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4篇文章
< 1 2 2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炔氟草胺在新疆棉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1
作者 曹双瑜 安静 +4 位作者 吴湘琳 钱涛 吴莉莉 李广阔 丁瑞丰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5-1371,共7页
为明确丙炔氟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通过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了其在新疆棉田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利用45 g/hm^(2)、60 g/hm^(2)、75 g/hm^(2)和120 g/hm^(2)的丙炔氟草胺进行棉田土壤封闭处理后,分别于药后2 h及1、5、10... 为明确丙炔氟草胺在土壤中的残留,通过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测定了其在新疆棉田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利用45 g/hm^(2)、60 g/hm^(2)、75 g/hm^(2)和120 g/hm^(2)的丙炔氟草胺进行棉田土壤封闭处理后,分别于药后2 h及1、5、10、15、30、45和60 d,在0~10 cm和10~20 cm棉田土壤层进行取样测定。结果表明,在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的丙炔氟草胺消解残留动态表现一致,随着时间的推进,丙炔氟草胺在棉田土壤中的残留呈下降趋势;同一时期不同土壤层的丙炔氟草胺残留量,均表现为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丙炔氟草胺在0~10 cm棉田土壤层中的半衰期为13.6~17.3 d,10~20 cm棉田土壤层中的半衰期为11.6~16.5 d,属于易降解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炔氟草胺 棉花 土壤 残留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进展、难点及对策分析
2
作者 卢萍 檀满枝 +2 位作者 倪妮 李书唱 王娜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0,共5页
系统梳理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指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尚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足等难点,提出了加快推动新污染物治理立法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强化新污染... 系统梳理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展,指出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中尚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足等难点,提出了加快推动新污染物治理立法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管理机制、强化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支撑、加强新污染物领域资源配置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污染物 风险防控 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协同CuO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吡虫啉的研究
3
作者 李蓉 张宗元 +1 位作者 李启武 赵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0,共7页
随着农药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降解技术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水热法合成CuO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超声辅助催化剂用于水中吡虫啉(IMI)的降解。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证实CuO具有良好的催... 随着农药污染的日益严重,开发高效、环境友好的降解技术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水热法合成CuO纳米颗粒,并将其作为超声辅助催化剂用于水中吡虫啉(IMI)的降解。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证实CuO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US)辐照与CuO、过一硫酸盐(PMS)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可提升IMI降解效率。在IMI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初始pH为7、温度为25℃、超声功率为100 W、PMS质量浓度为0.3 g/L、CuO用量为0.3 g/L的条件下,反应30 min,IMI降解率达到97%左右。活性物质淬灭实验研究证实,羟基自由基(·OH)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在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CuO/US/PMS体系具有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为水体中IMI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催化 CUO 吡虫啉 过一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期定位监测的施肥模式对北京市菜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4
作者 李娜 张蕾 +4 位作者 王胜涛 田云龙 朱昌雄 宋婷婷 李红娜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3-1310,共8页
