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3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杏种质创新培育及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董胜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共19页
山杏具有根系发达、耐寒、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作为亚洲地区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在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医疗保健、生物能源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能源... 山杏具有根系发达、耐寒、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作为亚洲地区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在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医疗保健、生物能源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能源和粮油安全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山杏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多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为科学研究和创新利用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育种工作和遗传改良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通过查阅国内外山杏相关报道,本研究综述了种质创新、基础生物学、高效培育技术、种仁功能成分评价及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山杏研究的重要成果。目前已建成山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为山杏种质资源保护、种质创新及共享利用提供了重要平台,国内相关科研单位挖掘并选育了丰产、抗冻、晚花及变异类型等优异山杏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同时在山杏开花进程、花器官败育、授粉亲和性及低温胁迫响应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为山杏产量及品质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山杏重要经济性状生长发育规律、种仁成分合成累积与调控分子机制的解析为山杏遗传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山杏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中,嫁接技术是加快推进山杏良种化、品种化进程的主要手段,山杏栽培技术亦由粗放管理逐步向集约化栽培方向发展,低产林改造、农林复合经营和抚育管理技术已逐渐成熟。山杏种仁富含多种功能成分,是食品、药品及化妆品等行业的优质原料,其加工副产物亦可转化利用成为工业原料、医药试剂及农业物质,实现资源多元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种质创新 基础生物学 高效栽培 功能成分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苗自动嫁接成型装置设计与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春梅 单重阳 +5 位作者 周建波 吴晓峰 张北航 李全罡 羿宏雷 李芝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5,共14页
【目的】油茶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油茶芽苗嫁接可显著降低种植成本,已成为油茶良种苗的主要来源,但传统手工嫁接作业质量可控性较差,成本高,且现有油茶苗木嫁接装置苗木机械损伤率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目的】油茶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油茶芽苗嫁接可显著降低种植成本,已成为油茶良种苗的主要来源,但传统手工嫁接作业质量可控性较差,成本高,且现有油茶苗木嫁接装置苗木机械损伤率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电机驱动、苗木损伤率低的油茶苗自动嫁接成型装置从而推动油茶种植业的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基于嫁接原理分析和嫁接流程确定,依据随机取样所得的砧木和穗木几何参数设计关键部件,包括夹持固定、劈切拉削和对中装置。为了验证设计的有效性,使用Abaqus软件对嫁接过程中苗木的对中进行了动力学仿真。此外,本研究还结合Design Expert软件建立了响应面和多目标优化模型,对嫁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结论】动力学仿真结果显示,在嫁接过程中砧木的最大变形量为0.4165 mm,确定苗夹直径的尺寸为3.0~3.7 mm,对中后砧木的平均偏移量为0.0667 mm,占其轴径的2.7%,显示出良好的对中稳定性和嫁接质量保证。参数优化分析确定了对中过程的最佳嫁接速度为30.52 mm/s,最佳嫁接深度为53.55%和较佳苗木开口角度为6.89°。【结果】本研究所设计的装置采用多个电缸联合驱动实现了对油茶苗木的自动嫁接、降低了苗木对中损伤率,可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能为其他农林植物自动化嫁接装置的设计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油茶苗嫁接 自动嫁接技术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德军 肖晶晶 +3 位作者 李文明 周利 田逢军 肖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4,共11页
