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964篇文章
< 1 2 1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与高级别浆液性癌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倩 翁春娇 +1 位作者 平小夏 姜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与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202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GSC的患者51例,OEC患者23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影像学检测,对比2组临...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OEC)与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6月—202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GSC的患者51例,OEC患者23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影像学检测,对比2组临床特征及MRI影像学特征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OEC、HGSC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HGSC组与OEC组患者在年龄和绝经状态上无显著差异(P>0.05);HGSC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显著小于OEC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显著高于OEC组,而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比例则低于OEC组(P<0.05)。HGSC组肿瘤表现为双侧分布、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实性为主、多囊,T1WI信号呈现不均匀的稍高或高信号,实性部分中至重度增强,腹膜种植转移及中或大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高于OEC组(P<0.05)。HGSC与OEC组在附壁结节的发生比例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存在附壁结节的病灶中,HGSC组不规则团块状的附壁结节比例显著高于OEC组(P<0.05)。HGSC组的ADC值显著高于OEC组。在ADC值鉴别诊断HGSC与OEC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6(95%CI 0.669~0.882),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的截断值为1.20×10^(-3) mm^(2)/s,灵敏度为76.50%,特异度为78.30%。结论:OEC与HGSC在MRI影像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显著差异。MRI可为临床术前鉴别OEC与HGSC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子宫内膜样癌 高级别浆液性癌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分层评估正常髌软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曦 胡杰 杨献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1,共5页
目的:探讨使用T2^(*)mapping定量评估髌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对33例正常髌软骨T2^(*)mapping序列进行定量分析。将髌软骨分为6个亚区,分别测量并比较各区髌软骨厚度、深浅层T2^(*)值的差异及不同性别和内外侧间T2^(*)值的差异。结果:正... 目的:探讨使用T2^(*)mapping定量评估髌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对33例正常髌软骨T2^(*)mapping序列进行定量分析。将髌软骨分为6个亚区,分别测量并比较各区髌软骨厚度、深浅层T2^(*)值的差异及不同性别和内外侧间T2^(*)值的差异。结果:正常髌软骨各区外侧厚度均大于内侧,各区的浅层T2^(*)值均大于深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中部深层T2^(*)值大于内侧中部深层(Z=-2.796,P=0.005),外侧中部浅层T2^(*)值大于内侧中部浅层(t=-2.918,P=0.005)。外侧上部及下部深层的T2^(*)值均大于中部深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女性的内侧上部深层和浅层的T2^(*)值均大于男性(t=-3.317,P=0.002;t=-2.222,P=0.034)。结论:T2^(*)mapping可以定量测量正常髌软骨各区的T2^(*)值及厚度,为软骨定量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髌软骨 T2^(*)值 软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不同弥散加权序列在鼻咽部图像质量评价研究
3
作者 俞璐 洪鸣 +3 位作者 吴连明 周滟 所世腾 唐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55,共6页
目的:比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EPI)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段读出平面回波(rs-EPI)DWI及ZOOMit DWI这3种序列的鼻咽部图像质量,优化临床扫描方案.方法:纳入47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西门子Prisma 3.0 TMRI进行扫描,2名观察者通过... 目的:比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EPI)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段读出平面回波(rs-EPI)DWI及ZOOMit DWI这3种序列的鼻咽部图像质量,优化临床扫描方案.方法:纳入47例未经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采用西门子Prisma 3.0 TMRI进行扫描,2名观察者通过主客观评价分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度信噪比(CNR)及病灶测量一致性;主观评分采用Likert的4分表对图像病灶显示、伪影、几何变形、锐利度、整体质量、诊断信心分别进行评价.结果:2名观察者所有主观评分rs-EPI DWI及ZOOMit DWI均优于ss-EPI DWI(除了观察者2对ZOOMit DWI和ss-EPI DWI的病灶显示评价P=0.058,其余均P<0.05).rs-EPI DWI与ZOOMit DWI在病灶显示、整体质量及诊断信心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ZOOMit DWI SNR 和 CNR显著低于 ss-EPI DWI及 rs-EPI DWI(P≤0.002).ss-EPI DWI 的病灶径线测量与参考序列(T2WI-FS)存在显著偏差(P<0.05),而rs-EPI DWI和ZOOMit DWI测量一致性更高(P>0.05).结论:rs-EPI DWI综合性能优异,兼顾图像质量与定量准确性,推荐作为鼻咽部磁敏感伪影敏感区域的常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加权成像 鼻咽肿瘤 图像质量 信噪比 RESOLVE D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脾三维酰胺质子转移成像联合T2^(*)mapping评估肝硬化的价值
