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097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文盛 张文杰 +3 位作者 张志华 李力 蔡道明 杨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水平、复杂化的城市行业交叉、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要求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范围边界提出新的挑战。为此,笔者力求系统梳理我国城市水土保持...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水平、复杂化的城市行业交叉、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要求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范围边界提出新的挑战。为此,笔者力求系统梳理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历程,诠释新时代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探讨城市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土保持起步晚、发展快,具有与城镇化同步、与建设行业交叉、与城市治理融合等特点;城市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圈层分异的规律,其变化与城市内部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现阶段的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在维持供给和支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泥沙拦截、水源涵养、人居环境维护等调节和文化服务功能,突出分区、分类、分级的差别化理念,注重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生态性,从设计、施工等环节完善与城市特征、要求相适应的规范标准;未来的城市水土保持发展应重点围绕基础理论研究、行业技术发展、政府监督管理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流失防治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简则
2
作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PUS数据库 学术刊物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张志强 征稿简则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简介
3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OPUS数据库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综合性学术期刊 期刊简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刊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桂静 仇乐川 +2 位作者 何欢 万龙 刘玉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岩石圈是全球“遗漏碳汇”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对揭示碳循环规律、服务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系统阐明岩溶生态系统多界面碳汇过程研究新思路,构建多因素耦合的岩溶碳迁移... 岩石圈是全球“遗漏碳汇”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对揭示碳循环规律、服务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系统阐明岩溶生态系统多界面碳汇过程研究新思路,构建多因素耦合的岩溶碳迁移模拟体系,通过整合基岩裸露度、植被覆盖度、岩土接触面积、土层厚度等关键因素建立不同程度石漠化岩溶系统。通过采用人工降雨与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等手段,分析岩溶区碳元素在大气–植被、土壤–大气、土壤–岩石和岩石–水等界面的迁移规律及影响要素,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案,以期为阐释岩溶系统不同界面的碳通量差异及其影响机制提供借鉴,利于深入揭示岩溶碳循环过程与碳迁移路径,并科学阐明“遗漏碳汇”的去向。未来岩溶碳汇过程应加强水文驱动下岩溶系统碳元素多界面动态迁移响应机制和岩溶作用所消耗的CO_(2)源于大气/土壤和碳酸盐岩的贡献比例研究,旨为岩溶生态系统修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迁移 碳通量 岩溶碳汇 稳定碳同位素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边坡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二芳 郝旺林 苗苗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模式,采用干湿筛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威尔科克斯法和环刀法研究土壤田间持水量(F_(c))和饱和导水率(K_(s))。结果显示:不同植被下土壤...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边坡不同植被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水力性质的影响,探索其适宜的植被模式,采用干湿筛法研究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威尔科克斯法和环刀法研究土壤田间持水量(F_(c))和饱和导水率(K_(s))。结果显示: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依次为裸地>灌木>草本。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在0~1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草本>裸地,在>10~30 cm土层深度为灌木>裸地>草本;同一深度,灌木和草本土壤K_(s)均大于裸地,>10~30 cm土层深度的灌木和草本K_(s)提高显著(P<0.05);同一深度,F_(c)为草本>灌木>裸地。黄土丘陵边坡路段,灌木和草本增加浅层(0~20 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团聚体破坏率;草本植被受干湿交替的影响,导致土壤团聚体粒径减小,MWD减小,F_(c)增加;灌木增加土壤F_(c)和MWD。灌木和草本植被均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边坡 植被类型 团聚体稳定性 饱和导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简则
6
作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鹏 张志强 征稿简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简则
7
