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875篇文章
< 1 2 1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潮土氨挥发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高翠民 王小非 +5 位作者 党静 何方 杨永辉 张运红 韩伟锋 武继承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7,共7页
基于潮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实施4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探讨灌溉方式对潮土氨挥发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I)3种灌溉方式,以不施肥、灌水处理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1)小麦基肥和追肥期... 基于潮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实施4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探讨灌溉方式对潮土氨挥发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I)3种灌溉方式,以不施肥、灌水处理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1)小麦基肥和追肥期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施肥后的第3 d和第1 d,氨挥发排放速率较高时期内(施肥后前4 d)DI处理氨挥发速率显著低于TI处理。(2)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总量、氨挥发损失率、氨排放系数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均以TI最高,分别为3.61 kg/hm^(2)、1.72%、1.07%和0.63 kg/t,以DI处理最低,分别为2.98 kg/hm^(2)、1.42%、0.77%和0.43 kg/t,其较TI处理分别降低17.6%、17.6%、28.2%和30.7%。(3)灌溉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较CK增产32.0%~51.7%,其中以DI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85 t/hm^(2),较CK、TI和SI处理分别增产57.1%、19.0%和10.7%。(4)相关性分析表明,基肥和追肥期土壤含水量、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平均风速仅与追肥期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滴灌水肥一体化是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减少农田氨挥发损失的最佳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滴灌水肥一体化 潮土 氨挥发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方沼渣基质对黄瓜育苗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金霞 陈思瑾 +4 位作者 李娟 陈年来 孙小妹 方三叶 王昱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237,共9页
开展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有机栽培基质的研究对高效利用沼气发酵残余物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沼渣与泥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一定粒径和质量比混配成4种复合基质,以商品基质为对照CK,以黄瓜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混配基质... 开展以沼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有机栽培基质的研究对高效利用沼气发酵残余物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沼渣与泥炭、蛭石和珍珠岩按一定粒径和质量比混配成4种复合基质,以商品基质为对照CK,以黄瓜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混配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方沼渣基质容重范围为0.19~0.22 g/cm^(3),均极显著低于CK;电导率范围为1.58~2.15 mS/cm,GS2、GS3、GS4处理的电导率均显著高于CK;总孔隙度为60.30%~68.65%;混配基质的pH值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分别表现为GS4>GS3>GS1>CK>GS2和GS2>GS1>GS3>CK>GS4。(2)不同配方沼渣基质黄瓜幼苗的株高、叶面积、根体积、地上鲜重、地下干重、总鲜重、总干重等均高于CK,其中GS3处理的出苗率、株高、茎粗、地上鲜重、总干重、壮苗指数和生长函数(G)值均高于其他处理,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地上鲜重与铵态氮、有效磷、pH值、电导率正相关,根体积与气水比、铵态氮正相关,地下鲜重与与持水孔隙度和持水能力负相关,Mantel分析显示壮苗指数和G值主要受铵态氮、容重、总孔隙度、持水能力和电导率的影响。(4)通过综合评价可知,GS3处理综合评价指数最高(0.61),黄瓜幼苗综合生长状况最佳。综上,沼渣部分替代泥炭进行黄瓜育苗可以有效提高黄瓜幼苗质量,G3配方处理黄瓜穴盘苗质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渣基质 理化性质 黄瓜 生长特性 幼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与钾长石配施对烤烟根系及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文龙 张瑛 +7 位作者 林润英 沈平 林正峰 梁开彬 谢彩燕 姬小明 杨晓朋 吴树松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探究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与不同用量的胶质芽孢杆菌配施对翠碧一号烤烟根系生长及烤烟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福建省龙岩市长汀烟区土壤改良及提高土壤微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施加... 