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0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家湖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1
作者 肖尚斌 龚哲 +4 位作者 刘佳 李世剑 贺文枨 朱良辰 郑熠歌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对采自松滋市陶家湖不同部位的3根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重金属(Cu、Zn、Cr、Ni、Pb、As)含量和粒度测定,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正交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陶... 对采自松滋市陶家湖不同部位的3根沉积物柱状样品进行了重金属(Cu、Zn、Cr、Ni、Pb、As)含量和粒度测定,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潜在风险,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正交矩阵分解(PMF)模型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陶家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整体上表现为湖心>湖岸>消落带,湖岸污染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湖心和消落带沉积物污染程度随深度增加而上升;其中,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6种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r为偏中度风险,As、Cu、Pb、Zn和Ni主要表现为轻度风险。相关分析和PMF模型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包括矿业源、自然来源,以及农业和工业的复合源,贡献分别为18.8%、52.4%和28.8%,其中Cu主要受到矿业的影响,Pb主要受到自然来源的影响,As主要受到工业和农业活动的影响,Zn、Ni和Cr受到3种来源的影响;水动力条件和人类活动造成陶家湖重金属分布呈现空间差异,消落带水动力较强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低于湖岸和湖心,水动力条件改变导致Pb、Ni垂向分布发生改变,矿业发展是造成Cu、Zn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农业活动导致As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风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
2
作者 陈晴空 陈治君 +3 位作者 王殿常 兰峰 高千红 李姗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嘉陵江、乌江的8个水文断面逐月开展了悬沙粒径级配分析和各粒径段悬沙含磷量(PP′)的监测,获得了各断面不同时间、不同粒径段悬沙的PP′值,输沙率和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以及总磷(TP)、溶解态磷(DP)、颗粒磷(PP)的浓度,总结了库区悬沙粒度特征和含磷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库区中主导颗粒磷输移的主要悬沙成分,估算了库区对不同悬沙成分的拦截作用。【结果】结果显示:(1)库区悬沙以D≤0.062 mm的细颗粒为主,从上游到下游有细化趋势;粉砂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通量的77%,粉砂颗粒磷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颗粒磷通量的82%,粉砂是库区颗粒磷的主要载体。(2)非汛期库区长江干流各粒径段的悬沙平均含磷量大于汛期,且粒径越小PP′值越大,但汛期却是0.002<D<0.004 mm的黏粒含磷最多,输沙率决定悬沙通量的多少,是影响颗粒磷输移的主要因素。(3)库区水体中的磷在非汛期以DP为主,汛期以PP为主,全年都有悬沙和PP滞留,尤以汛期为主,汛期悬沙和颗粒磷滞留量分别约占全年滞留量的94.5%和97.1%;粉砂颗粒磷在库区的滞留率>80%,黏粒颗粒磷的滞留率>60%。【结论】结果表明:悬沙粒径级配与土壤测磷相结合的监测方法能明确库区不同粒径悬沙的含磷量,为库区磷监测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库区悬沙成分占比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大于悬沙粒径,悬沙成分占比越大,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越大,因此长江上游控磷更应侧重对悬沙成分占比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悬沙 粒径 颗粒磷 滞留率 时空变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与恢复
3
作者 赵素婷 周瑞 +1 位作者 袁赛波 厉恩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湖泊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从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角度,梳理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总体情况及湿地植物保护现状,分析了这些湖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文过程改变、生境丧失、资源过度利用、水利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入侵种泛滥、流域综合治理及科研观测研究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恢复湿地生境、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质、改善江湖关系、防治入侵生物、健全流域管理体系及加强观测研究等。以期推动流域系统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湖泊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湖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保护与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 流域综合治理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熵权法的乌梁素海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
