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6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火对IF钢微观界面及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罗晓阳 赵小龙 +2 位作者 王正仲 王生东 贾智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IF钢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研究升温速率和退火温度对IF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热处理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以及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的长径比不断减小,晶粒逐渐趋于等轴... 对IF钢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研究升温速率和退火温度对IF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热处理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以及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的长径比不断减小,晶粒逐渐趋于等轴化,且在低升温速率下,退火温度对晶粒的影响作用更大.同时α-纤维织构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逐渐向γ-纤维织构偏移,表明形成再结晶织构.通过室温拉伸实验发现拉伸断口均呈蜂窝状,属于典型的塑性断裂,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延伸率不断增加,材料的均匀变形能力逐渐增强,塑性不断提高,当升温速率和退火温度分别为0.8℃/min和800℃时,长径比最小为1.58,延伸率达到最大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钢 升温速率 退火温度 微观组织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45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武淑艳 吴明忠 +2 位作者 何欣 邸可新 黄志求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1,共4页
对45钢采取不同加热温度及冷却方式的热处理试验,研究奥氏体化温度及冷却速度对45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在860~1000℃,保温1 h,随炉冷却获得的组织中均无魏氏组织形成。在相同加热温度下,室内冷却比石棉冷却试样魏氏... 对45钢采取不同加热温度及冷却方式的热处理试验,研究奥氏体化温度及冷却速度对45钢魏氏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在860~1000℃,保温1 h,随炉冷却获得的组织中均无魏氏组织形成。在相同加热温度下,室内冷却比石棉冷却试样魏氏组织等级高,但冷速提高至风冷时,魏氏组织等级有所下降或不再增高。在冷却速度相同时,加热温度从860℃升高至1000℃,所得魏氏组织等级均呈增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氏组织 45钢 奥氏体化温度 冷却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00 MPa热冲压用钢的连续冷却相变组织和性能研究
3
作者 刘浩 谭宁 金鑫焱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15,121,共5页
在传统1500 MPa热冲压用钢22MnB5基础上,通过成分优化开展1800 MPa热冲压用钢研发与样件组织性能评估研究。采用热膨胀仪测量1800 MPa实验钢不同冷却速率下温度-膨胀量曲线,结合扫描电镜微观组织和显微维氏硬度,获得不同冷却速率下实验... 在传统1500 MPa热冲压用钢22MnB5基础上,通过成分优化开展1800 MPa热冲压用钢研发与样件组织性能评估研究。采用热膨胀仪测量1800 MPa实验钢不同冷却速率下温度-膨胀量曲线,结合扫描电镜微观组织和显微维氏硬度,获得不同冷却速率下实验钢冷却相变规律,并绘制成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率低于1℃/s时,组织中包含铁素体与珠光体;当冷却速率增加至2℃/s时,组织中出现部分贝氏体;当冷却速率高于10℃/s,组织全部转变为马氏体,同时实验钢基板硬度增加至500 HV以上,且后续不再发生显著变化。根据上述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开展保险杠样件热冲压试制与评估,实验钢热冲压零件抗拉强度达到1851 MPa,相对于22MnB5的1525 MPa提升21.3%,其伸长率和弯曲性能良好,热冲压保险杠最大变形量相对于22MnB5零件减少32%,其最大载荷提升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冲压用钢 CCT曲线 显微组织 样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微合金化对中碳耐磨钢组织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豪 柳翊 +2 位作者 安俊超 郝俊辉 张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46,共5页
研究了盾构机盘形滚刀刀圈材料合金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刀圈的铸态、热处理态组织及摩擦磨损形貌,利用摩擦磨损设备进行了耐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b元素的添加,铸态组织凝固偏析减少... 研究了盾构机盘形滚刀刀圈材料合金成分设计和热处理工艺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刀圈的铸态、热处理态组织及摩擦磨损形貌,利用摩擦磨损设备进行了耐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b元素的添加,铸态组织凝固偏析减少,组织明显细化;热处理后组织晶粒细化均匀,偏析现象基本消除;不含Nb的试样摩擦磨损形貌以犁沟磨损为主;含0.01wt%~0.02wt%Nb的试样摩擦磨损形貌以粘着磨损为主;含0.04wt%~0.05wt%Nb的试样摩擦磨损形貌既有犁沟磨损,又存在粘着磨损,其摩擦磨损后磨损量和深度尺寸变化均最少,其耐磨性能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钢 热处理工艺 组织形貌 摩擦磨损形貌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板带感应加热建模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逯少波 李盼盼 +1 位作者 李伟 王涛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1,共8页
