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11 cm-1处SO_(2)F_(2)的光声光谱探测研究
1
作者 齐汝宾 丁金峰 +8 位作者 陈东升 张一博 张伊涛 任林娇 秦自瑞 张培 姜利英 李新田 赫树开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氟化硫酰(SO_(2)F_(2))是SF_(6)早期分解产物的代表,对SO_(2)F_(2)的精准定量分析,可以有效预判电气设备的潜在故障,进而避免设备的损坏以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SO_(2)F_(2)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研制了... 氟化硫酰(SO_(2)F_(2))是SF_(6)早期分解产物的代表,对SO_(2)F_(2)的精准定量分析,可以有效预判电气设备的潜在故障,进而避免设备的损坏以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对SO_(2)F_(2)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研制了一种基于中红外波段的高灵敏度SO_(2)F_(2)气体光声传感系统,该检测系统结合小型共振式光声池与QCL激光器,首次在中心波长为1511 cm^(-1)的肩峰吸收波段,实现了对SO_(2)F_(2)的高灵敏的光声探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光声系统响应度为63.32 mV/ppm,当积分时间为13s,最低检出限可达1.7 p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_(2)F_(2) QCL激光器 光声光谱 小型光声池 肩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6)F_(12)O混合气体与三元乙丙橡胶的相容性研究
2
作者 田双双 刘本立 +4 位作者 邓广宇 张晓星 李慧慧 刘伟豪 陈辉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6,共11页
C_(6)F_(12)O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绝缘气体,与缓冲气体混合后具有作为绝缘介质运用于中低压电气设备的潜力。然而,环保气体绝缘设备内的密封材料是否与C_(6)F_(12)O长期兼容还有待深入研究。为此,本文研究了C_(6)F_(12)O/CO_(2)混合气体与... C_(6)F_(12)O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绝缘气体,与缓冲气体混合后具有作为绝缘介质运用于中低压电气设备的潜力。然而,环保气体绝缘设备内的密封材料是否与C_(6)F_(12)O长期兼容还有待深入研究。为此,本文研究了C_(6)F_(12)O/CO_(2)混合气体与气体绝缘设备中常用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的相容性和O_(2)对C_(6)F_(12)O/CO_(2)混合气体与EPDM相容性的影响。本文搭建了气固相容性实验平台,并结合实际运行温度进行不同温度下C_(6)F_(12)O混合气体与EPDM的相容性实验,测试了实验后EPDM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力学性能和气体成分的变化,以确定C_(6)F_(12)O混合气体与EP-DM的长期相容性。同时,构建了C_(6)F_(12)O混合气体与EPDM分子链的仿真模型,基于分子动力学(MD)理论计算了C_(6)F_(12)O、CO_(2)与EPDM之间的扩散系数、相互作用参数和混合能。结果表明:在110℃热加速实验后EPDM表面产生鳞状结构,并在EPDM表面检测到C—F键、有机氟化物和金属氟化物,EPDM的力学性能降低,实验后主要气体产物为C_(3)F_(6)和C_(3)F_(7)H。加入O_(2)后,EPDM在90℃时表面出现凸起,并且有大量O、F元素积累在表面,EPDM力学性能下降,气体产物增多。理论计算也表明升高温度和加入O_(2)会加速C_(6)F_(12)O混合气体在EPDM中的扩散,导致气体分子与EPDM相容性变差。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C_(6)F_(12)O气体绝缘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6)F_(12)O混合气体 三元乙丙橡胶 相容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FO-KELM的SF_(6)电气设备故障组分CO_(2)浓度反演模型
3
作者 黄杰 张英 +1 位作者 张靖 王明伟 《电子科技》 2024年第11期62-69,共8页
SF_(6)电气设备内部的分解组分可以通过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检测,其中CO_(2)浓度反映了设备内部的绝缘缺陷情况。因此,通过准确测量CO_(2)浓度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绝缘故障。为克服传统最小二乘法浓度反演模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SF_(6)电气设备内部的分解组分可以通过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检测,其中CO_(2)浓度反映了设备内部的绝缘缺陷情况。因此,通过准确测量CO_(2)浓度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绝缘故障。为克服传统最小二乘法浓度反演模型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文中基于改进的旗鱼优化算法(Improved Sailed Fish Optimizer,ISFO)与核极限学习机(Kernel Based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建立了ISFO-KELM气体浓度反演模型。利用多策略初始化方法、Levy随机步长、柯西变异和自适应t分布变异等技术提升了旗鱼优化算法寻优能力和跳出局部最优解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高精度和鲁棒性,并且在稳定性和泛化能力方面优于最小二乘法、极限学习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等传统方法,对评估SF_(6)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 SF_(6)电气设备 CO_(2)浓度反演 降噪 拟合 变分模态分解 核极限学习机 旗鱼优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的C_(4)F_(7)N/N_(2)/O_(2)三元混合气体击穿及分解特性分析
