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取向应对对医务人员抑郁的影响:心理弹性和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明辉 陈欣雨 +4 位作者 陆清 董戴凤 张逸 胡牡丽 姚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89,共9页
目的: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持续的抑郁情绪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由于其职业特性,较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本研究旨在探究未来取向应对对医务人员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医务... 目的: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持续的抑郁情绪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由于其职业特性,较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本研究旨在探究未来取向应对对医务人员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与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医务人员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以某省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754份,剔除作答时间过短和IP地址重复等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55份(有效率为86.87%)。研究工具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调查表、未来取向应对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各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在0.88以上,具有良好测量效度。通过SPSS 2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通过SPSS 27.0软件和PROCESS宏(Model 6)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同时使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未来取向应对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与压力知觉和抑郁显著负相关。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未来取向应对可显著负向预测医务人员抑郁水平,具有直接效应(β=-0.283,P<0.001);心理弹性在未来取向应对与抑郁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329,占总效应的34.13%);压力知觉同样在其中起显著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99,占比10.27%);存在“未来取向应对→心理弹性→压力知觉→抑郁”的链式中介路径(效应值为-0.253,占总效应26.24%)。整体模型中,总间接效应占比达70.64%,表明中介路径在解释总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未来取向应对可负性影响医务人员抑郁情绪,而心理弹性和压力知觉在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可通过靶向未来取向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培养医务人员压力应对技能,提升压力适应能力,以降低抑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未来取向应对 心理弹性 压力知觉 医务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刚 张敏敏 +2 位作者 王雨露 李玉民 朱军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65,共7页
中国是全球胃癌高发区域,胃癌的发病率高并且早期诊断率低,远期疗效差,给社会和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故探索胃癌的发病机制、新型治疗策略以及药物研发思路显得尤为重要。端粒酶的表达具有广泛的癌细胞靶向性,其表达上调是促进胃癌发... 中国是全球胃癌高发区域,胃癌的发病率高并且早期诊断率低,远期疗效差,给社会和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故探索胃癌的发病机制、新型治疗策略以及药物研发思路显得尤为重要。端粒酶的表达具有广泛的癌细胞靶向性,其表达上调是促进胃癌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还与自噬及自噬性细胞死亡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控作用。自噬可引起化学治疗耐药,而过度自噬引起的自噬性细胞死亡又是化学治疗的作用机制之一。端粒酶不仅直接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还通过调节自噬和自噬性细胞死亡等途径间接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自噬 胃癌 自噬性细胞死亡 端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zinol B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肝细胞损伤
3
作者 朱毅 李俊辉 +3 位作者 阳敏 张朋朋 李偲 刘洪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9,共9页
目的:肝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肝细胞损伤的关键病理过程,Kazinol B具有抗炎、抗凋亡及代谢调节作用,但其在H/R肝损伤中的保护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Kazinol B对H/R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保... 目的:肝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肝细胞损伤的关键病理过程,Kazinol B具有抗炎、抗凋亡及代谢调节作用,但其在H/R肝损伤中的保护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Kazinol B对H/R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作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H/R模型,体外培养肝细胞并建立H/R模型。Kazinol B(0~100μmol/L)处理肝细胞,评估其细胞毒性和保护作用。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评估细胞活性;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ell lymphoma-2,Bcl-2)、Bcl-2关联死亡启动子(Bcl-2 associated death promoter,Bad)和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荧光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变化;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0至50μmol/L范围内的Kazinol B作用下,肝细胞活性无显著变化,仅在100μmol/L时有抑制作用(P<0.05)。0.1~20μmol/L Kazinol B可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LDH释放和细胞凋亡率,并降低DNA损伤(均P<0.001)。10μmol/L Kazinol B显著抑制Bad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均P<0.05),提高Bcl-2水平(P<0.01)。此外,Kazinol B呈剂量依赖性降低ROS和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均P<0.01)。在细胞和大鼠模型中,Kazinol B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信号通路无显著影响(P>0.05)。TUNEL染色显示JNK激动剂茴香霉素部分抵消了Kazinol B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P<0.01)。结论:Kazinol B通过抑制JNK信号通路减轻肝细胞H/R损伤,其保护作用与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表明Kazinol B在肝保护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zinol B 肝细胞 缺氧/复氧 细胞保护 抗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O通过调控pri-miR-139的m^(6)A修饰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转移
