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8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动态心电图定量参数建立并验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模型
1
作者 门莉 刘瑞 +5 位作者 杨龙 陈冰心 印婷婷 史江荣 比拉力·排祖拉 范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6期510-518,共9页
目的利用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参数,构建并验证针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 目的利用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参数,构建并验证针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的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四家合作中心接受诊疗的共38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81例患者作为训练组,四家合作中心的107患者作为验证组。记录性别、年龄、吸烟、血压、体重指数(BMI)、C反应蛋白、白介素-6、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在患者完成PCI术后48 h内嘱患者佩戴Holter设备,并记录平均心率、NN间期标准偏差(SDNN)、三角指数、总功率、心率减速力等定量参数。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事件为MACEs,包括心源性死亡、因心力衰竭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入院、恶性心律失常、卒中、消化道出血、经临床评估需要再次行血运重建的事件等。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对训练组的预测变量进行降维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筛选后的变量的有效性,并根据预测概率建立列线图模型。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s的效能和一致性。结果通过LASSO回归的正则化技术,确定了最佳惩罚系数(λ)值,将预测变量从42个缩减至6个。最终选定三角指数、心率减速力、BMI、LDL-C、NT-proBNP、吸烟史参与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角指数(OR=0.942,95%CI 0.907~0.973,P<0.001)、心率减速力(OR=0.703,95%CI 0.508~0.950,P=0.027)、BMI(OR=1.231,95%CI 1.082~1.423,P=0.003)、NT-proBNP(OR=1.626,95%CI 1.202~2.268,P=0.003)、LDL-C(OR=2.120,95%CI 1.302~3.562,P=0.003)、吸烟(OR=8.404,95%CI 3.100~25.049,P<0.001)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s的影响因素。采用上述6个变量构建了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价。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使用列线图模型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3(95%CI 0.899~0.967,P<0.001)以及0.901(95%CI 0.830~0.971,P<0.001)。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校准曲线均位于理想曲线两侧,Hosmer-Lemeshow P值分别为0.287、0.855,这表明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三角指数、心率减速力、BMI、LDL-C、NT-proBNP、吸烟史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s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传统风险因素与动态心电图定量参数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简易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判别度和校正度,可为临床早期风险分层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指数 心率减速力 冠心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临床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氏微创心房颤动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或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心力衰竭的效果评价
2
作者 姜兆磊 曾千龙 +6 位作者 林政宇 蔡捷 黄健兵 刘浩 马南 丁芳宝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4期293-297,共5页
目的 评价梅氏微创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治疗房颤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或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心力衰竭(HFmrEF)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上海新华医院应用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治疗合并HFrEF或HFmrEF的房颤患... 目的 评价梅氏微创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治疗房颤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或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心力衰竭(HFmrEF)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上海新华医院应用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治疗合并HFrEF或HFmrEF的房颤患者41例(女19例),其中持续性房颤15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6例。平均年龄(63.4±11.5)岁,房颤病程(58.4±23.8)个月,左心房直径(44.3±3.7)mm,回顾分析患临床资料,总结房颤合并HFrEF或HFmrEF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评价其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术后随访(28.0±9.4)个月,29例患者(70.7%)维持窦性心律,12例患者(29.3%)术后复发(4例持续性房颤,6例阵发性房颤,2例房扑)。37例(90.2%)患者房颤负荷较术前明显缓解。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术后1年时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3.2±11.0)%。与术前相比,术后术后1年时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有明显改善[(55.4±8.9)%比(42.9±5.6)%,(121.5±23.7)ml比(136.8±27.4)ml,(53.8±15.9)ml比(78.9±20.8)ml]。结论 梅氏微创房颤消融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房颤合并HFrEF或HFmrEF的治疗中,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梅氏微创心房颤动消融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3
