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9,3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集体资源性与经营性资产改革富民机制与效应——基于“单维”与“联动”双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浩 冯淑怡 +1 位作者 郑淋议 曲福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8,共13页
农村集体资源性与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推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该研究将产权安全理论和制度互补理论相结合,从“单维”与“联动”双视角构建了农村集体资源性与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户收入的分... 农村集体资源性与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推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该研究将产权安全理论和制度互补理论相结合,从“单维”与“联动”双视角构建了农村集体资源性与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户收入的分析框架。进而借助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RHPS),揭示了农村集体资源性与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①“单维”承包地确权改革和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革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收入。前者主要是因为获得承包地确权证书的农户有机肥投资更高,后者则主要是因为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革村农户个体信贷的抵押效应更高。②两类资产产权制度交互影响的联动改革能够产生超越“单维”产权制度改革的增收效应。这主要是因为产权制度联动改革的配置和抵押中介效应显著更高。因此,未来产权制度改革应从“单维”与“联动”双管齐下:①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联动改革政策,引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从“单维”向“联动”方向演进;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联动改革模式,打通产权制度联动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中介路径。②全面落实承包地确权改革,推进配套“赋能”改革;深化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革,探索股份权能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性资产 经营性资产 “单维”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联动改革 农户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是否能改善当地社区农户收入?——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虹 朱臻 +2 位作者 沈月琴 杨俊 钱文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4,共12页
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估国家公园建设对地方社区发展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公园建设与地方社区发展的同频共振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 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估国家公园建设对地方社区发展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公园建设与地方社区发展的同频共振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前后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ID模型分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对农户收入与结构变化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生计资本水平农户的异质性。研究发现: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对农户的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别为142%和127%。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通过影响农户林地经营权退出进而促使农户劳动力由农林业经营向非农经营转移,提高农户的经营性收入。③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对不同生计资本水平农户影响不同。对高人力资本、高金融资本和低自然资本的农户的财产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较低生计资本水平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具有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低自然资本、低物质资本和低社会资本的农户。基于此,为更好地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改善钱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社区农户生计发展,该研究提出建议:充分依托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拉动农户经营性收入;整合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保障农户转移性收入;提供国家公园就业岗位,拓展农户工资性收入;创新绿色金融政策,提升农户财产性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周边社区 农户收入 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兼论农业生产风险的门槛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彭迪云 苏雅 冯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9,共15页
提升农业韧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应对气候变化,从而推动实现农业强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非线性分析模型,运用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 提升农业韧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应对气候变化,从而推动实现农业强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非线性分析模型,运用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非线性效应、中介机制、调节机制以及农业生产风险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韧性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能够在特定区间内提高农业韧性。②合村并居政策作为调节变量,增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同时,农户风险承担呈现非线性中介作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业保险使用深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来影响农业韧性,但固定资产投资对提升农业韧性的贡献较弱。在合村并居政策实施较为充分的地区,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与机械设备的集约利用,有助于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中介作用。③农村产业融合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影响中发挥积极的中介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韧性。④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随着农业韧性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⑤基于粮食单产变异系数与效率指数的分析表明,农业生产风险程度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发挥正效应的临界点,进而在风险管控中起到关键作用。据此,该研究指出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背景下,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有赖于农村社会结构的有序转型与农户风险承担能力的提升,并建议从数字普惠金融布局与服务、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农户风险承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生产风险门槛效应管理5个方面,系统提升农业及农村地区的综合韧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韧性 合村并居 农业风险 三产融合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模式: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谢花林 欧阳振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研究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缺乏整体性的分析框架。