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1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F2/Mst1信号通路分析新活素对急性心梗大鼠心脏重构及血管生成的影响
1
作者 穆怀彬 李静 +1 位作者 李燕 卢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89,共7页
目的探讨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重构、血管生成及NF2/Mst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rhBNP组、中剂量rhBNP组、高剂量rhBNP组,均10只。除假手术组外,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目的探讨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重构、血管生成及NF2/Mst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rhBNP组、中剂量rhBNP组、高剂量rhBNP组,均10只。除假手术组外,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低、中及高剂量rhBNP组大鼠颈静脉输注5、10及15μg/kg的rhBNP溶液,其余大鼠颈静脉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心脏超声检测LVIDd、LVIDs、LVEDV、LVESV;BL-420生物机能实验检测LVEDP、±dp/dt max;测量BW、THW/BW、LVW/BW;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血管生成;免疫印迹检测心肌组织NF2、Mst1、Bax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IDd、LVIDs、LVEDV、LVESV、LVEDP、THW/BW、LVW/BW、心肌细胞凋亡率、NF2、Mst1、Bax表达均升高(P<0.05),±dp/dt max、Bcl-2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中及高剂量rhBNP组LVIDd、LVIDs、LVEDV、LVESV、LVEDP、THW/BW、LVW/BW、心肌细胞凋亡率、NF2、Mst1、Bax表达降低(P<0.05),±dp/dt max、Bcl-2表达升高(P<0.05)。结论新活素可显著改善急性心梗大鼠心脏重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加快心肌组织血管新生,这与抑制NF2/Mst1信号通路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 心脏重构 血管生成 神经细丝蛋白 哺乳动物不育系20样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赞”形态前臂动脉铸型制作及原形透明包埋方法
2
作者 肖钊明 马梓玮 +6 位作者 李泽宇 刘畅 许广威 梁海彬 周贤熙 戴景兴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85,共3页
目的 制作“点赞”的前臂及手掌动脉铸型以及为其原型包埋,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方法 以带造型手掌为模,以硅胶及石膏为材料,制作阴阳... 目的 制作“点赞”的前臂及手掌动脉铸型以及为其原型包埋,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方法 以带造型手掌为模,以硅胶及石膏为材料,制作阴阳面硅胶包埋模具,然后把标本灌注,腐蚀,最后把铸型放进硅胶模具内,使用水晶AB胶浇注。结果 水晶模型透明度高,无气泡,造型与设计一致,能够清晰地观察内部的血管铸型的管道走行及分布,清晰的观察到血管铸型与表皮及关节之间的空间比邻关系。结论 制作成本低廉,性价比高;血管铸型真实、精细,本方法可体现血管在不同姿势下,与表皮及关节之间的空间比邻关系,为临床诊治,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及科普提供直观的血管原型包埋模型,可为其他不同形态的铸型标本的原型包埋提供经验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型 包埋 硅胶 水晶AB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
3
作者 谢晔 孙晟轩 +1 位作者 沈光思 周海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使用双螺纹螺钉(Herbert螺钉)或解剖锁定钢板(LCP)治疗的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9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滑车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使用双螺纹螺钉(Herbert螺钉)或解剖锁定钢板(LCP)治疗的肱骨小头-滑车骨折患者13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94例。年龄30岁~78岁(平均54.2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IB型65例,IIB型52例,IIIB 19型例。手术采用切开复位行单纯Herbert螺钉内固定或LCP固定。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时梅奥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肘关节伸屈活动度、前臂内外旋活动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获得随访10~46个月(平均28.6个月)。LCP组手术时间较Herbert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肢伸直角度、屈肘角度、前臂旋转功能Herbert组优于LCP组,MEPS LCP组较Herbert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IB型,采用外侧或后侧入路,螺钉及钢板均可选择。对于IIB型以及IIIB型,后侧入路更具优势,钢板可提供坚强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骨折 Dubberley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螺钉 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肘关节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冠状突骨折
4