【目的】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森林康养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 05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简称“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 【目的】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森林康养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 05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简称“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1)我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整体不平衡,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2)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核密度呈现出“中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空间格局,且中部>东部>西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呈现出“南部东部热、西部北部冷”的“W”形分布,冷热点依次由中部、南部向东部、西部和北部边缘扩散。4)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受地区旅游条件、自然生态、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影响。【结论】我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且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及推拉合力的驱动。有关部门应重视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旅游条件和自然生态吸引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油茶品种高接换冠砧穗愈合及结果比较
4
作者 龚玉子 南佳慧 +7 位作者 徐文彬 张婷 王浩宇 曹中宇 陈隆升 张震 谭晓风 李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8,共10页
【目的】旨在探讨油茶插皮接改良技术对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后的砧穗愈合情况及嫁接后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影响,以期为油茶低产林品种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华金’‘华鑫’‘华硕’‘湘林210’油茶良种为接穗,采用插皮接改良技术... 【目的】旨在探讨油茶插皮接改良技术对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后的砧穗愈合情况及嫁接后树体生长与结果的影响,以期为油茶低产林品种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华金’‘华鑫’‘华硕’‘湘林210’油茶良种为接穗,采用插皮接改良技术对低产林油茶树体进行高接换冠,观察、比较嫁接芽萌发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对嫁接后第1年、第2年和第3年的树体冠幅、新梢长度和基部粗度进行测量,并连续测定嫁接后第2年和第3年的单株产量。【结果】1)与5月中旬相比,在6月中旬对油茶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能缩短嫁接芽的解袋时间,且去遮阳网时的嫁接芽生长高度更高,分枝数也更多。2)于6月中旬嫁接后第60天,以‘华金’和‘华硕’作为接穗的树体砧穗之间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并在砧木顶部形成一圈密实的隆起结构。嫁接后第75天,以‘湘林210’‘华金’和‘华硕’作为接穗的树体砧穗之间均形成隔离层,嫁接伤口基本愈合。3)嫁接后第75天,以‘华金’作为接穗的树体大量分枝,叶片变大、变厚,其次为‘湘林210’和‘华鑫’,利用‘华金’油茶作为穗条进行高接换冠的当年嫁接芽生长情况最佳。4)嫁接2年后,4个油茶品种砧穗之间结合更为紧密,愈伤组织面积不断扩增,嫁接芽开始抽出新芽,基部直径明显增粗,‘华金’和‘华鑫’嫁接伤口愈合较好。5)不同油茶品种接穗嫁接后的油茶生长量有所差异,其中‘华金’的3年生新梢基部粗度和树高均最大。【结论】采用插皮接改良技术对油茶低产林进行高接换冠的最佳时间是6月中旬。以‘华金’和‘华鑫’作为接穗嫁接后在砧穗愈合方面效果好,‘华金’在新梢基部粗度和树高生长方面优势明显;以‘华鑫’和‘华硕’为接穗嫁接后在前3年提高油茶产果量数值上相对较高,整体增产效果明显;4个品种嫁接后3年平均单株产果量达8.2 kg,其中‘湘林210’‘华鑫’‘华硕’单株产果量均在7.5 kg以上,‘华金’接近7.5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高接换冠 砧穗 愈合 生长情况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酸枣苗期耐低磷家系筛选及磷效率评价
5
作者 吴敏 陈瑞 +6 位作者 李贵 童琪 童方平 杨文海 谢沛源 邓芫礼 熊振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目的】选育耐低磷且磷高效林木品种,是解决林木磷素利用率低及林地土壤有效磷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立南酸枣耐低磷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不同磷效率类型,筛选耐低磷及磷高效南酸枣种质,为进一步培育耐低磷且磷高效南酸枣种质提供种质基... 【目的】选育耐低磷且磷高效林木品种,是解决林木磷素利用率低及林地土壤有效磷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立南酸枣耐低磷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不同磷效率类型,筛选耐低磷及磷高效南酸枣种质,为进一步培育耐低磷且磷高效南酸枣种质提供种质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以28个南酸枣家系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低磷(0.2 mg·kg^(-1))和正常磷(16.0 mg·kg^(-1))供应条件下,测定各南酸枣家系苗高、地径、组织磷含量、根系等性状表征值,对测定指标及其耐低磷胁迫指数进行因子分析,隶属函数法计算耐低磷综合评价值及磷效率综合值,对供试南酸枣家系耐低磷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南酸枣家系耐低磷能力和磷效率类型,建立回归方程筛选耐低磷家系判别指标,构建耐低磷能力评价体系。【结果】南酸枣不同家系在低磷胁迫下表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确定了地上干物质量、根系表面积、根系组织磷含量、苗高、地径、总根长这6个指标作为南酸枣苗期耐低磷能力评价体系的筛选指标。将28个南酸枣家系划分为耐低磷型、中间型、不耐低磷型3类,其中耐低磷家系6个,中间型家系18个,不耐低磷家系4个。同时,根据磷效率综合值的散点图发现,低磷高效正常磷高效型5个;低磷高效正常磷低效型7个;低磷低效正常磷低效型7个;低磷低效正常磷高效型9个。【结论】初步建立了南酸枣不同家系的耐低磷能力评价体系,并筛选出耐低磷且低磷高效正常磷高效家系2个(LF001、L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耐低磷 筛选指标 磷效率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顶瓶梗霉对不同含水率的针叶和阔叶凋落物的降解效果
6
作者 刘讯 李旭 +4 位作者 张运林 丁波 李剑峰 韩燕峰 张延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8,38,共8页
