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9,8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讯
1
作者 项琳斐 孙斯坦 世界建筑 2025年第1期112-113,共2页
建筑教育家吴焕加先生逝世我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焕加先生(图1)于2025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吴焕加先生出生于苏州,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次年转入建筑工程学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城市规划和建... 建筑教育家吴焕加先生逝世我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焕加先生(图1)于2025年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吴焕加先生出生于苏州,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次年转入建筑工程学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史与理论教学工作40余年。吴先生从1957年开始主讲外国现代建筑史,1980年代后多次前往欧洲及北美考察,在多所大学及国际机构讲学;先后出版了《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20世纪西方建筑史》等深具影响力的著作,在西方建筑史教学和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吴焕加先生是中国建筑教育领域从事世界建筑史与建筑理论研究,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研究最主要的开拓者与引领者之一,1980年代以来,他为及时引进与介绍国际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引领中国建筑教育与建筑创作与国际现代建筑接轨、推进中国建筑理论思潮与建筑创作现代化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近现代建筑史与建筑理论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创作 建筑历史与理论 中国建筑教育 西方建筑史 现代建筑史 城市规划 航空系 世界建筑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资料与新路径:新中国早期建筑期刊对外国建筑资讯之译介(1949-1966年)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亦师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新中国的国际建筑交流工作成果颇丰,而1949年创刊的《工程建设》、1954年创刊的《建筑学报》和《建筑译丛》,以及1955年创刊的《城市建设译丛》等分工登载了各种交流活动和国外建筑发展的系列报道,对开阔广大建筑工作者眼界和促进其思... 新中国的国际建筑交流工作成果颇丰,而1949年创刊的《工程建设》、1954年创刊的《建筑学报》和《建筑译丛》,以及1955年创刊的《城市建设译丛》等分工登载了各种交流活动和国外建筑发展的系列报道,对开阔广大建筑工作者眼界和促进其思考起到重要作用。对比这些期刊所载外国建筑资讯内容的不同,论述1954-1966年间各刊的立场、内容及其反映的编辑方针,结合档案资料分析其趋势、特点及其原因,并围绕若干重要论题讨论外国资讯对国内建筑发展的影响与意义,从而凸显新中国早期建筑期刊所载外国建筑资讯作为新资料的重要性,及其对开拓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建筑期刊 国际建筑交流 外国建筑资讯 编辑方针 新中国建筑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衡受热下青藏高原航站楼太阳能热量迁移及其空间模式优化
3
作者 李欣 成辉 +1 位作者 刘加平 赵元超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41-45,共5页
青藏高原航站楼的非均衡受热问题极为突出,表现为太阳直接辐射的差异化时空分布。即上部、南向、日间极佳,而下部、北向、夜间极差。极差区域与时段的热负荷,是造成在地航站楼能耗巨大的根源。因此,如何通过上→下、南→北、日→夜的热... 青藏高原航站楼的非均衡受热问题极为突出,表现为太阳直接辐射的差异化时空分布。即上部、南向、日间极佳,而下部、北向、夜间极差。极差区域与时段的热负荷,是造成在地航站楼能耗巨大的根源。因此,如何通过上→下、南→北、日→夜的热量迁移实现削峰填谷,是解决非均衡受热下上述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依循“空间模块研发—空间模式优化—空间模式应用”的逻辑展开研究。以建筑空间为载体,以热量迁移为目标,研发两者耦合下的“集热、蓄热、供热、保温”空间模块;基于航站楼建筑原型,整合上述空间模块,优化在地航站楼空间组织模式;运用ANSYS Fluent软件,模拟、比较空间组织模式优化前后的热量分布,验证空间模式优化的有效性。旨在通过改善非均衡受热问题,提升无机械设备工况下室内热环境,达成青藏高原航站楼运维阶段节能降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受热 青藏高原 航站楼 热量迁移 空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城市更新实施的“全链——终端”模式研究及实践探索
4
