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974篇文章
< 1 2 1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钻井参数监测控制与钻井风险防控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杨进 韦龙贵 +5 位作者 顾纯巍 宋宇 李晓刚 王哲 史旻 顾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针对中国海上石油钻井监测控制与风险防控技术实现智能化面临的诸如海上钻井参数实时监测评价能力差等难题,根据中国海域特点改进相关理论计算模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和应用工具对海洋钻井参数进行精确预测、对海洋钻井风... 针对中国海上石油钻井监测控制与风险防控技术实现智能化面临的诸如海上钻井参数实时监测评价能力差等难题,根据中国海域特点改进相关理论计算模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和应用工具对海洋钻井参数进行精确预测、对海洋钻井风险进行评估、对海上员工进行操作监控培训等;同时引入Optidrill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等国外成熟商业钻井监控软件去解决海洋钻井参数实时监控难的问题。上述技术体系应用后,中国渤海海域部分区块单井复杂工况时间降低30%以上,复杂事故处理时间减少20%以上,钻井周期减少20%以上,培训效率提升40%,最终形成了钻井工程设计可视化模拟评估技术、钻井实时监测与控制优化技术、复杂工况多方决策技术和钻井工程仿真模拟培训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本项研究的海洋钻井参数监测控制与钻井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为实现海上安全高效钻井作业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钻井 智能监控 可视化模拟评估 多方决策 模拟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致密气储层广义平面阻流带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赖枫鹏 李彬册 +1 位作者 任广磊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致密气储层具有物性条件差、非均质性强、含水饱和度高等特点,储层中存在流体渗流受限区域,使得气井产量和控制储量受到影响。一般意义上的阻流带强调的是沉积、成岩作用,以及砂体边界发育等静态地质因素对生产的影响,缺少气水两相渗流... 致密气储层具有物性条件差、非均质性强、含水饱和度高等特点,储层中存在流体渗流受限区域,使得气井产量和控制储量受到影响。一般意义上的阻流带强调的是沉积、成岩作用,以及砂体边界发育等静态地质因素对生产的影响,缺少气水两相渗流过程中不同因素产生的动态阻流表征。首先明确了致密气储层广义平面阻流带的内涵,提出了从生产特征、储层特征和两相共渗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广义平面阻流带层次结构模型和综合评价指标(GI),以鄂尔多斯盆地某致密气藏井区为例,计算了不同因素的影响权重值,得到GI数值,通过插值绘制了研究区广义平面阻流带发育图。进一步对比研究了高产、中产、低产三类井无量纲产气量和无量纲产量递减率与GI数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无量纲产气量与GI值呈负相关关系,无量纲产量递减率与GI值呈正相关关系。利用广义平面阻流带发育图可以为后续气井工作制度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广义平面阻流带 评价指标 识别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 权重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近期勘探形势、启示与发展战略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1 位作者 张锦伟 张新涛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2024年,中国海油在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层/超深层碎屑岩、火山岩潜山等复杂领域勘探理论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指导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珠江口盆地深层... 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2024年,中国海油在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层/超深层碎屑岩、火山岩潜山等复杂领域勘探理论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指导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珠江口盆地深层原油、渤海浅层岩性原油、北部湾盆地花岗岩潜山原油、渤海深层火山岩潜山原油和天然气等领域获重大勘探进展。未来面对勘探领域日趋复杂、理论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等诸多挑战,中国海油将始终坚持战略引领、守正创新不动摇,坚持富烃凹陷系统勘探、整体勘探理念不动摇,坚持成功的信念不动摇,统筹中国海域和海外油气勘探,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勘探进展 火山岩潜山 深层/超深层 超深水超浅层 勘探启示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范白涛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7,共9页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油田开发面临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在生产油田调整挖潜难度大,新探明的潜山、稠油、低渗储量占比逐渐升高,油田储量劣质化,建设中国海油油气资源供给保障中心面临着钻完井技术、钻完井成本及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针...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油田开发面临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在生产油田调整挖潜难度大,新探明的潜山、稠油、低渗储量占比逐渐升高,油田储量劣质化,建设中国海油油气资源供给保障中心面临着钻完井技术、钻完井成本及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海油构建了基于“井型优选、科学完井、精细控制”为核心的“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理念,创新发展并形成了“井型优化、产量提高、长效稳产、剩油挖潜”4个方面的钻完井技术系列和10项关键技术,建立了针对不同油气藏类型的“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展望了“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中国海油“少井高产”钻完井技术体系的形成可为海上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少井高产 钻完井 低渗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及主控因素
