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城区防洪能力评估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吴滨滨 喻海军 +2 位作者 马建明 孙庚 穆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城区河道现状防洪能力的准确评估是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过去针对单一河道现状防洪能力评估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多河汇聚洪水交互复杂区域的河道防洪能力研究相对较少。金堂县城素有“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称,却也是沱江流域受洪水威胁... 城区河道现状防洪能力的准确评估是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基础。过去针对单一河道现状防洪能力评估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多河汇聚洪水交互复杂区域的河道防洪能力研究相对较少。金堂县城素有“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称,却也是沱江流域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本文针对金堂县城区“三河汇一江”的复杂交互关系,构建一二维耦合洪水分析模型,利用典型场次洪水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并从河道现状堤防防洪能力、城区整体过流能力、跨河建筑物现状防洪能力等多方面开展了金堂县城区现状防洪能力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一二维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3场典型洪水中沱江干流三皇庙水文站模拟洪峰误差均在1%以内,峰现时间误差均在1.5 h以内;城区模拟淹没范围基本与实际调查一致,模拟最大淹没水深基本与实测洪痕相符,大部分点位的模拟最大淹没水深误差在0.2 m以内;城区现有堤防防洪标准低,大部分仅满足5~10年一遇,局部薄弱段不足5年一遇;城区整体过流能力受上游洪水遭遇组合影响,三河相互顶托明显;城区多座跨河建筑物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平安桥、毗河大桥分别不足5年、10年一遇防洪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模拟 一二维耦合 率定和验证 现状防洪能力 金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湖幸福指数——安澜之河评价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杉 王静 +1 位作者 李娜 吕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7-465,共9页
水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洪安全是沿河人民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基本保障。本研究分析了安澜之河与“幸福河”的关系、安澜之河的内涵,从洪涝灾害严重程度、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洪涝灾... 水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洪安全是沿河人民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基本保障。本研究分析了安澜之河与“幸福河”的关系、安澜之河的内涵,从洪涝灾害严重程度、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洪涝灾害恢复能力等三方面构建了安澜之河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标准计算方法,并对全国10个水资源一级区安澜之河指标进行计算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安澜之河总体水平已接近良好,太湖流域、黄河区、松花江区、淮河区和长江区等5个水资源一级区均高于全国水平。本次研究成果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全国安澜之河的总体情况,可为水利行业开展“幸福河”建设与评估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河湖 安澜之河 指标体系 洪涝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指数与深度学习的黄河冰凌遥感监测识别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宋文龙 冯天时 +5 位作者 陈龙 何倩 胡军 卢奕竹 冯珺 刘宏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造就了其复杂的凌情特征,及时准确掌握凌汛期间冰凌变化规律与特点是凌汛监测防治的关键任务。卫星遥感可实现黄河冰凌的大范围快速提取,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遥感指数与深度学习两类,为验证和对比不同方... 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造就了其复杂的凌情特征,及时准确掌握凌汛期间冰凌变化规律与特点是凌汛监测防治的关键任务。卫星遥感可实现黄河冰凌的大范围快速提取,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遥感指数与深度学习两类,为验证和对比不同方法对黄河冰凌遥感监测识别的有效性,基于Sentinel-2遥感数据,利用归一化积雪指数及其改进形式和U^(2)-Net等三种方法对2023年黄河宁蒙段冰凌进行遥感提取。结果表明:NDSI、MNDSI、U^(2)-Net三种方法的结果分类精度分别为83.42%、87.98%和92.01%;Kappa系数分别为0.88、0.90和0.97;三种方法均对冰凌有较好的提取效果,但指数法对于流凌、清沟等其他类型的识别效果较差,浅滩处提取的边界较为杂乱,U^(2)-Net可以精确区分出清沟,提取冰凌边界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冰凌 卫星遥感 NDSI MNDSI U^(2)-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流域生态环境时空动态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邢艳春 甯珂 李雪兰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6,107,共14页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有效的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流域协同性保护以及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本文基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依托于遥感产品得到的绿度指数...