探究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与不同用量的胶质芽孢杆菌配施对翠碧一号烤烟根系生长及烤烟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福建省龙岩市长汀烟区土壤改良及提高土壤微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试验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施加不同用量的胶质芽孢杆菌菌剂(T1、T2、T3处理)、钾长石土壤调理剂(T4处理)、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不同用量的胶质芽孢杆菌菌剂(T5、T6、T7处理)的烤烟根系发育、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相较于常规施肥(CK),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与菌剂单施或混施均有提高烤烟根系活力、改善根系形态的作用,且以T6和T7处理作用效果显著;各处理土壤pH逐渐上升,有机质、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旺长期达到最大,速效钾含量逐渐下降至打顶期后缓慢上升,不同生育期均以T6和T7处理的速效钾含量较高;不同处理硝酸还原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均在旺长期达到最大,以T6处理酶活性最高;施用菌剂可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指数,T2和T6处理以铁氧化属(Sideroxydans)、硝化刺菌属(MBNT15)和BSV26为优势菌属,丰度分别为3.70%、3.51%、3.25%和3.89%、3.26%、3.21%;在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中,各处理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和PD指数排序均表现为T6>T2>T4>CK,改变了根际土壤的物种丰度。钾长石土壤调理剂与菌剂单施或混施均能够促进烤烟根系的发育,提高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及改良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以T6处理作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翠碧一号 根系发育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帆 杨阳 王鸿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9,共13页
果园连作障碍影响土壤养分矿化与有效性,与苗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探索桃重茬育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物和土壤性质的变化,为现代化果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进行分析连作3年的桃育苗地不同土... 果园连作障碍影响土壤养分矿化与有效性,与苗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探索桃重茬育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物和土壤性质的变化,为现代化果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进行分析连作3年的桃育苗地不同土层(0~20、20~40 cm)和对照(CK,自然生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代谢产物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群落与土壤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20 cm土层,较CK处理,连作3年的土壤中有机质、全磷、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锌的含量降低,而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则增加,20~40 cm土层,所有测试养分含量均下降;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构成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的关键微生物减少,导致细菌群落的稳定性下降;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连作土壤中酸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4-(苄氧基)苯甲酸、(R)-3-羟基肉豆蔻酸、3,5-二甲氧基苯甲酸等潜在的自毒物质积累显著。同时,土壤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羟色胺突触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发生显著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及有效铁、有效锌、全盐量、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桃重茬育苗地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化学因素,而棕榈酸、5-氯-2,8-二甲基-4-[(3-硝基-2-吡啶基)氧基]喹啉和γ-壬内酯等是调控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代谢产物。综上所述,与同层CK相比,在20~40 cm土层较0~20 cm土层中有机质、全磷、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降幅增大,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减小,优势细菌门、属均发生变化,致使土壤中酸类物质的含量显著增加,花生四烯酸代谢、羟色胺突触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通路富集强度较高且所含的差异代谢产物的含量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发现,桃重茬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土壤pH及有效铁和有效锌等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棕榈酸、5-氯-2,8-二甲基-4-[(3-硝基-2-吡啶基)氧基]喹啉和γ-壬内酯等代谢产物是影响桃重茬育苗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连作障碍 微生物群落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的最佳肥料管理措施--“4Rs”养分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书田 王秀斌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8-272,共15页
