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3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在构筑多孔有机聚合物中的应用
1
作者 孙洪飞 伍贤英 +1 位作者 汪松 姚斌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520,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Diels-Alder(D-A)环加成反应在构筑多孔有机聚合物中的应用。探讨了D-A环加成反应合成各种功能性及稳定性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工艺路线以及所合成聚合物在各领域的应用。根据双烯体的不同,分别介绍了碳双烯体的D-A环加成反应和... 综述了近年来Diels-Alder(D-A)环加成反应在构筑多孔有机聚合物中的应用。探讨了D-A环加成反应合成各种功能性及稳定性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工艺路线以及所合成聚合物在各领域的应用。根据双烯体的不同,分别介绍了碳双烯体的D-A环加成反应和含N双烯体的D-A环加成反应。对碳双烯体,介绍了含有不同官能团的双烯体来源及其与不同类型的亲双烯体之间的D-A环加成反应,如苯乙炔衍生物、对苯醌等。对于含氮双烯体,重点介绍了苯环与其直接相连的亚胺键作为双烯体时与几种不同亲双烯体之间的D-A环加成反应,包括苯乙炔、苯乙烯及乙烯基衍生物等。基于D-A环加成反应的应用现状,对其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现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 多孔有机聚合物 Povarov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处理工艺对均一马来酸酐/α-甲基苯乙烯交联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振杰 张洁 +3 位作者 张晓尘 张嘉桐 代增悦 林秀怡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92-998,共7页
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了马来酸酐/α-甲基苯乙烯交联聚合物微球,通过甲醇洗涤、抽真空和干燥对聚合物微球进行后处理,研究了后处理工艺,包括甲醇用量、干燥温度和时间对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FTIR,TG,TG-FTIR,^(1)H NMR... 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了马来酸酐/α-甲基苯乙烯交联聚合物微球,通过甲醇洗涤、抽真空和干燥对聚合物微球进行后处理,研究了后处理工艺,包括甲醇用量、干燥温度和时间对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FTIR,TG,TG-FTIR,^(1)H NMR等手段对后处理前后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室温下甲醇洗涤两次、抽真空、130℃下干燥12 h不会改变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结构、粒径及其分布;甲醇洗涤有利于降低聚合物微球中的挥发分和控制黄色指数;用144 g甲醇洗涤两次、抽真空、在150~160℃下干燥8~12 h,可有效降低聚合物微球中的挥发分,所得聚合物微球的黄色指数低于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微球 自稳定沉淀聚合 后处理 挥发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线监测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行为
3
作者 李建新 黄港 +2 位作者 高中琦 张恒宁 陶博然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8,共8页
为探索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固化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超声振幅变化规律,采用超声波穿透技术对UPR固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获得声速、储能模量、松弛时间、凝胶时间等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并得到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声速... 为探索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固化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超声振幅变化规律,采用超声波穿透技术对UPR固化过程进行在线监测,获得声速、储能模量、松弛时间、凝胶时间等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并得到固化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声速与储能模量变化越快,且最终数值也越大,而固化松弛时间与凝胶时间随温度增加而缩短;此外,超声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得到的固化度曲线变化高度一致,通过2种方法所得到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38.14 kJ/mol和45.3 kJ/mol;最终,通过DSC法确定了UPR固化反应动力学级数为0.92。总之,超声法与DSC法2种方法相互结合,不仅证明了超声结果的准确性,也为UPR固化过程提供一种精准的在线监控技术和量化方法,从而为UPR生产过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在线检测 差示扫描量热仪 不饱和聚酯树脂 固化度 固化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核壳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帅帅 程相林 +1 位作者 亓子怡 王小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15-1624,共10页
