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333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1
作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森林病虫》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森林病虫》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核心期刊 专家评审 林业类 原理和方法 《中国森林病虫》 通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病虫》征稿简则
2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2-I0002,共1页
《中国森林病虫》(双月刊)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核心期刊,是我国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唯一的专业期刊,设有专家论坛、研究报告、调查研究、综述、工作论坛、实用技术、动态与简讯等栏... 《中国森林病虫》(双月刊)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核心期刊,是我国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唯一的专业期刊,设有专家论坛、研究报告、调查研究、综述、工作论坛、实用技术、动态与简讯等栏目。本刊坚持“面向科研,面向生产,为提高我国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水平服务”的办刊宗旨,介绍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森林病虫 有害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3
作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森林病虫》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森林病虫》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
关键词 2023年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森林病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4
作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森林病虫》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森林病虫》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
关键词 2023年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森林病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5
作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森林病虫》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森林病虫》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 《中国森林病虫》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中国森林病虫》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林业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94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评审工作。经过定量筛选和专家定性评审,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1987种核心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森林病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和管氏肿腿蜂防治油茶织蛾试验
6
作者 陈元生 闫闯 +1 位作者 罗致迪 于海萍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为减少油茶重要蛀干害虫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危害造成的损失,引进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和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开展室内寄生油茶织蛾幼虫和蛹试验,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不同释放量和次数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并... 为减少油茶重要蛀干害虫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危害造成的损失,引进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和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开展室内寄生油茶织蛾幼虫和蛹试验,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不同释放量和次数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并在人工修剪枯枝后开展释放2种寄生蜂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油茶织蛾蛹的室内平均寄生率达62.00%,管氏肿腿蜂平均寄生率为29.33%;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的最佳释放量为蜂虫比10∶1,释放次数为2次,分别在油茶织蛾始蛹期和盛蛹期,不修剪枯枝仅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效可达58.07%~66.20%;人工修剪枯枝后释放管氏肿腿蜂和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效为82.67%,人工修剪枯枝后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效为73.48%。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有效控制油茶织蛾,管氏肿腿蜂虽寄生率较低,但可作为辅助。在人工修剪枯枝的基础上,利用2种寄生蜂防治,可对油茶织蛾起到更加高效的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织蛾 生物防治 白蛾周氏啮小蜂 管氏肿腿蜂 寄生率 释放次数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地区不同植物对美国白蛾取食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左彤彤 李婧 +3 位作者 陈越渠 张凯鹏 赵悦成 宋丽文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长白山林区植物的食性,测定并分析美国白蛾幼虫对长白山林区广泛分布的12种植物的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叶片绒毛数量和长度等相关性,选取取食量较高的6种植物,测定取食不同时间...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长白山林区植物的食性,测定并分析美国白蛾幼虫对长白山林区广泛分布的12种植物的取食量与植物叶片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叶片绒毛数量和长度等相关性,选取取食量较高的6种植物,测定取食不同时间后幼虫体内多种保护酶与解毒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量存在差异,对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日取食量最大,为0.882 g,对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var.major日取食量最少,为0.127 g;胡桃楸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14.4 mg/g,卫矛Euonymus alatus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9.4 mg/g;幼虫取食量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中蜡质和单宁含量均呈负相关,与叶片绒毛长度无相关性,但与叶片绒毛数量呈较弱正相关;美国白蛾取食不同植物叶片后体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出现不同程度波动以适应其寄主植物。胡桃楸和卫矛应作为长白山地区的重点监测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取食量 酶活性 寄主植物 长白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对花绒寄甲寄生作用的影响