合理施肥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善品质至关重要。参照文献资料综述了马铃薯对养分尤其氮、磷、钾的需求量和移走量以及推荐施肥量;阐述了如何实现马铃薯上最佳肥料管理措施,即选择正确的肥料品种、用正确的用量、在正确的时期、施在正确... 合理施肥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善品质至关重要。参照文献资料综述了马铃薯对养分尤其氮、磷、钾的需求量和移走量以及推荐施肥量;阐述了如何实现马铃薯上最佳肥料管理措施,即选择正确的肥料品种、用正确的用量、在正确的时期、施在正确的位置的4个正确(4Rs),即4Rs养分管理策略,重点阐述马铃薯生产中如何利用4Rs养分管理指导科学施肥,旨在为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最佳肥料管理 4Rs养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绿肥翻压下氮肥用量对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樊剑波 柳开楼 +2 位作者 李继文 孙明珠 胡丹丹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近年来,南方双季稻区冬闲田的绿肥种植发展迅速,但是关于绿肥翻压还田下早稻季的合理氮肥用量还缺乏研究。通过设置冬闲和紫云英翻压还田下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分析了早稻产量、产量构成、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 近年来,南方双季稻区冬闲田的绿肥种植发展迅速,但是关于绿肥翻压还田下早稻季的合理氮肥用量还缺乏研究。通过设置冬闲和紫云英翻压还田下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分析了早稻产量、产量构成、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冬闲相比,N150(氮肥用量为150 kg/hm^(2))、N210(氮肥用量为210 kg/hm^(2))和N270(氮肥用量为270 kg/hm^(2))处理下,紫云英翻压还田下早稻产量分别比冬闲增加了23.32%、47.19%和39.85%;氮素吸收量提高了25.84%~53.41%,紫云英翻压还田下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均值为43.08%)也明显高于冬闲(均值为32.50%)。结合产量构成因子发现,紫云英翻压还田主要增加了单位有效穗数来实现水稻增产。同时,与冬闲相似,紫云英翻压还田下也表现出N150处理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氮肥用量处理,分别比N0(氮肥用量为0 kg/hm^(2))处理增加了2.35、2.93和3.42倍。因此,在南方双季稻区,利用冬闲期进行紫云英种植并翻压还田是实现早稻产量提升的关键,且150 kg/hm^(2)的氮肥用量是实现早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协同提升的合理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翻压还田 早稻 氮肥用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对蓖麻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7
作者 王沛琦 胡尊红 +3 位作者 杨博 胡学礼 杨谨 李文昌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5,共8页
为探讨蓖麻在重金属镉(Cd)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特征,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d浓度[0(对照),20,50,100,200,300 mg/kg]胁迫对蓖麻幼苗光合、保护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 为探讨蓖麻在重金属镉(Cd)胁迫下的生理响应特征,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d浓度[0(对照),20,50,100,200,300 mg/kg]胁迫对蓖麻幼苗光合、保护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增加,光合色素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性,但当Cd浓度大于100 mg/kg时,其值显著降低。随着Cd浓度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Cd浓度达200 mg/kg时,除Tr及Ci外,其余指标均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Cd胁迫导致蓖麻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根中MDA含量先升后降,叶片及根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当Cd浓度达到200 mg/kg时,除叶片POD活性大于对照外,其余指标均较对照显著降低。在AsA-GSH循环中,随着Cd浓度的增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AsA、GSH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当Cd浓度达到200 mg/kg时,除叶和根的AsA含量及根的APX活性低于对照外,其余指标均较对照增加。研究证明,低浓度镉胁迫能诱导蓖麻抗氧化系统活性显著增强,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但随着浓度增加,其抗氧化酶的活性和抗氧物质含量下降,植株受毒害,且在重度胁迫下,植株主要依赖AsA-GSH循环系统来抵御氧自由基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 Cd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周年内变化及与磷肥利用率的关系
8
作者 黄晶 周玲红 +5 位作者 高菊生 李冬初 刘立生 邹平 刘淑军 张会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红壤区稻田土壤磷素有效供应是保障水稻丰产的关键,土壤磷素有效性与磷形态转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不同施肥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1982年开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定位试验,选... 红壤区稻田土壤磷素有效供应是保障水稻丰产的关键,土壤磷素有效性与磷形态转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不同施肥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1982年开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氮磷钾(NPK)和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NPKM)处理,监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组分变化以及磷肥利用率,并解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之间无机磷总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NPKM>NPK>M>CK,施肥后无机磷总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分蘖期和齐穗期。