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3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与胆总管切开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罗毅 时吉庆 +2 位作者 陈良 肖青川 陈炯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66-69,共4页
探讨相较经胆总管切开(ICBD)与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MICDC)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武警四川总队医院2020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119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胆... 探讨相较经胆总管切开(ICBD)与经胆囊管汇入部微切开(MICDC)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武警四川总队医院2020年9月—2023年9月收治的119例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分为观察组(MICDC,n=58)与对照组(ICBD,n=61),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胆瘘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ICBD,经MICDC行LCBDE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胆瘘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管 微切开 胆道探查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请关注《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官方微信平台
2
作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编辑部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4期283-283,共1页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官方微信公众号已开通,我们将通过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本刊优秀文章、活动信息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等。您也可在微信上留言,向我们咨询杂志相关问题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官方微信公众号已开通,我们将通过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本刊优秀文章、活动信息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等。您也可在微信上留言,向我们咨询杂志相关问题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是我们在移动互联微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希望能为广大读者与作者带来更多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微信公众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3
作者 唐盈 盛涛 张少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5期411-416,共6页
系统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纳入TACE或H... 系统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或经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纳入TACE或HAIC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的文献。采用Stata17.0软件分析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用于评估治疗的有效性。采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评价治疗安全性。共纳入28项研究,包括1359例患者,其ORR、DCR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61(95%CI:0.53~0.68)、0.83(95%CI:0.80~0.87),表明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总体mOS为19.92个月(95%CI:17.26~22.58),mPFS为10.52个月(95%CI:9.54~11.49),表明联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主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升高、腹痛、高血压,总体发生率分别为43%、25%、31%,但所有研究未发生4级不良反应,亚组分析显示两种不同的局部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TACE或HAIC)联合抗血管生成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细胞癌治疗中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副作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治疗 肝细胞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及多层螺旋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4
作者 刘博 杨金花 肖月强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4期304-308,共5页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和资中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4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选取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和资中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94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组(n=43)及非MVI组(n=51)。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检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患者发生MVI的影响因素;分别采用四格表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d-EOB-DTPA增强MRI参数、MSCT参数对HCC患者MVI的预测价值;Kappa检验分析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与病理学评估HCC患者MVI发生情况的一致性。与非MVI组比较,MVI组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的占比较高(χ²=6.626、7.793,P<0.05)。与非MVI组比较,MVI组病灶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和动脉期瘤周强化的占比较高(χ²=36.539、26.255、28.333,P<0.05)。与非MVI组比较,MVI组动脉期CT值较低(t=4.733,P<0.05),门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较高(t=4.617、5.83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边缘不光滑(OR=3.529)、肝胆期瘤周低信号(OR=2.756)、动脉期瘤周强化(OR=2.917)、门静脉期CT值(OR=1.235)及延迟期CT值(OR=1.401)为HCC患者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期CT值(OR=0.928)为其保护因素(P<0.05)。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动脉期瘤周强化三项参数联合预测HCC患者MVI的敏感度为93.02%,准确度为82.98%。ROC曲线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联合预测MVI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2%和90.20%。Kappa检验显示,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与病理学诊断MVI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663、0.653)。Gd-EOB-DTPA增强MRI及MSCT对HCC患者MVI发生情况均具有较高预测价值,有助于术前MVI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raxin-3启动子甲基化对复杂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5
