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垄断法视角下合理数据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基于供需与价值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沈伟 陈徐安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8,148,共12页
数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交易是数据流通的重要方式。但是,数据行业的垄断特性和交易价格机制的标准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影响了数据交易积极功能的发挥。现有数据定价方案仅提供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论证,未关注... 数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新型生产要素,数据交易是数据流通的重要方式。但是,数据行业的垄断特性和交易价格机制的标准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影响了数据交易积极功能的发挥。现有数据定价方案仅提供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论证,未关注到数据交易的价格合法性问题,《反垄断法》有助于兼顾垄断规制需求和市场化定价需求,促进数据交易自由竞争与创新,与数据交易价格机制的内在要求相符合,可以作为确定数据交易价格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供需和价值是影响价格最重要的因素,拒绝交易和垄断高价构成影响供需平衡和价值确定的核心问题。拒绝交易制度不得绕开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需要更为严格地确定竞争损害效果,由数据需求方承担举证责任。劳动价值论肯定了成本和劳动对价格的基础性作用,数据交易标的可依此进行类型化划分,狭义的数据产品和数据资本的定价包含原始数据集合价格和附加于其上的数据加工劳动两个部分,后者可以通过任务定价的模式确定。以成本-利润比较法和替代性竞争价格法为基础的垄断高价定量模式是认定原始数据集合交易合理价格的基础,具体包含品质定价法和市场定价法。垄断高价的定性模式注重价格的公平性,为确定数据交易价格的合法边界提供了法律依据。企业需要避免在数据交易定价中发生固定价格、排他性价格或价格歧视等行为,并注重价格构成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交易 拒绝交易制度 垄断高价 《反垄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冲击与银行风险承担: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守伟 伍鑫 +1 位作者 潘志磊 杨斯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3,150,F0003,共18页
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利用2008—2019年中国34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气候变化冲击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气候变化冲击的增加会显著提高银行... 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利用2008—2019年中国344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气候变化冲击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气候变化冲击的增加会显著提高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银行风险管理成本是气候变化冲击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重要渠道。再次,气候变化冲击对规模较大,资本化程度较低的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更大。最后,气候保护绩效的改善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冲击增加的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整体效果仍然较弱。研究为气候变化冲击影响下深入理解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冲击 银行风险承担 银行风险管理成本 气候保护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类人化”的伦理限度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海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8,154,共15页
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在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不断提升的“主体性”维度,面临如何避免“‘类人化’僭越‘人类化’”所带来的伦理风险。问题的“紧迫性”来自AI“类人化”所造成的伦理影响的历史性和世界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是确... 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在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不断提升的“主体性”维度,面临如何避免“‘类人化’僭越‘人类化’”所带来的伦理风险。问题的“紧迫性”来自AI“类人化”所造成的伦理影响的历史性和世界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是确立AI“类人化”的伦理限度。AI伦理治理的端点在于“类人化”的“它世界”伦理构型如何合理地建立在“人类主体”与“机器主体”之间的“主体性差异”的基础之上。这个问题涉及AI伦理影响的治安型、自我技术型和文明觉悟型三大课题。一方面,要在伦理的价值对齐上发掘“失控”的“美妙”以避免“不美妙”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把“它世界”伦理构型的统治及其权力逻辑“解构”为类生命的伦理治安、个体生命的伦理自我技术和“类人化”的伦理文明觉悟。AI类人化的伦理限度由三条价值对齐的原则构成:生存性整体性伦理禁令——“机器不可完全‘可代理化’人和人类性”;生存性实例性伦理指令——“机器不可完全‘可欲化’人和人类性”;生存性独特性伦理律令——“机器不可完全‘可对象化’人和人类性”。机器重构“人”和“人类性”尽管可能会展开一个“无比美妙”的后人类文明,但它必须以上述三条伦理的价值对齐为底线原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合理对待并使得AI“类人化”保持在它应有的伦理限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人化 价值对齐 伦理限度 伦理禁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考古遗址“岩图”探讨中国艺术起源--以柿子滩“岩图”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倍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152,共10页
