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止液体中顶部浸没管口处气泡形成的数值预测 被引量:8
1
作者 吴晅 李铁 +1 位作者 袁竹林 蔡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1,共6页
综合分析气泡的受力,基于动力学平衡建立了长大-脱离的两阶段气泡运动方程.对顶部浸没管口处形成气泡的尺寸进行直接数值预测.分析了气体流量、管口内外直径以及表面张力、液体粘度和液体密度对气泡尺寸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 综合分析气泡的受力,基于动力学平衡建立了长大-脱离的两阶段气泡运动方程.对顶部浸没管口处形成气泡的尺寸进行直接数值预测.分析了气体流量、管口内外直径以及表面张力、液体粘度和液体密度对气泡尺寸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表明:气泡尺寸随着气体流量以及管口的内径和外径的增加而增大.气体流量和管口内外径都是影响气泡尺寸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气体流量下,气泡的直径随着表面张力和液体粘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液体粘度对气泡尺寸的影响增强,而液体密度以及表面张力对气泡尺寸的影响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生成 气泡尺寸 顶部浸没气体流 数值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制备微乳化柴油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吕效平 李建彤 韩萍芳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6-440,共5页
微乳柴油是一种较佳的节能环保材料。采用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配成复配乳化剂,利用超声乳化机理,将超声波用于微乳化,研究了超声参数(声强,作用时间)、乳化剂及乙醇... 微乳柴油是一种较佳的节能环保材料。采用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配成复配乳化剂,利用超声乳化机理,将超声波用于微乳化,研究了超声参数(声强,作用时间)、乳化剂及乙醇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找出了超声制备微乳化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该W/O乳液稳定时间随超声声强的增大而增加,且超声作用时间对乳液稳定时间有个最佳值。超声作用下乳化剂用量为2.5%(wt)时乳液最稳定。乙醇用量跟水油比有关,实验中水油比为0.1(V)时乙醇用量为5%(V),掺水量为10%(V)时的超声柴油微乳化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剂用量为2.5%(wt),指示电流为3A(相当于声强为0.15 W/cm2),稳定剂用量为0.158%(wt),超声作用时间为15min,乙醇用量为5%(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柴油 微乳化 稳定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桨搅拌槽内局部气液分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良超 王嘉骏 +2 位作者 顾雪萍 冯连芳 李伯耿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3-467,共5页
采用电导电极探针法对双层组合桨搅拌槽内局部气含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槽底区和叶轮区,局部气含率沿径向分别增加和减小;而在其他区域,局部气含率沿径向先增加后减小.随着通气量的增加,槽内大部分区域的局部气含率增加,槽... 采用电导电极探针法对双层组合桨搅拌槽内局部气含率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槽底区和叶轮区,局部气含率沿径向分别增加和减小;而在其他区域,局部气含率沿径向先增加后减小.随着通气量的增加,槽内大部分区域的局部气含率增加,槽底区的局部气含率减小;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上循环区局部气含率基本不变,其他区域的局部气含率增加.采用标准方差法对局部气含率分布的均匀性进行了分析.随着通气量的增加,搅拌槽内局部气含率分布均匀性减小,但减小的趋势变缓,并最终趋于不变.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局部气含率分布均匀性增加,达到一定搅拌转速后趋于不变.实验回归了大通气量下平均气含率随通气量和单位体积液体功率消耗的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搅拌槽 气含率 双层组合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机械搅拌釜中水翼-涡轮组合桨的功率消耗 被引量:4
4
作者 沈春银 陈剑佩 +1 位作者 张家庭 戴干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8-583,共6页
研究了气液两相机械搅拌反应釜中水翼组合桨的组合方式、通气位置、搅拌方式及桨间距对通气功率下降的影响 ,给出了通气功率消耗关联式。当采用以水翼 k5桨为下层桨、较高的通气位置及较大的桨间距为搅拌釜的几何结构时 ,其通气功率的... 研究了气液两相机械搅拌反应釜中水翼组合桨的组合方式、通气位置、搅拌方式及桨间距对通气功率下降的影响 ,给出了通气功率消耗关联式。当采用以水翼 k5桨为下层桨、较高的通气位置及较大的桨间距为搅拌釜的几何结构时 ,其通气功率的下降较小。水翼桨的排出流方向、通气管出口位置及桨间距对气体循环及全釜气液流动产生协同作用 ,且这种协同作用会因搅拌转速的不同而对桨间距有不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机械搅拌釜 水翼-涡轮组合桨 功率消耗 搅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表面积纳米级SiO_2润滑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杜守琴 柯扬船 +1 位作者 刘庆廉 吴宝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15,共5页
