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7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研究进展
1
作者 戢晓峰 俸才梅 +2 位作者 李武 韩春阳 覃文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0,共20页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作为一项复杂且极为危险的驾驶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已成为驾驶行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对该领域的潜在研究主...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作为一项复杂且极为危险的驾驶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已成为驾驶行为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聚焦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对该领域的潜在研究主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了超车视距评估与间隙接受决策行为建模、超车安全影响因素与碰撞风险评估、超车持续时间及交通仿真建模、超车碰撞预警系统安全分析4个主题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安全研究总体上面临数据获取的难度、模型参数选择的不确定性、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等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超车事故数据以及多车结队超车、弯道超车等非常规超车场景下的现场观测数据支撑较为薄弱;影响超车安全的道路、环境、驾驶员等因素难以被全面捕捉,增加了模型参数选择的不确定性;面对现实交通环境的复杂动态变化,超车模型的实时性、敏感性可能不足。在总结现有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认为未来研究应从4个方面重点改进:一是完善超车视距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拓展智能网联背景下的动态超车视距和间隙接受决策研究;二是强化多维因素对超车安全耦合影响机制的挖掘,构建超车风险的动态演化分析方法;三是深入解析异质交通流状态下超车持续时间与超车风险的关系,着力开发针对双车道公路超车的交通仿真软件;四是完善超车碰撞预警系统的微观驾驶行为和宏观交通运行影响分析,提升超车碰撞预警系统的集成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双车道公路超车行为 研究进展 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 交通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分析——以郑州市为例
2
作者 乔洁 曾凯凯 +4 位作者 朱屹晨 刘永杰 赵晨 刘永涛 仇世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08,共8页
为分析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采用郑州市2016—2020年交通事故数据,探讨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以事故结果为因变量,以天气、季节、道路横断面等17个因素为自变量,研究早晚高... 为分析大城市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及异质性,采用郑州市2016—2020年交通事故数据,探讨早晚高峰时段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以事故结果为因变量,以天气、季节、道路横断面等17个因素为自变量,研究早晚高峰时段各因素对事故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高峰交通事故在时空分布特征上存在差异,部分因素表现出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晚高峰时,机非混合道路、非机动车道、高架路段、一般弯道、能见度101~200 m、碰撞固定物、刮撞和碾压行人对死亡事故有显著影响;早高峰时,机非隔离道路、碰撞运动车辆对死亡事故有显著影响。早晚高峰时,非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导致的事故对死亡事故影响一致,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大城市有关部门制定和改善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事故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城市交通事故 早晚高峰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事故影响因素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团雾区驾驶特性分析与碰撞风险评价
3
作者 吴付威 李育隆 +2 位作者 马勇 王畅 张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4,共11页
为降低高速公路团雾环境下的交通事故风险,将高速公路团雾区划分为过渡区和冲突区,设计并开展驾驶模拟试验。首先,采用方差分析(ANOVA)、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驾驶人在2个区域中的驾驶行为;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过渡区与冲突... 为降低高速公路团雾环境下的交通事故风险,将高速公路团雾区划分为过渡区和冲突区,设计并开展驾驶模拟试验。首先,采用方差分析(ANOVA)、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驾驶人在2个区域中的驾驶行为;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过渡区与冲突区之间的驾驶行为指标关联特性;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挖掘驾驶行为对碰撞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过渡区,驾驶经验与能见度变化率对速度标准差和内边界速度有显著影响;相比于新手驾驶人,熟练驾驶人速度标准差降低36.8%,内边界速度高13.5%;能见度变化率对速度标准差和内边界速度有统计学差异,不同能见度变化率对应的内边界速度和速度标准差不同。在冲突区,碰撞时间(TTC)与能见度呈显著正相关,避险反应时间与能见度呈显著负相关;TTC、避险反应时间及碰撞率均与冲突距离呈显著负相关;过渡区速度调整行为会显著影响冲突区的碰撞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团雾 驾驶模拟 驾驶行为 碰撞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内非对称双火源火焰特性及顶棚烟气最高温度研究