为了解决传统丙烯酸乳液“热黏冷脆”的问题,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单体,制备了软核硬壳粒子的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设计结构,探究交联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TG、DS... 为了解决传统丙烯酸乳液“热黏冷脆”的问题,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为主单体,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单体,制备了软核硬壳粒子的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设计结构,探究交联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TG、DSC对其进行了表征,测试了乳液的粒径。结果表明,当w(St)=15.0%(以核层和壳层所有单体的质量为基准,下同),核层与壳层的理论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分别为–10.0和30.0℃,核层交联单体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和壳层交联单体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74)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2.0%时,乳液的稳定性和成膜性较好。与未加交联单体的均相粒子结构相比,核壳结构聚合物的最大热黏温度提高90℃,吸水率降低10.77%,缓解了水墨涂层的高温回黏问题,提高了涂膜的耐水性和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油墨连接料 丙烯酸酯乳液 硅烷偶联剂 核壳结构 丙烯酸系列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催化剂预聚合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栋 王兴仁 +3 位作者 杨爱武 笪文忠 徐宏彬 梅利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6-240,共5页
考察了釜式淤浆预聚合对Hypol聚合工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丙烯催化剂进行预聚合可以改善聚丙烯粒子的形态,减少聚丙烯中细粉(粒径小于200μm)的含量,提高聚阿烯粒子的规整性,提高粒子强度。预聚合度的提高会降低催化剂的初... 考察了釜式淤浆预聚合对Hypol聚合工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丙烯催化剂进行预聚合可以改善聚丙烯粒子的形态,减少聚丙烯中细粉(粒径小于200μm)的含量,提高聚阿烯粒子的规整性,提高粒子强度。预聚合度的提高会降低催化剂的初始催化活性,但有利于催化活性的平稳释放。当预聚合温度由10℃升高到40℃时,聚合产率降低。预聚合过程中增加助催化剂(三乙基铝)的用量,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催化活性存在一个最佳值)。预聚合过程中加入外给电子体,可提高聚丙烯粒子的规整性,减少细粉含量,但降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预聚合后的催化剂在储存时间10—20h内催化活性衰减最快,最大衰减幅度达到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预聚合 催化剂 助催化剂 外给电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固含量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单体组成与流变行为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建平 孙彦琳 +2 位作者 王红 刘浪 赵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8-51,共4页
合成了一系列固体含量为70%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α-甲基丙烯酸(BA/MMA/MAA)共聚物乳液,研究了软(BA)、硬(MMA)段单体用量比对乳液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并对其乳胶粒的粒径分布和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乳胶粒... 合成了一系列固体含量为70%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α-甲基丙烯酸(BA/MMA/MAA)共聚物乳液,研究了软(BA)、硬(MMA)段单体用量比对乳液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并对其乳胶粒的粒径分布和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乳胶粒的粒径在50nm^650nm范围内,呈宽分散分布状态。当BA/MMA<60/40时,乳液可保持低黏度;而当BA/MMA>60/40时,乳液的黏度急剧增加。随着乳液中软、硬段单体比的不同,乳液的乳胶粒分布状态和凝聚形态均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固含量 单体组成 丙烯酸酯乳液 流变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环氧基聚丁二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娜 甘孝贤 +3 位作者 莫洪昌 栗磊 卢先明 韩涛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508,共4页
以端羟聚丁二烯(HTPB)为引发剂,三氟化硼乙醚为催化剂,环氧氯丙烷为单体,发生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形成两端为氯化聚醚的聚丁二烯(CTPB)。在碱性条件下,CTPB发生关环反应形成端环氧基聚丁二烯(ETPB)。讨论了NaOH/CTPB摩尔比、反应... 以端羟聚丁二烯(HTPB)为引发剂,三氟化硼乙醚为催化剂,环氧氯丙烷为单体,发生阳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形成两端为氯化聚醚的聚丁二烯(CTPB)。在碱性条件下,CTPB发生关环反应形成端环氧基聚丁二烯(ETPB)。讨论了NaOH/CTPB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CTPB关环反应的影响。ETPB环氧值为0.549。考察了不同固化剂完全固化ETPB所需条件,结果表明,聚酰胺650是ETPB的合适固化剂,而且固化后的样品拉伸强度为4.5~5.1 MPa,断裂伸长率为150%~1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端羟聚丁二烯(HTPB) 异氰酸酯 关环反应 环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改性SBA-15分子筛催化合成棕榈酸甲酯 被引量:13
8
作者 田志茗 邓启刚 赵德丰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63-767,共5页
