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913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水稻科学》投稿须知
1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1.《中国水稻科学》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水稻科学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登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未经发表的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新技术新方法、学术活动简讯等。
关键词 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科学 专题研究报告 学术活动 学术论文 新技术新方法 《中国水稻科学》 公开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R的KASP标记开发及应用
2
作者 李文奇 许扬 +7 位作者 王芳权 朱建平 陶亚军 李霞 范方军 蒋彦婕 陈智慧 杨杰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72,共8页
【目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R对水稻抗稻瘟病遗传改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根据其编码区变异位点开发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PCR KASP)标记,有利于提升PigmR育种利用的效率。【方法】通过序列比对明确Pi... 【目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R对水稻抗稻瘟病遗传改良具有重要育种价值。根据其编码区变异位点开发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PCR KASP)标记,有利于提升PigmR育种利用的效率。【方法】通过序列比对明确PigmR基因编码区存在单核苷酸变异,开发KASP分子标记PigmR-K,通过对水稻品种和F_(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合稻瘟病表型鉴定,并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对标记的精准性和高效性进行验证。【结果】根据PigmR基因编码区序列第2503位存在特异性单核苷酸A>C变异,建立基于KASP的PigmR精准高效基因分型技术体系,通过对159份水稻品种、270份F_(2)群体单株以及247份BC_(1)F_(3)群体单株进行基因型检测,PigmR-K能够高效区分供试水稻材料的纯合抗病、纯合感病和杂合基因型,并与人工接种穗颈瘟症状一致。【结论】利用PigmR基因编码区变异位点开发的KASP标记PigmR-K具有精准高效等优势,有利于稻瘟病抗性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谱抗性 稻瘟病 PigmR基因 KASP 育种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水稻品种真实性验证的SNP位点评价
3
作者 徐群 王珊 +9 位作者 袁筱萍 金石桥 晋芳 郝万军 吴小碧 冯跃 余汉勇 孙燕飞 杨窑龙 魏兴华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5-642,共8页
【目的】高鉴别力的SNP位点组合对建立高效、精准、低成本的水稻品种验证技术至关重要,可广泛应用于种子监管和品种创新等领域。【方法】利用农业行业标准推荐的96个SNP标记(RGIsnp96),构建1383个常规种和2702个杂交种水稻品种的SNP指... 【目的】高鉴别力的SNP位点组合对建立高效、精准、低成本的水稻品种验证技术至关重要,可广泛应用于种子监管和品种创新等领域。【方法】利用农业行业标准推荐的96个SNP标记(RGIsnp96),构建1383个常规种和2702个杂交种水稻品种的SNP指纹图谱。【结果】发现在常规种中,杂合基因型比率、平均多态性信息成分(PIC)、平均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分别为0.03、0.30和0.27;在杂交种中,相关指标分别为0.39、0.30和0.29。RGIsnp96对常规稻、杂交稻的品种识别率分别为99.94%、99.99%。基于品种间异同基因型位点的比例,对RGIsnp96与农业行业标准推荐的48个SSR标记(RGIssr48)的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论是对于常规种、还是杂交种,这两套标记均具有良好的等效性。同时,还发现对部分常规品种的鉴别,组合不同类型的标记,比单一类型的标记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并推荐了相应的策略。【结论】RGIsnp96展现出卓越的水稻品种鉴别能力,为提升水稻种子质量、规范种子市场秩序以及保障农民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真实性鉴定 RGIsnp96 单核苷酸多态性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穗期低温对寒地不同水稻材料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丁国华 李鑫 +8 位作者 曹良子 周劲松 雷蕾 白良明 洛育 杨光 崔志波 赵明辉 孙世臣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9-689,共11页
【目的】解析龙稻18(LD18)和龙稻17029(L9)孕穗期光合系统对低温反应差异,为培育孕穗期耐冷高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耐冷品种LD18和其与旱稻创制的高产冷敏感新种质L9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孕穗期低温冷害... 【目的】解析龙稻18(LD18)和龙稻17029(L9)孕穗期光合系统对低温反应差异,为培育孕穗期耐冷高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优质耐冷品种LD18和其与旱稻创制的高产冷敏感新种质L9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孕穗期低温冷害对不同耐冷材料剑叶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参数、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测序分析表明,LD18和L9基因组相似程度为75.03%,大的差异片段主要在2号、5号染色体。孕穗期低温下,LD18空壳率显著低于L9,LD18剑叶叶色值和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L9叶色值显著降低,叶绿体和类囊体出现膨大、变形,并产生了大量嗜锇粒,LD18光合相关酶活性高于L9。转录组及RT-qPCR结果表明,LD18差异表达基因数多于L9;GO和KEGG分析显示,LD18和L9相比最富集的基因通路包括光合作用和叶绿素代谢;RT-qPCR分析结果表明光合相关基因RBCX1在LD18中上调表达3倍,而在L9中下调表达。【结论】孕穗期低温下,LD18比L9具有更强的耐冷性,LD18能够调动更多基因应对低温胁迫,保持叶绿体结构完整,不降低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光合相关酶活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害 孕穗期 生理性状 光合作用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聚合育种培育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沪香粳216
