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6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5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8-1145,共8页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作大豆(MS)和单作玉米(MM)]。通过测定单作及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对比两个施氮量下单作及间作体系生产力、土地当量比(LER)、偏土地当量比(pLER)、间作作物超产率、单作及间作体系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单作及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就4年平均水平来看,相比单作,N0和N300处理下LER值分别为1.26和1.17,均大于1,表明M||S体系具有间作产量优势,且施氮降低了间作产量优势;N0和N300处理下,玉米偏土地当量比(pLERm)值分别为0.68和0.82,大豆偏土地当量比(pLERs)分别为0.57和0.35;N0和N300处理下,间作玉米超产率分别为36.88%和64.82%,间作大豆超产率分别为14.77%和-30.46%;施氮可以提高体系产量稳定性,N300处理产量稳定性较N0显著提高112.7%(P<0.05),单作体系产量稳定性较间作体系显著提高40.1%(P<0.05);间作种植中,N30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78.6%(P<0.05),施氮对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单作种植中,N300处理单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27.7%(P<0.05),施氮对单作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较单作体系显著提高76.7%(P<0.05)。综上,在甘肃张掖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产量优势的主要贡献者是玉米,施氮提升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降低了间作大豆产量,不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超产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番茄土壤氮素淋失控制技术措施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薄录吉 李彦 +2 位作者 王艳芹 仲子文 井永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5,共8页
为有效降低设施番茄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氮和灌溉带来的土壤氮素淋失,本研究应用可阻控土壤氮素淋失的物理阻隔材料、肥料增效剂、酶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等产品,通过设置常规施肥(FP)、优化施肥(OPT)、物理化学调控(PCT)、生物生态调控(BET... 为有效降低设施番茄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氮和灌溉带来的土壤氮素淋失,本研究应用可阻控土壤氮素淋失的物理阻隔材料、肥料增效剂、酶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等产品,通过设置常规施肥(FP)、优化施肥(OPT)、物理化学调控(PCT)、生物生态调控(BET)、水肥调控(WRT)和综合调控(CRT)等措施对比研究菜田最佳土壤氮素淋失控制技术,以期为设施菜田土壤氮素淋失阻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OPT与FP处理番茄产量持平,PCT、BET、WRT和CRT处理番茄产量比FP处理分别高4.70%、2.05%、7.93%和9.28%;WRT处理番茄纯收益最高,PCT处理最低。与FP处理相比,OPT、PCT、BET、WRT和CRT处理总氮淋失量分别降低25.6%、35.6%、34.5%、40.5%和40.9%,硝态氮分别降低31.5%、32.7%、38.4%、43.9%和49.2%,有机氮分别降低21.2%、37.7%、31.5%、38.0%和34.7%,其中以CRT处理表现最优;所有处理有机氮和硝态氮淋失量分别占总氮淋失量的55.2%~62.9%和36.7%~44.6%,铵态氮占比不足0.5%。FP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OPT处理,20~100 cm土壤硝态氮表现为WRT处理>CRT处理>BET处理>PCT处理>OPT处理。在本研究中,综合经济和环境效益,水肥调控措施可作为设施番茄土壤氮素淋失控制最佳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田 氮淋失 有机氮 硝态氮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不同阶段及类型倒伏对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树岩 杨光仙 +4 位作者 余卫东 薛昌颖 魏庆伟 周佳布 侯英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3-736,共14页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灾害因素,为研究不同阶段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单1002’(稀植大穗型)和‘豫单9553’(密植小穗型)2个品种,在4个关键生育阶段[大喇叭口期(E1)、花期(E2)、籽粒建成期(E3...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灾害因素,为研究不同阶段和类型倒伏对夏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郑单1002’(稀植大穗型)和‘豫单9553’(密植小穗型)2个品种,在4个关键生育阶段[大喇叭口期(E1)、花期(E2)、籽粒建成期(E3)和灌浆中期(E4)]设定3种倒伏类型[轻度根倒伏(EQ)、重度根倒伏(EZ)和茎折倒伏(EJ)]的田间控制试验,利用Logistics曲线模拟了籽粒灌浆动态,分析倒伏后籽粒灌浆的速增期、渐增期、缓增期的持续时间及灌浆速率等参数的变化,定量评估不同倒伏处理的产量灾损。结果表明:Logistics曲线模拟夏玉米籽粒灌浆动态的决定系数均在0.98以上,拟合效果较好。籽粒灌浆模拟参数显示,在E3和E4阶段倒伏处理后,理论最大百粒重(K)显著降低,且‘郑单1002’的K值降幅高于‘豫单9553’。其中E3阶段倒伏K值显著下降8.8%~16.5%(EZ)和15.4%~22.3%(EJ),E4阶段倒伏K值显著下降6.0%~16.0%(EZ)和14.9%~18.8%(EJ)。除第一阶段外,倒伏发生后平均灌浆速率(Gavg)、最大灌浆速率(G_(max))以及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籽粒质量(W_(max))均受到显著影响,两个品种平均灌浆速率E2阶段下降10.5%~11.8%(EZ)和12.4%~14.6%(EJ),E3阶段下降18.0%~18.1%(EZ)和17.6%~21.2%(EJ),E4阶段下降13.6%~16.6%(EZ)和14.1%~23.0%(EJ)。各阶段倒伏处理后,2个品种的3个灌浆时期的持续时间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灌浆速率下降明显,且差异主要体现在速增期和缓增期。E1阶段EJ处理后的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显著下降,E2、E3和E4阶段的EJ和EZ倒伏处理的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均显著下降。各阶段EQ倒伏对籽粒灌浆影响均不显著。分析倒伏后夏玉米产量变化,E2、E3和E4阶段对产量影响大,平均减产18.2%~21.1%(‘郑单1002’)和21.1%~24.0%(‘豫单9553’),其中EJ倒伏的减产幅度最高,其次是EZ倒伏,从总体产量水平来看倒伏对‘豫单9553’的产量影响较‘郑单1002’更大。综上所述,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倒伏显著降低籽粒灌浆速率,且主要影响速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倒伏显著降低产量,特别是对密植小穗型品种‘豫单9553’的产量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伏 籽粒灌浆 Logistics模拟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源污染智慧监管的破局方案:从精准观测到精细管理 被引量:1
4