4
作者 孟娜 杜晓燕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针对自然通风下隧道火灾非对称双火源协同作用下火焰特性和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开展研究。在缩尺寸隧道火灾模拟试验平台开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火源间距的增大,非对称双火源由完全融合到间歇融合,最后完全分离。火焰完全融合且火源热... 针对自然通风下隧道火灾非对称双火源协同作用下火焰特性和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开展研究。在缩尺寸隧道火灾模拟试验平台开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火源间距的增大,非对称双火源由完全融合到间歇融合,最后完全分离。火焰完全融合且火源热释放速率不同时,火焰呈现非对称形态,存在一个火焰高度,火焰高度主要由较大热释放速率火源决定。随着火源间距的增大,存在两个火焰高度,火焰高度最大值均大于对应工况火焰完全融合时的火焰高度。双火源一侧接收到的辐射热流随离开火源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固定水平位置处接收到的热辐射随着火源间距的变化会有波动,但整体变化不大。非对称双火源火羽流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整体随火源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S/D<0.5时,烟气最高温度主要受两个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影响,火源间距对烟气最高温度的影响较小;而当S/D≥0.5时,烟气最高温度主要受对应侧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影响,而受临近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非对称双火源顶棚射流烟气最高温度分段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隧道火灾 非对称双火源 火焰形态 火焰高度 热辐射 烟气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1-CRITIC-VIKOR模型在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王立 李智俣 +3 位作者 何瑞春 王治利 徐重岐 赵冬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6-1674,共9页
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 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标相关性权重确定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折中妥协多属性决策法(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对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G1-CRITIC-VIKOR模型的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比选方法。以中国西部6条山区干线公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1-CRITIC-VIKOR模型的评价效果与传统的秩和比(Rank-Sum Ratio,RSR)综合评价法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评价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辨识性,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评价 山区干线公路 组合赋权 秩和比法 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M-KNN算法的高铁行车调度员认知负荷脑电评估方法
6
作者 张光远 王敬儒 +3 位作者 梁心怡 秦诗雨 李莎 朱泊霖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6-172,共7页
为准确评估高铁行车调度员认知负荷,根据脑电特征解析其动态变化,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列车运行安全。通过采集模拟调度任务下的脑电信号,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RMR)对Welch法提取后的脑电特征进行进一步降维,并基于SVM-KNN融合... 为准确评估高铁行车调度员认知负荷,根据脑电特征解析其动态变化,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列车运行安全。通过采集模拟调度任务下的脑电信号,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RMR)对Welch法提取后的脑电特征进行进一步降维,并基于SVM-KNN融合分类算法建立高铁行车调度员认知负荷分级识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以较少的特征维度实现较高的识别准确率,总体准确率达87.03%。对比得出,使用mRMR方法进行降维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分类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同时SVM-KNN融合分类算法的识别准确率要高于单分类算法。研究结果可为实现高铁行车调度员认知负荷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员 认知负荷 脑电信号 最大相关最小冗余 支持向量机 K近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典型风险情景的驾驶人潜在风险感知能力评估
7
作者 徐磊 崔雄博 +2 位作者 赵刘昌 任超宇 彭金栓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88,共8页