作者 桂元 蒋毅 +3 位作者 詹继东 黄沁 张祎 张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调查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收... 目的调查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346例确诊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42例和验证组104例,建模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ACE分为发生组(85例)和未发生组(157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HD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CHD患者发生MACE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图形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患者B型利钠肽(BNP)、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支架数量≥2个的占比明显升高[(522.19±55.37)ng/L比(449.06±50.24)ng/L、(85.47±9.68)ms比(72.51±8.23)ms、33.82%比19.75%、30.59%比14.01%,均P<0.05)],白蛋白(AL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水平明显降低[(32.54±4.49)g/L比(41.59±5.61)g/L、(33.08±4.65)%比(40.25±5.18)%、(42.18±5.24)mm比(49.37±5.36)mm,均P<0.05];BNP(OR=1.023)、ALB(OR=0.708)、QTd(OR=1.290)、LVEF(OR=0.773)、LAD(OR=0.739)、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OR=19.708)均为CHD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发生MACE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95%CI0.933~0.977),说明区分度良好,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性良好;验证组中,列线图预测MACE发生风险的AUC为0.901(95%CI 0.846~0.957)。结论BNP、ALB、QTd、LVEF、LAD、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为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经过验证分析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影响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Memoclip经心尖二尖瓣夹系统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4
作者 黄健兵 曾凡强 +6 位作者 汤敏 姜兆磊 周长平 刘海霞 张丽 丁芳宝 梅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4期304-309,共6页
目的 总结本中心使用新型Memoclip经心尖二尖瓣夹系统治疗的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该二尖瓣夹系统的设计特点,探讨其治疗二尖瓣反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总结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本中心完成的使用新型Memoclip经心尖二尖... 目的 总结本中心使用新型Memoclip经心尖二尖瓣夹系统治疗的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该二尖瓣夹系统的设计特点,探讨其治疗二尖瓣反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总结2021年12月至2023年8月本中心完成的使用新型Memoclip经心尖二尖瓣夹系统治疗的49例二尖瓣反流患者,其中男性24例(49.0%),年龄(68±12.8)岁。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确认所有患者均为重度二尖瓣反流(反流程度3+以上),其中Ⅰ型30例(61.2%),Ⅱ型11例(22.4%),Ⅲb型4例(8.2%),Ⅳ型4例(8.2%),所有患者均使用新型Memoclip经心尖二尖瓣夹系统行二尖瓣缘对缘夹合治疗,手术在超声引导下完成,术中即刻评估二尖瓣反流情况。术后1月、3月、6月、1年随访复查心脏彩超,评估患者心功能状态、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全组患者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中TEE提示二尖瓣成形效果满意,1例残余反流为2+,其余均为1+以下。术后随访患者二尖瓣反流有12例增加至2+,1例增加至3+,1例增加至3+但经药物治疗后又减少至1+。1例患者术后6 min步距离、生活质量评分下降,心功能无明显改善;其余患者6 min步距离、生活质量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 新型Memoclip经心尖二尖瓣夹系统可安全有效的治疗解剖合适的二尖瓣反流患者,显著改善二尖瓣反流,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夹合术 Memoclip二尖瓣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治疗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5
作者 苏蓉 林玲 +3 位作者 张明国 杨爱玲 李云飞 陈韵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至2023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CM植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 目的探讨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至2023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CM植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22例成功植入CCM且资料齐全的患者。其中男性15例,年龄(52±10)岁,20例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2例为其他病因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LVEDD在术后1个月及6个月逐渐缩小[(63.0±9.8)mm及(59.2±10.6)mm比(65.6±8.7)mm,P<0.05],术后6个月LVEDV较术前减少[(201.2±85.7)ml比(247.7±75.2)ml,P<0.05],LVESV术后1个月及6个月较术前降低[(130.3±61.3)ml]及[(117.5±69.2)ml比(166.9±64.6)ml,P<0.05];术后LAD较术前均缩小[(39.0±7.3)mm及(38.3±8.1)mm比(43.8±7.6)mm,P<0.05];而LVEF术后1个月及6个月较术前明显升高[(42.0±5.8)%及(47.3±9.2)%比(31.6±7.2)%,P<0.05],NYHAⅢ级和Ⅳ级患者的比例较术前下降(P<0.05)。术中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出院后2例患者因程控发现参数异常,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极调整术。随访期间患者无死亡,3例患者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再次入院,4例(18.2%)患者因其他病因再住院。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CM植入术后早期促进心脏逆重构,改善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肌收缩调节器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算法在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6