【目的】凋落物载量主要影响林火发生和蔓延成灾的概率,分析云南顶瓶梗霉对不同含水率的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对于通过生物防火实现预防火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针叶和阔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云南顶瓶梗霉发酵液、纯化粗酶和... 【目的】凋落物载量主要影响林火发生和蔓延成灾的概率,分析云南顶瓶梗霉对不同含水率的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对于通过生物防火实现预防火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针叶和阔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云南顶瓶梗霉发酵液、纯化粗酶和活菌分别处理凋落物,测定其失重率,分析3种处理对不同含水率凋落物的降解效果。【结果】云南顶瓶梗霉的纯化粗酶对阔叶和针叶凋落物都有降解效果,处理10 d后凋落物的失重率分别为10.52%和6.27%。对于阔叶凋落物,发酵液和纯化粗酶对含水率为50%~150%的凋落物降解效果明显,而活菌对含水率为25%~150%的凋落物降解效果均明显;对于针叶凋落物,凋落物的降解效果随凋落物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发酵液和纯化粗酶的降解效果在凋落物含水率达到150%后不再增加,而活菌的降解效果在凋落物含水率达到100%后就不再增加。【结论】云南顶瓶梗霉的纯化粗酶对阔叶和针叶凋落物都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且对阔叶凋落物的降解效果更好。凋落物的含水率影响凋落物的降解,一定的含水率有利于凋落物的降解,且针叶凋落物降解受含水率影响比阔叶凋落物相对更大,同时活菌降解时受凋落物含水率影响相对比较小。这些结果可为森林可燃物载量调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降解 顶瓶梗霉 真菌 森林火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蒜头果种仁主要脂肪酸成分变异及评价
7
作者 李洪果 王瑞珍 +5 位作者 段润梅 谌红辉 劳庆祥 吕仆 周炳江 孙文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目的】探究天然林中蒜头果种仁主要脂肪酸成分变异规律并筛选优良单株,为建立蒜头果基因库、育种群体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检测97份野生蒜头果种仁含油率、神经酸含量、油酸含量和芥酸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 【目的】探究天然林中蒜头果种仁主要脂肪酸成分变异规律并筛选优良单株,为建立蒜头果基因库、育种群体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检测97份野生蒜头果种仁含油率、神经酸含量、油酸含量和芥酸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4个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筛选出蒜头果优良单株。【结果】1)蒜头果主要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变异不丰富,97个样本4个经济性状的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53.85%、45.64%、30.18%和14.11%;平均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分别为1.43和10.20,含油率指标的选择潜力最大。2)蒜头果种仁含油率与神经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8,P<0.01),与芥酸含量呈极负显著相关(r=-0.44,P<0.01),表明可同时选育高含油率、高神经酸和低芥酸含量的蒜头果优良单株。3)从97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8份高含油率和高神经酸含量的蒜头果优良单株,分别为1、3、4、9、51、77、79和80号,双高单株4个经济性状的相对含量均值分别为62.71%、48.61%、29.45%和12.89%,1和9号同时为低芥酸含量单株。【结论】蒜头果种仁含油率是首选育种目标;可同时选育高含油率、高神经酸和低芥酸含量的蒜头果优良单株;筛选出的8份优良单株可作为建立蒜头果基因库、育种群体和良种选育的关键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头果 神经酸 经济性状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苦竹的保护优先区与适宜栽培区分析
8
作者 张雷 孙鹏森 刘世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共12页
【目的】扩大植物资源的人工栽培规模有助于其天然资源免遭过度开发。苦竹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药用和生态价值,并且已知资源多为人工栽培,天然资源稀缺且遭受过度开发。为此,评估苦竹天然资源在我国的保护状况,确立其潜在适宜栽培区,... 【目的】扩大植物资源的人工栽培规模有助于其天然资源免遭过度开发。苦竹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药用和生态价值,并且已知资源多为人工栽培,天然资源稀缺且遭受过度开发。为此,评估苦竹天然资源在我国的保护状况,确立其潜在适宜栽培区,可为协调苦竹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基础,实现苦竹资源的可持续性保护与利用。【方法】通过广泛收集苦竹分布数据,在考虑数据多重共线性和空间自相关的基础上,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预测苦竹在我国的潜在适宜生境,一方面据此掌握其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另一方面确立其适宜栽培区。同时,分析其在未来(2061—2080)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生境变化;最后,结合自然保护地数据和保护优先区规划系统(Zonation),评估苦竹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保护状态。【结果】发现最冷月温度和年均降水量是影响苦竹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而土壤黏粒含量和pH值是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土壤因素。当前苦竹的潜在适宜栽培区面积达到1.68×10^(7)km^(2);在未来低温室气体排放气候情景下,其适宜栽培区面积达到1.99×10^(7)km^(2);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其适宜栽培区面积达到2.04×10^(7)km^(2)。当前其潜在适宜生境位于自然保护地内的面积比例为4.26%,未来气候情景下可增长到5.00%左右。保护优先区分析表明,不管是当前还是未来,苦竹保护优先等级最高的生境区域绝大部分(> 86%)位于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外。不同气候情景之间,其适宜栽培区面积和生境优先保护区保护空缺情况差异较小。【结论】我国苦竹具有广泛的潜在适宜生境,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各省份,但其潜在极重要优先保护生境未得到充分保护。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其适宜栽培区有较大的扩张趋势,其得到有效保护的高优先级生境仅有小幅面积增加。建议未来加大苦竹资源的栽培开发、调查监测和保护力度,并且人工栽培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天然资源以保护优先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 保护优先区 适生区 种质资源 限制性因素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花泡桐幼苗对铅胁迫的耐受机制与积累特性
