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1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车站围护结构耦合埋管换热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1
作者 余元波 夏继豪 +2 位作者 刘俊 车轮飞 陈玉远 《暖通空调》 2025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以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其全年动态负荷,确定了地源热泵参数,建立了估算热泵出力及耗电量的参数模型,结合建立的动态换热模型得到了地源热泵系统-埋管阻容耦合仿真模型。以10年为运行周期,计算了埋管出水温度和换热量,分析了不... 以某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其全年动态负荷,确定了地源热泵参数,建立了估算热泵出力及耗电量的参数模型,结合建立的动态换热模型得到了地源热泵系统-埋管阻容耦合仿真模型。以10年为运行周期,计算了埋管出水温度和换热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换热性能,提出了热泵机组联合冷却塔辅助换热的运行策略。结果显示:围护结构耦合埋管换热系统在长期运行工况下存在机组停机或机组出力不足的情况,当负荷为计算负荷的80%时,可以保证热泵机组出力满足需求;冷却塔联合运行策略在制冷季可以有效降低埋管出水温度,在过渡季冷却塔的免费冷量可以降低埋管出水温度1~2℃,在长期运行工况下具有较好的地温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地源热泵 埋管 围护结构 冷却塔 换热性能 出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地表沉降分析
2
作者 李晓龙 栗鹏超 +3 位作者 刘小锋 孙立军 郭长龙 何况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量随着顶管机的推进逐渐增大,顶推到位后达到最大沉降值,其中台车就位、始发破洞及接收破洞阶段产生的沉降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开挖阶段,设备拆除后,受卸载作用影响,地层产生一定量回弹,沉降值减小;地表沉降曲面呈漏斗状,沿联络通道中心线方向左右对称,沿垂直于中心线方向不对称,最大沉降值位于纵向距离联络通道中心靠近始发端3 m处;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横向影响范围更大,地表沉降集中发生区域近似椭圆形,其长轴垂直于联络通道中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络通道 顶管法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系列化新型智能防淹装备应用研究
3
作者 刘俊 武志松 +5 位作者 车轮飞 蔡崇庆 李国栋 胡浩明 刘起 於泽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76,共4页
[目的]目前地下工程淹水事件频发,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影响。遇淹水时通常主要采用人工封堵的方式,例如临时用沙包堆积或者人工加装防水板,存在需工作人员长期值守、使用不便捷、响应不及时等问题。针对地下工程地面出入... [目的]目前地下工程淹水事件频发,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影响。遇淹水时通常主要采用人工封堵的方式,例如临时用沙包堆积或者人工加装防水板,存在需工作人员长期值守、使用不便捷、响应不及时等问题。针对地下工程地面出入口、地下连接通道等不同场景,研究响应迅速、安全可靠的防水倒灌措施,提高地下工程整体的防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方法]基于液位报警控制技术,提出地下工程系列智能防淹装备,主要包括全断面智能防淹门、智能垂落式防淹门、智能上翻式防淹挡板等,可使地下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淹体系,全面保障地下工程不被洪涝水淹。[结果及结论]该系列装备已在洛阳、厦门等城市的地铁项目中应用,结合作者单位的设计项目进展情况可预见,系列智能防淹装备将在更多的地下工程项目中推广,为城市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智能防淹 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与梯形云模型的地铁信号电源屏系统健康状态评估
4
作者 张亚东 周智炜 +2 位作者 江磊 曾玲 郭进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0,共10页
针对地铁信号电源屏系统健康状态评估存在主观性强、准确度低、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与梯形云模型的系统健康状态实时综合评估方法。考虑电源屏系统的结构构成和关键参数,建立健康状态分层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层次... 针对地铁信号电源屏系统健康状态评估存在主观性强、准确度低、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与梯形云模型的系统健康状态实时综合评估方法。考虑电源屏系统的结构构成和关键参数,建立健康状态分层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和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法(CRITIC)计算子指标的主、客观权重,通过组合赋权融合为常权重,并结合在线监测数据的相对劣化度计算变权重;定义健康状态等级,构建梯形云模型;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动态计算子指标的健康状态隶属度,构建隶属度矩阵,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估得到地铁信号电源屏系统的健康状态。以宁波地铁5号线的现场数据进行方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了评估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评估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可以降低评估的主观性,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信号电源屏 健康状态评估 评估指标体系 组合赋权法 梯形云模型 变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送风方式对地铁隧道导洞台阶法施工锚喷作业粉尘影响
5