4
作者 刘提 陈聪 +1 位作者 吴震 陈桓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135,共9页
C_(4)F_(7)N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和环保特性,是有潜力替代SF_(6)的环保型绝缘气体。目前,主要采用CO_(2)作为C_(4)F_(7)N的缓冲气体,其含量一般大于90%,由于CO_(2)为温室气体,将CO_(2)替换为N_(2)后与C_(4)F_(7)N混合,会使混合气体环保... C_(4)F_(7)N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和环保特性,是有潜力替代SF_(6)的环保型绝缘气体。目前,主要采用CO_(2)作为C_(4)F_(7)N的缓冲气体,其含量一般大于90%,由于CO_(2)为温室气体,将CO_(2)替换为N_(2)后与C_(4)F_(7)N混合,会使混合气体环保性大大提升。虽然,C_(4)F_(7)N/N_(2)混合气体在放电时可能有固体碳析出情况,严重影响气体绝缘设备正常运行,但是,O_(2)的加入能够改善C_(4)F_(7)N/N_(2)二元混合气体的击穿特性,抑制分解产物的产生。为此,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O_(2)及C_(4)F_(7)N/N_(2)混合气体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不同分子数量的O_(2)和N_(2)与C_(4)F_(7)N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及电荷转移量,得出了C_(4)F_(7)N分子的福井函数、C_(4)F_(7)N/N_(2)/O_(2)各气体分子化学键的解离能,分析了C_(4)F_(7)N与O_(2)放电分解涉及的自由基反应过程,从微观角度研究O_(2)对C_(4)F_(7)N/N_(2)混合气体击穿特性及分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N_(2),O_(2)的电子亲和能及电负性更强,加入O_(2)有助于提高C_(4)F_(7)N/N_(2)混合气体的击穿电压。O_(2)-C_(4)F_(7)N的相互作用能约为N_(2)-C_(4)F_(7)N相互作用能的5倍;随着缓冲气体分子数量的增加,缓冲气体与C_(4)F_(7)N之间电荷转移量逐渐增加,使得C_(4)F_(7)N/O_(2)体系中C_(4)F_(7)N得到电子,而C_(4)F_(7)N/N_(2)体系中C_(4)F_(7)N失去电子。C_(4)F_(7)N未发生放电分解时,缓冲气体与C_(4)F_(7)N分子间主要以物理作用为主,O_(2)的加入消耗C_(4)F_(7)N分解产生的CF_(2)·与C·自由基,减少金属电极表面碳单质的附着。综上,O_(2)的加入能够减少碰撞电离,消耗C_(4)F_(7)N分解产生的自由基,抑制分解产物的产生,改善三元混合气体C_(4)F_(7)N/N_(2)/O_(2)的击穿特性及分解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N_(2)混合气体 密度泛函理论 O_(2) 击穿特性 分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H_(2)O and O_(2) on the degradation of SF_(6) by puls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5
作者 李亚龙 万昆 +5 位作者 王宇非 张晓星 杨照迪 傅明利 卓然 王邸博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SF_(6) has excellent insulation performance and arc extinguishing ability,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power industry.However,its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is about 23,500 times that of C0_(2),it can exist stably in the a... SF_(6) has excellent insulation performance and arc extinguishing ability,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power industry.However,its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is about 23,500 times that of C0_(2),it can exist stably in the atmosphere,it is not easily degradable and is of great potential harm to the environment.Based on puls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technology,the effects of H_(2)O and 0_(2) on the degradation of SF_(6) were studied.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_(2)O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composition of SF_(6) and improve its degradation rate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degradation.Under the action of a pulse input voltage and input frequency of 15 kV and 15 kHz,respectively,when H_(2)O is added alone the effect of 1% H_(2)O is the best,and the rate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degradation of SF_(6) reach their maximum values,which are 91.9% and 8.25 g kWh^(-1),respectively.