常用的SiO2密封脂在贮存安定性和剪切安定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其进行改性具有现实意义。选择3种不同比表面积的纳米级SiO2颗粒为稠化剂,采用3种不同的基础油,通过硅醇改性控制SiO2颗粒的表面性质,加强其与基础油的相容性,制得若干不同... 常用的SiO2密封脂在贮存安定性和剪切安定性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其进行改性具有现实意义。选择3种不同比表面积的纳米级SiO2颗粒为稠化剂,采用3种不同的基础油,通过硅醇改性控制SiO2颗粒的表面性质,加强其与基础油的相容性,制得若干不同的SiO2润滑脂。考察这些SiO2润滑脂的贮存安定性和剪切安定性,确定出最佳的稠化剂和基础油的类型以及最佳配方。结果表明,用其中比表面积最大的SiO2样品A-423可制备贮存安定性和剪切安定性最佳的SiO2润滑脂,贮存60d时,该润滑脂的稠度基本无变化,剪切前后的锥入度差值也只有2.3/(0.1mm)。该纳米级SiO2润滑脂中,改性剂硅醇的用量为稠化剂A-423用量的15%,而A-423的用量为润滑脂总质量的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 润滑脂 贮存安定性 剪切安定性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油对纳米SiO_2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杜守琴 柯扬船 吴宝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48,共6页
以优选基础油NBR硅油、二甲基硅油和PAO-40油制备了纳米SiO2润滑脂,考察了这些润滑脂的稠度、贮存安定性、剪切安定性、胶体安定性、抗水性、高低温性能以及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在这3种优选基础油中,二甲基硅油制备的纳米SiO2润滑脂具... 以优选基础油NBR硅油、二甲基硅油和PAO-40油制备了纳米SiO2润滑脂,考察了这些润滑脂的稠度、贮存安定性、剪切安定性、胶体安定性、抗水性、高低温性能以及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在这3种优选基础油中,二甲基硅油制备的纳米SiO2润滑脂具有明显高的机械安定性和胶体安定性,且具有很好的抗水和高低温特性,其流变性用Casson流型精确拟合,达到可定量描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油 纳米SIO2 润滑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进料方式下气液喷射器内流体流动和混合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姚云 郑世清 毕荣山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426-431,共6页
利用Fluent模拟了喷射器内气液两相在不同进料方式下(气体进口中心线与液体进口中心线偏移量不同)的流体力学和混合特征。其中A方式偏移2.5 mm;B方式偏移0 mm;C方式偏移4.0 mm,此时气体与液体完全相切进料。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喷嘴速度... 利用Fluent模拟了喷射器内气液两相在不同进料方式下(气体进口中心线与液体进口中心线偏移量不同)的流体力学和混合特征。其中A方式偏移2.5 mm;B方式偏移0 mm;C方式偏移4.0 mm,此时气体与液体完全相切进料。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喷嘴速度时,A方式下喷射器压力降与空气卷吸量最大,C方式下气体和液体的碰撞机会少于其他进料方式,压力和空气卷吸量最小,B方式下喷射器压力降与空气卷吸量居中;而混合效果随着偏移量由大到小(C、B、A)依次增强,但是增强效果不很明显。同时,还以C方式为例讨论了喷射器内喷嘴速度与压力降及空气卷吸量的关系,两者都随着喷嘴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喷射器的压力降与空气卷吸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84。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当3种进料方式压力降相同时,C方式气体卷吸量最大,即相同喷射性能时C方式的能量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气液两相流 流体力学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烷基化反应器结构优化及其中液滴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建军 刘植昌 +2 位作者 刘梦溪 卢春喜 徐春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4-140,共7页
