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与接种发酵泡菜的微生物菌群及品质差异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诗美 温岚 +8 位作者 林登蕃 周映君 朱作华 龚文兵 严理 胡镇修 彭源德 苏小军 谢纯良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5,共6页
泡菜作为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一直以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最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分为传统发酵和接种发酵,其中,传统发酵泡菜中菌群种类复杂多样,易被杂菌污染,致使泡菜质量不稳定难以实现工业化,采用接种发酵可以克服传统发酵方式发酵时... 泡菜作为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一直以来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最常用的两种发酵方式分为传统发酵和接种发酵,其中,传统发酵泡菜中菌群种类复杂多样,易被杂菌污染,致使泡菜质量不稳定难以实现工业化,采用接种发酵可以克服传统发酵方式发酵时间长、品质不稳定等方面的缺点。该文简单介绍了传统发酵中母水发酵、自然发酵与接种发酵方式的特点,比较了两种发酵方式泡菜的微生物菌群及品质指标(风味物质、感官品质及亚硝酸盐含量)差异,为后续泡菜发酵和生产加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传统发酵 接种发酵 微生物菌群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青小米辣护色工艺条件优化及品质分析
2
作者 张露 王修俊 +2 位作者 何春霞 胡荣念 陈艳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5,共7页
为解决青小米辣在发酵过程中因叶绿素严重降解对产品色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该研究以贵州青小米辣为原料,制备发酵青小米辣,以叶绿素保存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护色工艺条件,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解决青小米辣在发酵过程中因叶绿素严重降解对产品色泽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该研究以贵州青小米辣为原料,制备发酵青小米辣,以叶绿素保存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护色工艺条件,并对其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青小米辣最佳护色工艺条件为:葡萄糖酸锌添加量0.05%、三聚磷酸钠添加量0.3%、焦亚硫酸钠添加量0.002%。在此优化条件下,总叶绿素保存率为72.85%,相较于未护色产品总叶绿素保存率提升了10.70%;其感官评分、脆度及综合评分分别为86.3分、916.19 g、0.86分。发酵青小米辣的总酸含量为0.8 g/100 g,铅含量为0.14 mg/kg,亚硝酸盐、二氧化硫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菌群均未检出,各指标均符合GB 271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腌菜》中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小米辣 发酵 护色剂 护色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Kefir对植物乳植杆菌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居子瑄 瞿恒贤 +3 位作者 钱易 李康宁 李文静 顾瑞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为探究添加Kefir对植物乳植杆菌(Lp.x2)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两种菌株单独发酵和混菌发酵的胡萝卜理化性质、质构性质、感官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10 d时,Lp.x2单独发酵总酸最低,亚硝酸盐含量较高;而Kefir单独发... 为探究添加Kefir对植物乳植杆菌(Lp.x2)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两种菌株单独发酵和混菌发酵的胡萝卜理化性质、质构性质、感官评价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10 d时,Lp.x2单独发酵总酸最低,亚硝酸盐含量较高;而Kefir单独发酵总酸最高,亚硝酸盐最低;混菌发酵介于两者之间。相较于Lp.x2单独发酵,Kefir的添加提高了18.46%~43.66%的总酸,最高降低了8.20%的亚硝酸盐。添加Kefir发酵胡萝卜的硬度下降,果胶酶活性增加,其中Lp.x2∶Kefir(50∶1)感官评分最高,为80.80分。挥发性风味结果显示,添加Kefir有利于风味物质的形成,当Lp.x2∶Kefir(50∶1)时共检出风味物质58种,比Lp.x2单独发酵多7种风味物质。因此Kefir的添加可以提高Lp.x2发酵胡萝卜的食用特性,有利于发酵胡萝卜品质的提升。本研究揭示了Kefir的添加对发酵胡萝卜品质的影响,确定了发酵胡萝卜的最佳接菌比例,填补了现有研究中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植杆菌 KEFIR 胡萝卜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泡菜发酵早期亚硝酸盐生成转化途径的初探
4
作者 范智义 邓维琴 +3 位作者 李雄波 张其圣 李婷 陈相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7,共7页
