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简介
1
作者 张保民 李海(图)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25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这是对过去一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的数百项项目中遴选出的亮点成果。由于篇幅所限,现介绍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如下。1.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发现中新世浅... 2025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这是对过去一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的数百项项目中遴选出的亮点成果。由于篇幅所限,现介绍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如下。1.冈底斯成矿带西段发现中新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银)矿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开发局,紫金地球物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四川西冶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 矿产资源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矿产 地球物理 冈底斯成矿带 成都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2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中国地质》是李四光教授于1953年主持创办的地质期刊,原名《地质知识》。1960年与《地质通讯》合并,改名为《中国地质》《中国地质》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是全国中文... 《中国地质》是李四光教授于1953年主持创办的地质期刊,原名《地质知识》。1960年与《地质通讯》合并,改名为《中国地质》《中国地质》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17年、2020年、2023年分别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并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在中国地学界享有盛誉,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被美国《化学文摘》(CA)、《地质文献预评数据库》(GRP),《剑桥科学文摘(网络版)》CSA(Natural Science),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地学数据库》(GeoBase),俄罗斯《文摘杂志》(AJ)及英国《动物学记录》(ZR)等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刊物 中国地质科学院 剑桥科学文摘 中国地质调查局 引文数据库 SCOPUS 《动物学记录》 科技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3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2025年01月)《中国地质》(双月刊)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中国地质》(双月刊)立足地质调查,面向地质行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25年01月)《中国地质》(双月刊)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中国地质》(双月刊)立足地质调查,面向地质行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调查和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综合性、导向性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推出一大批地学科研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成果 科研人才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行业 地质调查 综合性学术期刊 国家级科研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钒矿成矿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建华 张勇 +3 位作者 李立兴 叶会寿 李厚民 付雪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共21页
【研究目的】钒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用途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钒资源大国,无论是总资源量还是产量、消费量均排列全球第一,对中国钒矿资源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研究目的】钒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用途广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钒资源大国,无论是总资源量还是产量、消费量均排列全球第一,对中国钒矿资源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全国钒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钒矿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结果】与黑色岩系有关的沉积型钒矿是中国查明资源量占比最多的钒矿类型,主要集中分布于扬子地块南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及塔里木地块北缘,海侵、生物有机质、热水流体共同作用下沉积的黑色岩系地层是寻找该类型矿床最重要的找矿要素。其次为与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型钒矿,主要分布于攀西裂谷、华北地台北缘及天山一带,成矿主要与深大断裂有关,带状分布的构造-岩浆岩带是寻找该类型矿床最重要的要素。潜在资源预测共圈定了213个预测区,包括A类预测区32个,B类预测区85个,C类预测区96个。【结论】综合考虑中国钒矿资源在全球供需链中的位置,以及中国钒矿品位较低、共伴生矿多、矿物组成复杂的特点,结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资源浪费较大的现状,建议为巩固和培养中国钒资源优势,对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应加大找矿投入,保证已有钒产业基地产能需求;对沉积型钒矿,应加强选冶技术研发,提高综合回收率;同时应加强高档钒产品的开发,提高对钒矿资源的高效、高端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矿 沉积黑色岩系型 岩浆钒钛磁铁矿型 成矿规律 资源潜力 矿产勘查工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坳陷石炭系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与页岩气富集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孝红 石万忠 +2 位作者 田巍 何红生 李海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5-679,共15页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确定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和富集模式。