作者 赵江平 杜育凯 张浩 《暖通空调》 2025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为了有效控制地铁隧道导洞台阶法施工锚喷作业时高浓度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风管安装位置、送风口到掌子面距离、风管风速对粉尘扩散的影响,研究了作业人员呼吸区粉尘浓度的动态变化,以... 为了有效控制地铁隧道导洞台阶法施工锚喷作业时高浓度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风管安装位置、送风口到掌子面距离、风管风速对粉尘扩散的影响,研究了作业人员呼吸区粉尘浓度的动态变化,以确定最佳通风方案。结果表明:现场高浓度粉尘是由于隧道内部存在逆流现象,粉尘聚集于下台阶前侧,作业人员平均粉尘接触质量浓度超过500 mg/m^(3),当送风口与掌子面距离增大到20 m时,粉尘质量浓度降低150 mg/m^(3),若风管风速增大到15 m/s,局部降尘率达到50%以上;风管位于底拱处,风速增大至15 m/s,局部降尘率可达51.92%,可获得最佳抑尘性能;此外,现场需采取个体防护和环境净化除尘措施来减少粉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施工 通风除尘 粉尘 扩散规律 风管位置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边形孔静力定向裂岩的断裂评判标准研究
6
作者 苏永华 杨忠武 +1 位作者 岳梢 李明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5,共11页
静力膨胀裂岩技术中,尖角钻孔因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可大幅提升断裂效果。研究尖角较多的四边形孔静力裂岩的定向致裂机制并提出评判标准定量分析裂岩效果具有显著意义。为此,通过改变致裂岩石面积、钻孔数量与形状设计软岩相似试样开展... 静力膨胀裂岩技术中,尖角钻孔因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可大幅提升断裂效果。研究尖角较多的四边形孔静力裂岩的定向致裂机制并提出评判标准定量分析裂岩效果具有显著意义。为此,通过改变致裂岩石面积、钻孔数量与形状设计软岩相似试样开展静力膨胀试验,并利用粒子图像测试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简称PIV)技术监测试样断裂过程及应变花记录并分析动态断裂力学行为;其次,引入平均能量利用率、断裂时效比、应力比及断裂面积比系数来量化试样断裂效果,提出断裂系数作为综合评判标准。结果表明:各试样均沿着四边形尖角角平分线发育两条主裂纹,随裂纹发展,应力峰值及总能量递减,断裂时间滞后。单孔作用下致裂岩石,梯形孔应力集中效应较菱形孔高13.75%,断裂效果更好;双孔相互作用下致裂岩石,菱形孔应力集中效应比梯形孔高16.67%,且应力衰减较缓。其中,方形-菱形孔的平均能量利用率最高,为62.66%;菱形-梯形孔组合断裂效果提升不大,断裂系数仅比单梯形孔高6.67%;方形-梯形孔组合断裂效果最好,断裂系数为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膨胀 四边形孔 定向致裂 PIV技术 能量利用率 断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轨行区迂回隧道对其通风和热环境的影响
7
作者 田婷婷 高伟 +1 位作者 王方敏 余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87,共5页
[目的]部分地铁车站由于周围空间限制无法将活塞风井设置在轨行区外侧,为满足通风需求可将活塞风井设置在车站轨行区内,并设置迂回隧道将活塞风井与轨行区外侧正线隧道相连。目前暂未有将迂回隧道应用于改善隧道通风和热环境的相关研究... [目的]部分地铁车站由于周围空间限制无法将活塞风井设置在轨行区外侧,为满足通风需求可将活塞风井设置在车站轨行区内,并设置迂回隧道将活塞风井与轨行区外侧正线隧道相连。目前暂未有将迂回隧道应用于改善隧道通风和热环境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对类似工程进行分析。[方法]以包含迂回隧道的某条地铁线路为例,采用一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某车站轨行区内设置活塞风井并增设迂回隧道的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车站轨行区设置迂回隧道对全线隧道活塞风量、活塞风井风量及隧道空气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及结论]迂回隧道位于车站出站端时,出站端的区间隧道活塞风量变化最大,最大增加了38.1 m^(3)/s;距迂回隧道最近的活塞风井风量变化最大;隧道空气温度变化最大区域主要在迂回隧道所在车站的轨行区,轨行区内活塞风井的进风作用导致该车站出站端轨行区空气温度快速下降,最大降低了1.8℃;迂回隧道的存在使轨行区车头停靠区域降温更多,且车站出站端迂回隧道对热环境的控制效果优于车站进站端迂回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轨行区 迂回隧道 隧道通风 隧道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站台门防夹挡板自动翻转装置设计
8
作者 徐步算 《电气化铁道》 2025年第1期85-87,共3页
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站台门防夹挡板自动翻转装置,直接应用于轨道交通站台门,解决了原有防夹挡板因不得侵入车辆限界避免与列车发生刮碰而导致防夹挡板尺寸必须缩小设计的问题,弥补了防夹挡板在车辆限界与车辆静态轮廓线之间的探测盲区,提... 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站台门防夹挡板自动翻转装置,直接应用于轨道交通站台门,解决了原有防夹挡板因不得侵入车辆限界避免与列车发生刮碰而导致防夹挡板尺寸必须缩小设计的问题,弥补了防夹挡板在车辆限界与车辆静态轮廓线之间的探测盲区,提高防夹挡板防夹功能的安全性。该装置为目前地铁行业的门体防夹难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站台门 防夹挡板 自动翻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前交叉渡线折返策略与能力分析
9
作者 张惺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 2025年第2期104-109,122,共7页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站前交叉渡线折返的策略和折返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轨旁设备布置、采用大号道岔、压缩线间距、进站限速及提高列车进站减速制动率等提高折返能力的建议,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站前交叉渡线 折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群洞力学效应研究
10
作者 王招兵 叱干向明 +4 位作者 张洋 任建喜 张亮 张琨 王蔓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7,共7页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 [目的]洞桩法多导洞施工所引发的群洞效应及马头门在破洞施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对暗挖车站的施工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开展地铁车站洞桩法双向开挖过程中群洞力学效应的研究。[方法]采用FLAC3D软件,构建了洞桩法导洞施工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双向导洞施工顺序下,地面的变形规律及马头门的力学特性,并据此得出了最优的双向导洞施工顺序。[结果及结论]洞桩法双向导洞施工的群洞效应显著,且影响程度依次为:双向四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单导洞开挖。马头门在破洞后,其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拱底部位,而最大剪应力则发生在侧墙和拱脚。这两者的应力水平均呈现以下趋势:双向单导洞开挖<双向双导洞开挖<双向四导洞开挖。此外,马头门的最大剪应力随着开挖进尺的增加,呈现出跳跃式增大的趋势,并在施工后期逐渐趋于稳定。从改善马头门受力状态、确保破洞安全的角度来看,双向单导洞的施工顺序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洞桩法 群洞效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牵引变压器强油风冷散热动态仿真与控制