作者 熊俊峰 林晨 +3 位作者 黄佳聪 陈沐松 谢晖 马荣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7,共15页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了地表水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愈发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监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是仍存在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较低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面源污染监测在不同尺度下的监测对象、时...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了地表水环境恶化,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愈发得到各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监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逐步建立,但是仍存在面源污染治理成效较低的问题。本文总结了面源污染监测在不同尺度下的监测对象、时空精度、污染源识别方案和管理措施现状,指出了监测精度不足、污染源识别动态性不足、污染源和管理措施匹配性不足的瓶颈,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不健全、智能化不足、精细化程度较低和污染治理效率较低等问题。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物联网平台通过集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设备与算法,成为智能化监管的关键抓手,为面源污染精细化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物联网智能观测体系,解决模型关键参数观测精度问题,利用“面源污染模型+指纹示踪”的面源多污染源识别与追踪技术体系,解决污染源精准定位问题,考虑多污染源和多治理模式的成效评估及方案优选,解决精准化和差别化治理问题。最终实现面源管控的系统性、集成性和智能性水平提升,打通从“监测”到“治理”的关键突破路径。物联网智能监测平台应用与示范在太湖流域逐步开展,为农业面源污染智慧监管破局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物联网 智能监管 多目标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稻-罗氏沼虾轮作模式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梅 周聃 +3 位作者 张艳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748,共12页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模式3个生产阶段(放虾前、收虾后和收稻后)两个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原性物质、全量和速效养分及菌群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收虾后和收稻后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占比显著低于20~40 cm (P<0.05),0.25~2 mm和<0.25 m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占比均大于放虾前;收虾后20~40 cm土壤还原性指标显著大于0~20 cm (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有机还原性物质、Fe^(2+)和Mn^(2+)含量均显著大于放虾前(P<0.05);0~20 cm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收虾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的OTU数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Candidatus_Solibacter、Citrobacter和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土壤团聚体(0.2~2.5 mm)、全氮、全钾和毛管孔隙度是驱动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新建的稻虾轮作模式有助于改善复垦耕层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提高养分供应能力及菌群多样性,且对0~20 cm表层土壤改善效果优于20~40 cm土层,但同时可能会增加土壤次生潜育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稻虾种养策略以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稻-罗氏沼虾轮作 土壤物理性质 还原性物质含量 土壤养分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杜国明 姚鑫 臧雷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655,共10页
厘清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黑土地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分析,结合各时期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探究东北黑土区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黑... 厘清东北黑土区耕作制度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黑土地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分析,结合各时期社会经济的历史背景,探究东北黑土区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黑土区的耕作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经历了显著变革,逐渐从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型。其演变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集体化进程中的传统耕作制度阶段、分散化的耕作制度调整阶段以及规模化的现代耕作制度起步阶段。在各个阶段,耕作制度随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反映农业生产的时代特征与进步轨迹。2)东北黑土区的耕作制度受到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耕地立地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而呈现出阶段性和历史性的演变特征。具体而言,生产关系在其中起到引领耕作制度演变方向的作用,生产力则是推动耕作制度不断演变的动力源泉,而耕地立地条件则为耕作制度的演变奠定基础。3)应加快构建以黑土地保护为首要目标,分区施策为基本策略,农艺制度为关键核心的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耕作制度体系,紧密结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要素的深度融合,促进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及黑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耕作制度 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利平 辛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7-819,共13页
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实现城乡共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 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实现城乡共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模式;2)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显著提高了试点省份的农业经济韧性;3)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下仍具有稳健性;4)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研究结论不仅从农业经济韧性的视角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经济韧性 空间溢出 空间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量化方法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乔玉辉 甄华杨 +1 位作者 冯旭 鞠鲤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3-793,共11页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路径之一,但是其发展面临着私人短期经济利益和公共长期生态效益的矛盾。