5
作者 李国永 刘小平 +6 位作者 马乾 李聪 孟令箭 王建伟 高永亮 庄东志 邹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2,共12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沙一段湖相页岩发育,是重要的页岩油富集层系。为弄清沙一段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并定量表征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指导页岩油勘探选区,利用全岩X-衍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以及恒速压汞等实验技术,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了南堡凹陷沙一段页岩储层样品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等。研究表明:①南堡凹陷沙一段主要发育长英质页岩和混合质页岩,孔隙类型多样,以狭缝状、平行板状及锥状孔隙为主;②沙一段页岩孔径分布范围较大,主要发育介孔与宏孔,孔隙与喉道分选差异性大;③沙一段页岩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1与D2变化范围分别为2.731~2.909与2.390~2.671,平均值分别为2.792与2.519,孔隙结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明显,介孔较宏孔孔隙结构更为复杂;④总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及长英质矿物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介孔发育,并增强介孔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宏孔发育及其非均质性则随着长英质矿物及碳酸盐质矿物含量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页岩 孔隙结构 分形特征 沙一段 南堡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点系泊系统发展现状及自主化发展建议
6
作者 王会峰 杨小龙 +2 位作者 张守森 刘帅 梁瑜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单点系泊系统是深海油气开发核心装备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重要设施,关乎中国油气开发安全。为加快中国单点系泊系统开发进程,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单点系泊系统的发展现状:全球单点系泊系统市场由SBM、APL、SOFEC、BLUEWATER等国际... 单点系泊系统是深海油气开发核心装备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重要设施,关乎中国油气开发安全。为加快中国单点系泊系统开发进程,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单点系泊系统的发展现状:全球单点系泊系统市场由SBM、APL、SOFEC、BLUEWATER等国际巨头引领,技术创新与多元化应用显著,中国在该领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部分产品及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应用,但仍面临进入市场困难,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弱,欠缺设计技术话语权以及核心设备国产化难以突破,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等挑战。据此提出了中国单点系泊系统自主化发展建议:基于产学研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基于并购或合作实现设计采购建造安装总承包(EPCI)交付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提升数字化智能化运维与故障分析综合能力等,为中国单点系泊系统的未来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与路径,助力中国在全球海洋油气开发领域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SO 单点系泊系统 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现状 自主化发展策略 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储层力学性质与破裂条件的裂缝预测方法及应用——以四川盆地WR页岩气田为例
7
作者 魏水建 徐天吉 +1 位作者 唐建明 程冰洁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6,共15页