4
作者 邢威 贺俊景 +5 位作者 孙杰梅 周丽格 豆凯 黄婷婷 张岚 张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90,共6页
目的:验证使用优化的三维酰胺质子转移(3D-APT)成像技术在体评估肝硬化及脾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3月至8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53例和健康志愿者23 例.所有受试均行 APT、T2^(*)mapping、mDixon-... 目的:验证使用优化的三维酰胺质子转移(3D-APT)成像技术在体评估肝硬化及脾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3月至8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53例和健康志愿者23 例.所有受试均行 APT、T2^(*)mapping、mDixon-quant、弥散加权成像(DWI)、3D vane T1W 和 B0 mapping等肝脏脾脏MR序列扫描.定量分析并获得肝脏和脾脏的APT值、T2^(*)值、表观弥散系数(ADC)、脂肪分数(FF)和B0值等指标,并计算脾脏体积.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曼-惠尼特U检验比较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使用斯皮尔曼方法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优化扫描参数的APT序列,可以获得信号均匀的肝脏、脾脏APT图像.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组的脾脏体积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48,P<0.001),脾脏APT值和T2^(*)值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脏体积与脾脏T2^(*)值和肝脏T2^(*)呈正相关(r=0.43,P<0.001;r=0.39,P=0.008).脾脏APT值和肝脏APT值呈正相关(r=0.36,P=0.002),脾脏T2^(*)值与肝脏T2^(*)值呈正相关(r=0.64,P<0.001).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体肝脏、脾脏3D APT成像的可行性.脾脏APT值和T2^(*)值可定量评估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脏 酰胺质子转移 T2^(*) 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USE与SS‑EPI的DWI序列在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蔡磊 王玉芳 +5 位作者 鞠静怡 李朝阳 温德英 童小雨 刘爽 孙家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236,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分别基于复合灵敏编码(MUSE)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克罗恩病患者图像质量中的差异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分析我院21例克罗恩病患者79个...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分别基于复合灵敏编码(MUSE)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克罗恩病患者图像质量中的差异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分析我院21例克罗恩病患者79个病变肠段的弥散加权图像,比较MUSE‑DWI与SS‑EPI‑DWI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SNR、CNR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主观评分采用主观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分析,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以内镜评分为标准将克罗恩患者分为缓解期和活动期2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比较分别基于MUSE和SS‑EPI的弥散序列的ADC对克罗恩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结果:基于MUSE的DWI序列SNR、CNR及主观评分均优于常规SS‑EPI‑DWI序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632~0.817,P<0.05);基于MUSE的ADC值诊断克罗恩病缓解期的诊断效能优于SS‑EPI弥散序列,AUC分别为0.925(95%CI=0.867~0.983)和0.674(95%CI=0.548~0.800)。结论:在克罗恩病活动性MRI评估中,基于MUSE的弥散序列在图像质量及克罗恩病活动性评估的诊断效能均优于常规基于SS‑EPI的弥散序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灵敏编码 弥散加权成像 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 克罗恩病 活动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特征
6
作者 史凤霞 谭显政 +1 位作者 曾凯敏 刘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4年2月间的12例儿童SCIWORA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资料,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结果:8例MRI显示脊髓损伤,范围为4~14个椎体节段,平均8.9个... 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4年2月间的12例儿童SCIWORA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资料,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结果:8例MRI显示脊髓损伤,范围为4~14个椎体节段,平均8.9个椎体节段。横轴位T2加权成像(T2WI)高信号脑与脊髓损伤中心(BASIC)评分0分4例,2分3例,3分2例,4分3例。2例弥散加权成像显示脊髓内见弥散受限信号,1例椎动脉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示左侧椎动脉V4段损伤。4例MRI检查阴性。结论:儿童SCIWORA纵向累及范围较广,横轴位T2WI高信号灶评价方式应用良好,MRI弥散加权成像可能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脑与脊髓损伤中心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通道分型诊断价值
7
