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种木兰科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比较
1
作者 李水坤 张爱君 +1 位作者 叶俊成 邵慰忠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为阐明不同木兰科叶片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特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灰绒含笑、乐昌含笑、野含笑、细毛含笑、福建含笑、醉香含笑、观光木、凹叶厚朴8种木兰科植物叶片的精油挥发性成分。实验结果显示,8种叶片精油共鉴定... 为阐明不同木兰科叶片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特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灰绒含笑、乐昌含笑、野含笑、细毛含笑、福建含笑、醉香含笑、观光木、凹叶厚朴8种木兰科植物叶片的精油挥发性成分。实验结果显示,8种叶片精油共鉴定出74种化合物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6种、倍半萜烯烃34种、倍半萜氧化物23种、非萜类11种。除凹叶厚朴外,含笑属的6种植物和观光木属的观光木中均含有石竹烯、Δ-杜松烯,含笑属植物叶片精油均含有大牛儿烯D。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不同植物种类的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与特有成分有着明显的差异:3,5,6,7,8,8a-六氢-4,8a-二甲基-6-(1-甲基乙烯基)-2(1 H)萘酮是野含笑区别于其他7种木兰科植物的挥发性成分;肉豆蔻醚是细毛含笑区别于其他7种木兰科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榄香醇、α-桉叶醇是观光木区别于其他7种木兰科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香叶醇、4-烯丙基苯乙酸酯、石竹烯氧化物是凹叶厚朴区别于其他7种木兰科植物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醉香含笑、灰绒含笑、乐昌含笑、福建含笑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相对较小。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木兰科植物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挥发性成分 微波辅助蒸馏萃取法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辅助发酵的香草兰豆荚主要风味成分分析
2
作者 谢心湄 周烨 +4 位作者 谷风林 赵青云 吴桂苹 朱红英 徐飞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为探讨微生物辅助发酵香草兰豆荚加工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该文采用在香草兰豆荚加工过程中喷淋从香草兰豆荚上筛选得到微生物的辅助发酵方法,对比喷淋微生物辅助发酵香草兰加工与传统加工过程中香草兰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 为探讨微生物辅助发酵香草兰豆荚加工过程中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该文采用在香草兰豆荚加工过程中喷淋从香草兰豆荚上筛选得到微生物的辅助发酵方法,对比喷淋微生物辅助发酵香草兰加工与传统加工过程中香草兰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传统加工处理(C1)过程中香兰素葡萄糖苷含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从杀青前香兰素葡萄糖苷含量8.85%到陈化阶段香兰素葡萄糖苷含量0.74%,下降了91.63%;香兰素含量呈增长趋势,从杀青前香兰素含量0.42%到陈化阶段香兰素含量2.05%,升高了79.51%;喷菌处理(M1)中喷菌量6 m L的发酵豆荚香兰素葡萄糖苷含量为0.67%、香兰素含量最高为2.68%。C1、M1喷菌量6 mL的发酵豆荚上分别检测出26、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香兰素、愈创木酚、乙酸和糠醛等物质。电子鼻分析表明C1与M1喷菌量6 mL处理的发酵豆荚风味成分有明显差别。微生物辅助发酵在香兰素含量、挥发性成分上都优于传统加工,研究结果为微生物辅助香草兰豆荚初加工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草兰豆荚 微生物辅助发酵 香兰素葡萄糖苷 香兰素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
3
作者 于洋 胡拉 +3 位作者 韦晓颂 杨业彬 秦理哲 杨章旗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为评价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选用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和百里酚等精油组分,利用培养基法研究其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绵腐卧孔菌(Postia placen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Trich... 为评价植物精油组分对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选用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和百里酚等精油组分,利用培养基法研究其对采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绵腐卧孔菌(Postia placent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力。结果表明,当精油组分的添加浓度为0.125、0.250、0.500、1.000μL·mL^(-1)时,抑菌效力平均值分别为44%、72%、95%、100%,抑菌效力达100%的组别分别占8%、46%、92%、100%,表明抑菌效力随添加浓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P<0.05),并在浓度为1.000μL·mL^(-1)时可以完全抑制6种真菌的生长。坐标综合评定法分析表明,不同精油组分相比,百里酚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1.50)明显小于其他组分(2.65~9.50),综合抑菌效力较高;柠檬醛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9.50)是其他组分合计综合评价分值的3.3~6.3倍,综合抑菌效力较低。不同菌种相比,绿色木霉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0.42)较其余菌种低64.4%~92.6%,表明精油组分对其的抑菌效果较优;链格孢菌的合计综合评价分值(5.64)是其余菌种的1.2~13.4倍,表明精油组分对其的综合抑菌效力较低。总之,在较高添加浓度下所选的4种精油组分对6种木材腐朽和霉变真菌的生长均表现出优异的抑制效果,而基于多个添加浓度试验分析获得的综合抑菌效力在不同植物精油组分之间及其作用于不同菌种时均表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组分 木材腐朽 木材霉变 抑菌效力 坐标综合评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精油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安比芳 陈创业 +3 位作者 乔桂芳 王露飞 陶永霞 刘天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6-10,共5页
