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535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亚外语研究》征稿启事
1
作者 《东北亚外语研究》编辑部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I0002-I0003,共2页
《东北亚外语研究》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主要为高校日语、俄语、韩国语教师及相关语种的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和其他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刊发学术水平高、内容质量上乘的稿件。办刊宗旨:以东北亚外语语... 《东北亚外语研究》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主要为高校日语、俄语、韩国语教师及相关语种的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和其他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刊发学术水平高、内容质量上乘的稿件。办刊宗旨:以东北亚外语语言学、文学及外语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刊发日语、俄语、韩国语为主的东北亚外语研究成果,带动东北亚外语研究水平的提高。主要栏目:现代语言学研究、外语教育与策略、文学论坛、翻译学研究、东北亚社会文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语 俄语 日语 东北亚外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实现区域国别学的使命?——基于《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的分析
2
作者 张蔚磊 李琳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本文综合分析了2024年发布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提出了区域国别学将担负起的两大使命——政治使命和学术使命。首先,分析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究了... 本文综合分析了2024年发布的《区域国别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提出了区域国别学将担负起的两大使命——政治使命和学术使命。首先,分析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如语言技能、问题意识、实践调查和家国情怀等,分析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其次,分析了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六大领域,提出以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培养区域国别人才。最后,在分析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和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如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齐头并进、建设国际合作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基地,构建学术发展共同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政治使命 学术使命 基本要求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明治时期新闻报道的清末赴日女留学生群像探析
3
作者 马小力 郭晓颖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清朝末年,在清政府维新派官僚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为接受近代教育而赴日留学的女性不断增加。她们或私费或官费赴日留学之举,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也受到日本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日本明治时期的《读卖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 清朝末年,在清政府维新派官僚和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为接受近代教育而赴日留学的女性不断增加。她们或私费或官费赴日留学之举,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也受到日本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日本明治时期的《读卖新闻》《东京朝日新闻》等新闻报道,分析清末赴日女留学生的群像特征,以此丰富清末女子留学史研究,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明治时期 新闻报道 清末 赴日女留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东日报》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作用
4
作者 牟岱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16-26,共11页
《泰东日报》创建于清末民初,作为大连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第一家且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其创刊后于1918年至1931年期间,在东北地区较早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本文在梳理《泰东日报》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事... 《泰东日报》创建于清末民初,作为大连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第一家且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其创刊后于1918年至1931年期间,在东北地区较早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本文在梳理《泰东日报》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事实史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泰东日报》在东北地区进行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作用:介绍了世界革命情况;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介绍了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了列宁主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思想,宣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事实证明,《泰东日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早期传播的主要渠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东日报》 马克思主义 东北地区 早期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主持人语
5
作者 陈世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3-4,共2页
无论是在19世纪的欧洲,抑或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理解社会进程、历史演变与文化形态的重要理论基石,是时代性极强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是极具时代意义的课题。无论是思... 无论是在19世纪的欧洲,抑或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理解社会进程、历史演变与文化形态的重要理论基石,是时代性极强的思想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始终是极具时代意义的课题。无论是思想意识形态还是文学艺术,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反映了特定阶级的诉求与利益。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既蕴含了阶级斗争的影响,也通过艺术化手法表现了社会冲突与矛盾。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及了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进程 马克思主义 历史演变 时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角色转变与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研究