作者 俞璐 唐辉 +3 位作者 周华 林涛 袁明远 吴启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 目的:以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侧支通道(CC)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经ICA证实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6例(共91支血管),均于来院后先行CTA检查后1个月内做ICA检查。侧支通道根据ICA结果分为三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无明显连续性连接为CC0型;闭塞血管与侧支血管之间存在细线样连接为CC1型;闭塞血管与侧支之间有连续的边支血管样连接为CC2型。以ICA所示的CC分型作为金标准,比较CTA在CC分型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基于CTA的总体CC分型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90.1%,82/91,Kappa=0.848,P<0.001),CTA在CC0、CC1及CC2诊断准确性分别为100%(33/33)、81.1%(30/37)、90.5%(19/21)。另外,CTA对评价供血侧支血管来源也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84.5%,49/58),其中在诊断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时诊断效能较好,准确率分别为88%(44/50)和2/2,但是当侧支通道来自间隔支时诊断效能较低,结果为3/6。结论:CTA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CC分型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在对心外膜侧支及桥侧支诊断准确率方面明显高于室间隔支侧支,可以给介入医生术前提供侧支路径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CT血管成像 慢性完全闭塞 侧支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价值
8
作者 徐琳 朱铭 +1 位作者 张鸿良 顾晓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7-57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及对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结果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患儿均因各种先天性心脏畸形进行CT、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得到明确诊断,右弓... 目的:探讨儿童期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及对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诊断结果并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患儿均因各种先天性心脏畸形进行CT、MRI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得到明确诊断,右弓伴孤立性左锁骨下动脉73例,其中伴有同侧动脉导管未闭11例;左弓伴孤立性右锁骨下动脉5例,3例伴有同侧动脉导管未闭,2例伴双侧动脉导管未闭。由对侧的椎动脉-基底动脉环逆向循环供血的有72例,由降主动脉发出侧支血管供血的有6例。有10例动脉导管未闭行手术结扎术或介入封堵术。结论:由于大多数患儿在早期窃血综合征的症状不明显而容易漏诊,故提高对孤立性锁骨下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对临床诊疗有着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孤立性锁骨下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FR_(CT)评估合并桥前斑块心肌桥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汪芳 唐路松 +4 位作者 杨利莉 杨彦兵 阮小伟 王平 许菲菲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1-498,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FFR_(CT))评估合并桥前斑块的前降支心肌桥形态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202例心肌桥...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FFR_(CT))评估合并桥前斑块的前降支心肌桥形态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202例心肌桥患者,按肌桥深度分为表浅组(144例)和纵深组(58例),两组内再按前降支近段是否发生斑块分为单纯组和合并斑块组。另收集同期行CCTA检查无异常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肌桥位置、长度、深度、心肌指数及收缩期动脉压缩狭窄率等形态学指标,并通过FFR人工智能软件测得双期肌桥前段、桥段及桥后段相应位点的FFR_(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不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性。比较各组桥前、桥段及桥后FFR_(CT)值、肌桥形态测量结果间的差异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肌桥位置、双期桥前FFR_(CT)值对桥前斑块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表浅型与纵深型组内单纯组与合并斑块组无论心肌桥长度、深度及肌肉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深型单纯组与合并斑块组心肌桥位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表浅组内壁冠状动脉(MCA)动态压缩狭窄分级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4)。心肌桥组与对照组相比,不同位点的FFR_(CT)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收缩期不同肌桥组间桥前FFR_(CT)值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纵深组及表浅组桥后FFR_(CT)值在双期内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显示纵深型心肌桥开口位置的最佳截断值为35 mm,曲线下面积为0.75(95%CI 0.624~0.884;P<0.001),其预测桥前斑块发生的准确率为72.4%。结论:FFR_(CT)值可评估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桥前FFR_(CT)值联合肌桥开口位置距离可对桥前斑块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粥样硬化斑块 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超声及病理参数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预测T1~T2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负荷
10
作者 张宇 汪珺莉 +2 位作者 范莉芳 陈国仙 强邦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4-490,共7页