5
作者 闫影 王凯 +5 位作者 张丽霞 胡泽军 叶俊华 杨航 顾春军 吴书俊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目的】食味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一直是优质粳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为满足生产上对水稻品种优质多抗的需求,迫切需要在育种中加强对优质与抗病、抗逆性状的协同改良。【方法】以携带香味基因型badh2-E2和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型Wxmp的优... 【目的】食味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一直是优质粳稻育种的重要方向。为满足生产上对水稻品种优质多抗的需求,迫切需要在育种中加强对优质与抗病、抗逆性状的协同改良。【方法】以携带香味基因型badh2-E2和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型Wxmp的优质粳稻品种南粳46为母本,浓香型优质粳稻品种武香粳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配组。在连续多代的自交过程中,利用基因badh2-E2和Wx^(mp)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田间表现进行选种,在F8稳定株系中选择综合性状最优株系,命名为沪12-30。随后,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k-m的宜直播、抗稻瘟病品种秀水114为母本,沪12-30为父本进行杂交,回交一代后连续自交选种。在回交和自交过程中,对badh2-E2、Wx^(mp)、Pita和Pik-m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品质测定、抗稻瘟病鉴定和宜直播性状鉴定筛选育成优质多抗粳稻新品种沪香粳216。【结果】沪香粳216含有香味基因型badh2-E2、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型Wxmp、抗稻瘟病基因型Pita和Pik-m。该品种具有香味,口感柔软有弹性,直链淀粉含量为9.2%~10.4%;稻瘟病综合抗病指数为2.5,病级3级,表现为中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病等级为3级,表现为抗病;直播成苗率高,株高87 cm,抗倒性强,每667 m^(2)产量达650 kg。【结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目标性状表型鉴定是实现多目标性状聚合育种的重要手段,能够准确、有效地实现优质多抗粳稻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播 分子聚合育种 抗稻瘟病 食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2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和地域差异性分析
6
作者 邵雅芳 朱大伟 +3 位作者 郑欣 牟仁祥 章林平 陈铭学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6,共13页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国长三角地区粳稻品质发展状况及其在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性。【方法】收集了2002−2022年种植于江苏省、安徽省和浙江省的粳稻样品共计11,310份,检测并分析了稻米的粒长、长宽比、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挖掘了不同地区粳稻的品质特点。【结果】江苏省粳稻粒型和整精米率在2002−2022年间的变化比较稳定;垩白度在2002−2019年在3.06%~4.93%范围内波动,其平均值和波动范围均在2020−2022年大幅减少;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2012和2013年较上年下降了约2%,最后稳定在13.2%~14.8%。浙江省粳稻的粒型从2012年开始逐渐向长粒粳稻的方向发展;整精米率呈锯齿形变化,年平均值在2011−2014年较高,2018−2022年较低;垩白度在2002−2006年呈锯齿状波动,2007−2015年达到高位后,于2016−2018年和2019−2022年逐步下降;除2013−2017年外,年平均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在15.3%~16.8%范围内波动,并于2016年开始出现一批低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粳稻品种。安徽省粳稻的粒型从2020年开始向长粒型方向发展;整精米率的下降可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9年、2010−2014年、2018−2022年);垩白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进一步降低的趋势,2008−2014年较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12年的大幅波动阶段,第二阶段为2013−2022年的小幅波动并趋于稳定的阶段。三个省份透明度的达标率在大多数年份均达到80%。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指标在长三角地区种植的粳稻品种间差异较小。【结论】长三角地区的粳稻品质逐渐朝着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优良的方向发展。江苏省的粳稻粒长较短,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好,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较长;浙江省的粳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欠佳,粒型逐渐变长,胶稠度和碱消值偏小;安徽省的粳稻粒型及其他各项品质指标介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粳稻 粒型 整精米率 垩白度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倒二叶叶鞘的转录组分析
7
作者 黄福灯 吴春艳 +4 位作者 郝媛媛 韩一飞 张小斌 孙会锋 潘刚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3-574,共12页