为准确分析感应加热在板带热轧中的应用,通过对集肤深度内离散单元的功率进行积分,确定了每个单元的内热源强度,对集肤深度范围内外设置不同的二维差分方程,利用Python语言建立了感应加热差分模拟计算模型。利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 为准确分析感应加热在板带热轧中的应用,通过对集肤深度内离散单元的功率进行积分,确定了每个单元的内热源强度,对集肤深度范围内外设置不同的二维差分方程,利用Python语言建立了感应加热差分模拟计算模型。利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热轧板带的感应加热过程进行了现场对应工况条件下的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差分模拟结果和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到的温度变化曲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误差不大于5%。着重分析了集肤深度对于板带传热过程的影响以及板带最高温度在特定条件下出现在次表面的原因。该差分模拟具有较高精度与较快运算速度,可以满足日常工程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板带 感应加热 差分模拟 COMSOL仿真 传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GCr15钢及6201轴承成品的组织对比分析
6
作者 曾天翼 陈昊 +2 位作者 王乃明 王威 杨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5,共5页
以国内外GCr15钢和6201轴承成品为分析对象,从化学成分、夹杂物、微观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及硬度几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GCr15钢和6201轴承成品的差异,为国内轴承钢生产企业和轴承成品生产企业优化其产品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GCR15钢 硬度 渗碳体 残余奥氏体 6201轴承成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无缝钢管射流冲击换热特性分析
7
作者 张延胜 张瑞 +1 位作者 李振垒 袁国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5,共5页
控制冷却技术作为提高热轧钢材性能最有效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板材领域,成为提高产品性能及正常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因钢管环形断面特征,冷却均匀性控制难度大,在线冷却还未在无缝钢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高冷却强度及冷却均匀性... 控制冷却技术作为提高热轧钢材性能最有效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板材领域,成为提高产品性能及正常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因钢管环形断面特征,冷却均匀性控制难度大,在线冷却还未在无缝钢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高冷却强度及冷却均匀性直接决定无缝钢管在线冷却应用的成败。通过建立环形射流冲击冷却钢管有限元模型,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喷嘴直径、射流流量、倾斜角度以及射流数目对钢管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分区域表征平均换热系数表明,合理匹配射流流量与喷嘴直径可将各区域平均换热系数极差控制在1000W/(m^(2)K)。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确定最优参数范围为:喷嘴直径(3~4)mm,射流流量(6~8)L/min,倾斜角度(0~10)°,射流数目(8~12)束。基于实验研究,建立了钢管平均冷却速率与各因素的非线性数学模型,为钢管在线冷却喷嘴的设计及均匀化冷却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无缝钢管 射流冲击 湍流强度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55CrSi线材微观组织和性能均匀性的影响
8
作者 谢美龙 付雪松 陈国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26,32,共5页
55CrSi线材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活塞环的制造中,在生产过程中易存在线材截面硬度不均匀的现象。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线材组织和性能均匀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能谱仪、维氏硬度计研究了材料的组织、成分与性能。试验... 55CrSi线材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活塞环的制造中,在生产过程中易存在线材截面硬度不均匀的现象。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线材组织和性能均匀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能谱仪、维氏硬度计研究了材料的组织、成分与性能。试验结果显示,热处理中奥氏体化状态对后续的组织和性能有重要影响。当奥氏体化温度较低或时间较短时,金相组织中出现较大尺寸白色块体,该块体为软相,导致硬度低。当奥氏体化程度高时,金相组织中白色块体尺寸较小,组织和性能均匀性提高。奥氏体化过程不充分时,EDS检测发现材料碳分布不均匀,低硬度区碳含量低,为0.2%左右,高硬度区碳含量高,为0.43%左右。奥氏体化程度高,有利于碳元素分布均匀性,以及淬火回火后的性能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CrSi 热处理 硬度 微观组织 成分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感应回火对高强钢螺栓偏斜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杨平 任树锋 +3 位作者 王文博 张政斌 罗贤 冉刚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105,共7页