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模式、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模式、生态产业化模式和生态补偿模式等4种基本模式进行诊断与比较。结果表明: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都是将良好的生态资源变为生态商品,最后通过交易形成生态财富。不同模式的适用性和难易度存在差异性,但都有生态产业化过程。此外,不同实现模式都面临诸多困境。②4种模式在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行动者中的一些关键变量相同且发展趋势一致,治理系统和行动者内的变量更为重要。③4种模式的关键行动情景具有明显差异性,对实现模式的成功与差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④4种模式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成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往往是多种价值实现模式交叉融合、取长补短。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优化关键变量的供给,突破关键行动情景的难点,解决各种模式存在的困境,交叉融合不同模式的长处。同时该研究还丰富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的分析方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关键变量 关键行动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价波动抑制还是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长胜 刘少慧 +1 位作者 莫建雷 张艳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6,共11页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现货交易和履约驱动交易的典型特征,现货碳配额交易价格波动起着价格发现和风险释放双重功能,价格信号会增加控排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绿色创新,风险信号则会增加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绿色创新。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现货交易和履约驱动交易的典型特征,现货碳配额交易价格波动起着价格发现和风险释放双重功能,价格信号会增加控排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绿色创新,风险信号则会增加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绿色创新。在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碳价波动究竟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该研究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控排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碳价波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和微观机制。研究发现:①试点地区碳价波动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碳价波动的门槛值为1.49。②碳价波动低于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起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当碳价波动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但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是否产生抑制作用仍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③机制分析发现,在低于门槛值时,碳价波动以价格发现功能为主,通过形成碳配额市场价格信号,丰富融资渠道,促进控排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④碳价波动的绿色创新效应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心机制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在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试点地区,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完善碳市场稳定机制。②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丰富企业绿色创新融资渠道。③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加快建设碳市场价格直接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碳价波动 控排企业 绿色创新 价格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驱动政策能否提升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微观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跃刚 高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8,共15页
创新驱动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是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战略重点,创新驱动政策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通过“创新试验田”效能等实现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机会探... 创新驱动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是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战略重点,创新驱动政策是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通过“创新试验田”效能等实现可再生能源企业的“机会探索”与“韧性提升”有机统一的重要实践探索。该研究基于2000—2022年108家A股上市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该结论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及PSM‐DID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②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能提升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③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平抑高能源消耗规模、强环境规制力度城市中可再生能源企业波动性,提升低能源消耗规模、弱环境规制力度城市中可再生能源企业增长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波动性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而对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可再生能源企业增长性产生显著促进作用。④引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变量后,结果发现“双试点”创新驱动政策对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的提升存在协同效应,且“双试点”政策实施先后顺序对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的提升绩效也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为推动可再生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从协同视角完善创新驱动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政策 可再生能源企业韧性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
7
作者 朱媛媛 赵汝婧 +1 位作者 朱晓华 李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54,共14页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 探讨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对于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及《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中的膳食数据,采用2022年中国居民的膳食消费数据,引入虚拟水、虚拟土地、碳排放系数的概念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居民肉类和粮食的消费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较大。此外,除水果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②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对水-土-碳排放系统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均低于城市居民。从区域来看,中国中、南部地区的食物消费水足迹、用地需求和碳排放量整体高于北部地区,其中华东地区最高。③中国居民膳食消费的水土资源消耗总量实际值低于《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的理论值,而食物碳排放量实际值明显高于理论值。具体来说,牛奶和蔬菜的水-土-碳排放量显著低于理论值,而肉类和粮食显著高于理论值。④中国居民对于粮食、油籽和肉类的水、土、碳资源消耗呈现浪费状况,总体食物消费上中国的水、土、碳资源并未达到浪费状况,但对土地资源的节约率较低。建议:在遵循居民膳食平衡原则的基础上,鼓励中国居民摄入更多的蔬菜、水果及优质蛋白质;加大对相关均衡膳食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中国居民尤其是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对均衡膳食的认识;优化食物供给,降低食物对水土资源的消耗及碳排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结构 水足迹 水土资源 碳排放 水-土-碳排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发展指数测度、动态演进及其障碍因子