为降低交通事故风险,组织实车试验,研究熟练驾驶人和非熟练驾驶人在动态跟随摩托车和平行超车2种典型风险情景下的潜在风险感知能力差异;采用可穿戴式眼动仪采集驾驶人的动态视觉参数,分析驾驶人在不同情景下的视觉特性。结果表明:熟练... 为降低交通事故风险,组织实车试验,研究熟练驾驶人和非熟练驾驶人在动态跟随摩托车和平行超车2种典型风险情景下的潜在风险感知能力差异;采用可穿戴式眼动仪采集驾驶人的动态视觉参数,分析驾驶人在不同情景下的视觉特性。结果表明:熟练驾驶人相比非熟练驾驶人在2种场景下的风险感知能力显著性更强,尤其在动态跟随摩托车场景中,熟练驾驶人表现出更高的前方远处注视概率,能够更好地预测前方交通状况;在平行超车场景中,熟练驾驶人的注视时间更短,且其水平搜索广度和垂直搜索深度更大。此外,对后视镜的注视时间占比显著高于非熟练驾驶人,具有更高的视觉搜索效率和更强的后方交通监控能力。基于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法评估结果,熟练驾驶人的危险感知能力得分显著高于非熟练驾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人 潜在风险感知能力 驾驶安全 动态跟随摩托车 平行超车 灰色近优综合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微过充下航空锂电池热安全性试验研究
8
作者 杨娟 闫晓亮 +2 位作者 牛江昊 吴明皓 张青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0-1318,共9页
航空锂电池在实际使用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异常工况,如过充、过放、外界物理损伤等。由于电池组的不一致性及充电装置的故障,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轻微过充电现象。轻微过充会加速锂电池的老化,降低电池稳定性,同时对锂电池的安全性会... 航空锂电池在实际使用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异常工况,如过充、过放、外界物理损伤等。由于电池组的不一致性及充电装置的故障,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轻微过充电现象。轻微过充会加速锂电池的老化,降低电池稳定性,同时对锂电池的安全性会造成影响。为探究轻微过充循环对电池老化及安全性的影响,对轻微过充后的锂电池热失控传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锂电池热失控传播规律。通过机械滥用(针刺)主动触发锂电池热失控,并测量锂电池发生热失控后的表面温度和喷射物温度等参数;同时收集电池喷射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最终探究轻微过充锂电池组热失控蔓延规律。结果表明,经过微过充4.3 V、4.4 V、4.5 V的锂电池热失控后的温度依次升高,同时经过4.5 V微过充后的锂电池热失控蔓延速度比经过4.4 V微过充的锂电池更快。轻微过充电池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电池随着微过充电压的增大热稳定性逐渐下降,当截止电压大于4.3 V时,轻微过充电池组会发生热失控传播现象。在实际情况下,经过微过充的锂电池比正常的锂电池危险性更高。试验结果可为电池设计和电池管理系统的性能提升与安全性改进提供参考,以提高电池对过充电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锂离子电池 微过充 针刺 热失控 热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黏滞效应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速预测方法
9
作者 戢晓峰 王京津 +2 位作者 卢梦媛 徐迎豪 覃文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545,共10页
为实现黏滞效应影响下的车速准确预测,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为例,基于无人机拍摄视频提取的行车轨迹数据,引入流体力学定义黏滞效应的作用机制,并构建黏滞系数测度模型,将黏滞系数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 为实现黏滞效应影响下的车速准确预测,以云南省典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为例,基于无人机拍摄视频提取的行车轨迹数据,引入流体力学定义黏滞效应的作用机制,并构建黏滞系数测度模型,将黏滞系数与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 based on Attention Mechanism,GRU-AM)模型相结合,提出了考虑黏滞效应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辆速度预测方法并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黏滞效应导致车流呈现近似流体的黏滞性假设成立,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辆运行速度特性呈“低车速、高离散”现象,其速度25%、50%、85%分位值与普通路段的差值分别为-2.01 m/s、-1.68 m/s、-1.35 m/s,速度变异系数、速度离散系数的差值分别为0.058、0.218。此外,将黏滞系数作为关键输入特征提高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构建的GRU-AM模型拟合优度(R2)提高了2.57百分点、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减小了0.188,用于对比的单一模型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GRU)和Transformer的R2分别提高了3.88百分点和9.89百分点、MAE分别减小了0.1075和0.2344,其中GRU-AM模型表现最好,R2为95.23%,MAE为0.4352。研究表明,考虑黏滞效应的山区公路穿村镇段车速预测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速度预测 穿村镇路段 山区公路 黏滞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及热失控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张青松 李东琪 杨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48-1556,共9页