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H_(2)O and O_(2) on the degradation of SF_(6) was similar to that of H_(2)O.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H_(2)O and O_(2) was 1%,the system obtained the best rate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degradation,namely 89.7% and 8.05 g kWh~(-1),respectively.At the same time,different external gases exhibit different capabilities to regulate decomposition products.The addition of H_(2)O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electivity of S0_(2).Under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H_(2)O and O_(2),with increase in O_(2) concentration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SO_(2)F_(2).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less treatment of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of SF_(6),the addition of O_(2) during the SF_(6) degradation process should be avo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_(6) puls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EGRADATION discharge 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频率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表面改性 被引量:17
6
作者 章程 邵涛 +5 位作者 于洋 龙凯华 王珏 张东东 严萍 周远翔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9-544,共6页
介绍了0.1 MPa下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表面进行的亲水性改善。分别采用均匀和丝状放电模式对PET表面改性处理,并采用水接触角测量、原子力显微镜观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改性材料进行表面分析... 介绍了0.1 MPa下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DBD)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材料表面进行的亲水性改善。分别采用均匀和丝状放电模式对PET表面改性处理,并采用水接触角测量、原子力显微镜观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改性材料进行表面分析。实验发现介质阻挡放电处理后PET表面水接触角明显减小,接触角从78°下降到25°,但随处理时间的增加有饱和效应;PET表面粗糙程度增加,亲水性含氧基团被引入,从而改善了材料表面亲水性;纳秒脉冲下的均匀DBD比丝状DBD处理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 纳秒脉冲 重复频率 材料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混合气体绝缘介质散射截面微观机理研究
7
作者 张文婧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1期46-49,共4页
为推进电力设备绝缘介质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开发工作,本文采用量子力学微观计算方法,以电子/气体分子碰撞散射截面作为计算目标,采用密耦近似方法,计算了He-H2混合气体多粒子体系相对碰撞能量E=0.2 eV时00-00弹性碰撞和00-02,00-04非弹性... 为推进电力设备绝缘介质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开发工作,本文采用量子力学微观计算方法,以电子/气体分子碰撞散射截面作为计算目标,采用密耦近似方法,计算了He-H2混合气体多粒子体系相对碰撞能量E=0.2 eV时00-00弹性碰撞和00-02,00-04非弹性激发碰撞的微分反射截面,进一步分析相对碰撞能量值对弹性及非弹性碰撞计算结果的影响,总结了该碰撞体系微分散射截面的变化规律,为探索混合气体绝缘特性的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研究表明,He-H2的00-00弹性碰撞微分截面主要发生在小角度部分,00-02非弹性碰撞的散射主要发生在大角部分,00-04跃迁能实现,但非弹性碰撞微分截面很小,而He-H2碰撞的00-06激发不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 混合气体 散射截面 密耦近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放电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憎水改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章程 许家雨 +3 位作者 邵涛 严萍 牛铮 周亦骁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7-152,共6页