采用双电导探针测定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新型烷基化反应器中物料的液滴直径。反应器的结构参数对液滴直径有较大影响,优化后,反应器上升管高度与内径之比=8、喷嘴出口平面高度z=0.49m。研究发现,反应器可以分为4个流动区域,即预混区、混... 采用双电导探针测定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新型烷基化反应器中物料的液滴直径。反应器的结构参数对液滴直径有较大影响,优化后,反应器上升管高度与内径之比=8、喷嘴出口平面高度z=0.49m。研究发现,反应器可以分为4个流动区域,即预混区、混合区、环流区及分离区。考察了水相表观进料速率ua、油相通过喷嘴喷入反应器的表观进料速率ub和油相通过分配管喷入反应器的表观速率uc等操作参数对各区域内的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各区域内的液滴大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中心区域油滴直径小、近壁区域油滴直径大的分布特点。在本实验范围内,分别增大ua、ub和uc,各区油滴直径随之减小;但当uc>0.011m/s时,油滴直径会随之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离子液体 反应器 液滴直径 双电导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选择性吸收H_2S和CO_2——数学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靳海波 杨晓光 佟泽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24-26,35,共4页
 针对天然气净化厂中脱硫脱碳过程,采用平衡溶解度的概念和物料平衡建立了H2S和CO2在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选择性吸收的数学模型,对实际工业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别考查了操作压力和胺液循环量等因素来分析吸收塔吸收酸性气体的情...  针对天然气净化厂中脱硫脱碳过程,采用平衡溶解度的概念和物料平衡建立了H2S和CO2在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选择性吸收的数学模型,对实际工业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别考查了操作压力和胺液循环量等因素来分析吸收塔吸收酸性气体的情况,得出了提高操作压力和吸收液的流量均难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并将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工况条件下进行了对比。数据模拟结果,提出在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改进措施与方法,即采取中段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可得气流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从4.7%降到3%,满足生产要求。这些结果对吸收塔的实际操作与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二乙醇胺 吸收 数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化渣碳化反应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子木 刘燕 +1 位作者 章俊 王颖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52-1455,共4页
针对低品位铝土矿在工业中利用率不高、赤泥中高碱高铝等问题,提出了钙化-碳化法处理低品位铝土矿和赤泥的新方法.设计了文丘里式钙化渣碳化反应器,利用商用CFD软件ANSYS13.0/Fluent对该反应器中气液固三相流动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和研... 针对低品位铝土矿在工业中利用率不高、赤泥中高碱高铝等问题,提出了钙化-碳化法处理低品位铝土矿和赤泥的新方法.设计了文丘里式钙化渣碳化反应器,利用商用CFD软件ANSYS13.0/Fluent对该反应器中气液固三相流动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和研究了表观气速等结构参数对钙化渣碳化反应器内速度场、气含率的影响,发现增大表观气速有利于促进气液间传质和反应,但气含率不宜过大.平均气含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钙化渣碳化反应器的设计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碳化法 钙化渣碳化反应器 数值模拟 速度场 气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技术在储层改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耿向飞 丁彬 +2 位作者 管保山 陈卫东 王晨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2年第2期74-77,共4页
微乳液具有超低界面张力、乳化、增溶、分散、起泡、润滑和柔软性等优异性能,在石油行业中被广泛用作储层改造液体体系。综述了微乳液的形成理论、基本组成、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 微乳液具有超低界面张力、乳化、增溶、分散、起泡、润滑和柔软性等优异性能,在石油行业中被广泛用作储层改造液体体系。综述了微乳液的形成理论、基本组成、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了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纳米流体增渗驱油体系,可用于致密油储集层压裂驱油增产、降压增注补充地层能量、驱替与吞吐提高原油采收率等领域,为致密油有效动用与高效开发及持续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改造 微乳液 纳米流体 增渗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径比对气液喷射器吸气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段振亚 李帅 +1 位作者 赵国相 李永军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18年第6期9-15,共7页