基于交通运输及航空航天等应用场景下机械振动对锂电池安全性的影响,以18650型电池为样本,开展了振动工况对锂电池内部结构、循环老化机制、电气性能及热失控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振动会造成锂电池内部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长期... 基于交通运输及航空航天等应用场景下机械振动对锂电池安全性的影响,以18650型电池为样本,开展了振动工况对锂电池内部结构、循环老化机制、电气性能及热失控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振动会造成锂电池内部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长期振动应力积累会导致负极集流片发生形变,从而对电极卷形成挤压;瞬时振动应力会使电极材料与隔膜接触面积发生动态变化,以致锂离子在嵌入和脱嵌过程中不能充分迁移,加剧了库伦效率及能量效率的波动性,造成振动状态下放电不充分现象。热失控实验揭示:随着振动时间的增加,热失控触发时间提前,600 h振动的电池相较不振动电池热失控初爆时间提前了72 s,燃爆时间提前了114 s,初爆及燃爆间隔缩短。同时,燃爆产生的冲击力变化不稳定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安全 振动 循环性能 热失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动态贝叶斯的CTCS-3级列控车载子系统可靠性分析
11
作者 赵斌 王敏 张文韬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1,共9页
针对传统中国列控车载子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认知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不足问题,为有效识别认知不确定性对可靠性分析的影响,将证据理论和动态贝叶斯网络相融合,分析列控车载子系统的可靠性。首先,根据中国列控车载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 针对传统中国列控车载子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认知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不足问题,为有效识别认知不确定性对可靠性分析的影响,将证据理论和动态贝叶斯网络相融合,分析列控车载子系统的可靠性。首先,根据中国列控车载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立系统失效故障树模型;其次,将故障树模型转化为对应的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动态贝叶斯网络(Dempster-Shafer evidence theory-Dynamic Bayesian Network,DS-DBN)模型;最后,综合考虑维修、共因失效和覆盖因子等因素,引入认知重要度,通过DS-DBN网络模型双向推理能力,采用区间值的形式来描述中国列控车载子系统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列控车载子系统可靠性分析中忽略共因失效会导致分析结果偏大,采取维修措施能有效减缓可靠性的降低速度;通过反向推理识别出列车接口单元是中国列控车载子系统的薄弱环节;人机界面的认知重要度和不确定度最高,表明该环节对中国列控车载子系统可靠性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列控车载子系统 证据理论 重要度 认知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地铁运营故障下地铁班组不同沟通模式失误对比分析——以地铁屏蔽门故障为例
12
作者 王洁 陈林玮 +1 位作者 王佩 孙晓萌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7,共7页
为探究地铁运营故障时地铁班组通过言语进行信息传递时出现的沟通失误情况,以地铁屏蔽门故障为典型故障场景,构建地铁班组单向和双向沟通模式的动态沟通事故概率计算模型,对比不同沟通模式下地铁班组沟通失误概率和信息损失量。研究结... 为探究地铁运营故障时地铁班组通过言语进行信息传递时出现的沟通失误情况,以地铁屏蔽门故障为典型故障场景,构建地铁班组单向和双向沟通模式的动态沟通事故概率计算模型,对比不同沟通模式下地铁班组沟通失误概率和信息损失量。研究结果表明:2种沟通模式的动态沟通失误概率和总沟通失误信息量都是随着沟通传递次数和沟通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并且单向沟通模式的增长趋势远远快于双向沟通模式,表明双向沟通中存在的反馈认知过程是调节地铁班组沟通系统结构、减少地铁班组沟通失误概率和沟通失误信息量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地铁安全运营管理体系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言语理解 沟通失误 沟通模式 失误信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日”型UTLT主隧道送风风速对火灾烟气控制的影响
13
作者 李凯玲 林雪 +3 位作者 魏刘阳 屈璐 姚田田 傅文静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解决异型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简称“UTLT”)通风排烟设计难题,探索适用于不同横向通风下的最佳送风风速。基于Pyrosim软件探索主隧道在1.54,3.54,5.54,7.54,9.54,11.54 m/s送风速度时烟气蔓延的规律,以西安市某“日”型隧道为例展... 为解决异型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简称“UTLT”)通风排烟设计难题,探索适用于不同横向通风下的最佳送风风速。基于Pyrosim软件探索主隧道在1.54,3.54,5.54,7.54,9.54,11.54 m/s送风速度时烟气蔓延的规律,以西安市某“日”型隧道为例展开模拟分析,研究不同工况中的通风效果。结果表明:主隧道在采用半横向通风时,各送风速度下火源下游区域各项火灾参数均满足烟控指标要求,火源上游仅在送风速度为1.54 m/s时,各项参数满足要求,因此送风速度宜在1.54 m/s附近取值,设置疏散路径应着重考虑火源下游区域;在采用全横向通风时,送风速度为5.54 m/s时各项指标值更优,可将5.54 m/s作为最佳送风速度;由于全横向通风排烟方式各项火灾参数在隧道局部区域波动较大,不易控制,且考虑到工程量以及经费需求,因此更建议采用半横向通风排烟。研究结果可以为“日”型UTLT的通风系统组织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型UTLT 火灾烟气 通风方式 送风速度 烟气蔓延规律 烟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交织区风险场模型
14
作者 胡立伟 刘冰 +3 位作者 陈琛 张瑞杰 侯智 贺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220,共8页