9
作者 朱秀红 马静雨 +3 位作者 张龙冲 张梁迪 赵白雪 茹广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共11页
【目的】为探讨白花泡桐幼苗对铅胁迫的耐受机制和铅积累特性,深入探究泡桐耐受重金属的内在机制,使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开发利用上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以60 d白花泡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组不同质量浓度的铅处理模拟铅... 【目的】为探讨白花泡桐幼苗对铅胁迫的耐受机制和铅积累特性,深入探究泡桐耐受重金属的内在机制,使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开发利用上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以60 d白花泡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组不同质量浓度的铅处理模拟铅胁迫环境,测定幼苗生长指标、根系参数、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光合气体参数、叶绿素、铅积累、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等指标。【结果】随着铅质量浓度的升高,各处理组泡桐幼苗的生物量、根系参数、光合参数及叶绿素均显著降低(P<0.05),气孔限制值(Ls)则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步减弱,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平稳。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在800 mg/L(P4)质量浓度下,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株高、地径及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泡桐幼苗的铅含量和富集系数逐渐增大,幼苗各部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根>叶>茎。转运系数随铅质量浓度的升高后曲折降低。【结论】在铅胁迫下,白花泡桐幼苗的根系吸收功能减弱,生长受到限制,且多项生理指标出现显著降低的情况。但在800 mg/L(P4)处理下对白花泡桐幼苗生长及生理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幼苗将大部分铅积累在植株根系,以减轻重金属胁迫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对不同质量浓度的铅引起的胁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泡桐 铅胁迫 生理响应 Pb积累量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林期不同桉树叶片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10
作者 伍琪 任世奇 +4 位作者 伍禄军 谷瑶 韦振道 朱慧 赵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0,共8页
【目的】研究幼林期不同桉树Eucalyptusspp.叶片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征,为探索桉树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含油量变化及桉树叶油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幼林期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托里桉Corymbia... 【目的】研究幼林期不同桉树Eucalyptusspp.叶片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征,为探索桉树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含油量变化及桉树叶油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幼林期柠檬桉Eucalyptuscitriodora、托里桉Corymbiatorelliana、大花序桉Eucalyptuscloeziana、粗皮桉Eucalyptuspellita叶片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桉树叶片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差异,研究不同桉树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结果】利用GC-MS对4种桉树叶片进行检测,共检测出4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烯类16种,酯类2种,醛类2种,醇类19种,酮类1种,其他类4种,各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分别占主要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9.76%、0.59%、24.88%、48.25%、0.57%、5.96%。其中,柠檬桉叶片中烯萜类物质含量最多,为5种,大花序桉叶片中烯萜类和醇类物质含量均较多,为7种,托里桉、粗皮桉叶片中醇类物质含量最多,分别为7种、9种。柠檬桉叶片挥发性有机物组成以香茅醛为主,占78.18%;托里桉、大花序桉、粗皮桉叶片挥发性有机物主要为醇类,其中托里桉叶片中愈创醇含量较高占总含量的11.79%,大花序桉和粗皮桉叶片中α-松油醇含量较高分别占总含量的41.44%、24.57%。β-蒎烯、β-石竹烯2种挥发性物质为4种桉树叶片中共同检测到的组分。【结论】不同桉树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成分在物质种类上差异较小,而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托里桉和粗皮桉叶片间总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与柠檬桉和大花序桉叶片间总挥发性物质含量呈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物质 桉树 幼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尺寸均一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及其形成机理
11
作者 殷亚庆 吴晶枝 +3 位作者 覃善嘉 谢冰 唐爱星 刘幽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5,共9页