农业生态补偿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则是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目前,农业生态补偿...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路径之一,但是其发展面临着私人短期经济利益和公共长期生态效益的矛盾。农业生态补偿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则是建立合理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目前,农业生态补偿核算存在着农产品生态价值未被有效识别、核算体系不完善、服务价值与负服务价值未有机结合等核心科学问题。因此,当前亟须建立一套基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负服务价值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方法,以更好地支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并指导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框架,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成本、经济收益以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负服务价值等,并详细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价值化方法及负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以此为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本文从经济成本、相对生态价值和农业生态补偿情景分析等角度探讨了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旨在为各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生命周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区域差异化管理以及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等方面,以期为未来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生态农业 补偿标准 量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财政支农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永喜 刘洋 俞书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7,共12页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政策效能,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对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共1326个县级行政区...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政策效能,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对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共1326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并检验财政支农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以升温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而财政支农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粮食主销区和低收入地区农业经济韧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财政支农的调节作用也具有明显异质性,财政支农在粮食主产区和低收入地区发挥了更显著的调节作用。据此,建议积极落实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措施,强化财政政策在农业气候适应与减缓措施上的支持力度,实施区域差异化的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方案,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提升我国农业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韧性 气候变化 财政支农 调节效应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志辉 王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algorithm)方法,使...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algorithm)方法,使用201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5地州的数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进行分析。从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整体效率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效率最高,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次之,均远高于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生产阶段效率最低,但销售阶段效率最高,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具有优势;阿克苏地区生产阶段效率偏低,销售阶段效率也处于5地州中最低水平。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不是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多元路径主要有3种:1)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辅助;2)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种植结构辅助;3)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种植规模辅助。基于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把握地区优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利用效率 SBM模型 fsQCA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磷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促进棉花根系生长
11
作者 王燕 张谦 +5 位作者 董明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王香茹 祁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3-925,共13页
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磷素循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研究不同磷素水平下棉花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对活化土壤磷素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连续9年磷肥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低磷(LP,3.06 mg·kg^(-1)有效磷)、中磷(MP,19.44... 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磷素循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研究不同磷素水平下棉花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对活化土壤磷素和合理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连续9年磷肥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低磷(LP,3.06 mg·kg^(-1)有效磷)、中磷(MP,19.44mg·kg^(-1)有效磷)、高磷(HP,63.35mg·kg^(-1)有效磷)3个磷水平处理,研究不同磷素水平下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形态、根际磷循环微生物多样性和关键功能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和总磷含量随磷素水平增加而显著增加。