作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鹏 张志强 征稿简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征稿简则
8
作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编辑部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 1《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2003年创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主编为崔鹏院士和张志强教授。2004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鹏 张志强 征稿简则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简介
9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 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协会 综合性学术期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简介
10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刊简介
11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03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刊号10-1449/S,国际刊号2096-2673,属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15年入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入选Scopus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建设对洪水要素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刚 严登华 +2 位作者 任明磊 张诚 翁白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生态建设活动通过调控下垫面条件改变截留、入渗、地表糙度等水文参数,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过程。揭示生态水文过程对洪涝灾害的调控机制是坡面-河道系统协同治理中实现流域洪水风险管控的关键。笔者从生态水文作用机制角度剖析生态建... 生态建设活动通过调控下垫面条件改变截留、入渗、地表糙度等水文参数,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过程。揭示生态水文过程对洪涝灾害的调控机制是坡面-河道系统协同治理中实现流域洪水风险管控的关键。笔者从生态水文作用机制角度剖析生态建设对洪水要素的影响过程,从水文统计、室内外试验、模型模拟分析等方面综合分析归纳土地利用/地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方法,最后总结讨论当前对植被调洪减灾作用的基本认识。结果表明:生态建设可以加速改变影响水文过程的植被状况、土壤条件和地形条件,强化对洪水要素过程的影响,但是植被削峰滞洪效果受植被-土壤系统内在生境条件和区域气候条件及流域本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各类传统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应结合研究目标和适用场景进行选取。此外,传统研究多关注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洪水的影响,而从植被-土壤系统结构、功能的角度研究坡面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对洪水要素过程影响较少;缺少生态建设对洪水的调节能力评价和对洪涝灾害风险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对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建议为:深化植被-土壤生态系统对洪水的影响机理研究;建立坡面单元韧性评价体系,量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作用对洪水的调节阈值;发展生态调节能力.与灾害风险的多尺度定量评估方法,为流域生态防洪系统构建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 水文响应 植被恢复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理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与垂向特征
13
作者 苏磊 康嘉炜 +2 位作者 吴萍 凌云 李娟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70,共14页
本研究旨在厘清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以指导土地整理方案并增加土壤碳库和水土保持性能。通过化学分析对上海市10个乡镇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空间与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本研究旨在厘清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以指导土地整理方案并增加土壤碳库和水土保持性能。通过化学分析对上海市10个乡镇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空间与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对土壤理化参数的影响较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地理差异显著。2)种养结合和林湿复合等复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大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且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类似。3)上层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下层,呈现出从上至下的埋藏模式。4)整理时间<36个月的样品中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在上下层间的差异显著高于其他样品。综上,土地整理需考虑区域历史土地用地特点,积极采取复合用地整理,以提高土壤碳库。减少对深层土壤扰动,避免释放已封存的碳。建议对土地整理后土壤有机碳数据进行中、长期监控,以准确评估土地整理活动对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整理 空间特征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站式及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的侵蚀沟形态参数提取
14