8
作者 徐中春 苏广见 +1 位作者 刘燕华 李宇航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 对传统工业大省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测度研究,可以明晰其阶段特征、区域差异与发展障碍,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其快速有效发展。为此,该研究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u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和障碍度模型,研究了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数、区域差异、演变特征与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2013—2022年山东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由0.152升至0.240,平均增长率为5.34%,整体呈“N”形变化趋势,其中济南市、青岛市为主要增长极。②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平均基尼系数由0.288升至0.321,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差异来源平均贡献率依次为:地区间差距(64.760%)、超变密度(18.246%)和地区内差距(16.994%),并且区域极化现象逐渐增强。③4个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依次为:胶东地区>鲁中地区>鲁南地区>鲁西北地区,区域间呈现梯度差异特征。④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对角线元素大于非对角线元素且大于0.5,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等级锁定效应明显,难以实现“跳跃式”发展。对角线元素随时间推移有变小趋势,各等级间流动性逐渐加强,但存在等级下滑的风险。⑤主要障碍因子是科技、数字生产力,集中表现为数字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出及其经济效益转化。为此,山东省需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完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统筹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市场建设,缩小地区差距,持续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评价 区域差异 演进特征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地与跨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颜廷武 姜维军 夏庆利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9,共13页
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途径。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1132份农户调研数据,该研究采用泊松模型实证分析本地和跨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①本地和跨区服务均对... 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途径。基于湖北和河南两省1132份农户调研数据,该研究采用泊松模型实证分析本地和跨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①本地和跨区服务均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本地服务的作用显著高于跨区服务,且二者具有互补性。②本地服务主要通过提升服务获取便捷性和降低风险感知来间接促进农户采纳绿色生产行为;跨区服务则主要通过降低风险感知来间接推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③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未外出务工、未转入土地和土地细碎化程度低的群组中,二者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整地、田间管理和收割环节,本地服务作用显著高于跨区服务;在外出务工、老年、青年、转入土地、非规模户和土地细碎化程度高的群组中,仅本地服务起到显著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养本地优质专业市场主体并完善跨区服务保障措施;二是推动本地与跨区服务组织的有效融合,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并提供农户需求信息;三是加强信息交流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本地和跨区服务提供适宜的作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服务 跨区服务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 泊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的影响:基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
10
作者 鲁锦涛 李振翠 +1 位作者 宋马林 宋祖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8,共12页
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开展低碳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但现有文献鲜少就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区域低碳创新提供系统解释框架和理论机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文章运用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 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开展低碳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但现有文献鲜少就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区域低碳创新提供系统解释框架和理论机制。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文章运用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影响上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考察了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①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②地方政府竞争增强了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的促进作用,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并不明显。③数字化转型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低碳创新促进效应更为显著,地方政府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作用在东部并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对低碳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但知识产权保护削弱了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促进效果。④数字化转型对区域低碳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建议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低碳创新模式变革;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良性竞争,持续完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成果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精准施策,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数字化转型战略;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平台,努力形成创新联动发展格局。该研究丰富了数字化转型与低碳创新的研究范畴和经验证据,并为数字化转型赋能区域低碳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低碳创新 政府竞争 知识产权保护 资源编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应用下新能源汽车召回策略的博弈演化
11
作者 马海良 赵宇鹏 +1 位作者 张长征 贺正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1,共11页
