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6篇文章
< 1 2 2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兼顾仿真效率和精度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
1
作者 王伟 雷晓燕 +1 位作者 罗锟 陈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0,共11页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常常需要耗费更多的机时,如何解决分析精度与计算效率的矛盾,是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难点。首先,建立了精细化的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了在用迹线法搜索轮轨空间接触点中引入轮轨准弹性修正的、更为精细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并将迹线法融入到交叉迭代中求解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实现了同步进行轮轨接触点搜索与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方程求解,提高了模型分析精度和数值计算效率;然后,为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与相关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模型的四类简化形式对系统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集中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无法真实反映两侧扣件对钢轨侧滚振动的协同约束作用,将导致计算结果失真,采用分离支撑的弹性元件模拟钢轨扣件更为合理;轨道结构底座板参振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显著,在模型中应给予考虑;底座板超出轨道板的部分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较小,所产生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轨道子系统模型A能兼顾仿真效率和计算精度,适合用作车辆-三层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系统振动精细化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轨道非线性空间耦合动力学 高速铁路 交叉迭代 准弹性修正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向对路堑周围风沙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2
作者 石龙 王玉竹 +1 位作者 韩峰 薛春晓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为认识风沙环境下风向对路堑沙害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欧拉双流体非稳态模型,分析不同风向角(风向与路堑走向的夹角)场景下风沙流对路堑的响应规律,并研究其响应机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相吻合,但由于数值模型中存在阻... 为认识风沙环境下风向对路堑沙害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中的欧拉双流体非稳态模型,分析不同风向角(风向与路堑走向的夹角)场景下风沙流对路堑的响应规律,并研究其响应机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相吻合,但由于数值模型中存在阻塞效应致使前者略微高估了路堑周围的风速。路堑内部沉沙区面积、路堑对气流的扰动能力和路堑内部的积沙量与风向角呈正相关。风向角β≤30°,路堑内部未观察到循环泡,风向角β>30°,路堑内部可观察到明显的循环泡,且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其面积呈递增趋势。本质上,风向角的减小相当于减缓路堑边坡坡率,进而减少其内部的积沙量。路堑内部沙害程度与风向角呈正相关,为减轻风积沙对线路的危害,路堑应以小风向角穿越风沙地区,有条件时风向角宜控制在3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堑 风沙流场 风向 现场测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深度学习在钢轨顶面伤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3
作者 程雨 刘金朝 +1 位作者 张长伦 张国粹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6,共17页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钢轨顶面伤损检测问题,分析使用多模态数据进行病害识别的优势,阐述多模态深度学习的最新成果及其在钢轨顶面伤损检测中的应用,并明确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病害检测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从多模态联合... 