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3,0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膜年限对花生田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春光 卜嫣茹 +5 位作者 王学霞 刘君 宗海英 王芳丽 井永苹 宋宁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9-2848,共10页
分析了不同覆膜年限(4~19年)对花生田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值呈现增长趋势,覆膜19年与覆膜4年相比,微塑料的丰度在660~3150个/kg之间变化;小粒径微塑料的丰度(<2mm)随着覆膜年... 分析了不同覆膜年限(4~19年)对花生田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值呈现增长趋势,覆膜19年与覆膜4年相比,微塑料的丰度在660~3150个/kg之间变化;小粒径微塑料的丰度(<2mm)随着覆膜年限和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长期连续覆膜促使微塑料向更深层土壤渗透,具体表现在20~30cm土层中的小粒径微塑料占据了49.9%;不同覆膜年限和不同土层深度的采样点中,微塑料颜色以透明色为主,其次是黑色、绿色和紫色,而红色等其他颜色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微塑料形态类型涵盖纤维状泡沫状、薄膜状、碎片状及颗粒状,其中纤维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微塑料的聚合物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由PE(聚乙烯,34.2%)、PP(聚丙烯,17%)、PS(聚苯乙烯,16.3%)构成.综上,覆膜年限的增加显著影响了土壤中透明微塑料的占比,对微塑料和聚合物类型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微塑料 赋存特征 覆膜年限 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城市蔓延对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赫 张宇童 +2 位作者 王睿 王明竹 刘子豪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96-3507,共12页
本文从结构维、形态维、密度维、效率维构建了多维度城市蔓延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地图可视化、标准差椭圆和冷热点分析探究中国2005~2020年城市综合蔓延度的时空特征及迁移演化格局,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实证考察多维度城市蔓... 本文从结构维、形态维、密度维、效率维构建了多维度城市蔓延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地图可视化、标准差椭圆和冷热点分析探究中国2005~2020年城市综合蔓延度的时空特征及迁移演化格局,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实证考察多维度城市蔓延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综合蔓延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但在样本后期东部沿海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城市蔓延度有所下滑.标准差椭圆呈现向心集聚的趋势,且分布重心整体向西南移动.冷热点分析则呈现“东热西冷”的区域性差异.(2)城市总蔓延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且随时间迁移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正向促进作用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及沿海地区,反向抑制作用区域多为华北平原和南部沿海地区.(3)各维度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时间趋势上,结构维在大部分城市促进碳排放,且影响力逐年增强;形态维在大部分城市对碳排放由促进作用转变为抑制作用;密度维、效率维在大部分城市抑制碳排放,但密度维逐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效率维的影响力则整体减弱.空间分布上,结构维、密度维在东南沿海、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力更强,形态维作用显著区域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效率维作用显著区域则在中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度城市蔓延 碳排放 GTWR模型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威地区土壤重金属潜在污染风险评价及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伟 宋云涛 +6 位作者 郭志娟 曾道明 贺灵 成晓梦 孙彬彬 张富贵 张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43-2653,共11页
我国西南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存在土壤重金属高含量区,为探究其潜在污染风险及影响因素,选择云南省宣威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地质、人类活动等相关资料,对区内表层组合土壤样品1487份、深层组合土壤样品374份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 