【研究方法】以湘新地4井为重点,通过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稳定碳、氧同位素、页岩全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确定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和富集模式。【研究方法】以湘新地4井为重点,通过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稳定碳、氧同位素、页岩全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分析页岩形成的古气候、古环境特点,确定富有机质页岩的成因。在系统查明页岩岩石矿物学、有机地化和储存物性特征以及页岩气赋存方式和构造保存条件基础上,结合中—低成熟页岩储存的热演化模拟结果,确定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结果】(1)下石炭统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全球早石炭世杜内期气候剧烈波动引起海水分层,海底缺氧的沉积产物。(2)涟源地区中生代广泛而强烈的岩浆事件导致区域古地温梯度升高,并引起天鹅坪组页岩发生二次生烃和储层物性的改善。天鹅坪组页岩气是印支期油气调整后,页岩中原油裂解和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共同结果。(3)发育在下石炭统测水煤系中的滑脱构造部分封堵了下伏天鹅坪组页岩气的垂直逸散通道,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富集。【结论】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是有利相带控制总有机碳含量、岩浆热作用控制储层物性和滑脱构造控制保存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成因 富集模式 下石炭统 油气勘查工程 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成矿带西段若羌县若羌镇发现具有大型远景萤石矿(117.42万t)
7
作者 马庆 高永宝 +4 位作者 王元伟 刘明 景永康 陈康 王占彬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6-377,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近年来,新疆阿尔金西段萤石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萤石矿主要分布于卡尔恰尔-阔什区域性大断裂(阿中断裂)以南的晚奥陶世碱长花岗岩侵入体内及其外接触带附近的富钙质岩系中,圈定了卡尔恰尔-小白河沟、盖吉克-亚干... 1研究目的(Objective)近年来,新疆阿尔金西段萤石找矿取得的重大突破。萤石矿主要分布于卡尔恰尔-阔什区域性大断裂(阿中断裂)以南的晚奥陶世碱长花岗岩侵入体内及其外接触带附近的富钙质岩系中,圈定了卡尔恰尔-小白河沟、盖吉克-亚干布阳、布拉克北-皮亚孜达坂、托盖里克东南-阿其克南4条沿北东向断裂分布的萤石矿带,整个远景区CaF_(2)资源量已达3500万t以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于2021-2023年对阿尔金西段小白河沟-克鲁求干道班一带开展了矿产调查评价,在小白河沟地区新发现热液充填型萤石矿产地1处,估算萤石的潜在资源达大型规模,对于拓展阿尔金地区萤石矿床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调查局 矿产资源调查 萤石矿床 碱长花岗岩 布拉克 远景区 潜在资源 若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8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1-I0002,共2页
(2025年01月)《中国地质》(双月刊)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中国地质》(双月刊)立足地质调查,面向地质行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25年01月)《中国地质》(双月刊)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反映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中国地质》(双月刊)立足地质调查,面向地质行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地质调查和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综合性、导向性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推出一大批地学科研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 综合性学术期刊 地质调查 双月刊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迎订阅 欢迎赐稿
9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中国地质》是李四光教授于1953年主持创办的地质期刊,原名《地质知识》。1960年与《地质通讯》合并,改名为《中国地质》。《中国地质》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是全国中... 《中国地质》是李四光教授于1953年主持创办的地质期刊,原名《地质知识》。1960年与《地质通讯》合并,改名为《中国地质》。《中国地质》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中国百强科技期刊”,2017年、2020年、2023年分别入选“第4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 地质期刊 地质通讯 地质知识 李四光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新趋势、新热点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金荣 张宇轩 +3 位作者 徐利 牛亚卓 任继刚 于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81,共20页
【研究目的】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矿产作为经济技术转型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稳定供应成为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跟踪研究的... 【研究目的】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矿产作为经济技术转型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稳定供应成为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厘清全球关键矿产研究的新热点,提出了对全球关键矿产的未来研判与展望,对中国关键矿产产业布局和资源安全保障具有启示意义。【研究结果】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重要制造企业的高度关注。政府在塑造关键矿产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关键矿产清单的厘定方法在持续改进,矿种数量在扩大,但交叉重叠矿种越来越聚集,关键矿产成矿规律与赋存状态研究在不断深入,新类型、新矿床不断涌现。制造企业与矿业企业对接更紧密,向上一体化和向下一体化趋势明显,投资机构也加大了对关键矿产的投资和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结论】随着低碳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关键矿产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会愈发凸显,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投资将日益增加,新类型、新矿床的发现也会随之增多,以锂为代表的“小宗矿”有望成长为“大宗矿”。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关键矿产资源大国不断强化供应优势,中亚和欧洲等失落地区的回归与重新重视,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上日程等的加持下,全球关键矿产供应或将呈现多元化供应格局。新技术的变革与替代工艺的创新,以及回收技术的迭代也将为关键矿产稳定供应提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能源转型 电池金属 稳定供应 矿产勘查工程 矿业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献计量视角下地质学研究态势分析—以近十年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杨 宋韦剑 +1 位作者 王鑫 王晓丽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6-772,共7页
