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乳液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吴云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自主研发了特殊润湿性不锈钢筛网,分别考察了温度、过滤压力、pH、水油比、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油水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对单层和双层筛网分离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乳液均有利;较低的过滤压力... 自主研发了特殊润湿性不锈钢筛网,分别考察了温度、过滤压力、pH、水油比、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油水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对单层和双层筛网分离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乳液均有利;较低的过滤压力对W/O型乳液有利,过高的压力会直接影响筛网的疏水阻隔作用,双层筛网的分离机理决定了低过滤压力下分离无法进行,而更高的压力对双层筛网分离O/W型乳液更有利;低pH对两种类型的乳液分离均有利,随着pH的增大,分离效果下降;随着W/O型乳液含水率增大,单层筛网的分离效果不断下降,水在疏水筛网表面的占据会导致油的通过阻力迅速增大,甚至无法通过,而随着O/W型乳液含油率增大,双层筛网的分离效果呈增大趋势,这与水量下降导致的油水二次混合几率减少有关;乳化剂用量增加导致乳液稳定性增强,对两种类型乳液的分离均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特殊润湿性 筛网 乳液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采出水无纯化电解制氢试验
2
作者 何战友 徐自强 +5 位作者 赵明洋 王百 周子健 吴红钦 林松涛 李佩珊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11,共9页
气田开发过程中随天然气一起采出的凝析水和地层水(简称采出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复杂、处理难度高等特点,利用气田采出水电解制氢,可在实现废水资源化再利用的同时促进气田氢能业务的发展,但目前由于纯化水的处理成本过高,限制了气田采... 气田开发过程中随天然气一起采出的凝析水和地层水(简称采出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复杂、处理难度高等特点,利用气田采出水电解制氢,可在实现废水资源化再利用的同时促进气田氢能业务的发展,但目前由于纯化水的处理成本过高,限制了气田采出水电解制氢的规模应用和发展。为此,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采出水样本,在分析水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膜耐受、补水、水处理、电解制氢等室内预实验,再将采出水进行絮凝沉降预处理,开展为期31 d的无纯化电解制氢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室内实验的补水速率约为0.06~0.1 g/(cm^(2)·h),其中1号水样的补水效果较好,按照后续现场试验0.4 m^(3)/h的氢气产量计算,所需膜面积约为0.5 m^(2);明矾对6种水样的絮凝沉降效果均较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超过98%。②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仅需对高矿化度、高COD的气田采出水进行简单针对性的预处理,即可实现无纯化电解制氢且氢气纯度达到99.999%,符合储氢、用氢等后续工艺链条的标准。结论认为:①该工艺技术路线能够有效解决气田采出水处理及去向问题,对促进新能源与油气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技术推动作用;②后续应扩大试验及应用规模,引入绿电以及工业化高集成高能效制氢设备,从而大幅降低系统能耗,使其具备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电解水制氢 气田采出水 无纯化 聚四氟乙烯膜 预处理 絮凝沉降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地油泥热解特性及工艺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3
作者 刘亮 吴佳俊 +2 位作者 卿梦霞 周光亚 贺梓航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9-1787,共9页
热解法可快速实现低含油量落地油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但其高含水量的特点会造成大量能量损耗,热解处理过程中的能量平衡问题不容忽视。对落地油泥开展了相关热解实验,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热解工艺流程进行建模,通过改变初始含... 热解法可快速实现低含油量落地油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但其高含水量的特点会造成大量能量损耗,热解处理过程中的能量平衡问题不容忽视。对落地油泥开展了相关热解实验,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热解工艺流程进行建模,通过改变初始含水率、热解温度、焦炭燃烧比等参数,分析工艺系统实现能量自平衡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450℃时,热解油中烃类物质含量高达71.6%,热解温度低于450℃时得到的热解油品质较高,C_(6)-C_(30)的占比超过90%。在不同热解温度下焦炭燃烧比均不超过100%,系统可以通过调节焦炭燃烧比实现对落地油泥干燥和热解处理过程的能量自平衡。降低油泥的初始含水率有利于减少系统的能耗,初始含水率越低系统能量自平衡越容易,如落地油泥经脱水处理后含水率仍然较高时,工艺系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热解温度来继续保持能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油泥 热解 工艺系统 能量自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全钢胎颗粒热解过程中质量和形态变化研究
4
作者 王树宇 薛志亮 +4 位作者 朱静 付鑫 周永刚 胡一鸣 黄群星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59-3467,F0002,共10页