【目的】探明叶鞘对氮素响应的重要基因,为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粳稻品种秀水134种植在低氮(LN)、中氮(MN)和高氮(HN)的渗漏池中,选取抽穗后第10天的倒二叶叶鞘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以鉴定叶鞘对氮素响应... 【目的】探明叶鞘对氮素响应的重要基因,为水稻氮素高效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粳稻品种秀水134种植在低氮(LN)、中氮(MN)和高氮(HN)的渗漏池中,选取抽穗后第10天的倒二叶叶鞘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以鉴定叶鞘对氮素响应的重要基因。【结果】转录组数据比较分析显示,三种氮素水平间存在179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HN与MN、MN与LN、以及HN与LN组间的上调和下调表达基因数分别为312个和155个,263个和160个,1059个和542个。三种施氮水平间的共有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5个和53个,涉及营养元素吸收和转运、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响应、植物激素响应以及光调控等生理生化过程。基于GO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途经分析,最终鉴定出参与氮素利用及光合作用的已知功能基因分别为6个和4个,以及50个功能未知基因,推测这些基因在倒二叶叶鞘的氮素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叶鞘对不同氮素水平响应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在氮素利用的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倒二叶叶鞘 氮肥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梨形孢与复合肥组合施用对水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的影响
8
作者 何勇 张诗骞 +5 位作者 王志成 詹逍康 丁一可 刘晓瑞 马素素 田志宏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22,共11页
【目的】探索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在水稻生产中的使用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以泰优203和ZY246籼稻品种为研究材料,以1 g/L的印度梨形孢菌液为基准施用量,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综合评估了印度梨形孢、复合肥及其组... 【目的】探索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在水稻生产中的使用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以泰优203和ZY246籼稻品种为研究材料,以1 g/L的印度梨形孢菌液为基准施用量,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综合评估了印度梨形孢、复合肥及其组合施用三种处理方式对水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复合肥不会影响印度梨形孢在水稻根部的正常定殖,可以将印度梨形孢与复合肥组合施用;两者的组合施用不仅能显著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还能促进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印度梨形孢促进水稻生长机制的理解,而且为印度梨形孢在水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尤其是机插秧育秧环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梨形孢 水稻机插秧育秧 秧苗素质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作业机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9
作者 肖茂华 田丰瑜 +4 位作者 魏文波 朱烨均 李东方 张鹏程 耿国盛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3-439,共17页
拖拉机作业机组是指由拖拉机与配套机具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铰接牵引式结构的农业机械系统,路径跟踪控制方法是实现该机组无人化作业的关键技术。然而,受限于农业环境的多变性及铰接式车体复杂的转向结构,现有方法在适应性、鲁棒性和控... 拖拉机作业机组是指由拖拉机与配套机具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铰接牵引式结构的农业机械系统,路径跟踪控制方法是实现该机组无人化作业的关键技术。然而,受限于农业环境的多变性及铰接式车体复杂的转向结构,现有方法在适应性、鲁棒性和控制效率方面仍面临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机组模型、路径跟踪控制算法,系统概述拖拉机作业机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此外,讨论了拖拉机作业机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以期为拖拉机作业机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拖拉机 作业机组 路径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稻米品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无为 朱辰光 +4 位作者 王飞 熊栋梁 黄见良 彭少兵 崔克辉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6,共14页
再生稻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模式,对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生长环境以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同,导致头季和再生季稻米品质有显著差异,再生季稻米品质通常优于头季稻米。再生... 再生稻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模式,对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生长环境以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同,导致头季和再生季稻米品质有显著差异,再生季稻米品质通常优于头季稻米。再生特性、环境温度、水肥管理等都可通过调控源库关系、灌浆过程、籽粒营养物质合成、淀粉粒物理化学特征等影响稻米品质形成。