四川盆地WR页岩气田储层天然裂缝预测精度至今不高,直接影响了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和“甜点”目标优选,不利于单井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提升,亟需探索有效的储层裂缝预测新方法。地应力和岩石力学性质分别是诱导储层裂缝发育的外因和内因,... 四川盆地WR页岩气田储层天然裂缝预测精度至今不高,直接影响了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和“甜点”目标优选,不利于单井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提升,亟需探索有效的储层裂缝预测新方法。地应力和岩石力学性质分别是诱导储层裂缝发育的外因和内因,在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综合信息计算地应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岩石力学性质的储层裂缝预测新方法。基于Mohr-Coulomb岩石强度准则、Terzaghi有效地应力原理和Anderson地应力关系的确立模式,利用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孔隙流体压力等力学参数,推导出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和脆性指数等岩石力学性质表征参数的数学公式。综合考虑脆性、内摩擦角、抗张强度、抗压强度、黏聚力、稳定性、破裂压力等裂缝影响因素,建立了反映储层裂缝发育概率的岩石破裂指数计算公式。通过WR页岩气田储层纵横波速度、密度及泊松比、杨氏模量等弹性参数的地震叠前反演,在计算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孔隙流体压力等力学参数和岩石力学性质表征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破裂指数实现了目标储层裂缝空间发育特征预测。将裂缝预测效果与岩心、测井、微地震压裂监测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证实本方法能为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和“甜点”目标优选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页岩气 地应力 储层力学性质 破裂指数 裂缝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井人工智能压裂参数优化
8
作者 刘子雄 钦伟 +3 位作者 贺卫东 徐延涛 李新发 李啸南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压裂设计时,如何准确为不同储层条件井匹配最优施工程序,以便最大程度释放低渗储层潜力,一直是困扰压裂工艺设计的难题。为了构建压裂施工曲线与无阻流量的关联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某致密气田676个压裂层测井曲线和压裂施工曲线... 压裂设计时,如何准确为不同储层条件井匹配最优施工程序,以便最大程度释放低渗储层潜力,一直是困扰压裂工艺设计的难题。为了构建压裂施工曲线与无阻流量的关联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某致密气田676个压裂层测井曲线和压裂施工曲线提取了232项特征值,并进行特征参数的提取和降维,构建了压裂井的人工智能样本库,并优选了机器学习模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测井曲线、压裂施工曲线与压裂产能之间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对给定的测井曲线准确计算出不同压裂方式对应的无阻流量,进而实现了压裂施工参数的优化。研究表明:采用测井和施工曲线的特征值提取方法构建的人工智能样本库,消除了人为解释的干扰,数据质量较高,模型拟合精度达到了93.3%以上;对给定压裂曲线进行定性产能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6.7%以上。应用该模型能够直接为测井曲线匹配不同的压裂施工方式,并获得对应的无阻流量,减少了压裂井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和压裂施工设计等中间过程,为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测井曲线 施工曲线 人工智能 无阻流量预测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实验研究
9
作者 徐朝晖 宋雯丹 +3 位作者 刘广峰 李军 王立冬 王艳丽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孔喉结构是控制超深层异常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与气水渗流规律的核心要素。随着开发过程气藏压力的逐渐下降,岩石骨架及孔喉系统发生应力敏感性形变,孔喉结构随之发生依赖于孔隙压力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气水渗流规律。以库车坳陷KS... 孔喉结构是控制超深层异常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与气水渗流规律的核心要素。随着开发过程气藏压力的逐渐下降,岩石骨架及孔喉系统发生应力敏感性形变,孔喉结构随之发生依赖于孔隙压力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气水渗流规律。以库车坳陷KS2气田巴什基奇克组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阐明了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根据不同孔隙压力条件下的孔喉结构表征实验明确了孔喉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35.0 MPa围压条件下,将孔隙压力从35.0 MPa逐步降低到5.0 MPa、相应的有效应力从0 MPa提高到30.0 MPa的过程中,孔隙和喉道半径均变小,主流喉道平均半径平均降低幅度为26.0%,喉道半径下限平均降幅为24.6%;孔隙和喉道的收缩导致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分别从5.43%和0.116×10^(-3)μm^(2)降至4.66%和0.027×10^(-3)μm^(2);渗透率越低,渗透率伤害率越高,应力敏感性越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开发过程中孔隙压力降低条件下孔隙与喉道尺度、孔喉结构的定量变化特征,可为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动态评价及气水渗流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巴什基奇克组 致密砂岩 应力敏感性 动态孔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
10