基于自主研制的ns脉冲电源(上升沿约70ns,脉宽约100ns)激励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在CF4气氛下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表面进行了憎水改性处理,测量了改性前后的薄膜表面的水接触角,给出了CF4气流量、放电电压、处理时... 基于自主研制的ns脉冲电源(上升沿约70ns,脉宽约100ns)激励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在CF4气氛下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表面进行了憎水改性处理,测量了改性前后的薄膜表面的水接触角,给出了CF4气流量、放电电压、处理时间和CF4比例等参数对改性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气压ns脉冲DBD表面处理能够实现PET材料的憎水性,改性后的PET表面水接触角由66°提高到最大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纳秒脉冲 表面改性 憎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中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高速摄影 被引量:12
9
作者 邵涛 章程 +3 位作者 李文峰 于洋 张东东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2-616,共5页
使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采用双水电极结构产生大气压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测量了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电压和电流,并获得长曝光时间和ns级曝光时间的放电特性,采用曝光时间为2ns的高速摄影拍摄放电发展过... 使用上升沿40ns、脉宽70ns的重复频率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采用双水电极结构产生大气压空气中介质阻挡放电。测量了纳秒脉冲下介质阻挡电压和电流,并获得长曝光时间和ns级曝光时间的放电特性,采用曝光时间为2ns的高速摄影拍摄放电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大气压空气中,水电极结构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能够产生稳定均匀的放电等离子体,且存在二次放电。高速摄影对放电发展过程的拍摄结果表明:放电首先由电极中部开始发展,径向扩展至整个电极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均匀性 大气压空气 水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下真空中绝缘子表面带电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莉 汤俊萍 +3 位作者 邱爱慈 黄建军 张永民 任书庆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091-2095,共5页
实验研究了前沿50 ns、脉宽350 ns和3μs正负极性的4种脉冲电压作用下,真空中绝缘材料的各种局部放电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表面带电。结果表明:在脉冲电压作用下,绝缘材料沿面闪络发生前会发生各种局部放电现象,局部放电是纳秒脉冲下绝缘... 实验研究了前沿50 ns、脉宽350 ns和3μs正负极性的4种脉冲电压作用下,真空中绝缘材料的各种局部放电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表面带电。结果表明:在脉冲电压作用下,绝缘材料沿面闪络发生前会发生各种局部放电现象,局部放电是纳秒脉冲下绝缘材料表面带电的根本原因。只要发生局部放电,绝缘材料表面就会出现正极性的电荷,并且在阴极附近的电荷密度略大于阳极附近的电荷密度,但由于材料陷阱的分布,也会有局部突变。有机玻璃比聚乙烯容易发生局部放电和积聚电荷,沿面闪络电压值更低。局部放电引起表面带电的物理机制是二次电子发射形成过程中的电子碰撞电离和材料陷阱捕获电荷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功率源 纳秒脉冲 真空 绝缘材料 沿面闪络 局部放电 表面带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kV下常压空气纳秒脉冲电晕放电特性 被引量:11
11
作者 章程 邵涛 +3 位作者 许家雨 马浩 徐蓉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7-601,共5页
使用上升沿15ns、脉宽30~40ns的重复频率纳秒脉冲电源对120kV下大气压空气中管-板电极结构电晕放电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电压电流测量、放电图像拍摄和X射线探测分析了纳秒脉冲电晕放电特性。结果表明:纳秒脉冲电晕放电中存在X射线辐射... 使用上升沿15ns、脉宽30~40ns的重复频率纳秒脉冲电源对120kV下大气压空气中管-板电极结构电晕放电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电压电流测量、放电图像拍摄和X射线探测分析了纳秒脉冲电晕放电特性。结果表明:纳秒脉冲电晕放电中存在X射线辐射,但辐射强度较弱,X射线辐射计数随着气隙距离的增大而减少,随着脉冲重复频率的增大而增多;放电空间的残余电荷加强了下一个脉冲到来时的局部电场,从而导致高重复频率下易于出现分散的电晕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电晕放电 常压空气 脉冲重复频率 X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射流特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牛铮 邵涛 +4 位作者 章程 方志 李春霞 张东东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7-620,共4页