作者 张清 邓明月 +4 位作者 李一平 郑金文 杨金松 代飞 向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患者,副韧带损伤评估。沿肘前皮肤横纹下、肘前内侧切口,经肘关节前方肱血管与正中神经间隙入...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患者,副韧带损伤评估。沿肘前皮肤横纹下、肘前内侧切口,经肘关节前方肱血管与正中神经间隙入路,显露内侧副韧带及内后侧结构、尺骨冠状突及前关节囊和内侧副韧带前束,纵切前关节囊,暴露尺骨冠状突骨折部位,直视下复位、固定处理,修补内侧副韧带、前关节囊等结构。术后透视确认肘关节内、外翻应力试验及前后抽屉试验,确认肘关节稳定性的恢复。结果 改良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能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骨折区暴露清晰,可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块获得精准复位。术后通过主动及辅助功能锻炼,可促进肘关节力功能恢复。结论 改良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在治疗肘关节冠状突骨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高骨折愈合率和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冠状突骨折 前正中经神经血管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脑结构的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5
作者 岳学强 付钰蕾 +2 位作者 李品品 杜亚非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目的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定量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20名不同日龄正常新生儿和40例不同程度新生儿HIE患儿,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 目的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定量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20名不同日龄正常新生儿和40例不同程度新生儿HIE患儿,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血流量(CBF)。比较不同日龄脑结构ROI及其与HIE患儿相应ROI的CBF值。结果不同日龄脑结构的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额叶白质和各日龄组ROI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F值随着出生日龄增大则逐渐升高,且脑神经核的CBF值明显大于额叶白质。观测组的尾状核头、豆状核、背侧丘脑、额叶白质的CBF值分别为(30.75±1.05)mL/100g·min、(32.02±0.97)mL/100g·min、(39.13±1.36)mL/100g·min、(15.89±0.89)mL/100g·min,与轻、中、重度病变组相应ROI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尾状核头、豆状核和背侧丘脑的CBF值随着病情加重则逐渐升高,而额叶白质的CBF值则随着病情加重则逐渐降低。结论基底神经核和背侧丘脑是新生儿脑结构中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的部位,ASL灌注加权成像的CBF值可以早期反映HIE患儿脑结构的再灌注水平和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结构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加权成像 新生儿 CBF值 缺氧缺血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肺下叶静脉解剖分型MSCT评价及临床应用探讨
6
作者 王娟 郭龙军 +2 位作者 滕佳岐 陈玉昆 贺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率。结合重建5mm轴位MIP图,选择三个重点观察平面,辨识对应各分型。结果V6根据干的数量分为两种类型:单干(88%)、双干(12%),单干为最常见的类型。此外,S6和S10之间存在独立节段S^(*),有独立的节段性支气管(B)和动脉(A)。双下肺基底静脉的特点是放射状排列。内侧基底段静脉(V_(7))大部分分支管径纤细。前基底节段、外侧基底节段和后基底节段静脉(V_(8),V_(9),V_(10))分支模式分为以下四种组合类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V_(10)型、V_(8)+V_(9)/V_(9)+V_(10)型,各型占比率各有不同。结论肺静脉解剖分型及引流模式图可作为解剖识别常规手段,为肺段切除术前肺静脉精细解剖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所获数据可作为3D-CT图像的补充,为肺段切除术靶静脉及支气管精细解剖了解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肺下叶 静脉引流 支气管 多层螺旋CT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卵巢移植术后放疗的保护作用
7
作者 王丽君 姚亮 肖仲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5-200,共6页
目的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卵巢移植放疗后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只。另取10只大鼠分离BMSC并进行培养及鉴定。对照组大鼠接受卵巢移植+200 cGy射线照射+磷酸盐缓冲溶液... 目的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卵巢移植放疗后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近交系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只。另取10只大鼠分离BMSC并进行培养及鉴定。对照组大鼠接受卵巢移植+200 cGy射线照射+磷酸盐缓冲溶液,观察组大鼠接受卵巢移植+200 cGy射线照射+BMSC移植。移植1月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处死所有大鼠,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通过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P3 BMSC免疫表型显示,表面标记CD44(+)和CD90(+)的高表达率分别为培养细胞的78.04%和75.17%,此外CD45(+)和CD34(+)表达率较低,仅为8.05%和10.40%。观察组经BMSC移植后,大鼠饮食、皮毛、行为和精神状态等一般状况较对照组恢复较快,体重出现明显增长(P<0.05),不良反应率较低(P=0.010)。此外,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大鼠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LH、FSH水平明显降低(P<0.001)。同时,观察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率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BMSC可在卵巢移植放疗后发挥保护作用,促使血清E2水平升高,LH、FSH水平降低,进而抑制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卵巢移植 放疗 生殖内分泌激素 卵巢颗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外泌体对大鼠创面修复早期创口愈合率和血管化的影响
8
作者 李振超 杜喜玲 +2 位作者 韩志新 牛大伟 樊昌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7-304,共8页