6
作者 田秀坤 李寅辉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90-99,共10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迎来了新文科建设和教育数字化的新时代,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于此背景,本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迎来了新文科建设和教育数字化的新时代,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是检验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从新文科建设、教育数字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与新挑战,探讨了高校外语教师角色转变对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外语教师 人才培养能力 新文科建设 教育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化社会中的“老年”探究——以日本退休题材畅销小说为视角
7
作者 童晓薇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62-73,共12页
退休对支撑日本“企业中心”社会运转的广大工薪族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同时,退休作为一种制度,以外界强制的方式提醒当事人从此进入老境,要求他们过上与老年“相匹配”的生活,使“老年”成为一种被标准化的规训,约束着他们的想... 退休对支撑日本“企业中心”社会运转的广大工薪族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同时,退休作为一种制度,以外界强制的方式提醒当事人从此进入老境,要求他们过上与老年“相匹配”的生活,使“老年”成为一种被标准化的规训,约束着他们的想法和行动,造成退休后“第二人生”的建构困难重重。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始,日本陆续出现以“退休”为题材的小说,其中不少作品登上畅销书榜,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热议。本文以退休题材畅销小说为视角,通过分析小说对退休者苦境和窘境的讲述,考察老年自我认知建立的特点与困难,反思老年的意义,为身处老龄化社会中的我们构建积极老年观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退休 畅销小说 老龄化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发展“区域国别学”的战略路径研究
8
作者 吕平 马若涵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34-48,共15页
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被列入“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这为外国语大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尤需结合本校实情,选取兼具国家战略意义与研究成本优势的国家持续开展研究。本文认为,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发展“区域国别... 2022年,“区域国别学”正式被列入“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这为外国语大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尤需结合本校实情,选取兼具国家战略意义与研究成本优势的国家持续开展研究。本文认为,地方类外国语大学发展“区域国别学”首先要确保研究对象满足三项战略要素:符合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定位、兼具国家实力与发展意愿、属于“再构建国家”范畴。其次,地方类外国语大学还需明晰目标定位、资源利用与学科发展意义,紧跟国家战略制定学科目标与课程体系,发挥院校既有语言专业优势,实现投入资源的循环利用,并鼓励开展“区域国别学+N”的跨领域、跨学科、跨院校研究,让地方类外国语大学的“区域国别学”体现多学科、跨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类外国语大学 区域国别学 区域国别研究 再构建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
9
作者 常俊跃 刘兆浩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16-25,共10页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在梳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尝试界定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构成框架,探讨了系统论思想对研究和实践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意义。对相关文献分析后发...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现有文献,在梳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尝试界定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构成框架,探讨了系统论思想对研究和实践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意义。对相关文献分析后发现,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可理解为,教育主体在一定思想理念指导下,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能够创造的教育条件所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样式,该模式主要涉及区域国别学学科设置、区域国别学专业设置、区域国别学课程设置等一级要素。希望本文能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构建由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层级要素构成的理论模型,为探索各要素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实践中可能的设计及指导模型搭建与样式选择的思想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美论”视域下汉语典故日译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例
10
作者 张洁 丁若莹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许渊冲的“三美论”翻译理论主张“意美、音美、形美”的美学追求,对于重在实现语言之美的典故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作为政治经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语种翻译版本精益求精、准确到位,成为政治话语翻译的典范及“三美论”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论”翻译理论主张“意美、音美、形美”的美学追求,对于重在实现语言之美的典故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作为政治经典,《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语种翻译版本精益求精、准确到位,成为政治话语翻译的典范及“三美论”翻译理论的实践范例。本文通过自建汉日双语平行语料库并基于“三美论”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典故日译进行统计分类和翻译策略评鉴。研究表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典故日译充分体现了翻译中的“意美、音美、形美”特征,实现了语言美感的再现和再创造。如何在翻译中凸显政治话语的“三美”以便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典故日译为其他政治文献的翻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美论”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典故日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韩中翻译领域的MTPE模式构建