作者 勾芒芒 冯雪瑶 +1 位作者 李建茹 李兴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2期93-100,共8页
【目的】诊断乌梁素海维持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潜力和保持湖泊重要功能的状态,掌握地区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关系。【方法】本文对2015—2019年乌梁素海水生态系统健康体征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构建了水文、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服务... 【目的】诊断乌梁素海维持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潜力和保持湖泊重要功能的状态,掌握地区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关系。【方法】本文对2015—2019年乌梁素海水生态系统健康体征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构建了水文、物理、化学、生物、社会服务5个方面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熵权健康指数法综合计算分析了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体征。【结果】2015—2019年乌梁素海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分别为0.201、0.226、0.542、0.517和0.605,2015—2016年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状况处于较差状态,2017—2018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状况为中等状态,2019年乌梁素海湖泊生态系统评估结果较好。目前,乌梁素海全湖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乌梁素海整体水质呈上升趋势。【结论】通过运用层次分析-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评价乌梁素海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既可靠又实用,且能清晰体现出湖泊生态系统变化规律,为乌梁素海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熵权法 层次分析法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水对蠡湖水体透明度改善效果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吴佩翰 朱海 +6 位作者 徐项哲 鞠茂森 闫世康 杨晨霞 周志博 唐洪武 王玲玲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7,共12页
为客观评估太湖水补水对蠡湖透明度改善效果的影响,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适用于蠡湖的水体透明度(SD)与悬浮物(SS)浓度、叶绿素a(Chla)浓度的相关关系,并利用MIKE 21构建了蠡湖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经验证模型精度良好,可用于模拟计算;... 为客观评估太湖水补水对蠡湖透明度改善效果的影响,由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适用于蠡湖的水体透明度(SD)与悬浮物(SS)浓度、叶绿素a(Chla)浓度的相关关系,并利用MIKE 21构建了蠡湖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经验证模型精度良好,可用于模拟计算;以南部长广溪节制闸及西部五里湖节制闸进水两种典型补水方案为例,分析了蠡湖水体透明度的改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均可将蠡湖平均透明度提升至0.8 m以上;南部补水方案使全湖平均透明度提高了0.5 m,好于西部补水方案;适当加大东部出口的出流量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改善效果;补水会导致局部区域悬浮物浓度增加,在补水总流量固定的条件下,适当调控出口流量分配可以有效改善蠡湖水体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透明度 补水 MIKE 21 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UFER-village模型分析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6
作者 李志刚 郑毅 +5 位作者 梁启斌 王艳霞 侯磊 李晓琳 胡丹 王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82,共12页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6个亚类。最后运用村级尺度的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定量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投入特征、养分利用效率及环境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单位产品氮素投入量以养殖型最高(5.65~8.92 t),农牧结合型最低(1.92~2.96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素投入最高,农牧结合型中以林果+羊亚类投入最低;氮素利用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种植型(30.0%~48.8%)、农牧结合型(19.0%~30.8%)、养殖型(5.5%~10.4%)。种植型、农牧结合型、养殖型对应的最高氮素利用效率亚类分别为玉米、林果+羊、家禽;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以养殖型最高(5.22~9.03 t),农牧结合型最低(0.66~1.27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最高,而农牧结合型中立体种养模式均较低(0.66~0.86 t)。氨挥发是所有类型农村农牧系统主要环境排放形式。洱海西部和北部存在较多高污染排放村,环境风险大,且高污染村以畜禽养殖为主。洱海流域农牧体系氮素投入量较高且养分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排放强度高,未来可结合高原湖泊流域特征,进一步推行立体种养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农牧系统与环境保护协同的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NUFER-village模型 洱海流域 氮素流失 立体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化水库底泥制备人工骨料及其性能研究