目前虽然已经从再生力和产量角度选育了一批适宜作再生稻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但提高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稻米品质仍然是制约再生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简要介绍了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稻米品质特征及其差异,结合稻米品质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影响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因素及栽培调控措施,旨在为再生稻优质高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稻米品质 再生特性 温度 栽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粳稻苗期耐冷QTL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传铭 王立志 +11 位作者 张喜娟 杨贤莉 王洋洋 侯本福 崔士泽 李青超 刘凯 马瑞 冯延江 来永才 李红宇 姜树坤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目的】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而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挖掘鉴定耐冷基因,选育耐冷品种,是解决水稻低温冷害最简单、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方法】利用丽江新团黑谷/沈农265衍生的包含144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 【目的】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进而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挖掘鉴定耐冷基因,选育耐冷品种,是解决水稻低温冷害最简单、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方法】利用丽江新团黑谷/沈农265衍生的包含144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人工气候室进行苗期耐冷性鉴定。结合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的包含2828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进行苗期耐冷性QTL定位和互作分析。【结果】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4个苗期耐冷QTL,分别定位于水稻的1、8、10和12号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5.33%~19.86%。其中,qCTS1、qCTS10和qCTS12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强耐冷亲本丽江新团黑谷,qCTS8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沈农265。主效QTL qCTS12定位在12号染色体的15.98 Mb-16.37 Mb之间,物理图谱区间为396.67 Kb。qCTS1定位在1号染色体的9.20 Mb-9.50 Mb间,物理图谱区间为299.85 kb。qCTS8定位在8号染色体的26.09 Mb-26.15 Mb之间,物理图谱区间为55.05 Kb。qCTS10定位在10号染色体的11.13 Mb-11.21 Mb间,物理图谱区间为85.82 kb。进一步分析发现,除qCTS1-qCTS8之间存在负向互作外,其余QTL间的互作表现为加性效应。【结论】利用丽江新团黑谷和沈农265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包含2818个bin标记的遗传图谱,共检测到4个苗期耐冷QTL,其中3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强耐冷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可为耐冷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有用的基因资源,同时为阐明水稻苗期耐冷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高密度连锁图谱 苗期 耐冷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条播育秧机插秧苗素质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承翰 王晶卿 +7 位作者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王志刚 怀燕 陈佳峰 王亚梁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目的】精准条播育秧可提升机插秧苗素质与群体均匀度。本研究旨在阐明杂交稻条播育秧秧苗素质与机插产量间的关系,为构建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条播规格(D1:16条,D2:18条,D3... 【目的】精准条播育秧可提升机插秧苗素质与群体均匀度。本研究旨在阐明杂交稻条播育秧秧苗素质与机插产量间的关系,为构建高产群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条播规格(D1:16条,D2:18条,D3:20条)和3个每穴播种粒数(S1:3粒,S2:4粒,S3:5粒)处理。播种规格为每个秧盘横向播种40次,纵向播种次数与播种条数相对应。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分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1)每穴播种粒数和播种条数越少,秧苗素质越高;秧苗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加移栽后秧苗第2、第3叶位分蘖的发生比例和单株分蘖力;每穴播种粒数越高,群体成穗率越低。(2)每穴播种粒数相同条件下,降低播种条数使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每穴播种粒数越多,群体收获指数越低。(3)减少每穴播种粒数,增加了每穗粒数,并对籽粒的结实率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减少播种条数能有效提高二次枝梗着粒的结实率。(4)降低播种条数可以使产量增加,D_(1)的平均产量较D_(2)、D_(3)分别提升5.0%、10.8%;每穴播种粒数为4粒时,群体产量较高,S_(2)的平均产量较S_(1)、S_(3)的分别提升6.0%、7.1%。(5)单株产量与秧苗充实度的相关性最高,秧苗充实度每提升1 mg/cm,单株产量提高13.94 g。【结论】壮秧能够提高机插秧苗低位分蘖的比例,秧苗充实度可作为判断秧苗素质的重要指标,降低播种量是促进壮秧的最有效措施。