NPK和NPKM处理在早、晚稻不同生育时期的Al-P、Fe-P和Ca-P含量均显著高于M和CK处理(P<0.05),各处理晚稻生长季的Al-P、Fe-P和Ca-P平均含量高于早稻生长季,增幅分别为4.6%~19.8%、0.2%~8.6%和3.4%~23.3%,各处理晚稻季的O-P平均含量较早稻降低了8.4%~35.0%。不同施肥处理之间早稻和晚稻季各无机磷组分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相同,各处理Al-P、Fe-P、O-P和Ca-P含量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均值的大小顺序分别为NPKM>NPK>M>CK、M>CK>NPK>NPKM、CK>M>NPK>NPKM和CK>M>NPK>NPKM。早稻、晚稻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均随着施肥而显著增加(P<0.05),MPKM处理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显著高于NPK和M处理(P<0.05),增幅为25.1%~33.3%,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磷肥利用率未呈显著差异。早稻营养生长期的Al-P和Olsen-P含量对早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晚稻则是营养生长期的Fe-P、生殖生长期的Al-P对晚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有机无机配施情况下需要通过优化磷肥用量,并加强早稻和晚稻的分蘖期和齐穗期磷肥调控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关键生育期 无机磷形态 磷肥利用率 长期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连作对黄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9
作者 李杨 宋立群 +4 位作者 敖静 刘晓辉 高晓梅 孙玉禄 朱巍巍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5,共11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不同年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秸秆还田下连作土壤修复的微生物学机理,以玉米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1、3、5、10和15年的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解析土壤... 为研究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不同年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探索秸秆还田下连作土壤修复的微生物学机理,以玉米秸秆还田下设施黄瓜连作1、3、5、10和15年的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定量PCR技术解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和潜在功能的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规律。秸秆还田下连作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铵态氮含量降低,土壤pH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电导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升高。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的基因拷贝数为2.98×10^(9)~7.81×10^(9)个/g,秸秆还田下连作提高了土壤细菌的丰度。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4个菌门相对丰度稳定在75%以上,随着连作年限延长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有所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所减少。多样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下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无显著变化(P>0.05)。主坐标分析显示,连作可以影响细菌群落结构,不同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均差异极显著(P<0.01)。FAPROTAX功能预测显示,化能异养型和好氧化能异养型为主要类型。共现网络分析中,秸秆还田下连作提升了属水平网络的复杂度和稳定性。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全磷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F=3.5,P=0.002),解释了21.3%的群落变化,贡献率依次为全磷>铵态氮>有效磷>pH>速效钾>电导率>全氮>有机质;细菌群落对脲酶的影响最显著(F=4.6,P=0.002),解释了26.3%的群落变化,对各酶活的影响顺序为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因此,秸秆还田对稳定连作土壤细菌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及在缓解设施作物连作障碍中的有益效果,土壤全磷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效环境因子,细菌群落的改变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连作 细菌群落多样性 功能预测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对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及富硒稻米生产的影响
10
作者 黄太庆 陈锦平 +4 位作者 江泽普 廖青 邢颖 潘丽萍 刘永贤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2,共7页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析不同冬种绿肥品种对土壤硒富集、土壤有效硒、水稻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绿肥翻压时和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均与绿肥硒总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稻谷硒含量与水稻孕穗期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绿肥种植对硒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其硒总累积量表现为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与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的结果相一致。冬种绿肥有助于提高下一季稻米硒含量,T1、T2和T3处理糙米硒含量分别比CK提高57.7%、51.6%和25.9%,但有机硒含量占比与CK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冬种绿肥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进而影响水稻对硒的吸收,其中,冬种紫云英更有利于提高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和稻谷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水稻轮作 土壤有效硒 硒总累积量 富硒水稻 稻米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11