缺陷车辆的有效召回对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明确各方主体的策略对整个产品召回事件的影响,该研究首先拓展了以往企业-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之间双向博弈的分析框架,将他们三... 缺陷车辆的有效召回对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明确各方主体的策略对整个产品召回事件的影响,该研究首先拓展了以往企业-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之间双向博弈的分析框架,将他们三者整体纳入新能源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的博弈模型,深入分析各主体的决策结果对其他主体的干扰作用以及决策的影响因素。其次,将数字技术引入演化博弈模型中,分析数字技术嵌入对博弈系统中三方主体策略以及系统稳定点的影响。最后,进行仿真分析,讨论在数字技术应用下关键参数变化对参与方行为演化以及系统稳定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演化博弈系统存在理想的稳定状态,此时三方主体的策略组合为{立即召回,协商,宽松监督}。②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企业信任收益,降低企业立即召回、消费者投诉和监管部门严格监督的成本,加快企业选择“立即召回”策略的速度。③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可以通过提高企业获得的信任收益,降低企业立即召回的成本来避免系统陷入“囚徒困境”。基于以上发现,该研究提出,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官方渠道提高企业信任收益,强化企业选择立即召回策略的动机;建议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协同监管部门搭建先进的数字平台,实现对车辆动态的实时追踪与数据的精准捕捉。同时,监管部门和企业应积极倾听消费者的反馈,确保缺陷车辆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召回处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还可以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强化消费者购买信心,进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新能源汽车 产品召回 演化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12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胡宗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8,共11页
智能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双碳”目标下制造业企业推进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该研究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构建智能制造指标,并运用双... 智能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双碳”目标下制造业企业推进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该研究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构建智能制造指标,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智能制造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智能制造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进一步从碳减排路径分析发现,智能制造能显著提升企业的能源效率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实现碳排放的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②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制造可以通过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及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助力能源效率提升和绿色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碳减排。③异质性分析发现,从企业基本特征来看,智能制造对非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强企业的碳减排产生更为明显的促进效应。从宏观环境来看,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地区和环境规制程度较高地区,智能制造对企业碳减排的正向作用会更显著。鉴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启示:聚焦企业智能制造发展,加强政策激励,提高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激发绿色创新活力,不断优化能源配置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以更好地释放降碳效应;加强地区差异化政策引导,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健全地方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强化行政执法力度,从而更有效地约束企业的碳排放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 企业碳减排 能源效率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依恋对保护区周边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
13
作者 段伟 何子晴 申津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199,共10页
保护区周边农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主体,了解其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鲜有文献从地方依恋的视角分析保护区周边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的异质性。该研究选取四川省、陕西省15个自然保护区周边695户农户为研... 保护区周边农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主体,了解其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鲜有文献从地方依恋的视角分析保护区周边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的异质性。该研究选取四川省、陕西省15个自然保护区周边695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地方依恋—保护态度/保护区联系—生态保护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加入工具变量的Tobit、Probit模型分析地方依恋对保护区周边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方依恋对保护区周边农户的薪材采集、野生植物采集和农药化肥施用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其定点排污和生态宣传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其阻止/举报非法行为无显著影响,故地方依恋能促使农户减少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生产决策,激励农户产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环境责任行为;②地方依恋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农户的保护态度、加强农户的保护区联系,从而正向影响其生态保护行为;③地方依恋对不同非农收入比重、不同社会信任水平农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非农收入比重较高或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农户群体,地方依恋会显著降低其薪材采集量、野生植物采集量和农药化肥施用量。而地方依恋对定点排污、阻止/举报非法行为的影响效果在不同农户群体中均没有明显差异。基于上述结论,该研究建议:①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发挥文化振兴在生态建设中的协同作用,通过乡情传播、文化宣传和情感引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和情感依恋,以激发农户生态保护的积极性;②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进而提高农户的社会信任水平;③通过非农创业帮扶机制、发展绿色产业、提供生态环保岗位、创立生态保护激励基金等方式提高农户的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户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促进其生态保护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依恋 保护区 生态保护行为 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黎协定》下第一次全球盘点的进程与成果解析
14
作者 周亚敏 潘家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6,共10页