在相同基本苗下,机插壮秧提高了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通过提高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机插秧 秧苗素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氧灌溉下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书融 朱练峰 +8 位作者 秦碧蓉 王婕 朱旭华 田文昊 朱春权 曹小闯 孔亚丽 张均华 金千瑜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目的】明确增氧灌溉下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生长、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中浙优8号为材料,试验设常规淹水灌溉(Conventional Flood Irrigation,CF)和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Micro-nano Bubble Water Oxygenation Irriga... 【目的】明确增氧灌溉下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水稻生长、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的影响。【方法】以中浙优8号为材料,试验设常规淹水灌溉(Conventional Flood Irrigation,CF)和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Micro-nano Bubble Water Oxygenation Irrigation,MB)2种灌溉模式,单施尿素(U)和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2种氮肥处理。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增氧灌溉下单施尿素(MB+U),增氧灌溉下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MB+U+NI),淹水灌溉下单施尿素(CF+U),淹水灌溉下尿素配施硝化抑制剂(CF+U+NI)。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稻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同生育期水稻茎、叶、穗各个部分氮累积量和水稻的氮素利用。【结果】增氧灌溉下施用硝化抑制剂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淹水灌溉处理相比,增氧灌溉处理增幅为7.3%~10.0%;与单施尿素相比,配施硝化抑制剂各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增幅为2.9%~5.6%。各处理中增氧灌溉配施硝化抑制剂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756.4 kg/hm^(2)。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增氧灌溉和添加硝化抑制剂主要影响了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对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处理MB+U+NI与处理CF+U相比,有效穗数提高了9.4%,结实率提高了11.0%。增氧灌溉下配施硝化抑制剂显著提高水稻的氮积累量。齐穗期处理MB+U+NI较处理CF+U的茎秆氮积累量和叶片氮积累量分别增加4.5%和6.1%。成熟期在相同氮肥处理下,增氧灌溉较淹水灌溉能提高穗氮积累量8.6%,总氮积累量9.3%;而在相同灌溉条件下,配施硝化抑制剂较单施尿素能提高穗氮积累量3.4%,总氮积累量2.9%。处理MB+U+NI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水稻的氮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率。【结论】增氧灌溉下配施硝化抑制剂能促进水稻分蘖而提高有效穗数,有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促进后期灌浆,进而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和产量,而且增加了水稻氮积累量从而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增氧灌溉 硝化抑制剂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舒傲 解嘉鑫 +7 位作者 曹威 周传名 李蓓蕾 陈嘉馨 李莉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3,共9页
【目的】明确提高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方法】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珠两优570和华浙优26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5∶2∶3,N1;4... 【目的】明确提高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方法】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珠两优570和华浙优26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5∶2∶3,N1;4∶2∶4,N2;3∶2∶5,N3)下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的产量在N1处理下显著高于N2和N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N2和N3。从物质生产来看,N1处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2和N3,总干物质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显著增加。N1处理下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N2和N3,但整精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氮肥运筹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无显著差异。N1处理下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N2和N3。【结论】N1处理显著提高了优质杂交中稻的稻谷产量,同时保持了稳定的整精米产量,在维持较好外观品质的同时有利于食味品质的改善,是优质杂交中稻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杂交中稻 氮肥运筹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色基因OsClpP6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龚蒙萌 宋书锋 +9 位作者 邱牡丹 董皓 张龙辉 李磊 李斌 谌伟军 李懿星 王天抗 雷东阳 李莉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目的】探究OsClpP6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提高植物光合速率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对OsClpP6基因、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和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定点编辑... 