用浸渍法对SBA-15分子筛进行Ce改性,制备了Ce(SO4)2/SBA-15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N2吸附-脱附、热重-差热分析方法对试样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Ce已进入SBA-15分子筛中,制得的Ce(SO4)2/SBA-15催化剂保持高度... 用浸渍法对SBA-15分子筛进行Ce改性,制备了Ce(SO4)2/SBA-15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N2吸附-脱附、热重-差热分析方法对试样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Ce已进入SBA-15分子筛中,制得的Ce(SO4)2/SBA-15催化剂保持高度有序的介孔二维六角结构。用Hammett指示剂法测得ce(SO4)2/SBA-15催化剂的表面酸强度为0.99—1.80,酸量为0.2344mmol/g。采用Ce(So4)2/SBA-15催化剂催化甲醇和棕榈酸酯化合成棕榈酸甲酯,优化的合成条件为:n(棕榈酸):n(甲醇)=1:15,催化剂用量为棕榈酸质量的5.0%,反应时间8h。在此条件下,酯化率大于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5分子筛 铈改性 棕榈酸甲醇 棕榈酸甲酯 酯化反应 催化 生物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皂乳液聚合的稳定方法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刚辉 沈一丁 任庆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9-492,共4页
详细分析了无皂乳液的稳定方法, 包括齐聚物法、增加表面亲水性法、有机助溶剂法、无机粉末法以及适宜工艺法; 最后探讨了无皂乳液在涂料和黏合剂, 皮革、纸张和织物的涂饰、单分散微球和功能微球、复合材料等方面的最新应用。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稳定性 齐聚物 助溶剂 无机粉末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与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水溶液聚合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彦刚 黎钢 +2 位作者 杨超 张广清 陈树东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046-1049,共4页
研究了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AM)和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水溶液聚合制备线性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工艺方法。测定了不同反应压力下反应液的沸点,得到最佳的反应压力为133Pa;优化了引发聚合的条件:放电时间40s、放电功率60W... 研究了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酰胺(AM)和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水溶液聚合制备线性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工艺方法。测定了不同反应压力下反应液的沸点,得到最佳的反应压力为133Pa;优化了引发聚合的条件:放电时间40s、放电功率60W、反应溶液pH=4.5、w(AM+DMC)=30%、m(AM)∶m(DMC)=1∶1、聚合时间24h、聚合温度40℃。在优化条件下,聚合物的最高特性粘数为966cm3/g。探索了等离子体引发AM-DMC水溶液聚合的机理:AM与水溶液中H+结合形成的HAM自由基起引发作用,进而与AM或DMC单体进行反应,生成线性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引发聚合 阳离子聚电解质 水溶液聚合 丙烯酰胺 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聚合法制备SiO_2/PAM核壳复合微球 被引量:9
11
作者 曹康丽 史铁钧 +1 位作者 曹金燕 周丹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5,共4页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以SiO2为核、PAM为壳的核壳复合微球。根据Stber法制备了单分散SiO2微球,粒径随着TEOS、氨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采用硅烷偶联剂对SiO2微球进行表面处理,TEM显示处理后的微球继续保持单分散性,粒径有所增加。以SiO...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以SiO2为核、PAM为壳的核壳复合微球。根据Stber法制备了单分散SiO2微球,粒径随着TEOS、氨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采用硅烷偶联剂对SiO2微球进行表面处理,TEM显示处理后的微球继续保持单分散性,粒径有所增加。以SiO2微球或处理后的SiO2微球为核,采用分散聚合法在其上包覆AM,借助TEM、IR对其进行表征;研究发现,以处理后的Si O2微球为核能得到核壳结构,这种SiO2/PAM核壳微球的粒径大约为163 nm,包覆层30 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偶联剂 丙烯酰胺 分散聚合 核/壳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的悬浮聚合工艺 被引量:12
12
作者 冯辉霞 戚红华 +1 位作者 王毅 高少奎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6,共3页
采用无机/有机三元复合分散体系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悬浮聚合的研究。对影响共聚物珠粒形成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了合成共聚物的优化工艺条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方法表征了珠状共聚物的结构,并用热分析仪考察了共聚物... 采用无机/有机三元复合分散体系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悬浮聚合的研究。对影响共聚物珠粒形成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了合成共聚物的优化工艺条件。