作者 孙风波 邢智远 +1 位作者 马红 崔京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5期343-349,共7页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启动子甲基化对复杂性阑尾炎(C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A组、单纯性阑尾炎(SA)组及健康体检(HCs)组,观察各组PTX-...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启动子甲基化对复杂性阑尾炎(CA)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A组、单纯性阑尾炎(SA)组及健康体检(HCs)组,观察各组PTX-3血浆浓度、mRNA水平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各变量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PTX-3基因甲基化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检验。使用ROC曲线分析PTX-3甲基化对CA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清中PTX-3 mRNA水平及血浆浓度在CA组表达明显高于SA组和HCs组,而其PTX-3甲基化频率显著低于SA组及HCs组(P<0.05)。PTX-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炎症指标(WBC、NEU、PCT、CRP)明显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WBC、CRP及PCT是PT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CA组外周血PTX-3 mRNA水平与其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P<0.001);PTX-3 mRNA水平与WBC、NEU、CRP及PCT水平呈正相关(P<0.05)。PTX-3基因甲基化诊断CA的敏感度为94.67%,特异度为76.67%。当从SA患者中诊断CA时,PTX-3甲基化的AUC明显高于WBC、NEU、CRP和PCT(P<0.001)。结论:PTX-3启动子甲基化调控PTX-3的表达,参与急性阑尾炎的发病过程。可用于监测CA患者的炎症状态,作为一种早期诊断的非侵入性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阑尾炎 Pentraxin-3 基因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TLA-4、PD-1、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陆小华 袁洪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120例体检者分别作为肝癌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及肝癌... 目的:观察外周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120例体检者分别作为肝癌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及肝癌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CTLA-4、PD-1、BTLA水平,分析外周血各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肝癌组随访2年根据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各指标表达情况,分析外周血各指标不同表达与中晚期肝癌预后生存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结果:肝癌组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肝癌组不同肿瘤数目、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患者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水平与肿瘤数目、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血管侵犯呈正相关(P<0.05);中晚期肝癌预后不良患者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外周血CTLA-4、PD-1、BTLA mRNA联合预测中晚期肝癌预后的AUC为0.935;高表达CTLA-4、PD-1、BTLA mRNA中晚期肝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CTLA-4、PD-1、BTLA mRNA中晚期肝癌患者(P<0.05)。结论:外周血CTLA-4、PD-1、BTLA表达与中晚期肝癌患者病理特征、预后有关,其联合预测患者预后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肝癌 外周血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程序性死亡受体-1 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关闭盆底腹膜的Meta分析
7
作者 高飞 韩斌 +4 位作者 赵浩永 张永寒 郭茂森 王昊 郭尚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4期271-27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关闭盆底腹膜对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P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比较LAPR关闭盆底腹膜与否的临床疗效的研... 目的:系统评价关闭盆底腹膜对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P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比较LAPR关闭盆底腹膜与否的临床疗效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项研究,共999例患者。结果显示,在LAPR中,与未行盆底腹膜关闭的患者相比,行盆底腹膜关闭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未增加(P>0.05),手术时间较长(WMD=12.37,95%CI:2.27~22.46,P=0.02),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WMD=0.40,95%CI为0.07~0.72,P=0.02;WMD=-2.36,95%CI:-3.33~-1.38,P<0.00001)。术后并发症方面,未行盆底腹膜关闭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OR=0.12,95%CI:0.08~0.18,P<0.00001),主要为术后肠梗阻(OR=0.24,95%CI:0.13~0.45,P<0.00001)、会阴切口疝(OR=0.23,95%CI:0.11~0.49,P=0.0001)、盆腔积液感染(OR=0.27,95%CI:0.14~0.51,P<0.0001)和放射性肠炎(OR=0.24,95%CI:0.07~0.81,P=0.03)。结论:在LAPR中关闭盆底腹膜,虽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腹腔镜 盆底腹膜重建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节段性栓塞术治疗高龄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1例
8
作者 张恒 邹玲 +2 位作者 李捷 刘召洪 张再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3期251-252,共2页
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常见急症,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内科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对于高龄、血... 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常见急症,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胀、腹痛等症状,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内科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对于高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或内镜下治疗失败的患者,介入治疗(经导管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已被证明是一种能有效止血和降低死亡率的治疗手段,但对于经导管选择性动脉造影阴性的出血患者的治疗方式仍非常有限和存在巨大争议。笔者报道了攀钢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例应用预防性节段性栓塞术治疗高龄急性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止血成功案例,旨在对本病新的诊疗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 动脉栓塞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性的研究
9