我国西南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存在土壤重金属高含量区,为探究其潜在污染风险及影响因素,选择云南省宣威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地质、人类活动等相关资料,对区内表层组合土壤样品1487份、深层组合土壤样品374份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分别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表层组合土壤的潜在污染风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中国土壤A层、C层背景值研究区表、深层土壤中重金属均显示富集;相对于云南省A层、C层土壤背景值大部分重金属亦显示富集;Cd、Hg、Pb存在较高的潜在污染风险,Cu、Cr、Ni、Zn、As则潜在污染风险较低;地质背景、黏土矿物、有机质、矿业活动、地形地貌是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可能会使重金属富集加剧,pH值、CaO、Light(灯光指数)、WIG对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威地区 土壤重金属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地累积指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聚乙烯微塑料对赤子爱胜蚓的代谢毒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晓霞 张雪梅 +6 位作者 舒晓 谢蔓莉 孟霞 张伟 杨俊英 龚久平 李必全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3-1073,共11页
以赤子爱胜蚓为试验生物,以蚯蚓个体生长及繁殖、代谢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亚酶活力和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响应为指标体系,从个体到分子跨尺度水平探讨不同粒径(小粒径30~50μm、大粒径125μm)、不同浓度(0.5,2.5,10,20g/kg)聚乙烯... 以赤子爱胜蚓为试验生物,以蚯蚓个体生长及繁殖、代谢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亚酶活力和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组)响应为指标体系,从个体到分子跨尺度水平探讨不同粒径(小粒径30~50μm、大粒径125μm)、不同浓度(0.5,2.5,10,20g/kg)聚乙烯微塑料的代谢毒性.暴露试验结果表明,小颗粒聚乙烯更易在蚯蚓体内停留及持续累积,其对生物体的危害更大;大颗粒聚微乙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蚯蚓的繁殖.代谢组试验结果提示,不同粒径微塑料聚乙烯胁迫下,基于代谢组学识别出的前12位重要代谢物的响应明显不同,聚乙烯的粒径大小对其毒性效应有显著影响.在小粒径高浓度(10,20g/kg)聚乙烯胁迫下,7个重要代谢物(L-甲酰犬尿氨酸、雄甾烷二酮、雄烯二酮、二十二碳五烯酸、(5Z, 8Z, 14Z)-11, 12-二羟基二十碳-5, 8, 14-三烯酸(11,12-DHET)、肌醇及全反式维甲酸)的水平比对照显著增加20.5%~70.2%.小粒径聚乙烯可引发蚯蚓炎症反应及神经代谢紊乱效应,并对其渗透调节代谢产生损害;CYP2B6及CY2C9活力显著被诱导的现象揭示了蚯蚓自身具有一定解毒功能.在大粒径聚乙烯(浓度为0.5~20g/kg)胁迫下,蚯蚓CYP2B6及CYP3A4活力与对照组相当,但多数代谢物(L-甲酰犬尿氨酸、雄甾烷二酮、雄烯二酮、3’-磷酸腺苷、肌苷与黄嘌呤)的水平,相比对照显著降低20.0%~77.3%,抑制蚯蚓荷尔蒙生成,进而影响繁殖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繁殖 炎症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湖总干渠溶解氧季节性异常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黎睿 汤显强 +4 位作者 胡艳平 王丹阳 郭栋帆 翟文亮 杨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16-2826,共11页
平原水网地区水体溶解氧(DO)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揭示平原水网地区溶解氧异常成因,以全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区汉江流域四湖总干渠为例,分析了2010~2023年四湖总干渠水质时空变化规律,调查监测了四湖总干渠DO、水体和沉积物中营... 平原水网地区水体溶解氧(DO)偏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揭示平原水网地区溶解氧异常成因,以全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区汉江流域四湖总干渠为例,分析了2010~2023年四湖总干渠水质时空变化规律,调查监测了四湖总干渠DO、水体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水温、氨氮及流量等参数对水体溶解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湖总干渠水体溶解氧(DO)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年内呈“V”型分布,汛期DO浓度相对较低,非汛期基本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要求.2021年四湖总干渠水体缺氧(DO<2mg/L)状况突出,运粮湖、新河村和新滩断面年缺氧天数分别为79,116和96d.汛期四湖总干渠在中上游河段存在明显的低氧区,DO浓度仅为2.61~3.22mg/L.自2010年以来四湖总干渠水质长期处于Ⅳ~劣Ⅴ类,主要超标因子为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四湖总干渠沉积物总氮含量为857.70~2846.87mg/kg,TP含量为545.99~2475.59mg/kg,沉积物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支渠污染重于干渠.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水体DO,拟合系数R2达0.995,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0.2085.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水温对DO影响相对重要性均超过35%,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pH值、氨氮、电导率、浊度、流量等.为改善四湖总干渠DO汛期异常状况,需加强流域系统治理,改善虾稻和水产养殖排水水质,优化泵站调度运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缺氧 平原水网区 随机森林 四湖总干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物质流的北京市城乡住房建筑垃圾产生量模拟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董莉 刘景洋 +1 位作者 张泽乾 张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41-2052,共12页