对30CrMnSiNi2A钢螺栓试验件的螺纹端分别进行了铅浴局部回火和感应加热局部回火处理,对比研究了两种局部回火工艺对试样回火后硬度分布和不同偏斜角度下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经过感应局部回火处理后可以获得更为均匀的硬度分... 对30CrMnSiNi2A钢螺栓试验件的螺纹端分别进行了铅浴局部回火和感应加热局部回火处理,对比研究了两种局部回火工艺对试样回火后硬度分布和不同偏斜角度下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经过感应局部回火处理后可以获得更为均匀的硬度分布。同时,感应局部回火工艺可明显改善材料的缺口敏感性,提升试样的抗裂纹扩展能力和协调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CRMNSINI2A钢 局部感应回火 硬度 偏斜拉伸性能 缺口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NM450低合金耐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万欣 李植慎 +2 位作者 宋新莉 贾涓 葛锐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对NM450低合金耐磨钢依次进行热轧后在线淬火和不同温度(200,250,300,350℃)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回火态试验钢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马氏... 对NM450低合金耐磨钢依次进行热轧后在线淬火和不同温度(200,250,300,350℃)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回火态试验钢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马氏体板条界面逐渐消失,马氏体基体中碳化物数量增加,位错密度与残余奥氏体含量均降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均下降,断后伸长率先降后升,磨损质量损失增大。不同温度回火试验钢的拉伸断裂方式均为韧性断裂。当回火温度分别为200,250℃时试验钢磨损表面出现大量犁沟,当回火温度升至300,350℃时磨损表面还出现大量磨屑和疲劳裂纹,磨损机制由塑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与疲劳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耐磨钢 在线淬火 板条马氏体 回火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软化和轧制对Super304H耐热钢晶粒长大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跃 柴付方卓 +4 位作者 王家庆 刘俊建 方文 王万里 杜成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0,104,共6页
细晶Super304H管被广泛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的过热器和再热器,然而其细晶的形成及控制机理仍较模糊。系统研究了高温软化和轧制变形对Super304H钢晶粒长大行为和纳米级MX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软化后,MX相部分溶解进入奥氏体基体... 细晶Super304H管被广泛应用于超(超)临界机组的过热器和再热器,然而其细晶的形成及控制机理仍较模糊。系统研究了高温软化和轧制变形对Super304H钢晶粒长大行为和纳米级MX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软化后,MX相部分溶解进入奥氏体基体,在最终固溶处理过程中又以纳米级形态在晶界析出。轧制变形量越大,纳米级MX相越弥散,MX相对晶界迁移的钉扎作用越强,对晶粒长大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当轧制变形量为56%时,在100 min的最终固溶处理后,晶粒尺寸仍控制在20μm以内。未做高温软化的Super304H,最终固溶过程中无纳米级MX相析出,在0~100 min的最终固溶处理后,晶粒尺寸为25~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耐热钢 高温软化 轧制 晶粒尺寸 MX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火冷却速率对0.92Mn-1.56Si-1.02Cr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胡辰 于金瑞 +2 位作者 张禹 安钰坤 赵而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4,共5页
以0.92Mn-1.56Si-1.02Cr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空冷、风冷及水雾冷却3种正火冷却方式,研究了不同正火冷却速率对贝氏体试验钢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冷却速率下得到的显微组织均为贝氏体与马氏体复相组织;随着冷却速率的... 以0.92Mn-1.56Si-1.02Cr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空冷、风冷及水雾冷却3种正火冷却方式,研究了不同正火冷却速率对贝氏体试验钢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冷却速率下得到的显微组织均为贝氏体与马氏体复相组织;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显微组织细化,贝氏体平均板条厚度降低31%;组织中贝氏体含量降低,马氏体含量增加,0.44℃/s空冷后的贝氏体组织含量约为52.3%,1.48℃/s雾冷后降低至17.2%;贝氏体钢硬度与强度提高但塑性与韧性有所下降,断裂模式从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正火冷却过程中在贝氏体转变区内以0.91℃/s的平均冷速风冷时,贝氏体含量为46.8%,此时,0.92Mn-1.56Si-1.02Cr贝氏体试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92Mn-1.56Si-1.02Cr贝氏体钢 冷却速率 组织演变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役态汽轮机末级叶片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的研究