作者 刘源 侯楠 高俊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性。方法:按倾向性评分匹配“邻近法”,比例为1∶1∶1,选取我院2022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胃上皮内瘤...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性。方法:按倾向性评分匹配“邻近法”,比例为1∶1∶1,选取我院2022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胃上皮内瘤变(GIN)患者45例(癌前组)、胃癌患者45例(胃癌组)以及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志愿者4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大便16S rRNA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通过操作分类单元(OTU),比较3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菌落结构差异和线性判别效应分析(LEfSe),比较3组粪便PI3K/AKT/mTOR信号通路;采用Pearson法分析肠道菌群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果:粪便样本测序共得到572个不同的OTU,其中3组共有的OTU287个,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hao、Shannon、Simpson、Observed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构成较为分散,对照组则较接近,癌前组居于中间,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Se显著性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胃癌组、癌前组放线菌门、厚壁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且胃癌组低于癌前组,而变形菌门、弯曲杆菌门、拟杆菌门丰度增加,且胃癌组高于癌前组;在属水平上,胃癌组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丰度高于对照组,拟杆菌属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癌前组PI3K mRNA、AKT mRNA、mTOR mRNA高于对照组,且癌前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杆菌目、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与PI3K mRNA、AKT mRNA、mTOR mRNA呈正相关,拟杆菌属与之呈负相关。结论: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丰度与胃癌癌前病变及其发生、进展相关,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均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判断癌前病变、了解胃癌发展机制以及早期干预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肠道菌群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考量要点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10
作者 刘福囝 王振宁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85-102,共18页
溶瘤病毒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自2005年我国首款溶瘤病毒产品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获批上市以来,全球已有4款溶瘤病毒产品相继上市,全球注册和开展的溶瘤病毒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已超过200项。然而,目前溶瘤病毒产品获批的适应证... 溶瘤病毒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自2005年我国首款溶瘤病毒产品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获批上市以来,全球已有4款溶瘤病毒产品相继上市,全球注册和开展的溶瘤病毒类药物的临床试验已超过200项。然而,目前溶瘤病毒产品获批的适应证较少,临床获益人群及疗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为优化我国溶瘤病毒产品的临床试验设计,《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考量要点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专家组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溶瘤病毒类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试行)》基础上,采用循证医学方法,从溶瘤病毒作用机制、开发适应证、临床应用方式、临床试验生物学及药效学检测等角度出发,围绕目前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的考量要点及相关内容,开展多学科专家会议讨论及问卷调查。经过三轮意见征集、梳理总结,形成《溶瘤病毒临床试验设计考量要点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旨在为我国溶瘤病毒产品临床试验的申办者及研究者提供参考,助力相关产品快速上市,实现肿瘤治疗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瘤病毒 临床试验设计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相关疼痛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骆鹏飞 马伟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的临床问题,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FNA)是鉴别可疑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1-2]。FNA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体验。文献报道甲状腺FNA疼痛的发生率约为90%,其中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可... 甲状腺结节是常见的临床问题,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FNA)是鉴别可疑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1-2]。FNA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体验。文献报道甲状腺FNA疼痛的发生率约为90%,其中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可能高达70%[3-4]。因此,了解甲状腺FNA疼痛的相关因素,总结疼痛的干预策略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认识FNA疼痛,改善患者穿刺体验。然而,很多研究条件不一、混杂因素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根治术联合隐形自然腔隙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12
作者 焦保庭 王金西 靳志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4期287-291,共5页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根治术联合隐形自然腔隙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乳腺癌的应用价值。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行保留NAC乳房重...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根治术联合隐形自然腔隙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乳腺癌的应用价值。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2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行保留NAC乳房重建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手术上联合隐形自然腔隙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CRP、IL-10、TNF-α、PCT)水平、术后3个月乳房美观度、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评分、满意度量表(CSQ-8)评分、生活质量量表(FACT)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肿瘤学效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术后1、3 d研究组TNF-α、CRP、IL-10、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乳房美观度优良率、RSES评分、CSQ-8评分、F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68%,与对照组的1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复发率、远端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NAC根治术联合隐形自然腔隙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肿瘤学效果及安全性,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低,美观度性较好,患者满意度高,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重建术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根治术 隐形自然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结直肠肿瘤粪便基因检测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李丽 武国亮 +3 位作者 陈晓瑶 孙冰 李涛 崔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78-81,共4页