精油价格昂贵,有“液体黄金”之称,香气浓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烟草中,研究玫瑰精油的提取及应用有助于提高精油产业的经济效益。综述了近年来玫瑰精油的提取方法及优缺点,介绍了玫瑰精油的抗氧化性、抗菌性、抗焦虑等多种功效... 精油价格昂贵,有“液体黄金”之称,香气浓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烟草中,研究玫瑰精油的提取及应用有助于提高精油产业的经济效益。综述了近年来玫瑰精油的提取方法及优缺点,介绍了玫瑰精油的抗氧化性、抗菌性、抗焦虑等多种功效,总结了玫瑰精油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后续的精油应用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玫瑰精油的提取及应用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提取方法 精油 功效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萃取结合分子蒸馏纯化生姜精油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家刚 杨松 +3 位作者 伍玉菡 朱倩 杜京京 江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31,共8页
为研究超临界萃取结合分子蒸馏纯化生姜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鉴定生姜精油的挥发性成分,以舒城黄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CO_(2)fluid extraction,SFE)生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 为研究超临界萃取结合分子蒸馏纯化生姜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鉴定生姜精油的挥发性成分,以舒城黄姜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CO_(2)fluid extraction,SFE)生姜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了分子蒸馏(molecular distillation,MD)温度对分离纯化生姜精油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生姜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结合分子蒸馏(SFE-MD)纯化生姜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4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2 h、分子蒸馏温度80℃,在此条件下,生姜精油的综合得率为2.53%,显著高于水蒸气蒸馏精油得率0.96%(P<0.05)。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α-姜烯、β-倍半水芹烯、β-红没药烯是生姜精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百分含量达70%以上,其中α-姜烯百分含量为42.13%,高于水蒸气蒸馏生姜精油α-姜烯百分含量40.59%。该方法绿色环保,萃取率高,精油品质好,为生姜精油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精油 超临界流体萃取 分子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爱兰 谭天伟 +2 位作者 周荣琪 杜以波 南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3,共4页
壳聚糖无毒、无害,易于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理想的微胶囊壁材。以壳聚糖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对香精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对乳液稳定性能的测定评价了大豆卵磷脂、蒸馏单甘酯和吐温6 0复配乳化剂的性能,系统的探讨了壁材浓度、... 壳聚糖无毒、无害,易于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是一种理想的微胶囊壁材。以壳聚糖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对香精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对乳液稳定性能的测定评价了大豆卵磷脂、蒸馏单甘酯和吐温6 0复配乳化剂的性能,系统的探讨了壁材浓度、乳化剂用量、芯壁比等对微胶囊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测试并分析了微囊的形貌、包埋率和释放率等质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香精微胶囊 制备 喷雾干燥工艺 最佳工艺条件 微胶囊化 微胶囊壁材 大豆卵磷脂 生物降解 污染环境 稳定性能 质量指标 乳化剂 单甘酯 释放率 包埋率 无害 吐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香精油的提取及提高其香气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于善 贺艳 +1 位作者 邓静 陈少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1-54,共4页
探讨了以粉碎 绝氧陈化 紫外线激活的方法 ,让柑橘皮中的自体酶发酵催化 ,将柑橘香精油中的d 柠檬烯转化成含氧萜烯类 ,降低了香精油中碳氢萜类含量 ,相对提高了含氧萜烯类含量 ,从而明显地提高了柑橘香精油的产量和香气品质。文中以... 探讨了以粉碎 绝氧陈化 紫外线激活的方法 ,让柑橘皮中的自体酶发酵催化 ,将柑橘香精油中的d 柠檬烯转化成含氧萜烯类 ,降低了香精油中碳氢萜类含量 ,相对提高了含氧萜烯类含量 ,从而明显地提高了柑橘香精油的产量和香气品质。文中以冷榨、高速离心分离、己烷低温浓缩的方法从湖北宜昌所产柑橘皮渣中成功地提取了柑橘香精油 ,产率达 8.81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皮 品质 香气 产量 萜烯 粉碎 含量 香精油 含氧 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精油的超临界CO2和溶剂回流萃取及其GC-MS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于泓鹏 吴克刚 +3 位作者 吴彤锐 钟少枢 柴向华 李泽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9,共5页