作者 曹春歌 沈瑞琪 +4 位作者 刘姝静 王雅楠 李俊伟 杨翠微 王红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6期502-509,共8页
目的对比四种深度学习模型(ResNet18、GRU、1D-CNN、Transformer)在处理12导联心电图数据时,针对二分类(正常/异常)和四分类(正常、传导异常、ST-T改变、心肌梗死)任务的诊断性能,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PTB-XL数据集对模型进... 目的对比四种深度学习模型(ResNet18、GRU、1D-CNN、Transformer)在处理12导联心电图数据时,针对二分类(正常/异常)和四分类(正常、传导异常、ST-T改变、心肌梗死)任务的诊断性能,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PTB-XL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4月13日至2023年10月15日期间的SXMU-2k数据集进行跨数据库验证。在优化超参数后,分别在PTB-XL第10折和SXMU-2k测试集上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在PTB-XL四分类任务中,GRU模型在NORM、STTC、MI的诊断上取得了最高的F1分数(分别为0.88、0.66、0.73),而ResNet18模型在CD的诊断中表现最佳(F1分数为0.75)。综合来看,GRU模型的整体性能最为出色,其在四分类和二分类任务中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1%和85%。在跨数据库验证方面,GRU在SXMU-2k数据库上的四分类和二分类准确率更是高达84%和97%。结论GRU模型在12导联心电图的多维度分析中展现出最小的精度偏差和最强的泛化能力,显示出其显著的临床实用价值。跨数据库的临床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心电图诊断 诊断性能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阳性反应心电图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人工智能识别模型研究
7
作者 常超 骆嘉伟 +6 位作者 谭健 刘桂芝 张静华 樊好义 付冰潮 闫书妹 张扬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6期497-501,共5页
目的基于阳性反应心电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识别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病例资料共2278例。根据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VVS... 目的基于阳性反应心电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识别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病例资料共2278例。根据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VVS组(1048例)和对照组(123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基础血压、基础心率、心电图原始数据等资料,心电图原始数据进一步分为平卧位心电图、体位变化心电图、倾斜位心电图及VVS阳性反应时心电图,两组患者分别通过简单随机法按3∶1∶1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并进行VVS识别模型训练。结果VVS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43.55±19.33)岁和(41.78±19.84)岁,男性比例分别为38.84%和53.52%,收缩压分别为(125.87±18.06)mmHg和(129.14±18.28)mmHg,舒张压分别为(78.29±11.00)mmHg和(79.74±11.48)mmHg,心率分别为(73.59±12.09)次/min和(74.75±12.88)次/min,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经过训练、验证和测试,基于平卧位心电图、体位变化心电图、倾斜位心电图所建立的VVS识别模型F1分数均为0.53,AUC均为0.59,基于VVS阳性反应时心电图所建立的VVS识别模型F1分数为0.78,AUC均为0.89。结论本研究基于VVS阳性反应时心电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成功构建了VVS识别模型,为VVS的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有望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电图 直立倾斜试验 人工智能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尖瓣关闭不全及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处理研究进展
8
作者 蒙延海 李泽蒙 +1 位作者 王水云 张燕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2期177-182,共6页
三尖瓣关闭不全(TR)是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临床问题,与显著的病死率相关。患者往往在病程后期出现严重的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和全身症状,几乎没有很好的治疗选择。近来年对以前治疗选择有限的TR患者使用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的研究越来... 三尖瓣关闭不全(TR)是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临床问题,与显著的病死率相关。患者往往在病程后期出现严重的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和全身症状,几乎没有很好的治疗选择。近来年对以前治疗选择有限的TR患者使用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关三尖瓣解剖、TR的病因和分类、三尖瓣介入治疗的围术期管理等需要进一步认识,本文综述了TR介入治疗的重要背景、解剖学考虑、介入治疗围术期处理等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关闭不全 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微创心血管外科进展
9