采用单针式电极,使用单极性重复频率脉冲电源,在常压氦气、氩气、氮气和空气中得到等离子体射流,并改变电压、流量和气体种类,分别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射流长度随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增长;随着流量的连... 采用单针式电极,使用单极性重复频率脉冲电源,在常压氦气、氩气、氮气和空气中得到等离子体射流,并改变电压、流量和气体种类,分别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射流长度随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增长;随着流量的连续变化,射流长度先逐渐变长,达到峰值后由于湍流影响,长度又逐渐缩短,达到一定流量后趋于饱和。此外,不同工作气体中的等离子体射流呈现截然不同的外观,氦气和氩气中射流呈针状模式,长度可达7cm以上;而在氮气和空气中,射流呈现为长度不超过2cm的刷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多种气体 射流长度 射流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空气中重复频率纳秒脉冲气体放电模式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章程 顾建伟 +3 位作者 邵涛 马浩 严萍 杨文晋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7-203,共7页
利用上升沿100ns、脉宽150ns的单级磁压缩纳秒脉冲电源,通过电压电流测量和放电图像拍摄实验,研究了大气压空气中极不均匀电场结构重复频率纳秒脉冲气体放电的放电模式。结果表明纳秒脉冲气体放电存在三种典型的放电模式:电晕放电、弥... 利用上升沿100ns、脉宽150ns的单级磁压缩纳秒脉冲电源,通过电压电流测量和放电图像拍摄实验,研究了大气压空气中极不均匀电场结构重复频率纳秒脉冲气体放电的放电模式。结果表明纳秒脉冲气体放电存在三种典型的放电模式:电晕放电、弥散放电和火花放电。施加的脉冲电压幅值对放电模式影响显著,随着电压幅值的增加,放电依次经历电晕、弥散和火花放电。固定电压幅值时,放电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模式。重复频率加强了放电强度,弥散放电的激发电压随重复频率的增加变化不大,但火花放电的激发电压随着重复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因此降低重复频率有利于在较大电压范围获得大气压空气弥散放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大气压空气 放电模式 弥散放电 重复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4
作者 胡建杭 方志 +1 位作者 章程 赵龙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1-76,共6页
介质阻挡放电(DBD)是大气压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方便、有效和低运行造价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介绍DBD材料表面改性的机理、方法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述了DBD等离子体用于聚合物材料、纤维材... 介质阻挡放电(DBD)是大气压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方便、有效和低运行造价在材料表面改性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介绍DBD材料表面改性的机理、方法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述了DBD等离子体用于聚合物材料、纤维材料以及木材、玻璃等其他类型材料表面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大气压 介质阻挡放电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及其复合材料气固界面快脉冲闪络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玉 成永红 +5 位作者 阴玮 李维康 孟国栋 王增彬 周稼斌 吴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3-707,共5页
设计了用于气固界面闪络的实验装置,可以安装指形电极(曲率半径为10 mm)和平板电极.该设备可输出峰值为125 kV、上升沿和半高宽为20 ns/5μs的快脉冲.研究了无试样时指形电极系统在不同气压下的击穿特性,在空气和SF6气体中不同气压下纯... 设计了用于气固界面闪络的实验装置,可以安装指形电极(曲率半径为10 mm)和平板电极.该设备可输出峰值为125 kV、上升沿和半高宽为20 ns/5μs的快脉冲.研究了无试样时指形电极系统在不同气压下的击穿特性,在空气和SF6气体中不同气压下纯环氧的脉冲闪络特性,以及不同质量分数的Al2O3.3H2O环氧复合材料在0.4 MPa空气中的沿面闪络特性.结果表明,SF6气体中绝缘介质的闪络电压较空气中有更大的分散度,环氧复合材料质量分数为20%时闪络电压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 环氧复合材料 气固界面 空气 SF6 脉冲闪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大气压下空气辉光放电对聚四氟乙烯进行表面改性 被引量:23
16
作者 方志 邱毓昌 罗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0-194,共5页
通过放电的电气特性测量和发光特性观察,界定了空气中大气压下辉光放电(APGD)和介质阻挡放电(DBD)的不同放电特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接触角测量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手段,研究了空气中APGD和DBD对聚四氟乙烯(PTFE)表... 通过放电的电气特性测量和发光特性观察,界定了空气中大气压下辉光放电(APGD)和介质阻挡放电(DBD)的不同放电特点.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接触角测量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手段,研究了空气中APGD和DBD对聚四氟乙烯(PTFE)表面进行改性的效果,并分析了APGD和DBD处理效果不同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PTFE表面经APGD和DBD处理后,其表面微观样貌和表面化学成分均发生变化,且APGD的处理效果优于DBD.APGD可以对PTFE表面进行更为均匀的处理,经APGD处理40s后,PTFE表面的w(O)从0增加到21%,表面的水接触角从118°下降到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大气压下辉光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_6/N_2混合气体绝缘介质的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邱毓昌 冯允平 张鸣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对有工业应用前景的SF_6/N_2混合气体绝缘介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均匀电场中SF_6/N_2的耐电强度可由Wieland近似式估算,电极表面粗糙度效应可由已知的SF_6/N_2优异值用多个突起的表面粗糙度模型算得.