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有效的评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并分析其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流域协同性保护以及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本文基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依托于遥感产品得到的绿度指数、湿度指数、干度指数、热度指数四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松辽流域生态环境评估模型,并探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①松辽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优良,呈“东北优,西南差”的空间分布。②2000-2020年,松辽流域生态质量总体呈变好局势。第一个十年生态质量得到巨大改善,第二个十年处于生态保护维护阶段。③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评级较差及以下等级面积明显收缩,优良等级面积显著向外扩张。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平衡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帮助生态环境恢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评估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遥感数据 松辽流域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拉贝利水库淤积现状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志鸿 杨树红 彭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7-386,共10页
泥沙淤积直接影响水库的正常运用和使用寿命,为掌握新疆卡拉贝利水库现状及未来的泥沙淤积情况,本文首先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卡拉贝利水库运行6年的库区泥沙淤积情况,然后建立水库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预测计算水库... 泥沙淤积直接影响水库的正常运用和使用寿命,为掌握新疆卡拉贝利水库现状及未来的泥沙淤积情况,本文首先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卡拉贝利水库运行6年的库区泥沙淤积情况,然后建立水库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预测计算水库运用50年的泥沙淤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卡拉贝利水库泥沙淤积过程及分布,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卡拉贝利水库运行初期淤积速度较快,主要淤积在死水位以下的河道主槽内;水库运行20年时死库容基本淤满,此后淤积速度明显减缓;水库运行30年后,平均排沙比在90%以上,库区泥沙基本达到平衡状态;在水库运行50年时,总库容损失49.24%,库区总淤积量为12871.95万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 库区泥沙淤积 排沙比 模型验证 卡拉贝利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涿州市“23.7”洪水模拟反演分析及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丁志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河北涿州“23.7”洪水影响大、损失重。为分析其原因,以及为灾后的恢复重建与今后的防洪治理等提供参考思路,建立了涿州市相关区域二维洪水数值仿真模型,对涿州市“23.7”洪水进行模拟反演及淹没影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极端暴雨引发... 河北涿州“23.7”洪水影响大、损失重。为分析其原因,以及为灾后的恢复重建与今后的防洪治理等提供参考思路,建立了涿州市相关区域二维洪水数值仿真模型,对涿州市“23.7”洪水进行模拟反演及淹没影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极端暴雨引发的洪水量级大外,涿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防洪工程薄弱,蓄滞洪区内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是本次洪水影响大、损失重的主要原因。涿州市今后的防洪治理及其蓄滞洪区内的土地开发建设,除参考相关区域的开发经验外,更应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完善洪水防御体系、加强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强化洪水风险分析及实时预报预警,提高公众的洪水风险防范意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涿州市 “23.7”洪水 模拟反演分析 蓄滞洪区 洪水风险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核算 被引量:4
7
作者 马巍 李必琼 +3 位作者 杨凡 徐志雄 陈晶 罗跃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7,148,共10页
抚仙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育,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质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近年来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影响,抚仙湖水位持续降低、河湖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 抚仙湖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深水湖泊,湖岸陡峭,岸滩不发育,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质一旦被污染将很难恢复。