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钢轨顶面伤损检测问题,分析使用多模态数据进行病害识别的优势,阐述多模态深度学习的最新成果及其在钢轨顶面伤损检测中的应用,并明确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病害检测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从多模态联合与协同特征表示、多模态显式对齐与隐式对齐以及不同方式的多模态融合方法等方面分析多模态深度学习基本理论和研究现状;结合钢轨振动信号、巡检图像和三维点云等多模态数据,梳理当前最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不同模态间数据融合算法和病害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针对钢轨多模态数据,当前研究方向主要有多模态表示、多模态对齐和多模态融合3种与识别检测有关的方法;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钢轨顶面伤损检测,当前研究主要包含振动信号与巡检图像融合检测、灰度图像数据与三维点云数据融合检测方法;总体上,使用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对钢轨进行病害识别能有效提高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错检的情况。对钢轨的多模态数据基于增强语义的共享性和互补性学习特征表示、结合特征点对齐和隐式对齐的混合对齐模型、基于转换器网络的多模态融合检测以及缺失模态融合检测会成为钢轨顶面伤损检测未来研究方向,将为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病害识别 伤损检测 深度学习 多模态融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脉动风对高速铁路路堑区域积雪分布的影响
4
作者 刘操 高广军 +3 位作者 陈光 李小白 张洁 王家斌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9,共12页
针对铁路路堑区域风吹雪灾害问题,采用改进延迟分离涡湍流模型、合成涡方法及欧拉两相流模型,结合网格动态变形技术,实现路堑区域雪粒堆积外形的时程变化提取,并通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均匀来流和湍流来流2... 针对铁路路堑区域风吹雪灾害问题,采用改进延迟分离涡湍流模型、合成涡方法及欧拉两相流模型,结合网格动态变形技术,实现路堑区域雪粒堆积外形的时程变化提取,并通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均匀来流和湍流来流2种工况下路堑内流场结构、摩擦速度分布及积雪轮廓变化规律,研究湍流脉动风对高速铁路路堑区域积雪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来流条件下路堑区域迎风侧边坡积雪质量基本一致,但积雪质量增长速率与积雪分布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湍流来流延缓了路堑背风侧边坡区域大尺度涡系到涡对的转换,且在道床与背风侧边坡之间产生较强的侵蚀现象,进而降低了背风侧边坡和道床区域的积雪质量;相比于均匀来流工况,120 min时湍流来流工况下的路堑整体积雪质量降低24.8%,其中背风侧边坡区域积雪质量降低40.2%,道床区域积雪质量降低20.6%,迎风侧边坡区域积雪质量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堑 湍流脉动风 积雪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板中SH导波传播特性分析及缺陷检测
5
作者 栗霞飞 吴斌 +4 位作者 刘秀成 刘尧 李佳明 王欢 赵娜 《声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了实现变截面缺陷的无损检测,对变截面板结构中水平剪切(shear horizontal,SH)导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实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变截面、焊缝等因素对SH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同时在变截面板上开展了导波检测实验,分析了SH导... 为了实现变截面缺陷的无损检测,对变截面板结构中水平剪切(shear horizontal,SH)导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实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变截面、焊缝等因素对SH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同时在变截面板上开展了导波检测实验,分析了SH导波传播特性对缺陷检测能力的影响。开展了对变截面板缺陷的检测实验,从时域、时频域分析了不同深度缺陷变化对检测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SH导波在变截面板中传播时,会发生模态转换,且模态数量也会发生变化;SH导波在带有焊缝的变截面板中传播时,变截面板中焊缝的存在不影响SH导波的模态转换和模态数量;针对位于焊缝后方的缺陷,SH导波同样可以实现缺陷的检测,且高频SH导波检测灵敏度更高。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证明该模型可以实现对变截面板缺陷的有效分析,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剪切(SH)导波 变截面板 焊缝 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区铁路道岔防风沙设计研究综述
6