13
作者 张健 邵敏 +5 位作者 方振邦 王若民 赵常威 杨洋 陈晓璐 汤文明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0,104,共6页
针对某火电机组服役10年的660MW汽轮机末级叶片,采用显微分析、物相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结合应力分布数值模拟,探究长期服役过程中该17-4PH钢末级叶片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服役叶片不同部位马氏体板条宽度无... 针对某火电机组服役10年的660MW汽轮机末级叶片,采用显微分析、物相分析与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结合应力分布数值模拟,探究长期服役过程中该17-4PH钢末级叶片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服役叶片不同部位马氏体板条宽度无明显变化,但逆转变奥氏体含量不同,ε-富铜相、M_(23) C_(6)相和Nb(C,N)相等第二相颗粒细小而弥散分布,未发生明显长大。服役态汽轮机末级叶片从底部至顶部逆转变奥氏体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多,导致其强度、硬度逐渐降低,塑性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末级叶片 逆转变奥氏体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10Mn-2Al-0.4C-0.6V冷轧中锰钢在临界区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演变
14
作者 牛伟强 肖文涛 +1 位作者 白韶斌 梁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7-140,共4页
研究了Fe-10Mn-2Al-0.4C-0.6V冷轧中锰钢在630℃退火过程中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演变。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马氏体发生回复分解和奥氏体逆相变过程;粗大奥氏体发生铁素体转变,部分铁素体逆相变为奥氏体;等轴组织随退火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 研究了Fe-10Mn-2Al-0.4C-0.6V冷轧中锰钢在630℃退火过程中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演变。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马氏体发生回复分解和奥氏体逆相变过程;粗大奥氏体发生铁素体转变,部分铁素体逆相变为奥氏体;等轴组织随退火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奥氏体含量在退火1 h时达到最大,退火时间延长后逐渐降低,其稳定性逐渐提高。随着临界区退火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效应 奥氏体 吕德斯应变 临界区退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索桥复合索鞍滚轴选材技术研究
15
作者 苏兰 石红昌 +1 位作者 黄安明 陈龙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2,146,共5页
滚轴是悬索桥复合索鞍中的关键构件之一,对力学性能等方面要求较高。根据绿汁江特大桥复合索鞍需求,选择优选后的12Cr13、30Cr13不锈钢材料作为试验对象,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系统对比了两种钢的物相构成、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从而为悬索... 滚轴是悬索桥复合索鞍中的关键构件之一,对力学性能等方面要求较高。根据绿汁江特大桥复合索鞍需求,选择优选后的12Cr13、30Cr13不锈钢材料作为试验对象,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系统对比了两种钢的物相构成、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从而为悬索桥复合索鞍滚轴的选材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经过淬火(油淬)+低温回火热处理后,12Cr13的微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铁素体。铁素体的存在保证了12Cr13的韧塑性,使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完全满足绿汁江悬索桥复合索鞍滚轴的选材要求。30Cr13的微观组织则为回火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与12Cr13相比,其组织均匀性提高,并拥有更高的强度,但其塑韧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索鞍滚轴 不锈钢 热处理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4L奥氏体不锈钢焊管退火温度涡流检测技术研究
16
作者 侯怀书 余晓东 +1 位作者 赵志繁 焦超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3,共5页
SUS304奥氏体不锈钢焊管生产过程中,经过退火热处理,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此引起金属导电性和电磁特性的改变。基于差动式涡流检测技术,利用小波变换去除白噪声对信号进行处理,分析信号的能量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不... SUS304奥氏体不锈钢焊管生产过程中,经过退火热处理,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由此引起金属导电性和电磁特性的改变。基于差动式涡流检测技术,利用小波变换去除白噪声对信号进行处理,分析信号的能量谱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上升,不锈钢组织晶粒逐渐变大,导致电磁信号的能量呈现递减趋势。通过与金相组织检测结果对比,建立涡流信号能量与不锈钢组织之间的联系,间接反映不锈钢管的退火温度,实现不锈钢焊管在线退火热处理温度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检测 不锈钢退火温度 小波降噪 电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2%Si-0.055%Nb取向硅钢热轧与常化过程中组织与织构演变