近年来受流域内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驱动影响,抚仙湖水位持续降低、河湖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湖泊水质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因此,2017年针对入湖污染负荷占比最大且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的抚仙湖北岸片区实施了集截污、调蓄、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清水置换、湿地补水建设于一体的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并将1179.09亩农田改建为调蓄带湿地。从实施效果来看,调蓄带工程2018—2021年期间减少的TN、TP入湖负荷量分别为245.84 t、28.99 t,调蓄带对抚仙湖北岸片区农田面源负荷削减率均超过81%;从生态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贡献大小来看,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湿地水质净化>湖滨湿地补水>水资源回用>清洁水资源置换;从调蓄带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持续提升来看,水资源回用和清洁水资源替换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面源污染 入湖污染物 减排效益 生态调蓄带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边承载条件下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承载能力的计算模型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1
8
作者 窦铁生 董晓农 +3 位作者 董鹏 李炎隆 宁靖华 黎康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8-569,共12页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的承载能力计算涉及管芯开裂时的弯矩重分布,是管体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现有计算方法中管芯开裂判定的经验性和现有试验结果中管芯开裂后管体变形的剧烈性问题,提出了三边承载试验下PCCP承载能力...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的承载能力计算涉及管芯开裂时的弯矩重分布,是管体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现有计算方法中管芯开裂判定的经验性和现有试验结果中管芯开裂后管体变形的剧烈性问题,提出了三边承载试验下PCCP承载能力计算模型。模型基于刚性管假设推导了管壁截面的弯矩与轴力系数,采用简化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作为管芯开裂的判别标准,给出管芯开裂后的管腰处弯矩重分布和管顶(底)处轴力作用线移动的数学表达,开展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测量的三边承载试验,并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管芯开裂前计算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管芯开裂后计算与实测结果在趋势上相同。本文采用的计算模型与原型试验的对比分析框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PCCP受载变形规律,并在未来用于管体设计参数的确定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CP 计算模型 三边承载试验 分布式光纤传感器 设计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主要河流水沙变异及其成因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延贵 刘焕永 陈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341,396,共10页
为研究我国北方河流的水沙变异及主要成因,本文利用M-K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分析了1950—2020年我国北方河流代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淮河代表站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 为研究我国北方河流的水沙变异及主要成因,本文利用M-K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分析了1950—2020年我国北方河流代表站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淮河代表站年径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他北方河流的年径流量具有减小或显著减小趋势;松花江代表站年输沙量无趋势变化,其他北方河流代表站年输沙量都有显著减少趋势;影响北方河流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水土保持、水库拦沙、流域降水变化、引水引沙与泥沙综合利用、工程建设等,其中水土保持是北方河流流域保水减沙的主要措施,水库拦沙在江河水沙态势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流域降水变化也是北方河流水沙变异的影响因素,引水引沙与泥沙综合利用也对北方平原河流水沙变化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河流 水沙变化 趋势分析 主要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D模式优劣势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蕾 朱江水 +1 位作者 谢东 张建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8-323,共6页
为顺利推广应用水安全保障导向的开发(WOD)模式,有必要深入分析WOD模式的运行机制、优势和劣势,并加以完善与改进。采用对比分析法对WOD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优势包括不增加政府负债、支持项目总体进行打包开发、一体化实施、支... 为顺利推广应用水安全保障导向的开发(WOD)模式,有必要深入分析WOD模式的运行机制、优势和劣势,并加以完善与改进。采用对比分析法对WOD模式的优劣势进行了系统分析,优势包括不增加政府负债、支持项目总体进行打包开发、一体化实施、支持资金来源多元化等,劣势包括行业跨度大、见效周期长、土地开发风险大、不易实现自平衡等。针对存在的短板提出了改进措施,包括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政府承担部分项目资本金、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优势、推动公益类项目和可开发经营性用地打包开发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尽早介入等。