为促进住房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住房建筑动态物质流模型,模拟1949~2100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地区住房建筑流量-存量动态演变特征,预测城乡住房建筑垃圾产生量.结果表明,1949~2100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地区住房建... 为促进住房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住房建筑动态物质流模型,模拟1949~2100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地区住房建筑流量-存量动态演变特征,预测城乡住房建筑垃圾产生量.结果表明,1949~2100年北京市城镇和农村地区住房建筑新建和拆除量均周期性波动趋势,住房建筑存量大体呈现“S”型曲线趋势.城镇和农村的住房新建面积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达到最大峰值3145.6和788.7万m^(2),住房拆除面积分别于2094年和2016年达到最大峰值1500.8和453.5万m^(2),住房存量饱和值分别为8.0亿m^(2)和124.7万m^(2).至21世纪中后期,北京市将迎来建筑垃圾产量高峰期,并保持高位波动.建筑垃圾的最大峰值出现在2094年,总产量为2396.4万t.城镇和农村地区住房建筑垃圾中,水泥、砖块、沙子和碎石等是建筑垃圾中重量占比最大的成分,分别占住房建筑垃圾总重量的90.2%~95.5%和92.2%~94.1%,钢铁的重量占比分别为0.1%~4.5%和0.1%~3.0%.建筑长寿命情景可延迟住房建筑拆除高峰的到来,最大减量潜力为72.0%;将建筑垃圾作为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最高可减少未来98.5%的原生钢铁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物质流 流量-存量 物质代谢 建筑垃圾 城市矿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O_(x)分散性导致的活性氧异化与氯苯氧化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曦 贾子良 +5 位作者 王梦雪 王鹏 季鑫佟 乔昕茹 郭冬瑞 梁美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0-1832,共13页
在相同的催化剂载体TiCeO_(x)和贵金属含量下,利用Ru^(3+)浸渍还原(自下而上)和Ru胶体溶液热扩散(自上而下)两种方法制备具有不同分散性的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其中Ru^(3+)浸渍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RuTiCeO_(x)-N中,Ru物种以RuO_(x)纳米团... 在相同的催化剂载体TiCeO_(x)和贵金属含量下,利用Ru^(3+)浸渍还原(自下而上)和Ru胶体溶液热扩散(自上而下)两种方法制备具有不同分散性的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其中Ru^(3+)浸渍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RuTiCeO_(x)-N中,Ru物种以RuO_(x)纳米团簇的形式存在;Ru胶体溶液热扩散法制备的催化剂RuTiCeO_(x)-A中,Ru物种以单原子分散的形式存在.Ru物种不同的分散状态导致其参与氯苯(CB)氧化反应的活性氧物种和酸性位点的差异性,其中RuTiCeO_(x)-N中的主要活性氧物种为化学吸附氧,RuTiCeO_(x)-A中的主要活性氧物种为表面晶格氧.CB的化学吸附诱使活性氧物种转变为羟基(-OH)官能团参与催化反应.在活性氧物种和强弱多种酸性位的共同作用下,RuTiCeO_(x)-A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CB在300℃可以完全转化,且可以维持24h而不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载体 贵金属 团簇 单原子分散 氧物种 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振双 王宇飞 +1 位作者 汪涛 赵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64-4079,共16页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 本文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方法,对2010~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演变趋势、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从0.51上升至0.60,从勉强失调逐步过渡到初级协调状态,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协同效应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核心-边缘"分布特征,网络密度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0.2287.网络对核心区域的依赖性较弱,但网络状态尚未达到最佳,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河南、湖南、陕西和新疆等省份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而河北、安徽、江西和河南等省份表现出显著的"虹吸效应",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在网络中担任边缘行动者的角色;大部分网络关联关系都集中在板块内部,东部发达区域主要为"净收益"板块,中西部区域为"双向溢出"板块.湖南、陕西和湖北等省占据网络结构洞位置,在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建筑业产值占GDP比重因素强化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效应空间关联关系,地理位置邻近性有助于促进协同效应网络的形成.因此,应结合区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建筑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政策,推动区域建筑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协同效应 耦合协调度模型 熵值法 社会网络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邢会 霍晓谦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7-1673,共17页