对于山西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发现的“岩图”,学界有不同观点与阐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该图“人神”是曲肘双手举杆,表示“立杆测影”,否定了“生殖崇拜”等说法。这个思路无疑是合理的阐释。为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图像顶部七个弧... 对于山西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发现的“岩图”,学界有不同观点与阐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该图“人神”是曲肘双手举杆,表示“立杆测影”,否定了“生殖崇拜”等说法。这个思路无疑是合理的阐释。为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图像顶部七个弧形圆点应为“北斗七星”,隐含“盖天”与“北斗”。又因天之数为七为“乾”,“人神”上半身涂实,亦属“阳”,地上六个圆点形成的“倒梯形”,为“观象台”“测影台”或望月“坎”,地之数为六,是为“阴”为“坤”,“人神”下半身(腿部)描空,为“虚”,故整个“岩图”构成天地阴阳的宇宙概念。天地、阴阳交会于“人神”,乃构成天、地、人的宇宙关系,图中“人神”应为观测天象的“天官”,故可称“天官图”。文明与艺术起源于古代天文,足见“二十六史”《艺术列传》把精通天文、《易经》的人列入其传,是有依据的,也显示了中国艺术的本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起源 柿子滩岩图 北斗七星 天官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安全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星 邱龙淼 张晨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1,147,共13页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谱写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安全与金融强国建设的系统论述,阐释金融安全与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金融强国是金融安全的基础...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谱写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安全与金融强国建设的系统论述,阐释金融安全与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金融强国是金融安全的基础和目标,金融安全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条件和保障。面向国家金融强国战略,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围绕金融强国建设的六大核心金融要素,从金融治理、金融标准、金融开放、金融反制等方面,提出以金融安全助力实现金融强国的实现路径,为不断增强大国博弈中的国家金融安全能力提供理论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安全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6
作者 王岩 程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F0002,150,共10页
生态环境治理是中西方现代化比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以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的西方现代化虽然缓解了西方国家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生态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却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相较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依然... 生态环境治理是中西方现代化比较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以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指导的西方现代化虽然缓解了西方国家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生态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却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相较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依然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不仅蕴含“天人合一”“取用有度”“敬畏生命”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而且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更批判性地超越了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二是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归,不仅注重本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民至上,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且关注全球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力求为世界人民增添生态福祉,因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真正统一性”,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性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图可鉴《历代帝王图》的历史主题——以《儒学传》为路径
7
作者 赫云 李倍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3,155,156,共12页
《历代帝王图》在初唐修史、儒学大兴的背景下绘制而成,披图可鉴一段千载寂寥的儒学文化所遭遇的磨难史,证实“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的意义。列于首位的汉昭帝组织“盐铁会议”,延续并发展了武帝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列第... 《历代帝王图》在初唐修史、儒学大兴的背景下绘制而成,披图可鉴一段千载寂寥的儒学文化所遭遇的磨难史,证实“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的意义。列于首位的汉昭帝组织“盐铁会议”,延续并发展了武帝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列第二位的汉光武帝则是传承儒学推至盛行者;“三国”虽鼎立,依然维持儒学,故魏蜀吴君主皆在“列帝图”中;之后经历分裂的南北朝,南朝维持了儒家传统,故陈朝有四位帝王列画其中,北朝仅列将儒学置首位并灭佛的帝王宇文邕;隋朝统一并延续发展儒学,故隋文、炀二帝列绘其中。《历代帝王图》展现了一段儒学经历的波澜壮阔、浴火重生的宏大历史主题,同时也包含了“鉴戒”“劝诫”后世的主题,体现了“与六籍同功”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立本 郎余令 《历代帝王图》 《儒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稳就业效应: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8