作者 程付启 张嘉骏 +2 位作者 杨贵丽 林腊梅 丁奎升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9,共11页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 地层负压成因与分布研究对油气成藏研究及有利区预测具有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国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特征,利用10个盆地23个构造的2600余组负压数据,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负压成因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含油气盆地普遍存在负压发育区,发育层段主要在中生界以上,深度范围在100~5000 m,构造位置以隆起和斜坡为主,压力系数最小仅有0.45,总体上从西部盆地到东部盆地负压分布具有层系变新、深度增加、强度增大的规律;(2)负压成因类型包括构造、成岩和流体散失3种,西部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和隆起区负压主要为构造成因,发育深度小;东部盆地、盆地斜坡和向斜带负压主要为成岩和流体散失成因,发育深度较大。(3)负压成因差异是控制不同盆地、不同埋深、不同构造位置负压发育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上述成果和认识对含油气盆地负压分布预测及油气成藏动力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分布特征 成因机制 中国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测试管柱内管横向动态特性
11
作者 孙巧雷 金雨杰 +2 位作者 刘语维 田杰 冯定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4-253,共10页
深水测试管柱的性能直接影响测试系统的安全性。为了掌握深水测试管柱管中管结构中的内管在载荷作用下的横向动态特性,建立了测试管柱管中管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搭建管中管力学与流体流动性能测试台架开展实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 深水测试管柱的性能直接影响测试系统的安全性。为了掌握深水测试管柱管中管结构中的内管在载荷作用下的横向动态特性,建立了测试管柱管中管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搭建管中管力学与流体流动性能测试台架开展实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基于该模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对深水测试管柱内管横向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管壁厚对内管的影响明显,壁厚增加,在各个时刻,内管位移响应减小,且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特征;(2)波浪波高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波流载荷,内管的位移响应增大但振动周期保持不变;(3)作业水深在1000~1300 m内,不同作业水深工况下,内管30 cm处位移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且随作业水深增加而增大;(4)顶张力有助于增加管柱的整体横向刚度及振动阻尼,增大顶张力,管柱的横向最大变形、位移动力响应均减小。研究为深水测试作业动力学模型的完善以及测试作业的极限工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测试管柱 管中管结构 横向振动 振幅 最大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可视化研究
12
作者 王琛 高辉 +3 位作者 罗开庆 李腾 程志林 刘月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1,共10页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 CO_(2)驱是致密砂岩油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驱替阶段原油动态运移特征复杂,原油动用规律还不明确。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结合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技术,对致密砂岩油藏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基质孔喉单一介质/基质裂缝双重介质)中的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开展了可视化定性和数字化定量的联合表征,揭示CO_(2)驱原油动态运移规律及赋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O_(2)驱原油动用面积与注入压力呈正相关关系,混相驱阶段原油动用面积达到最大值;同时,单一介质的原油动用面积与驱油效率明显高于双重介质,裂缝结构导致部分CO_(2)优先沿裂缝通道窜流,使基质孔喉的原油动用程度降低。CO_(2)驱替后残余油赋存特征受孔喉非均质性与注入压力的影响,低压阶段呈片状或团状分布,高压混相阶段主要以条带状或油滴状残余油存在。研究成果揭示了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机理,为提升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可视化 原油运移特征 双重介质 CO_(2)驱油 致密砂岩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压裂充填施工管柱侧向出流孔冲蚀损坏机理及结构优化
13
作者 徐凤祥 刘洪刚 +4 位作者 王浩宇 张伦 徐海珍 董长银 李经纬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海上油田多层压裂充填施工管柱的侧向出流孔的冲蚀损坏问题较为严重,显著影响管柱使用寿命。针对出流孔冲蚀机理不明确且缺乏结构优化依据的问题,使用现场实际施工材料和泵注条件,开展了管柱出流孔冲蚀损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砂比与排... 海上油田多层压裂充填施工管柱的侧向出流孔的冲蚀损坏问题较为严重,显著影响管柱使用寿命。针对出流孔冲蚀机理不明确且缺乏结构优化依据的问题,使用现场实际施工材料和泵注条件,开展了管柱出流孔冲蚀损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砂比与排量对冲蚀速率影响最大,黏度影响相对较小;出流孔间的返溅作用加速了冲蚀过程,在排量22 m^(3)/h、砂比80%条件下,出流孔平均冲蚀速率达到0.05 g/h,说明携砂液砂比与排量以及不同出流孔之间的返溅作用是影响出流孔侧向冲蚀的重要原因。基于冲蚀损坏模拟实验结果并结合金属表面微观分析,构建了冲蚀损坏程度评价方法,并提出尖端侧向切削机理、端面侧向切削机理及颗粒返溅正面啃噬机理三种冲蚀破坏机理。基于冲蚀损坏机理与规律,提出两项结构优化方案,即增厚保护套2.5 mm及出流孔倾斜角度改为38.42°。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方案可延长出流孔使用寿命约30%。本研究为非常规低渗透储层的水力压裂增产改造,以及中高渗储层的多层压裂充填防砂施工管柱结构优化提供了直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压裂充填防砂管柱 侧向出流口 冲蚀损坏机理 影响因素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物压控射流破碎工具关键结构动力学仿真与实验研究