目的探究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外泌体(PRP-Exo)对大鼠创面修复早期创口愈合率和血管化的影响。方法提取6名健康志愿者全血中的PRP-Exo。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PRP-Exo组,每组20只。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PRP-Exo组注射200μg PRP-Exo,1... 目的探究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外泌体(PRP-Exo)对大鼠创面修复早期创口愈合率和血管化的影响。方法提取6名健康志愿者全血中的PRP-Exo。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PRP-Exo组,每组20只。建立全层皮肤缺损模型,PRP-Exo组注射200μg PRP-Exo,1次/d。于造模当日(0 d)、造模后3、7、11、14、17、20 d拍摄各组创面照片,分析创面收缩率。HE、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CD3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JAK2)表达。HUVEC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PRP-Exo组(50μg/mL PRP-Exo)、PRP-Exo+AG490组(50μg/mL PRP-Exo+20μmol/L AG490),CCK-8、划痕、血管形成检测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WB检测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相关分子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PRP-Exo组第7、11、14 d创面收缩率、第7 d表皮厚度、新生上皮组织长度、微血管数量、α-SMA、JAK2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PRP-Exo组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p-JAK2、p-STAT3、VEGF表达升高(P<0.05);与PRP-Exo组相比,PRP-Exo+AG490组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p-JAK2、p-STAT3、VEGF表达降低(P<0.05)。结论PRP-Exo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提高创口血管化能力,促进大鼠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外泌体 创面修复 血管化 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关节突退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轴性疼痛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9
作者 江泽华 崔皓竣 +2 位作者 任志帅 张伯裕 朱如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9-413,共5页
目的 通过CT和MR影像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矢状位序列改变及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 回顾2019年1月~2022年1月就诊我科的颈椎病患者156例,根据颈椎CT,分为观察组(关节突退变组)72例,平均年龄(51.0±12.3)岁,对照组(关节突正常组)8... 目的 通过CT和MR影像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矢状位序列改变及轴性疼痛的关系。方法 回顾2019年1月~2022年1月就诊我科的颈椎病患者156例,根据颈椎CT,分为观察组(关节突退变组)72例,平均年龄(51.0±12.3)岁,对照组(关节突正常组)84例,平均年龄(48.0±11.4)岁,记录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颈椎MR上测量C_(2)~C_(7)cobb角,C_(2~7)矢状位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_(1)倾斜角(T_(1)Slope,T_(1)S),胸廓入射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颈倾角(neck tilt,NT),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并记录椎间盘退变评分。结果 轴性疼痛患者观察组65例,VAS(6.4±1.3)分,对照组30例,VAS(3.3±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椎间盘退变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1.1)分和(2.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关节突退变组T_(1)S为(27.5±5.4)°,对照组为(22.1±4.8)°,差异值5.4°,P=0.00;两组间TK差异值4.1°(P=0.00);两组TIA(P=0.18)、NT(P=0.34)、C_(2)~C_(7)Cobb(P=0.08)、SVA(P=0.08)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椎关节突退变与轴性疼痛正相关,T_(1)S和TK增大可能与关节突关节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关节突关节 矢状位参数 轴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关节骨折诊疗进展
10
作者 王蕾 仲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1-372,共2页
肘关节作为上肢的核心枢纽,集手部精确定位、前臂杠杆支点及上肢承重功能于一体^([1])。肘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导致关节失稳及活动受限,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Sardeli等^([2])研究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对肘关节... 肘关节作为上肢的核心枢纽,集手部精确定位、前臂杠杆支点及上肢承重功能于一体^([1])。肘关节解剖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导致关节失稳及活动受限,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Sardeli等^([2])研究指出,现代生活方式对肘关节活动度要求日益提高,典型功能需求范围为伸展23°至屈曲142°,旋前65°至旋后77°。不断提升的功能期望对肘关节骨折的诊疗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功能多样 诊疗进展 肘关节骨折 活动受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斜方肌部分缺如伴左侧枕小神经变异1例
11
作者 杨奔 欧海波 +1 位作者 唐逸飞 林检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41,共1页