作者 陆菁 韩涵 杨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3,155,共14页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两个维度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稳就业”效应。研...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两个维度评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稳就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企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这种促进效应主要通过需求端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以及供给端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国有企业、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的就业结构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对就业规模的促进效应只在地区间呈现明显差别。研究结论为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益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就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就业规模 就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并罚原则:理论反思与制度构建
9
作者 王华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8,155,共14页
有期徒刑与拘役应当如何并罚,在理论上存在重大争议,对此应当在轻罪治理语境下重新反思。虽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并科原则转向了吸收原则,但是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吸收拘役,过度轻纵犯罪处罚,与有期徒刑和管制的并科处罚形成结构性冲突,在... 有期徒刑与拘役应当如何并罚,在理论上存在重大争议,对此应当在轻罪治理语境下重新反思。虽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并科原则转向了吸收原则,但是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吸收拘役,过度轻纵犯罪处罚,与有期徒刑和管制的并科处罚形成结构性冲突,在轻罪治理的背景下负面效应更加凸显。通过比较考察和整体分析发现,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都并非有期徒刑和拘役并罚的妥当选择,限制加重原则才是相对合理的方案。在立法论的视野中,限制加重原则与其他刑罚的数罪并罚制度更加协调,在有期徒刑与拘役的折算问题上具有理论合理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有期徒刑和拘役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并罚,可以回应轻罪治理对数罪并罚制度提出的挑战,兼顾刑罚执行的便捷性和罪刑均衡原则,顺畅地解决羁押期限折抵、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漏罪或再犯新罪的相关复杂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期拘役 拘役 轻罪治理 吸收原则 并科原则 限制加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稻北麦”背景下集体主义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10
作者 方先明 李文新 马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7,160,共16页
借助“稻米理论”中“南稻北麦”种植格局衡量地区间集体主义差异后,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样本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检验集体主义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集体主义影响较大的水稻区,居民倾向家庭养老;受集体主义影响较小的小麦区... 借助“稻米理论”中“南稻北麦”种植格局衡量地区间集体主义差异后,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样本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检验集体主义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集体主义影响较大的水稻区,居民倾向家庭养老;受集体主义影响较小的小麦区,居民倾向社会养老。机制分析表明,受集体主义影响较大地区的居民具有较低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和社会信任水平,从而偏向家庭养老。进一步分析发现,集体主义对个体偏好家庭养老的影响在农村地区、中低龄老人和女性群体中更为显著。因此,应根据地区集体主义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养老产业。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地区注重对家庭养老的公共支持,在集体主义影响较弱地区注重完善社会养老供给,以提升我国养老政策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稻北麦” 集体主义 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慈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1
作者 周中之 赵伟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9,147,共9页
荀子的慈善伦理思想研究者甚少,也许是他的性恶论所致。但他的性恶论应该被理解为“可能”为恶,后天可以“化性起伪”。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化性起伪”揭示了人性通向慈善的另一类型道路。荀子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提出的“泛利兼爱... 荀子的慈善伦理思想研究者甚少,也许是他的性恶论所致。但他的性恶论应该被理解为“可能”为恶,后天可以“化性起伪”。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化性起伪”揭示了人性通向慈善的另一类型道路。荀子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提出的“泛利兼爱德施均”,构成了其慈善伦理思想的核心和要义。“积善成德”是荀子慈善伦理的实践路线,其内含辩证思维、强调道德意志,肯定认知与环境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当代中国,荀子慈善伦理思想在治国理政、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慈善伦理 性恶论 化性起伪 积善成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文明的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
12
作者 樊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9,150,共16页