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和溶剂回流法萃取丁香精油,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GC)-质谱(MS)分析。结果显示:溶剂回流法宜采用正己烷为溶剂,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5、回流温度80℃、回流时间30min;SF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 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和溶剂回流法萃取丁香精油,所得精油经气相色谱(GC)-质谱(MS)分析。结果显示:溶剂回流法宜采用正己烷为溶剂,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g∶mL)1∶15、回流温度80℃、回流时间30min;SFE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2MPa、解析温度50℃、萃取时间90min。验证试验显示:SFE法收油率达到21.04%,高于溶剂回流法(17.401%),所得精油色泽和流动性较优。经GC-MS分析显示:所得精油的组成相似,但含量不同,溶剂回流法除β-石竹烯的含量略高外,3种主要活性物质丁香酚、乙酰基丁香酚、β-石竹烯的的含量和提取率均低于SFE法提取的精油。SFE法是提取丁香精油值得推广和有前景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 精油 超临界CO2 流体 溶剂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中键合态橙花醇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1 位作者 施兆鹏 夏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78,81,共3页
关键词 茶叶 鲜叶 键合态橙花醇 分离 鉴定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丹桂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夏雪娟 李冠楠 +3 位作者 罗东升 夏季 郑炯 阚建全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丹桂挥发油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水蒸气蒸馏(SD)、同时蒸馏萃取(SDE)、超临界CO_2萃取(SFE-CO_2)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丹桂挥发油进行提取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SD和SDE方法提取得到的化合物种类较多,... 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丹桂挥发油成分的影响,同时采用水蒸气蒸馏(SD)、同时蒸馏萃取(SDE)、超临界CO_2萃取(SFE-CO_2)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丹桂挥发油进行提取和GC-MS分析。结果表明:SD和SDE方法提取得到的化合物种类较多,且主要化合物均为酮类和醇类及其氧化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分别为β-紫罗兰酮和植酮。SFE-CO_2和HS-SPME得到的化合物种类较少,但主要化合物明显,均为醇类及其氧化物,含量最高的化合物分别为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和(E)-呋喃芳樟醇氧化物。此外,SD和SDE方法提取得到的丹桂挥发油颜色变化较大(浅黄),且香味失真。SFE-CO_2得到的挥发油颜色鲜艳(橙红),香味浓郁。因此,SFE-CO_2和HS-SPME更适于丹桂挥发油的提取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桂 超临界CO2 萃取 顶空固相微萃取 GC—MS 挥发性成分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桂和丹桂挥发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和GC-MS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夏雪娟 冉春霞 +4 位作者 李冠楠 夏季 罗东升 郑炯 阚建全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71,共6页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重庆产速生金桂和朱砂丹桂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差异。从金桂和丹桂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6和34种化合物,其中有17种共有组分,36种非共有组分。醇类及其氧化物是金桂和丹桂挥发油的主要成...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重庆产速生金桂和朱砂丹桂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差异。从金桂和丹桂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6和34种化合物,其中有17种共有组分,36种非共有组分。醇类及其氧化物是金桂和丹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分别占2种桂花挥发油百分含量的82.36%和87.88%。其次为酮类,分别占2种挥发油的11.06%和5.78%。金桂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对羟基苯乙醇(27.02%)、(E)-呋喃芳樟醇氧化物(26.46%)和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15.06%)。丹桂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51.02%)、对羟基苯乙醇(14.95%)和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10.70%)。与朱砂丹桂相比,速生金桂中活性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花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佛手挥发油的工艺研究及GC-MS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越 王利明 +1 位作者 王晓杰 杨国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1-223,共3页
本实验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佛手挥发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分离压力等因素对佛手挥发油萃取率及成分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40MPa,分离温度35... 本实验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佛手挥发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分离温度、分离压力等因素对佛手挥发油萃取率及成分的影响,以提取率为主要标准,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40MPa,分离温度35℃,分离压力10MPa为最佳提取工艺。挥发油产品透明、橙黄、有浓郁的香味。通过GC-MS分析,鉴定出54种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贺均林 李宁 +1 位作者 何丽萍 韦炳前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6-224,共9页
