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对巨噬细胞衰老及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影响和分子机制,以及PE在肝损伤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利用阿霉素建立巨噬细胞衰老模型,并给予PE处理。通过腹腔联合注射PE和...目的·探讨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对巨噬细胞衰老及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影响和分子机制,以及PE在肝损伤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利用阿霉素建立巨噬细胞衰老模型,并给予PE处理。通过腹腔联合注射PE和脂多糖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观察PE对肝损伤的影响。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等检测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衰老标志物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生物活性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RNA测序结合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细胞组分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筛选PE促进巨噬细胞衰老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中肌醇需求酶1α(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spliced X 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s)、转录激活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ATF4、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结果·PE显著促进巨噬细胞衰老标志物SA-β-gal、p21、p16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生物活性因子的表达。RNA测序分析显示内质网应激参与PE促进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表达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表明,PE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表达。体内实验证实PE通过内质网应激加剧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结论·PE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生物活性因子分泌,进而加重脂多糖诱导的肝损伤。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分析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双肌瓣吻合术在治疗早期胃上部癌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近端胃切除联合...目的·比较分析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双肌瓣吻合术在治疗早期胃上部癌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近端胃切除联合双肌瓣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31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机器人辅助手术组(机器人组,20例)和腹腔镜辅助手术组(腹腔镜组,1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上消化道造影和食管胃镜检查,判断是否有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同时,使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的胃癌特异模块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tomach 22,QLQ-STO22)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Siewert分型以及肿瘤的病理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机器人组的胃食管吻合时间较腹腔镜组显著缩短[(31.09±8.23)min vs(43.73±8.83)min,P<0.001],而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流质饮食开始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共有30例患者完成(其中机器人组失访1例)。上消化道造影及食管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仅腹腔镜组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机器人组出现A级和B级反流性食管炎各1例,腹腔镜组出现B级反流性食管炎1例。2组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ORTC QLQ-STO22评分结果显示,机器人组在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饮食受限3个维度的评分,以及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腹腔镜组(均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双肌瓣吻合手术安全可行,术中吻合时间更短,且在术后功能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患者在不同情绪背景下的抑制控制表现及心理机制,了解情绪调节困难对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28名男性AUD住院患者(AUD组)和28名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健...目的·探究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AUD)患者在不同情绪背景下的抑制控制表现及心理机制,了解情绪调节困难对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28名男性AUD住院患者(AUD组)和28名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采用情绪Go/Nogo任务(愤怒/中性表情面孔)评估被试行为抑制功能,结合层级贝叶斯漂移扩散模型(hierarchical drift-diffusion model,HDDM)量化他们的认知参数(漂移率、决策阈值、非决策时间)。通过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和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AUDIT)进行临床评估,并运用bootstrap法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结果·AUD组在DERS总分及所有子维度(目标导向行为、冲动控制、策略获取、情绪清晰性)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为层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UD组误按率[F_((1,54))=8.62,P=0.005]与遗漏率[F_((1,54))=4.28,P=0.043]更高,且愤怒面孔刺激反应时普遍延长[F_((1,54))=12.26,P=0.001]。认知建模显示AUD组漂移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F_((1,54))=15.56,P<0.001],提示信息加工效率受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显示,在愤怒面孔刺激条件下,漂移率部分中介组别对误按率的影响,总间接效应值为9.564(95%CI 3.874~16.387);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水平情绪调节困难(比平均值高1个标准差)条件下间接效应增强至10.133(95%CI 3.963~17.927),而低水平(比平均值低1个标准差)时效应为9.011(95%CI 3.778~14.921)。结论·AUD患者信息加工效率的降低部分解释了患者的抑制控制功能障碍,且该影响与个体情绪调节能力存在关联。提示社会威胁信息加工异常可能是AUD患者,特别是在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个体抑制控制功能损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对巨噬细胞衰老及其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影响和分子机制,以及PE在肝损伤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利用阿霉素建立巨噬细胞衰老模型,并给予PE处理。通过腹腔联合注射PE和脂多糖构建小鼠肝损伤模型,观察PE对肝损伤的影响。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等检测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等衰老标志物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生物活性因子的表达水平。通过RNA测序结合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细胞组分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筛选PE促进巨噬细胞衰老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中肌醇需求酶1α(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spliced X 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s)、转录激活因子6(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ATF6)、ATF4、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结果·PE显著促进巨噬细胞衰老标志物SA-β-gal、p21、p16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生物活性因子的表达。RNA测序分析显示内质网应激参与PE促进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表达的作用。进一步的实验表明,PE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表达。体内实验证实PE通过内质网应激加剧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结论·PE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衰老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生物活性因子分泌,进而加重脂多糖诱导的肝损伤。
文摘目的·比较分析机器人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双肌瓣吻合术在治疗早期胃上部癌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近端胃切除联合双肌瓣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31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机器人辅助手术组(机器人组,20例)和腹腔镜辅助手术组(腹腔镜组,1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上消化道造影和食管胃镜检查,判断是否有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同时,使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的胃癌特异模块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tomach 22,QLQ-STO22)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Siewert分型以及肿瘤的病理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机器人组的胃食管吻合时间较腹腔镜组显著缩短[(31.09±8.23)min vs(43.73±8.83)min,P<0.001],而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流质饮食开始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共有30例患者完成(其中机器人组失访1例)。上消化道造影及食管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仅腹腔镜组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机器人组出现A级和B级反流性食管炎各1例,腹腔镜组出现B级反流性食管炎1例。2组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ORTC QLQ-STO22评分结果显示,机器人组在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饮食受限3个维度的评分,以及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腹腔镜组(均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近端胃切除联合双肌瓣吻合手术安全可行,术中吻合时间更短,且在术后功能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文摘目的·探讨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对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确诊的247例未用药OCD患者,分为OCD组(n=202)和OCD+OCPD组(n=45);招募107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通过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on Scale,YBOCS)、BIS/BAS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的心理病理学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的性别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人口学信息、心理病理学特征及BIS/BAS的差异;采用LSD检验法进行事后两两比较;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心理病理学特征与BIS/BAS的关系。结果·3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均无显著差异。OCD+OCPD组的YBOCS得分(t=2.925,P=0.004)、HAMD得分(t=2.130,P=0.034)、HAMA得分(t=2.568,P=0.011)均显著高于OCD组。3组被试BIS总分和BA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IS:F=39.573,P<0.001;BAS:F=3.915,P=0.021)。事后比较结果发现:对于BIS,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D+OCPD vs OCD:P=0.002;OCD+OCPD vs HC:P<0.001;OCD vs HC:P<0.001),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OCD+OCPD<OCD<HC。对于BAS,OCD组得分显著高于OCD+OCPD组和HC组(OCD+OCPD vs OCD:P=0.018;OCD vs HC:P=0.043),但OCD+OCPD组和H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构建OCD患者BIS和BAS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对于BIS总分,模型整体预测效果显著(F=2.599,P=0.013),且只有OCPD严重程度可以显著预测BIS得分(t=−2.282,P=0.023);对于BAS总分,模型整体预测效果不显著(F=1.438,P=0.191)。结论·共病OCPD可能是OCD患者BIS异常的不利因素,是BAS异常的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