8
作者 路纪芳 赵斌 +2 位作者 任雪敏 蔡静芸 王小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1,共4页
为完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林间释放技术,提高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在室内测定不同的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寄生率和对寄主麻痹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无显... 为完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林间释放技术,提高其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在室内测定不同的寄主搜索距离、接种比例和种间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寄生率和对寄主麻痹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率无显著影响,但在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干扰作用下的寄生率显著低于花绒寄甲独立作用寄生率,其中在干扰作用下花绒寄甲与寄主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接种比例分别为2:1和8:1时寄生率最低,仅为10%;花绒寄甲对寄主的麻痹时间随着接种比例的增大而缩短,其中寄主搜索距离为0时对寄主的麻痹时间相同,均为1 d;在松褐天牛肿腿蜂干扰作用下且接种比例为2:1时,花绒寄甲对寄主的麻痹时间最长,为2.5 d。寄主搜索距离和接种比例对花绒寄甲寄生作用影响不明显,而种间干扰可显著降低花绒寄甲寄生率。研究结果将为林间采用花绒寄甲防治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生物防治 松褐天牛肿腿蜂 麻竖毛天牛 释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氏盲蛇蛉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9
作者 苏胜荣 李泉 +3 位作者 申荣荣 郭胜 刘浩武 孙晨蕾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6,共5页
安徽黄山地区发现一种盲蛇蛉,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描述其雌雄虫和外生殖器形态特征,初步研究其羽化、取食、交配及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盲蛇蛉鉴定为阿氏盲蛇蛉Inocellia aspoeckorum Yang,其成虫在室内取食玉米Zea m... 安徽黄山地区发现一种盲蛇蛉,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描述其雌雄虫和外生殖器形态特征,初步研究其羽化、取食、交配及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盲蛇蛉鉴定为阿氏盲蛇蛉Inocellia aspoeckorum Yang,其成虫在室内取食玉米Zea mays、红薯Ipomoea batatas等植物,雌雄虫以颠倒姿势交配,雌虫在交配3 d后用尾部针状产卵器左右探测,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将产卵器插入缝隙中产卵。研究结果填补了阿氏盲蛇蛉生物学研究空白,可为蛇蛉目昆虫生物学的观察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氏盲蛇蛉 蛇蛉目 形态特征 生物学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甲虫蒲螨携带白僵菌孢子的能力及所携孢子活性和毒力
10
作者 伍鸿源 蔡守平 +3 位作者 曾丽琼 林浩宇 吴松青 徐云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6,共5页
为研究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携带白僵菌孢子能力及所携带孢子活性和毒力,评估二者联合应用潜力,基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Fz-91菌株对中华甲虫蒲螨致病力低,采用白僵菌孢子喷粉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喷粉后12,24,48 ... 为研究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携带白僵菌孢子能力及所携带孢子活性和毒力,评估二者联合应用潜力,基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Fz-91菌株对中华甲虫蒲螨致病力低,采用白僵菌孢子喷粉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喷粉后12,24,48 h中华甲虫蒲螨体表携带孢子情况,用血球计数板和菌落计数法定量检测不同处理时间所携孢子的数量和活性,同时测定中华甲虫蒲螨所携孢子对松墨天牛的毒力。结果表明:中华甲虫蒲螨体表可携带白僵菌孢子,经喷粉后12 h,平均每头螨可携带1.54×10^(5)孢子,10头中华甲虫蒲螨携带并传播的白僵菌孢子平均在培养基上形成33个菌落,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接入中华甲虫蒲螨10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80.65%;随着喷粉后时间延长,携带孢子数量和形成的菌落数量逐渐减少,松墨天牛幼虫校正死亡率也逐渐降低。中华甲虫蒲螨喷粉后12 h对松墨天牛幼虫致死中时最短;喷粉后72 h,松墨天牛幼虫的致死中时显著延长。中华甲虫蒲螨具有主动传播白僵菌孢子能力,且散落孢子具有一定活性和毒力。林间应用中华甲虫蒲螨携带白僵菌联合防控松墨天牛具有可行性,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林间应用技术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甲虫蒲螨 球孢白僵菌 孢子 活性 毒力 松墨天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五倍子树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八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11
作者 徐小文 李科 +3 位作者 张子一 李金英 张品德 查玉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为明确湖北五倍子树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害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炭疽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及其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分生孢子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结果... 为明确湖北五倍子树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防治该病害的高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炭疽病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及其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利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分生孢子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结果表明,睡莲炭疽菌Colletotrichum nymphaeae和松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在25℃和p H值为7.0条件下均生长最快,最适碳氮源均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睡莲炭疽菌菌丝生长最适光照条件是24 h全黑培养,松针炭疽菌菌丝生长最适光照条件是12 h光暗交替;松针炭疽菌产孢量和分生孢子萌发率均高于睡莲炭疽菌;睡莲炭疽菌和松针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咪鲜胺和肟菌酯等5种杀真菌剂较为敏感,EC50值均小于1.0μg/m L,两者均对咪鲜胺最为敏感,EC50值分别为0.37μg/m L和0.055μg/m L。该研究结果为五倍子树炭疽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碳疽菌 松针炭疽菌 五倍子树炭疽病 生物学特性 药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枝段对松墨天牛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12