本文以肉桂油实际样品的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介绍了肉桂油中的化学成份及相应的含量。介绍了肉桂油直接应用于作生发剂、外用及组成药、强化食品香料、牙膏、香皂、漱口液杀菌剂、口香胶香料、天然杀虫剂及直接加氢制苯丙醛等情... 本文以肉桂油实际样品的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结果,介绍了肉桂油中的化学成份及相应的含量。介绍了肉桂油直接应用于作生发剂、外用及组成药、强化食品香料、牙膏、香皂、漱口液杀菌剂、口香胶香料、天然杀虫剂及直接加氢制苯丙醛等情况;介绍了肉桂油分离提纯得肉桂醛用作杀菌消毒防腐剂、健胃剂、脂肪分解剂、抗病毒抗肿瘤剂、壮阳剂、外用药剂、食品中的香料、饲料调味剂等;也介绍了肉桂醛经氧化得肉桂酸,再与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异戊醇等各种醇类物质酯化反应得肉桂酸甲酯、乙酯等一系列酯类深加工产品的应用情况,为扩大肉桂油的应用范围及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肉桂油的附加值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油 肉桂醛 肉桂酸 催化加氢 3-苯丙醛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萃取结合分子蒸馏提取紫斑牡丹精油及其成分抗氧化能力分析
14
作者 应梦云 施建羽 +3 位作者 沈清宇 林富聪 余雯 叶秋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1期180-186,202,共8页
为优化紫斑牡丹精油提取工艺,分析精油成分与抗氧化能力。采用亚临界萃取与分子蒸馏相结合的方法(亚临界萃取-分子蒸馏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对紫斑牡丹精油进行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紫斑牡丹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并测定其抗氧化... 为优化紫斑牡丹精油提取工艺,分析精油成分与抗氧化能力。采用亚临界萃取与分子蒸馏相结合的方法(亚临界萃取-分子蒸馏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对紫斑牡丹精油进行提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紫斑牡丹精油进行成分分析,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用亚临界萃取-分子蒸馏法提取精油的得率明显高于水蒸气蒸馏法。亚临界萃取-分子蒸馏法所得精油含79种主要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香叶醇,占总含量的14.664%;包含采用常用方法提取的牡丹精油中少见的雪松醇。亚临界萃取-分子蒸馏法提取的牡丹精油不仅对DPPH·、ABTS^(+)·、·OH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亚油酸酯质过氧化的作用。综上,采用亚临界萃取-分子蒸馏法提取可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能获得更高品质的牡丹精油,有利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 精油 亚临界萃取 分子蒸馏 精油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包埋法制备姜油树脂微胶囊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国栋 马力 +1 位作者 唐僖 高毅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共3页
以姜为原料,经乙醇直接浸泡和索氏提取法获得的姜油树脂为心材,以β-环糊精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经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制取姜油树脂微胶囊,并对其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测定。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以姜油树脂的包埋率为指标,确定了心壁材比、... 以姜为原料,经乙醇直接浸泡和索氏提取法获得的姜油树脂为心材,以β-环糊精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经乳化、均质、喷雾干燥,制取姜油树脂微胶囊,并对其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测定。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以姜油树脂的包埋率为指标,确定了心壁材比、包接温度、搅拌时间、阿拉伯胶和β-环糊精比四个因素的最佳值,得出了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包埋法 姜油树脂微胶囊 调味料 提取工艺 技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相介质杂醇油酶法转化天然酯类香料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成涛 丁晓英 +2 位作者 张佳婵 赵磊 孙宝国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22,27,共5页
为提高杂醇油的利用率和附加值,研究非水相条件下杂醇油的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优化其转化为天然酯类香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酶用量、分子筛用量、乙酸加入次数及间隔时间、摇床转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条件对产物酯的生成有... 为提高杂醇油的利用率和附加值,研究非水相条件下杂醇油的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优化其转化为天然酯类香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酶用量、分子筛用量、乙酸加入次数及间隔时间、摇床转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条件对产物酯的生成有重要影响,采用间歇式加酸、加入适量分子筛吸水剂可明显提高混合酯得率。在正己烷10 mL、杂醇油3mL、乙酸1.5mL的反应体系中,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乙酸异戊酯产率最高时):脂肪酶Novozym435FG用量70mg、乙酸分6次加入、加入乙酸间隔时间3h、分子筛用量2g、摇床转速140r/min、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6h。该条件下,乙酸异戊酯、乙酸异丁酯和乙酸丙酯的产率分别为90.1%,91.3%,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醇油 脂肪酶 非水相 酶法转化 天然酯类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改性淀粉为壁材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卫红 许时婴 江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5,共6页