11
作者 邵坤 游永华 易正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2,共7页
[目的]牵引变压器通常采用强迫油循环与风扇强制对流相结合的方式散热,其散热效果对变压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牵引变压器强油风冷的散热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基于一维温度场假设,构建了变压器和油冷却器组件的分布参数模... [目的]牵引变压器通常采用强迫油循环与风扇强制对流相结合的方式散热,其散热效果对变压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牵引变压器强油风冷的散热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基于一维温度场假设,构建了变压器和油冷却器组件的分布参数模型,并整合了油泵、管道等的集中参数模型,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随后,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包对该模型进行数值仿真,以探究牵引变压器在实际交变功率条件下的绕组和酯油温度动态行为。此外,还尝试将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技术引入变压器散热系统。为验证模型准确性,将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及结论]在典型动态工况下,牵引变压器在低负载阶段的绕组温度呈现出明显的稳态特征;而在高负载阶段,绕组温度随时间迅速上升。通过采用PID方法控制油冷却器风机运转,可以将绕组温度稳定在允许的高位数值范围内,同时风机功耗相比传统启停控制方案降低了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牵引变压器散热 强油风冷 SIMULINK动态仿真 PID控制 风机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电位分布的地铁杂散电流引起埋地金属腐蚀计算方法
12
作者 唐雨杭 喻锟 +3 位作者 曾祥君 倪砚茹 程新翔 韩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434,共11页
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助力“双碳”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但地铁运行时产生的杂散电流会导致土壤极化,造成埋地金属腐蚀.为分析地铁运行时杂散电流对埋地金属管道的腐蚀干扰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大地电位分布的埋地管道... 绿色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助力“双碳”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但地铁运行时产生的杂散电流会导致土壤极化,造成埋地金属腐蚀.为分析地铁运行时杂散电流对埋地金属管道的腐蚀干扰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大地电位分布的埋地管道腐蚀电流密度计算方法.首先,从实际地铁牵引供电回流系统出发,建立长线路、多机车四层地网回流模型,实现杂散电流和钢轨电位的实时动态分布计算;进一步将钢轨电位分布等效为线电压源,并导入地铁线路模型中实现地电位分布仿真计算.然后,建立包含防腐层的土壤-管道回路模型,实现管道腐蚀电流密度的动态计算.最后,分析钢轨直流电阻、过渡电阻、土壤电阻率对管道腐蚀电流密度的影响程度.仿真结果表明:管道腐蚀电流密度变化与钢轨直流电阻线性相关;当钢轨-排流网过渡电阻由5Ω·km增大至50Ω·km时,两条埋地管道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别减小65.94%、67.45%;较大的土壤电阻率对杂散电流的传播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杂散电流 土壤电位分布 埋地管道腐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
13
作者 蔡涵哲 林俊彦 +1 位作者 王治 叶霞飞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1,共8页
[目的]为准确测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设施所需规模,需对车站各接驳交通方式下客流的分担率进行研究并预测。[方法]基于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南村万博站、同和站等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进站客流接驳数据的实地调查,在传统MNL(多项Logit... [目的]为准确测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接驳设施所需规模,需对车站各接驳交通方式下客流的分担率进行研究并预测。[方法]基于对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南村万博站、同和站等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进站客流接驳数据的实地调查,在传统MNL(多项Logit)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天气、进出站接驳特征差异的影响,构建基于MNL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模型标定。[结果及结论]模型标定结果表明,仅接驳距离特征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性别、出行目的等与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所研究的调查数据未捕捉到出行者年龄和接驳交通方式选择的相关性;对同和站晚高峰进站客流的晴天和雨天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进行检验,准确率分别达到86.0%和77.2%,说明考虑天气因素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是优于传统模型的。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接驳交通方式划分改进模型应用于用地属性相似的目标站点,证实了该模型在实际客流预测中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客流 接驳交通方式划分 改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发展模式及启示
14