为研究四川泡菜发酵早期亚硝酸盐生成转化机制,测定了白萝卜泡菜发酵前5 d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并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研究发现,泡菜浸渍液总酸由发酵初始(0.03±0.00)g/100 g迅速上升到5 d的(0.74±0.04)g/100 g,亚硝酸盐含量... 为研究四川泡菜发酵早期亚硝酸盐生成转化机制,测定了白萝卜泡菜发酵前5 d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并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研究发现,泡菜浸渍液总酸由发酵初始(0.03±0.00)g/100 g迅速上升到5 d的(0.74±0.04)g/100 g,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1 d达到峰值(20.681 mg/L),随后逐渐降至低水平。发酵起始时,体系内以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杂菌为主,1 d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成为优势微生物,随后乳植物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增加并占主导。固氮酶(1.18.6.1)、同化硝基氮还原酶(1.7.1.1/1.7.7.2)、异化硝基氮还原酶(1.7.5.1)、亚硝基氮还原酶(1.7.1.15)等亚硝酸盐代谢酶基因在泡菜发酵早期丰度较高。乳植物杆菌属与总酸呈显著正相关,与亚硝酸盐含量呈现负相关,亚硝酸盐代谢相关酶基因与大部分杂菌呈正相关。泡菜中杂菌可能通过1.7.1.1、1.7.7.2、1.7.5.1生成亚硝酸盐,并通过1.7.1.15将其还原为胺,产酸可能是乳酸菌清除亚硝酸盐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泡菜 亚硝酸盐 微生物多样性 代谢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设计结合CRITIC、熵权-TOPSIS法研究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吴昕怡 朱志妍 +4 位作者 田浩 李雪瑞 牛之瑞 王瀚墨 刘秀嶶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6,146,共8页
泡菜在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柠檬精油、香茅精油和肉豆蔻精油的复配精油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精油的配比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该研究以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不同配比的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采用CRITIC客观赋权法确定... 泡菜在发酵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柠檬精油、香茅精油和肉豆蔻精油的复配精油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但精油的配比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该研究以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不同配比的复配精油对泡菜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影响,采用CRITIC客观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熵权-TOPSIS综合评价,筛选出最适宜在泡菜中使用的复配精油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复配精油的最佳配比为柠檬精油0.05 g/kg、香茅精油0.15 g/kg、肉豆蔻精油0.15 g/kg。该研究可为泡菜的绿色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发酵过程 复配精油 正交试验设计 CRITIC 熵权-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菜料包的加压微波杀菌技术研究
6
作者 李润杰 宋飞虎 +2 位作者 刘畅 郑岳 金光远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为降低酸菜料包在杀菌过程中的爆袋情况,同时提高酸菜料包的杀菌品质,文章利用加压微波杀菌技术对杀菌过程中酸菜料包的理化品质和参数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测定乳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L^(*)值、a^(*)值、b^(*)值、硬度、爆袋率和微生物... 为降低酸菜料包在杀菌过程中的爆袋情况,同时提高酸菜料包的杀菌品质,文章利用加压微波杀菌技术对杀菌过程中酸菜料包的理化品质和参数变化进行研究。通过测定乳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L^(*)值、a^(*)值、b^(*)值、硬度、爆袋率和微生物含量,研究不同表压力下酸菜料包的微波杀菌工艺。结果表明,酸菜料包杀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加压低温阶段,表压力越高,水分的相变速率越低,酸菜料包升温越快;在加压高温阶段,表压力越高,酸菜料包的爆袋率越低,但是水的沸点越高,导致酸菜料包的品质越差。研究发现,最优杀菌工艺参数为低温阶段表压力90 kPa、高温阶段表压力50 kPa、升温微波功率600 W、保温温度(85±2)℃、保温时间300 s。与传统微波杀菌相比,酸菜料包的爆袋率下降了42%;与研究中的其他杀菌工艺参数相比,此参数下酸菜料包的理化品质和感官评价最优。综上,此加压微波杀菌工艺可为酸菜料包的杀菌工序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菜料包 微波杀菌 加压杀菌 爆袋率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对小根蒜泡菜胀袋及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高煜 王洁婷 +1 位作者 王颖地 孙茂成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9-225,共7页