【目的】利用牛皮纸木质素的不可逆热响应特性在水中制备尺寸均一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并探讨木质素不可逆热响应行为的机理,为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形态。采用全反... 【目的】利用牛皮纸木质素的不可逆热响应特性在水中制备尺寸均一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并探讨木质素不可逆热响应行为的机理,为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形态。采用全反射衰减红外光谱、紫外-光扫描光谱以及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加热过程中木质素与水以及木质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结果】在125℃条件下加热30 min,可以得到平均水合粒径为94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12的木质素纳米粒子。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这些纳米粒子呈规则的球形。ATR-FTIR结果显示,在加热过程中,木质素中-CH_(3)和-CH_(2)-的吸收峰发生红移。FTIR结果显示,加热后木质素中C=O吸收峰蓝移。紫外-可见光扫描光谱结果显示,未观察到木质素的紫外吸收峰的位移变化。DSC结果显示,木质素的热响应过程需要吸收热量。酸-碱滴定结果显示,热处理后木质素中的羧基去质子化出现滞后现象,并且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以及加热时间的延长这种滞后现象逐渐增强。【结论】温度升高后,木质素与水的相互作用减弱,这是其产生热响应行为的主要原因。此外,木质素聚集后主要形成疏水相互作用。木质素的不可逆热响应现象可归因于木质素疏水聚集导致溶解自由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木质素纳米粒子 环保制备方法 木质素热响应机制 分子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
12
作者 屈俊林 庞燕 王忠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6,共9页
【目的】对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从供应链脆弱性的角度为家具供应链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家具供应链发展新特征,对家具供应链各环节脆弱性进行分解,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家具供应链脆弱性因素,... 【目的】对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从供应链脆弱性的角度为家具供应链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家具供应链发展新特征,对家具供应链各环节脆弱性进行分解,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家具供应链脆弱性因素,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构建包括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在内的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在风险评价方面的优势,结合置换特征重要性算法,运用Python进行仿真训练,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1)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置换特征重要性算法计算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根据权重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排序发现,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信息协同、供应链决策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竞争力这5项指标对家具企业供应链脆弱性预测值具有较大的正向显著性;3)通过迭代和训练发现,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模型对61组训练集数据的分类预测准确率为100%,最大相对误差为0.002 256%;对20组测试样本数据的分类预测准确率为95%,最大相对误差为0.5%。【结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模型有良好的非线性映射和学习能力,拥有较强的分类预测功能,能全面有效地对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 供应链 脆弱性 BP神经网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PkSERKs基因克隆及在不同类型愈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13
作者 梁艳 王宇含 +3 位作者 赵雪莹 马天意 贯春雨 周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94,共12页
【目的】通过克隆红松PkSERKs基因,分析其表达特性,为研究该基因在红松体胚发生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克隆红松PkSERK1~3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其蛋白结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 【目的】通过克隆红松PkSERKs基因,分析其表达特性,为研究该基因在红松体胚发生中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克隆红松PkSERK1~3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其蛋白结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技术进行亚细胞定位,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3个红松PkSERKs基因在7种类型红松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成功克隆PkSERK1、PkSERK2和PkSERK3基因,其cDNA全长分别为1824、1887和1437 bp,分别编码607、628和448个氨基酸。PkSERK1为酸性的亲水性稳定蛋白,PkSERK2为酸性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PkSERK3为碱性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PkSERK1和PkSERK2有1个信号肽,而PkSERK3没有信号肽;3个蛋白均为跨膜蛋白。PkSERK1、PkSERK2、PkSERK3分别与杉木ClSERK1~3、茶树CsSERK1-like、柳杉CjSERK3亲缘关系最近。PkSERK1和PkSERK2定位在细胞膜,PkSERK3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核。qRT-PCR分析结果表明,PkSERK1基因在红松高胚性的愈伤组织和含球形胚的愈伤组织中均高表达;PkSERK2在褐化的愈伤组织中高表达;PkSERK3仅在高胚性的愈伤组织中高表达。【结论】从红松中克隆获得PkSERK1、PkSERK2、PkSERK3基因,PkSERK1可能在红松愈伤组织胚性的保持及早期球形胚分化中起作用,高水平的PkSERK2可能与红松胚性愈伤组织(Embryogenic callus,EC)褐化及球形胚分化有关,PkSERK3可能仅在红松愈伤组织胚性的保持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体细胞胚发生 胚性愈伤组织 PkSERKs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光照和NAA对闽楠生长和植株构型的影响