作者 宫志锋 吴泽璐 +5 位作者 丁可欣 佘文静 柴如山 王擎运 汪建飞 马超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7,共9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 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磷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和农业措施下作物磷肥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秸秆还田对作物磷肥利用率影响的27篇文献163条数据,利用整合分析,探究作物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整体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升磷素吸收量(效应值的范围为7.78%~16.44%),但对磷肥利用率无显著影响。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高磷(全磷含量0.75~1.50 g/kg;有效磷含量>20 mg/kg)土壤相比于低磷土壤具有更好地提升磷素吸收量的效果,偏酸性(pH<6.5)的土壤也更有利于磷素吸收量的提升。磷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秸秆种类和作物种类均会显著影响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吸收量。此外,线性拟合结果显示磷肥利用率与全磷、有机质和pH分别呈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显著(P<0.05)线性负相关;磷素吸收量与有机质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综上,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季风气候区域,低有机质高磷含量的壤土上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能够更好地提升磷肥吸收利用效率。施肥量和秸秆施用量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研究结果为提高作物磷肥利用效率和制定秸秆资源可持续农业生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主要粮食作物 磷肥利用率 磷素吸收量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膜下秸秆还田减氮的响应
12
作者 党翼 张建军 +5 位作者 赵刚 王磊 周刚 樊廷录 胡靖宇 米文博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79,共8页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 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西北黄土旱塬玉米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目标。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膜下秸秆还田的氮肥-水分-产量变化关系,旨在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置不施氮(CK)、常量施N+秸秆还田(N 225 kg·hm^(-2)+9000 kg·hm^(-2),F+TS),80%N+秸秆还田(N180 kg·hm^(-2)+9000 kg·hm^(-2),80%F+TS),60%N+秸秆还田(N 135 kg·hm^(-2)+9000 kg·hm^(-2),60%F+TS)共4个处理。测定播前、抽雄-吐丝期和收获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调查玉米产量,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春玉米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干旱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平水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丰水年土壤含水量无明显变化。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2801.4 kg·hm^(-2),较正常施氮与秸秆还田配施平均增产7.4%,较不施肥(CK)增产51.4%。耗水量变化为丰水年>干旱年>平水年,干旱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显著低于CK(P<0.05);平水年F+TS和80%F+TS处理耗水量显著高于60%F+TS和CK处理(P<0.05),丰水年各施肥处理耗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和丰水年均以80%F+TS最高,平水年以60%F+TS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西北黄土旱塬旱作玉米田土壤含水量变化主要发生在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因降水年型而异,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降水年型均以80%F+TS处理最高。因此,西北黄土旱塬区在9000 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在常量施氮225 kg·hm^(-2)基础上减N 20%优化了玉米耗水结构,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西北黄土旱塬及其类似生态区提供新的施氮与秸秆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黄土旱塬 秸秆还田减氮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粪栽培基质对空中庭院土壤改良效果及红叶石楠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鲁耀雄 高鹏 +8 位作者 方雅瑜 孙英坤 唐桂梅 范卓 李卫东 崔新卫 彭福元 李尝君 邢汉君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为了探索蚯蚓类(蚓粪)栽培基质对空中庭院栽培用土的改良效果和绿植生长的影响,减少商品基质中草炭原料的开采,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利用蚓粪栽培基质与基坑土配比进行红叶石楠盆栽试验,并模拟空中庭院环境条件下研究不同基坑土配比对土... 