文中给出SF_6/N_2在陡波和雷电冲击... 对有工业应用前景的SF_6/N_2混合气体绝缘介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均匀电场中SF_6/N_2的耐电强度可由Wieland近似式估算,电极表面粗糙度效应可由已知的SF_6/N_2优异值用多个突起的表面粗糙度模型算得.文中给出SF_6/N_2在陡波和雷电冲击波下伏秒特性及其放电生成物的分析结果.计算和实验还表明,即使在垂直敷设的情况下,SF_6/N_2的混合比随高差的变化也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材料 氟化硫 断路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氖气介质阻挡放电脉冲等离子射流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雷枭 方志 +1 位作者 邵涛 章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6-1210,共5页
采用自行研制的低造价、小体积、可产生幅值0~35kV、重复频率1kHz的高压μs脉冲电源,设计了一套以大气压氖气为工作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射流源,通过测量并计算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波形、拍摄放电图像、光谱分析等手段,... 采用自行研制的低造价、小体积、可产生幅值0~35kV、重复频率1kHz的高压μs脉冲电源,设计了一套以大气压氖气为工作气体的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射流源,通过测量并计算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波形、拍摄放电图像、光谱分析等手段,对电压幅值、气体流速对氖气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μs脉冲电源激励下大气压氖气DBD能产生锥状的等离子射流且其等离子强度适中;μs脉冲电源电压幅值的快速上升,可在放电空间瞬间施加高的过电压,能有效促进放电功率、电子密度、电子激发温度和射流长度的增加;工作气体流速的增加使得放电功率、电子激发温度和电子密度减小,而射流长度变化很小;一定条件下,能形成长距离的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振荡脉冲电源 大气压 氖气 等离子体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V小型重复频率Marx发生器研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晋琪 吴朝阳 +3 位作者 杨周炳 陆巍 丁恩燕 范昭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135,共5页
设计了MV级小型重复频率Marx发生器,简化了发生器充放电回路,减小了能量损失;分析了隔离电感变化时对发生器输出脉冲电压波形的影响,减小了隔离电感体积,提高了隔离有效性;优化了开关腔体结构,实现了间距连续可调,且受外围结构的变化或... 设计了MV级小型重复频率Marx发生器,简化了发生器充放电回路,减小了能量损失;分析了隔离电感变化时对发生器输出脉冲电压波形的影响,减小了隔离电感体积,提高了隔离有效性;优化了开关腔体结构,实现了间距连续可调,且受外围结构的变化或振动影响,13个开关间隙置于同一垂线上,火花放电时产生的紫外线或射线相互照射,加速了开关导通,减小了Marx发生器输出电压抖动。塑壳电容降压使用,提高了发生器的可靠性;通过Pspice模拟和三维静电场分析,实现了发生器小型化,整个Marx发生器放置在一个密封纯净SF6气体的金属圆筒内,体积小于0.25m3。优化设计和实验研究,发生器在高阻负载上输出峰值1.02MV、前沿约30ns的高压脉冲,发生器储能290J,电压幅度抖动约10%,前沿抖动小于10ns,可实现重复频率20Hz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发生器 优化设计 重复频率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高压脉冲放电技术降解采油污水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嘉麟 陈春茂 郭绍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8年第3期24-28,共5页
利用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开展降解采油污水并提高其可生化性能的实验研究;对处理前后水样中有机污染物进行GC-MS分析以研究其可生化性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利用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可短时间内显著提高采油污水可生化性能,10 min内可将BOD5/... 利用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开展降解采油污水并提高其可生化性能的实验研究;对处理前后水样中有机污染物进行GC-MS分析以研究其可生化性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利用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可短时间内显著提高采油污水可生化性能,10 min内可将BOD5/COD从0.066提高至0.33;对于本试验装置,最佳操作条件为脉冲电压峰值±26 kV,曝气量为0.50 m3/h,脉冲频率150 Hz。GC-MS分析表明,经过高压脉冲放电处理,采油污水中大量存在的稠环类物质、长链烷烃类以及芳香族化合物被降解为易生物降解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脉冲放电 采油污水 可生化性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