4
作者 李家乐 周平 +3 位作者 杜鹃 沈宏伟 赵永锋 于姗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5-826,共12页
目的:低风险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检出增加与过度诊断和治疗有关。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导致的微RNA(microRNAs,miRNA)失调在肿瘤转移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6)... 目的:低风险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检出增加与过度诊断和治疗有关。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导致的微RNA(microRNAs,miRNA)失调在肿瘤转移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6)A靶向miRNAs在PTC中的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m^(6)A-miR-139-5p在PTC中的表达调控机制,明确其与PTC转移的关联,并评估其作为PTC转移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潜力,为PTC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GSE130512队列筛选与PTC转移相关的候选靶向m^(6)A-miRNA分子。收集13例PTC转移患者和18例非转移患者的临床标本,检测m^(6)A-miR-139-5p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转移的相关性。通过实验探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对pri-miR-139甲基化水平及加工过程的影响,明确其对miR-139-5p表达的调控作用。在TPC-1细胞中,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实验检测miR-139-5p过表达对FTO过表达介导的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侵袭实验验证miR-139-5p对PTC细胞侵袭能力的作用,并探究其是否通过靶向ZEB1/E-钙黏蛋白轴发挥功能。结果:通过比较TCGA和GSE130512队列,发现血清循环m^(6)A-miR-139-5p可作为检测PTC转移的生物指标。对13例转移和18例非转移临床标本的检测表明,FTO通过降低其甲基化水平抑制pri-miR-139的加工,导致miR-139-5p在PTC中表达失调(P<0.05)。在TPC-1细胞中,MTT实验显示miR-139-5p过表达可部分逆转FTO过表达介导的细胞增殖(P<0.05)。此外,miR-139-5p通过靶向ZEB1/E-钙黏蛋白轴抑制PTC细胞的侵袭能力,而FTO过表达可部分削弱这种抑制效应。结论:血清循环miR-139-5p可作为评估PTC转移的潜在标志物,FTO通过调控pri-miR-139的m^(6)A修饰影响miR-139-5的表达及功能,但其临床价值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甲状腺癌 N^(6)-甲基腺苷修饰 m^(6)A靶向微RNA 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血清循环微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单个及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
5
作者 刘雪莲 陈盔 +2 位作者 王雅琴 王建刚 汪长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6-776,共11页
目的: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然而,RC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RC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目的:近年来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RC)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然而,RC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RC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数据来源于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泛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防控系统研究”中队列人群的基线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双侧颈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共4个血管区域斑块的检测。RC等于总胆固醇减去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和。根据RC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Quartile 1~4组。比较Quartile 1~4组单个血管区域内存在多个(≥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占比,以及多个血管区域(≥2个区域)斑块受累的占比。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RC与单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的相关性,以及是否为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LDL⁃C/RC的协调性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539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169例(61.29%),年龄为(51.94±9.22)岁。Quartile 1组至Quartile 4组的单个血管区域(双侧颈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腹主动脉和髂股动脉)内存在多个(≥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占比呈增加的趋势;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占比也依次递增。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RC分类变量的Quartile 1组为参照,Quartile 3组和4组与单个区域血管斑块数量增加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RC为连续变量时,RC水平升高增加了单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增加的风险(均P<0.05)。RC水平与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明显相关,与Quartile 1组相比,Quartile 4组发生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风险增加1.015倍[比值比(odd ratio,OR)=2.01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69~2.433];RC每增加1 mmol/L,发生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的风险增加0.160倍(OR=1.160,95%CI 1.073~1.271)。此外,按照LDL⁃C/RC的协调性分组,以低LDL⁃C/低RC组为参照,低LDL⁃C/高RC组也与多个血管区域斑块受累呈显著正相关(OR=1.576,95%CI 1.220~2.036)。结论:高RC水平与单个和多个血管区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即使在LDL-C正常的人群亦表现出独立相关性,提示临床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管理时需关注RC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斑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D数据库分析与预测中国鼻咽癌疾病负担
6
作者 宋业勋 刘霞静 +1 位作者 张永全 李和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5-683,共9页