为了探索蚯蚓类(蚓粪)栽培基质对空中庭院栽培用土的改良效果和绿植生长的影响,减少商品基质中草炭原料的开采,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利用蚓粪栽培基质与基坑土配比进行红叶石楠盆栽试验,并模拟空中庭院环境条件下研究不同基坑土配比对土壤理化性质、红叶石楠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土配比基质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含水量、总孔隙度和微生物总量,调节土壤pH,降低土壤容重,起到改良基坑土壤的作用。其中以蚓粪栽培基质与基坑土1∶3配比(T3)对基坑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红叶石楠的成活率和生长都优于草炭商品基质与基坑土壤互配(CK_(2)、T1和T2),其对裸根红叶石楠的成活率为76.19%,比草炭商品基质与基坑土壤1∶3最优配比(T1)的红叶石楠的成活率提高了6.66%,其株高、新梢长、叶片数和SPAD值比CK1分别提高了24.7%、2.07倍、87.3%和24.88%。主要是蚓粪栽培基质与基坑土1∶3配比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1增加了11.58、2.66倍,并显著增加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分别比CK1增加了2.84、2.05和2.79倍,尤其是解磷菌数量,比CK1增加了10.56倍,比CK_(2)增加了15.63%,有利于土壤中养分循环利用,提高红叶石楠的存活率,促进其生长。因此,蚓粪栽培基质可以替代草炭商品基质用于改良空中庭院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空中庭院的绿植生长,减少草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蚓粪 空中庭院 栽培基质 土壤改良 红叶石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调理剂配施有机肥对设施土壤氮、磷淋溶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吴荣 刘善江 +3 位作者 薛文涛 孙昊 杜颖 陈倩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56,共10页
为探究土壤调理剂配施有机肥对设施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以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渗漏装置收集地下90 cm深淋溶水,通过测定2023年春茬番茄与秋茬芹菜土壤淋溶水总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磷(TP)、... 为探究土壤调理剂配施有机肥对设施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以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渗漏装置收集地下90 cm深淋溶水,通过测定2023年春茬番茄与秋茬芹菜土壤淋溶水总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总磷(TP)、水溶性磷(DP)的浓度和淋失总量,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有机肥(OM)、有机肥配施低量调理剂(T1)、有机肥配施高量调理剂(T2)]中土壤氮、磷的淋溶损失规律。结果表明,(1)春茬番茄淋溶液NH_(4)^(+)-N和NO_(3)^(-)-N浓度前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开花坐果期后出现峰值,之后降低,67 d后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DP浓度变化相对平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50~67 d间达到峰值;秋茬芹菜变化趋势与番茄一致,只出现峰值时间不一。(2)4种施肥方式氮、磷淋失总量大小表现为CK<T2<T1<OM,T2处理TN、NH_(4)^(+)-N、NO_(3)^(-)-N、TP、DP、颗粒磷(PP)两茬蔬菜之和分别为85.70、0.75、73.46、2.16、1.89、0.28 kg/hm^(2),分别比OM处理减少34.60%、51.92%、40.45%、8.57%、51.78%、22.22%。试验结束后,在番茄和芹菜试验中T2处理TN、TP淋失率分别为8.34%、5.10%和0.31%、0.38%,分别比OM处理低32.57%、39.64%和55.07%、36.67%。(3)对两茬蔬菜各处理淋溶液中TN(TP)累积淋失量(y)随时间(x)的变化进行拟合,其中TN累积淋失量与时间以对数方程(y=A+B lnx)的拟合度较高,TP累积淋失量与时间以幂方程(y=ax^(b))的拟合度较高,且各处理A、B值,a、b值均存在明显差异。综上,设施土壤中施用有机肥配施高量调理剂可以显著降低土壤TN、NH_(4)^(+)-N、NO_(3)^(-)-N、TP、DP的淋溶损失,降低TN、TP的淋失率,减少氮素和磷素淋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土壤调理剂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15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在表层(0~10 cm)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的积累,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最佳,秸秆翻埋还田次之,比C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富里酸含量分别提高16.86%、16.80%和67.30%、57.21%。FG和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7.67%和3.68%。FG处理在亚表层(20~30和30~40 cm)富里酸含量有所降低,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减少了25.19%;(2)土壤腐殖质中富里酸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M处理在4个土层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腐殖化指数分别较CK相比均有所提升。说明此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3)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FG和FH处理均使腐植酸类物质增加,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本试验区共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其中组分C1[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330/410]和C3(Ex/Em=270,370/460)同为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腐解产生的有机物;组分C2(Ex/Em=230,260/415)为富里酸类物质;组分C3含量相对含量越高,土壤腐殖化程度越高。与CK相比,FM处理的C3组分含量相对含量在4个土层升高了3.8%~15.44%。综上所述,秸秆翻埋还田在增加土壤腐殖化程度和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方面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富里酸 荧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穴播对旱地胡麻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16