基于北京市33个长期施肥定位监测点位的跟踪调研,分析不同施肥措施、施肥年限、施肥类型及种植类型等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大幅度增加了农田土壤各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均值从13.8 g/kg(2008年)增长到25.05 g/kg... 基于北京市33个长期施肥定位监测点位的跟踪调研,分析不同施肥措施、施肥年限、施肥类型及种植类型等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大幅度增加了农田土壤各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均值从13.8 g/kg(2008年)增长到25.05 g/kg(2022年),平均每年增加0.75 g/kg。同时,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增长率最高,均值增长率分别为158.38%和158.67%。相比不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化肥配施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仅有机肥化肥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持续的有机肥养分(N+K_(2)O+P_(2)O_(5))投入量小于900 kg/(ha·a)〔相当于有机肥实物投入量约22.5 t/(ha·a)〕时,农田土壤有机质随养分投入量增加而增加。同样的,肥料总养分投入量小于900 kg/(ha·a)时,土壤养分随投入量增加而增加。平原农业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近郊农业区和山地生态涵养区次之,菜田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果园(p<0.05)。本研究为北京市耕地合理施肥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监测 化肥减量增效 种植类型 有机肥化肥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P与LEV混合物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5
作者 沈洪艳 刘爱真 +4 位作者 杨雷 孙新宇 白玉玮 宁静 孙昊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共9页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BP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2.0×10^(-6)和6.7×10^(-5) mol/L;LEV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3.4×10^(-7)和4.3×10^(-6) mol/L。TBP与LEV对铜绿微囊藻的单一毒性均大于斜生栅藻。基于均分射线设计的二元联合实验结果表明,随LEV占比降低,联合毒性减弱,且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大于斜生栅藻。不同TBP和LEV配比下的二元混合体系对2种藻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表现为低浓度协同、高浓度拮抗。联合毒性作用强度随TBP和LEV浓度配比变化而变化,LEV浓度占比与其联合毒性作用呈正相关,TBP浓度占比与联合毒性作用呈负相关。TBP和LEV单一及混合体系对藻类生长均呈现出毒物兴奋(Hormesis)效应,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研究结果可为有机磷阻燃剂和抗生素共存时的水生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丁酯 左氧氟沙星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联合毒性 毒物兴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来源、分析方法及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苗苗 田芹 +1 位作者 安子怡 许春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87,共11页
近年来,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和使用,因其持久性、迁移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PFAS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 近年来,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生产和使用,因其持久性、迁移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潜在危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PFAS在环境中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非靶向分析的流程及应用。结果表明:①环境中PFAS主要来源于含氟工业品的生产、含氟消费品的使用以及含氟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全球范围内PFAS在大气、水体、土壤中均有检出,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主要污染物。②比较了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固相萃取法等方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根据基体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准确性、效率的要求,不同环境基体PFAS分析选择不同的提取和净化方法。③适用于靶向PFAS分析的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目前较为成熟,而传感器技术和非靶向分析在PFAS快速分析和未知氟化物鉴定方面有较大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开发更自动化、更准确的前处理与检测技术,同时结合质谱谱库与机器学习,以提高新型PFAS非靶向识别与分析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AS 来源解析 环境赋存 样品前处理 检测方法 非靶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膜的层间调控策略及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研究进展
7
作者 刘亚利 韩乐 +2 位作者 康晓荣 刘亚君 荆肇乾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2-961,共10页