利用不同压力(200、300 MPa和400 MPa)的超高压(ultra-high pressure,UHP)处理真空包装的小根蒜泡菜10 min后,分别在4℃和25℃贮藏25 d。每5 d检测泡菜的胀袋和品质,包括胀袋情况、呼吸强度、乳酸脱氢酶活性、pH值、亚硝酸盐含量、硬度... 利用不同压力(200、300 MPa和400 MPa)的超高压(ultra-high pressure,UHP)处理真空包装的小根蒜泡菜10 min后,分别在4℃和25℃贮藏25 d。每5 d检测泡菜的胀袋和品质,包括胀袋情况、呼吸强度、乳酸脱氢酶活性、pH值、亚硝酸盐含量、硬度、色差、微生物以及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两种贮藏温度条件下,对照(CK)组在贮藏第5天均出现了胀袋,而所有UHP处理后的均未胀袋;与CK组相比,UHP处理后小根蒜的呼吸强度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在两种贮藏温度条件下,UHP处理抑制了小根蒜泡菜pH值下降,降低了亚硝酸盐含量以及L*值和b*值(P<0.05)。菌落总数和乳酸菌随着UHP压力增大而逐渐减少,而霉菌和酵母菌在超过200 MPa时无法检出。UHP处理对小根蒜泡菜的硬度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由感官评价结果可知,UHP处理的泡菜酸味适中,而与对照组颜色、风味和质地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UHP可以有效控制小根蒜泡菜胀袋,且对其品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根蒜 泡菜 超高压处理 胀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榨菜风味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陈文碧 刘心发 +3 位作者 史梅莓 杨姗 程钰宸 伍亚龙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该研究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YQ-01、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 Mesenteroides)PC137、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PC0118进行单菌及其不同多菌组合接种发酵... 该研究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YQ-01、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subsp. Mesenteroides)PC137、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PC0118进行单菌及其不同多菌组合接种发酵泡榨菜,分析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乳酸菌数量、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和感官品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相比,植物乳植杆菌YQ-01及其不同多菌组合表现出更好的发酵性能。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1种,醇类和酯类物质是泡榨菜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发酵后期,单菌组中LP组和Leu.m组、多菌组中L-F组和L-E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的含量更低;主成分结果显示,接菌发酵泡榨菜其挥发性风味和自然发酵差异明显。综合各指标及感官品质评价认为:接种植物乳植杆菌YQ-01和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PC137的泡榨菜的酸味、脆度、香气等感官指标较优。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接种发酵泡榨菜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榨菜 植物乳植杆菌 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 发酵粘液乳杆菌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氧化酶和植物乳杆菌抑菌性能的研究
9
作者 谢全喜 陈雷 +3 位作者 徐海燕 辛国芹 侯楠楠 谷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35,共4页
采用牛津杯法研究葡萄糖氧化酶(GOD)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鸡源、猪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牛津杯法检测到GOD对不同来源致病菌均具有抑菌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采用牛津杯法研究葡萄糖氧化酶(GOD)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鸡源、猪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牛津杯法检测到GOD对不同来源致病菌均具有抑菌性,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抑菌性能增强,在GOD酶活10 U/mL时仍具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均≥9.25 mm。GOD酶在37~75℃干热处理10 min后仍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65℃时对猪源大肠杆菌K88和37℃时对沙门氏菌0533抑菌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75 mm和12.25 mm。植物乳杆菌BLCC2-0126对被试病原菌抑菌圈直径最大,对猪源大肠杆菌K99和沙门氏菌0533抑菌圈直径为13.75 mm。总之,GOD和BLCC2-0126均具有抑菌作用,且可共用于实际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植物乳杆菌 牛津杯法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发酵技术提升工业化四川泡青菜风味的研究