为提高风险场模型对驾驶人在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交织区换道时刻预测的准确性,首先,采用驾驶人行为问卷调查法,聚类分析驾驶风格和换道风格,并开展实车驾驶试验,获取车辆换道轨迹数据,分析不同驾驶风格的风险感知水平;然后,在基础风险场模... 为提高风险场模型对驾驶人在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交织区换道时刻预测的准确性,首先,采用驾驶人行为问卷调查法,聚类分析驾驶风格和换道风格,并开展实车驾驶试验,获取车辆换道轨迹数据,分析不同驾驶风格的风险感知水平;然后,在基础风险场模型基础上,引入衍生交通环境风险,并综合考虑驾驶风格和交通管控等因素,从道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控制3方面构建风险场模型;最后,以匀加速(CA)运动模型与风险场模型结合设计车辆换道仿真控制策略和试验。结果表明:谨慎型、普通型、激进型驾驶风格驾驶人运动风险感知系数分别为0.71、1、1.17,距离风险感知系数分别为0.62、1、1.39;谨慎型驾驶风格驾驶人所受风险强度>普通型>激进型,谨慎型驾驶人临界换道距离>普通型>激进型;管理控制风险场模型预测得到谨慎型、普通型、激进型驾驶人换道决策阈值时刻分别为96.2、105.2、114.2 s,与仿真换道时刻97.4、104.8、113.8 s相比误差小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出口匝道 交织区 风险场模型 驾驶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类型旅客机场安检专用通道分配研究
15
作者 赵振武 潘益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2-593,共12页
目前,机场旅客专用通道空闲现象普遍,为提高机场专用安检通道利用率,研究将普通通道旅客分配至专用通道进行安检。通过排队论描述旅客到达情况,利用概率论相关知识构建通道错误放行率,并以通道错误放行率来衡量安检系统放行可靠性;在通... 目前,机场旅客专用通道空闲现象普遍,为提高机场专用安检通道利用率,研究将普通通道旅客分配至专用通道进行安检。通过排队论描述旅客到达情况,利用概率论相关知识构建通道错误放行率,并以通道错误放行率来衡量安检系统放行可靠性;在通道错误放行率、旅客排队安检时间和旅客类型分配优先级的约束条件下,以最小化单位成本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CPLEX求解器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在确保安检系统放行可靠性及旅客排队安检时间条件下,模型得到的最优单位成本为265.06元。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两类通道错误放行率,专用通道对于安检系统放行可靠性影响更大;当分别降低错误放行率、旅客期望排队安检时间、旅客服务率时,分配至专用安检通道的旅客类别减少,同时通道单位成本增加;当两类通道的相对距离增大时,分配至专用安检通道的旅客类别减少,安检系统放行可靠性增强,通道单位成本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排队论 安检系统放行可靠性 安检成本 旅客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轨道交通站点暴雨内涝韧性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马立强 赵昂 郑彬彬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47,共6页
为提升暴雨内涝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运营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韧性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估方法。基于韧性的定义和内涵,从稳定性、抵抗性、恢复性和适应性4个方面,提取23个暴雨内涝韧性影响因素,并根据其相互影响关系构建韧性影... 为提升暴雨内涝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运营的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韧性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估方法。基于韧性的定义和内涵,从稳定性、抵抗性、恢复性和适应性4个方面,提取23个暴雨内涝韧性影响因素,并根据其相互影响关系构建韧性影响因素复杂网络,建立包含点度中心性(DC)、接近中心性(CC)、介数中心性(BC)、聚类系数的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序关系分析法(G1)-变异系数法(CV)组合赋权法赋权指标,运用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VIKOR)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移动通信设备、站点挡水能力、防汛设备维护与保养频率、应急供电设备、防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站点排水能力、防汛培训演练频率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轨道交通站点 暴雨内涝 韧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器机坪运行安全关键风险因素识别及作用机理研究
17
作者 李明捷 殷天策 冯思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72-2079,共8页
为提高航空器在机坪区域运行过程的安全水平,提升机坪运行效率,引入扎根理论,通过对某地区管理局共计17起典型航空器机坪事件进行分析,识别出11个威胁航空器机坪运行安全的风险因素;然后,构建基于区间二型模糊数(Interval Type-2 Fuzzy ... 为提高航空器在机坪区域运行过程的安全水平,提升机坪运行效率,引入扎根理论,通过对某地区管理局共计17起典型航空器机坪事件进行分析,识别出11个威胁航空器机坪运行安全的风险因素;然后,构建基于区间二型模糊数(Interval Type-2 Fuzzy Set, IT2FS)及有序加权平均算子(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perator, WOA)的改进决策试验与评估实验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模型对航空器机坪运行风险因素两两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人员素质S1(10.34)、监管S11(9.96)、操作行为S2(9.94)、培训管理S9(9.90)中心度最高,在指标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可为机场制定机坪运行安全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扎根理论 区间二型模糊数 有序加权平均算子 决策试验与评估实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人员特性和场景布局的西藏高原人群疏散仿真研究