在局部解剖实验中,解剖一具中年男性标本(身长165 cm)时发现,其双侧斜方肌上部部分缺如,并伴有左侧枕小神经走行变异。为累积人体解剖学相关资料,以及为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等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解剖前观察到其项背部皮肤完整,未... 在局部解剖实验中,解剖一具中年男性标本(身长165 cm)时发现,其双侧斜方肌上部部分缺如,并伴有左侧枕小神经走行变异。为累积人体解剖学相关资料,以及为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等提供参考资料,现报道如下:解剖前观察到其项背部皮肤完整,未见手术或外伤疤痕,解剖后观察到斜方肌整体的起止点均正常,唯见上部肌束部分缺失,缺失部位四周肌束光滑,无明显切痕。该斜方肌上部则由外侧斜向外下方和内侧垂直向下的两部分肌束组成(图1),并与中部正常肌束相连围成三角形的缺失区域,左侧缺失大小为12.4 cm×10.6 cm×5.6 cm,右侧缺失大小为17.1 cm×10.8 cm×4.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小神经 解剖实验 变异 部分缺如 斜方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软骨发育相关分子在先天性脊柱侧凸致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赵星辰 叶勇裕 +6 位作者 戴景兴 余涛 程星 尹东 欧阳钧 昌耘冰 陈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 椎体起源于体节,是脊柱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异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等多种疾病相关。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期,体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进而骨化形成椎体,这一过程中椎体软骨的发育由多种信号分子协同调控。然而,有关椎体软骨发育过程与CS致病因素的关联尚无全面综述,因此本文旨在对椎体软骨发育和CS相关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阐明CS致病因素背后的分子调控,以期为临床寻找更好的治疗CS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软骨发育 先天性脊柱侧凸 信号分子 致病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重建技术联合肺段切除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李文彬 杨兵 王鑫洋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1-477,共7页
目的 分析三维(3D)重建技术联合解剖性肺段切除(S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1月~2024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胸腔镜下SA术(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SA... 目的 分析三维(3D)重建技术联合解剖性肺段切除(S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肿瘤标志物、炎症反应、血气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1月~2024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胸腔镜下SA术(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SA-VATS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1例行3D重建技术联合SA-VATS治疗的NSCLC患者作为3D组,观察至术后1个月。统计SA-VATS组和3D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SA-VATS组和3D组术前及术后7 d血清肿瘤标志物、炎性因子水平、血气指标,术前及术后1个月肺功能。结果 3D组手术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优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90α、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与术前比较,降低,3D组低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清白介素-8、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术前比较,升高,但3D组低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7 d血气指标变化情况均改善,3D组优于SA-VATS组(P<0.05)。SA-VATS组和3D组术后1个月肺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降低,但3D组高于SA-VATS组(P<0.05)。术后住院期间,3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SA-VATS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低于SA-VATS组。结论 3D重建技术联合SA治疗NSCLC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同时降低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缓解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其血气指标及肺功能,且可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三维重建技术 解剖性肺段切除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腋动脉1例
14
作者 陶伟 陈家瑞 +2 位作者 杨思瑶 袁勇亮 许欣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0,共1页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腋动脉在胸小肌深面发出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后,随后分为深、浅两支,管径大小接近的双腋动脉,浅支进入臂部后移行为肱动脉,走行与正常肱动脉无异,但在臂部无分支,在肘窝内分支形成桡动脉和尺...