与HP处理相比,LP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2.76%和35.48%,MP处理的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17.61%。与HP处理相比,LP处理棉花叶片、秸秆、籽棉的磷含量和P2O5携出量均显著减少,MP处理磷肥利用率显著增加。棉花0~20cm和0~60cm土层根长及0~20cm土层根表面积、根冠比和比根长均随磷素水平增加而减少,而0~20cm土层根体积随磷素水平增加而显著增加。与HP处理相比,MP处理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而LP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减少7.54%。棉花根际微生物在各分类单元数量随磷素水平增加呈降低趋势;与HP处理相比,MP处理微生物基因的Simpson指数无显著变化,LP处理微生物基因的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在属水平上,与HP处理相比,除溶杆菌属(Lysobacter)、贪噬菌属(Variovorax)外,MP处理相对丰度排名前10的微生物种群排序一致;而LP处理天山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Rhizobium)相对丰度增加,黄色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溶杆菌属、贪噬菌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相对丰度减少,其中与根系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贪噬菌属相对丰度下降52.31%。与HP处理相比,LP处理的解磷微生物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相对丰度均上调,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和根霉菌属(Rhizopus)相对丰度均下调;MP处理的黄杆菌属相对丰度上调,产碱杆菌属相对丰度下调。与HP处理相比,LP处理的磷养分活化过程基因丰度升高,MP处理的磷养分吸收过程基因丰度升高。因此减少施磷会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增强磷养分的活化和吸收过程,促进根系生长,棉花生产中可适量减少磷肥施用量,冀中南一般棉田磷肥推荐用量(P2O5)为9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根系形态 根际微生物群落 磷循环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薄层黑土区协调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
12
作者 孔丽丽 尹彩侠 +4 位作者 张磊 刘志全 侯云鹏 高洪军 徐新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6-666,共11页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 为探寻东北黑土区兼顾玉米产量与环境效应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在吉林省薄层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村)开展了为期8年(2016—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氮肥(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配施4:6)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NO_(3)^(-)-N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对不同氮肥用量(0、70、140、210、280和350 kg·hm^(-2),以N计)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氮处理玉米产量8年平均增幅为63.8%~188.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原因是施氮增加了穗粒数和百粒重。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肥用量增至210kg·hm^(-2)达产量平台,8年平均产量为11 668kg·hm^(-2)。氮素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肥生产力均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氮肥用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NO_(3)^(-)-N含量呈增加趋势;2023年玉米收获后,N210处理土壤NO_(3)^(-)-N含量与试验起始值相近。8年氮素平衡结果显示,土壤无机氮素残留量与表观损失量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通过拟合氮肥用量与玉米产量、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表观回收率的关系得出,施氮范围在198~219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且能保持玉米收获前后土壤氮库的基本稳定,同时也可将氮素表观损失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可作为兼顾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的氮肥一次性投入阈值。研究结果可为东北薄层黑土区玉米氮肥一次性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玉米产量 环境效应 控释氮肥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水田区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氮肥盈余对次年头季稻的节氮效应
13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郭晓艺 蒋鹏 张林 朱永川 刘茂 熊洪 郭长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52-1562,共11页
为了提高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田的氮肥施用效率,研究了上年氮素残留对次年头季稻的节氮效果,以期为再生稻田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21—2023年在川南冬水田区开展3年定位试验,以优质杂交中稻品种‘旌3优6150’... 为了提高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田的氮肥施用效率,研究了上年氮素残留对次年头季稻的节氮效果,以期为再生稻田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21—2023年在川南冬水田区开展3年定位试验,以优质杂交中稻品种‘旌3优6150’为试材,设置再生稻季疏穴0、25%、50%、75%、100%和预留次年头季稻氮肥用量的处理,通过再生稻发苗盛期疏穴塑造再生稻产量差,导致稻田不同氮素残留量,探究上年氮素残留与次年头季稻节氮关系。研究表明,氮残留量与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头季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比再生稻高15.48%,而稻谷氮素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则分别比再生稻低5.56%和16.51%。头季稻与再生稻的氮利用率呈正相关。粒芽肥(^(15)N)大部分被当年头季稻吸收,间接促进再生芽发苗,直接被再生稻吸收利用较少,并残留于土壤中供次年头季稻利用。次年头季稻节氮量与上年氮残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5**),上年再生稻氮残留量和次年头季稻节氮量均随着上年再生稻疏穴率增加而增加。次年头季稻节氮量与上年再生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上年再生稻产量在0~4125 kg∙hm^(−2)范围内,次年头季稻可按当地高产施氮水平减少施氮量99.11~0.11 kg∙hm^(−2)。与头季稻相比,再生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下降,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增加,说明次年头季稻节氮量与上年氮残留量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提高再生稻产量是减少稻田氮盈余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杂交中稻 再生稻 氮肥残留 节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云·稻纵颗与化学农药施用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