全球盘点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巴黎协定》下的第一次全球盘点,明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进展并指出弥合差距的路径,但各相关方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鉴于此,该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回顾法、时间... 全球盘点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巴黎协定》下的第一次全球盘点,明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进展并指出弥合差距的路径,但各相关方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鉴于此,该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回顾法、时间轴法和博弈论方法,对首次全球盘点的进程和成果进行深入解析。研究发现:①首次全球盘点历经科学强化、技术对话和政治共识3个阶段,历时5年多,其中科学强化阶段所锚定的1.5℃温控目标为此次盘点奠定了总基调。②首次全球盘点将重点聚焦在减缓、适应、执行及支持手段这3个具体领域,充分释放信号作用。③盘点最突出的成果是达成“能源系统转轨别离化石燃料”新共识,为各国2025年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国际社会2028年开展第二次全球盘点指明方向。④在围绕全球盘点的博弈中,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油气输出性经济体和气候脆弱国家这4类典型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秉持各异的核心立场,相互掣肘但整体推进盘点进程。⑤盘点成果全面系统,共识多达196条,但针对三大焦点领域的细化目标,并不清晰且不具刚性,需在第二次全球盘点深入强化。首次全球盘点表明全球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不可逆转。建议:一方面,中国需结合第一次全球盘点成果强化政策研究,为2025年提交与1.5℃温控目标相一致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国应持续推进以零碳产业优势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战略方针,不断拓展国家发展权和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盘点 转轨别离 化石燃料 典型利益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演进的多特征空间全息图谱:与控碳经济战略体系的协同构筑
15
作者 张智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关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研究,目前局限于文明形态的范畴,尚未融入文明演进的动因和效应等相关领域,因而限制了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为此,该研究将文明形态、碳排放效应与经济战略动因等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进行协同研究,以激发系统组合效应... 关于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研究,目前局限于文明形态的范畴,尚未融入文明演进的动因和效应等相关领域,因而限制了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为此,该研究将文明形态、碳排放效应与经济战略动因等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进行协同研究,以激发系统组合效应,从多个维度破解人类文明演进的全息密码,在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上,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特点对“压力—状态—响应”及其拓展模型进行改进,得到“驱动—压力响应—状态”模型。由此构建人类文明演进的三级多特征空间模型,其中的主干作用路径为:文明动因空间→文明形态空间→文明效应空间。据此确定逆向的研究技术路线:效应→形态→动因。在文明效应空间,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从文明演进全过程视域构建全域“双碳”曲线模型,为后续全域“双碳”目标的提出奠定基础;在文明形态空间,关注人类活动和来自效应空间反馈所引发的人类文明响应,通过对共生属性和科技文明两个关键维度的研究,探寻文明形态的演进规律,为文明动因空间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文明动因空间,依据文明形态演进要求和全域“双碳”目标,以经济模式和管理战略为核心动因体系,探讨从传统经济战略到全域“双碳”目标下的控碳经济战略的发展路径及其对人类文明演进的驱动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多特征空间的整体演进规律。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关于文明效应,全域“双碳”曲线包含碳排放增长、碳达峰(+)、碳中和(+)等过程。②关于文明形态,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模式历经从生态依赖到产业强利,再到互利共生的演进过程;科技文明历经生物文明、化学文明、物理文明和超生物文明的螺旋式上升过程。③关于文明动因,控碳经济战略历经面向碳达峰(+)的循环经济战略、面向碳中和的“循环+”经济战略、面向“碳中和+”的超循环经济战略等演进过程。④关于多特征空间的协同,传统—控碳经济战略的发展在系统结构上呈现出年轮模型的演化规律,由此构建人类文明演进的矩阵式全息图谱。最后基于以上成果,在实践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演进 全息图谱 生态文明 “双碳”目标 绿色经济战略 多特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长制与林长制比较制度分析与理论启示
16
作者 王亚华 吕瀚 刘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5,共9页
在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背景下,河长制和林长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的典型探索。既有研究关注到河长制和林长制的相互联系,但是整体考虑两者制度差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还很鲜见。该研究基于制度分析与发... 在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背景下,河长制和林长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的典型探索。既有研究关注到河长制和林长制的相互联系,但是整体考虑两者制度差异及其机理的研究还很鲜见。该研究基于制度分析与发展(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IAD)框架对河长制与林长制进行系统的比较制度分析,以揭示相似制度安排在不同治理情境下的差异化产出,为理解中国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提供理论透视。比较制度分析结果表明:河长制与林长制解决了规则供给、规则执行和规则维护三个维度的制度问题,建立了有效的自然资源治理机制。国家生态环境压力、河湖林草资源固有特征和国家行政体制共同构成了河长制与林长制的系统环境。在塑造因素方面,相比水资源,森林资源在自然物质属性方面具有固定性、属地性和长周期性;在经济社会特征方面,林长制治理对象更加多元,区域差异和监测难度更大;在通用制度规则方面,林长制产权结构更加复杂。河长制与林长制表现出制度运行的差异和制度融合的趋势。相比河长制,林长制在政府层级间考核难度较大,在部门间资源依赖性较高,在区域间协同需求较少,在政府-企业-公民间协同动力较强。比较制度分析的结果展现了制度外部系统环境、影响因素与治理主体行为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理解和完善中国情境下的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启示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分析 IAD框架 生态文明 公共事物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工业化的典型特征及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17
作者 史丹 张瑾 +1 位作者 史可寒 刘思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该研究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工业化实践,提炼和刻画新型工业化数智化、融合化和绿色化的三大特征,并结合实践和理论深入探讨其在新时期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利用2011—2023年中...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该研究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工业化实践,提炼和刻画新型工业化数智化、融合化和绿色化的三大特征,并结合实践和理论深入探讨其在新时期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利用2011—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宏观经济数据对三大特征在能源消费总量、效率和结构3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新型工业化的数智化与能源消费显著正相关,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技术应用是增加能源消费的主力;数智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复杂性,对能源结构的影响则表现为促进了电气化。②融合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未呈现显著一致的规律,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能源消费的特征,结构层面表现出增加电力消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融合化显著促进了制造业高端化,降低了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投入需求,增加了制造业单位产出资本投入需求。③绿色化显著降低能源消费,从效率和结构两个层面上提升能源效率,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未呈现显著一致的规律;稳健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上述结论。这表明,未来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为确保绿色与发展目标的协同实现,建议:高度重视数智化引发的能耗问题,进一步提高融合化的深度和质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绿色制造业的赋能作用;加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协同推进力度,确保新型工业化新增能耗需求全部由可再生能源电力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数智化 融合化 绿色化 能源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规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基于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准自然实验