基于中国2003~2022年2383个区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超效率SBM-DEA模型测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之后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探究县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结合XGBoost算法和S... 基于中国2003~2022年2383个区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超效率SBM-DEA模型测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之后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标准差椭圆探究县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结合XGBoost算法和SHAP值解释算法识别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总体上呈提升趋势,特别是2020年后提升幅度相对较大;县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县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分布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迁移,呈现南北方向向心集聚、东西方向空间发散的趋势;能源强度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产生负向影响.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整体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和金融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呈现复杂非线性特征;相较于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对中西部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时空演变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气象因子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卞荣星 滕晓 +6 位作者 孙治国 朱润泽 牛亚婷 杜欣然 高淑丹 刘克琼 孙英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08-2015,共8页
为明确填埋场甲烷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青岛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不同季节甲烷释放通量日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填埋场甲烷释放通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释放最高为(115.67±65.34)mmol/(m^(2)·h),... 为明确填埋场甲烷释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以青岛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不同季节甲烷释放通量日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填埋场甲烷释放通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释放最高为(115.67±65.34)mmol/(m^(2)·h),夏季释放最低为(61.51±74.57)mmol/(m^(2)·h).不同季节的日甲烷释放通量存在明显差异,夏季甲烷释放通量呈现双峰曲线,秋冬季甲烷释放通量呈现单峰曲线.相关性分析表明甲烷释放通量与大气压、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风速、土壤温度、土壤相对湿度显著相关;夏秋季甲烷释放通量与大气相对湿度和大气温度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而冬季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释放 生活垃圾填埋场 气象因子 季节变化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成因次生铁矿物催化类芬顿反应降解氟苯尼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永伟 邓茹月 +4 位作者 覃琦露 郭泽浩 罗浩伟 杨俊 申祖武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1332,共12页