7
作者 李彦苍 褚清涛 +2 位作者 王育德 靳子栋 乔威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水库底泥中含有大量无机质,经过处理后,可以用底泥生产建筑材料。采用固化剂固化水库底泥制备人工骨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固化剂的最优掺量(固化剂的掺量以水库底泥的掺量为基准),其结果为:硅酸钠8%、石膏6%、聚羧酸高效减水剂3%、三乙醇... 水库底泥中含有大量无机质,经过处理后,可以用底泥生产建筑材料。采用固化剂固化水库底泥制备人工骨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固化剂的最优掺量(固化剂的掺量以水库底泥的掺量为基准),其结果为:硅酸钠8%、石膏6%、聚羧酸高效减水剂3%、三乙醇胺0.05%(下文简称为SRPT)。然后,掺入最优SRPT作为附加固化剂制备出人工骨料并探究其性能。结果表明:掺入最优SRPT组骨料的筒压强度最大为7.31 MPa,相比于不掺固化剂组提升了44.2%,1 h吸水率为9.34%,堆积密度为937 kg/m^(3)。用SRPT固化剂固化水库底泥制备人工骨料可以高价值利用水库底泥,并且制备的骨料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为水库底泥在水利工程中的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骨料 水库底泥 固化剂 正交实验 筒压强度 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三峡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8
作者 吴贞晖 王孟 +3 位作者 刘扬扬 吴比 肖洋 张可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龙潭溪取水口水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各月流速增幅达0~0.04 m/s;工程实施后取水口水质受引水拖拽作用趋向于主库区,不同典型年下该断面COD、氨氮、总磷年均变化幅度分别介于-2.31%~0.41%、4.18%~8.20%、0.77%~1.82%,非引水时段有发生富营养化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引江补汉工程水源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三峡水源区 水环境影响预测 数值模拟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银行贷款水生态治理的浙江实践与思考
9
作者 史浩 郁国培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浙江省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越来越聚焦于浙江的水生态治理项目。文章通过简述世界银行千岛湖项目在浙江省淳安县和建德市的两个典型子项目,提出了理解千岛湖综...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浙江省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越来越聚焦于浙江的水生态治理项目。文章通过简述世界银行千岛湖项目在浙江省淳安县和建德市的两个典型子项目,提出了理解千岛湖综合治理项目的内在逻辑可分为治水环节和供水环节,而治水环节又被清晰地定义为“保土和清流”。最后从项目执行的表象中引发思考并挖掘出项目蕴含的深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银行贷款 水环境治理 国外贷援款项目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缓释化感物质在富营养化湖泊中抑藻效果与环境影响研究
10
作者 马玉珅 倪利晓 +3 位作者 杜存浩 石佳惠 张建华 张祯 《江苏水利》 2025年第2期6-10,17,共6页
化感物质因其二次污染小且生态友好而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青蒿素缓释化感物质进行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的原位治理。结果显示,青蒿素缓释化感物质在实际水体中具有长期的蓝藻抑制效果,叶绿素a、藻密度和蓝藻占比均保持较低... 化感物质因其二次污染小且生态友好而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青蒿素缓释化感物质进行富营养化湖泊中蓝藻的原位治理。结果显示,青蒿素缓释化感物质在实际水体中具有长期的蓝藻抑制效果,叶绿素a、藻密度和蓝藻占比均保持较低水平。同时,青蒿素缓释化感物质的投加对水环境仅产生一定的初期影响,pH、总磷(TP)、总氮(TN)和总有机碳(TOC)等仅在投加的1~5 d逐渐升高,而后迅速降低。研究证实了青蒿素缓释化感物质的应用潜力和较小的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物质 蓝藻水华 原位蓝藻抑制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梁湖离岸蓝藻防控工程对太湖蓝藻聚集的影响
11
作者 王勇 赵金箫 +1 位作者 罗露 徐世凯 《江苏水利》 2025年第2期50-54,共5页
采用太湖蓝藻漂移三维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研究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建成后,是否能有效改善梅梁湾蓝藻水华问题,以及对太湖全湖区水动力和其他水源地蓝藻暴发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可有效拦截进入梅梁湖口门的蓝藻,降... 采用太湖蓝藻漂移三维数学模型为主要手段,研究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建成后,是否能有效改善梅梁湾蓝藻水华问题,以及对太湖全湖区水动力和其他水源地蓝藻暴发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可有效拦截进入梅梁湖口门的蓝藻,降低梅梁湖北部沿岸和梁溪河河口蓝藻水华风险。研究评估梅梁湖蓝藻防控工程对梅梁湖蓝藻水华的改善效果,为以后太湖蓝藻水华的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防控工程 数学模型 梅梁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臼湖沉积物磷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12