11
作者 徐智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100-115,共16页
本研究在新文科视域下以实现AI赋能国际中文教育为目标,有机结合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探讨韩中翻译领域的MTPE模式构建问题。通过问卷调研、访谈和有声思维报告的方式,观察韩国中文学习者运用机器翻译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建构了系统性的《M... 本研究在新文科视域下以实现AI赋能国际中文教育为目标,有机结合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探讨韩中翻译领域的MTPE模式构建问题。通过问卷调研、访谈和有声思维报告的方式,观察韩国中文学习者运用机器翻译的实际情况,并据此建构了系统性的《MTPE操作指南》。该《MTPE操作指南》以学生的MTPE能力问题为导向,从整合性与创新性的角度构建了“两种编辑”与“三个阶段”相辅相成的MTPE模式。通过对《MTPE操作指南》的建构与解释,旨在服务于MTPE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翻译素养,推动新文科视域下高端中韩互译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新文科 韩中翻译 MTPE模式 操作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昭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表”与“里”——以1929年《改造》评论奖为线索
12
作者 向志鹏 杨伟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27-40,共14页
1929年宫本显治与小林秀雄同时获得杂志《改造》评论奖一事被视为日本昭和文学史上的著名事件。宫本显治的文章《败北的文学》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对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生涯进行了阶级论式的重构与批判,反映出日本昭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 1929年宫本显治与小林秀雄同时获得杂志《改造》评论奖一事被视为日本昭和文学史上的著名事件。宫本显治的文章《败北的文学》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对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生涯进行了阶级论式的重构与批判,反映出日本昭和初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流方向。小林秀雄的文章《种种构思》则以自我意识解析的批评方法,将矛头指向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浮于观念的公式主义倾向。通过克服二元对立的解读视点,进而将宫本显治与小林秀雄的主张视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化”过程中必然会形成的“表”与“里”两个侧面,不仅能够明晰二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矛盾互补关系,更有助于深入理解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推进运动的同时存在的“忽视现实”与“忽视理论”两类隐患,并最终暗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崩溃之后必然会出现的两种转向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 宫本显治 小林秀雄 马克思主义 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主持人语
13
作者 张蔚磊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3-4,共2页
在全球化深度演进、国际交往与合作愈发紧密的时代语境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洞悉世界格局、增进国际理解与协作的关键学术领域,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一方面,它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依据,能帮... 在全球化深度演进、国际交往与合作愈发紧密的时代语境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洞悉世界格局、增进国际理解与协作的关键学术领域,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一方面,它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依据,能帮助我们精准把握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把握 时代语境 区域国别研究 世界格局 学术主持人 全球化 相互理解 外交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川端康成文学阅读史分析
14
作者 王瑞方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74-82,共9页
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接受而言,通过译介、欣赏和读解形成了其广义上的“阅读史”。分析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可以看出外国文学在中国接受的某些规律性特征。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端康成文学在中国的读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 对于中国的外国文学接受而言,通过译介、欣赏和读解形成了其广义上的“阅读史”。分析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可以看出外国文学在中国接受的某些规律性特征。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端康成文学在中国的读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一般文学”层面的读解,主要在于揭示川端康成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二是“日本文学”“日本人”“日本国”层面的读解,其指归是服务于国别研究;三是在互联网普及与新媒体技术发达的背景之下,川端康成文学的读解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弥散化的特征。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阅读史,既是外国文学在中国阅读史上的一个典型,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文学接受与文化包容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阅读史 川端康成文学 日本文学 国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俄双及物构式语义对比研究
15
作者 于鑫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61-71,共11页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和俄语中的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对比。在这两种语言中,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和形式基本相同,但在语义引申、使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基本构式义都是“实物传递”,并可以通过隐喻派生出抽象事物、行为、信息...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和俄语中的双及物构式进行了对比。在这两种语言中,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和形式基本相同,但在语义引申、使用范围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基本构式义都是“实物传递”,并可以通过隐喻派生出抽象事物、行为、信息、名称等传递意义,汉语双及物构式还可以表示“获取”意义。构式压制在汉俄双及物构式中有不同的体现。该构式在使用时可以缺省某些构件,缺省动词的情况在俄语中更为常见。汉俄双及物构式的原型义动词“给”和дать具有相同的初始意义,但受不同语言结构特点的影响,它们的词义引申和语法化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及物构式 引申机制 构式压制 构式变异 汉俄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视域下外语学科区域国别课程的融合策略与实践探析