目的:研究利用多模态超声成像和病理参数构建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T1~T2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ALN)转移负荷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超声及病理资料。根据... 目的:研究利用多模态超声成像和病理参数构建的可解释性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T1~T2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ALN)转移负荷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超声及病理资料。根据ALN转移负荷状态分为轻度负荷组(0~2个转移淋巴结)及重度负荷组(≥3个转移淋巴结),按6︰4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56)与验证组(n=10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甄别T1~T2期乳腺癌患者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利用逻辑回归(LR)、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等4种不同机器学习(ML)算法分别构建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性能,并通过Shapley加性解释(SHAP)可视化各特征贡献。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冠状面汇聚征、超声淋巴结阳性及脉管侵犯是预测T1~T2期乳腺癌ALN转移负荷的独立危险因子。训练组和验证组ML模型的AUC在0.765到0.937之间。其中,SVM模型在验证组中显示出最高的预测性能,其AUC值达到0.937,作为本研究的输出模型,SHAP显示脉管侵犯是ALN转移负荷最重要的危险因子。结论:结合多模态超声与病理参数的可解释性ML模型,可为T1~T2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精确的ALN转移负荷评估。特别是SVM模型在验证组中表现突出,显示出其在提升临床决策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超声 机器学习 乳腺癌 Shapley加性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构建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盼 黄文君 +4 位作者 赵颖燕 李伟伟 陶玲玲 詹维伟 周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69,共7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显示的穿支血管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31例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临床、常规超声及SMI图像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训...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显示的穿支血管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31例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临床、常规超声及SMI图像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以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一致性和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入选的PTC患者中有308例出现CLNM(42.1%),logistic二项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结节大小、包膜接触、多灶、穿支血管、超声提示可疑淋巴结是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回声、垂直位、微钙化、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在有无CLNM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筛选的变量构建预测模型,训练集的一致性指数为0.816,验证集的为0.792,区分度良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校准曲线均接近于标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超过80%的PTC患者可受益于该预测模型。结论:基于常规超声联合SMI构建的列线图对PTC的CLNM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与临床实用性,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转移 超微血管成像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郎 胡滨 +2 位作者 刘启平 傅庆印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建立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结果:纵横比≥1、微钙化、低增强及造影后边界不清晰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5(95%CI 0.542~0.708)、0.664(95%CI 0.587~0.741)、0.714(95%CI 0.636~0.793)、0.613(95%CI 0.531~0.695)。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的AUC为0.875(95%CI 0.829~0.921),明显优于单一预测因素。结论: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对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二维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延玮 曹鑫 +2 位作者 吕锟 徐智坚 耿道颖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并进一步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的108例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评估肿瘤的影像特征,包括数量、位置、是否累及脑膜或室管膜、最大和最小径、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比率、有无囊变或坏死、边缘是否规则、蝶翼征、握拳征、尖角征、脐凹征、瘤周水肿的程度和占位效应。结果:本研究包括70例non‑GCB型患者的84个肿瘤和38例GCB型患者的67个肿瘤。发现non‑GCB型患者年龄比GCB型更大(P=0.024)。此外,non‑GCB型肿瘤单发更多见(P=0.001),并且有更长的最大径(P<0.001)和最小径(P=0.001)、更高的囊变和坏死发生率(P=0.023)、更不规则的边缘(P=0.025)、更多见的握拳征(P=0.046)、更多累及脑膜(P=0.033),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占位效应(P=0.045)。结论:多参数MRI特征在DLBCL的GCB和non‑GCB亚型间存在差异,这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制订个性化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磁共振成像 非侵入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泌尿系尿酸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杰 田兆荣 王志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经能谱CT扫描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并获取结石能谱碘/水基图像,于轴位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测量结石碘/水物...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经能谱CT扫描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并获取结石能谱碘/水基图像,于轴位最大层面勾画感兴趣区(ROI)测量结石碘/水物质浓度,与术后结石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进行对照并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数据。