14
作者 王丽云 喻龙华 +5 位作者 陈家堂 厉月桥 周幼成 刘源博 宋连生 汪盛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31,共9页
【目的】为促进闽楠幼苗个体生长和植株构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闽楠为研究对象,采用3因素完全交互设计,分析土壤类型(S1和S2)、光照强度(25%、50%、75%和100%透光率)和萘乙酸NAA质量浓度(0、25、50和75 mg/L)及其交互作... 【目的】为促进闽楠幼苗个体生长和植株构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闽楠为研究对象,采用3因素完全交互设计,分析土壤类型(S1和S2)、光照强度(25%、50%、75%和100%透光率)和萘乙酸NAA质量浓度(0、25、50和75 mg/L)及其交互作用对闽楠生长和构型的影响规律。【结果】1)土壤类型S2处理的闽楠苗高、地径增长速率、地上/地下、干、枝、叶的生物量、冠幅、分枝数、叶片数明显优于土壤类型S1处理。S1中光照强度和激素水平显著影响每一层干生物量、2/4枝生物量、2/4和3/4叶生物量、2/4和4/4分枝数、2/4叶片数。S2中光照强度和激素水平仅显著影响2/4、3/4叶生物量、4/4分枝数、3/4叶片数;2)在2种常见土壤类型中,闽楠幼苗均在适度光照强度50%或75%时表现最好,低光照或者高光照抑制了闽楠干、枝、叶生物量的积累和叶片数量。75%和100%光照强度处理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低于25%和50%光照强度处理;3)在同一土壤类型条件下,光照强度和NAA浓度对闽楠生长和构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同一光照强度下,仅NAA的影响差异不大;4)3种因素对闽楠生长和构型的影响中,最显著的是土壤类型,其次是光照及光照和土壤的交互效应,再次是激素、激素与土壤或光照的交互作用,最后是三者的交互作用。【结论】土壤类型S2处理的闽楠幼苗个体生长和植株构型明显优于土壤类型S1。S2中75%透光率+0 mg/L NAA处理的闽楠幼苗生长和构型整体优于其他处理,其中该处理在地径、3/4叶片数,2/4叶生物量表现最好。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出闽楠幼苗适宜的关键栽培管理条件,为闽楠幼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生长 构型 土壤类型 光照强度 萘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识别——以湖南洞庭湖区为例
15
作者 贺小荣 杨嘉艺 +1 位作者 汤礼莎 刘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8-213,共16页
【目的】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进行评估,识别影响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方法】以湖南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马尔科夫链、障碍度模型等方... 【目的】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进行评估,识别影响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方法】以湖南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马尔科夫链、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发展的时空格局与障碍因子。【结果】1)2013—2022年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发展态势良好,韧性水平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6年的探索提升阶段、2017—2019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和2020—2022年的对抗扰动阶段。2)随着时间的变化,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水平逐渐呈现出距离洞庭湖水域“近高远低”的分布格局。进一步将区域整体划分为三个片区,分析可知湖南洞庭湖区三大片区间的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指数差异始终占据主要因素,而湖南洞庭湖区各片区内的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差异均逐渐减小。3)各个县域人居环境韧性发展演化受邻域类型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4)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来自保障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污水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旅游收入总值、旅游业从业人员数、3A及以上旅游景点数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等为影响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论】湖南洞庭湖区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韧性建设存在一定的发展障碍,且空间差异性较大。因此,应强化湖南洞庭湖区县域间的协调合作与资源共享;完善乡村旅游地的保障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建设;针对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因子,应进一步优化、细化区域内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乡村人居环境 韧性评价 障碍因子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光合响应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16
作者 黄雅茹 马迎宾 +5 位作者 韩春霞 郝需婷 崔健 海鹭 庞嘉诚 石善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2,70,共10页