14
作者 陆玉荣 夏杨 +6 位作者 黄立鑫 张楠 林曼曼 李传明 韩光杰 刘琴 徐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070,共10页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 土壤微生物 Biolog微平板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替代对砂姜黑土小麦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净增温潜势的影响
15
作者 吕金岭 李太魁 +4 位作者 骆晓声 乔璐 纪朝凤 肖强 张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9-1300,共12页
有机替代增碳固汇潜力较高,然而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对有机替代固碳降温效果影响较大,对兼顾典型土壤区作物产量和减排效果的适宜有机替代比例还缺乏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氮(OPT)及不同有... 有机替代增碳固汇潜力较高,然而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对有机替代固碳降温效果影响较大,对兼顾典型土壤区作物产量和减排效果的适宜有机替代比例还缺乏针对性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优化施氮(OPT)及不同有机(鸡粪)替代(1/4M、1/2M、3/4M和M)6个处理,开展两年土壤增汇试验,并在第2年监测小麦季两次施肥期温室气体(GHGs)排放。结果显示,砂姜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随着有机替代比例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年均固碳率(SOCSR)的增加幅度有所下降;关键温室气体N_(2)O的累积排放量随着有机替代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尤其1/4M处理N_(2)O的累积排放量最高,其次为OPT和1/2M处理,而CK和M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最低;CH_(4)累积排放量除1/4M处理最低和OPT处理最高外,其余处理差异不显著,且整体不高。综合N_(2)O、CH_(4)和SOCSR,发现高量有机替代(M)的农田净增温潜势(Net-GWP)为-5097.6kg(CO_(2_eq))·hm^(-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4M和1/2M处理,分别为-3523.1和-2541.7 kg(CO_(2_eq))·hm^(-2),而OPT和1/4M处理的Net-GWP相对较高,分别为-879.1和-501.1 kg(CO_(2_eq))·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除外),Net-GWP随着有机肥从无到全量替代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小麦基肥期N_(2)O排放和CH_(4)吸收量显著高于追肥期,其中基肥期N_(2)O排放占总排放量的58.1%~66.7%,基肥期CH_(4)吸收占总吸收量的55.3%~60.0%。不同有机替代处理中1/2M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其次为1/4M处理,再次为3/4M和OPT处理,而全替代(M)和CK的产量最低。折中小麦产量和Net-GWP,本研究认为50%鸡粪替代短期施用既可以维持砂姜黑土小麦产量,也可实现较明显的固碳减排效果,是砂姜黑土麦田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佳替代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温室气体 土壤固碳效率 砂姜黑土 田间增温潜势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型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16
作者 张香凝 陈涛 +3 位作者 史福刚 李太魁 赵丰华 郭战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4-1102,共9页
茶园老化、茶园地力退化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差等已成为制约有机茶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有机茶园接种了不同生态型蚯蚓,探讨不同生态型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接种密度为300条·m^(-2)的... 茶园老化、茶园地力退化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差等已成为制约有机茶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有机茶园接种了不同生态型蚯蚓,探讨不同生态型蚯蚓对有机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接种密度为300条·m^(-2)的赤子爱胜蚓(E),接种密度为100条·m^(-2)的威廉腔环蚓(P),同时接种密度为150条·m^(-2)的赤子爱胜蚓和密度为50条·m^(-2)的威廉腔环蚓(EP),以及未接种蚯蚓(CK);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接种蚯蚓处理(E、P和EP)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优势OTU个数从100增至269。与CK处理相比,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Shannon、Simpson和Fisher指数均有所提高(除EP处理外,其余均显著)。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茶园土壤真菌优势类群,接种单一类型蚯蚓的处理中,子囊菌门进一步增加,混合接种不同类型蚯蚓处理中略有减少。与CK处理相比,EP处理被孢霉门相对丰度(10.16%)增幅最大;EP处理出现了更多未知真菌,其比例约为29.61%,种群均匀性最好。与常规有机茶园相比,接种蚯蚓可以在降低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的同时,促进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真菌的生长;P处理还可以增加病理型真菌的生长;EP处理可以减少专性腐生真菌,促进病理-腐生-共生真菌生长及腐生-共生过渡型真菌的生长,减少病理真菌。由此可见,蚯蚓类型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胜过竞争,混合接种不同生态型蚯蚓有助于控制潜在病原体,从而为改善有机茶园土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土壤质量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真菌群落多样性 有机茶园 真菌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还田对甘薯固碳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17
作者 王静 朱猛 +6 位作者 赵鹏 朱晓亚 张强强 于永超 刘明 靳容 唐忠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2-474,共13页
探究不同类型有机物料还田对甘薯固碳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薯田生态系统碳固存效应奠定基础。依托国家土壤质量徐州观测实验站内甘薯-小麦轮作体系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甘薯季5个处理:单施化肥(对照,CK)、化肥+全量... 探究不同类型有机物料还田对甘薯固碳效应及土壤呼吸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薯田生态系统碳固存效应奠定基础。依托国家土壤质量徐州观测实验站内甘薯-小麦轮作体系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选取甘薯季5个处理:单施化肥(对照,CK)、化肥+全量秸秆还田(ST)、化肥+生物质炭(BC)、化肥+有机肥(OF)和化肥+绿肥还田(GF),研究甘薯收获期产量、生物量及碳含量,并估算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碳组分,监测土壤呼吸速率等。结果表明:1)与CK处理相比,ST、BC、OF和GF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ST和GF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幅分别为21.3%和25.2%;而OF处理显著增加DOC含量,增幅为12.8%。2)各处理藤蔓固碳量为1818.02~3811.72 kg·hm^(−2),块根固碳量为2718.69~4299.93 kg·hm^(−2),总NPP为9559.16~14392.58 kg·hm^(−2);与CK处理比较,BC和GF处理的NPP分别下降22.5%和19.9%,OF处理升高16.7%。