结果:对于碘基图物质浓度,尿酸结石组与非尿酸结石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水基图物质浓度,尿酸结石组除与一水草酸钙(COM)+二水草酸钙(COD)+碳酸磷灰石(Cap)结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0.05),与其余非尿酸结石各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组与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与COM+CaP结石组、与非草酸钙结石组中曲线下面积(AUC)均为1.00,特异度与灵敏度均为100.0%,尿酸结石组与COM+COD+CaP组AUC为0.96,特异度100.0%、灵敏度88.9%;对应的尿酸结石在碘基图表现为低密度,在水基图上表现为高密度。非尿酸结石各亚组中,仅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COM结石组与COM+COD+Cap结石组间在碘基图物质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M结石组与COM+COD结石组AUC为0.62,特异度55.6%、灵敏度84.6%,COM结石组与COM+COD+Cap结石组AUC为0.71,特异度85.7%、灵敏度53.8%;对应的非尿酸结石(含钙结石)在碘基图和水基图上均表现为高密度。结论:能谱CT通过物质分离技术获得的碘基图在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及其各亚组有重要价值,为临床甄别尿酸结石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计算机体层成像 尿酸结石 CT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3D-ASL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爽 柳琦 +1 位作者 赵亚娥 徐长青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8月—2024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87例AIS患者(均完成磁共振DWI和3D-ASL灌注成像检查)纳...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缺血半暗带(I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8月—2024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87例AIS患者(均完成磁共振DWI和3D-ASL灌注成像检查)纳入回顾性分析.将3D-ASL影像显示的灌注异常区面积减去DWI影像显示的异常信号区面积定义为IP区,统计两种方法结合对AIS患者IP的检出情况.比较患者脑梗死核心区、IP区与健侧镜像区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脑血流量(CBF)的差异.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狭窄分级法(North American Sym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ail,NASCET)对患者颈内动脉分支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分级.结果:87例AIS患者中,DWI均检出脑梗死灶,3D-ASL灌注成像检出75例灌注异常,其中61例灌注异常面积>DWI显示的梗死面积(即存在IP区),两者联合对IP的检出率为70.11%(61/87).与健侧镜像区比较,IP区和梗死核心区的ADC与CBF值均降低,且梗死核心区最低(P<0.05).检测出IP区的61例AIS患者,其血管狭窄程度以0级(闭塞)、1级(局部闭塞)为主;余未检出IP区的灌注异常患者则以3级血管狭窄(狭窄<50%)为主.结论:DWI联合磁共振3D-ASL灌注成像能够帮助判断IP的存在及其位置,对指导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半暗带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分类器构建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急性胰腺炎后糖尿病的效能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夕瑶 黄小华 +3 位作者 王渊 刘姿延 刘子熠 钟舒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逻辑回归、高斯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急性胰腺炎后糖尿病(PPDM-A)进行预测,比较不同分类器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2022年6月行增强CT检查的249例急性胰腺炎(AP)... 目的: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逻辑回归、高斯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急性胰腺炎后糖尿病(PPDM-A)进行预测,比较不同分类器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2022年6月行增强CT检查的249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经随访得到PPDM-A组107例和AP后血糖正常组142例。按7∶3的比例将入组患者分为训练组(174例)和测试组(75例)。利用3D-slicer软件勾画胰腺实质并提取特征,使用StandardScaler工具对提取的1223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标准化处理,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筛选特征,在训练组中分别采用逻辑回归、k最近邻、高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等4种分类器构建PPDM-A的预测模型,使用5折交叉验证检验模型效能并在测试组中进行评估。结果: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逻辑回归、高斯朴素贝叶斯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6、0.783、0.748、0.746,测试组中AUC值分别为0.810、0.641、0.732、0.790,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最优的预测效能。结论:基于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k最近邻、高斯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构建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PPDM-A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计算机体层成像 急性胰腺炎 胰源性糖尿病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原子序数值预测肺动脉栓塞中的肺灌注缺损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伟兴 徐建 +3 位作者 周袁兵 潘红卫 李晶晶 贾中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有效原子序数(Zeff)值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PE的308名受检者,经IQon光谱CT检查,重建后得到碘密度图及Zeff图,分析不同部位、不同类型肺动脉栓子对应肺灌注缺损区与非灌注缺损区的碘密度值、Zeff值... 目的:探讨有效原子序数(Zeff)值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PE的308名受检者,经IQon光谱CT检查,重建后得到碘密度图及Zeff图,分析不同部位、不同类型肺动脉栓子对应肺灌注缺损区与非灌注缺损区的碘密度值、Zeff值差异以及其诊断效能。结果:筛出PE患者72例,检出473个栓子,肺动脉栓子供血区中发现灌注缺损区418处,非灌注缺损区55处。不同位置栓子供血区灌注缺损组碘密度值、Zeff值均较非灌注缺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附壁锐角型、附壁钝角型、中心型以及全部类型的栓子供血区灌注缺损组碘密度值、Zeff值低于非灌注缺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碘密度值、Zeff值预测灌注缺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为0.952,切点值分别为1.02 mg/mL、9.59。结论:IQon光谱CT的Zeff值可以有效预测PE的肺灌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光谱CT 有效原子序数 胸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