水中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膜分离是最简单有效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之一。近年来,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因其独特的“手风琴”结构及灵活的层间可控性,已被用于构建高性能MXene膜。通过理化手段精确调... 水中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膜分离是最简单有效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技术之一。近年来,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MXene)因其独特的“手风琴”结构及灵活的层间可控性,已被用于构建高性能MXene膜。通过理化手段精确调控和优化设计层间通道,可进一步提升MXene膜的渗透性、选择性和稳定性。该文首先概括了MXene膜的结构特性及其演替历程;然后,重点阐述了插层、交联、自组装和表面修饰等层间调控策略,总结了MXene膜对有机染料和抗生素等典型污染物的分离效果和去除机制;最后,在归纳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MXene膜在水处理领域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应从高性能膜开发、实际工程应用、规模化制造和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MXene膜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膜 调控策略 染料 抗生素 分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旱地土壤剖面除草剂残留及其影响因素
8
作者 刘汉强 李睿 +4 位作者 菅乐 胡文友 谢恩泽 黄标 赵永存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除草剂在农田土壤中的纵向残留状况,以东北黑土区14个典型旱地土壤剖面(0~100cm)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中57种除草剂残留进行测定,分析除草剂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除草剂施用策略主导了其残... 为探究除草剂在农田土壤中的纵向残留状况,以东北黑土区14个典型旱地土壤剖面(0~100cm)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土壤中57种除草剂残留进行测定,分析除草剂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除草剂施用策略主导了其残留特征.玉米地常用的烟嘧磺隆在0~60cm土层中的残留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除草剂;除草剂辛醇~水分配系数与其在表层土壤(0~20cm)中的分布比例负相关(P<0.001),除草剂降解周期与其在深层土壤(80~100cm)中的分布比例呈正相关(P<0.05);在表层土壤中,土壤pH值与除草剂分布比例呈负相关(P<0.05).深层土壤中,土壤容重与除草剂分布比例呈负相关(P<0.05);夏季降雨促进了土壤剖面中除草剂的纵向迁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黑土地农田土壤除草剂残留阻控与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除草剂 土壤剖面 残留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环境中硫化亚铁还原降解噻虫嗪的机制研究
9
作者 靳翱玮 沈连舟 +4 位作者 赵创 邓翠雯 黄应平 王星皓 高娟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1-629,共9页
厌氧环境中的非生物过程显著影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去除和转化,为探明其机制,本研究以噻虫嗪(THI)为例通过厌氧模拟试验探讨了其在硫化亚铁(FeS)介导下的还原降解过程与机制,并考察了FeS浓度、环境p H、共存无机离子和腐殖酸等试验发现:... 厌氧环境中的非生物过程显著影响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去除和转化,为探明其机制,本研究以噻虫嗪(THI)为例通过厌氧模拟试验探讨了其在硫化亚铁(FeS)介导下的还原降解过程与机制,并考察了FeS浓度、环境p H、共存无机离子和腐殖酸等试验发现:FeS在厌氧环境中能有效促使THI发生还原降解。THI在酸性条件下的降解率显著高于碱性环境。无机离子中,Al^(3+)和NO_(2)^(–)对THI降解表现抑制作用,其他常规无机离子Cl^(–)、NO_(3)^(–)、CO_(3)^(2–)、K^(+)、Ca^(2+)、Na^(+)、Mg^(2+)、Fe^(2+)、Mn^(2+)、NH_(4)^(+)等和有机组分腐殖酸均对THI降解无明显影响。在FeS介导的THI还原降解过程中,Fe(Ⅱ)和硫空位是主要的还原活性位点,硫空位首先与THI分子的硝基官能团相互作用发生电子传递,进而促使Fe(Ⅱ)将电子传递给THI发生还原作用。鉴定FeS还原THI的降解产物,本研究提出了THI的还原脱硝和还原脱氯降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噻虫嗪 硫化亚铁 厌氧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氯化石蜡的环境迁移与转化研究进展
10
作者 袁渊 姜岩 +2 位作者 夏斌 王玮璐 张贤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4,共5页
综述了SCCPs污染现状和SCCPs转化降解技术发展进展,并指出了SCCPs污染分布特征以及SCCPs修复技术的发展新方向。重点阐述了SCCPs在不同环境介质如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生物体中赋存分布和迁移路径,提出了SCCPs环境循环规律。以期... 综述了SCCPs污染现状和SCCPs转化降解技术发展进展,并指出了SCCPs污染分布特征以及SCCPs修复技术的发展新方向。重点阐述了SCCPs在不同环境介质如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生物体中赋存分布和迁移路径,提出了SCCPs环境循环规律。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SCCPs的环境归趋,为深入开展SCCPs的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氯化石蜡 污染成因 迁移循环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机器学习预测华北地区冬小麦农田氮淋失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涛宇 许秀春 +5 位作者 杨轩 崔斌 陈恒爱 赵晓莹 袁宁 孟凡乔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354,共12页
为明确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的氮淋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整合了2000~2023年发表的、在华北地区进行的冬小麦氮淋失试验研究,分别构建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和XGBoost模型,对农田氮淋失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 为明确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的氮淋失特征及影响因素,整合了2000~2023年发表的、在华北地区进行的冬小麦氮淋失试验研究,分别构建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和XGBoost模型,对农田氮淋失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氮肥和水分投入量、土壤性质(pH值、粘粒和砂粒含量)是影响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氮淋失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抑制氮淋失.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基于全部预测变量和逐步回归筛选后预测变量构建的模型拟合优度分别为0.628和0.708,而经过贝叶斯搜参和早停法优化后构建的XGBoost模型拟合优度分别为0.745和0.722.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多因素对冬小麦生产中氮淋失的影响,采用经验统计筛选的预测指标构建的模型拟合优度高,适用性好,对于华北地区冬小麦农田氮淋失的阻控具有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淋失 机器学习 XGBoost 网格搜索 贝叶斯搜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畜禽粪便面源污染特征及替代化肥潜力