作者 恽爽 尹稚 +1 位作者 杨超 高莺 世界建筑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存量形势下的城市更新规划及实施面临全面转型,文章由此提出“全链—终端”模式框架。前者包含“全过程—全维度”的实施统筹模式、“跨学科—多专业”的实施支撑模式和“协作式—陪伴式”的实施服务模式;后者则针对“最后一公里”定制... 存量形势下的城市更新规划及实施面临全面转型,文章由此提出“全链—终端”模式框架。前者包含“全过程—全维度”的实施统筹模式、“跨学科—多专业”的实施支撑模式和“协作式—陪伴式”的实施服务模式;后者则针对“最后一公里”定制可推广的政策保障机制、可复制的市场参与经验和可持续的社区自治平台,走向空间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模式转型 面向实施 最后一公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滨海乡村街巷空间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以福州滨海平原地区为例
5
作者 郑媛 梁枫 +1 位作者 洪婷婷 林志森 世界建筑 2025年第5期20-26,共7页
滨海乡村人居环境处于海洋与陆地两种环境基质的交互地带,其空间格局与人地关系更加丰富与复杂,受气候变化扰动影响显著。目前滨海乡村相关研究较少关注海洋气候影响下的适应性营建模式,且既有研究范式缺乏应对多变量问题的数据支撑。... 滨海乡村人居环境处于海洋与陆地两种环境基质的交互地带,其空间格局与人地关系更加丰富与复杂,受气候变化扰动影响显著。目前滨海乡村相关研究较少关注海洋气候影响下的适应性营建模式,且既有研究范式缺乏应对多变量问题的数据支撑。文章以福州滨海平原地区为例,解析滨海乡村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利用遗传算法分析多目标协同下街巷空间形态参数的择优区间,并通过数据相关性及回归分析揭示空间形态与气候要素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层级建构滨海乡村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旨在为低碳、韧性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设计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乡村 街巷空间 气候适应性 遗传算法 营建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模型视角下校园建成环境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6
作者 王青 王琰 李志民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在健康中国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校园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通过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品质提升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选取老城区高密度社区内的5所中学调研,在社... 在健康中国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校园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通过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品质提升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选取老城区高密度社区内的5所中学调研,在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的共性嵌套结构,以多层线性模型为研究方法,多层面、多维度地探讨校园政策环境、客观建成环境、感知建成环境共同对学生社交休闲类和球类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各层面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下,总结出可达性感知、功能性感知、可比容积率是促进社交休闲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舒适性感知、可达性感知、生均用地面积、场地与设施数量等是促进球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以期从促进学生健康的角度为校园健康环境营建提供线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学 校园建成环境 体力活动 多层线性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仿真疏散模拟的大型专业足球场看台剖面优化设计研究
7
作者 梁斌 南希 +1 位作者 张天琪 张尚琪 世界建筑 2025年第5期99-103,共5页
本文从60,000座大型专业足球场的看台剖面设计切入,以国内外多个大型专业足球场案例为数据基础,运用Pathfinder进行仿真疏散模拟,解析疏散效率与看台剖面设计的密切关系,得出看台分层、疏散口竖向位置、包厢位置、看台重叠程度、内外场... 本文从60,000座大型专业足球场的看台剖面设计切入,以国内外多个大型专业足球场案例为数据基础,运用Pathfinder进行仿真疏散模拟,解析疏散效率与看台剖面设计的密切关系,得出看台分层、疏散口竖向位置、包厢位置、看台重叠程度、内外场关系5个因素对疏散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剖面设计优化建议,为我国的专业足球场设计研究提供量化依据和科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专业足球场 看台剖面 疏散设计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与重构:对米开朗基罗圣乔瓦尼教堂厚墙方案的解析
8
作者 李倩 胡恒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28-33,共6页