作者 丁东 王勇 +1 位作者 岳帅 井国庆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在荒漠地区,铁路道岔受到风沙侵蚀和掩埋的威胁,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道岔结构优化、防沙措施、清沙技术以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优化,包括改进钢轨材料、使用新型滑床板、动态轨距调... 在荒漠地区,铁路道岔受到风沙侵蚀和掩埋的威胁,影响列车运行安全。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道岔结构优化、防沙措施、清沙技术以及智能监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道岔结构优化,包括改进钢轨材料、使用新型滑床板、动态轨距调整技术以及轨枕道床结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轨道耐磨损能力,避免道岔堵塞和道床沙化;采用通用防沙工程、道岔挡沙刷、防沙盖板等防沙措施,可以有效在沙源和传输路径进行防沙,优化道岔流场,减少沙砾堆积;引入高效的除沙机具和智能监测技术,如传感器、无人机巡检以及图像识别技术,能够实现道岔状态的实时监测、线路积沙情况监测和及时沙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铁路 道岔 结构优化 防沙措施 清沙技术 智能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轨道动检干扰数据识别与分类
7
作者 苏成光 高凯 +3 位作者 张岷 张煜 杨飞 程培涛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0,共9页
针对阳光、雨雪、设备故障等因素对轨道动检数据产生的干扰难以识别,人工分类效率低且易出现漏检与误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一维多通道特征融合的轨道动检数据分类算法,对高速铁路轨道动检数据的干扰因素进行智能识别与分类。该算法设... 针对阳光、雨雪、设备故障等因素对轨道动检数据产生的干扰难以识别,人工分类效率低且易出现漏检与误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一维多通道特征融合的轨道动检数据分类算法,对高速铁路轨道动检数据的干扰因素进行智能识别与分类。该算法设计一种用于提取多通道一维数据特征的FE Block模块,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提高关键特征的学习效果。在自建高速铁路轨道动检数据干扰因素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A-Net模型在同时使用Dropout层以及通道注意力模块的情况下得到的网络效果最好,准确率、平均精度、平均召回率、平均F1分数指标均达到最优;该模型在五分类、二分类数据集上准确率分别达到98.86%、99.77%,优于同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轨道动检数据 干扰因素 深度学习 智能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厢内部噪声的地铁钢轨波磨自监督快速识别方法
8
作者 马超智 王阳 +2 位作者 张淑芳 钟杰 肖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2-290,共9页
钢轨波磨快速识别是轨道交通运维部门制定养修计划的基础,使用车厢内部(车内)噪声数据进行钢轨波磨快速识别具有显著优势。为解决车内噪声标签数据无法大量获取的问题及少标签样本通用学习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包含“预训练+精调”两阶段... 钢轨波磨快速识别是轨道交通运维部门制定养修计划的基础,使用车厢内部(车内)噪声数据进行钢轨波磨快速识别具有显著优势。为解决车内噪声标签数据无法大量获取的问题及少标签样本通用学习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包含“预训练+精调”两阶段的钢轨波磨自监督识别模型。首先,获取了地铁列车运行时大量车内噪声数据,并利用小波降噪与小波变换技术建立了车内噪声时频图数据集;然后,预训练阶段采用降噪卷积自编码器对大量无标签车内噪声时频图进行表征学习,获取预训练最优参数;在精调阶段利用“编码器+分类器”对少量有标签的车内噪声时频图进行监督学习;最后,开展了模型试验及钢轨波磨识别评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钢轨波磨自监督识别模型能够自动有效抽取时频图主要特征,模型针对“无波磨”、“30~100 mm波磨”、“100~300 mm波磨”和“30~100 mm+100~300 mm波磨”的检测精度分别为95.62%、96.46%、92.38%和9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钢轨波磨 车厢内部噪声 快速检测 自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基础设施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巡检解决方案研究
9
作者 袁敦磊 徐天涛 +3 位作者 王廷昌 李建国 王振 杨鹤猛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8,共15页
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增长,传统巡检手段与模式无法满足铁路运行日益增长的安全与效益需求。通过分析铁路基础设施巡检需求,基于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型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巡检技术体系,提出应用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设计组... 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增长,传统巡检手段与模式无法满足铁路运行日益增长的安全与效益需求。通过分析铁路基础设施巡检需求,基于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型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巡检技术体系,提出应用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设计组件化和插件化的系统框架。以彩钢瓦隐患智能检测算法插件化为例进行算法消融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BIN-Deep LabV3+算法,对卫星和无人机影像均具有良好适用性,mIOU和mPA分别达89.11%和94.83%,可实现插件化应用。通过选取京沪线部分区段进行示范应用,验证了体系的可行性和先进性,空天地多源巡检方式协同互补,可及时有效发现更多安全隐患,为铁路基础设施巡检提供多手段、全流程、一站式、智能化、精益化的应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基础设施 巡检 空天地一体化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组件化 插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钢轨扣件特性的动力稳定车作业效果分析