作者 李继峰 王飞翔 +3 位作者 余磊 傅学庆 郑东博 李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准确测量及精确表达侵蚀沟形态是科学评价其发育特征的关键,数字高程模型(DEM)是表达侵蚀沟形态的主要数据模型。利用站式及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侵蚀沟细部及其所在小流域进行测量,将小流域点云数据和侵... 准确测量及精确表达侵蚀沟形态是科学评价其发育特征的关键,数字高程模型(DEM)是表达侵蚀沟形态的主要数据模型。利用站式及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侵蚀沟细部及其所在小流域进行测量,将小流域点云数据和侵蚀沟细部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对比不同空间插值方法及不同空间分辨率DEM的精度,评价不同DEM提取的小流域地形特征参数、侵蚀沟形态参数及地形临界模型参数。结果表明:1)结合站式及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数据可弥补单一设备采集数据的不足,有效表达侵蚀沟小流域地形及侵蚀沟形态特征;2)针对低缓丘陵区,随DEM分辨率提高,样条函数插值法可获取更高精度的DEM数据;3)对于小流域尺度的侵蚀沟研究,DEM空间分辨率达到0.5 m时,提取的地形因子及侵蚀沟形态参数趋于稳定且与实测侵蚀沟形态参数较为接近;4)根据地形临界模型拟合参数,0.5和1 m分辨率DEM评价地形因子对侵蚀沟影响程度的结果接近,DEM分辨率的提高会增强地形因子对侵蚀沟影响的评价。因此,在较小尺度侵蚀沟研究中,应充分考虑DEM插值方法及分辨率对侵蚀沟形态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点云数据 数字高程模型 空间分辨率 侵蚀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集中式光伏电站的气候生态影响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 被引量:4
15
作者 尚小伟 王云正 +5 位作者 霍毅 时忠杰 李瀚之 张华新 郭浩 张晓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 荒漠区太阳能与土地资源丰富,将越来越成为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的重点区域。荒漠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光伏电站对这一区域的气候生态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梳理荒漠区光伏电站对气候生态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植被恢复模式,发现光伏电站的气候效应主要为降低地表反照率、增加净辐射,白天对低层空气的增温降湿、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和发挥沙障效应;光伏电站对水文与土壤的影响为对表层土壤的降温增湿和减小蒸散发;整体上,光伏电站有利于土壤养分改良和植被恢复。文中从光伏电站对气候、水文和植被影响3个方面阐述其对荒漠区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归纳出适宜于不同降雨量情形下的3种荒漠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即自然恢复、人工种植恢复及草方格、人工种植与滴灌技术结合恢复。加强对荒漠光伏电站内能量与物质分配时空异质性的研究,有利于发展荒漠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新技术与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荒漠光伏电站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气候 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 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区段植被恢复对水土保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阮长明 马绍东 +4 位作者 王必海 王猛 欧朝蓉 孙永玉 张春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1,共12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及功能退化。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的水土保持特征,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及功能退化。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的水土保持特征,对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设47个样地,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土保持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土保持能力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2)上、中、下游的水土保持能力为:上游>中游>下游,中、下游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差异不显著;3)表层与次表层土壤水土保持能力为:表层>次表层。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天然林、人工林和稀树灌草丛土壤水土保持特征因植被生长状态及覆盖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性等因素的异质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人工林下土壤水土保持能力有显著提升,表明人工造林措施对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具有促进作用。稀树灌草丛水土保持能力最差,在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研究时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性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昱楠 齐斐 +4 位作者 袁利 刘霞 谭林 陆威 姚孝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与园地占土地总面积56.06%,林地以松栎及杂木林地为主,园地主要为茶园、油茶园,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东部及西北部0~500 m、0~15°区域;2)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面积比例33.78%,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松栎及杂木林地,中度及其以上侵蚀则集中在油茶园、茶园和板栗林地,高强度侵蚀主要发生于坡度>15°无水土保持措施的油茶园、茶园种植区域;3)油茶园以水土保持措施为土壤侵蚀主导因子,其余林、园地类型均以坡度为主导;坡度叠加其他影响因子对各林地与园地类型产生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今后应重视坡度>15°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茶园、油茶园、板栗林地等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易发生高强度水土流失的区域。