米开朗基罗为圣乔瓦尼教堂设计的厚墙方案只留下一张平面手稿,后续研究者往往基于其助手调整过的木质模型进行设计解读,从而出现了误读,模型的出现损减了人们对于原设计的认知。本文回归设计手稿,基于最原始的材料分析厚墙方案并尝试重... 米开朗基罗为圣乔瓦尼教堂设计的厚墙方案只留下一张平面手稿,后续研究者往往基于其助手调整过的木质模型进行设计解读,从而出现了误读,模型的出现损减了人们对于原设计的认知。本文回归设计手稿,基于最原始的材料分析厚墙方案并尝试重构教堂空间,还原设计中的诸般细节,解读米开朗基罗的概念逻辑、设计理念及思想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 集中式教堂 圣乔瓦尼教堂 误读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致校园”:当代大学校园系统性建设新范式
9
作者 董丹申 王健 +1 位作者 朱佐想 王静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181-187,共7页
中国大学校园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交通复杂、校城隔离及缺乏社区感等挑战,亟需新的建设范式应对。“精致校园”作为一个系统性建设新范式,倡导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和发展6个不同阶段实现校园的高质量建设与可... 中国大学校园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交通复杂、校城隔离及缺乏社区感等挑战,亟需新的建设范式应对。“精致校园”作为一个系统性建设新范式,倡导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和发展6个不同阶段实现校园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包含6个核心宗旨:即师生为本、人文传承、整体有序、多元共生、智慧创新和持续生态,并延申出大学校园建设的6个分类目标、24项控制方向、48个控制子项及其对应的多个控制要素,以此构建宗旨—目标—方法—要素4个层级的校园建设新范式。“精致校园”旨在探索一条协调历史文化与现代需求的未来发展路径,整合总结全球高校实践经验,并通过UAD产研深度融合下的多设计实践案例,论证与补充该范式的完整性与可行性。研究成果有望在系统性引导城市大学校园建设、促进“城市—校园”一体化共生发展、为大学校园在新时代的建设与运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致校园 大学校园 城市更新 校园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迪庆地区藏族传统民居区系研究
10
作者 潘曦 张辰晨 邓晓颖 世界建筑 2025年第5期35-42,共8页
论文基于对云南迪庆地区41个典型藏族聚落的调查,对该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的区系展开研究。迪庆的藏族传统民居在建造技术、功能空间、文化象征维度的特征要素上有着丰富的做法,这些做法类型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 论文基于对云南迪庆地区41个典型藏族聚落的调查,对该地区藏族传统民居的区系展开研究。迪庆的藏族传统民居在建造技术、功能空间、文化象征维度的特征要素上有着丰富的做法,这些做法类型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两大区系:山地区和草原区。其中,山地区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雪山区、雪山—草原过渡区两个子片区。这种区系的形成,主要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族群互动3个影响因素有关,既体现了民居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不同民族建筑传统之间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区系 藏族 迪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建设与设计的价值
11
作者 张悦 世界建筑 2025年第5期4-4,共1页
《世界建筑》选题计划邀请指定出题人以自身学术科研关注为切入点提出选题,不定期发布,探索建筑领域的前沿热点话题。出题人:张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世界建筑》选题计划邀请指定出题人以自身学术科研关注为切入点提出选题,不定期发布,探索建筑领域的前沿热点话题。出题人:张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学术方向为可持续城乡社区规划与设计,主持规划设计的项目获得WA中国建筑奖社会公平奖优胜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北京市优秀村镇规划设计奖、Holcim全球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区金奖与全球铜奖等学术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城乡社区规划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运河的遗产化历程与保护模式:以比斯顿运河为例
12