1引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已经成为中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基础和知识源泉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对不同学科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对其信息分析也可作为把握相关学科研究... 1引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已经成为中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基础和知识源泉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对不同学科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作用,对其信息分析也可作为把握相关学科研究态势和进展的重要线索。鉴于此,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10年申报与资助情况的基础上,基于2013—2022年结题的地质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从关键词、项目申请代码和依托单位等进行多维分析,梳理地质学学科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二级学科关注度及研究热点、项目优势机构及其合作关系等,以期为地质学学科发展和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测农作物Se含量构建富硒土地质量评价体系——以湖南龙山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俊 戴亮亮 +7 位作者 巩浩 彭志刚 许青阳 胡向荣 贺灿 吴文彬 陈伟 曾剑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2-371,共10页
【研究目的】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富硒土地和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但仅根据土壤Se含量难以准确地指导地方政府进行富硒土地资源开发。【研究方法】本文以湖南省龙山县西北部作为研究区,基于1∶50... 【研究目的】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富硒土地和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但仅根据土壤Se含量难以准确地指导地方政府进行富硒土地资源开发。【研究方法】本文以湖南省龙山县西北部作为研究区,基于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探讨了水稻Se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了水稻籽实Se含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合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提出了富硒土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壤Se含量为0.19~0.84 mg/kg,平均值0.48 mg/kg,水稻籽实Se含量为0.02~0.23 mg/kg,平均值0.10 mg/kg,水稻籽实富硒率为83%。(2)水稻籽实Se生物富集系数与土壤Cd、S和T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0.617、−0.452和−0.574。(3)区划结果显示,研究区以无公害富硒中高产耕地为主,面积占比78%,无公害中高产耕地和无公害低产耕地面积相对较小,面积分别占13%和4%;安全利用富Se耕地和谨慎利用耕地面积分别占4%和1%。【结论】在科学预测农作物籽实Se元素含量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农作物富Se水平、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的地块尺度富Se土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地方政府进行富Se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Se水稻 预测模型 富硒土地 区划方法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程 龙山县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13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非洲大陆勘查新发现40个金矿床地质特征
14
作者 陈喜峰 元春华 +9 位作者 陈秀法 张潮 王秋舒 宋崇宇 李仰春 韩九曦 孙仁斌 赵东杰 李玉龙 郝丽荣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0-388,共9页
1勘查新发现金矿床地理分布特征据不完全统计(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24),21世纪以来,全球勘查新发现了167个大型金矿床,其中,有40个分布在非洲(图1),占全球勘查新发现大型金矿床总数量的23.95%,是全球勘查新发现大型金... 1勘查新发现金矿床地理分布特征据不完全统计(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2024),21世纪以来,全球勘查新发现了167个大型金矿床,其中,有40个分布在非洲(图1),占全球勘查新发现大型金矿床总数量的23.95%,是全球勘查新发现大型金矿床数量第二多的大洲,仅次于南美洲。从国家分布看,21世纪以来,非洲勘查新发现的40个大型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布基纳法索、加纳、科特迪瓦、马里、塞内加尔、几内亚、利比里亚、刚果(金)、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南非、埃塞俄比亚、埃及、苏丹等14国家;其中,布基纳法索是新发现大型金矿床数量最多的国家,有9个;其次为科特迪瓦,有5个;再次为加纳和刚果(金),均有4个;其余10个国家新发现的大型金矿床数量均在3个及以下(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大陆 刚果(金) 埃塞俄比亚 纳米比亚 坦桑尼亚 科特迪瓦 利比里亚 塞内加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赣州吉埠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关系讨论
15
作者 汪振立 张恋 +5 位作者 罗建林 李福平 雷天赐 黄长生 于东升 邓通德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866,共18页