目的:鼻咽癌发病位置隐匿导致早期诊断率低,且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数据库分析中国鼻咽癌的疾病负担,为鼻咽癌的精准防控提供流... 目的:鼻咽癌发病位置隐匿导致早期诊断率低,且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数据库分析中国鼻咽癌的疾病负担,为鼻咽癌的精准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取年龄标化发病率、病死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率作为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按照不同年龄、性别、社会人口学指数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同时应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和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模型(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将年龄标化发病率预测至2050年。结果:2021年中国鼻咽癌年龄标化发病率、病死率、DALY率分别为3.4/10万、1.5/10万、48.7/10万,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在所有年龄段,中国男性年龄标化发病率、病死率、DALY率均高于女性。中国鼻咽癌的疾病负担从1990至2021年随着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的增高逐渐降低。中国归因于饮酒、吸烟、职业甲醛暴露的鼻咽癌疾病负担占比均高于全球水平,且在男性中尤为显著。模型预测中国及全球男性、女性、全人群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均提示从2022至2050年呈上升趋势。结论:既往30年中国鼻咽癌的疾病负担随着SDI的升高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同期全球水平。同时,中国鼻咽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在未来30年呈上升趋势。中国仍需进一步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以应对鼻咽癌的防控与诊疗,尤其针对高风险男性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疾病负担 社会人口学指数 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模型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
7
作者 张小崔 朱婷 +1 位作者 雷辉 邓奇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目的: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青少年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与问题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并为预防与干预青少年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及青少... 目的: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青少年群体常见的心理健康与问题行为。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并为预防与干预青少年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追踪研究设计、问卷调查法及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Adolescent Self-Injury Scale,ASIS)对湖南省张家界市3所中学的1042名初中生进行3次追踪调查,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6个月,通过Mplus8.0构建潜在增长曲线模型(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LGCM)考察NSSI行为的发展轨迹,并采用多组差异比较考察性别差异。结果:3个时间点NSSI行为的检出率分别为43.95%、44.43%、38.36%;青少年NSSI行为的LGCM的截距因子的均值为9.540(P<0.001),斜率因子的均值为-2.297(P<0.001),截距的变异(σ^(2)=169.431,P<0.001)和斜率的变异(σ^(2)=141.981,P<0.001)均显著,截距增长因子与斜率增长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559(P<0.001);男性与女性的NSSI行为的初始水平、变化速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且女性的NSSI行为更为严重。NSSI的初始水平与发展速率均存在个体差异。青少年NSSI行为的变化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变化趋势不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发展轨迹 性别差异 潜在增长曲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XA2协同NF-κB的正反馈调控环路促进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
8
作者 阳嘉仪 罗扬 +1 位作者 朱子轩 唐文彬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0-954,共15页
目的:细胞焦亡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肾小管间质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膜联蛋白A2(Annexin A2,ANXA2)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和黏附,可能与DKD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ANXA2在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 目的:细胞焦亡在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肾小管间质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膜联蛋白A2(Annexin A2,ANXA2)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和黏附,可能与DKD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ANXA2在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DKD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方法: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0.0 mmol/L葡萄糖)和高渗对照组(24.5 mmol/L甘露醇+5.5 mmol/L葡萄糖)。通过转染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调控ANXA2表达,并分别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以及免疫荧光观察ANXA2、p50、p65的亚细胞定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Col-IV)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亚基p50、p65和焦亡通路因子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ANXA2与p50、p65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情况,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讨NF-κB与ANXA2启动子结合情况。结果:高糖诱导能上调HK-2细胞中ANXA2的表达并促进其核转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糖处理后,HK-2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α-SMA、FN和Col-IV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ANXA2后会进一步加剧上述指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siRNA干扰ANXA2表达后,可部分逆转细胞增殖率下降、凋亡率升高以及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糖处理可激活NF-κB并上调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表达ANXA2会进一步增强这一效应,而干扰ANXA2表达则抑制NF-κB活化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ANXA2与NF-κB亚基p65直接结合,而ChIP实验显示NF-κB亚基p65特异性结合ANXA2启动子的ChIP-2、ChIP-4、ChIP-6区域(富集倍数>1),且以此构建对应的突变型M2、M4、M6组的荧光素酶活性较空载体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证实p65正向调控ANXA2的转录。结论:ANXA2与NF-κB形成正反馈环路,通过持续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焦亡相关通路活化,加剧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靶向ANXA2或阻断其与p65的相互作用有望成为延缓DKD进展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细胞焦亡 膜联蛋白A2 核转录因子ΚB 正反馈环路 NLR家族Pyrin域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BRD4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机制