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腋动脉在胸小肌深面发出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后,随后分为深、浅两支,管径大小接近的双腋动脉,浅支进入臂部后移行为肱动脉,走行与正常肱动脉无异,但在臂部无分支,在肘窝内分支形成桡动脉和尺动脉进入前臂(图1);而深支先发出共干的旋肱后动脉和肩胛下动脉,从肩胛下动脉再发出肱深动脉后,进入臂部形成的肱动脉,在臂下部发出尺侧上副动脉后移行为尺侧下副动脉而终(图2),此种变异罕见且其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肩峰动脉 胸外侧动脉 双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与顺行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遵营 刘晖 +5 位作者 徐维臻 张金辉 熊远飞 庄平 林金河 吴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比较胫骨逆行髓内钉与胫骨顺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科收治的56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23例患者接受胫骨逆行髓内钉固定,33例患者接受胫骨顺行髓内钉固定,记录并... 目的比较胫骨逆行髓内钉与胫骨顺行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8月我科收治的56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23例患者接受胫骨逆行髓内钉固定,33例患者接受胫骨顺行髓内钉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胫骨远端关节面成角、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20个月的随访。逆行髓内钉组骨折线距胫骨远端关节面平均距离较顺行髓内钉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其他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行髓内钉组平均透视次数多于逆行髓内钉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逆行髓内钉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顺行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和P=0.018)。逆行髓内钉组和顺行髓内钉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4例和10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和顺行胫骨髓内钉均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有效方法,从透视次数、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来看,逆行髓内钉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逆行髓内钉 顺行髓内钉 完全负重 骨折愈合 微创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药扶正方通过改善Lewis肺癌CD8^(+)T细胞耗竭提高PD-L1抑制剂疗效的机制研究
16
作者 莫娟梅 张顺荣 +7 位作者 李健 王振宁 唐伟智 梁碧琦 庞宇舟 周建龙 周韶璋 黄国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壮药扶正方对小鼠肺癌浸润的CD8^(+)T细胞耗竭以及对PD-L1抑制剂疗效的影响,并明确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MTT、平板克隆检测壮药扶正方对小鼠肺癌LLC细胞增殖能力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的比例以及检测PD-L1表达水平,并利用... 目的探讨壮药扶正方对小鼠肺癌浸润的CD8^(+)T细胞耗竭以及对PD-L1抑制剂疗效的影响,并明确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MTT、平板克隆检测壮药扶正方对小鼠肺癌LLC细胞增殖能力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的比例以及检测PD-L1表达水平,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表达初步探讨相关机制;最后通过动物体内实验验证壮药扶正方和PD-L1抑制剂协同作用。结果壮药扶正方可抑制小鼠肺癌LLC细胞增殖能力;在小鼠体内实验中,壮药扶正方和PD-L1抑制剂可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壮药扶正方延缓CD8^(+)T细胞的耗竭情况,并抑制PD-L1表达;壮药扶正方可降低PI3K/AKT通路活性。结论壮药扶正方可延缓CD8^(+)T细胞耗竭和抑制PD-L1表达,增强PD-L1抑制剂治疗肺癌的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药扶正方 肺癌 TIL细胞耗竭 PI3K/AKT信号通路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Bmal1通过增强Wnt信号传导促进C2C12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
17
作者 蒋旭 姬慧慧 +5 位作者 宋雨庭 王亮亮 李娜 孙俊红 崔慧林 曹锡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Bmal1对C2C12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慢病毒介导成肌细胞过表达Bmal1,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肌调节因子的表达;RNA转录组测序结合聚类分析及相关实验探究过表达Bmal1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Wnt... 目的探讨过表达Bmal1对C2C12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慢病毒介导成肌细胞过表达Bmal1,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肌调节因子的表达;RNA转录组测序结合聚类分析及相关实验探究过表达Bmal1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表达;抑制剂XAV939阻断Wnt信号通路,观察XAV939对过表达Bmal1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过表达Bmal1促进成肌细胞增殖,表现为S相分数、DNA增殖指数升高,EdU阳性细胞比例及β-catenin核转位率增加;诱导成肌分化,过表达Bmal1促进肌管融合,上调MyoD、myogenin、Myh3的表达。聚类分析和实验支持过表达Bmal1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过程中Wnt信号传导增强,其下游细胞周期调节因子表达上调;XAV939(5μmol/L)显著下调过表达Bmal1成肌细胞Tcf1、c-Jun的表达,持续抑制过表达Bmal1成肌细胞的肌管融合,下调MyoD、myogenin、Myh3的表达。结论Bmal1可作为骨骼肌损伤修复的靶点,过表达Bmal1通过增强Wnt信号传导促进成肌细胞增殖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AL1 WNT信号通路 XAV939 增殖 分化 C2C12成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脑结构的ASL灌注加权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18
作者 苗莹莹 付钰蕾 +3 位作者 李培 李品品 岳学强 付升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1-425,共5页