10
作者 陈太茂 王立华 +3 位作者 黄洪燚 王炯力 赵泽民 蒋维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86,292,共7页
[目的]为了研究动力稳定装置激振频率和钢轨扣件力学特性对动力稳定车的作业效果影响和影响显著性,以便为动力稳定车作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考虑钢轨扣件力学特性的动力稳定装置-轨道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的... [目的]为了研究动力稳定装置激振频率和钢轨扣件力学特性对动力稳定车的作业效果影响和影响显著性,以便为动力稳定车作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考虑钢轨扣件力学特性的动力稳定装置-轨道动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建立动力稳定装置-道床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动力稳定装置激振频率﹑扣件横向刚度和扣件横向阻尼为研究因素,轨枕横向加速度响应为稳定作业效果评价指标,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动力稳定作业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结果及结论]随着动力稳定装置的激振力幅值增大,轨枕的横向位移与加速度均单调增大;当激振频率逐渐增大,轨枕的横向位移单调减小,横向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得到动力稳定装置最佳激振频率范围为30~36 Hz;增大钢轨扣件横向刚度,轨枕横向加速度增大;增大钢轨扣件横向阻尼,轨枕横向加速度减小。基于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到3个因素对轨枕横向加速度影响显著性的大小顺序为激振频率>扣件横向刚度>扣件横向阻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稳定车 动力稳定装置 激振频率 钢轨扣件横向刚度 钢轨扣件横向阻尼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的CA砂浆脱空位置对单元式无砟轨道动力状态影响评价研究
11
作者 张芷寒 高亮 +4 位作者 郭志鹏 赵书鑫 钟阳龙 王继 姜涵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随着高速铁路运营时间增加,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脱空现象日益加剧。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脱空在空间位置上随机分布。为明确脱空位置对轨道结构动态服役性能的影响,提出时、频域融合的轨道动力状态综合评价方法。为验证构建的轨道动力状... 随着高速铁路运营时间增加,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脱空现象日益加剧。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脱空在空间位置上随机分布。为明确脱空位置对轨道结构动态服役性能的影响,提出时、频域融合的轨道动力状态综合评价方法。为验证构建的轨道动力状态综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立高速车辆-无砟轨道-路基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取不同脱空位置下的轨道结构动力响应;选取钢轨、轨道板、底座板和路基子结构为研究对象,将各结构加速度、位移响应的时程和功率谱密度特征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波形因子、脉冲因子、峭度因子、偏度因子和裕度因子指标对时、频域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并采用熵权法实现砂浆脱空位置对轨道动力状态的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无脱空、板边脱空、板中脱空条件下轨道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时、频域响应结果可知,钢轨、轨道板垂向加速度受板边脱空影响整体大于板中脱空影响,但板边/板中不同纵向位置脱空产生的加速度峰值相差不大;脱空会造成钢轨、轨道板加速度共振峰的前移,但仅靠时、频域响应难以准确描述不同CA砂浆脱空位置对轨道结构动力状态的影响规律。而采用熵权法建立的轨道动力状态评价结果可知,沿线路纵向不同位置处的脱空,板端位置脱空对轨道结构的影响更大;线路横向不同位置处的脱空,板边位置脱空对轨道结构的动力状态影响更大;CA砂浆脱空的最不利位置为板端角处。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条件下的轨道结构服役状态的判定提供借鉴,并为轨道结构科学准确的养护维修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砂浆脱空 熵权法 动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打磨车主动打磨工艺优化研究(上)