老龄化已经从趋势变为现实,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是将“老龄化”推进为老龄文明。在老龄化与老龄文明之间飞架一座伦理之桥,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的悖论是老龄文明最深层的中国问题。孝慈一体、孝德合一的伦... 老龄化已经从趋势变为现实,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是将“老龄化”推进为老龄文明。在老龄化与老龄文明之间飞架一座伦理之桥,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的悖论是老龄文明最深层的中国问题。孝慈一体、孝德合一的伦理智慧,多子女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是传统老龄文明的三维结构,自然经济、社会风尚、制度安排是其客观基础,由此形成中国老龄文明的伦理之“重”。现代老龄文明的伦理之“轻”,一言概之是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全面“超载”。中国老龄化的最大国情是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家庭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弱化甚至解构,它与古今中西文化激荡中形成的个体主义结合,形成人口结构与文化精神上的伦理超载。城市化、“后单位制”导致社会体系中“第二家庭”的淡出,二者形成老龄化进程中伦理上的不能承受之“轻”。老龄群体的应激反应,一是悲壮的伦理退出,表现为部分放弃对子女的孝道要求,形成代际伦理和解;二是以隔代带娃为集体行动的伦理救赎。新兴科技的应激响应,在为老龄提供科技出路,同时,其“孝道替代”的伦理歧路也包括巨大的文明风险。以老龄产业为核心的社会与市场的应激反应,一方面不能适应伦理型文化背景下老龄文明的深层要求,另一方面,“银发市场”“老龄教育”等理念也存在诸多伦理误区。现代老龄文明的中国形态的建构,必须建构“伦理质量”的理念,确立“伦理质量—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老龄化时代的文明质量”一体贯通的文化意识,以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着力点,探索以满足伦理需求为底层设计和顶层设计的中国式养老模式,以伦理质量提升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文明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文明 中国形态 伦理之“重” 伦理之“轻” 伦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
13
作者 黄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152,共12页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回旋叙事具体表现为情节回旋叙事、场景回旋叙事与梦境回旋叙事。情节为讲故事过程中所用技艺的总和,张爱玲在其擅长的乱世常情叙事与日常传奇叙事中运用了多种形态的情节回旋叙事,既有详写、实写,也有略写、虚写,既有单一情节,也有主辅情节交织,既有局部细节呈现,也有贯穿性情节书写,均意在突出小说主题或人物心性畸变。场景即场面与情景,系特定时空中由人物及其言行活动等共同组成的生活画面。在与听觉(声响)、视觉、对话有关的场景回旋叙事中,张爱玲通过特定场面与情景的描绘营造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生发背景及文本氛围,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生存境遇、真实心理及动态关系变化,还通过带有家族相似性的非区别性场景描绘,突出了人生的单调乏味与无尽重复。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回旋叙事也呈多样化,有对人物梦境的描写,也有以“梦”为比拟的叙写,映衬着现实的龌龊和人性的丑陋,折射了人物的深层心理、身份意识及至亲之间的尴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情境回旋叙事 情节回旋叙事 场景回旋叙事 梦境回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
14
作者 孙国锋 王慧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91,159,共15页
新质生产力是引发产业革新浪潮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聚焦区域层面,采用熵值法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对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运用2007—2022年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面板数据,检验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深入... 新质生产力是引发产业革新浪潮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聚焦区域层面,采用熵值法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对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运用2007—2022年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面板数据,检验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且这一影响具有显著的持续效应。(2)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3)政府干预对新质生产力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调节作用。(4)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异质性。在大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中小型城市,表现为抑制作用;在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非资源型城市,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发展理念 产业结构升级 固定资产投资 政府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魅”抑或“不魅”:朱子论祭祀之鬼神
15
作者 殷慧 廖春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121,F0003,156,共10页
朱子的鬼神观偏向理性化。朱子将鬼神视作气化意义上的“归伸”,“祭祀之鬼神”是将归伸义置于祭祀领域:天神地祇更接近于气化,由万物一源而实现其祭祀;祖先之祭则依赖于后人对祖先之气的继承。南宋时期的礼俗受佛、道影响颇深,朱子对... 朱子的鬼神观偏向理性化。朱子将鬼神视作气化意义上的“归伸”,“祭祀之鬼神”是将归伸义置于祭祀领域:天神地祇更接近于气化,由万物一源而实现其祭祀;祖先之祭则依赖于后人对祖先之气的继承。南宋时期的礼俗受佛、道影响颇深,朱子对佛、道、墨之鬼神丧祭思想进行批评,在思想与实践中力求排除这种神秘化倾向,故其并未对儒家传统鬼神观“赋魅”,而是在“不魅”的理性主义立场上力求“祛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鬼神 祭祀 气化 祭如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内篇》各篇间意脉的联结、推进与要义
16
作者 王鍾陵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6,158,共13页