作者 梅举 姜兆磊 王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微创心血管外科(MICS)作为传统开胸心血管手术的重要补充,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快的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及主动脉疾病微创手术(包含介入手术)的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 微创心血管外科(MICS)作为传统开胸心血管手术的重要补充,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快的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及主动脉疾病微创手术(包含介入手术)的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同时,探讨了机器人辅助手术、影像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及人工智能在MICS中的应用前景。最后,对MICS技术的推广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和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 微创手术 技术创新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心房颤动消融术 冠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主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分层应变成像参数联合实验室指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王磊 王涵 +1 位作者 赵德霞 李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分层应变成像参数联合实验室指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左心室不良重构(LVA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106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 目的探讨超声分层应变成像参数联合实验室指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左心室不良重构(LVA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106例急性STEMI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否发生LVAR将患者分为发生组(31例)、未发生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常规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房容积(LAVI)]、超声分层应变成像指标[左心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室整体收缩期圆周应变(GCS)以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LVAR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分层应变成像技术对急性STEMI患者LVAR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患者Killip分级≥2级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患者基线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水平、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患者GLS_内、PSD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cTn-I、术后1周GLS_内、术后1周PSD均为发生LVA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cTn-I、术后1周GLS_内、术后1周PSD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STEMI后LVAR的AUC(0.95CI)分别为0.794(0.704~0.866)、0.832(0.747~0.898)、0.831(0.746~0.897)及0.948(0.887~0.982),且三项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各项单独预测(P<0.05)。结论术后1周应用超声分层应变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急性STEMI后LVAR,基线实验室指标cTn-I与术后1周GLS_内、PSD三者联合对预测LVAR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超声分层应变成像技术 左心室不良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机制的研究
11
作者 武志斌 邵慧真 王中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5期430-436,共7页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4月1日~2024年5月1日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 目的研究体外反搏治疗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1年4月1日~2024年5月1日在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诊断并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倾向性匹配以及随机数字表,将以上患者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美托洛尔、螺内酯以及沙库巴曲缬沙坦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体外反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功能、心肌缺血总负荷、NT-proBNP、sST2、心肌酶谱、炎症指标、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以及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相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96%比87.88%),经过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心肌能量代谢水平(MEE)均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每搏排出量(SV)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LVEDD以及MEE低于对照组,LVEF、CO、SV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NT-proBNP、sST2、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CK-MB)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患者的NT-proBNP[(385.09±99.18)ng/ml比(552.35±102.41)ng/ml]、sST2[(12.78±1.35)ng/ml比(26.98±1.25)ng/ml]、cTnI[(0.02±0.01)ng/ml比(0.05±0.02)ng/ml]、CK[(79.51±11.28)U/ml比(87.36±11.15)U/ml]、CK-MB[(19.52±1.14)U/ml比(22.95±1.22)U/ml]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显著降低,RR间期平均标准差(SDANN)、24 h窦性搏动RR间期标准差(SDNN)以及相邻正常RR间期差的平方平均值(RMSSD)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248.28±14.32)mm/min比(310.28±10.17)mm/min]低于对照组,SDANN[(131.68±17.19)比(116.06±11.38)]、RMSSD[(41.84±1.38)比(31.53±1.29)]、SDNN(t=191.988,P=0.000)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排泄率(UAER)、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除HDL-C外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6.06%比15.15%)、房颤高负荷(7.07%比17.17%)以及急性心力衰竭(9.09%比21.21%)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中采取体外反搏治疗,可通过对NT-proBNP、sST2和心肌酶谱的有效调节,优化炎症指标、血脂水平以及肾功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肌总负荷,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心肌酶谱 缺血性心肌病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心电图拓展临床诊疗的新视野