10
作者 张杰 徐飞 +6 位作者 赖兴悦 李博 胡刚 赵志峰 董世容 贾银花 潘攀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前工业化四川泡青菜大多采用两次发酵工艺结合脱盐、巴氏杀菌生产商品化酸菜的技术,以解决芥菜季节性收获和酸菜常年销售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工业化四川泡青菜的加工过程,研究了两次发酵后的半成品泡青菜经过脱盐后的风味损失,并设计... 目前工业化四川泡青菜大多采用两次发酵工艺结合脱盐、巴氏杀菌生产商品化酸菜的技术,以解决芥菜季节性收获和酸菜常年销售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工业化四川泡青菜的加工过程,研究了两次发酵后的半成品泡青菜经过脱盐后的风味损失,并设计了三次发酵进行风味优化。GC-MS与HPLC测定结果表明,脱盐后的泡青菜特征香味物质种类减少,相对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经第3次发酵后,新增了酸类物质,赋予其草本香及酸香,并产生具有发酵果香和花香的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同时异硫氰酸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泡青菜的特征香味得到提升,自然发酵香味突出;有机酸总量提高12.69%,酸味更加柔和与醇厚;乳酸菌含量从234×10^(2)CFU/g提高到298×10^(3)CFU/g。该研究为工业化泡青菜自然发酵风味的提升提供了数据与工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泡青菜 风味损失 脱盐 增香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中草药对发酵泡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及机制
11
作者 燕平梅 张聪聪 +1 位作者 贾晶晶 赵虎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4,共6页
为了探究金银花、黄柏两种中草药对发酵泡菜亚硝盐含量的影响及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泡菜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泡菜中亚硝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添加5%金银花和5%黄柏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8.02,5.90 mg/kg)均... 为了探究金银花、黄柏两种中草药对发酵泡菜亚硝盐含量的影响及机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泡菜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泡菜中亚硝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添加5%金银花和5%黄柏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8.02,5.90 mg/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87 mg/kg)(P<0.05)。对泡菜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共得到202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属于11个门、129个属、165个种。添加5%的金银花和5%黄柏发酵10 d的泡菜样品中微生物的Chao 1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是各个样品中的优势菌门,相对含量高达90%。不同中草药处理的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优势微生物相对含量相差很大,对照组、添加金银花的发酵泡菜组、添加黄柏的发酵泡菜组中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2%、1%、1%;Serratia(沙雷氏菌属)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5%、0%、1%;Achromobacter(无色杆菌属)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1%、0%。实验结果表明金银花和黄柏对发酵白菜中亚硝酸盐形成的抑制作用是由于其抑制了肠杆菌科(Serratia、Achromobacter)和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发酵泡菜 中草药 亚硝酸盐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佛手风味的冷链发酵大头菜泡菜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玉铭 王硕 +5 位作者 罗淮良 张勇 葛黎明 徐志朗 穆畅道 李德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6-274,共9页
传统泡菜历史悠久,味美爽脆,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仍存在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高、抗氧化活性低、高含盐量等问题,该研究在大头菜泡菜发酵过程中加入中药佛手,采用冷链发酵的方式研制一种新型佛手冷链发酵大头菜泡菜。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泡... 传统泡菜历史悠久,味美爽脆,深受消费者喜爱,但仍存在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高、抗氧化活性低、高含盐量等问题,该研究在大头菜泡菜发酵过程中加入中药佛手,采用冷链发酵的方式研制一种新型佛手冷链发酵大头菜泡菜。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泡菜亮度值逐渐降低、红度值基本不变、黄度值显著增加、pH值不断降低、总酸含量不断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步减少。