作者 王鑫 刘烨 +1 位作者 马宣利 汤岳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本文对英国运河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基于理念、主体、对象将运河遗产化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归纳其兼顾突出普遍价值、地域性、多层级和敏感性的遗产认定和保护原则。英国的运河遗产保护体现了地域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特性... 本文对英国运河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基于理念、主体、对象将运河遗产化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归纳其兼顾突出普遍价值、地域性、多层级和敏感性的遗产认定和保护原则。英国的运河遗产保护体现了地域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特性,19世纪末依托文学作品传播运河文化,二战后进行水系国有化,持续开展保护实践探索。研究聚焦运河遗产保护的空间策略,基于历史语境和空间视角选择了诺丁汉市比斯顿运河作为典型例证,分析运河与城镇空间的关联。以历史研究和实地考察为依据,阐释“生活因水更美好”的理念,探讨运河遗产保护的实践路径与空间场景。总结出规划先导、体系支撑、场所更新的保护模式,期望对我国运河遗产的适应性保护利用提供借鉴,实现历史、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融合,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遗产 工业遗产 诺丁汉 比斯顿 滨水空间 遗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足联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世界杯足球场设计研究
13
作者 陆诗亮 杜小璇 张宗琦 世界建筑 2025年第5期90-98,共9页
针对当代语境下世界杯足球场建设面临的制约与挑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梳理国际足联发布的有关可持续理念的官方报告,结合世界杯的既有建设实践,从国家理性、本体理性、技术理性3个方面探讨世界杯建筑在可持续战略中的内涵与外... 针对当代语境下世界杯足球场建设面临的制约与挑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梳理国际足联发布的有关可持续理念的官方报告,结合世界杯的既有建设实践,从国家理性、本体理性、技术理性3个方面探讨世界杯建筑在可持续战略中的内涵与外延,辩证地考量既往和未来世界杯足球场建设中的理性,厘清我国未来承办世界杯的困局与破局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足联 世界杯 可持续发展 国际足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专业足球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广府民居天井空间构成要素与区域特征量化分析
14
作者 高博 王锦宁 世界建筑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广西地处广府文化的边缘区域,复杂地理环境与多元文化融合使该地区广府民居天井空间具有类型多样性与非典型性特征。结合方言谱系,本文基于方言分区、建筑类型、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要素对天井进行数据统计,借助SPSS软件量化分析空间... 广西地处广府文化的边缘区域,复杂地理环境与多元文化融合使该地区广府民居天井空间具有类型多样性与非典型性特征。结合方言谱系,本文基于方言分区、建筑类型、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要素对天井进行数据统计,借助SPSS软件量化分析空间区域特征,探讨天井空间形态与方言谱系之间的文化关联与分异规律,为广西广府民居的保护更新与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府民居 方言谱系 天井 SPSS 空间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栅干栏与高台城垣:工具史视野下青铜时代巴蜀聚落建筑的文化技术探究
15
作者 徐辉 邓宇瀚 范银典 世界建筑 2025年第1期34-41,共8页
本文立足于工具史视野审视青铜时代的巴蜀聚落建筑,阐述以“木栅干栏与高台城垣”为空间特征的聚落建筑文化技术。通过分析以农业栽培及青铜礼器为生业特色的蜀地聚落建筑,以盐泉渔猎及青铜兵器为生业特色的巴地聚落建筑;论述青铜时代... 本文立足于工具史视野审视青铜时代的巴蜀聚落建筑,阐述以“木栅干栏与高台城垣”为空间特征的聚落建筑文化技术。通过分析以农业栽培及青铜礼器为生业特色的蜀地聚落建筑,以盐泉渔猎及青铜兵器为生业特色的巴地聚落建筑;论述青铜时代巴蜀地区基于生产生活、宗教王权、安全防御等复杂职能的干栏建筑空间逐步走向多样化,同时高台宫室及夯土城垣的大型聚落形态也呈现规模化,并进一步发现其聚落建筑的功能分区明晰,具有显著的轴线及围合性特征;聚落类型可分为木栅城垣与夯土城垣,建筑类型可分为干栏建筑与高台宫室。其中大型祭祀台及宫室区位于聚落核心区域,围绕祭祀台与宫室区形成向心性的仪式空间。这种向心性秩序把青铜时代社会分层系统中类“尖锥体”的等级结构物化于物质空间中,体现了方国联盟集团的共同利益与意志,是青铜时代巴蜀社会制度系统的空间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建筑 文化技术 木栅干栏 高台宫室 夯土城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洛·斯卡帕的历史建筑空间改造有机策略解读
16
作者 黄海静 孙玥 世界建筑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在无机工业中追求自然,在现代热潮中对话历史,卡洛·斯卡帕的有机设计观念似乎是他所处时代的“反向推动力”,却是比多数反对声音都更尊重空间的演变与生长。当代成规模的历史建筑空间改造项目,不仅需要考虑历史的复原、定格和保护... 在无机工业中追求自然,在现代热潮中对话历史,卡洛·斯卡帕的有机设计观念似乎是他所处时代的“反向推动力”,却是比多数反对声音都更尊重空间的演变与生长。当代成规模的历史建筑空间改造项目,不仅需要考虑历史的复原、定格和保护,更要关注历史在现代环境中的自然融入与活力延续。本文解读卡洛·斯卡帕的有机设计观及其在历史建筑改造中的实践,总结提出外部环境的接纳与模拟、空间序列的分解与重构、细部构件的并置与分离三大有机改造策略,阐述其对历史建筑空间改造的现代启发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设计观 卡洛·斯卡帕 历史建筑空间 改造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建成环境的可解释智能城市设计转型:综述与框架