14
作者 唐洋 陈均阳 +1 位作者 张玉林 王国荣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2,共9页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过程中常规射流喷头存在的作业过程不可控、不可重复使用,不能根据工况进行自动切换与连续运作以及需要反复起下钻柱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锁式压控射流破碎工具。为探明压控射流破碎工具滑芯与自锁机...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试采过程中常规射流喷头存在的作业过程不可控、不可重复使用,不能根据工况进行自动切换与连续运作以及需要反复起下钻柱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锁式压控射流破碎工具。为探明压控射流破碎工具滑芯与自锁机构运动规律,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压控滑芯动力学仿真模型,考虑不同钻井液入口流量、弹簧刚度、摩擦系数和流量加载方式,分析压控滑芯的运动规律,并加工工具样机,开展压控射流破碎工具室内验证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同一弹簧刚度下,钻井液流量越小,滑芯波动幅度越小;同一流量下,弹簧刚度越大,滑芯波动幅度越小。实验结果表明,压控射流破碎工具在钻井液流量为453 L/min时可以完全开启并且自锁机构能够完成锁定以及解锁动作。本文研究可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提供有效装备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固态流化 压控 破碎造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簇射孔管串泵送排量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柳军 袁明健 杜智刚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针对非常规油气开采过程中分簇射孔管串下入泵送排量问题,考虑井眼轨迹、井筒约束、变径工具串、管串变形以及沿程压降等作用的影响,采用微元法建立了分簇射孔管串泵送排量模型。借助2口实例井现场作业数据,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针对非常规油气开采过程中分簇射孔管串下入泵送排量问题,考虑井眼轨迹、井筒约束、变径工具串、管串变形以及沿程压降等作用的影响,采用微元法建立了分簇射孔管串泵送排量模型。借助2口实例井现场作业数据,验证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基于现场数据,分析了“4簇射孔枪+1桥塞”管串在M3井中的泵送排量。基于此,探究了分簇数量、射孔枪规格及下入速度对泵送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簇数量、射孔枪规格的增加会提高管串下入的摩擦力,导致下入困难,下入速度的增加会降低整个射孔过程效率,因此在现场作业时应当同时考虑效率和安全作业。研究成果可为现场泵送射孔管串下入作业参数优选和操作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串变形 工具串变径 泵送排量 影响因素 泵送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咸化湖盆沙三段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才俊 胡涛 +6 位作者 庞雄奇 肖惠译 胡耀 陈雨萱 郑定业 徐田武 姜福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地区的沙三段的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上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等多套优质烃源岩,烃源岩TOC为0.50%~6.79%、类型以Ⅱ型为主、现今正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大;(2)沙三段原油组分主要以饱和烃为主,CPI接近于1.0,Pr/Ph为0.13~0.63,伽马蜡烷指数为0.50~1.00,单体碳同位素为-32‰~-28‰,油源主要来自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3)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成藏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中晚期(31.0~22.0 Ma)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6.2~0 Ma),其中东营组沉积中晚期主要在隆起区富集形成构造、岩性类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主要在斜坡带及近洼位置富集形成致密油气藏;(4)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从浅到深呈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分布的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浅层的构造隆起区,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斜坡带—洼陷中心的区域。研究结果对文留地区油气发现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咸化湖盆 沙河街组 油源特征 成藏模式 文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岩薄互储层缝控压裂力学机理及穿层判别准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润森 侯冰 +2 位作者 周长静 何明舫 刘欣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6,共11页