9
作者 陈丁 田佳鸣 +2 位作者 董一鹤 李孜 黄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429,共14页
目的:骨肉瘤转移是骨肉瘤的主要致死因素,临床缺乏有效疗法。溴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BRD)4是一种表观调控关键因子,其抑制剂虽在多种肿瘤中展现潜力,但在骨肉瘤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究BRD4调控骨肉... 目的:骨肉瘤转移是骨肉瘤的主要致死因素,临床缺乏有效疗法。溴结构域蛋白(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BRD)4是一种表观调控关键因子,其抑制剂虽在多种肿瘤中展现潜力,但在骨肉瘤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究BRD4调控骨肉瘤进展的分子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在人骨肉瘤的组织芯片(含80例来自不同患者的骨肉瘤组织)中检测BRD4表达水平。下载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基因芯片数据集(GSE42352,含88例骨肉瘤患者生存信息),采用Kaplan-Meier(K-M)曲线分析BRD4的表达水平对骨肉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体内实验中,使用HOS细胞构建小鼠骨髓腔原位荷瘤模型,并给予不同浓度的BRD4抑制剂(+)-JQ1进行处理;采用micro-CT、骨组织3D重构及HE染色技术观察骨组织及肠道淋巴结的病理学变化。体外实验中,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平板克隆技术分析细胞定点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技术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技术(coimmunoprecipitation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Co-IP/MS)用于分析BRD4在染色质上的分布,Co-IP联合Nano-LC MS/MS技术用于分析BRD4的糖基化修饰位点及糖苷链结构。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各指标mRNA和蛋白质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BRD4在骨肉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达61.25%(49/80),且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小鼠原位荷瘤模型显示:(+)-JQ1干预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内生长,并减少骨破坏(P<0.05)。(+)-JQ1可显著降低HOS细胞的增殖(P<0.001)、侵袭(P<0.001)及迁移能力(P<0.05)。骨肉瘤细胞中的BRD4以N、C两端O-GlcNAc修饰的形式存在,BRD4通过Thr73位点的O-GlcNAc修饰维持其蛋白质的稳定性,并参与调控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耐受信号通路(KEGG Pathway:hsa01521)的活性。(+)-JQ1可使BRD4从增强子中的驱离,并通过下调通路中相关基因(EGFR、PDGFC)的转录水平,有效遏制骨肉瘤细胞的恶性表现。结论:BRD4以O-GlcNAc(Thr73)修饰形式参与骨肉瘤的恶性进展,在骨肉瘤生长及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BRD4 糖基化修饰 O-GLCNAC 增强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复合指标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对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李敬 胡金蓉 +2 位作者 苟园园 姚隆 曹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TG-AP)起病急,病情进展及复发的风险高,早期识别重症患者有助于降低多器官衰竭发生的风险和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与中老年HTG-AP患者炎症复合指标和D... 目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triglycer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TG-AP)起病急,病情进展及复发的风险高,早期识别重症患者有助于降低多器官衰竭发生的风险和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与中老年HTG-AP患者炎症复合指标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其对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至2023年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230例HTG-AP患者,先将其分为青年组(≤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比较各组间炎症复合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to-lymphocyte ratio,MLR)、C反应蛋白与淋巴细胞比值(C-reactive protein-to-lymphocyte ratio,CLR)、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和D-D等指标。运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青年和中老年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价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并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危险因素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通过Bootstrap法(n=1000)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结果:青年组(n=127)与中老年组(n=103)间NLR、PLR、MLR、SIRI、SII、CLR和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青年患者中,与轻度组(n=68)相比,重度组(n=59)中的NLR、CLR、SIRI、SII和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中老年患者中,与轻度组(n=54)相比,重度组(n=49)中的CLR和D-D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水平升高是青年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OR=1.458,95%CI 1.107~1.920);D-D水平(P=0.001,OR=2.267,95%CI 1.413~3.637)和CLR(P=0.003,OR=1.007,95%CI 1.003~1.012)是中老年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D-D预测青年和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AUC分别为0.653和0.741,敏感度分别为67.8%和57.1%,特异度分别为72.1%和88.9%;CLR预测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7、63.3%和70.4%。Delong检验结果显示D-D与CLR预测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93,P=0.321)。D-D的预测效能在Bootstrap内部验证模型中输出的AUC为0.73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1%和91.0%。结论:不同年龄段、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HTG-AP患者在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方面存在差异。D-D和CLR分别是青年、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D-D对中老年HTG-AP患者病情进展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病情进展 炎症复合指标 D-二聚体 危险因素 年龄 C反应蛋白与淋巴细胞比值 青年 中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操作要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泽阳 宋智 +3 位作者 李伟正 李鹏洲 朱晒红 朱利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8,共8页
