分布情况以及骨骼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的正常枕颈模型生理状态下的活动度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近,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19.53°、17.37°、10.44°、38.74°;失稳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26.17°、18.90°、10.99°、42.30°,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34.00%、8.82%、5.34%、9.20%。6种内固定模型在相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均减小。相较于失稳模型,TACL+C2PS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削减了97.43%、94.06%、96.68%、99.01%的活动度。在相同工况下TACL+C2PS的内固定应力峰值为241.00MPa、241.2MPa、166.94MPa、168.8MPa,OS+TACL+C2PS的内固定应力峰值为295.00MPa、295.00MPa、73.54MPa、81.40MPa;内固定应力集中于连接棒中部和TACL尾部,且两种应用TACL固定技术的模型对骨骼的切割应力均较小,较其他枕骨固定技术具有更合理的应力分布。结论:后路TACL作为枕骨侧固定的技术可以满足枕颈固定的力学强度要求,相较于其他单独应用的枕骨固定技术,具有更优异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其与后路OS联合应用具有更强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固定 寰枕斜坡螺钉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选择
7
作者 王永强 袁磊 +1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252,共10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distal junctional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患者,男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远端交界性峡部裂滑脱(distal junctional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例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45~75岁(63.4±10.3岁),纳入DJIS组。按照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手术节段及手术方式匹配,以1∶2比例选取同期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在我院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但未出现DJIS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L1椎体CT值、骨质疏松患者比例]、下端椎椎板切除范围(下端椎椎板横向减压百分比、棘突切除百分比)、初次手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DJIS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DJIS的治疗方法。结果:DJIS组患者的BMI显著性高于对照组(27.4±4.1kg/m~2vs. 23.7±3.4kg/m~2,P<0.001),L1椎体CT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05.2±43.9HU vs. 133.5±23.5HU,P=0.028),骨质疏松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0%vs. 10%,P=0.003)。DJIS组患者的PI(52.5±8.8°vs. 45.8±7.4°,P<0.05)和初次术后LL(47.4±14.3°vs. 36.5±10.6°,P<0.0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T和SS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端椎椎板横向减压百分比[(89.3±9.0)%vs.(78.0±3.2)%,P<0.05]和下端椎棘突切除百分比[(51.1±16.1)%vs.(39.3±9.1)%,P<0.0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8例DJIS患者行远端减压、滑脱复位固定融合术,翻修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性改善;2例临床症状不重,采取保守治疗,随访过程未诉症状加重。结论:高BMI、骨质疏松、高PI以及术中远端椎椎板切除范围过广是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发生DJIS的可能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减压固定融合术 机械性并发症 远端交界性失败 峡部裂滑脱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三柱分步截骨术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杨凯 高林 +4 位作者 冯超帅 曾文 王经宇 惠华 郝定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0-476,共7页
目的:探讨脊柱三柱分步截骨术(staged three-column osteotomy,S-3CO)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S-3CO手术治疗的18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S-3CO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 目的:探讨脊柱三柱分步截骨术(staged three-column osteotomy,S-3CO)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S-3CO手术治疗的18例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S-3CO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11.8±7.7岁,随访37.5±12.4个月。收集并分析患者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C7铅垂线与骶骨正中线的水平距离(C7-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7-CSVL)、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截骨部位局部Cobb角(regional Cobb angle,RCA)、截骨部位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 angle,RKA),及并发症情况。收集同时段采用传统三柱截骨(three-column osteotomy,3CO)技术的15例同类患者资料(3CO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截骨级别和固定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结果:S-3CO组术前主弯Cobb角为66.7°±23.9°,RCA为35.3°±6.7°,RKA为25.2°±14.2°;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为25.7°±13.3°,RCA为17.6°±6.3°,RKA为12.6°±1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7-CSVL及SVA分别为27.9±14.5mm及29.0±8.7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7±5.5mm及17.4±5.6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3CO组共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监护报警,其中1例出现术后神经并发症,保守治疗后2年随访时右下肢肌力由2级恢复至4级。S-3CO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3CO组(358.3±140.2min vs 416.3±121.2min,P<0.05),手术出血量显著低于3CO组(850.0±359.3m L vs 977.3±236.4m L,P<0.05)。结论:通过保留部分后柱结构连接的S-3CO可实现充分的局部矫形,从而提高脊柱侧凸的整体矫形效率。截骨过程中保留后方结构的连接与保护,可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截骨术 神经损伤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治疗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9