作者 罗圣洁 张洋铭 +3 位作者 陈润恺 范志航 吴松青 张飞萍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2,共5页
为探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枝干产卵选择的偏好性,在饲养盒中观察松墨天牛对不同直径、不同数量、不同失重率马尾松枝段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直径3,4 cm马尾松枝段上的刻槽数和产卵数... 为探究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枝干产卵选择的偏好性,在饲养盒中观察松墨天牛对不同直径、不同数量、不同失重率马尾松枝段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直径3,4 cm马尾松枝段上的刻槽数和产卵数均显著多于直径2 cm枝段;在饲养盒内添加3根枝段饲养7 d,松墨天牛在枝段上的总刻槽数显著多于仅有1根枝段的饲养盒;松墨天牛在马尾松枝段上的刻槽数呈现随枝段失重率增大而增多的趋势;在不同失重率枝段同时供给的条件下,松墨天牛在失重率61.0%枝段上的刻槽数显著多于失重率7.3%~45.4%枝段。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松墨天牛喜在直径3 cm、失重率61.0%马尾松枝段上刻槽或产卵,在饲养盒中添加更多的枝段也有利于刻槽。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松墨天牛人工饲养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马尾松 枝段数量 直径 失重率 刻槽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因素对长林小蠹成虫寿命的影响
13
作者 陈芝倩 李佳星 +1 位作者 任利利 骆有庆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8,共8页
为明确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成虫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将初羽化成虫分别饲养于不同温度、湿度、营养限制和光周期条件下,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长林小蠹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林小蠹成虫在25℃、相对湿度为65%、正常取食... 为明确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成虫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将初羽化成虫分别饲养于不同温度、湿度、营养限制和光周期条件下,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长林小蠹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林小蠹成虫在25℃、相对湿度为65%、正常取食新鲜树皮且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寿命最长,成虫最长寿命可达292 d,平均寿命为(71.8±16.2)d;在35℃,成虫最长寿命为14 d,平均寿命为(9.1±0.6)d;相对湿度40%的低湿条件下,成虫最长寿命为106 d,平均寿命为(54.0±6.5)d;完全饥饿处理的成虫最长寿命为24 d,平均寿命为(11.7±1.0)d;在16L∶8D的光周期条件下成虫寿命显著短于完全黑暗组,成虫最长寿命为134 d,平均寿命为(48.5±7.9)d。高温、低湿、饥饿和16L∶8D的光周期均可显著降低长林小蠹成虫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林小蠹 营养限制 温度 湿度 光周期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毒真菌拟双色长喙壳诱导落叶松对强毒富士长喙壳抗性增强
14
作者 王慧敏 刘端冲 +3 位作者 李晓菲 刘彩霞 梁玲瑜 吕全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针叶树进化出优异的诱导性防御机制抵御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逆境胁迫。为明确拟双色长喙壳Ophiostoma pseudobicolor的弱毒性和富士长喙壳Endoconidiophora fujiensis的强毒性,以5 a生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长白落叶松Lari... 针叶树进化出优异的诱导性防御机制抵御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逆境胁迫。为明确拟双色长喙壳Ophiostoma pseudobicolor的弱毒性和富士长喙壳Endoconidiophora fujiensis的强毒性,以5 a生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为试验对象,通过人工接种和气相色谱方法联合评估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伴生长喙壳真菌优势种拟双色长喙壳与先锋种富士长喙壳的致病性差异,通过2种长喙壳真菌的接种试验,验证弱毒真菌预处理是否诱导落叶松抗性增强。结果表明:富士长喙壳在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上产生的坏死斑和诱导的寄主单萜总含量均显著大于拟双色长喙壳处理,对2种落叶松的致病性更强;接种拟双色长喙壳后再接种富士长喙壳,2种落叶松内韧皮部坏死斑面积分别减小79.52%和48.82%。弱毒真菌拟双色长喙壳预处理能够诱导日本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对强毒真菌富士长喙壳产生抗性。该结果可为林木病害防控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双色长喙壳 富士长喙壳 日本落叶松 长白落叶松 弱毒性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荆子烂皮病的病原菌鉴定与致病性验证
15
作者 关成帅 池玉杰 +2 位作者 田志炫 张心甜 范淼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9,共6页
为明确引起山荆子Malus baccata烂皮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对哈尔滨市山荆子烂皮病进行病害调查、病斑组织采样、菌株分离纯化、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并向健康的山荆子离体水培枝条以烧伤、刺伤和无伤接种方法,验证病原... 为明确引起山荆子Malus baccata烂皮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对哈尔滨市山荆子烂皮病进行病害调查、病斑组织采样、菌株分离纯化、病原菌形态学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并向健康的山荆子离体水培枝条以烧伤、刺伤和无伤接种方法,验证病原菌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出的代表性菌株De-NEFU1与间座壳属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为榆树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烧伤后接种处理组表现出典型的烂皮症状,刺伤后接种处理组也表现出较明显的溃疡症状。确定D.eres为引起山荆子烂皮病的致病菌,且山荆子为D.eres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烂皮病 榆树间座壳菌 山荆子 分子鉴定 致病性检测 新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发现粉虱姬小蜂属及一新种一新记录种
16