12
作者 王红宇 曹春歌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6期485-489,共5页
心电图(ECG)检测技术作为临床上最常见且性价比较高的检查手段,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ECG联合人工智能(AI)技术使诊断与预测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其应用研究已经拓展至多个临床领域。AI-ECG能够... 心电图(ECG)检测技术作为临床上最常见且性价比较高的检查手段,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ECG联合人工智能(AI)技术使诊断与预测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其应用研究已经拓展至多个临床领域。AI-ECG能够迅速对多种心律失常进行自动分类及诊断;在对结构性心脏疾病的筛查、鉴别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此外,其功能已经扩展到非心脏疾病等方面,为疾病的预警、诊疗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AI在ECG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进一步扩展至临床诊疗流程、院外康复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等领域,全面提升疾病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我们开辟了临床诊疗的新视野。本文对AI-ECG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概述及评价,并对未来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心电图 临床诊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防新前沿
13
作者 郑黎晖 姚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5期395-398,共4页
心房颤动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术后复发防治是心血管领域的重要挑战。本文述评了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防的最新进展,提出“术前优化筛选-术中个体化消融-术后全程风险管理”的整合干预体系。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构建个体化... 心房颤动作为全球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术后复发防治是心血管领域的重要挑战。本文述评了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预防的最新进展,提出“术前优化筛选-术中个体化消融-术后全程风险管理”的整合干预体系。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构建个体化、多维度的干预闭环以突破疗效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及血清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曹利波 韩利平 +1 位作者 杨昊煜 贾东丽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反应及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PCI术的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n=93)、小剂量组(n...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反应及病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PCI术的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n=93)、小剂量组(n=93),常规剂量组予以常规剂量替格瑞洛治疗(90 mg/次),小剂量组予以小剂量替格瑞洛治疗(45 mg/次)。比较两组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冠状动脉血流相关指标[舒张期血流峰值(DPV)、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CTVI)、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储备(CFVR)、收缩期血流峰值(SPV)]、血小板功能[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MA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MAR)]、病情相关指标{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脂蛋白a[Lp(a)]、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钙卫蛋白A4(S100A4)}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结果治疗3个月后,常规剂量组LVEF明显高于小剂量组[(57.32±1.24)%,比(54.79±1.09)%,P<0.05],LVESD、LVEDD明显低于小剂量组[(32.29±1.39)mm比(36.83±1.58)mm、(50.13±2.35)mm比(54.36±2.54)mm,P<0.05],但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常规剂量组的DPV、CTVI、CFVR、SPV明显高于小剂量组[(34.18±2.16)cm/s比(30.56±1.82)cm/s、(23.05±1.45)比(19.74±1.39)、(3.49±0.32)比(3.02±0.30)、(16.81±1.06)cm/s比(14.76±1.00)cm/s,P<0.05],但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常规剂量组的AA-MAR、MPAR、ADP-MAR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但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常规剂量组血清sICAM-1、Lp(a)、sVCAM-1、S100A4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组[(387.25±16.58)μg/L比(425.63±21.36)μg/L、(196.25±14.94)mg/L比(224.76±17.66)mg/L、(247.07±10.15)μg/L比(258.64±12.32)μg/L、(38.98±5.25)ρg/ml比(47.42±6.72)ρg/ml,P<0.05],但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剂量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高于小剂量组(13.48%比4.49%,P<0.05)。结论心肌梗死PCI术后予以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可改善心功能、血小板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缓解病情进展,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小剂量替格瑞洛也可达到与常规剂量相近的作用效果,并未明显增加MACE发生率,且出血风险较低,临床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格瑞洛 心功能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钙化积分联合EuroSCOREⅡ预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预后价值