目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60名不同年龄阶段检查正常老年人和60例不同程度AD老年患者,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血流量(CBF... 目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影像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动脉自旋标记(ASL)灌注加权成像检查的60名不同年龄阶段检查正常老年人和60例不同程度AD老年患者,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划分脑结构的感兴趣区(ROI),测量ROI的脑血流量(CBF)值。比较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脑结构ROI及其与AD患者相应ROI的CBF值。结果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额叶眶部、颞叶颞极、岛叶、杏仁体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OI脑结构的CBF值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观测组的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额叶眶部、颞叶颞极、岛叶、杏仁体的CBF值分别为(56.49±5.73)mL/100g·min、(49.40±3.51)mL/100g·min、(46.57±4.27)mL/100g·min、(58.59±4.67)mL/100g·min、(57.66±4.80)mL/100g·min、(56.47±3.79)mL/100g·min、(45.61±3.53)mL/100g·min,与轻、中、重度AD老年患者相应ROI脑结构的CBF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OI脑结构的CBF值随着AD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结论边缘系统的海马、扣带回等是AD患者脑结构中的血流低灌注部位,ASL灌注加权成像在大脑皮质萎缩之前的CBF值可以早期反映AD患者脑结构的功能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结构 ASL灌注加权成像 老年人 CBF值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桡侧副韧带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潘超 闫兵山 +5 位作者 刘俊阳 韩磊 张博 田旭 刘林涛 东靖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 比较冠状突骨折内固定伴或不伴桡侧副韧带(LRCL)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PMR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间符合标准的33例PMRI患者资料。15例患者接受单纯冠状突骨折内固定,18例患者行冠状突骨折... 目的 比较冠状突骨折内固定伴或不伴桡侧副韧带(LRCL)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内侧旋转不稳定(PMR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6月间符合标准的33例PMRI患者资料。15例患者接受单纯冠状突骨折内固定,18例患者行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桡侧副韧带修复,对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52个月,平均随访33.5个月。单纯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优于联合LRCL修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RCL联合修复组的屈肘及伸肘角度优于单纯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旋前、旋后角度无组间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LRCL联合修复组的MEPS评分及DASH评分均优于单纯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CL联合修复组1例患者出现外侧伤口愈合不良,两组患者分别有2例患者出现尺神经麻木症状,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Hastings&Graham异位骨化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肱桡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的PMRI患者,冠状突骨折内固定联合LRCL修复可显著改善肘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评分,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及异位骨化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冠状突 骨折固定 桡侧副韧带 韧带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VT与TVT-O不同位置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限元分析
20
作者 李伟君 周沂 +3 位作者 吴建辉 陈丽华 刘海英 翟丽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1,89,共7页
目的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ence,SUI)常见吊带手术: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obturator,TVT-O),评估它... 目的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模拟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ence,SUI)常见吊带手术: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吊带(Tension-free vaginal tape-obturator,TVT-O),评估它们在尿道不同位置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一名无盆底疾病女性的磁共振(MRI)图像构建盆腔几何模型。将老年阴道组织薄弱认定为组织刚度降低,施加腹压模拟valsalva运动并分别在尿道近端、中远端、远端放置TVT与TVT-O,得出力学数据。结果尿道近端的吊带会导致α角与膀胱颈位移小于正常值。“漏斗”现象在吊带位于尿道近端与中远端时消失,位于尿道远端时依然存在;不同位置吊带与尿道之间的压强大小关系为:近端>中远端>远端。结论尿道近端(30%)的吊带容易导致尿道过紧,引起术后并发症;尿道远端(80%)的吊带治疗效果不佳;尿道中远端(60%)的吊带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尿道中远端放置TVT应该作为老年女性SUI手术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TVT TVT-O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