减重代谢手术作为治疗失代偿型肥胖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其手术数量在中国呈快速增长趋势,并且涌现了多种改良及新型术式。中国肥胖人群的特点是体重指数较欧美国家肥胖人群低和胰岛功能受损,因此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依然是中国目... 减重代谢手术作为治疗失代偿型肥胖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其手术数量在中国呈快速增长趋势,并且涌现了多种改良及新型术式。中国肥胖人群的特点是体重指数较欧美国家肥胖人群低和胰岛功能受损,因此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依然是中国目前主流的术式之一。《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规范化手术操作指南(2019版)》虽然对手术流程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操作中将术式做到规范和熟练仍然有很大的挑战。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相比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操作上更复杂,学习时间更长。为避免手术不规范导致的减重效果不佳或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笔者结合临床实践,重点阐述了小胃囊制作、胃肠及肠肠吻合的标准化操作、裂孔关闭及全浆膜化处理等关键步骤,为提高手术安全性与疗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流程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 减重代谢手术 手术要点 手术适应证 手术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胃生物标志物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13
作者 曾文 姚山虎 +2 位作者 李莹 王建刚 覃岳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50,共10页
目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深入探索其病理机制和潜在干预靶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胃生物标志物与MetS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5月至2021年... 目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深入探索其病理机制和潜在干预靶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胃生物标志物与MetS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5月至2021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4635名体检者(年龄为18~80岁),收集人口统计学、既往史、用药史、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肌酐等数据。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研究参与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I、PGII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的水平。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标准定义MetS,分为MetS患者组和非MetS患者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胃生物标志物与MetS的相关性。结果:24635名研究参与者中,MetS的总患病率为35.72%,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42.41%vs 24.31%)。相较于非MetS患者组,MetS患者组的年龄、腰围更大,BMI、患代谢相关疾病比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更高,血清G-17水平显著升高,PGI水平降低(均P<0.05)。男性G-17、PGI、PGII水平及PGI/PGII比值均高于女性(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无论男女,MetS患者血清G-17均升高,PGI均降低,而PGII水平呈现性别差异(均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G-17与MetS患病独立相关,男性关联性更强,且随着MetS评分的增加,G-17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结论:血清G-17水平与MetS患病及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男性中关联更显著。血清G-17可能参与MetS的代谢紊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胃生物标志物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期相增强CT的肾细胞癌病理分级深度学习算法
14
作者 陈皓中 刘军 +3 位作者 邓凯 梅习龙 彭德红 肖恩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1-663,共13页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肾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术前病理分级的准确判断对确定RCC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已成为RCC病理分级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方法主要基于单期相计算机断层扫描(com...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肾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术前病理分级的准确判断对确定RCC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已成为RCC病理分级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方法主要基于单期相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进行分析与预测,仍存在微小病灶的漏诊、评估片面性和局部聚焦等方面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一种联合多期相增强CT影像和临床变量数据的多模态深度学习算法,以期为预测RCC病理分级提供依据。方法:首先,该算法以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4个期相增强CT影像与临床变量为输入模块;然后,使用嵌入编码模块提取临床变量中的异构信息,采用三维ResNet50模型捕捉多期相增强CT影像数据的空间信息;最后,使用Fusion模块将临床变量的特征信息与各期相CT影像的特征信息进行深度融合,并进一步利用交叉自注意力机制实现多期相特征融合,从而更全面捕捉患者数据中的深层次语义信息,充分利用多模态、多期相数据的信息互补优势。纳入1229例RCC患者的资料以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该算法在准确率(83.87%)、召回率(95.04%)和F1分数(82.23%)等指标上均优于传统的影像组学方法和其他深度学习算法。结论:本研究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显著提升了RCC病理分级的预测能力,为RCC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分级 深度学习 跨模态融合 肾细胞癌 三维Res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15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7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毕航川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因其微创、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较成熟的方案。