气液喷射器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广泛使用的设备,介绍了气液喷射器的研究情况和进展,建立了气液喷射器三维几何模型,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对混合室与喷嘴出口半径比对喷射器吸气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喷射器的吸气... 气液喷射器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广泛使用的设备,介绍了气液喷射器的研究情况和进展,建立了气液喷射器三维几何模型,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对混合室与喷嘴出口半径比对喷射器吸气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喷射器的吸气量随混合室与喷嘴出口半径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取得最大吸气量时的半径比与工作流体在喷嘴出口处液相流速有关,喷嘴出口流速越高,比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喷射器 半径比 多相混合 吸气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气流加速下雾粒的传质(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关国强 朱家骅 +1 位作者 夏素兰 杨雪峰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2-48,共7页
针对高分散气雾两相流动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传质理论表达式,其传质系数用Kolmogoroff长度时间尺度进行关联,并开发出基于MonteCarlo和CFD的联合模拟方案。运用该传质表达式和模拟方案,成功地模拟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气雾两相射流中... 针对高分散气雾两相流动体系,提出了一种新的传质理论表达式,其传质系数用Kolmogoroff长度时间尺度进行关联,并开发出基于MonteCarlo和CFD的联合模拟方案。运用该传质表达式和模拟方案,成功地模拟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气雾两相射流中和反应体系。结果表明:相间传质时间尺度(1.6×10-4s)远小于弛豫时间尺度(4.5×10-4s),进一步研究说明尽管气雾相间传质的速率很快,但相间传递量是主要通过速度滑移实现的,相间传质对雾粒相的运动行为影响甚小,因而在工程上对于雾粒相运动行为的描述可以忽略传质的影响。由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得到的实验数据证实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能正确预测此类输运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 气雾两相射流反应 MONTE Carlo和CFD联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搅拌槽内轴向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来永斌 杨敏官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3-45,共3页
在直径为300 mm的平底圆筒搅拌槽内,对固相体积分数为0.05%的固液两相体系轴向流动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对ZHX搅拌器进行流场测试,详细分析了挡板前和挡板中部的流场速度以及滑移速度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 固液两相流 搅拌槽 轴向流 PD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微粉对剪切增稠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俞科静 张涵 +5 位作者 田美玲 梁付巍 王永键 张雪 黄晓华 师卓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1-435,共5页
以聚乙二醇为分散介质,二氧化硅作为第一分散相粒子,硅微粉作为第二分散相粒子制备增稠效果显著的新型复合剪切增稠液(STF)。基于PEG—SiO2基础体系,研究不同比例第二分散相粒子对新型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以聚乙二醇为分散介质,二氧化硅作为第一分散相粒子,硅微粉作为第二分散相粒子制备增稠效果显著的新型复合剪切增稠液(STF)。基于PEG—SiO2基础体系,研究不同比例第二分散相粒子对新型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添加硅微粉含量的增加,剪切增稠效果大幅提升,临界剪切速率变小,最大黏度上升。但当第二分散相粒子比例达到3%后,临界剪切速率和最大黏度受其影响变小,其相应数值始终保持在0.21/s和2000Pa·s左右,外观由接近透明变得偏向灰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增稠液 流变性能 增稠机理 硅微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结构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中玉 许瑞 孔令栋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35-239,共5页
根据连续相的不同和Winser系统分类法分别对微乳液进行了分类;并进一步对形成微乳液的机理和微乳液中水池的动力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微乳液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材料科学、有机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作了综述。