18
作者 伍国勇 陈高哲 程建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4,共14页
作为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的重要构件,农业环境规制能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该研究以第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2年中国280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3... 作为农业发展制度体系的重要构件,农业环境规制能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该研究以第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2年中国280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出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环境规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效果和内在机制,并探讨了其异质性和多维度影响。研究发现:①农业环境规制能够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结果在通过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②机制检验表明,农业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公共资本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但对农业绿色转型并未产生显著影响。③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诅咒”困境;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相比东部地区较为落后,难以完全发挥农业环境规制的政策效应;财政自主权越大越有助于增强农业环境规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④分维度来看,农业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城乡经济融合和城乡社会融合,但对城乡生态融合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表现出“绿色悖论”现象。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建议:持续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完善政府监管和市场激励机制、关注地区异质性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环境规制 城乡融合 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19
作者 杨友才 何珊珊 牛晓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3,共9页
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责任。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非正式商业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中国市场中,联盟企业能否借助这一外部力量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该研究采用双向固定效... 企业作为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责任。战略联盟作为一种非正式商业合作关系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中国市场中,联盟企业能否借助这一外部力量加快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该研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以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战略联盟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发现,战略联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技术多元化以及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3种渠道促进企业绿色转型。③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型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差异。企业参与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均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但相较而言,股权式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双边契约的战略联盟能够显著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而基于单边契约的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战略联盟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正向影响也会因企业特征、行业特性和城市环境等因素而具有异质性。在CEO有环保经历的企业、媒体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产业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和处在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城市的企业,促进作用更显著。该研究丰富了资源基础理论,拓宽了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为上市公司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国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联盟 企业绿色转型 融资约束 技术多元化 环境信息披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机理与实证检验
20
作者 胡平波 刘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农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随着数字乡村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数字要素、生态要素和传统农业要素成本都将越来越低,从而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 农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随着数字乡村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数字要素、生态要素和传统农业要素成本都将越来越低,从而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该研究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使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分析了数字乡村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直接作用机理,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农村居民收入在数字乡村发展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中的间接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在经过重新测度被解释变量、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更换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在数字乡村发展的4个维度上,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服务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数字化资金投入和数字信息基础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②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但该作用在西部地区不显著;在北方地区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高的地区,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③数字乡村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因此,在数字乡村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数字乡村发展政策,并不断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村居民收入的中介传导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生态效率 产业融合 收入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