15
作者 杨帆 郑峥 +1 位作者 陶静 杨毅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目的探究AVCS(主动脉瓣钙化积分)联合EuroSCOREⅡ预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的预后价值,建立预测模型对MACCE(主要不良心血管及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T... 目的探究AVCS(主动脉瓣钙化积分)联合EuroSCOREⅡ预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的预后价值,建立预测模型对MACCE(主要不良心血管及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200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病史、检查结果、影像学参数等临床数据,由专科医师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CTA)、手术资料等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构建MACCE的多因素Cox回归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分析预测能力的效能。结果在为期21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后,以TAVR术后MACCE作为结局事件,200例患者分为MACCE组(49例)和非MACCE组(151例)。TAVR术后MACCE发生率为24.5%,在MACCE组,其中全因死亡出现20例(1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出现3例(1.5%),人工瓣膜血栓形成、瓣周漏、需要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瓣膜问题出现8例(4%),卒中出现7例(3.5%),因心脏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等)的计划外再住院出现11例(5.5%),MACCE组的高血压、糖尿病、二叶式瓣、中重度主动脉瓣钙化积分及EuroSCOREⅡ评分高危组的比例、年龄、肌酐均高于非MACCE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重度主动脉瓣钙化积分组TAVR术后的生存率明显降低(log-rank P<0.01),EuroSCOREⅡ评分高危组TAVR术后的生存率明显降低(log-rank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HR=0.278,95%CI 0.130~0.595,P=0.001)、高血压(HR=2.052,95%CI 1.023~4.119,P=0.043)、糖尿病(HR=1.912,95%CI 1.037~3.526,P=0.038)、EuroSCOREⅡ评分(HR=1.372,95%CI 1.080~1.742,P=0.010)、主动脉瓣钙化积分(HR=1.001,95%CI 1.000~1.002,P=0.016)是TAVR术后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立危险因素作为变量建立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ROC为0.72),可预测TAVR术后MACCE。结论作为新兴的评估工具,主动脉瓣钙化积分、EuroSCOREⅡ评分对主动脉瓣狭窄TAVR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上述独立危险因素预测MACCE的效能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钙化积分 EuroSCOREⅡ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接受不同治疗策略的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血管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张颖 刘鸿涛 +8 位作者 郝问 郭影影 仇禹瑶 刘晓晨 王宾 郭倩 王晓 郭彩霞 聂绍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6期548-554,共7页
目的评价在接受或不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并完成便携式睡... 目的评价在接受或不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远期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并完成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的ACS患者,将ACS患者分为血运重建组与非血运重建组。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OSA组(AHI≥15次/h)及非OSA组(AHI<15次/h)。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复合终点。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接受和不接受血运重建的ACS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ACS患者1927例,年龄(56.4±10.5)岁,84.5%为男性,52.6%合并OSA,69.4%接受血运重建。在平均2.9年的随访中,MACCE事件在血运重建组及非血运重建组无明显差别。尽管OSA的发生率在血运重建组占比更高(54.3%比48.8%,P=0.026),OSA仅增加非血运重建组的MACCE事件发生风险(HR=1.861;95%CI 1.239~2.796;P=0.003),而未影响血运重建组的MACCE事件发生风险(HR=1.135;95%CI 0.882~1.460;P=0.324)。在非血运重建组中,合并OSA的患者因心绞痛导致的再住院比例更高(14.2%比8.6%;HR=1.896;95%CI 1.124~3.199;P=0.016)。结论对于ACS患者,OSA增加非血运重建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接受血运重建的患者,OSA并未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血运重建 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RM结构域蛋白5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5和分选衔接蛋白13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变异与高脂血症风险的相关性
17
作者 高辉 李家海 +1 位作者 马巧丽 张清慧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2期146-152,共7页