综合“内七篇”而言:《逍遥遊》奠定了《内篇》的大言格调,并蕴育了后六篇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之萌芽。《内篇》后六篇,均有显见的承继于以前各篇的内容,同时又有其明确的推进与新创。七篇之间的意脉丝缕相串,而理论观点的发展则生生不... 综合“内七篇”而言:《逍遥遊》奠定了《内篇》的大言格调,并蕴育了后六篇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之萌芽。《内篇》后六篇,均有显见的承继于以前各篇的内容,同时又有其明确的推进与新创。七篇之间的意脉丝缕相串,而理论观点的发展则生生不息,可以看出,“内七篇”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其要者而言,《逍遥遊》的两种“逍遥”义,对以无用为大用的初步表述;《齐物论》为了消解凝固性,对怀疑主义相对论所作的犀利深微的表述,对“两行”“天鈞”“参万岁而一成纯”①以及浑然随化与物化有分等论点的阐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逍遥遊》已有表露的“齐同”与“随化”思想所作的充沛的论述;《养生主》提出保身、全性、尽年的弱者的人生要求,并对生、残、死以及生命之周流作了初步的说明;《人间世》对世事之危患、对人应慎戒处事的强调,对“心斋”概念的阐述,以及对无用即大用的铺展的表述;《德充符》对命运的说明,对文明发展弊病的反思,以及站在天人关系的高度对人应如何生存的思考;《大宗师》对于大化周流、史前演化之浑化宇宙、人文世界形成的论述,对“忘”意的突出说明,以及对开启了以庄化儒、儒庄融合进程的方内与方外之区划及三种人的设置;《应帝王》对儒家治天下理念的批判,从个人存在论上升到政治论层面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以及提供了《老》学与《庄》学的汇合点:以上种种,皆各篇理论之特色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逍遥遊》 内在逻辑 《齐物论》 《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高·治理·主体:信息可视化的美学之维
17
作者 王甦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7,F0003,160,共12页
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后,超媒体的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视线”。各种形式的绘图和信息可视化作品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作品中的亮点,即通过使用相同的数字表现所有的数据。传统的、以视觉为导向的美学已难以描绘数字时代信息可视化“独... 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后,超媒体的环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视线”。各种形式的绘图和信息可视化作品成为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作品中的亮点,即通过使用相同的数字表现所有的数据。传统的、以视觉为导向的美学已难以描绘数字时代信息可视化“独特”的审美,如今的“旅行者金唱片”“食肉兽软件”“北京中轴线”等信息可视化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种新的美学维度:在以信息可视化作品参与的“主体”,以及这些“主体”如何被可视化效果表述、挑战和呈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回归崇高”与“神秘”、“治理”与“管理”、“主体”与“自我表现”的美学,这也为理解信息可视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可视化 超媒体 崇高 美学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经典诠释的义理向度——以《洪范传》为中心的考察
18
作者 魏福明 鲁迅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156,共13页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之学的开创者,其经典诠释具有鲜明的义理向度。在《洪范传》中,王安石建构了“以五行为宗”的本体论学说,探究了《洪范》原典所蕴含的“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并对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形成了以“继...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之学的开创者,其经典诠释具有鲜明的义理向度。在《洪范传》中,王安石建构了“以五行为宗”的本体论学说,探究了《洪范》原典所蕴含的“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并对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形成了以“继天道而成性”为标志的合理的天道与人道辩证关系思想,从而批判和扬弃了弥漫于汉唐《洪范》诠释中的天人感应和五行灾异学说,推动了经典诠释由“我注六经”式的训诂之学向以“六经注我”为标志的义理之学的发展。《洪范传》是王安石经典诠释的代表性著作,在《洪范》诠释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义理之学 《洪范传》 天人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舆论伦理意义的道德哲学图景
19
作者 蒋艳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7,159,共9页
在多元文化时代,公共舆论正取代习俗、个人信念成为影响伦理道德实现的重要因素。以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与黑格尔的道德哲学理论为学术资源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诠释框架,能够逻辑与历史地复原公共舆论伦理意义的道德哲学图景,... 在多元文化时代,公共舆论正取代习俗、个人信念成为影响伦理道德实现的重要因素。以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与黑格尔的道德哲学理论为学术资源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诠释框架,能够逻辑与历史地复原公共舆论伦理意义的道德哲学图景,这种道德哲学图景在中国经验中尤为典型:口头媒介交换的公共舆论强化着一种神圣的伦理信念;印刷媒介交换的公共舆论促进着政治伦理生活的现实构建;网络媒介交换的公共舆论推动着日常伦理生活的再生产。总体而言,公共舆论的伦理意义主要以伦理生活的探索为旨趣,这将催生出立足于伦理生活视域的公共舆论研究,也将助益于智能传播时代的伦理生活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方式 公共舆论 伦理意义 道德哲学 伦理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礼乐伦理精神
20
作者 易学尧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2,156,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尊礼尚乐的礼乐型文化,“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观念及“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的思想可谓既深且厚,并由此形成了礼乐伦理精神。这种礼乐伦理精神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并凝结成卓...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尊礼尚乐的礼乐型文化,“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观念及“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的思想可谓既深且厚,并由此形成了礼乐伦理精神。这种礼乐伦理精神在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并凝结成卓尔不群的建筑伦理精神。整体上考察,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具有“以器显道”或“以器载道”的伦理价值功能,而且具有“人伦轨模”的伦理价值旨趣,凸显出儒家礼乐伦理的核心要义。传统民居建筑对儒家礼乐伦理核心要义的凸显既通过“休戚与共”的礼乐伦理秩序表现出来,亦借助“崇德贵和”的礼乐伦理敦化和“重伦守礼”的礼乐伦理规范得以强化。三者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礼乐相和”的伦理精神大厦,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建筑 礼乐伦理 休戚与共 崇德贵和 重伦守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