随着中药佛手干粉添加量的增加,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及峰值不断降低、抗氧化活性逐渐提高。泡菜各组样品均检测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烃类、腈类、硫化物等香气成分,中药佛手干粉添加量越高,香气成分越复杂,菌群物种多样性先升高后降低,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及真菌分别为蓝菌门和子囊菌门。佛手的添加提升了泡菜的色泽、香气、滋味,但对体态的影响不大,2%佛手添加量的泡菜总体评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 亚硝酸盐 抗氧化活性 风味物质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次发酵法遵义特色泡辣椒游离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许九红 王修俊 +3 位作者 聂黔丽 李佳敏 胡荣念 张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2-269,共8页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 为探究两次发酵技术对泡辣椒品质的影响,以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脆度、色泽、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差异,并采用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综合评价,明确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组成与呈味的多样性。结果表明:4种泡辣椒(新鲜、传统自然一次发酵30 d、两次发酵、传统自然一次发酵150 d)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05、0.17、0.24、0.18 g/100 g,两次发酵特色泡辣椒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且脆度保持较好,色泽鲜红。在4个样品中分别检测出13、15、16、15种氨基酸,呈味特性表现为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对泡辣椒风味的影响最大,TAV值为9.67~45.67。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8.584%,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信息,其中谷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对泡辣椒滋味影响程度最大,并由各个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得到遵义特色泡辣椒综合得分最高。综合评价发现两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相较于新鲜与传统自然一次发酵泡辣椒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品质更好,此为泡辣椒发酵技术的改进及泡辣椒风味的人工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发酵法 遵义特色泡辣椒 游离氨基酸 品质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势乳酸发酵菌株筛选、鉴定及对发酵萝卜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阿丽亚·阿达力 梅时勇 +1 位作者 张冀芳 贺正金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61,共9页
[目的]筛选优良乳酸菌菌株以构建萝卜专用的泡菜发酵菌种。[方法]从不同地区收集萝卜老坛泡菜母水,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泡菜母水中分离乳酸菌,通过生理鉴定、形态学鉴定(菌落观察和,革兰氏染色法)、16S rD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 [目的]筛选优良乳酸菌菌株以构建萝卜专用的泡菜发酵菌种。[方法]从不同地区收集萝卜老坛泡菜母水,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泡菜母水中分离乳酸菌,通过生理鉴定、形态学鉴定(菌落观察和,革兰氏染色法)、16S rD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确定种类并对其生长特性、耐受能力和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结果]分离筛选结合生理鉴定共获得120株菌株,其菌落为圆形凸起,镜检呈杆状或球状且均为革兰氏阳性菌。进一步通过产酸能力测试获得15株产酸能力较强的菌株。分子鉴定表明,1株为芽孢杆菌属、13株为植物乳杆菌属,1株为戊糖片球菌属。对不同类型发酵菌株进行生长特性分析,发现菌株LA-8与LA-11的生长速度比其他菌株快;菌株LA-8的产酸能力强,耐10%盐和15%蔗糖。4株不同类型菌株均具有较强的降解亚硝酸盐能力。萝卜发酵初试试验表明,菌株LA-8和LA-11的发酵能力较强,产酸速度快。4株不同类型乳酸菌发酵萝卜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结论]从不同地区萝卜老坛泡菜母水中筛选得到3个不同类型的优势发酵菌,可作为萝卜泡菜产业生产的菌种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坛泡菜 乳酸菌 发酵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杆菌对水解胶原蛋白酸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瑾 李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2-48,共7页