【目的】探究OsClpP6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提高植物光合速率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对OsClpP6基因、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和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定点编辑,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突变体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利用RNA-seq分析OsClpP6影响叶色途径。【结果】Clp基因家族在水稻叶绿体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且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十分保守。OsClpP6是水稻Clps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通过研究OsClpP6的时空表达模式发现OsClpP6主要在苗期地上部分及营养生长期的茎中表达,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sClpP6定位在叶绿体。在华占水稻背景下构建了OsClpP6的CRISPR/Cas9敲除突变株系clpp6-6s-ko-1、clpp6-6s-ko-2,突变体较WT株高降低、叶色变浅、千粒重减少。对WT、clpp6-6s-ko-1和clpp6-6s-ko-2灌浆期剑叶叶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微观结构发现,突变体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类囊体片层结构和淀粉粒积累明显少于WT。通过对突变体和WT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通路,多个叶绿体发育的关键蛋白表达出现显著变化。【结论】OsClpP6通过参与叶绿体发育影响水稻源库的平衡,进而影响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色 OsClpP6 Clp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矮秆基因sd1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丰勇 应晓平 +2 位作者 张健 杨隆维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半矮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推动了水稻“绿色革命”。半矮秆基因sd1是参与赤霉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该位点的变异降低了株高,提高了收获指数,解决了在增施氮肥条件下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本文回顾了sd1基因的分离与功能解析,分析了sd1不同... 半矮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推动了水稻“绿色革命”。半矮秆基因sd1是参与赤霉素合成的关键基因。该位点的变异降低了株高,提高了收获指数,解决了在增施氮肥条件下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本文回顾了sd1基因的分离与功能解析,分析了sd1不同单体型间的重要农艺性状的差异,综述了sd1基因调控对包括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单株产量、抗倒伏、种子休眠和氮肥利用率等重要农艺性状的作用机理,讨论了sd1基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sd1变异定向快速改良水稻品种,并对sd1基因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化育种 sd1 水稻 半矮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飞虱适应水稻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雅宣 王新峰 +6 位作者 杨后红 刘芳 肖晶 蔡玉彪 魏琪 傅强 万品俊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21,共16页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全球水稻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为了抵抗这些害虫,水稻进化出了一系列防御机制,包括抗生性、趋避性或不选择性、耐害性。与此同时,稻飞虱也进化出多种适应机制,如复杂的化学感受系统识别各类化学物...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全球水稻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为了抵抗这些害虫,水稻进化出了一系列防御机制,包括抗生性、趋避性或不选择性、耐害性。与此同时,稻飞虱也进化出多种适应机制,如复杂的化学感受系统识别各类化学物质,分泌的唾液蛋白精细调控植物防御反应,肠道内的解毒酶代谢各类有毒物质,体内的共生菌提高对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翅型分化使其根据寄主营养状况进行生长发育等。本文依据稻飞虱适应水稻抗性机制的最新发现,总结了水稻抗稻飞虱基因和稻飞虱致害性机理,重点就稻飞虱与水稻的化学通讯、唾液成分、解毒酶、共生菌和翅型分化方面进行综述。稻飞虱的生物型进化和抗虫品种的推广后易失去抗性问题是当前稻飞虱防控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稻飞虱适应性变化的分子机制,并开发新型的、更有效的管理策略,以实现稻飞虱防控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深化对稻飞虱与水稻互作网络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制定更有效的害虫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水稻抗性 毒力唾液蛋白 解毒酶 共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DMP1、DMP2、DMP3基因突变体的创制及其单倍体诱导能力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风越 王健 +2 位作者 王春 王克剑 刘朝雷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目的】探究水稻DMP家族基因的单倍体诱导能力,为单倍体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筛选与ZmDMP基因高同源且在花粉中高表达的水稻DMP家族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CRISPR/Cas9多基因编辑技术,在籼粳杂交稻“春优84”中对筛选的DMP家... 