采用WOD模式丰富了现有水安全保障项目投融资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但应试点先行、依法合规,稳妥有序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D模式 优势 劣势 试点先行 稳妥推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底坡影响的U形渠道量水槽流量公式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戚玉彬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渠道底坡是影响输水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量水槽流量公式往往忽略渠道底坡。为了探究渠道底坡对流量公式的影响,以三角形量水槽为研究对象,在6种底坡的U形渠道上开展田间试验。应用能量方程式推求了流量的理论公式,基于量纲分析法分别建立... 渠道底坡是影响输水能力的重要因素,但量水槽流量公式往往忽略渠道底坡。为了探究渠道底坡对流量公式的影响,以三角形量水槽为研究对象,在6种底坡的U形渠道上开展田间试验。应用能量方程式推求了流量的理论公式,基于量纲分析法分别建立不包含和包含渠道底坡的流量公式,探讨渠道底坡影响流量公式的范围。流量的理论公式表明渠道底坡是影响量水槽流量公式的因素之一。与不包含渠道底坡的流量公式相比,包含渠道底坡的流量公式测流精度显著提高,平均相对误差从2.92%降低至1.65%,最大相对误差从12.22%减小至7.37%,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5%的比例从80.94%提升至95.89%。渠道底坡影响三角形量水槽流量公式的范围界定为1100~1/1200,当渠道底坡小于11200时可以忽略。量水槽流量公式应考虑渠道底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公式 渠道底坡 流量测量 三角形量水槽 能量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龙湖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巍 王军亮 +3 位作者 王云飞 毛宗波 金超 秦银徽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7-449,共13页
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流域面积最小、湖泊水量最少、水质污染程度相对最重、最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和近年来唯一干涸过的高原浅水型湖泊,受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影响,近年来异龙湖水质演变过程十分复杂、水质污染问题日益... 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流域面积最小、湖泊水量最少、水质污染程度相对最重、最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和近年来唯一干涸过的高原浅水型湖泊,受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双重驱动影响,近年来异龙湖水质演变过程十分复杂、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湖泊水动力与水质模型为主要技术手段,并结合湖流原位观测,深入研究了异龙湖的水动力特性及入湖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初步揭示了异龙湖水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表明,水资源总量不足是影响异龙湖水质年际波动变化并逐步向封闭性湖泊转变的最主要因子,不利的湖流形态与不同特征污染物的来源组成是驱动异龙湖水质时空分布差异性的关键因素,随降雨径流输入的外源负荷、湖区浮游植物异常增殖合成的大量有机物和湖泊底泥释放的大量内源负荷是异龙湖2021年水质变差与快速返劣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增加流域内清洁水资源量和入出湖水量、加快湖泊内源与陆域污染物输入治理、强化对雨季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浓度的管控,是实现近期湖区水质快速脱劣并持续性改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特性 时空演变特征 污染物来源解析 驱动力因素 内源释放 异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挤土桩对于砂土地层地震液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13
作者 王瑞 张雪东 +1 位作者 孙锐 宋建正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1-269,共9页
如何通过工程措施实现地基抗液化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岩土工程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非挤土桩作为地基处理的常用措施,其加固后地层的抗液化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争议,主要原因是其对于砂层地震液化的影响机制... 如何通过工程措施实现地基抗液化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岩土工程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非挤土桩作为地基处理的常用措施,其加固后地层的抗液化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争议,主要原因是其对于砂层地震液化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干砂及饱和砂土原状场地与非挤土桩加固场地的超重力模型试验,通过对比不同试验中地层的动力响应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发生发展规律,首次发现非挤土桩对于地层的作用机制并非仅有“刚度效应”,还有因振动过程中桩-土变形不协调而产生的附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将显著提升浅层土体的应力及应变水平,加大其液化的可能性,且随着埋深增加,该附加作用力逐渐变小,“刚度效应”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非挤土桩抗震加固机理、评估其加固效果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挤土桩 砂土液化 刚度效应 变形协调 超重力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不同GPU用于洪水模拟时加速性能对比分析
14
作者 张大伟 冯新政 +3 位作者 林文青 毕吴瑕 王玮琦 王帆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0-538,共9页