【研究目的】研究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地质环境造就贡芋特殊风味的生态地质学作用机理,可为芋头种植的生态地质环境选择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地质建造控制、土壤母质溯源以及土壤物理、土壤地球... 【研究目的】研究贡芋品质与生态地质环境的关系,探究生态地质环境造就贡芋特殊风味的生态地质学作用机理,可为芋头种植的生态地质环境选择或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地质建造控制、土壤母质溯源以及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多角度切入,在贡芋核心区和对照区岩、土、水、植系统采样,矿质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系统检测;对农田土壤物理主要指标检测分析;对检测数据用多种方法处理分析,综合研究。【研究结果】(1)体现贡芋独特风味的主要指标蛋白质、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淀粉、氨基酸等均高于对照区;(2)植物必需元素K、P、Zn、S等对贡芋风味物质的形成、提高起主要作用,其次为Fe、Mg、Cl、Ni、Mn、Ca、Cu和SOM等;(3)土壤平均粒径偏小,土壤容重、紧实度较低;土壤灼烧减量、pH值适中,土壤水分、土壤Eh值较高,土壤具备良好可耕性。【结论】吉埠贡芋的独特风味是独特的生态地质环境造就优良的土壤物理、土壤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特性叠加效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芋品质 土壤物理 土壤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 叠加效应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赣州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质量调查结果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沉积相元素组成特征与物质来源
16
作者 周亚龙 郭志娟 +3 位作者 王乔林 刘飞 王成文 宋云涛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4-726,共13页
【研究目的】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不同沉积相内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组成分布规律、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沉积物质来源,为研究区域古地理、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获... 【研究目的】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不同沉积相内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组成分布规律、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沉积物质来源,为研究区域古地理、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获取的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数据,通过元素含量或比值示踪等多元统计方法,揭示了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与表生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冲湖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低SiO_(2)和Na_(2)O,高Al_(2)O_(3)、Fe_(2)O_(3)、MgO、CaO、K_(2)O和Na/Rb特征;冲洪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高SiO_(2)和Na_(2)O,低Al_(2)O_(3)、Fe_(2)O_(3)和Ca/Ba特征。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常量元素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源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控制,同时表生环境对常量元素的贫化富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源区目前处于以斜长石风化为主的中等化学风化程度阶段,风化产物未遭受钾交代影响。区内各沉积相土壤样品成土母质物源主要来自雄安新区西侧太行山隆起的成熟大陆石英质物源区,同时在冲湖积平原亚区的洼地小区内还存在部分少量的样品成土母质来源于基性火山岩物源区和中性岩火成物源区。【结论】土壤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元素组合(Rb–U–Ga、Fe–Mg–Ni–V均一化累加和)等地球化学指标特征能有效指示区内各沉积相环境,对成土母质特性具有示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地球化学指标 沉积相 物源示踪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外围南部秀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17
作者 陈树旺 孙守亮 +6 位作者 张涛 Kohn Barry P Gleadow Andrew 刘岩 Chung Ling 李永飞 丁秋红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5-1068,共14页
【研究目的】松辽外围白垩纪断陷盆地群在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秀水盆地作为松辽外围南部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对盆地的热史-埋藏史的恢复已然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秀水盆地辽法地1... 【研究目的】松辽外围白垩纪断陷盆地群在构造-热演化史的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秀水盆地作为松辽外围南部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对盆地的热史-埋藏史的恢复已然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秀水盆地辽法地1井5件钻井岩心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分析,首次厘定了盆地经历的热史-埋藏史及烃源岩成熟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秀水盆地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达到最大埋深,而后持续抬升剥蚀近2000 m;在初始沉降期大地热流值随时间线性升高,至~120 Ma达到最大值,约为100.5 mW/m^(2)。而后经历了三段式降温过程,即先快速降温,再缓慢降温,最后快速降温的过程。该热流规律与邻区张强凹陷、松辽盆地相似并可对比。【结论】辽法地1井热史-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义县组三段烃源岩在~90 Ma进入到生油窗阶段,此后由于地层的抬升降温,热成熟度末进一步演化,从而最终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史 热史 磷灰石裂变径迹 秀水盆地 松辽外围南部 油气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
18