结直肠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然而,因临床中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甚至无法切除肿瘤,导致预后不佳[1]。除极早期的结直肠肿瘤外,其余结直肠肿瘤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结直肠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 结直肠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然而,因临床中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甚至无法切除肿瘤,导致预后不佳[1]。除极早期的结直肠肿瘤外,其余结直肠肿瘤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结直肠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升存活率[2]。如何尽早发现结直肠肿瘤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粪便 基因检测 肿瘤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优势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春雪 于春英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免疫功能、创伤应激状态、并发症评价的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治疗优势。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手术的129例PTM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试验组65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基于免疫功能、创伤应激状态、并发症评价的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治疗优势。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3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手术的129例PTM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试验组6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超声导引下微波消融术。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测量指标:CD3^(+)、CD4^(+)、CD8^(+)、CD4^(+)/CD8^(+)及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创伤应激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所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术后2周,两组CD3^(+)、CD4^(+)及CD4^(+)/CD8^(+)均较术前升高,CD8^(+)较术前降低(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IL-2、IFN-γ、IL-4及IL-10均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2周,两组IL-2、IFN-γ较术后1 d降低,但较术前仍升高(P<0.05),IL-4、IL-10较术后1 d及术前均降低(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Th1/Th2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术后2周,两组Th1/Th2均较升高(P<0.05),且试验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IL-6及TNF-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IL-6及TNF-α均升高,对照组升高程度大于观察组(P<0.05);术后3 d,两组IL-6以及TNF-α较术后1 d下降,但对照组仍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IL-6及TNF-α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L-6及TNF-α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06%,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改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较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对PTMC在免疫功能、创伤应激状态、并发症方面均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功能 创伤应激状态 并发症 改良超声引导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森林与Cox回归模型对HBV相关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预测的对比
15
作者 李广洲 王红雷 +5 位作者 陈喜全 贺洋 陈艳浩 胡翠 王苗 张德晓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5期355-360,共6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随机森林与Cox回归模型,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选择行根治性切除术的368例HBV感染HCC患者,根据患者生存和死亡情况分为预后良好(n=26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随机森林与Cox回归模型,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选择行根治性切除术的368例HBV感染HCC患者,根据患者生存和死亡情况分为预后良好(n=266)、预后不良(n=102)两组。单因素与Cox回归分析HC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构建Cox回归、随机森林预测模型,对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吸烟史、Child-Pugh分级、肝硬化、微血管侵犯、TNM分期、肿瘤包膜完整性、规律抗病毒治疗、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PLR)、HBV-DNA载量、甲胎蛋白(AF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微血管侵犯、规律抗病毒治疗、HBV-DNA载量、NLR、PLR、SII、AGR是HBV感染HC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预测预后的AUC为0.870;随机森林模型获得重要性排序为HBV-DNA载量、肝硬化、规律抗病毒治疗、微血管侵犯、NLR、PLR、AGR、SII,预测预后的AUC为0.926;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AUC大于Cox回归预测的AUC(Z=2.411,P=0.016)。结论:HBVDNA载量、肝硬化、规律抗病毒治疗、微血管侵犯、NLR、PLR、AGR、SII是HBV感染HC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预后价值较高,优于Cox回归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细胞 根治性切除术 生存 死亡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单中心性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魏梦姣 吴国君 +2 位作者 辛华 巩武贤 田兴松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5期417-418,共2页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非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2018年CD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1])。1954年,Castleman等[2]首次报道了类似胸腺瘤...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非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2018年CD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1])。1954年,Castleman等[2]首次报道了类似胸腺瘤的纵隔肿瘤患者,因此命名为“Castleman’s Disease”。将山东省立医院确诊的1例颈部单中心性CD(un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U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除 CASTLEMAN病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7