由于GPU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具有性价比高,可方便实现高密度并行的优点,其已成为当下实现二维洪水高性能加速模拟的主要手段。鉴于国外先进GPU芯片进口遇阻的现状,及时开展基于国产GPU的二维洪水动力学模型的计算性能研究工作是非常... 由于GPU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具有性价比高,可方便实现高密度并行的优点,其已成为当下实现二维洪水高性能加速模拟的主要手段。鉴于国外先进GPU芯片进口遇阻的现状,及时开展基于国产GPU的二维洪水动力学模型的计算性能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对已有的与国外NVIDIA公司GPU硬件适配的二维洪水动力学模型代码进行改造,使其能够适配国产的GPU,同时选取了NVIDIA公司的两款GPU(P100和V100)和一款国产GPU(Z100)进行了性能测试。选取三个典型洪水案例进行三款GPU性能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国产GPU(Z100)可实现二维洪水动力学模型的高性能加速计算,其计算性能与NVIDIA公司的P100性能整体相当,但是计算性能弱于V100;(2)随着计算网格数的增大,国产Z100相较于P100表现出更优越的加速性能;(3)随着GPU数量增加,单节点条件下国产GPU的加速比略低于NVIDIA的两款产品。研究成果可为洪水动力学模型的国产化环境移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U 洪水模拟 国产化 高性能计算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L方法的带结构物溃坝流数值模拟
15
作者 马洪玉 李敬军 +2 位作者 朱凯斌 赵艺颖 杨正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极端天气现象增多,溃坝现象成为水工结构方向需要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溃坝流的发展会对下游结构物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深入探究溃坝流现象的水动力学特性以及溃坝流下游结构物所受到的冲击力影响势在必行...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极端天气现象增多,溃坝现象成为水工结构方向需要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溃坝流的发展会对下游结构物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深入探究溃坝流现象的水动力学特性以及溃坝流下游结构物所受到的冲击力影响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带有结构物的溃坝流动问题现象,采用CEL方法(Coupled Eulerian-Lagrangian analysis,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于溃坝流的发展、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中溃坝流自由表面及流体尖端时程变化与文献试验结果拟合较好,CEL方法可应用在溃坝流现象的模拟,并且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精度。结构物材料性能、高度及与结构物与溃坝流间的位置,均会影响溃坝流的运动状态以及结构物的受力变形状态,在不考虑结构物破坏的情况下,提高结构物弹性模量,增加结构物高度,以及减小结构物与溃坝流间的距离均可提高结构物对于溃坝流的阻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坝流 计算流体力学 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电厂二次循环冷却水泵房流道水力特性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琪 郭新蕾 +2 位作者 郭永鑫 王涛 付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二次循环冷却技术是内陆核电建设的关键技术和重点研究方向,泵房流道内良好的水力特性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结合世界首个采用超大型高位收水海水冷却塔二次循环冷却技术的核电项目,开展了循环水泵房流道物理模型... 二次循环冷却技术是内陆核电建设的关键技术和重点研究方向,泵房流道内良好的水力特性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结合世界首个采用超大型高位收水海水冷却塔二次循环冷却技术的核电项目,开展了循环水泵房流道物理模型试验,模拟分析了流道内流态、水力特性和启停泵过程的水位波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位收水冷却塔的二次循环冷却水泵房具有“大取水流量、前池侧向进水、有限容积、高位布置”等特点,在不采取整流措施的条件下,流道内流速分布不均匀,吸水室内偏流严重,吸水喇叭口前存在预旋流,水泵吸水管涡角偏大,影响循环水泵的安全稳定运行。优化方案针对性提出“前池墩栅阵列分水整流+吸水室墩墙联合均流消涡”组合措施,改善了流道和吸水室内流态,满足了循环水泵平顺、均匀进流的要求。此外,根据启停泵水位波动的试验结果,给出了系统充水的最高静水位和启停泵间隔周期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后续核电厂二次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 二次循环冷却 泵房流道 水力特性 水位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平衡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阚光远 李纪人 +3 位作者 喻海军 丁留谦 何晓燕 梁珂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7,共13页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水利部“四预”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无径流资料区(简称无资料区)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从水热循环产汇流理论、模型构建与求解、模型参数率定三个方面入手,改进传统分布式水文模型。提出了耦合...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水利部“四预”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无径流资料区(简称无资料区)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从水热循环产汇流理论、模型构建与求解、模型参数率定三个方面入手,改进传统分布式水文模型。提出了耦合热量平衡的流域产汇流理论,揭示了水量热量动力学过程耦合机理和水热循环通量量化关系。构建了系统完整的物理机制水热平衡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数值求解方法,实现了流域地表温度和水位的分布式数值模拟。明确了模型结构和参数的物理意义,降低了需要率定的参数个数。将参数率定目标由径流量转换为地表温度和水位,综合利用遥感反演和台站观测资料率定模型参数。将研发的模型在江西赣江流域进行应用,结果表明,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强的物理机制,数值求解方法精度高、稳定性好,实现了无资料区参数率定和水文模拟,为无资料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拟 分布式水文模型 水热平衡 数值方法 定量遥感 无资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光伏GFRP管桩原位承载试验及反馈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翔宇 崔炜 +3 位作者 刘毅 闫俊义 李海枫 聂鹏飞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0-260,共11页