作者 候阿提·叶尔江 叶霞飞 +1 位作者 王镇波 成艳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针对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但通常各条线路独立运行导致换乘站压力大、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需借鉴国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经验,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东京... [目的]针对当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但通常各条线路独立运行导致换乘站压力大、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需借鉴国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经验,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发展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东京、巴黎、卡尔斯鲁厄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线路互联互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模式,总结其基本特点。[结果及结论]上述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模式的产生背景不同,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互联互通模式;国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主要存在于同一客流通道上的线路之间,基本不存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层面的互联互通;实施互联互通时,除非改造成本低且影响小,否则一般不考虑改造既有运营线路,新建线路的技术标准应与既有线路保持一致;在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中,为节约成本,仅在不同制式的既有轨道交通线路间才适宜使用双流制列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互联互通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路耦合的牵引用直线感应电机温度场分析
15
作者 薛雍鹏 王淑红 +1 位作者 吴攀 柴景棠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中直线感应电机因初级铁心开断、端部半填充,以及端部效应的影响,给其电磁性能分析、控制策略公式推导、各部件损耗计算以及温度场分析带来困难,实际工程中电机运行多结合控制系统,必须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驱动系统中直...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中直线感应电机因初级铁心开断、端部半填充,以及端部效应的影响,给其电磁性能分析、控制策略公式推导、各部件损耗计算以及温度场分析带来困难,实际工程中电机运行多结合控制系统,必须解决城市轨道交通驱动系统中直线感应电机在运行中温度场分析的困难问题。[方法]使用多仿真平台联合搭建了考虑横向和纵向端部效应的直线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场路耦合仿真模型,建立了一台12 kW直线感应电机的三维流固耦合温度场和有限元电磁仿真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该电机的流体场和温度场进行耦合分析,利用冰冻转子法,综合考虑了周围环境中空气流体和动子运动对电机稳态温升的影响。[结果及结论]通过样机的开环运行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仿真结果得出了该样机在矢量控制系统下不同牵引工况的运行性能,在给定速度下均可快速响应并达到稳定,控制效果较好。基于损耗曲线计算求得各部件的热源,进一步得出样机的温度场分布,可直观看出空气流体对温度分布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牵引用直线感应电机 场路耦合 流固耦合 流体场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运能利用和碳排放的绿色城轨开行方案研究
16
作者 杨雯雯 孟学雷 +1 位作者 高如虎 林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势在必行。立足于绿色交通“提效降碳”的核心内涵,本文提出一种考虑资源、环境、乘客和企业四方效益,基于大小交路多编组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方法。为研究不同交路对... 随着“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势在必行。立足于绿色交通“提效降碳”的核心内涵,本文提出一种考虑资源、环境、乘客和企业四方效益,基于大小交路多编组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编制方法。为研究不同交路对客流分布的影响,根据乘客出行特征划分客流,进而分析不同客流的出行成本,建立以列车运输资源利用率最大,列车运行中碳排放量最小,企业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以线路通过能力、发车频率和运用车辆数为约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麻雀搜索算法用于模型求解,并与单一交路、单一编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将其求解结果与传统的麻雀搜索算法及粒子群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单一交路和单一编组的列车开行方案相比,多交路和多编组的方案在运能利用、碳排放、企业运营成本及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方面表现更优;此外,改进后的麻雀搜索算法在求解效率和结果质量上也明显优于传统算法。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平衡企业和乘客的利益,还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碳排放,为城轨系统的绿色化运营提供了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开行方案 麻雀搜索算法 绿色城轨 输送能力利用率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字化平台设计与实践
17