作者 陈军 叶春雷 +3 位作者 王炜 孙夏玲 汪磊 李胜克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9,共8页
为评价不同覆膜穴播栽培模式对胡麻生长及水分利用的适应性,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开展露地穴播(CK)、全膜覆土穴播(T1)、多垄沟全膜穴播(T2)、残膜穴播(T3)4种穴播模式对胡麻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麻生... 为评价不同覆膜穴播栽培模式对胡麻生长及水分利用的适应性,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开展露地穴播(CK)、全膜覆土穴播(T1)、多垄沟全膜穴播(T2)、残膜穴播(T3)4种穴播模式对胡麻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麻生育期内0~6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与种植方式、生育进程及降水情况密切相关,不同覆膜穴播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表现出相似的趋势;3种覆膜穴播处理较露地穴播均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以多垄沟全膜穴播最佳;3种覆膜穴播下胡麻的根系生长进程快于露地穴播,主要反映在胡麻根系的主根长、主根直径以及主根干重各指标上。随生育期的推进,胡麻根系的主根长、主根直径以及主根干重表现出T2>T1>T3>CK,且T1、T2、T3处理与CK间存在显著差异;胡麻产量、根系生长指标与环境、土壤水热间联系紧密,存在显著、极显著正相关;3种覆膜穴播模式较对照能显著增加株高、有效分茎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其中T1、T2和T3处理小区产量分别较CK增产38.8%、43.7%和24.8%;胡麻收获后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3种覆膜穴播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极为相似,存在两个交汇节点,即土壤水分向20和60 cm土层汇集;与CK相比,3种覆膜穴播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有所增加,分别在20、40、60、80、100 cm土层提高20.29%~23.61%、11.92%~26.08%、1.67%~4.76%、6.07%~14.16%、9.69%~17.78%。胡麻收获后覆膜穴播的200 cm土层储水总量较CK均显著降低,T1、T2和T3处理分别较CK降低11.17%、12.53%和4.26%,且存在显著差异,3种覆膜穴播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T1、T2和T3处理分别较CK提高41.63%、48.95%和29.71%,且差异显著。因此,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多垄沟全膜穴播、全膜覆土穴播和残膜穴播均可作为胡麻适宜的覆膜栽培模式,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覆膜穴播 水分利用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增效钾肥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的调控
17
作者 张静 刘长旭 +5 位作者 孟凡龙 徐久凯 袁亮 李絮花 王子凤 张云霞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7,共8页
以山东潮土、江西红壤、吉林黑土为供试土壤,研究腐植酸增效钾肥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钾素形态调控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腐植酸资源,提高钾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以硫酸钾为供试肥料,以活化腐植酸作为肥料... 以山东潮土、江西红壤、吉林黑土为供试土壤,研究腐植酸增效钾肥对土壤钾素形态转化的影响,揭示其对土壤钾素形态调控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腐植酸资源,提高钾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以硫酸钾为供试肥料,以活化腐植酸作为肥料增效剂,采用模拟培养方法,设置不施肥(CK)、普通钾肥(HA0)、1%腐植酸增效钾肥(HA1)、2%腐植酸增效钾肥(HA2)和4%腐植酸增效钾肥(HA3)5个处理,测定第1、15、30 d土壤中各形态钾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腐植酸增效钾肥能有效促进土壤钾素向水溶性钾的转化,在培养30 d时红壤和黑土上水溶性钾的含量平均提高37.81%,向水溶性钾转化的转化率提高4.10%,以黑土的效果更佳;潮土上水溶性钾含量在培养前期(1~15 d)提高7.09%;(2)腐植酸增效钾肥处理的土壤非特殊吸附钾和特殊吸附钾含量在培养结束时分别增加37.53%和25.28%,其他形态钾素向交换性钾的转化率提高13.97%;(3)腐植酸增效钾肥可促进土壤非交换性钾向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转化,提高其转化率,且腐植酸增效剂添加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以红壤上效果最好。腐植酸增效钾肥可以提高土壤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和特殊吸附钾含量,降低土壤非交换性钾含量,延缓土壤钾素的矿物化进程。随着腐植酸增效剂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其他形态钾向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转化的转化率增加,向矿物钾转化的转化率降低,并且腐植酸增效钾肥对3种土壤各形态钾素的转化作用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增效钾肥 水溶性钾 交换性钾 非交换性钾 矿物钾 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张平良 付强 +1 位作者 刘晓伟 杨思存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5,共7页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 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半干旱区马铃薯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探索该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适宜比例及其效果,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肥处理:(1)100%化肥氮(CK);(2)25%有机肥氮+75%化肥氮(M25);(3)50%有机肥氮+50%化肥氮(M50);(4)75%有机肥氮+25%化肥氮(M75);(5)100%有机肥氮(M100)。