作者 李明锐 张馨月 +3 位作者 景泽基 李丹 孟艳 李成德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报道采自我国东北地区的姬小蜂科1中国新记录属粉虱姬小蜂属Euderomphale,并记述采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牡丹江市及吉林省和龙市的该属1新种黑吉粉虱姬小蜂Euderomphale heijiensis Li&Li,sp.nov.,采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的1中国新记录种... 报道采自我国东北地区的姬小蜂科1中国新记录属粉虱姬小蜂属Euderomphale,并记述采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牡丹江市及吉林省和龙市的该属1新种黑吉粉虱姬小蜂Euderomphale heijiensis Li&Li,sp.nov.,采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的1中国新记录种白屈菜粉虱姬小蜂Euderomphale chelidonii Erd?s,详细描述两种寄生蜂的形态学特征,并附两种寄生蜂的成虫整体及局部特征照片,对新种与近似种Euderomphale cerris Erd?s做形态学比较。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小蜂科 灿姬小蜂亚科 寄生蜂 新种 形态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分析表皮蛋白基因HcCPG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17
作者 邱亚丽 王启俐 +1 位作者 孙丽丽 曹传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表皮蛋白家族CPG基因(HcCPG)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克隆HcCPG基因并进行特性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和幼虫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技术研究HcCPG... 为探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表皮蛋白家族CPG基因(HcCPG)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克隆HcCPG基因并进行特性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和幼虫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技术研究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美国白蛾HcCPG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828 bp,编码275个氨基酸,HcCPG基因在7龄幼虫阶段和丝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沉默HcCPG基因后,幼虫取食量与体质量均显著下降,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蜕皮困难,死亡率显著升高。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蜕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表皮蛋白 RNA干扰 存活率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迁子叶斑部病原鉴定及防治建议
18
作者 张琳 赵丽丽 张英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明确君迁子Diospyros lotus叶部病害的病原,对叶片发病部位进行组织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GAPDH、ACT和TUB2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鉴定病原。结果表明:从田间2种感病叶片上分离6株真菌,鉴定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3... 为明确君迁子Diospyros lotus叶部病害的病原,对叶片发病部位进行组织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ITS、GAPDH、ACT和TUB2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鉴定病原。结果表明:从田间2种感病叶片上分离6株真菌,鉴定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3个种C. juglandicola、C. mengyinense和C. siamense;接种到健康叶片上,均能引起接种部位发病。C. juglandicola、C. mengyinense和C.siamense均是君迁子叶部炭疽病的病原真菌,且C. juglandicola和C. mengyinense在柿科植物上被首次报道。该结果可为君迁子炭疽病病原真菌多样性及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迁子 叶部病害 形态学鉴定 多基因系统发育 炭疽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对美国白蛾幼虫体内保护酶、解毒酶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王琪 王隆政 +1 位作者 王晴 严善春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共7页
为科学应用阿维菌素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探究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美国白蛾幼虫影响,用含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阿维菌素的人工饲料分别饲喂美国白蛾4,5,6龄幼虫,在处理24,48,72 h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 为科学应用阿维菌素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探究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对美国白蛾幼虫影响,用含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阿维菌素的人工饲料分别饲喂美国白蛾4,5,6龄幼虫,在处理24,48,72 h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脂肪酶、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处理后,4~6龄幼虫的3种保护酶、2种解毒酶活性呈不同变化趋势,6龄幼虫3种消化酶活性被抑制,美国白蛾4龄幼虫解毒酶活性被抑制,5,6龄美国白蛾幼虫POD、CAT和GST活性呈不同程度诱导效应,6龄幼虫消化酶活性也被不同程度地抑制。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会对美国白蛾幼虫体内相关保护酶、解毒酶和消化酶产生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从而影响其正常生理代谢。该结果可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阿维菌素 亚致死浓度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古侧柏叶枯病病原真菌鉴定与致病性验证
20
作者 焦宁 张哲 +1 位作者 马静怡 张英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5,共7页
北京古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叶枯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古侧柏生存和观赏价值。从北京明长陵和颐和园采集2份病叶标本中分离其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联合ITS、GAPDH和TEF1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进行初步鉴定,并开展致病性验证试验。... 北京古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叶枯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古侧柏生存和观赏价值。从北京明长陵和颐和园采集2份病叶标本中分离其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及联合ITS、GAPDH和TEF1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进行初步鉴定,并开展致病性验证试验。鉴定出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狗尾草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etariae 2种平脐蠕孢属真菌;科赫法则验证表明2种病原菌均能引起侧柏叶片发病。首次报道由平脐蠕孢属真菌引起的古侧柏叶枯病,该结果可为北京古侧柏叶枯病病原菌多样性和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侧柏 叶枯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