本研究摸清了林地和园地的空间分布及土壤侵蚀特征,并识别了土壤侵蚀主要因素,可为大别山区今后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园地 空间分布 土壤侵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极端暴雨下中国北方土石山区-黄土区土壤侵蚀的过渡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嘉龄 韩剑桥 +3 位作者 张亮 李宗遥 陈昊 张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6,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区域在极端暴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差异,以2023年受中国北方大范围极端暴雨事件影响的3个小流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土石山区、黄土区、土石山区-黄土区过渡区(以下简称过渡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1)极端... 为探究不同区域在极端暴雨影响下的土壤侵蚀差异,以2023年受中国北方大范围极端暴雨事件影响的3个小流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土石山区、黄土区、土石山区-黄土区过渡区(以下简称过渡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1)极端暴雨下,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坡耕地、梯田、道路等土地利用类型,林草地侵蚀较轻;从土石山区到黄土区,土壤侵蚀强度呈递增的过渡特征。2)坡耕地侵蚀最严重,主要以沟蚀为主,土石山区、过渡区、黄土区侵蚀模数分别为1万6613、3万9963、6万5232 t/km^(2)。3)梯田以田坎重力侵蚀为主,3个区域田坎损毁率分别为11.92%、18.54%和37.64%,侵蚀模数分别为2万2939、2万9314和4万1463 t/km^(2)。土坎梯田的侵蚀程度显著高于石坎梯田。4)道路侵蚀主要以2侧边坡崩塌和路面沟蚀为主,3个区域道路边坡发生崩塌的侵蚀模数分别为1万3004、2万5283、4万8859 t/km^(2),路面沟蚀侵蚀模数分别为5948、1万7134、4万3498 t/km^(2)。土质道路发生的侵蚀较为严重,石质道路相对较轻。综上所述,暴雨产生的集中流是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需要加强截排水措施建设。此外,土石山区需持续强化高标准梯田建设,过渡区可考虑提升石坎梯田比例,黄土区应加强农艺管理避免地表裸露。研究成果可为水土流失分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极端暴雨 侵蚀特征 集中流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变化对四川山矾根土摩阻特性和边坡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雪璇 郑培龙 +5 位作者 梁军 王玉杰 李通 王余靖 王鑫皓 王云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含水率是土壤物理性质中变化最频繁的指标,不但影响土体的表观强度,还影响根土力学作用。目前浅层边坡稳定性评估研究中,关于土壤含水率对根系固土能力影响的考虑较少。为明确根土界面特性—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并探讨在边坡稳定分析中考... 含水率是土壤物理性质中变化最频繁的指标,不但影响土体的表观强度,还影响根土力学作用。目前浅层边坡稳定性评估研究中,关于土壤含水率对根系固土能力影响的考虑较少。为明确根土界面特性—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并探讨在边坡稳定分析中考虑该关系的必要性,本研究开展以土壤含水率为变量的根土直剪摩擦试验,并将3种不同模型下根土界面摩阻特性(“本文动态模型”、Wu模型和FBM模型)分别纳入对根系附加强度的估算中,最后采用GEO-Studio软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四川山矾根系抗拉和拔强度均与根径呈负幂函数关系,2条曲线通常具有交点,其对应的根径随着含水率升高先增后减,范围为0.12~2.75 mm;2)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实测的根土界面摩擦系数先增后减;3)3种模型估算的根增附加黏聚力c_(r):c_(r)(f)<c_(r)(FBM)<c_(r)(Wu),且含水率越高,c_(r)(f)与c_(r)(FBM)和c_(r)(Wu)的偏差越大;4)将3种模型下根增附加黏聚力c_(r)纳入边坡稳定性评估中,边坡稳定系数均随含水率升高而降低,“本文动态模型”稳定系数的估算值更保守,Wu和FBM模型约为“本文动态模型”的1.53和1.02倍,说明分析植被边坡稳定性时应考虑根土界面摩擦特性随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固土 根土界面摩阻特性 降雨入渗 土壤含水率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河北张宣矿区铁尾矿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及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魏广阔 闫升 +3 位作者 赵廷宁 杨建英 贾志刚 李瑞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7,共9页
为了解铁尾矿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配置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选取河北张宣矿区铁尾矿中14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量、入渗速率指标进行分析,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改良效果评价... 为了解铁尾矿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植被配置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选取河北张宣矿区铁尾矿中14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对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量、入渗速率指标进行分析,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改良效果评价。结果表明:1)铁尾矿在覆土整地措施基础上进行植被恢复,与裸露尾矿相比,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均得到有效改良,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2)经熵权-TOPSIS排序,在植被恢复初期,紫穗槐+胡枝子灌木混交模式效果最佳,总体表现为灌木混交林>乔灌混交林>灌木纯林>自然恢复草本>乔木混交林≈乔木纯林;3)建议该铁尾矿在采取客土覆盖、局部整地等工程措施基础上,乔木栽植油松,灌木栽植紫穗槐、胡枝子、沙棘混交树种并选择野艾蒿等草本植物。该结果可为铁尾矿植被恢复措施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植被类型 土壤物理性质 熵权-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