目前滩涂光伏基础结构主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方案,在经济性与施工便利性上存在一定劣势。为提高滩涂光伏施工效率,针对滩涂场地地基承载力较弱、土方开挖困难等特点,在满足承载性能的基础上,优化桩基础施工便利性,提出采用具有... 目前滩涂光伏基础结构主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方案,在经济性与施工便利性上存在一定劣势。为提高滩涂光伏施工效率,针对滩涂场地地基承载力较弱、土方开挖困难等特点,在满足承载性能的基础上,优化桩基础施工便利性,提出采用具有重量优势的纤维复合材料桩——玻璃纤维(GFRP)管桩,探索GFRP管桩的承载性能。通过开展现场承载试验,获取GFRP管桩的承载力表现并与PHC管桩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数值模拟进行反馈分析。反馈分析及对比成果显示:PHC管桩能够稳定加载至2.0倍设计荷载,而GFRP管桩加载至1.2倍设计荷载之后出现较大挠度。结果表明GFRP管桩的承载性能满足设计荷载要求,但是在变形控制方面劣于现有PHC管桩方案,相比之下PHC管桩具有更充足的安全裕度。通过对GFRP材料桩基础的研究和探索,提出GFRP管桩制作工艺的改进措施,对GFRP管桩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光伏 桩基础结构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 承载试验 反演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环定扬黄灌区五泵站运行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天野 王忠静 祝宝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梯级泵站担负着农业和生活供水的重要任务,运行中消耗巨大能量,因此,提高泵站效率,降低能耗,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为合理选择泵站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组合方式,实现单级泵站的运行优化,通过分析水泵运行特性以及管路损失特性,建立泵... 梯级泵站担负着农业和生活供水的重要任务,运行中消耗巨大能量,因此,提高泵站效率,降低能耗,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为合理选择泵站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组合方式,实现单级泵站的运行优化,通过分析水泵运行特性以及管路损失特性,建立泵站能耗优化数学模型。采用动态规划法,以泵站运行总能耗最低作为目标函数,确定约束条件和递推方程,编写MATLAB动态规划程序对模型求解,能够计算出最优的开机组合。以陕甘宁盐环定扬黄灌区五泵站为研究对象,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动态规划法,利用计算机语言,可以快速并准确地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所有的水泵开机组合型式中寻找出最优的开机组合,实现泵站的能耗减少,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率。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可以为泵站的运行提供最优决策,对提高泵站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环定 梯级泵站 动态规划 站内组合 能耗最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降水变化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左俊康 张婷 王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9-238,249,共11页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径流占流域多年平均(1956—2000年)总径流的62%,降水变化不仅是水源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关系到涵养能力的变化。本文利用黄河上游43个气象站1960—2021年逐日降水系列数据,基于小波分析划分周期,采用M...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径流占流域多年平均(1956—2000年)总径流的62%,降水变化不仅是水源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关系到涵养能力的变化。本文利用黄河上游43个气象站1960—2021年逐日降水系列数据,基于小波分析划分周期,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距平法、频率曲线法等对上游区降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上游降水可划分出1963—1981年、1981—1999年、1999—2018年三个明显的周期;(2)1960—2021年年降水量以4.9 mm 10a的趋势增加,三个周期时段内年降水量的倾向率分别为-0.9 mm 10a,-1.0 mm 10a,46mm 10a;(3)1960—2021年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在-15%~15%的正常年份占比74%,距平百分率在-30%~-15%的轻旱年份和15%~30%的轻涝年份分别占比15%和8%;距平百分率在30%~40%的中涝年份占3%,旱涝年份基本发生在1963—1981年、1999—2018年两个周期;(4)三个周期时段日降水量具有差异的主要是频率小于10%的降水,且随海拔变化有差异,表现为1999—2018年玛沁站25~45.4 mm d降水量比以往增强,1999—2018年临夏站20~50 mm d降水量比以往增强,1963—1981年乌审召站50~65 mm d降水量比以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降水 周期 趋势 特征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