苏里格盒8段砂泥岩双向薄互储层裂缝两翼纵向非对称延伸、穿层不充分、改造效果差,选取同层位砂泥岩露头开展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砂泥岩薄互储集层水力裂缝起裂-交互-穿透的扩展规律,考虑垂向应力差、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应力干扰... 苏里格盒8段砂泥岩双向薄互储层裂缝两翼纵向非对称延伸、穿层不充分、改造效果差,选取同层位砂泥岩露头开展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探究砂泥岩薄互储集层水力裂缝起裂-交互-穿透的扩展规律,考虑垂向应力差、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应力干扰构建全局嵌入内聚力单元数值模型,揭示多簇裂缝间/人工裂缝与层界面间的竞争扩展作用机制,建立多簇裂缝差异性穿透、激活层界面准则及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垂向应力差能抑制簇间干扰诱导的相斥扩展特性,有利于提高缝高,针对垂向应力差异系数高于1.5的储层可适当缩短簇间距;层间应力差和簇间干扰易诱导人工裂缝沟通层界面,并发生剪切破坏,抑制缝高纵向增长,二者分别倾向于形成工字形和共轭T形裂缝形态;提高前置液排量和黏度有助于减小近井区域和层界面处压裂液滤失,提升裂缝穿层致裂能力,最终形成十字和米字为主的复杂缝网形态。本项研究成果可为砂泥岩双向薄互层控近穿远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薄互层 真三轴物理模拟 非对称扩展 簇间干扰 穿层判别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开采变向管柱内水合物颗粒运移沉积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楠 魏士鹏 +3 位作者 赵阳 张剑波 王志远 孙宝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深水水合物开发管柱中极易满足水合物生成的高压低温条件,可能引发严重的水合物沉积堵塞问题,特别是变向管柱水合物的生成沉积规律尚缺乏深入研究。利用CFD-DEM-API,充分考虑水合物颗粒间、颗粒与管壁间及颗粒与流体的相互作用,结合相... 深水水合物开发管柱中极易满足水合物生成的高压低温条件,可能引发严重的水合物沉积堵塞问题,特别是变向管柱水合物的生成沉积规律尚缺乏深入研究。利用CFD-DEM-API,充分考虑水合物颗粒间、颗粒与管壁间及颗粒与流体的相互作用,结合相间传热模型,模拟研究了存在盲管的变向管温压场及流场分布,同时得到管柱内水合物颗粒运移沉积规律及温度分布,揭示了盲管内及变向处水合物颗粒运移沉积机理。结果表明,变向管柱内存在一个盲管高度使水合物颗粒在变向处沉积达最大值,并通过大量模拟发现此盲管高度约为水合物颗粒惯性运移最高值。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导致最大颗粒沉积的盲管高度的波动受管径影响最大,其次是颗粒粒径和速度。本项研究结果可为深水水合物安全高效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变向管柱 盲管高度 水合物沉积 水合物运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质量流的变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锐尧 王文明 +3 位作者 樊鹏 巨江涛 李军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场模型,结合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传统钻井、双梯度钻井和考虑动态质量流变梯度钻井井筒温压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弥补了以往模型只考虑多梯度参数所导致的预测误差,利用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提升7%;动态质量流会减小分离器处环空温度约5℃,使得分离口处的钻井液密度增大,井底压力升高1.75~3.05 MPa;井筒压力在分离器处存在拐点,整体呈“折线形”分布,分离器位置和数量与拐点的位置数量相同。该研究可以为多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和控压钻井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梯度钻井 动态质量流 传热与传质 井筒温压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筒型FPSO波浪砰击载荷与甲板上浪风险控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石 李帅 +3 位作者 张广磊 李俊汲 杨小龙 卢文月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2,共9页
针对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台风期强波浪条件下的外飘结构砰击和工艺甲板上浪问题,分别采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从外飘结构砰击载荷获取和工艺甲板上浪风险控制两方面开展研究。试验发现砰击载荷在近水面处取得最大值,... 针对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台风期强波浪条件下的外飘结构砰击和工艺甲板上浪问题,分别采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从外飘结构砰击载荷获取和工艺甲板上浪风险控制两方面开展研究。试验发现砰击载荷在近水面处取得最大值,且随着距离水面的高度增加而逐步降低。针对试验直接测得的砰击载荷数据,提出“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用以去除由短促撞击过程引起压强传感器共振带来的动态放大;处理后砰击载荷试验结果小于DNV(挪威船级社)推荐设计载荷,但更接近海上实测结果。提出的依托试验的数值模型解耦修正方法和双参数波面重构方法,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高度吻合,表明经过修正的波面公式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试验获取的波面概率分布特性。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海葵一号”圆筒型FPSO波浪砰击载荷的获取和甲板绿水上浪现象的分析及挡浪墙高度的设计,可作为规范推荐做法的补充,为类似圆形浮式结构上浪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葵一号”圆筒型FPSO 砰击载荷 绿水上浪 数值模型校准 波面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