作者 岳成林 张宇辰 +3 位作者 秦勇 郭建媛 王子瑜 孙璇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在国家提出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文章聚焦于多层级运营管理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平台设计研究,依托多年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并实施数字化平台的设计方案。该平台整体框架由1张感知网、3个核心平台... 在国家提出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文章聚焦于多层级运营管理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平台设计研究,依托多年实践经验,深入探索并实施数字化平台的设计方案。该平台整体框架由1张感知网、3个核心平台及6大重点应用领域构成,逻辑功能架构实现系统目标层、全局管理层、项目管理层、支撑平台层、生产层与感知层之间的紧密协作与高效联动,形成“1+N”群集大脑为支撑的物理分布式架构。为验证数字化平台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现有运营中的数字化平台原型为基础,结合台州和锡澄线路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实践检验,充分展示其在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的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数字化平台 运营管理 架构设计 应用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双向变流装置设计方案及综合效益
18
作者 康崇皓 周文卫 胡剑强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72,共6页
[目的]目前双向变流装置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中处于推广阶段,存在多种配置方案且有实际应用,需综合评估各方案优劣,统一技术标准,同时进行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为工程应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双向变... [目的]目前双向变流装置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中处于推广阶段,存在多种配置方案且有实际应用,需综合评估各方案优劣,统一技术标准,同时进行全生命周期效益分析,为工程应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双向变流装置在设备功能、直流牵引供电能力、综合节能、电能质量等方面的优势,从用房面积、设备投资、电能质量、经济效益及可靠性等方面,对我国现有的5种双向变流装置配置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给出推荐配置方案。以某城轨正线为例,分析了双向变流装置在节能、无功补偿、杂散电流防护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结果及结论]经综合比选,双向变流装置推荐采用1套二极管整流机组+1套双向变流机组方案,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预计该城轨正线20年全生命周期总成本减少256.8万元/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牵引供电系统 双向变流装置 设计方案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eeplabV3+算法的地铁轨行区识别
19
作者 刘嘉宁 赵才友 张银喜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为解决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地铁轨道区域识别上目标分割不精确、计算和存储资源需求大、检测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算法的地铁轨道区域识别算法。该模型将主干网络替换为有较低的模型大小和计算复杂度的轻量... 为解决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地铁轨道区域识别上目标分割不精确、计算和存储资源需求大、检测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算法的地铁轨道区域识别算法。该模型将主干网络替换为有较低的模型大小和计算复杂度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2,引入注意力机制CBAM(Channel Attention Module)来提高网络对特征的感知能力,并改进ASPP(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使其能编码多尺度信息。应用自制数据集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并与经典DeeplabV3+、U-net、MaskR-CNN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精确率、准确率、召回率、平均交并比分别为94.57%、94.43%、93.49%、90.24%,训练时长6.5 h,单张图像预测时长51.78 ms,模型大小为23 MB,均优于其他三种算法。本文算法在提高对轨道区域图像分割性能的同时,增强了模型的训练和检测效率,具有运用于地铁轨道区域识别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轨道区域识别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DeeplabV3+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直径盾构切穿地下连续墙对既有地铁车站变形影响的仿真分析
20
作者 袁啸 李章林 +2 位作者 何国军 张孟喜 赵慧玲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48,共5页
[目的]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切削穿越既有地下结构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对盾构穿越引起的结构及地层变形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切穿既有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实际工程,建立隧道-车站-地层的三维... [目的]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切削穿越既有地下结构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对盾构穿越引起的结构及地层变形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切穿既有地铁车站地下连续墙实际工程,建立隧道-车站-地层的三维数值模型,研究隧道切穿车站地下连续墙与桩基时地面的沉降与车站结构的变形。[结果及结论]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车站桩基对沉降控制作用明显,盾构掘进切除桩下部后,切口上方地表产生较大沉降;切穿地下连续墙后,墙体形成以被切处为中心的沉降槽,产生不均匀沉降;盾构切穿车站地下连续墙引起运营地铁线两股钢轨的差异沉降,但在安全控制指标范围内。该仿真预测性分析结果可为该工程后期施工与监测,也为同类盾构隧道切穿既有地下工程的施工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掘进 地铁车站 地下连续墙 切削穿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