为提高酸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评估乳酸杆菌对猪皮水解胶原蛋白酸奶品质的影响,以牛乳及猪皮水解胶原蛋白为原料,通过添加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及短双歧杆菌,制备胶原蛋白酸奶,并对其pH、酸度、色度、质构、菌落总数及... 为提高酸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评估乳酸杆菌对猪皮水解胶原蛋白酸奶品质的影响,以牛乳及猪皮水解胶原蛋白为原料,通过添加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及短双歧杆菌,制备胶原蛋白酸奶,并对其pH、酸度、色度、质构、菌落总数及感官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水解胶原蛋白的酸奶相比,干酪乳杆菌发酵的胶原蛋白酸奶显著(P<0.05)提高了酸奶的持水力、pH、硬度及滴定酸度,且延长了酸奶的贮藏时间;植物乳杆菌发酵的胶原蛋白酸奶显著(P<0.05)提高了酸奶的持水力、pH、硬度及滴定酸度,降低了酸奶的胶着性,增加了酸奶的亮度值(L^(*))及黄度值(b^(*)),降低了酸奶的红度值(a^(*))且酸奶制品甜度高;鼠李糖乳杆菌发酵的胶原蛋白酸奶显著(P<0.05)提高酸奶的黄度值(b^(*))及滴定酸度,但是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细菌菌落总数减少;短双歧杆菌发酵的胶原蛋白酸奶显著(P<0.05)提高了酸奶的pH、滴定酸度及黄度值(b^(*)),但对酸奶质构特性无影响。综上所述,干酪乳杆菌及植物乳杆菌适宜制作胶原蛋白酸奶。这项研究可以为酸奶的多样性增添新的活力,而且也为开发更加健康、营养丰富的酸奶产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杆菌 猪皮水解胶原蛋白 酸奶 品质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白菜理化特征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史梅莓 伍亚龙 +2 位作者 吕鹏军 汪冬冬 张其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8,共9页
为评估泡白菜中乳酸菌的发酵特性,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C295、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PC137、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PC222、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PC311、清酒乳杆菌(Lactoba... 为评估泡白菜中乳酸菌的发酵特性,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C295、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PC137、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PC222、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PC311、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PC229、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PC330为发酵菌株,分析不同乳酸菌接种发酵对泡白菜pH、总酸、还原糖、微生物数量、有机酸、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经6种乳酸菌接种发酵后,泡白菜的pH、还原糖、柠檬酸、苹果酸、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大肠杆菌数量均下降;不同种乳酸菌表现出不同的发酵性能,植物乳杆菌PC295和短乳杆菌PC330发酵速度快,还原糖消耗量和产酸量高,抑制大肠杆菌效果好;异型发酵菌株产较多的乙酸和乙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56种,所有泡菜组均以醇类化合物为主,主要包括乙醇、1-辛烯-3-醇、顺-2-戊烯-1-醇等;清酒乳杆菌PC229和短乳杆菌PC330发酵的泡白菜中,反,反-2,4-庚二烯醛、己醛等醛类化合物和乙酸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肠膜明串珠菌PC137和柠檬明串珠菌PC222发酵的泡白菜成熟后其挥发性风味相似。不同种乳酸菌在泡白菜发酵速度、风味类型和底物消耗上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白菜类泡菜发酵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泡菜 乳酸菌 风味 发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学分析空气对泡菜“生花”酵母菌的影响机制
17
作者 罗思洋 练银银 +5 位作者 杨宇航 谭兆涛 潘玉龙 索化夷 宋佳佳 张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42,共7页
泡菜坛/池的密封性是影响泡菜“生花”的关键因素,为了明确空气对“生花”酵母菌的影响,运用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影响酵母菌“生花”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有和无空气条件下培养的“生花”酵母菌共筛选到183个差异基因,其... 泡菜坛/池的密封性是影响泡菜“生花”的关键因素,为了明确空气对“生花”酵母菌的影响,运用转录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影响酵母菌“生花”的关键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有和无空气条件下培养的“生花”酵母菌共筛选到183个差异基因,其中42个基因显著上调,141个基因显著下调(P<0.05)。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葡萄糖苷酶活性、阿拉伯糖脱氢酶活性和核糖体亚基等功能。差异基因富集到34个通路,其中核糖体通路是差异最显著的通路,包含RPL4、RPL10、RPSA等19个基因上调和RPS2、RPS15基因下调。脂肪酸合成通路和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通路中差异基因FAD 2上调,FAS1、FAS2、SCD等6个基因下调。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验证,在有空气培养条件下,关键基因FAD2、RPL4和RPL10较无空气培养显著上调(P<0.05),与转录组预测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能够为泡菜“生花”酵母菌的“生花”机理以及泡菜品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生花”酵母菌 转录组学 品质控制 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啶虫脒在豇豆腌制过程中的生物转化