作者 于扬 王登红 +7 位作者 王伟 高娟琴 王成辉 于沨 刘善宝 阚磊 岑况 秦燕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7-744,共18页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 【研究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理化特性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反映锂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结果】①阐明了锂在水圈(海洋底部、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雪水、雨水)、岩石圈(大陆地壳、岩石、土壤)、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区域性及多场耦合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锂在不同地质环境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②初步总结了各圈层锂元素庞大而复杂的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及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③充实完善了锂在陆地生物圈关键层中的分布特征,完善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估了人为活动(采矿)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优势生物个体(植物、动物骨骼)锂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锂的“关键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梳理了锂缺乏与过剩的生物健康效应,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大型资源基地环境安全提供了科学支撑。【结论】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伟晶岩型锂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安全可控,黏土型、卤水型锂资源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随着锂成因机制理论难题的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使锂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量的锂对健康有益,但生物体内锂过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因此,有必要持续开展不同类型锂资源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合理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环境效应 生物健康效应 关键性矿产资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表面CO_(2)-CH_(4)竞争吸附特征与扩散过程研究--以延安气田山西组2段为例
19
作者 林进 汪心雯 +5 位作者 王香增 何庆成 孟祥振 吕敏 王泉波 杨利超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4-713,共10页
【研究目的】CO_(2)-EGR技术能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同时将CO_(2)永久封存于地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CH_(4)在纳米孔隙中竞争吸附和扩散是增采和封存的关键机理。【研究方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山2储层为靶区,利用分子... 【研究目的】CO_(2)-EGR技术能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同时将CO_(2)永久封存于地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CO_(2)-CH_(4)在纳米孔隙中竞争吸附和扩散是增采和封存的关键机理。【研究方法】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山2储层为靶区,利用分子动力学(MD)和巨正则系统蒙特卡罗(GCMC)方法建立模型,研究储层温压条件下CO_(2)-CH_(4)混合气体在关键矿物(石英和伊利石)纳米基质孔隙中的竞争吸附规律,分析CO_(2)自扩散系数与温压关系。【研究结果】(1)在等温(353.15 K)变压(5.9~17.7 MPa)和等压(11.8 MPa)变温(313.15~373.15 K)条件下,石英和伊利石对CO_(2)吸附能力大于CH_(4),CO_(2)-CH_(4)在石英孔隙中的竞争吸附选择性大于伊利石孔隙;(2)等温(353.15 K)变压(5.9~17.7 MPa)和等压(11.8 MPa)变温(313.15~373.15 K)条件下,CO_(2)-CH_(4)在石英和伊利石孔隙中的竞争吸附选择性分别随压力、温度的增加而降低;(3)低压(5.9 MPa)高温(373.15 K)条件下,CO_(2)在CO_(2)-CH_(4)-石英和CO_(2)-CH_(4)-伊利石系统的流动和扩散效率更高。【结论】石英和伊利石对CO_(2)吸附量更高,置换CH_(4)能力更高,CO_(2)封存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埋藏 致密砂岩 纳米孔隙 分子动力学 竞争吸附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吉隆沟南北向构造及其工程地质安全制约
20
作者 刘函 孙先锋 +4 位作者 郭镜 张士贞 苟正彬 李俊 王保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9-1164,共16页
【研究目的】吉隆沟将是未来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段,但是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认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南北向构造的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潜在的工程建设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统计、音频大地电磁... 【研究目的】吉隆沟将是未来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区段,但是对该区基础地质特征认识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南北向构造的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潜在的工程建设风险。【研究方法】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节理统计、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热调查及U系测年方法系统刻画吉隆沟南北向断层与节理构造特征,分析与南北向构造相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风险。【研究结果】吉隆沟南北向断层普遍规模较小,少数切穿高喜马拉雅带,同时还是吉隆盆地的控盆断层。吉隆盆地的形成及沉积演化受控于其东界与内部4条南北向正断层,盆地东界断层附近震积岩及内部大量同沉积断层指示盆地具间歇性活动特征。南北向节理呈区域透入性分布,应力分析显示受控于与南北向裂谷相似的应力场。【结论】吉隆沟南北向构造潜在的工程地质风险源包括全新世活动性及其对区域地热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提出南北向构造是吉隆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的重点关注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盆地 南北向构造 工程地质风险 地质调查工程 吉隆沟 喜马拉雅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