12
作者 龚继军 邬平波 +3 位作者 魏来 李昊安 王军平 蒋俊 《铁道技术监督》 2025年第3期42-44,65,共4页
针对高速铁路钢轨打磨车磨石下放位置轨面出现波形磨耗或周期性磨痕问题,分析波磨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措施。现场测量优化打磨工艺前后动检车轴箱加速度、轨面状态、轨道不平顺、钢轨廓形质量、轮轨接触关系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 针对高速铁路钢轨打磨车磨石下放位置轨面出现波形磨耗或周期性磨痕问题,分析波磨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措施。现场测量优化打磨工艺前后动检车轴箱加速度、轨面状态、轨道不平顺、钢轨廓形质量、轮轨接触关系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测量结果。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打磨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轨面短波的超限率和幅值,显著提高轨道的平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打磨 周期性磨痕 打磨工艺 轨道不平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缘AI计算的轨道扣件状态定量化检测方法
13
作者 白堂博 段嘉明 +1 位作者 杨建伟 许贵阳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针对轨道扣件车载实时定量检测中检测的速度与精度难以平衡以及设备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AI计算的改进YOLOv8(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轨道扣件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部署和测试。首先,为实现轻量化部署,优化YOLOv8网... 针对轨道扣件车载实时定量检测中检测的速度与精度难以平衡以及设备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AI计算的改进YOLOv8(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8)轨道扣件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部署和测试。首先,为实现轻量化部署,优化YOLOv8网络结构,嵌入移动神经网络V3(MobileNetV3)轻量化网络,引入压缩激励(SE)注意力机制,并重构颈部网络,加入可变形卷积;其次,结合推理引擎加速方法优化重构的网络模型,并将其部署在Jetson AGX Xavier边缘AI计算设备上;最后,对分割结果进行像素级提取,引入最小外接矩阵,定量分析扣件的断裂程度和偏转角度,并优化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轻量化网络参数数量减少了22%;在边缘AI计算设备上的帧率相对原YOLOv8模型提升了80%,达到58帧·s^(-1);通过定量分析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平均精度达到了97.0%,满足检测车辆所需的最低45帧·s^(-1)检测要求,实现了轨道扣件的定量化实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AI计算 扣件 轻量化 定量化检测 YOLOv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准线与高通滤波方法的大跨度桥上轨道精调方案论证
14
作者 谭社会 张雨潇 +1 位作者 周丽 时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3-624,共12页
为剖析高速铁路大跨度桥上轨道不平顺调控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效果,将大跨度桥上轨道线形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大桥温度变形、线路随机不平顺和线形拟合偏差的条件下,研究多基准线法的技术原理,分析不同轨道不平顺滤波波长... 为剖析高速铁路大跨度桥上轨道不平顺调控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效果,将大跨度桥上轨道线形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大桥温度变形、线路随机不平顺和线形拟合偏差的条件下,研究多基准线法的技术原理,分析不同轨道不平顺滤波波长条件下高速列车车体垂向加速度变化规律,提出高通滤波法的滤波原则。在此基础上依据垂向偏差和60 m中点弦测值分析多基准线与高通滤波方法在处理轨道不平顺方面的时域特征,通过计算功率谱密度对比了2种方法在处理轨道不平顺方面的频域特征。通过论证调整效果,揭示了二者在理论特性和应用效果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多基准线法应在温度每变化7℃设置一条基准线,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对不同跨度、不同类型桥上轨道线形的通用性较差;2)高通滤波法则应采用200 m作为滤波波长,该方法通用性强,但施工现场需依赖滤波软件完成运算;3)2种方法均可有效剔除大跨桥温度变形引起的长波不平顺,消除60 m中点弦测值在大跨度桥上跨中和主塔位置的趋势项,均可用于评判大跨度桥上轨道平顺性状态;4)应用高通滤波法制定的精调方案起道量更小,且调整后平顺性更优,这是由于多基准线受轨道线形设计参数限制,其长波平顺性相比滤波线形略差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大跨度桥梁 轨道不平顺 精调方案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探伤车高速高集成探轮的研制与试验