然而仅靠侧方固定的力量有限,整体承受力少且分布不均;在OLI... 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因其微创、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较成熟的方案。然而仅靠侧方固定的力量有限,整体承受力少且分布不均;在OLIF的基础上徒手完成常规后路双侧固定需要术中翻身,增加透视次数和对后方肌肉软组织等的广泛剥离,导致创伤大、出血量多,存在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及术后顽固性腰痛等风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OLIF侧方固定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治疗单节段LSS的临床效果,探讨如何在不改变体位的前提下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创伤、实现精准微创。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钢板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机器人组,33例)、OLIF侧方固定(侧路组,52例)和OLIF联合后路双侧固定(联合组,45例)治疗单节段LS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置钉精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行腰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body disc height,IDH)、椎间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inal height,IFH)、硬膜囊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等影像学指标,统计比较术前与术后各组点之间的差异,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椎间融合情况和沉降率。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和融合器位置良好,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症状加重。随访时间为(15.2±3.6)个月。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70.62±8.99)min,长于侧路组的(45.90±6.09)min,短于联合组的(110.12±8.44)min。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为(44.27±6.87)mL,多于侧路组的(33.58±9.73)mL,少于联合组的(79.19±10.35)mL。机器人组的术中透视次数为(9.49±2.25),与侧路组的(7.45±2.02)相当,少于联合组的(12.24±4.25)。机器人组的住院时间为(9.28±2.10)d,长于侧路组的(7.95±1.91)d,短于联合组的(12.49±5.07)d。机器人组的置钉精度为98.48%,高于联合组的90.55%。3组术后、末次随访时VAS、ODI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前3组间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IDH、IFH、CS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P<0.05),术后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椎间融合器达到融合,机器人组的椎间融合率为93.40%,与联合组的95.56%相近,高于侧路组的90.34%。机器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1%,与联合组的8.9%相当,低于侧路组的15.4%(P<0.05)。3组随访期间内固定稳定,未出现松动、折断等。结论:机器人辅助同一体位OLIF侧方联合后路单侧固定治疗单节段LSS能有效间接减压,稳定性好,不需术中翻身,辅助置钉精准,减少术中出血、透视次数和并发症,全程微创,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体位 机器人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10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
16
作者 袁力 周平 +3 位作者 赵永锋 李家乐 章燕 刘稳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15,共14页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复发和生存率密切相关,现有技术难以检测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寻找准确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和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WNT10A在PTC中... 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复发和生存率密切相关,现有技术难以检测隐匿性颈部淋巴结转移,寻找准确预测PTC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和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WNT10A在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探讨WNT10A基因敲减在PTC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交互式分析(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GEPIA)和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癌症数据分析门户(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ra Cancer data analysis Portal,UALCAN)数据库在线分析WNT10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法检测32例PT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WNT10A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58例PTC标本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WNT10A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选取K1和TPC-1细胞进行细胞实验,采用Celigo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观察干扰后肿瘤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干扰后肿瘤细胞体外转移、侵袭能力。建立PTC异种移植瘤模型,观察并记录裸鼠的生长状态,根据瘤体重、体积比较2种细胞株成瘤结果差异。采用mRNA-seq法筛选WNT10A调控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基于独创性路径分析(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的经典通路分析。采用real-time 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验证WNT10A对Tec激酶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分子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GEPIA和UALCAN数据库分析显示WNT10A mRNA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1)。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WNT10A mRNA在PT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WNT10A在PTC癌组织中高表达,与相应的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PTC的多灶性、腺外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相关。WNT10A基因敲减能够显著抑制K1和TPC-1细胞的增殖,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增加凋亡细胞占比(均P<0.01)。细胞划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敲减WNT10A基因能够降低K1和TPC-1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裸鼠荷瘤实验证明敲减WNT10A基因在TPC-1细胞株中起抑制肿瘤的作用。GO分析和IPA显示Tec激酶信号通路是WNT10A作用的关键信号通路;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结果显示在K1细胞系中敲减WNT10A后,Tec激酶信号通路下游关键基因STAT3、MAPK8、TNFRSF21和AKT2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WNT10A基因在PTC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PTC的侵袭、转移有关,其高表达具有促进PTC细胞增殖及侵袭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ec激酶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WNT10A 增殖 侵袭 转移 Tec激酶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幻肢痛1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武兰星 胡蓉 +4 位作者 张红莲 倪云成 张建平 郭刚文 李勇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18,共6页