12
作者 龚世飞 翟自建 +3 位作者 丁武汉 张振 望甜 李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337,共14页
为全面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分析畜禽粪便资源替代化肥潜力,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49个县(市、区)畜禽养殖量及耕地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畜禽粪便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对2022年各县(市、区)... 为全面认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分析畜禽粪便资源替代化肥潜力,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49个县(市、区)畜禽养殖量及耕地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畜禽粪便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对2022年各县(市、区)主要畜禽粪便来源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估算畜禽粪便资源养分总量及不同区域和畜禽种类有机肥替代化肥潜力。结果表明:水源地主要畜禽粪便总量为1534.024×10^(4) t且分布相对集中,粪便中化学需氧量(COD)的产生量最大(199.416×10^(4) t),其次为总氮(TN,8.600×10^(4) t),总磷的产生量较少(TP,1.767×10^(4) t)。18.37%的县(市、区)存在畜禽粪便污染的环境风险,其中丹凤县处于较严重风险水平,内乡县和茅箭区处于有风险水平,邓州市、丹江口市、郧阳区、旬阳市、山阳县和万源市处于稍有风险水平,其他地区均处于无风险水平。水源地单位耕地面积畜禽粪便耕地负荷量为9.235 t·hm^(-2),警报值为0.308,分级为Ⅰ级,对环境构成污染的威胁为“无”。水源地畜禽粪便等标污染负荷总量为48.165×10^(10) m^(3),且不同地区的来源结构存在差异;TP是畜禽养殖的首要污染物,其等标污染负荷占负荷总量的36.69%;其次为TN,其等标污染负荷比例为35.71%;COD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例最小,为27.60%。水源地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来源于猪和牛,二者对等标污染负荷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7.90%和41.77%。水源地粪肥养分资源总量为21.195×10^(4) t,理论替代化肥潜力为20.67%。不同畜禽粪便养分资源理论替代化肥潜力分别为牛粪便(8.86%)>猪粪便(6.50%)>家禽粪便(3.05%)>羊粪便(2.26%),畜禽粪便氮、磷、钾资源理论替代化肥潜力分别为16.77%、6.89%和42.23%。做好潜在风险区畜禽养殖总量管控,推动不同县域养殖结构调整,实现畜禽粪便替代化肥的资源化利用,对促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养殖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畜禽养殖 环境风险 等标污染负荷 化肥替代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氰菊酯暴露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亚致死和时间毒性效应
13
作者 李彤 白净 +2 位作者 扶教龙 纪丽莲 英晓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3-969,共7页
为有效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采用点滴注射法测定了亚致死浓度的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的影响,并检测了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的时间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采用溴氰菊酯亚致死浓度(12 h LC35,即1... 为有效防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采用点滴注射法测定了亚致死浓度的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生殖能力的影响,并检测了溴氰菊酯对小菜蛾的时间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采用溴氰菊酯亚致死浓度(12 h LC35,即12 h暴露后导致个体死亡率为35%的浓度)处理小菜蛾幼虫后,幼虫存活期及雌、雄成虫寿命均显著下降,羽化率、化蛹率、卵孵化率及单雌日均产卵量显著降低。同时,对小菜蛾在1 d中的4个不同时间点在亚致死浓度12 h LC35条件[授时时间(ZTs):ZT2、ZT8、ZT14、ZT20,对应北京时间分别为6:00、12:00、18:00、24:00]点滴注射溴氰菊酯,发现在亚致死浓度12 h LC35条件下,ZT2处理组小菜蛾幼虫48 h后的死亡率高达65.97%,而ZT20处理组的死亡率为32.07%,并且ZT2组对小菜蛾幼虫期及成虫期的不良影响均显著高于ZT20组。此外,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但均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ZT20处理组的SOD、CAT及GST活性均高于ZT2组。因此建议农业生产中选择早上进行施药,这可能会提高杀虫效率,在评估农药的杀虫效果时时间毒理学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该研究为小菜蛾的防治和农药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小菜蛾 亚致死效应 时间毒性效应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根伸长的典型叶类蔬菜Se生态风险
14
作者 张忠恩 李湘凌 +3 位作者 赵燕 吴安云 卢新哲 魏迎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9-375,394,共8页