作者 张威 程爱军 +3 位作者 吕超亮 徐晓阳 刘民 郭建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仅观察、支具、特定运动疗法(Schroth、SEAS等)、中医疗法、康复技术、一般运动疗法对青少年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Cobb角的治疗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 目的:系统评价仅观察、支具、特定运动疗法(Schroth、SEAS等)、中医疗法、康复技术、一般运动疗法对青少年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Cobb角的治疗效果。方法: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索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保守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年10月。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包括9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AIS保守治疗对患者Cobb角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从高到低依次为:Schroth+肌筋膜链康复技术>Schroth+色努支具>核心稳定训练+电针与整脊>Schroth+肌筋膜链推拿手法>Schroth+不同坐姿骑马训练>Schroth+“分节段式”脊柱推拿手法>Schroth+“通督五线”针法>Schroth+平乐正骨手法>Schroth+悬吊训练>核心稳定训练>“三步七法”推拿>“通督五线”针法>Schroth>自我矫正>仅观察>Schroth家庭疗法+推拿三维平面手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Schroth家庭疗法。结论:青少年轻、中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保守治疗中,Schroth结合肌筋膜链康复技术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守治疗 COBB角 Schroth 肌筋膜链康复技术 核心稳定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李爽 朱锴 +5 位作者 王凯镱 张洪亮 徐宝山 张净宇 胡永成 刘艳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通过与分离手术对比,探讨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42例(53.8%),女36例(46.2%),年龄61... 目的:通过与分离手术对比,探讨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42例(53.8%),女36例(46.2%),年龄61.9±10.6(34~76)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分离手术组(21例)和“塌陷式”切除组(57例)。术后2~3周,待伤口愈合后根据原发肿瘤类型予以放疗、化疗或靶向药物等综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局部复发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塌陷式”切除组(328.7±89.2min,782.5±89.2mL)显著性高于分离手术组(243.2±89.2min,585.7±89.2mL)(P<0.05)。术后引流量“塌陷式”切除组(698.2±230.2mL)与分离手术组(674.7±180.7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分离手术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塌陷式”切除组患者中10例(21.2%)进行了放疗,其余47例(78.8%)患者未进行放疗,但进行了靶向、免疫、化疗等综合治疗。分离手术组患者复发率为9.5%(2/21)。“塌陷式”切除+放疗组患者局部复发1例,复发率约10%(1/10);“塌陷式”切除+未放疗组患者局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6.4%(3/47)。“塌陷式”切除组患者总体复发率7.0%(4/57)。两种手术术后复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08)。分离手术组术后伤口感染1例,1例患者术后放疗后伤口2个月后裂开,1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压迫;“塌陷式”切除组患者脑脊液漏继发感染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后7d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除5例Frankle A~D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外,其余7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神经功能均呈现好转,且存在不同程度恢复(至少1个等级),改善率为93.6%(73/78例)。结论: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无须术后放疗,其肿瘤复发率与接受分离手术+放疗患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分离手术 手术治疗 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陈超 胡容瑞 +3 位作者 霍智铭 邓再冲 杨铭 文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9-365,共7页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脊柱内镜下单侧双通道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脊柱内镜下单侧双通道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在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脊柱科于2023年8月~2024年2月收治的90例LSS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42例,采用RA-UBE-LIF)与对照组(48例,UBE-LIF)。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节段等基本人口学与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置钉准确率(Gertzbein标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化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腿痛改善程度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6~12个月。观察组的透视次数(4.40±0.83 vs 9.92±1.62)、术中出血量(90.76±13.27mL vs 121.21±16.75mL)、术后引流量(75.93±14.43mL vs 93.02±17.04mL)、住院时间(4.43±1.52d vs 7.19±1.79d)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118.24±8.91min vs 120.67±10.43mi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RA经皮置钉准确率为97.62%,与对照组(89.58%)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与对照组(6.25%)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腰痛、腿痛VAS评分与ODI均较前一时间点显著下降(P<0.05);术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1周、3个月、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与OD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A-UBE-LIF治疗LSS手术精准安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融合术 腰椎椎管狭窄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后白髓综合征1例报道
12
作者 马雁 沙辉 +2 位作者 刘巍 李春玲 于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0-672,共3页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手术作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安全有效[1、2]。然而,术后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白髓综合征则是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5]。白髓综合征是指颈椎减压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神经功能恶...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手术作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安全有效[1、2]。然而,术后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而白髓综合征则是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5]。白髓综合征是指颈椎减压手术后出现原因不明的神经功能恶化,在颈椎MRI T2加权像上可见髓内高信号,并且高信号主要集中在脊髓白质[6、7]。白髓综合征被认为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临床罕见[8]。我院1例年轻女性患者接受非经典的C2~T1后路开门手术后出现白髓综合征,结合文献综述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髓综合征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亚明 赵森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31,共7页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已成为治疗多种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经典术式,但随着技术发展、推广及随访时间延长,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广泛关注。广义ASD是指腰椎融合节段邻近节段(上位或下位节...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已成为治疗多种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经典术式,但随着技术发展、推广及随访时间延长,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引起了广泛关注。广义ASD是指腰椎融合节段邻近节段(上位或下位节段)椎间连接退行性改变,包括椎间盘高度丢失、椎体滑脱、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退变、椎体压缩骨折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D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椎间盘高度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前凸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4