作者 黄睿 段晓雪 +3 位作者 董阿忠 胡晓东 袁和忠 张涵 《江苏水利》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为研究石臼湖沉积物中磷元素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联合Hedley、SMT提取法与多元统计分析,对石臼湖沉积物及流域内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态磷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土壤中,磷以无机磷形态为主,其中Ca-P占比最高,Fe-P和N... 为研究石臼湖沉积物中磷元素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联合Hedley、SMT提取法与多元统计分析,对石臼湖沉积物及流域内不同类型土壤的形态磷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土壤中,磷以无机磷形态为主,其中Ca-P占比最高,Fe-P和NaHCO_(3)-P次之,H_(2)O-P占比最低;形态磷的含量总体呈现出河口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农业土壤的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石臼湖沉积物中形态磷与流域内不同类型土壤之间的潜在联系,表明了流域内面源污染是石臼湖沉积物磷负荷的主要贡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农业土壤 磷形态 生物有效磷 分布特征 石臼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水库溶解氧预测模型比较研究
13
作者 张鹏 梅书浩 +3 位作者 石成春 卓越 李佳昊 宋刚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5,共9页
快速精准预测低氧发生对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最大信息系数两种方法,依据闽江上游水口水库典型渔业养殖区G1、G2和Z1点位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的数据,从多个水质、气象和水文参数中筛选出影响溶... 快速精准预测低氧发生对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最大信息系数两种方法,依据闽江上游水口水库典型渔业养殖区G1、G2和Z1点位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的数据,从多个水质、气象和水文参数中筛选出影响溶解氧的关键驱动因子。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独立BP、皮尔逊相关性-BP、MIC-BP和MIC-SVR等溶解氧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各模型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电导率、水温、pH、叶绿素a和水位是影响溶解氧的5个主要因素;经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后,构建的预测模型性能得到提升,其中最大信息系数(MIC)法的筛选效率优于皮尔逊相关性法的;MIC-SVR模型是最优的溶解氧预测模型,其R 2均大于0.98,RMSE均小于0.56,MAE均小于0.28,可以将溶解氧的预测误差控制在±0.30 mg/L以内。该研究成果可为湖库低氧预测预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溶解氧 相关性分析 最大信息系数 BP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市东溪水库流域秋季硝酸盐溯源分析
14
作者 翁耀中 《水利技术监督》 2025年第1期179-184,共6页
通过水环境调查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武夷山市重要饮用水源东溪水库的水质状况和硝酸盐来源。结果表明,秋季硝酸盐含量为0.008~0.232mg/L。水库中硝酸盐显著低于河流。东溪水库上层水体中的硝酸盐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氮,平均贡献度为4... 通过水环境调查和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了武夷山市重要饮用水源东溪水库的水质状况和硝酸盐来源。结果表明,秋季硝酸盐含量为0.008~0.232mg/L。水库中硝酸盐显著低于河流。东溪水库上层水体中的硝酸盐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氮,平均贡献度为44.76%;中层水体和下层水体的硝酸盐来源主要是粪便和污水,平均贡献度分别为44.35%和43.59%;入库河流中硝酸盐来源主要是肥料和降水,平均贡献度为62.17%。研究结果可为东溪水库重点污染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东溪水库 硝酸盐来源 SI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型人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以广州某调蓄区为例
15
作者 黄雄 《中国市政工程》 2025年第1期88-91,148,共5页
广州某调蓄区以调节城市内涝压力为主导功能,同时兼顾生态修复及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功能,通过对其实际运营情况进行连续跟踪研究,监测了调蓄区不同工况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水质现状,跟踪了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竞争中主导... 广州某调蓄区以调节城市内涝压力为主导功能,同时兼顾生态修复及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功能,通过对其实际运营情况进行连续跟踪研究,监测了调蓄区不同工况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水质现状,跟踪了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竞争中主导优势的切换过程。由于水生植物、浮游植物在生物竞争过程中主要优势的切换,该调蓄区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状态,其水生态系统稳定性、透明度均发生很大程度转变。文章以该调蓄区为例,分析了典型的浅水型人工湖泊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切换过程,同时,通过对浅水型人工湖泊水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系统状态之间切换原因的探讨,提出将浅水型具有调蓄功能的人工湖泊稳定为草型湿地状态的应对控制措施,为城市浅水型人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合理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稳定性 人工湿地 丝状绿藻 水绵 水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微污染内湖整治技术研究——以深圳市燕栖湖水系为例
16
作者 肖才林 许毅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1期158-161,166,共5页