为探究硒(Se)对叶类蔬菜的毒性效应,文章通过水培实验,以18种典型叶类蔬菜萌发期的相对根伸长(relative root elongation,RRE)作为评测终点,采用Log-logistic、Hormesis模型确定典型叶类蔬菜的EC_(20)、EC_(50),基于Burr-Ⅲ模型分析18... 为探究硒(Se)对叶类蔬菜的毒性效应,文章通过水培实验,以18种典型叶类蔬菜萌发期的相对根伸长(relative root elongation,RRE)作为评测终点,采用Log-logistic、Hormesis模型确定典型叶类蔬菜的EC_(20)、EC_(50),基于Burr-Ⅲ模型分析18种蔬菜Se敏感性差异并计算最大环境有害浓度(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of species,HC 5)。结果表明:部分蔬菜无Se兴奋效应,部分蔬菜具有Se兴奋效应,兴奋效应质量浓度范围为0.1~5.0 mg/L,Se对蔬菜RRE的兴奋效应和毒害性与蔬菜种类密切相关;品种大白菜中白(DBCZ)、生菜孔雀菜(SCKQ)和空心菜竹叶(KXCZ)表现出较强的Se耐性,而品种茼蒿板叶(THBY)、茼蒿圆叶(THYY)和苋菜圆叶(XCYY)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不同蔬菜的Se毒性阈值差异明显,EC_(20)和EC_(50)范围分别为0.48~10.59 mg/L和1.88~19.60 mg/L;兴奋效应显著影响蔬菜的剂量-效应关系,Se兴奋效应组的模型参数(最大与最小RRE差值a、毒害性变化速率b、EC_(20)和EC 50)平均值显著大于无兴奋效应组;保护95%蔬菜的20%效应毒性阈值(HC_(5)^(20))和50%效应毒性阈值(HC_(5)^(50))分别为0.29、1.20 mg/L,蔬菜种类对HC 5影响极大,敏感性品种缺失会导致HC_(5)显著提高,耐性品种缺失会一定程度上降低HC_(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敏感性分布 毒性阈值 叶类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践与思考
15
作者 王双全 杨喜妹 +1 位作者 蒋丙军 王海斌 《湖北植保》 2025年第4期4-6,10,共4页
本文在总结天水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回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开展政策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行业监管,督促责任主体依法履行职责、健全回处体系,推动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本文在总结天水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回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开展政策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行业监管,督促责任主体依法履行职责、健全回处体系,推动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化示范引领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包装废弃物 回收处理 天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重金属检测快速熔样方法研究
16
作者 孙芳芳 邢星 +2 位作者 曹其琛 张文波 马龙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67-171,共5页
食品中重金属铬、镍、铜、砷、镉、铅快速熔样方法是采用一种材质为PFA的新型密闭罐,利用蜂窝电热板加热仅用硝酸熔样的前处理方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多种国家食品标准物质中铬、镍、铜、砷、镉、铅6种重金属元素... 食品中重金属铬、镍、铜、砷、镉、铅快速熔样方法是采用一种材质为PFA的新型密闭罐,利用蜂窝电热板加热仅用硝酸熔样的前处理方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多种国家食品标准物质中铬、镍、铜、砷、镉、铅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从元素检出限、结果准确度、测试精密度、加标回收率、检测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称样量为0.3 g,硝酸用量为3 mL,此快速熔样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和加标回收率能够满足检测要求,一方面避免污染,另一方面使熔样效率提高了29.2%~33.3%,此快速熔样方法适用于批量测定食品中重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密闭罐 前处理方法 重金属 国家食品标准物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水环境全氟及多氟化合物预测无效应浓度推导及生态风险评估
17
作者 武子豪 丁泽聪 +6 位作者 吴礼滨 易皓 王丽 洪伟 张晓园 曾子龙 崔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719,共12页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FASs)因其环境持久性与生物累积性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建立了13种PFASs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库,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评估因子法及相平衡分配法推导PFASs在水环境与土壤中的预测无效应...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PFASs)因其环境持久性与生物累积性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建立了13种PFASs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库,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评估因子法及相平衡分配法推导PFASs在水环境与土壤中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从而开展危害评估。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PFASs在我国土壤和水环境中浓度均低于其PNEC值,无不合理生态风险;但PFASs替代品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6:2 Cl-PFESA)在部分流域具有较高的慢性生态风险,全氟己酸(PFHx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部分地区土壤中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风险。建议未来研究应加强对PFASs的环境监测与风险管理,同时探索更有效的污染物处理技术与安全的替代品,以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化合物 新污染物 地表水 土壤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Pd-Rh催化剂催化4-氟苯酚加氢脱氟降解