作者 李全 张颖 +3 位作者 顾凯文 费德锐 潘呈 严荣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8-605,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胸椎前凸患者及正常人群术前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探讨并分析胸椎前凸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胸椎前凸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胸椎角度将...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胸椎前凸患者及正常人群术前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探讨并分析胸椎前凸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胸椎前凸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胸椎角度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胸椎前凸(TL)组(T5-T12≤0°),27例;B组为胸椎后凸(TK)减小组(0°<T5-T12≤20°),29例;另设正常TK(20°<T5-T12≤40°)的C组为对照组,29例。收集三组人群术前临床、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BSA)],X线片影像学资料(胸椎冠、矢状面Cobb角),顶椎区CT影像学资料[脊柱穿透指数(spinal penetration index volume,SPIV)、顶椎区心脏容积比(cardiac volume ratio in apical vertebra region,CVRA)],超声心动图资料[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流出道(RVOT)、主动脉内径(AO)、升主动脉内径(AAO)、主肺动脉内径(MPA)、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心脏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肺动脉收缩压(SPAP)]。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三组人群的上述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SPIV与矢状面Cobb角负相关,与冠状面Cobb角无相关性;SPIV与LVDd、RVDd、LAD、RAD、RVOT、AO、AAO、MPA、IVST、LVPWT呈负相关;SPIV与EF、FS、SV、CO、CI、SPAP无相关性;CVRA与矢状面Cobb角负相关,与冠状面Cobb角无相关性;CVRA与RVDd、IVST、LVPWT负相关;CVRA与LVDd、LAD、RAD、RVOT、AO、AAO、MPA之间无相关性;CVRA与EF、FS、SV、CO、CI、SPAP无相关性。结论:SPIV较CVRA更能反映胸椎前凸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胸椎后凸角度的减小可能加剧心脏血管负担。在胸椎前凸患者矫形手术过程中,由于全麻、俯卧位、胸骨及胸廓受压和肌松药物等因素,胸腔和心腔结构及功能参数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应特别关注气道阻塞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胸椎前凸 心脏结构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置钉准确度及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文杰 廖文鳌 +3 位作者 刘希麟 李亭 胡豇 王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RA-MIS-TLIF)的置钉准确度并分析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RA-MIS-TLIF)的置钉准确度并分析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1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组(n=80)和徒手组(n=80),两组患者均根据手术日期的先后进行排序并编号(1~80号),并分别分为4个亚组:1~20号为1组,21~40号为2组,41~60号为3组,61~80号为4组。统计分析两种术式的总手术时间、出血量、规划及置钉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ln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种术式的总手术时间、出血量随手术例数变化的趋势,并采用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术后CT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分级进而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总手术时间162.9±5.7min,出血量91.4±9.5mL,规划及置钉时间42.1±1.3min;徒手组总手术时间169.1±6.6min,出血量101.0±9.2mL,规划及置钉时间57.0±6.3min。机器人组共置入320枚螺钉,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7%(311/320);徒手组共置入320枚螺钉,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2%(295/320),且两组均无C、D级螺钉。两组总手术时间均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而减少,机器人组:[y=-5.894×ln(x)+183.891,R2=0.576,P<0.05],在2、3组间达到相对稳定;徒手组:[y=-4.424×ln(x)+184.221,R2=0.376,P<0.05],在3、4组之间达到相对稳定;两组出血量均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而减少,机器人组:[y=-9.480×ln(x)+125.361,R2=0.547,P<0.05],在2、3组之间达到相对稳定;徒手组:[y=-3.868×ln(x)+114.183,R2=0.148,P<0.05],在2、3组之间达到相对稳定。VAS评分,机器人组术后1d由术前6.9±1.1分降至2.4±0.9分(P<0.05),术后6个月降至1.1±0.4分(P<0.05);徒手组术后1d由术前7.0±0.9分降至2.4±0.9分(P<0.05),术后6个月降至1.4±0.6分(P<0.05)。ODI,机器人组术后1d由术前(59.5±7.1)%降至(20.0±4.1)%(P<0.05),术后6个月降至(10.8±3.0)%(P<0.05);徒手组术后1d由术前(57.7±6.9)%降至(19.6±4.6)%(P<0.05),术后6个月降至(11.3±3.4)%(P<0.05)。随访期间16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期间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相较于传统徒手置钉MIS-TLIF,RA-MIS-TLIF的螺钉置钉准确率更高,其学习曲线在大约20例时趋于平稳,学习曲线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性眩晕手法治疗与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双园 吕振 张军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出现运动错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产生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既往研究~([1])发现脑力劳动人群眩晕的患病率为体力劳动人群的2倍多,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女性更容易患病,城市患者占71%,且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患病率... 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出现运动错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产生扭曲的自身运动错觉。既往研究~([1])发现脑力劳动人群眩晕的患病率为体力劳动人群的2倍多,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女性更容易患病,城市患者占71%,且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加。