15
作者 钟艳春 张玉华 +3 位作者 张世红 马运忠 李培 熊龙辉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8,共5页
为了克服现有钢轨探伤车对车下转向架轴距和安装空间要求高、车下操作空间小、人工换探轮困难、探轮破损多等局限性,本文研制了钢轨探伤车用高速高集成探轮。提出将既有探伤车单轨三个探轮里的超声探头布置到两个探轮里面,提高探轮的集... 为了克服现有钢轨探伤车对车下转向架轴距和安装空间要求高、车下操作空间小、人工换探轮困难、探轮破损多等局限性,本文研制了钢轨探伤车用高速高集成探轮。提出将既有探伤车单轨三个探轮里的超声探头布置到两个探轮里面,提高探轮的集成度;进行了探轮内超声探头的布置,针对轮内超声探头覆盖性和串扰进行了仿真和防串扰设计,并对探轮进行了静态和动态测试。结果表明:该高速高集成探轮能很好地避免轮内串扰,轮内各探头对于针对的人工伤损具有比较好的信噪比;在实验室转台上,80 km/h检测速度下,对钢轨轨头、轨腰、轨底人工伤损都有很好的检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探伤车 高速高集成探轮 超声波探轮 仿真分析 覆盖性 超声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基床细颗粒动力迁移机制与临界水力梯度研究
16
作者 蒋红光 王新宇 +3 位作者 马川义 张宁 刘舜 王川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271,共9页
水-力共同作用下的高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病害已逐渐显露,研究基床细颗粒所对应的临界水力梯度可有助于揭示翻浆冒泥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高速铁路基床细颗粒动力迁移与临界水力梯度,基于构建的基床翻浆冒泥模型装置,开展了循环荷载... 水-力共同作用下的高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病害已逐渐显露,研究基床细颗粒所对应的临界水力梯度可有助于揭示翻浆冒泥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高速铁路基床细颗粒动力迁移与临界水力梯度,基于构建的基床翻浆冒泥模型装置,开展了循环荷载下基床动水特性及细颗粒迁移试验,分析了水-力耦合作用下基床填料的动态孔隙水压力、水力梯度和浊度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基床填料的粒径特征与临界水力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动载作用下饱和基床表层表现出超静正-负孔压交替作用,在荷载卸载时产生“负压泵吸”型的向上水力梯度,基床层间则是表现出“正压驱动”和“负压泵吸”联合作用的向上水力梯度;细颗粒在基床表层的分布与水力梯度一致,均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特征;对于基床底层,0.075 mm粒径颗粒发生迁移的临界水力梯度为0.052,低于基床层间水力梯度的试验值0.12~0.25,导致细颗粒向基床表层迁移;现行设计规范并不能完全避免动力翻浆冒泥病害,需结合列车动载水平进一步降低基床表层细颗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基床 超静孔隙水压力 泵吸 浊度 临界水力梯度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rtz接触应力的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方法
17
作者 陈迪来 孙庚辰 +3 位作者 陆晨旭 王军平 李培刚 宋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4-806,共13页
为缓解钢轨易出现磨耗加剧、接触应力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以优化轮轨接触应力为目标的廓形设计方法。基于Hertz接触应力理论,建立接触应力与钢轨曲率半径的联系。以轮轨最大接触应力作为优化对象,计算当前轮轨间最大接触应力和最大接触... 为缓解钢轨易出现磨耗加剧、接触应力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以优化轮轨接触应力为目标的廓形设计方法。基于Hertz接触应力理论,建立接触应力与钢轨曲率半径的联系。以轮轨最大接触应力作为优化对象,计算当前轮轨间最大接触应力和最大接触应力处的钢轨曲率半径。依据当前最大接触应力确定理想接触应力及钢轨廓形优化区间,改变当前接触点处的钢轨曲率半径使应力趋近理想接触应力,继而反推出优化钢轨廓形。建立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从静态轮轨几何接触关系、钢轨磨耗预测和车辆动力学等角度评判钢轨廓形设计方法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与标准60轨相比,优化后轮轨接触点分布更加均匀,等效锥度和最大接触应力分别降低30.0%和15.8%;钢轨顶面磨耗和轨距角处的磨耗量有所减少,轨顶面和轨距角处平均磨耗深度分别减少4%和24%;轮轨间横向蠕滑力减小,纵向蠕滑力均减小,有利于缓解轮轨间的滚动疲劳接触并降低钢轨磨耗速率,磨损指数最大值减小21.9%;轮轨间横向力和垂向力基本保持一直,且车辆动力学性能整体得到优化。基于Hertz接触应力的钢轨打磨廓形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适用性,可为钢轨廓形的打磨设计方法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tz接触应力 钢轨轮廓设计 曲率半径 车辆动力学 钢轨磨耗预测 多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惯性基准的线路沉降车载检测方法
18
作者 陈仕明 刘秀波 +3 位作者 柯在田 王昊 余宁 魏世斌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9,共10页