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方法表征了珠状共聚物的结构,并用热分析仪考察了共聚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在以有机蒙脱土为分散剂的优化工艺条件下,合成的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的热性能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有机蒙脱土 悬浮聚合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三元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和玲 朱江安 +1 位作者 徐岩 梁军艳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29,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Actyflon-G03)、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采用质量比为1/1的OP-10/SDS复合乳化剂,利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结构共聚物乳液。研究了温度对聚合反应、氟单体含量对聚合物膜吸... 以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Actyflon-G03)、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采用质量比为1/1的OP-10/SDS复合乳化剂,利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结构共聚物乳液。研究了温度对聚合反应、氟单体含量对聚合物膜吸水性及硬度的影响,采用DSC、SEM-EDX、TEM表征了共聚物膜的性能及乳胶粒子特征。结果表明:当Actyflon—G03含量为23.28%时,核壳型结构粒子呈球形分布,粒径约为80~110nm,膜吸水率最低,硬度最高,并有75.85%的最大转化率和0.58%的最低凝胶率。SEM-EDX分析显示,氟原子在成膜过程中向膜表面迁移,降低了膜的表面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聚合物 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 核壳结构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PLA/HA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庆军 崔韦 +2 位作者 龚兴厚 周兴平 解孝林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26,共4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和超声波辅助分散溶液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30%的聚乳酸(PLA)/羟基磷灰石(H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对其结构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A的存在对乳酸的聚合有一定的影响,使其摩尔质量降低、分布... 采用原位聚合法和超声波辅助分散溶液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30%的聚乳酸(PLA)/羟基磷灰石(H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对其结构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A的存在对乳酸的聚合有一定的影响,使其摩尔质量降低、分布变宽。与共混法相比,原位聚合法改善了HA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在PLA与HA之间形成了较强的结合界面,从而提高了PLA玻璃化温度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羟基磷灰石 原位聚合 玻璃化温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中间体丙交酯的制备与纯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世飘 王海燕 +1 位作者 陈晓欢 李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6-67,70,共3页
用辛酸亚锡Sn(oct)2作为催化剂制备丙交酯,经重结晶得到高纯度的丙交酯。通过熔点测定、红外光谱对丙交酯进行了确认。讨论了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与氧化锌作催化剂相比,改进了合成方法,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产率。
关键词 丙交酯 合成 纯化 辛酸亚锡催化剂 催化剂制备 熔点测定 红外光谱 制备过程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分离材料硅胶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被引量:8
16
作者 杜振霞 李文霞 付志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8-40,共3页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首先在硅胶表面共价键引进硅氧烷,利用硅氧烷的端基官能团与偶氮(4'氰基戊酸)进一步反应,在硅胶表面引进偶氮引发剂。然后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首先在硅胶表面共价键引进硅氧烷,利用硅氧烷的端基官能团与偶氮(4'氰基戊酸)进一步反应,在硅胶表面引进偶氮引发剂。然后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硅胶表面合成了对D苯丙氨酸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表面分子印迹的新型分离材料。并用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D苯丙氨酸有较高的亲和性、选择性、吸附量,可用于分离领域如色谱填料、固相萃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胶 表面修饰 分子印迹技术 聚合物 制备方法 端基官能团 亲和性 选择性 吸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松香丙烯酸酯的磁性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余彩莉 王孝磊 +1 位作者 任鹏 张发爱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2114-22117,共4页