18
作者 靳玉慎 唐初 +4 位作者 李会 邢杨 范梦蝶 牛宇敏 邵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0-248,共9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的消散和转化行为,同时通过毒理学软件ECOSAR和毒性评估软件工具T.E.S.T.进一步预测了啶虫脒及其转化产物(transformation products,TPs)的毒性。结果表明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发生明显的降解行... 本研究通过测定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的消散和转化行为,同时通过毒理学软件ECOSAR和毒性评估软件工具T.E.S.T.进一步预测了啶虫脒及其转化产物(transformation products,TPs)的毒性。结果表明在豇豆腌制过程中啶虫脒发生明显的降解行为,其降解速率常数为0.96761,半衰期为(34.95±0.78)d。在豇豆腌制过程中鉴定出了4种啶虫脒的TPs,其中TP1和TP2的大鼠口服致死剂量分别为358.17 mg/kg和385.7 mg/kg,属于“有害”等级,且其发育毒性较母体明显增加。此外,在实际样品检测过程中,所有样品中啶虫脒以及转化产物TP1、TP2和TP3均有检出,啶虫脒的最高质量浓度为473.8μg/L,中位质量浓度为41.1·μg/L。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啶虫脒在豇豆腌制过程中的降解及生物转化情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腌制食品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腌豇豆 生物转化 毒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对小米辣品质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诗瑶 肖玥 +4 位作者 王新瑜 储传奇 汪涛 胡小松 易俊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9-13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泡菜水和发酵方式对小米辣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小米辣进行新泡菜水自然发酵、新泡菜水混菌(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KUST-D1303:盔形毕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 KUST-F1705=1:1)接种发酵、老泡菜水自然... 为探究不同泡菜水和发酵方式对小米辣品质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对小米辣进行新泡菜水自然发酵、新泡菜水混菌(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KUST-D1303:盔形毕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 KUST-F1705=1:1)接种发酵、老泡菜水自然发酵和老泡菜水混菌接种发酵4种方式发酵,并对发酵小米辣的品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发酵方式相比,老泡菜水混菌接种发酵显著(P<0.05)增加了发酵小米辣中乳酸菌数量、有机酸含量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特别是醇类、萜烯类和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降低了亚硝酸盐含量。此外,老泡菜水混菌接种发酵小米辣的pH下降迅速并保持稳定,可延缓小米辣在发酵过程中变黄、变软。综上,老泡菜水混合接种发酵可提高发酵小米辣的安全性、风味组分以及改善产品的滋味,是发酵小米辣的优选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米辣 自然发酵 接种发酵 植物乳杆菌 盔形毕赤酵母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菜中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工艺优化
20
作者 刘振恒 阴耕云 +3 位作者 肖冬 王凯 潘红阳 师建全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2,172,共9页
为了缩短泡菜发酵周期,提高泡菜食用品质、安全性和稳定性,从市售及自制泡菜中筛选出了发酵性能优异的植物乳酸菌6-1和短乳杆菌6-3。开发了以花生蛋白为氮源的食品级培养基,可直接作为乳酸菌发酵剂。优化了泡菜的发酵工艺,测定了其pH和... 为了缩短泡菜发酵周期,提高泡菜食用品质、安全性和稳定性,从市售及自制泡菜中筛选出了发酵性能优异的植物乳酸菌6-1和短乳杆菌6-3。开发了以花生蛋白为氮源的食品级培养基,可直接作为乳酸菌发酵剂。优化了泡菜的发酵工艺,测定了其pH和亚硝酸盐质量分数、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额外补加质量分数1.0%的花生蛋白、接种体积分数7.5%的植物乳杆菌6-1的条件下,发酵4 d后泡菜的pH降低至3.65,亚硝酸盐未检出,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等质构特性较好,各项感官指标得分也较高。研究结果为植物乳杆菌6-1在泡菜中的应用以及泡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筛选 食品级培养基 泡菜制备工艺 氮源补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