18
作者 陈志强 杨蔚 +4 位作者 周晓平 杨妍 张宁妹 尹清云 张朝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影像、免疫组化指标以及NAC前后对侧正常乳腺腺体背景实质强化(BPE)特征,应用XGBoost联合grid search降低维度筛选出与pCR相关的重要特征子集,并构建ANN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163个病灶,pCR 63个。经XGBoost及greed search筛选出8个重要特征子集,依次为较高的异质性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阴性、腋窝淋巴结阴性、较高的信号增强比(SER)值、雄激素受体(AR)阳性、Ki‑67指数低表达、NAC前BPE少许/轻度强化、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进一步构建ANN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优秀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5、0.891、0.916]、校准能力及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XGBoost联合ANN构建的模型能够预测TNBC患者经NAC后的pCR,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极限梯度提升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双低方案联合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李正正 白雪 +4 位作者 曹永佩 高永斌 陈大治 汪芳 杨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目的:探讨CT双低方案(70 kV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联合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12月疑似为主动脉疾病并接受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按照体... 目的:探讨CT双低方案(70 kV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联合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12月疑似为主动脉疾病并接受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按照体重指数(BMI)值<24 kg/m^(2)或≥24 kg/m^(2)分为A组(标准体重)和B组(大体重)[A组:男23例,女7例,BMI平均值(22.50±1.30)kg/m^(2);B组:男25例,女5例,BMI平均值(26.30±1.97)kg/m^(2)],每组各30例。基于管电压、碘对比剂、重建算法的选用规则,A组接受常规方案(100 kV+碘普罗胺370 mgI/mL+50%ASIR-V算法),B组接受双低方案(7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DLIR-H算法、50%ASIR-V算法)。结果:双低方案扫描下,B组中胸腹主动脉各层面(主动脉弓、三尖瓣、腹腔干、肠系膜下动脉、髂动脉分叉)CT值均高于A组同等层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组内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中DLIR-H重建降噪能力最强,图像的客观评分和主观评分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LIR-H图像表现最佳;与A组相比,B组中DLIR-H图像的平均SD值降低18.5%,CNR值、SNR值及主观评分均高于A组,50%ASIR-V图像的各层面SD值高于A组(P<0.05),但图像各层面的CNR值、SNR值和主观评分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9.21±2.49)mSv和(6.52±0.63)mSv,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33.2%,而有效碘摄入量与其相当(P>0.05)。结论:使用GE Revolution Apex CT的双低扫描方案联合DLIR可用于大体重患者胸腹主动脉CTA扫描,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碘剂量,而且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双低扫描方案 深度学习重建 胸腹主动脉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的5.0 T眼眶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
20
作者 宋庆博 郑慧 +3 位作者 张玉珍 桂婷 覃智威 汪登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智能深度重建(DeepRecon)技术下的5.0 T超高场眼眶高分辨磁共振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0 T眼眶磁共振图像,并进行不同强度的DeepRecon重建.将图像分为3组:无DeepRecon重建组、中等强度DeepR... 目的:对比不同强度智能深度重建(DeepRecon)技术下的5.0 T超高场眼眶高分辨磁共振图像质量.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5.0 T眼眶磁共振图像,并进行不同强度的DeepRecon重建.将图像分为3组:无DeepRecon重建组、中等强度DeepRecon重建组及高强度DeepRecon重建组.收集35例用于对比不同强度DeepRecon重建的3 mm常规层厚T1WI及T2WI图像质量,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分.收集20例用于对比无DeepRecon重建组3 mm常规层厚T2WI及不同强度重建2 mm层厚的薄层T2WI图像质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SNR及CNR,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结果:DeepRecon重建的3 mm层厚T1WI及T2WI图像的SNR、CNR和主观评分均高于无DeepRecon重建的图像.T2WI-2 mm图像有助于眼球筛板的显示,但T2WI-2 mm图像的主观评分相较于无DeepRecon重建的T2WI-3 mm并未体现出优势.结论:DeepRecon技术提高了图像的SNR和CNR,并可以助力薄层T2WI对小病灶及细微结构的显示,有助于5.0T高分辨磁共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重建 眼眶 视网膜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