目的探讨FERM结构域蛋白5(FRMD5)、RNA结合基序蛋白5(RBM5)、分选衔接蛋白13(SNX13)、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人高脂血症风险的关系。方法2021年3~12月,依托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项目,从商丘市招募2262... 目的探讨FERM结构域蛋白5(FRMD5)、RNA结合基序蛋白5(RBM5)、分选衔接蛋白13(SNX13)、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人高脂血症风险的关系。方法2021年3~12月,依托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项目,从商丘市招募2262例27~92岁的参与者。对1191例正常脂质血症、631例高胆固醇血症(HCH)和561例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患者的4个SNP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FRMD5 rs2929282、RBM5 rs2013208和VLDLR rs3780181 SNP的基因型频率在高脂血症与正常脂质血症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RBM5 rs2013208 SNP增加HCH风险(OR=1.46),VLDLR rs3780181 SNP减少风险(OR=0.70),而FRMD5 rs2929282和RBM5 rs2013208 SNP增加HTG风险(OR=1.47,OR=1.37)。结论FRMD5 rs2929282、RBM5 rs2013208和VLDLR rs3780181 SNP与中国人HCH或HTG的风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脂质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影剂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美娟 马星星 焦占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3期284-288,共5页
造影剂肾病是给予碘化造影剂后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复杂综合征,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构建成功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造影剂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基础。大多数动物实验均在注射造影剂前进行了基础性肾损伤,根... 造影剂肾病是给予碘化造影剂后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复杂综合征,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构建成功可靠的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造影剂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基础。大多数动物实验均在注射造影剂前进行了基础性肾损伤,根据其基础肾损伤方法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药物性肾损伤、肾切除、缺血再灌注损伤、制备高血压或糖尿病、脱水模型等。选择可重复性高,简便而贴合临床的造模方法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肾病 肾损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9
作者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生物医学工程分会心肾代谢性疾病防治学组 +30 位作者 夏经钢 袁明霞 蔡晓凌 王志坚 郑博 冯雪 张玲 黄小钦 佟铸 贾林沛 王红 刘国友 屈正 吉训明 王红霞 曾翔俊 王蕾 张宝玉 刁宗礼 李思颉 王艳玲 谭静 冯高科 孙希鹏 敬馥宇 郭呈龙 钱浩 王秀玲 于君 武德崴 胡梦巾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3期193-228,共36页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常多病共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多病共存患者的临床诊疗仍缺乏有效的多学科协作。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关于心血管-肾脏-代谢(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病常多病共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多病共存患者的临床诊疗仍缺乏有效的多学科协作。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关于心血管-肾脏-代谢(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CKM)综合征的主席建议,旨在加强共病患者的多学科协同管理。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证据,同时借鉴和参考相关领域的临床指南,总结了CKM综合征流行病学、生理和病理生理机制、各分期特征、筛查、风险评估、临床管理和治疗路径、生活方式医学管理、社区慢病管理,公共卫生预防政策和患者教育等内容,旨在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CKM的诊疗能力和慢病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我国CKM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肥胖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综合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单中心临床研究
20
作者 张昊天 周星彤 +10 位作者 陈海波 陈凯 杜娟 邹亮 陈伊 卿平 金琰 张艳明 尹泽琳 张泽 王现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 评估国产全磁悬浮离心泵(CH-VAD)植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25年1月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CH-VAD植入的93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分析其基线特征、手术参数及随访结局。神... 目的 评估国产全磁悬浮离心泵(CH-VAD)植入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25年1月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CH-VAD植入的93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分析其基线特征、手术参数及随访结局。神经系统并发症定义为缺血/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组间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406(194,1262)d,8例(8.60%)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年发生率0.04/人年,1例发生致残性卒中。并发症组术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62.50%比23.53%,P=0.030)、卒中史(37.50%比7.06%,P=0.028)、CRT-D植入率(37.50%比2.35%,P=0.004)及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比例(37.50%比5.88%,P=0.028)、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更高(7985.00 pg/ml比2869.50 pg/ml,P=0.032)。生存分析显示,总生存率2年94.2%、3年90.5%,无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年95.0%、3年91.2%。结论 CH-VAD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能与其全磁悬浮设计、低转速叶轮及优化流道减少血液损伤有关。此外,术前室性心律失常、卒中史、高NT-proBNP水平及瓣膜病变患者可能需要更加谨慎的个体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辅助装置 神经系统并发症 全磁悬浮 血液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