采用两种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N-LOK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研究了不同壁材和不同薄荷油载量对微胶囊化产品的产率、效率和保留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微胶囊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HI... 采用两种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N-LOK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研究了不同壁材和不同薄荷油载量对微胶囊化产品的产率、效率和保留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微胶囊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HI-CAP100为壁材、薄荷油载量为质量分数40%的微胶囊化薄荷油产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形物质量分数45%,均质压力35 MPa、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5℃。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测定HI-CAP100为壁材的微胶囊化薄荷油产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3℃,因此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化薄荷油产品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薄荷油 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桉叶油母液中间歇减压精馏纯化1,8-桉叶油素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石 靳林溪 +3 位作者 谢建春 郑福平 黄明泉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26,共6页
研究从桉叶油工业副产品——桉叶油母液中,间歇减压精馏分离1,8-桉叶油素的工艺条件。通过绘制1,8-桉叶油素及主要杂质α-蒎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烃的馏出曲线,考察塔预处理方法对精馏分离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全回流... 研究从桉叶油工业副产品——桉叶油母液中,间歇减压精馏分离1,8-桉叶油素的工艺条件。通过绘制1,8-桉叶油素及主要杂质α-蒎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烃的馏出曲线,考察塔预处理方法对精馏分离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全回流时间、系统压力和回流比等因素进行优化,得到较佳工艺为:先乙醇洗塔-水润湿对塔进行预处理,然后精馏。精馏操作压力2.7kPa,先全回流50min后,将回流比调为2:2;当塔顶温度达60℃时,再将回流比调节至10:1;收集沸程68~73℃馏分,得1,8-桉叶油素,纯度85.1%,收率7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8-桉叶油素 母液 桉叶油 间歇减压精馏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化薄荷油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朱卫红 许时婴 江波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35,39,共5页
以β-环糊精(β-CD)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采用正交试验对β-CD包合薄荷油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芯壁比1∶8(W∶W)、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0℃,微胶囊化产率为93.16%,薄荷油包埋量为10.35%(W∶W)。采用... 以β-环糊精(β-CD)为壁材、薄荷油为芯材制备微胶囊化薄荷油。采用正交试验对β-CD包合薄荷油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芯壁比1∶8(W∶W)、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50℃,微胶囊化产率为93.16%,薄荷油包埋量为10.35%(W∶W)。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薄荷油在微胶囊化前后的热稳定性,薄荷油经微胶囊包埋后,微胶囊囊壁阻止了薄荷油在受热情况下的挥发损失,从而使薄荷油的热稳定性大大提高。分别将薄荷油及微胶囊化薄荷油加入曲奇饼干中,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添加微胶囊化薄荷油的薄荷味曲奇饼干比直接添加薄荷油的产品具有更高的薄荷风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 Β-环糊精 微胶囊 热稳定性 饼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在控制真菌及其毒素方面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海莹 张应龙 +2 位作者 丁新丽 张咏梅 张玉华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26,共4页
真菌及其代谢物质真菌毒素在粮油及其产品贮藏中极其难以控制,目前,控制粮油采后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化学物主要是人工合成杀菌剂,对环境破坏严重;而植物精油由于其具有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将会逐步被应用到粮食及其贮藏中。主要介绍了植物... 真菌及其代谢物质真菌毒素在粮油及其产品贮藏中极其难以控制,目前,控制粮油采后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化学物主要是人工合成杀菌剂,对环境破坏严重;而植物精油由于其具有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将会逐步被应用到粮食及其贮藏中。主要介绍了植物精油在控制真菌及其毒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其抑菌、降解真菌毒素的机理进行了阐述,为下一步控制粮油等农产品在贮藏中减免真菌及其毒素污染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真菌 真菌毒素 粮食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