关键词 微乳液 分类 形成机理 水池动力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搅拌釜中翼型组合桨持气特性的神经网络模型
17
作者 沈春银 陈剑佩 +1 位作者 张家庭 戴干策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1-446,共6页
研究了内径0.382~1.16m机械搅拌釜中翼型组合桨气液两相的持气特性,建立了气含率与结构参数(包括翼型桨径、桨间距、桨下距离、通气位置、挡板形式及翼型桨排出流方向)和操作参数(包括搅拌转速及通气量)间关联的神经网络模型。考察了... 研究了内径0.382~1.16m机械搅拌釜中翼型组合桨气液两相的持气特性,建立了气含率与结构参数(包括翼型桨径、桨间距、桨下距离、通气位置、挡板形式及翼型桨排出流方向)和操作参数(包括搅拌转速及通气量)间关联的神经网络模型。考察了所建立的网络模型中各参数对气含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其泛化相对误差在±10%以内。采用开槽挡板、低位通气、适宜的桨径、桨间距和翼型桨的排出流向上的方案,在较宽的桨下距离范围内可获得较高的气含率。由于模型使用了与规模无关的无因次参数建模,因此可用于离线预测、参数优化及放大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气含率 翼型桨 机械搅拌 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气凝胶的结构控制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沈军 王珏 +2 位作者 吴翔 甘礼华 陈龙武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7-93,共7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纳米多孔硅气凝胶。系统研究了原料和溶剂(水或酒精)的用量及催化剂的使用、老化等因素对硅气凝胶结构的影响,利用这些因素可以实现对该材料的结构进行纳米尺...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和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了纳米多孔硅气凝胶。系统研究了原料和溶剂(水或酒精)的用量及催化剂的使用、老化等因素对硅气凝胶结构的影响,利用这些因素可以实现对该材料的结构进行纳米尺度上的控制,从而为该材料的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超临界干燥 气凝胶 结构控制 硅气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搅拌槽内气泡尺寸与局部气含率的CFD模拟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良超 王嘉骏 +2 位作者 顾雪萍 冯连芳 李伯耿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96-2400,2415,共6页
采用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耦合气泡数密度(BND)函数模型,引入气泡破碎和聚并函数,对双层组合桨气液搅拌槽内的气泡尺寸和局部气含率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同时采用双电导电极探针法对搅拌槽内局部气液分散特性进行了实... 采用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耦合气泡数密度(BND)函数模型,引入气泡破碎和聚并函数,对双层组合桨气液搅拌槽内的气泡尺寸和局部气含率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同时采用双电导电极探针法对搅拌槽内局部气液分散特性进行了实验测量,并和CFD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较高通气量条件下搅拌槽内气泡尺寸和局部气含率分布很不均匀,气泡尺寸在叶轮排出流区较小,且沿着排出流方向逐渐增大;在两桨间区域和上层桨以上区域气泡以聚并为主;局部气含率在循环涡涡心、叶轮和挡板后部较高,叶片后部存在明显气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搅拌槽 气泡尺寸分布 局部气含率 气液比相界面积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性对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夏雪 刘会娥 +2 位作者 丁传芹 徐明明 刘时坤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采用醇度扫描和盐度扫描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考察酸碱性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对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显著,H+浓度越高制备微乳液所需的醇用量越少;阳离子对微乳液形成的作用... 采用醇度扫描和盐度扫描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考察酸碱性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对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显著,H+浓度越高制备微乳液所需的醇用量越少;阳离子对微乳液形成的作用强度高低的顺序为H+>K+>Na+;碱性对微乳液体系的形成无特殊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形成WinsorⅢ型微乳液后,再加入NaOH,体系可转变为WinsorⅠ型微乳液,进一步加入NaOH,体系的油溶性增强,再转换为WinsorⅢ型或WinsorⅡ型微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正丁醇 煤油 微乳液 酸碱性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