以氟苯尼考(FFC)为目标污染物,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介导合成施氏矿物和黄钾铁矾作为催化剂,研究催化类芬顿反应降解FFC效果.首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比表面积(BET)对两... 以氟苯尼考(FFC)为目标污染物,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介导合成施氏矿物和黄钾铁矾作为催化剂,研究催化类芬顿反应降解FFC效果.首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比表面积(BET)对两种矿物进行表征,接着研究矿物投加量、H_(2)O_(2)浓度、p H值和温度4个关键变量对催化类芬顿反应降解FFC的影响,最后分析FFC降解机理并检验矿物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生物合成施氏矿物和黄钾铁矾平均粒径分别约为2.5和5.0μm,黄钾铁矾团聚现象更明显;施氏矿物和黄钾铁矾比表面积分别为116.67m^(2)/g和87.52m^(2)/g,总孔体积分别为0.098和0.065cm^(3)/g,平均孔径分别为2.986和2.867nm.矿物投加量的增加有助于提高FFC催化降解效率;FFC降解效率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酸性和高温条件更有利于FFC的催化降解.在矿物投加量10g/L,H_(2)O_(2)浓度200mg/L,p H值3.00,温度36℃的共同实验条件下,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测试结果,推断两种矿物催化降解FFC机理如下:矿物将H_(2)O_(2)吸附在表面,催化其分解产生·OH,·OH氧化FFC为中间产物,最终氧化为无机物.类芬顿反应过程中共检测到6种中间产物,包括含有苯环、酰胺基团或胺基团的醇类、醛类或羧酸类小分子有机物,以及甲基苯基砜.经循环利用10次后,两种矿物的晶型和官能团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催化剂 施氏矿物 黄钾铁矾 类芬顿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对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晓红 周方毅 胡东滨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6-2357,共12页
基于2011~2021年省份数据,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化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效能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表... 基于2011~2021年省份数据,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化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效能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表现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化显著促进了这种协调发展,即便在考虑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是数字化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中介因素.研究揭示了数字化对于不同区域的影响强度不一,东南部受益更为明显.基于此,提出加大对数字化基础建设和技术的投资、强化数字化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区发展策略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生态沟渠在盐度胁迫下的营养盐去除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文焕 彭耀华 +3 位作者 徐岩 姚植 王乐乐 李卫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0-439,共10页
为实现高效去除高盐湖体营养盐,以岱海湖为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混合植物生态沟渠技术,探究了植物+微生物联合生态沟渠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营养盐的去除效率、植物生长情况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发现,盐度胁迫下利用聚氨酯海绵将解淀粉芽孢... 为实现高效去除高盐湖体营养盐,以岱海湖为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混合植物生态沟渠技术,探究了植物+微生物联合生态沟渠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营养盐的去除效率、植物生长情况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研究发现,盐度胁迫下利用聚氨酯海绵将解淀粉芽孢杆菌固定在沟渠,能有效的强化系统中植物的耐盐性能,主要体现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氧化应激功能酶活性,加强植物对营养盐的同化吸收等.虽然向沟渠中投加解淀粉芽孢杆菌并未使其成为系统中的绝对优势菌属,但其能够改善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系统中脱氮除磷相关功能微生物的丰度进而提高沟渠的水质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组沟渠在不同盐度下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高于单一植物/微生物生态沟渠,且在15g/L盐度下对营养盐去除效率最高,总氮(TN)、氨氮(NH_(4)^(+)-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_(Cr))平均去除率均达到70%以上.相较于植物沟渠,植物+微生物沟渠的3种抗氧化应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在15g/L盐度条件下分别提高了33.70%、43.64%、3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生态沟渠 盐度胁迫 抗氧化应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胞外有机物的吸附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凤 吴磊 +4 位作者 叶硕 邓鑫 张朝阳 王彤 丛海兵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6-1555,共10页