18
作者 程刚 潘敬 郑雄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4,共9页
为提高突发事件下西藏高原人流聚集场所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基于模糊规则的社会力模型,结合AnyLogic对高原人群疏散行为特性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影响西藏高原人员应急疏散的因素,根据模糊规则确定因素对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以八廓步行街为... 为提高突发事件下西藏高原人流聚集场所人员应急疏散能力,基于模糊规则的社会力模型,结合AnyLogic对高原人群疏散行为特性进行研究。首先研究影响西藏高原人员应急疏散的因素,根据模糊规则确定因素对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以八廓步行街为例建立突发事件下西藏高原人员疏散仿真模型,探究人员性别、年龄、环境熟悉程度、高原适应能力、出口宽度和出口布局6因素对疏散过程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析6因素综合作用对西藏高原人员应急疏散过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最优组合方案。研究结果表明:6因素对西藏高原人群应急疏散过程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疏散人员的年龄影响最大,性别影响最小,并结合仿真分析提出相应引导策略。研究结果可为西藏高原地区居民在紧急疏散情况下的行动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社会力模型 生理特性 场景布局 人群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航班过站保障系统事故、关键致因因素识别
19
作者 宋洋 赵梓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84-2192,共9页
为了探究航班过站保障系统事故潜在致因因素和作用机理,进一步保障民航运行安全,基于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理论并结合航班过站保障作业流程的实际情况,将系统中安全问题转化为控制和反馈问题,绘制安全控制反馈结构。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将事... 为了探究航班过站保障系统事故潜在致因因素和作用机理,进一步保障民航运行安全,基于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理论并结合航班过站保障作业流程的实际情况,将系统中安全问题转化为控制和反馈问题,绘制安全控制反馈结构。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将事故致因及其逻辑关系进行转化,构建有向加权事故致因网络模型,从节点度、网络直径和平均路径长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整体特性及各节点的联系展开量化分析,遴选出影响航班过站保障系统的16个重要事故致因因素;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判断各致因因素对事故影响程度的大小,最终确定需要防控的关键致因因素。结果表明:人员因素在航班过站保障系统事故中占主导地位,其子因素中超速行驶、人员数量不足、牵引人员失误和人员违规进入控制区是导致事故的关键致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理论 航班过站保障 系统事故 关键致因 复杂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N-K-DBN模型的船舶自沉事故风险因素动态耦合分析
20
作者 崔秀芳 曾杰熙 +1 位作者 邵志鹏 安楠楠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80-2091,共12页
我国海上事故频发,当多个风险因素动态耦合时易超系统阈值导致船舶自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因此,有必要定量分析影响船舶自沉风险演化特征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以识别造成事故的关键因素。采用N-K模型和动态贝叶斯网... 我国海上事故频发,当多个风险因素动态耦合时易超系统阈值导致船舶自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危害。因此,有必要定量分析影响船舶自沉风险演化特征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以识别造成事故的关键因素。采用N-K模型和动态贝叶斯网络(Dynamic Bayesian Network, DBN)研究船舶自沉风险因素的动态耦合特性,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国海事局(CMSA)公布的146起船舶自沉事故报告,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并探究其耦合机制。首先,利用N-K模型量化各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度和关系;然后,利用贝叶斯网络(BN)模型在N-K模型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和优化了耦合风险,减少其主观性;最后,在BN结构上加入时间序列建立N-K-DBN风险动态耦合模型,通过风险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正向推理、反向诊断和不确定性分析等,确定影响动态风险关联性的关键因素及催化因素,实现对航行中耦合风险的动态控制,并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和防范措施,以提升海上安全。结果表明:船舶自沉事故的发生与耦合值呈正相关,耦合因素越多风险值越高,耦合相互作用越强。事故初期,人为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船舶自沉事件的关键致因,其交叉耦合时风险更为显著。随着时间推移,船舶因素对事故的影响逐渐提高,更易与人为因素发生交叉耦合导致动态风险增强,而恶劣气象是触发船舶与其他因素耦合的催化因素,易诱发多因素的交叉耦合风险,导致事故发生概率增大。通过研究识别出安全意识淡薄、公司管理不到位、船舶故障、船舶不适航、船舶管理不当和公司未履责等是引发自沉事故的关键动态风险耦合因素,以及恶劣气象这一重要的动态风险耦合催化因素,这些因素须受到高度重视并对它们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船舶自沉事故 N-K模型 动态贝叶斯网络 风险动态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