【目的】探究水稻DMP家族基因的单倍体诱导能力,为单倍体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筛选与ZmDMP基因高同源且在花粉中高表达的水稻DMP家族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CRISPR/Cas9多基因编辑技术,在籼粳杂交稻“春优84”中对筛选的DMP家族基因和单倍体诱导基因OsMTL创制单基因敲除以及多基因组合敲除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花粉育性鉴定;调查统计转基因T0材料的结实率和单倍体诱导率。【结果】在水稻RAP-DB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3个玉米单倍体诱导基因ZmDMP的同源基因。OsDMP1和OsDMP2与ZmDMP同源性最高,相似度分别为41.24%和37.32%;OsDMP1和OsDMP3在花药中表达量最高。因此,选择OsDMP1、OsDMP2、OsDMP3基因为候选基因。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OsDMP1、OsDMP2、OsDMP3的单基因敲除和组合敲除突变体(osdmp1、osdmp2、osdmp3、osdmp1-osdmp2、osdmp1-osdmp3、osdmp1-osdmp2-osdmp3),OsMTL单基因敲除突变体(osmtl),以及OsDMP1、OsDMP2、OsDMP3与OsMTL基因的组合敲除突变体(osmtl-osdmp1、osmtl-osdmp2、osmtl-osdmp3、osmtl-osdmp1-osdmp2、osmtl-osdmp1-osdmp3、osmtlosdmp1-osdmp2-osdmp3)。表型考察发现,相比较野生型,所有突变体的植株形态和花粉育性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仅在包含osmtl的单基因敲除和多基因组合敲除突变体中结实率发生显著下降。单倍体鉴定结果显示,OsDMP1、OsDMP2、OsDMP3与OsMTL组合突变的单倍体诱导效率分别为0.4%±0.6%、2.6%±2.8%、1.4%±0.6%、1.5%±1.3%、2.1%±2.4%、2.2%±0.6%,与osmtl突变体(1.5%±0.5%)无显著差异。然而,当OsDMP家族基因单个突变或多个组合突变时均无单倍体产生。【结论】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了水稻OsDMP1、OsDMP2、OsDMP3、OsMTL单基因和多基因组合敲除突变体,发现了OsDMP1、OsDMP2和OsDMP3均无独立单倍体诱导能力,也不能提升OsMTL基因的单倍体诱导效率。本研究促进了对水稻中OsDMP同源基因的了解,为后续单倍体诱导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单倍体诱导 DMP OsM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孕穗期耐冷调控的分子及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随晶晶 赵桂龙 +2 位作者 金欣 卜庆云 唐佳琦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会破坏生殖器官功能,使花药发育受损、花粉育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部分生长调节物质,如可溶性糖、活性氧、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与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 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会破坏生殖器官功能,使花药发育受损、花粉育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部分生长调节物质,如可溶性糖、活性氧、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与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花药发育的影响,生长调节物质的变化,以及水稻孕穗期耐冷QTL和克隆的孕穗期耐冷基因的功能解析,以期为水稻孕穗期耐冷品种育种改良和材料创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冷性 孕穗期 数量性状基因座 耐冷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分蘖早发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氮素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猛 倪川 +3 位作者 康钰莹 毛雨欣 叶苗 张祖建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目的】探讨水稻分蘖早发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氮素调控效应,为丰产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分蘖速度有较大差异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分蘖期不同供氮水平,分析水稻分蘖特性及光合... 【目的】探讨水稻分蘖早发特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氮素调控效应,为丰产高效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分蘖速度有较大差异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分蘖期不同供氮水平,分析水稻分蘖特性及光合同化、根系活力、植株氮浓度、分蘖节激素含量等农艺生理性状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氮素的响应。【结果】根据最大分蘖数和分蘖发生速率的差异,汕优63、两优培九和R3012表现为分蘖早发,扬稻6号表现居中,两个粳稻品种淮稻5号和南粳9108则表现为分蘖较慢。分蘖早发品种的分蘖特性对氮素较其他品种敏感。分蘖早发品种的生物量、每盆穗数和产量,分蘖期的植株氮浓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伤流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根系较为发达,分蘖节生长素含量较低,细胞分裂素含量则高于其他品种。分蘖早发品种相关农艺和生理性状对氮素也普遍较其他品种敏感。在各类型品种中也可见同样趋势的品种差异。【结论】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和根系活力,较强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分蘖节较低的生长素、独脚金内酯含量和较高的细胞分裂素含量是水稻品种分蘖早发的重要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早发 光合速率 根系活力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