17
作者 王黎光 高超稳 +1 位作者 王书桓 冯运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129,共6页
采用OM和EBSD研究了常化处理对含0.055%Nb的Fe-3.2%Si-0.055%Nb低温取向硅钢抑制剂、组织、织构和晶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组织沿厚度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梯度性明显,在常化后组织的不均匀性变缓和,显微组织以铁素体为主,并在... 采用OM和EBSD研究了常化处理对含0.055%Nb的Fe-3.2%Si-0.055%Nb低温取向硅钢抑制剂、组织、织构和晶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组织沿厚度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梯度性明显,在常化后组织的不均匀性变缓和,显微组织以铁素体为主,并在晶界处存在含量较少的渗碳体;常化工艺极大地改善了取向硅钢热轧板中抑制剂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使得抑制剂更加弥散且细小的析出;热轧板和常化板织构的类型和织构的取向密度有很大的区别,与热轧板相比常化板γ线织构的强度较弱,而且旋转立方织构的强度也较弱,常化板织构的分布比较散漫;热轧板晶界类型以小角度晶界为主,高能晶界和大角度晶界的含量较少,而热轧板常化后,试样晶界类型则主要以高能晶界为主,并且晶界能和迁移率较高的Σ9和Σ13b晶界在常化后含量大幅增加。热轧板经常化处理后更有利于后续高温退火中Goss晶粒的异常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2%Si-0.055%Nb取向硅钢 常化处理 组织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碲对Cr12MoV冷作模具钢加工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刘松涛 伦明睿 +3 位作者 陈炜 周茂华 唐佳丽 付建勋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共6页
采用非真空冶炼制备了不同碲含量的Cr12MoV冷作模具钢,并进行调质使硬度均为60 HRC,研究了碲对试验钢中夹杂物的影响,通过铣削、钻削试验及表面粗糙度测试量化评估了碲对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碲改质,试验钢中可形成(Cr,Mn)Te包... 采用非真空冶炼制备了不同碲含量的Cr12MoV冷作模具钢,并进行调质使硬度均为60 HRC,研究了碲对试验钢中夹杂物的影响,通过铣削、钻削试验及表面粗糙度测试量化评估了碲对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碲改质,试验钢中可形成(Cr,Mn)Te包裹MnS的MnS-(Cr,Mn)Te复合夹杂物和(Cr,Mn)Te夹杂物,随着碲含量增加,夹杂物数量增多,尺寸增大,形状趋向球形;随着碲含量增加,试验钢的铣削力、钻削力和铣削后的表面粗糙度减小,加工性能提高,表面加工质量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作模具钢 碲改质 切削力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X70管线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李龙 章传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8,共5页
采用650~800℃保温后空冷和水冷两种工艺路线对X70管线钢进行热处理,并利用OM、S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X70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达到700℃时进入两相区,室温组织由铁素体和少量MA岛构成。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 采用650~800℃保温后空冷和水冷两种工艺路线对X70管线钢进行热处理,并利用OM、S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热处理工艺对X70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达到700℃时进入两相区,室温组织由铁素体和少量MA岛构成。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组织中MA岛含量增加,水冷工艺相比于空冷工艺在室温下保留了更高比例的MA岛;热处理后X70的塑性呈现上升趋势,但屈服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当温度超过700℃时,屈服强度不再满足X70钢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管线钢 热处理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海洋工程用V-N微合金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刘晓明 李辉 +3 位作者 赵培林 余浪 陈建濡 邓玲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5,共5页
采用XRD、SEM、TEM等方法研究了600℃回火工艺对海洋工程用V-N微合金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维氏硬度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析出粒子数量逐渐增多,析出相尺寸有所增大。回火60 min后,部分马氏体晶粒内部发生了... 采用XRD、SEM、TEM等方法研究了600℃回火工艺对海洋工程用V-N微合金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维氏硬度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析出粒子数量逐渐增多,析出相尺寸有所增大。回火60 min后,部分马氏体晶粒内部发生了回复,位错运动相互抵消,仅部分晶粒内部存在高密度的位错,且晶界处发现了位错塞积。随着回火时间达到120 min,马氏体板条内的位错密度明显降低,相互缠结的现象消失,形成了马氏体板条内的位错亚结构。而经过240 min回火处理后,在马氏体板条内部的位错基本全部消失,仅有少量板条晶界处存在位错塞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N微合金钢 热处理工艺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