以苯乙烯(St)为单体,松香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酯化物(RAH)为交联剂,在油酸改性的Fe3O4存在下,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含松香的磁性聚合物微球[P(St/RAH)/Fe3O4],研究了Fe3O4用量对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 以苯乙烯(St)为单体,松香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酯化物(RAH)为交联剂,在油酸改性的Fe3O4存在下,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含松香的磁性聚合物微球[P(St/RAH)/Fe3O4],研究了Fe3O4用量对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重和磁强计对磁性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得了P(RAH/St)/Fe3O4;得到的磁性微球球形良好,表面光滑,Fe3O4包埋在聚合物中;微球为超顺磁性,在油酸改性Fe3O4用量为8%(质量分数)时磁性达到饱和,饱和磁化强度为3.13A·m2/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香 油酸改性Fe3O4 悬浮聚合 磁性聚合物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Ⅳ)引发丙烯酸甲酯在聚乙二醇上嵌段共聚合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盈海 刘元伟 +2 位作者 张建平 白利斌 李艳香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6,共4页
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Ⅳ)钾[简称Ni(Ⅳ)]为引发剂,在碱性介质中引发丙烯酸甲酯(MA)在聚乙二醇(PEG)上自由基嵌段共聚合。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A与PEG的质量比、引发... 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Ⅳ)钾[简称Ni(Ⅳ)]为引发剂,在碱性介质中引发丙烯酸甲酯(MA)在聚乙二醇(PEG)上自由基嵌段共聚合。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MA与PEG的质量比、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嵌段共聚合参散的影响.获得了嵌段共聚合的最佳条件:m(MA)/m(PEG)为7.2;Ni(Ⅳ)浓度为1.88mmol/L;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6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聚合 丙烯酸甲酯 引发剂浓度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二羟基 聚乙二醇(PEG) 最佳条件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烯烃聚合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伟 孙春燕 +1 位作者 郑刚 景振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2年第4期54-59,共6页
论述了超临界流体对烯烃聚合的影响,总结了超临界聚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认为:在单体临界点以上进行的超临界聚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比较成熟;而新近开发的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烯烃聚合技术更为重要,可以充分发挥超临界技术的优点,提高聚... 论述了超临界流体对烯烃聚合的影响,总结了超临界聚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认为:在单体临界点以上进行的超临界聚合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比较成熟;而新近开发的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烯烃聚合技术更为重要,可以充分发挥超临界技术的优点,提高聚合产率,并能制备性能特殊的聚合物。特别是采用超临界CO_2为介质的聚合过程,为实现烯烃聚合的绿色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聚合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聚合 聚烯烃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多级多孔炭的制备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杰 浦群 包永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8-364,共7页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b-聚偏氯乙烯-b-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S-b-PVDC-b-PS),以此嵌段共聚物为碳前驱体,直接碳化制备微孔-中孔复合多级多孔炭。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和核磁共振仪表征了嵌段共聚物...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b-聚偏氯乙烯-b-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S-b-PVDC-b-PS),以此嵌段共聚物为碳前驱体,直接碳化制备微孔-中孔复合多级多孔炭。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和核磁共振仪表征了嵌段共聚物结构,表明通过RAFT聚合可制得分子量较高(Mn GPC>6000 g·mol-1)和分子量分布较窄(PDI<1.5)的PS-b-PVDC-b-PS。采用热重分析表征嵌段共聚物热解特性,采用扫描电镜、N2吸脱附表征多孔炭形貌和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同时具有PVDC和PS链段的热失重峰,PS链段可完全热解而具有形成中孔的模板作用,PVDC链段热降解形成含微孔的炭骨架,最终形成兼有微孔和中孔的多级多孔炭;随着PS嵌段含量的增加,嵌段共聚物的成炭率逐渐降低,孔隙尺寸逐渐增大;当PS/PVDC聚合度比为4.3时,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中孔率和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分别为839 m2·g-1、54%和2.02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氯乙烯 嵌段共聚物 多级多孔炭 中孔 微孔 自由基聚合 纳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