为提升线路沉降检测效率,提出基于惯性基准的线路沉降车载检测方法。基于测量原理推算误差来源,采用角速度测量法测量轨道高程,用增量求和法预处理IMU数据,基于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动态零速假设建立里程计观测修正模型,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 为提升线路沉降检测效率,提出基于惯性基准的线路沉降车载检测方法。基于测量原理推算误差来源,采用角速度测量法测量轨道高程,用增量求和法预处理IMU数据,基于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动态零速假设建立里程计观测修正模型,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框架实时估计姿态及陀螺仪零偏,融合惯性推算结果与位移测量值计算轨面高程和高低不平顺,建立局部沉降快速筛查与区段高程测量相结合的检测流程,并在不同线路开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测量轨道超高重复性偏差的95%分位数最大值为0.9 mm,重复性偏差均值为0.24 mm,对姿态测量准确性的提升较为明显;350 km·h^(-1)速度等级下测量的1 000 m长波高低不平顺重复性偏差的95%分位数为1.57 mm,均值为0.58 mm;120 km·h^(-1)速度等级下测量的风险沉降区段的1 000 m高低不平顺最大重复性偏差为0.5 mm,相对高程的最大重复性偏差为5 mm;80 km·h^(-1)检测速度下测量的400 m内相对高程与绝对测量的最大偏差为1.87 mm,能够满足线路沉降区段的车载快速测量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路 沉降 惯性基准 相对高程 车载检测 扩展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几何水平动态检测算法
19
作者 程朝阳 任盛伟 +5 位作者 王宁 王强 马鹏 韩志 魏世斌 马晓明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48,共4页
轨道几何水平是限制两根钢轨同一断面空间高差自由度的关键检测项。原水平算法计算量大,难度高,且易受车辆运行姿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轨道几何水平动态检测算法,该算法基于轨道几何水平的物理意义,取左右轨空间曲线通过高通滤... 轨道几何水平是限制两根钢轨同一断面空间高差自由度的关键检测项。原水平算法计算量大,难度高,且易受车辆运行姿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轨道几何水平动态检测算法,该算法基于轨道几何水平的物理意义,取左右轨空间曲线通过高通滤波处理后的代数和,即为水平值。将本文算法应用于某地铁线路的实际检测,并与原水平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和原算法物理意义一致,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较高,其差值的第95百分数小于0.3 mm。本文算法计算过程简单,可以满足现场检测的精度要求,在城市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无人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几何水平 空间曲线 载体倾角 惯性坐标系 检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技术研究
20
作者 王凡 戴鹏 +4 位作者 刘俊博 李茂 袁立 王纪坤 赵德华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4,共9页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各检测系统时间的精确同步是确保各系统数据时空一致性的关键技术。以满足450 km/h检测速度条件下的高精度同步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精确时间协议(PTP)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框架。该框架采用“一主多从”的网络结构,主节点...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各检测系统时间的精确同步是确保各系统数据时空一致性的关键技术。以满足450 km/h检测速度条件下的高精度同步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精确时间协议(PTP)的高精度时钟同步框架。该框架采用“一主多从”的网络结构,主节点为车载高精度时间服务器,接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提供的精确授时。通过采用IEEE1588 v2协议作为主通讯协议搭建同步网络,并采用三层万兆PTP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搭建光纤传输网络连接各从节点(专项检测系统)。对多级路由接入、长距离传输、实时/非实时操作系统平台等不同工况下的时间同步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时间同步框架可确保各检测系统主控制器系统之间的时间同步误差在微秒级,可确保在最高450 km/h运行速度下同一时刻各系统数据的空间对齐误差<1 cm;时钟同步性能基本不受同步网络线缆长度和多级路由层数影响;各系统主控器需运行实时操作系统接入同步网络,才可保证各系统对数据进行时间标记操作时的同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精确时间协议 时钟同步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IEEE1588 v2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