深圳市燕栖湖水系是典型的城市内湖,在微污染状态下,燕栖湖水系主要存在有机污染物超标、水体感官效果差、水动力不足和水生态不完善的问题。为了提升周边居民的幸福感,通过控源截污、底泥清淤、水面拦渣、强化循环、生态重建的系统工... 深圳市燕栖湖水系是典型的城市内湖,在微污染状态下,燕栖湖水系主要存在有机污染物超标、水体感官效果差、水动力不足和水生态不完善的问题。为了提升周边居民的幸福感,通过控源截污、底泥清淤、水面拦渣、强化循环、生态重建的系统工程措施,对其进行了水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后,湖泊水环境质量由微污染状态稳定提升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Ⅳ类水标准,BOD5和氨氮质量浓度分别稳定在6 mg/L和0.32 mg/L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综合整治 微污染水体 内湖 城市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丘区河湖生态缓冲带应用分析
17
作者 周小华 赵振 +2 位作者 李昆朋 刘帅 李扬 《水利技术监督》 2025年第3期242-244,共3页
为了削减阊江流域面源污染、恢复滨岸环境、保障水体自净能力,祁门县实施了阊江流域河湖缓冲带建设。文章以阊江流域贵溪河为例,通过采用“滨岸缓冲带、田沟塘面源污染拦截、坡地农田缓冲带”等方法构建山丘区河道的生态缓冲带,并分析... 为了削减阊江流域面源污染、恢复滨岸环境、保障水体自净能力,祁门县实施了阊江流域河湖缓冲带建设。文章以阊江流域贵溪河为例,通过采用“滨岸缓冲带、田沟塘面源污染拦截、坡地农田缓冲带”等方法构建山丘区河道的生态缓冲带,并分析了其整治效果,为今后同类型山丘区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丘区河湖 生态缓冲带 整治效果 生态框格 田沟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阳市水库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及污染控制
18
作者 刘阳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5年第1期62-64,共3页
朝阳市为半干旱地区,通过评价该地区白石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及趋势分析,对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及由此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控制治理措施,旨在对半干旱地区水库的可持续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理论支持和... 朝阳市为半干旱地区,通过评价该地区白石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及趋势分析,对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及由此带来的多方面影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控制治理措施,旨在对半干旱地区水库的可持续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 水库 富营养化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平潭三十六脚湖水质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
19
作者 林浩然 《福建轻纺》 2025年第1期11-14,共4页
文章对福建平潭三十六脚湖在2016—2020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平潭三十六脚湖水质及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平潭三十六脚湖湖水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透明度、叶绿素a等指标随着时间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总氮有所上升;营养化程度主... 文章对福建平潭三十六脚湖在2016—2020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平潭三十六脚湖水质及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平潭三十六脚湖湖水高锰酸盐指数、总磷、透明度、叶绿素a等指标随着时间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总氮有所上升;营养化程度主要为中营养型,富营养化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评价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饮用水源 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湖长制背景下长江(云南段)健康特征研究
20
作者 曹言 吴青见 +2 位作者 周禹辰 周筱妍 周锐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3期9-16,共8页
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采用《云南省河湖库渠健康评价指南(试行)》,构建长江(云南段)健康评价体系,结合2020-2021年54个监测点数据,定量分析诊断河流健康状态。结果表明:长江(云南段)健康状况综合评分为83.6分,整体处于健康状态... 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采用《云南省河湖库渠健康评价指南(试行)》,构建长江(云南段)健康评价体系,结合2020-2021年54个监测点数据,定量分析诊断河流健康状态。结果表明:长江(云南段)健康状况综合评分为83.6分,整体处于健康状态,评分空间上呈现上游和下游段相对较高,中游段低的趋势。不同河段健康评价评分整体上呈现出库区河段>天然河段>复合河段>城镇河段>农村河段的趋势,其中农村河段和城镇河段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均处于健康状态。各河段健康评价评分整体上呈现出社会服务功能>水域岸线状况>生物状况>水量水质,其中农村河段、城镇河段、复合河段水量水质均处于不健康状态,农村河段生物状况处于不健康状态。河段方面的健康短板集中在水量水质,其中生态流量满足程度和底栖动物Hilsenhoff生物指数指标均呈不健康状态,主要集中在楚雄段。库区方面的健康短板主要集中在岸线自然状况和外来水生动植物等2个指标,均呈亚健康状态,主要集中在丽江段。研究结果可为云南高原地区河流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各级河湖长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云南段) 健康评价 健康状态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