幻肢痛是截肢后出现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面临挑战。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在缓解慢性疼痛中显示出潜力,但其治疗幻肢痛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1例42岁男... 幻肢痛是截肢后出现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面临挑战。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在缓解慢性疼痛中显示出潜力,但其治疗幻肢痛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1例42岁男性患者,因右上肢截肢后持续放射性闪电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8~9]接受SCS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C6T1段右侧神经根信号缺失,通过手术植入经皮穿刺电极,实现疼痛区域电刺激全覆盖。术后5 d VAS评分为2~3,随访1年疼痛持续缓解(VAS评分1~2),抑郁症状消失且停用镇痛药物。现有研究表明,SCS的长期效果存在波动,须关注术后感染、电极移位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痛 脊髓电刺激 经皮穿刺电极 抑郁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MS/MS测定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8
作者 蔡子豪 严文广 +2 位作者 李嘉豪 丁艳君 凌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2-1012,共11页
目的:兽用麻醉剂替来他明为新型毒品替代物,在全球多地区出现滥用情况,对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但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难以满足法医学实践需求。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测定人体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及其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兽用麻醉剂替来他明为新型毒品替代物,在全球多地区出现滥用情况,对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但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难以满足法医学实践需求。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测定人体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及其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法,并通过方法学验证其能否应用于法医学实践。方法:选择SKF525A为内标,采用乙腈(含1 ng/mL SKF525A)萃取生物样本,漩涡振荡10 min,超声处理20 min,以10000 r/min离心10 min,取500μL上清液经0.22μm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ACQUITY UPLC H-Class PLUS)和三重四极杆质谱仪(XEVO TQ-S Micro)进行检测。色谱条件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1.7μm,2.1 mm×100 mm)色谱柱,0.3 mL/min流速,考察4种流动相体系(20 mmol/L乙酸铵和0.1%甲酸水溶液+甲醇、20 mmol/L乙酸铵和0.1%甲酸水溶液+乙腈、水+甲醇、水+乙腈)对替来他明及去乙基替来他明的分离效果。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electrospray ionization in positive mode,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替来他明和去乙基替来他明分别选用质荷比为224.043→179.016、196.08→151.06作为定量离子对。以添加0.1、0.2、0.5、1、2、5、10、20、50、100、200 ng/mL替来他明的血样的质谱响应值为纵坐标,替来他明浓度为横坐标,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获得校准曲线,考察替来他明在血样中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选取替来他明低(5 ng/mL)、中(20 ng/mL)、高(100 ng/mL)3种浓度制备多份血液、肝脏及肾脏的阳性添加样本和空白样本,经前处理后上机进行检测分析并记录其响应值,考察替来他明在不同生物样本中的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和稳定性。最后,采用UPLC-MS/MS定量检测实际案例获取的替来他明样本,以验证其适用性。结果:建立的UPLC-MS/MS法可同时检测人体生物样本中的替来他明及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保留时间分别为3.42 min和2.82 min。以流动相A(20 mmol/L乙酸铵和0.1%甲酸水溶液)和流动相B(乙腈)梯度洗脱替来他明和去乙基替来他明的效果最佳。血液样品中替来他明在0.1~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2,决定系数R2=0.983,检出限为0.03 ng/mL,定量限为0.1 ng/mL,提取回收率为92%~107%,基质效应为71%~99%;肝脏样本中的提取回收率为91%~98%,基质效应为69%~96%;肾脏样本中的提取回收率为93%~104%,基质效应为72%~100%。本方法在不同样本中的日内、日间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表示]和准确度[以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表示]均控制在15%以内,且样本在-20℃冻存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从实际案件获取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到替来他明成分:案例1血液、肝脏、肾脏样本含量分别为0.37μg/mL、0.15μg/g、0.11μg/g,案例2血液样本含量为8.75 ng/mL;在血样中检测到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成分。结论:UPLC-MS/MS法高效、准确、灵敏,适用于人体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和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成分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新精神活性物质 替来他明 去乙基替来他明 生物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秦李希 罗米扬 +4 位作者 李可欣 周阳 陈艳华 谭雅卿 王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4-693,共10页