相关性分析表明块根固碳量主要与土壤D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次表层(22.5~40.0 cm)土壤紧实度显著负相关。3)甘薯生育期各处理CO_(2)-C累计排放量为5738.84~11257.23 kg·hm^(−2),其中OF处理排放量最高。与CK处理相比,OF处理下土壤异养呼吸排放CO_(2)-C累计量显著下降,而自养呼吸排放CO_(2)-C累计量显著增加。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随水汽通量和温度升高而升高,Spearman分析表明土壤异养呼吸排放的CO_(2)-C累计量受藤蔓碳含量、土壤含水量和紧实度影响;块根产量、碳排放效率(CEE)是调控土壤自养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综上,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有机物料还田下甘薯植株的固碳效应,有机肥处理的固碳效果最佳,但同时植薯土壤呼吸产生的CO_(2)累计排放量也最高。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的驱动因素不同,需进一步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特色作物的绿色低碳技术创建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有机物料 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呼吸 碳排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能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吗?——基于浙江省县域案例的组态分析
18
作者 徐旭初 姜刚迪 吴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8,共14页
数字乡村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能否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20年浙江省县域数据,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数字乡村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能否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20年浙江省县域数据,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必要条件分析(NCA)和熵权-CRITIC-TOPSIS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绿色发展的复杂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前因条件均不单独作为产生乡村高绿色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2)存在4类表现乡村高绿色发展水平的组态,分别为基建拉动型价值转化驱动、技术效率型生产转型驱动、数据赋能型生态治理驱动和资金拉动型价值转换驱动。3)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以数字基建为基础,以生产数字化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普及为现实支撑,以多主体协同参与实现生态共治为组织基础,以生态转化重塑市场价值为转型动力,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提升。通过数字基建、数字生产、数字治理等方面的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乡村的生产转型、生态治理和价值转化,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绿色发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必要条件分析(NCA) 熵权-CRITIC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碳排放
19
作者 黄进 常淏 +1 位作者 田野 王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5-1206,共12页
厘清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机制,对实现农业减排增效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绘制了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图,运用双向固... 厘清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机制,对实现农业减排增效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绘制了土地细碎化、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图,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东北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在2011—2020年处于波动状态,西部地区细碎化程度较高,北部地区较低;农业生产效率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有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其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较高,北部地区较小。2)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增加会提高农业碳排放;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细碎化提高农业碳排放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例为15.3%。3)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化率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强。因此,建议加强土地资源整合,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推动低碳高效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细碎化 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碳排放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20
作者 朱美荣 王淦秋 尚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5-1657,共13页
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是加快农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 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是加快农业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强劲动力。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和西藏)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分析新质生产力水平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在大部分地区呈波动上升趋势,多数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农业生态产业提供新动能,显著促进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且其促进作用随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先下降后上升。3)农业生态资产和农业生态产品市场的竞争性使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在空间上负向溢出,但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影响能够通过农业分工和社会化服务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以上结果,应积极发挥地区农业生态资产优势,建设优质生态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转变,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协调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效率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