【目的】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干旱区灌木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目的】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其存在的差异,有助于理解不同平茬处理梭梭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干旱区灌木的抚育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干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强下不同平茬处理梭梭(0%、25%、50%、75%)的光响应曲线,分析了不同平茬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光合有效辐射在0~2000μmol·m^(-2)·s^(-1)范围内,不同平茬梭梭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而增加,胞间CO_(2)浓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呈下降趋势。光合有效辐射大于6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值均表现为留茬75%>留茬0%>留茬25%>留茬50%>未平茬,差异显著(P<0.05)。留茬75%的光饱和速率(Amax)、光补偿点最高,留茬25%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光补偿点最小。光合有效辐射小于600μmol·m^(-2)·s^(-1),不同平茬梭梭水分利用效率增加迅速,大于600μmol·m^(-2)·s^(-1)时,随着光强的增强,继续缓慢上升。留茬25%通过降低蒸腾速率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平茬梭梭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留茬25%>留茬75%>留茬50%>未平茬>留茬0%。【结论】留茬25%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梭梭平茬抚育管理以留茬25%最为合适。本研究反映出对梭梭进行不同程度平茬后,在干旱环境下形成了自身的抗旱机制及水分调节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茬 光合特性 光响应 梭梭 乌兰布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下花榈木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及其功能预测
17
作者 周洁尘 肖亚琴 +6 位作者 段翔 朱天才 吴小丽 彭皎 王昌 刘康 钟红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目的】探究花榈木不同根系分区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以及与林分类型的相关性,挖掘影响花榈木相关的功能基因。【方法】以樟树林和国外松林下套种的花榈木非根系土壤、根系土壤和根为研究对象,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探究花榈木不同根系分区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以及与林分类型的相关性,挖掘影响花榈木相关的功能基因。【方法】以樟树林和国外松林下套种的花榈木非根系土壤、根系土壤和根为研究对象,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花榈木根系细菌隶属于29个门、72个纲、171个目、303个科、625个属、1118个种和2570个OTU。2个林分中花榈木根系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差异较小,丰富度具有显著差异。3个根系分区中,花榈木根内分区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度最低,与其他2个根系分区具有极显著差异。在门分类水平上,根系细菌群落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组成。在属分类水平上,各样品的根系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的组成及相对丰度具有较大差异,主要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花榈木不同根系分区的细菌群落结构上具有极显著差异,根内与其他2个分区的根系细菌群落之间存在明显分离,在群落结构具有极显著影响。Tax4Fun功能预测显示花榈木根系细菌包含大量关于膜运输、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翻译、复制和修复、能量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等基因信息,其中功能基因丰度较大的为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运输和氨基酸代谢。【结论】花榈木不同根系分区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均具有显著差异,并且林分影响根系细菌群落的组成,本研究可为后期深入研究花榈木功能基因挖掘、病害防治以及提高花榈木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榈木 根系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集成材-竹胶板钉节点力学性能
18
作者 陈国 应飞飞 +2 位作者 张鹏 陈烽城 殷铭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6-163,共8页
【目的】针对传统木桁架在承载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其在破坏时易发生整体垮塌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竹集成材(Laminated bamboo lumber,LBL)桁架。LBL桁架以LBL为弦杆和腹杆,各杆通过竹胶板(Bamboo plywood,BP)和钢钉相连。节点作为各个杆... 【目的】针对传统木桁架在承载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其在破坏时易发生整体垮塌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竹集成材(Laminated bamboo lumber,LBL)桁架。LBL桁架以LBL为弦杆和腹杆,各杆通过竹胶板(Bamboo plywood,BP)和钢钉相连。节点作为各个杆件相互连接的关键部位,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桁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深入研究单调荷载作用下的LBL-BP钉节点的力学性能对于推广应用LBL桁架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法】以荷载与BP主轴的夹角θ为参数,对6个纯剪、12个剪-拉和12个剪-压试件进行破坏性试验,探讨其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结果】试件的破坏模式包括BP板断裂、钉子穿透BP板、钉帽下的BP板局部承压破坏以及钉子“双铰”破坏。纯剪和剪-拉节点的破坏主要表现为BP板断裂和钉子“双铰破坏”,而剪-压试件以钉子“双铰破坏”为主。部分试件的钉帽陷入BP板中或穿透BP板。纯剪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与角度无关。相同角度下的剪-拉试件的极限荷载均高于剪-压试件的极限荷载。角度θ相差90°时,试件的承载能力基本一致。荷载-位移曲线无明显屈服点,5%钉直径偏移法估算的屈服荷载更符合实际情况,Hassanieh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节点在各个受力阶段的荷载-位移本构关系。【结论】揭示了钉节点的破坏机理,探讨了承载能力、延性和刚度,提出了荷载-位移本构模型。研究成果为竹桁架的应用提供了设计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集成材 桁架 钉节点 承载力 荷载-位移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森林地上碳储量遥感估算及时空变化分析