18
作者 刘苏静 马贵营 +5 位作者 殷瑞宁 李昕蓓 公绪涛 刘莺 马宣宣 夏传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83-3790,共8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d-Rh双金属催化剂,并以4-氟苯酚(4-FP)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活性组分Pd-Rh含量、载体等对Pd-Rh双金属催化剂催化4-FP加氢脱氟的影响.结果表明,Rh的存在显著提升催化剂对4-FP加氢脱氟的催化活性,且2%Pd-1%Rh/AC对4...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d-Rh双金属催化剂,并以4-氟苯酚(4-FP)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活性组分Pd-Rh含量、载体等对Pd-Rh双金属催化剂催化4-FP加氢脱氟的影响.结果表明,Rh的存在显著提升催化剂对4-FP加氢脱氟的催化活性,且2%Pd-1%Rh/AC对4-FP的加氢脱氟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其催化4-FP在90min时的加氢脱氟转化率为95.62%.碳载体类型对Pd-Rh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有着重要影响,炭黑(CB)作为载体时2%Pd-1%Rh/CB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2%Pd-1%Rh/CB催化下4-FP在80min内即可完全加氢脱氟.催化剂表征(BET、ICP-MS、RS、TEM和XPS)表明,这可能与CB载体的表面缺陷有关,载体表面缺陷越多,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越高;而且当Pd更多地以Pd^(0)形式存在时,被Pd^(0)吸附并活化产生的活性H*越多,越有利于4-FP的加氢脱氟降解,因而2%Pd-1%Rh/CB对4-FP的加氢脱氟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代有机化合物(FOCs) 4-氟苯酚(4-FP) 催化 加氢脱氟 Pd-Rh双金属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Mn-BC(生物炭)填料球三元微电解对稻田镉和啶虫脒复合污染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研究
19
作者 翟天宇 张健 +4 位作者 王春晖 陈德亮 杨国先 王森 孔范龙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0-568,共9页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Fe-Mn-BC(生物炭)填料球,研究了其对镉(Cd)和啶虫脒(Ace)的吸附性能及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对稻田Cd和Ace的强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Fe-Mn-BC微电解填料对Cd和Ace的吸附量分别为6.29和23.62 mg·kg^(-1),吸附效率... 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了Fe-Mn-BC(生物炭)填料球,研究了其对镉(Cd)和啶虫脒(Ace)的吸附性能及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对稻田Cd和Ace的强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Fe-Mn-BC微电解填料对Cd和Ace的吸附量分别为6.29和23.62 mg·kg^(-1),吸附效率分别是沸石球的2倍和4倍;Fe-Mn-BC填料球对稻田中Cd和Ace的去除效率约为85.00%。Fe-Mn-BC填料球阳极的Fe和Mn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电子破坏Ace的化学键,将其分解为小分子物质〔N-(6-氯-3-吡啶)甲基-N-甲基乙酰胺、IM1-4等〕,进一步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Cd则主要通过Fe-Mn-BC填料球吸附和沉淀途径被去除。研究结果可为稻田Cd和Ace复合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n-BC 三元微电解 啶虫脒 稻田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磁性膨润土的制备及其对2种除草剂吸附性能研究
20
作者 付彦榕 郑义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190,共11页
文章以天然膨润土材料为基础,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得到负载γ-Fe_(2)O_(3)的磁性膨润土(MB),利用有机硅季铵盐(TPODAC)对其加以改性,得到有机磁性复合改性膨润土(TPMB)。同时对水中的2种除草剂草甘膦(GLP)和丙草胺(PC)进行吸附性能研究,开... 文章以天然膨润土材料为基础,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得到负载γ-Fe_(2)O_(3)的磁性膨润土(MB),利用有机硅季铵盐(TPODAC)对其加以改性,得到有机磁性复合改性膨润土(TPMB)。同时对水中的2种除草剂草甘膦(GLP)和丙草胺(PC)进行吸附性能研究,开展了批量吸附试验,探讨了动力学过程、不同p H和腐殖酸浓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PMB对GLP和PC的吸附量随有机改性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150-TPMB(改性剂TPODAC的摩尔量为MB阳离子交换量的150%)吸附效果最好,在投加量为1.0 g/L、GLP和PC浓度为100 mg/L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0.26 mg/g(GLP)和52.16 mg/g(PC)。对比天然膨润土的饱和吸附量(<10 mg/g),TPMB显示出了良好的吸附性能。GLP和PC在TPMB上的吸附过程均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在6 h内达到吸附平衡。p H在2~12范围内,TPMB对GLP和PC均能有效吸附,p H对GLP的吸附有较大影响,对PC的吸附影响较弱,去除效率在42.62%~47.83%范围内波动。探究不同浓度腐殖酸对竞争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单一污染时的吸附效果相比,在腐殖酸浓度较高(100 mg/L)的条件下,GLP和PC的去除效率分别仅降低10.25和9.56个百分点,体现了较高的专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有机-无机复合改性 吸附性能 草甘膦 丙草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