目的: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与肥胖率持续上升,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城乡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环境不同,超重与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也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 目的: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与肥胖率持续上升,逐渐成为21世纪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城乡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环境不同,超重与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也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究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研究对象,共纳入湖南省14个市(州)197084名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人群与空间分布特征,使用ArcGIS绘制超重率与肥胖率空间分布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湖南省城乡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湖南省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4.7%和10.9%,城区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郊县(分别为16.0%vs 13.9%、12.1%vs 10.2%)。无论城区还是郊县,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高年级超重率均高于低年级,高年级肥胖率均低于低年级;城区汉族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郊县汉族学生肥胖率均低于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均P<0.05)。湖南省各市(州)城区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4.7%~18.7%和8.4%~20.6%;郊县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9%~17.2%和6.6%~13.7%。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常德、张家界城区及娄底、怀化、邵阳等地的郊县出现了超重率/肥胖率的高值聚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段、民族、新鲜蔬菜摄入频率、睡眠时间与湖南省城区和郊县中小学生超重和/或肥胖有关;油炸食物及新鲜水果摄入频率、早餐习惯、日常及假期身体活动、用电脑时间与城区中小学生超重和/或肥胖有关;看电视时间和久坐时间与郊县中小学生超重和/或肥胖有关。结论:湖南省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情况不容乐观,应重点关注超重率/肥胖率的高值聚集区域,并结合城乡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生 超重与肥胖 城乡差异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心脏受累的心脏磁共振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0
作者 罗静 周晖 +3 位作者 李懿莎 侯阳振 杨吉 刘洋腾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7-792,共16页
目的: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患者心脏受累发生率高,起病隐匿且可迅速进展,是CT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多参数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能多角度定量评估心脏损伤,是检测CTD患者心脏... 目的: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患者心脏受累发生率高,起病隐匿且可迅速进展,是CT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多参数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能多角度定量评估心脏损伤,是检测CTD患者心脏受累的新工具。本研究旨在探究CTD心脏受累的CMR特征与血清学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及潜在的临床价值,同时探究接受CMR检查前的免疫治疗强度对CMR特异度指标的影响,评估CMR在早期诊断CTD心脏受累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4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并接受CMR检查的连续性CTD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和CMR参数。对临床血清学指标阳性与阴性CTD患者组的CMR参数进行差异性分析,对不同血清学指标与CMR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于不同病种的CTD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此外,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接受CMR检查前的免疫治疗强度对CMR特征性参数的影响,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截断值。结果:在差异性分析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水平升高CTD患者的CMR参数心肌T2值显著高于IL-1β、IL-6水平正常的患者(分别P=0.014,P=0.012)。在IL-10水平升高的CTD患者中,观察到更高比例的CMR微血管病变(P=0.038)。相关性分析发现,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与T2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371,P=0.009)。ROC曲线分析表明,当hs-cTnT阈值为0.01 ng/mL时,预测左室心肌T2值升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1%和61.11%[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67,P=0.001]。此外,hs-cTn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与增强前T1值之间亦存在正相关(r=0.371,P=0.009;r=0.364,P=0.03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与钆延时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的百分比之间存在正相关(r=0.236,P=0.047)。而hs-cTnT与全局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呈负相关(r=−0.297,P=0.034),同时CK与GRS、全局周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CS)均呈负相关(r=−0.292,P=0.022;r=−0.282,P=0.027)。在hscTnT升高的患者中,接受CMR检查前的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与T2值升高呈负相关(OR=0.997,P=0.018),即使在调整激素使用时间后,该相关性依然显著(OR=0.997,P=0.044)。ROC曲线分析显示,当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不超过613 mg/mL(等效泼尼松剂量)时,预测T2值升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8%和77.78%(AUC=0.862,P<0.001)。结论:在多种临床血清学生物标志物中,多个炎症指标与部分特定CMR参数存在相关性,hs-cTnT与CMR多参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其升高提示CTD患者可能存在心脏受累。此外,接受CMR检查前的免疫治疗强度对T2 mapping的特异度具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免疫治疗强度对CMR特异度指标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为临床医师在早期识别CTD患者的心脏受累、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及疾病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依据。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CMR在CTD心脏受累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结合CMR与其他临床资料优化CTD患者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心脏磁共振 心肌 高敏肌钙蛋白T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