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位置改变引起的眩晕或起源于颈部的眩晕,通常与颈椎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功能锻炼 手法治疗 脑力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规律康复训练对腰椎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和矢状面参数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鉴权 唐上德 +2 位作者 李欣怡 陈荣彬 李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探讨早期规律康复训练对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同期、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将124例因退行性腰椎疾病行单节段传统腰椎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 目的:探讨早期规律康复训练对腰椎后路单节段融合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同期、平行、对照的研究设计,将124例因退行性腰椎疾病行单节段传统腰椎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康复组,男性30例,女性32例,年龄54.0±4.8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33例,年龄55.0±5.2岁。康复组在康复师指导下规律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功能锻炼。记录术前、术后1、3、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记录引流量与住院天数;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3、6个月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与腰椎弓形面积(lumbar arch area,LAA);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最后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的差异性。结果:术后1、3个月康复组的ODI、JOA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康复组的ODI、JOA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组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7.6±0.7d vs 9.7±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康复组患者的LL与LLA(51.3°±2.3°,26.6±1.6mm~2)均大于对照组患者(46.8°±4.2°,21.5±3.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康复组出现1例术后腹胀便秘,1例术区血肿;对照组出现6例腹胀,2例深静脉血栓,1例肺部感染,1例尿道感染。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单节段融合术后,早期规律性的康复训练,可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改善腰椎矢状面参数,对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改善生活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功能锻炼 腰椎矢状面参数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肌肉功能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及相关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淦 曹卓毅 +2 位作者 章书豪 金树青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8-542,共5页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一种由颈部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属于排除性诊断疾病,与颈部损伤密切相关。其临床特征主要为颈椎稳定性下降、与颈部疼痛程度密切相关[1]。此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一种由颈部疾病引起的眩晕症状,属于排除性诊断疾病,与颈部损伤密切相关。其临床特征主要为颈椎稳定性下降、与颈部疼痛程度密切相关[1]。此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相比,颈性眩晕患者更容易出现明显的上颈椎区域疼痛,并伴随醉酒感[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上颈椎 颈椎稳定性 颈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三柱截骨术对成人脊柱畸形冠矢状面平衡重建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王明 李劼 +6 位作者 毛赛虎 史本龙 乔军 秦晓东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6-613,共8页
目的:分析低位三柱截骨术(lower level three-column osteotomies,L-3COs)重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L-3COs(L4、L5水平)治疗的ASD患者的... 目的:分析低位三柱截骨术(lower level three-column osteotomies,L-3COs)重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接受L-3COs(L4、L5水平)治疗的ASD患者的资料。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1.4±16.2岁(18~72岁)。冠状面鼓楼分型A型10例、B型13例、C型11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特发性3例,退变性20例,神经肌源性2例;翻修ASD患者7例。所有患者采用L-3COs+骨盆固定,且随访时间≥2年。在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影像学参数来评价矫形效果,包括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L4倾斜角(L4 tilt angle)、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4~S1前凸角(L4~S1 lordosi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截骨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患者问卷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5.7±0.9h(4.6~7.0h),术中出血量1870±550mL(1320~3840mL)。截骨水平为L425例,L59例。除PI外,所有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较术前均显著性改善(P<0.05),术前CBD为24.52±19.60mm,术后即刻显著矫正至11.94±10.74mm(P=0.032);术前SVA为98.25±48.40mm,术后即刻矫正至31.26±36.06mm(P<0.001);术前LL为8.59°±11.76°,术后即刻矫正至36.82°±10.73°(P<0.001)。术后共8例发生力学相关并发症,无并发症导致翻修,其中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2例,断棒断钉5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术后冠状面失衡1例(1例患者同时发生PJK与冠状面失衡)。末次随访时SRS-22问卷各维度评分(活动功能、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总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01)。结论:L-3COs对ASD患者冠矢状面重建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远期生活质量,且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是一种有效的矫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柱截骨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侧后凸 冠状面失衡 矢状面失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应用
20
作者 刘晏东 张彦军 +3 位作者 杨镇源 郭铁峰 王鹏 朱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0,共5页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组成,主要作用是减轻椎体之间的压力、缓冲震荡和保持脊柱的灵活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指随着年龄增长(一般从40岁开始),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纤维环破裂,髓核...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组成,主要作用是减轻椎体之间的压力、缓冲震荡和保持脊柱的灵活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指随着年龄增长(一般从40岁开始),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纤维环破裂,髓核发生形态改变,进而导致椎间盘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和损伤的过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软骨终板 形态改变 纤维环 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