16
作者 刘川菡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本文旨在探索外语学科如何发挥其人文特色,培养具有语言优势的区域国别人才。首先厘清外语学科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与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在研究范围、方法和目标上的异同,进而考察当前外语学科区域国别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局限,在... 本文旨在探索外语学科如何发挥其人文特色,培养具有语言优势的区域国别人才。首先厘清外语学科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与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在研究范围、方法和目标上的异同,进而考察当前外语学科区域国别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外语学科现有课程体系中有效融入区域国别问题导向。通过对国内20所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的系统调研可以发现,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传统语言文学课程与区域国别问题导向缺乏有机融合、对中国本土与日本研究的结合不够深入两个局限。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中国海洋大学日语专业在“语言+”融合性课程上的实践路径,重点分析该校如何通过设置“中日Z世代的语言与价值观”主题课程,实现“从语言现象解读社会文化变迁”的教学创新。实践表明,立足语言视角、强调问题导向的融合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向具有研究能力的区域国别人才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学科 区域国别研究 日语专业 语言+ 融合性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地带》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映射
17
作者 杨月 陈世华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5-15,共11页
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品《真空地带》讲述了无产者出身的木谷在军营和监狱中的人格挣扎,以及知识分子曾田对身份符号化和军国体制的反思与反抗,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视角下军国体制对个体的压迫以及无产者与知识分子的抗争情形,... 日本战后派文学的代表作品《真空地带》讲述了无产者出身的木谷在军营和监狱中的人格挣扎,以及知识分子曾田对身份符号化和军国体制的反思与反抗,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物化理论视角下军国体制对个体的压迫以及无产者与知识分子的抗争情形,揭示了天皇制作为国家权力异化的根源,展现出作者野间宏对革命运动的关注和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对野间宏作品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战后日本文学批判精神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东亚语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间宏 《真空地带》 马克思主义思想 物化 国家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折射”现象——以曹文轩作品的韩译为例
18
作者 孟阳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95-108,共14页
本文对韩国图书市场出版的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统计,将出版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曹文轩作为研究对象。站在文化翻译视角,分析总结其韩译的“折射”现象特征,借此探索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同时鉴于勒菲弗... 本文对韩国图书市场出版的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统计,将出版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曹文轩作为研究对象。站在文化翻译视角,分析总结其韩译的“折射”现象特征,借此探索中国青少年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同时鉴于勒菲弗尔在文化翻译视角下提出的“折射”概念范围广且模糊,本文将其范围局限在文本变化最明显的“简化”和“显化”上,总结了青少年儿童文学中韩翻译的“折射”现象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儿童文学翻译 勒菲弗尔 “折射” 中韩翻译 曹文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献成语日译中的具体化处理研究——以《二十大报告》为例
19
作者 胡小春 秦上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1期83-94,共12页
政治文献中的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处理妥帖,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以《二十大报告》中的成语及其日语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识解中的具体化理论,观察政治文献中的成语日译,讨论译者的识... 政治文献中的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处理妥帖,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本研究以《二十大报告》中的成语及其日语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识解中的具体化理论,观察政治文献中的成语日译,讨论译者的识解操作。研究发现,在对政治文献中的成语进行日译时,由于汉语和日语具有相近的语言文化背景,当目标语中存在对应成语时,则直接采用目标语中的成语作为译文;但在更多情况下,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并无直接对应,译者则基于认知识解操作,通过“具体化”处理手段,运用意译法等更为灵活的方法进行翻译,虽舍弃形式上的对等,却达到了内容上“忠实”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献翻译 成语日译 具体化 《二十大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联时期两岸左翼留日诗人诗学共同体的建构——以东京“左联”与“文联”东京支部为中心
20
作者 李薇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5年第2期50-60,共11页
左联时期,两岸左翼留日作家无疑是中国左翼文学传播与话语构建的一支重要的域外“本土”力量,但学界尚未对其展开充分的研究。本文以东京“左联”与“文联”东京支部的文艺交流为例,考察两岸留日诗人如何借助域外语境和双方创办的左翼... 左联时期,两岸左翼留日作家无疑是中国左翼文学传播与话语构建的一支重要的域外“本土”力量,但学界尚未对其展开充分的研究。本文以东京“左联”与“文联”东京支部的文艺交流为例,考察两岸留日诗人如何借助域外语境和双方创办的左翼同人杂志开展诗学互动与话语空间共构,以再现东京“左联”留日诗人在异域语境下,在中国内地和日据时期的台湾地区(中国)与日本之间进行文学交流的足迹,还原其为推进两岸左翼诗学共同体建构做出的艰辛努力和突出贡献,为抗战时期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中国)左翼诗学共同体建构研究提供新参照和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左联” “文联”东京支部 两岸左翼留日诗人 诗学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