重点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不同生长期铜绿微囊藻溶解性胞外有机物(EOM)的吸附去除效果,探究活性炭对不同时期铜绿微囊藻EOM特征性有机组分的去除率及吸附规律.结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有机组分协同去除率较低,仅为18.07%~34.... 重点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不同生长期铜绿微囊藻溶解性胞外有机物(EOM)的吸附去除效果,探究活性炭对不同时期铜绿微囊藻EOM特征性有机组分的去除率及吸附规律.结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有机组分协同去除率较低,仅为18.07%~34.85%,且对EOM中的不同物质组分呈现藻毒素>腐殖酸>蛋白质>多糖的明显吸附率差异.各物质组分在不同生长时期具有不同的易吸附型结构占比,因此导致不同时期吸附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多糖中易吸附结构主要释放于对数期,蛋白质中易吸附结构多分泌于稳定期,藻毒素中多分泌于稳定期和衰亡期,而腐殖酸在各时期的结构类型占比差异并不显著.活性炭对铜绿微囊藻EOM的吸附过程遵循分子尺度选择吸附原则,以中低分子量物质为主,对高分子量物质吸附性极差,这也是导致活性炭对藻源污染物去除率低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于蓝藻爆发全周期藻源污染物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胞外有机物 活性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及碳平衡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屹 苏越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34-4051,共18页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探讨了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变化呈波动增加的特点,由2007年的12881.57万t增加至2022年的38570.76万t,年均增长率为7.59%.碳汇量变化幅度较小,由2007年的1885.78万t增加至2022年的2176.11万t,年均增长率为0.10%.耕地和林地分别贡献了碳汇量的82.56%和17.01%,是影响碳汇水平的主要土地类型.碳平衡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西北高、东部低的特征,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重心整体向东迁移.碳平衡能力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和气温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次之,而环境规制、绿色创新等治理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强调从生产减碳和生态固碳的视角制定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碳平衡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多酚改性光催化膜原位去除水中四环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俊 徐晓 +2 位作者 杨佳霖 赵骁 杨梓俊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0-1271,共12页
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为基底,制备了金属多酚改性TiO_(2)光催化膜((TA-Fe^(3+))/TiO_(2)-PVDF),并搭建了一套原位光催化膜过滤系统以降解水中四环素.采用SEM、EDS、XRD、FTIR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光催化膜的结构进... 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为基底,制备了金属多酚改性TiO_(2)光催化膜((TA-Fe^(3+))/TiO_(2)-PVDF),并搭建了一套原位光催化膜过滤系统以降解水中四环素.采用SEM、EDS、XRD、FTIR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光催化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均证明了(TA-Fe^(3+))/TiO_(2)的成功涂覆,且膜表面亲水性增强;选取四环素作为抗生素代表进行降解性能研究,在低剂量(50mg/L)过一硫酸盐(PMS),跨膜压5kPa,可见光光照强度250mW/cm^(2),运行过程1h中,四环素降解率始终保持80%,四环素平均去除速率7.34g/h,水通量较原始PVDF膜仅下降6%,适用于中性和弱酸性条件,基本不受水体中常见离子和天然有机物的影响;最后,通过活性物种捕获试验和EPR探究了(TA-Fe^(3+))/TiO_(2)-PVDF膜降解四环素的机理,发现光催化与PMS氧化协同产生的^(1)O_(2)、h^(+)、O_(2)^(-·)和SO_(4)^(·-)为主要活性物种,并通过自由基和非自由基途径降解四环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多酚 催化膜 原位光催化 PMS 高效瞬时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动力循环井强化Fe^(2+)/O_(2)/配体高级氧化体系修复对硝基酚污染地下水
17
作者 赵薇 张成武 +3 位作者 张慧 姚禹 辛思怡 秦传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0-828,共9页
本研究将气动力循环井(GCW)与Fe^(2+)活化O_(2)的高级氧化体系耦合,在持续补充地下水含氧量的同时实现修复药剂的高效传输和均匀分布,以强化Fe^(2+)/O_(2)/配体高级氧化体系的修复效果.通过二维模拟槽实验,结合示踪染色等可视化手段,明... 本研究将气动力循环井(GCW)与Fe^(2+)活化O_(2)的高级氧化体系耦合,在持续补充地下水含氧量的同时实现修复药剂的高效传输和均匀分布,以强化Fe^(2+)/O_(2)/配体高级氧化体系的修复效果.通过二维模拟槽实验,结合示踪染色等可视化手段,明确了GCW作用下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规律和溶质传输强化效果.在此基础上,选取三聚磷酸钠(STPP)为配体,通过井内注入药剂的方式,考察了高级氧化体系修复对硝基酚(PNP)污染含水层的效果.结果表明,GCW实现了对药剂的高效传输、为高级氧化反应提供充足的O_(2),在GCW强化作用下,整个模拟槽内PNP均有降解,15h平均降解率达62%,成果为有机污染地下水的高效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气动力循环井 二价铁活化氧气 三聚磷酸钠 对硝基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水平的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毒性与耐药性风险