17
作者 杨俊宴 孙昊成 黄雨悦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67-70,共4页
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智能城市设计成为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泛化应用导致设计同质化与“黑箱”生成问题,制约了城市设计的在地性与原创性,亟需构建可解释的智能设计方法。本文梳理... 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智能城市设计成为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泛化应用导致设计同质化与“黑箱”生成问题,制约了城市设计的在地性与原创性,亟需构建可解释的智能设计方法。本文梳理了应对建成环境复杂性的4类智能设计方法,并引入可解释模型提升决策透明度,通过混合智能人机交互模式,整合人工智能与城市设计多主体的专家经验,最终构建了融合建成环境自组织规律与规划管控要求的可解释智能设计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智能城市设计 可解释人工智能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营造学社为什么选择“川康”进行古建调查
18
作者 冯棣 何曼琪 欧亚美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130-135,共6页
以“川、康古建调查”命名的考察是中国营造学社用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田野调查,留下厚重且珍贵的学术史遗产。研究以近代显学“川康研究”为背景,聚焦营造学社部署“川康”路线的原因,梳理此次调研的相关学术产出,并补充发掘了这一... 以“川、康古建调查”命名的考察是中国营造学社用时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田野调查,留下厚重且珍贵的学术史遗产。研究以近代显学“川康研究”为背景,聚焦营造学社部署“川康”路线的原因,梳理此次调研的相关学术产出,并补充发掘了这一段学术史对推进建筑史建构、地方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营造学社 川康 中国建筑史 田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比较视野中的金泽町家情报馆
19
作者 卢健松 曹粤宁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122-129,共8页
客观地认知跨地域的考察民居适应机制,有利于汲取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经验。在比较视野下增强自身认同感和民居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为中国民居的现代化更新提供可参照的路径。借联合教学活动的契机,2023年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团... 客观地认知跨地域的考察民居适应机制,有利于汲取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经验。在比较视野下增强自身认同感和民居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为中国民居的现代化更新提供可参照的路径。借联合教学活动的契机,2023年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团队前往日本金泽进行在地考察。作为多雨雪的寒带滨海地区,金泽与中国南方气候、地理条件相异,其町家建筑却与中国南方木构商业民居的外表相似。本文以金泽町家情报馆为案例,阐释金泽町家的形制特征,对比中日两地现存民居的不同特点,分析材料建构、地形气候、文化民俗的影响下,两者在空间布局、界面构造、营建技艺方面展现的异同,指出作为不同地区的木构民居,二者在材料构造上高度相似,但在空间布局、表皮构造上存在根本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地域的民居研究 传统木构商业建筑 民居自适应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的全流程策略与实践
20
作者 涂慧君 张恬霖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93-97,共5页
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的动态协同正深刻影响着建筑设计传统范式,本文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全流程策略框架,涵盖策划、深化、呈现三阶段,探索生成式设计平台在策划、布局、物理、结构、造型、形态、交互7个环节的应用效能,以海... 人工智能与建筑设计的动态协同正深刻影响着建筑设计传统范式,本文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全流程策略框架,涵盖策划、深化、呈现三阶段,探索生成式设计平台在策划、布局、物理、结构、造型、形态、交互7个环节的应用效能,以海南陵水某文体中心设计实践验证,旨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同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式设计 设计辅助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