19
作者 唐雪海 宋维静 +2 位作者 汪春霞 匡帆 许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182,共16页
【目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碳汇的主体,对调节全球碳平衡、降低大气中碳含量、维持气候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与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作用和实践意义。【方法】... 【目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碳汇的主体,对调节全球碳平衡、降低大气中碳含量、维持气候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城市森林碳储量估算与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作用和实践意义。【方法】以合肥市主城区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调查计算样地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Landsat影像进行城市森林类型提取,综合光谱波段、波段组合、植被指数、纹理因子等变量,对比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最优估算模型。进一步反演研究区2013、2016、2019、2023年森林地上碳储量,利用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探讨地理探测器模型下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对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结果】1)2013—2023年城市森林面积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不同行政区森林面积由大至小依次为蜀山区、包河区、瑶海区、庐阳区;2)样地实测单位面积地上碳储量为0.56~15.57 kg·m^(-2)。利用Pearson系数等方法进行特征变量筛选,最终确定了7个遥感因子为碳储量估算建模的特征变量。特征变量与自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44~0.58,均为极显著相关。建模结果表明,极端梯度提升树算法构建的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效果最优;3)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2013—2023年合肥市主城区城市森林地上碳储量呈增长趋势,为69.65~150.90万t,单位面积碳储量为29.18~36.85 t·hm^(-2);4)高程对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变化的解释能力表现较为突出,交互因子对森林地上碳储量变化的解释能力比单因子有所增强,温度与降水的交互作用对2013、2016、2023年的森林地上碳储量的影响最大,解释力分别为20.66%、39.88%、27.47%;在2019年,温度与高程的交互作用最强,解释力为33.18%。【结论】城市森林碳储量变化受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城市碳储量的影响较大,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城市森林碳储量的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地上碳储量 遥感反演 时空变化 合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20
作者 李丽 黎桃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4-224,共11页
【目的】揭示“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规律,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照。【方法】立足“双碳”目标,结合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等5... 【目的】揭示“双碳”目标下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变规律,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照。【方法】立足“双碳”目标,结合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质量、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等5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实证分析2016—2022年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时间维度上呈迅猛上升态势,且省区间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区域维度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形态,其中上游和下游地区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黄河流域内大多数省区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呈“下游高、中游和上游低”的分布格局。人均GDP、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薪酬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时空异质性形成的主导因素,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支出占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率是次要影响因素。【结论】“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生态旅游发展水平仍有待提升,亟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财政补贴力度,以助力黄河流域生态实现可持续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乡村生态旅游 高质量发展 时序变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