18
作者 沈洪艳 尹康年 +3 位作者 王浩林 孙昊宇 杨雷 边永欢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03-4011,共9页
为明确水环境中抗生素对细菌的毒性与耐药性风险,以诺氟沙星(NOR)与头孢噻肟钠(CTX)为受试化合物,选择半数效应浓度(EC_(50))、突变和接合转移促进率为10%的较低浓度作特征参数,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混合抗生素,探究抗生素对大肠杆菌(... 为明确水环境中抗生素对细菌的毒性与耐药性风险,以诺氟沙星(NOR)与头孢噻肟钠(CTX)为受试化合物,选择半数效应浓度(EC_(50))、突变和接合转移促进率为10%的较低浓度作特征参数,采用直接均分射线法设计混合抗生素,探究抗生素对大肠杆菌(E.coli)的毒性及耐药性效应.结果表明,NOR与CTX在单一及二元混合条件下对E.coli的毒性、突变与接合转移效应均产生了“Hormesis”现象,生长促进率、突变促进率与接合促进率峰值分别达38.40%、101.26%、28.73%.相比于抗生素单独暴露,混合抗生素对E.coli生长与突变的最大促进率均减小,E.coli产生突变与接合转移的相对安全浓度降低.混合体系中NOR浓度配比越大,EC_(50)越小,最大突变促进率、最大接合促进率越高,且相对安全浓度越低.随着混合体系浓度的增加,对E.coli毒性、突变与接合转移的联合作用模式分别由相加、协同、协同转变为协同、拮抗、拮抗,且NOR浓度配比越高,促进E.coli生长、突变、接合转移的协同、协同、拮抗强度最大值越小.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混合浓度配比是评估其细菌毒性与耐药性等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浓度 抗生素 细菌毒性 突变 接合转移 Hormesis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厌氧时间比对PNPR-SAEPD工艺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
19
作者 李冬 吕璐 +2 位作者 赖会彬 张杰 王凯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45-4255,共11页
本研究将生物除磷结合至PN-SAEPD工艺中,建立了PNPR-SAEPD系统,为了对有限的碳源进行合理分配,实验将两级厌氧时间比由S1阶段3:1(90min:30min)依次调整为S2阶段1:1(60min:60min)、S3阶段1:3(30min:90min),考察了两级厌氧时间比对PNPR-SA... 本研究将生物除磷结合至PN-SAEPD工艺中,建立了PNPR-SAEPD系统,为了对有限的碳源进行合理分配,实验将两级厌氧时间比由S1阶段3:1(90min:30min)依次调整为S2阶段1:1(60min:60min)、S3阶段1:3(30min:90min),考察了两级厌氧时间比对PNPR-SAEPD系统的进水有机物转化、脱氮除磷性能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2阶段两级厌氧时间比为1:1,对进水有机碳源的分配最为合理,SAEPD、PNPR反应器储存内碳源所消耗的COD分别为(89.3±8.4)mg/L和(82.6±7.7)mg/L,PNPR反应器的除磷贡献度为(79.1%±8.5%),为后续SAEPD反应器缺氧阶段营造了磷饥饿条件.SAEPD反应器DPAOs对内碳源储存的贡献比例仅为15%,储存内碳源所消耗的COD量为(10.1±4.0)mg/L,DPAOs相对丰度降至3.01%.将生物除磷结合到PN反应器中提高了短程硝化的稳定性,NOB相对丰度由3.86%逐渐降至0.64%,NAR保持在(82.1%±4.0%).S2阶段PNPR反应器优越的PN性能和SAEPD反应器内DGAOs主导的EPD途径为An AOB提供了充足的电子受体,厌氧氨氧化脱氮贡献度保持在(81.8%±3.6%),总氮去除率保持在(88.3%±1.6%),出水总氮浓度低于10mg/L且未出现硝酸盐积累;TP去除率最高可达93.7%,出水TP浓度基本降低到0.5m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级厌氧时间比 内源性短程反硝化(EPD) 厌氧氨氧化(Anammox) 内碳源 反硝化聚糖菌(DGA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控环境健康风险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20
作者 毕军 黄怡宁 +3 位作者 刘苗苗 杨建勋 马宗伟 方文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1-3450,共10页
环境健康风险的科学防范与有效控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保障.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中长期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本研究针对美丽中国建设的3个阶段性目标,探讨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对应的理想水平.在此基... 环境健康风险的科学防范与有效控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保障.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中长期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本研究针对美丽中国建设的3个阶段性目标,探讨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对应的理想水平.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进展,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风险防控体系根基尚不夯实、常规污染物管控标准不严、新污染物研究基础薄弱且底数不清等关键挑战.最终,提出未来我国将构建以保障公众健康为核心,以常规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的系统防控双轮驱动的环境健康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思路及重点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健康风险 防控 美丽中国建设 常规污染物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