作者 刘澎 刘福成 +3 位作者 赵欣 乔海朋 刘晓峰 杨峥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北京丰台医院手术治疗的58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队列(n=4... 目的: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北京丰台医院手术治疗的58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队列(n=410)和验证队列(n=177),分析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训练队列中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为38.05%(156/410)。年龄、BMI、肝内胆管结石、首发病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道感染、胆道手术史、胆总管管壁厚度、胆总管多发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ERCP检查中十二指肠乳头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队列、验证队列中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854、0.889,Hosmer-Lemeshow拟合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52,P=0.865),提示此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基于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多发结石患者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总管多发结石 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 列线图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甲状腺外泌体探讨清肝散结消瘿方对桥本甲状腺炎免疫炎症的调控作用
18
作者 姚思淼 祁烁 +3 位作者 孙晓宁 李心爱 李会龙 丁治国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4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清肝散结消瘿方通过调控甲状腺细胞外泌体对桥本甲状腺炎(HT)免疫炎症的干预作用,为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清肝散结消瘿方含药血清干预Nthy-ori-3-1甲状腺细胞,以正常培养细胞为对照,提取两组甲状腺细胞来源... 目的:探讨清肝散结消瘿方通过调控甲状腺细胞外泌体对桥本甲状腺炎(HT)免疫炎症的干预作用,为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清肝散结消瘿方含药血清干预Nthy-ori-3-1甲状腺细胞,以正常培养细胞为对照,提取两组甲状腺细胞来源外泌体,应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的浓度、粒径、形态及特征性标志蛋白表达。建立人T淋巴细胞(H9)炎症模型,分别与正常外泌体(EXO-C组)及清肝散结消瘿方干预外泌体(EXO-T组)共孵育,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H9细胞炎症因子IL-17、IL-6水平。结果:外泌体鉴定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中药组Nthy-ori-3-1细胞外泌体颗粒浓度均处于1×10^(9)~1×10^(11)/mL;粒径80~300 nm,呈典型球形或茶托状结构;TSG101、CD63、HSP70蛋白表达阳性。与炎症模型组及EXO-C组相比,EXO-T组可显著降低H9细胞内IL-17A蛋白的表达(P<0.05),并抑制细胞上清中IL-17与IL-6水平(P<0.01)。结论:清肝散结消瘿方可能通过改善甲状腺细胞外泌体的功能状态,调节炎症微环境,抑制桥本甲状腺炎相关淋巴细胞炎症因子表达,进而发挥抗炎与甲状腺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 清肝散结消瘿方 外泌体 淋巴细胞 免疫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超声造影及超声乳管造影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李竹峰 赵松 +2 位作者 王亚文 朱江 马榕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3期217-220,共4页
乳头溢液是乳腺外科常见主诉,肿瘤性乳头溢液疾病因多于乳管内生长,面积较大且形状不确定,因此传统影像学检查(如普通超声、钼靶乳管造影)在乳管内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存在局限性。乳腺超声造影通过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利用高频超声... 乳头溢液是乳腺外科常见主诉,肿瘤性乳头溢液疾病因多于乳管内生长,面积较大且形状不确定,因此传统影像学检查(如普通超声、钼靶乳管造影)在乳管内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中存在局限性。乳腺超声造影通过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利用高频超声捕获血管内微泡的增强信号,提供肿瘤血管分布、血流动力学等定量与定性信息,显著提高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能力,但其对不伴肿块的乳头溢液诊断效能尚不明确。超声乳管造影则通过逆行注射造影剂至溢液乳管,清晰显示乳管形态及导管内病变位置,定位准确度优于传统钼靶乳管造影,为手术规划提供关键信息。两者的联合应用为乳头溢液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思路,但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其应用价值,并推动技术创新以克服当前局限。就乳腺超声造影与超声乳管造影的技术进展及其在乳头溢液诊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超声造影 超声乳管造影 乳头溢液 乳腺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疗效分析
20
作者 张金金 徐洁 +5 位作者 马立 陈曦 夏苗火 储诚森 冯萍 鲍宗旋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74-77,共4页
分析不同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手术与传统手术对甲状腺癌的疗效,比较其优缺点。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甲乳外科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50例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口组、开放组和经胸乳组,每组各50例,... 分析不同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手术与传统手术对甲状腺癌的疗效,比较其优缺点。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甲乳外科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50例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口组、开放组和经胸乳组,每组各50例,比较3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与开放组相比,经口组和经胸乳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经口组与经胸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放组相比,经口组和经胸乳组手术切口短、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口组与经胸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喉返神经信号减弱和消失比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单双侧甲状腺清扫比例、阳性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PTH、血钙等指标比较,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经口组切口满意度最高,经胸乳组次之,开放组最低(P<0.05);3组PTH、血钙和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切口种植、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与开放手术相比,经口入路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手术,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美容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腔镜甲状腺手术 经口入路 经胸乳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