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模式有利于降低0~20 cm土层土壤<0.25 mm粒级微团聚体占比,提高>2 mm粒级大团聚体占比,显著增加了>0.25 mm土壤团聚体所占比重(R_(0.25))、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了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M50处理效果最明显,较CK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7.32%~8.28%、18.2%~20.3%。综上所述,在西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黄绵土条件下,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有利于促进土壤微团聚体(<0.25 mm)向大团聚体转化,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有机碳(氮)在团聚体中富集,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氮)库,以有机肥等氮量替代50%化肥氮的模式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 马铃薯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试行版)》修订说明
19
作者 卢昌艾 徐爱国 +5 位作者 黄鸿翔 张维理 龙怀玉 冀宏杰 吴文斌 钱建平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0-284,共5页
土壤分类是科学地利用、改良土壤的基础。土壤分类是依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属性的相似程度将土壤划分为若干类型,并将他们按照一定原则和逻辑归并成多等级的有序系统,即土壤分类系统。为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国务院第... 土壤分类是科学地利用、改良土壤的基础。土壤分类是依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属性的相似程度将土壤划分为若干类型,并将他们按照一定原则和逻辑归并成多等级的有序系统,即土壤分类系统。为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23年1月印发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暂行土壤分类系统(试行)》(国土壤普查办发[2023]4号),结合近2年多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中的实践,适当调整了高级分类单元(土类、亚类),进一步明确了可操作的基层分类单元(土属、土种)划分依据、划分指标与命名方法,2025年4月编制形成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试行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土壤分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丰缺状况
20
作者 李义红 王策 +1 位作者 蒋龙刚 郭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5,共10页
为明确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园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和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分析了河北省饶阳县1~5、6~10和10年以上棚龄共375个土壤样品的pH、电导率(EC)、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5年以上棚龄60~100 cm土层较... 为明确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园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和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分析了河北省饶阳县1~5、6~10和10年以上棚龄共375个土壤样品的pH、电导率(EC)、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5年以上棚龄60~100 cm土层较1~5年pH值显著降低,EC值显著增加。0~20 cm土层10年以上棚龄有机质平均含量较1~5年棚龄显著提高,且各棚龄0~20 cm土层均以中等水平为主。10年以上棚龄比1~5年棚龄0~20 cm土层全氮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碱解氮随棚龄延长显著增加。棚龄的增加显著提高6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其中6~10年和10年以上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较1~5年分别提高67.2%和87.2%;各棚龄0~20 cm土层碱解氮和全氮均分别处于中等和丰富水平,40~100 cm土层硝态氮处于中等水平。10年以上棚龄0~100 cm土层有效磷、速效钾和0~40 cm土层全磷含量较1~5年显著提高;3种棚龄下全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丰富以上水平,全钾和有效磷丰缺水平因棚龄而异。棚龄对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交换性镁、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各棚龄0~20 cm土层交换性钙镁、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可见,棚龄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EC值、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速效氮磷钾及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因此,建议依据不同棚龄土壤养分特征设施葡萄开展科学合理的养分精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棚龄 设施葡萄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丰缺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