热解是废轮胎高值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研究废轮胎颗粒热解过程中质量及形态变化对于优化设计热解反应装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行搭建设计的光学图像分析可视化热解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温度下轮胎颗粒热解过程中的质量及形态变化实验... 热解是废轮胎高值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研究废轮胎颗粒热解过程中质量及形态变化对于优化设计热解反应装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行搭建设计的光学图像分析可视化热解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温度下轮胎颗粒热解过程中的质量及形态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热解反应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当温度从400℃升高至600℃时,最大热解反应速率提高了约1.9倍。此外,轮胎颗粒在热解过程中经历了先膨胀、再开裂、后塌缩的动态变化过程,开裂阶段伴随着质量的快速下降。同时,热解温度对膨胀倍率和失重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间隔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物处理 轮胎颗粒 污染 热解 失重 光学图像分析 形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轮胎热解油气喷水急冷特性
5
作者 毛宇炜 薛志亮 +4 位作者 洪钦 付鑫 金建龙 周永刚 黄群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3-1274,共12页
常规间接换热冷凝得到的废轮胎热解油存在闪点偏低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热解油气冷凝的喷水急冷技术。基于闭杯闪点实验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喷水急冷条件下热解油的闪点和组分,得到了废轮胎热解油... 常规间接换热冷凝得到的废轮胎热解油存在闪点偏低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热解油气冷凝的喷水急冷技术。基于闭杯闪点实验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了喷水急冷条件下热解油的闪点和组分,得到了废轮胎热解油气的喷水急冷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油气喷水急冷可以快速冷凝油气,降低油气分压,从而显著降低热解油中低闪点组分的含量,提高热解油的闪点。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喷水急冷技术降低了热解油中低碳数组分的含量,提高了高碳数组分的含量,导致热解油组分的碳数分布由低碳向高碳转变。同时,油气喷水急冷降低了热解油中脂肪烃、单环芳烃(MAHs)以及杂原子化合物的含量,提高了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高附加值产物BTEX(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和D-柠檬烯的含量有所下降。此外,油气喷水急冷还降低了热解油中含氮/含硫组分的总含量,其中含氮组分和含氮含硫组分的含量下降,而含硫组分的含量略有上升。本文为废轮胎热解油的提质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轮胎 热解油 喷水急冷 闪点 组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P(AM-BA)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及絮凝效能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崔红梅 祝凤蕊 +4 位作者 尹玲 孙林阳 李凯欣 张颖 齐晗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3,共8页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 针对油田化学驱污水难处理问题,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无机组分,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有机单体,合成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对絮凝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A以化学键连接在聚丙烯酰胺(PAM)长链中,无机组分与有机组分之间以离子键连接。PAC-P(AM-BA)热分解温度为233.93℃,比表面积为30.351m^(2)·g^(-1)。絮凝实验结果表明,PAC-P(AM-BA)最佳投加量为20 mg·L^(-1),沉降时间为10 h,其絮体分形维数为1.733。在絮凝效能对比实验中,PAC-P(AM-BA)的平均除油率为90.3%,较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复配型絮凝剂(PAC+PAM)分别高出16.4%和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胶束聚合法 无机-有机杂化 高分子絮凝剂 聚丙烯酰胺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纳米颗粒增强氮化碳对含油污水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7
作者 孟彬 李宗霖 +2 位作者 王刚 范业灿 张磊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5,共7页
光催化技术是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途径。对聚合氮化碳(PCN)进行富氮处理后得到PCN-N,在其表面沉积AuPt纳米颗粒,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光催化剂AuPt/PCN-N,通过XRD、Raman、IR、XPS、TEM、PL等手段对AuPt/PCN-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 光催化技术是处理石油化工废水的有效途径。对聚合氮化碳(PCN)进行富氮处理后得到PCN-N,在其表面沉积AuPt纳米颗粒,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光催化剂AuPt/PCN-N,通过XRD、Raman、IR、XPS、TEM、PL等手段对AuPt/PCN-N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其对含油污水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PCN表面引入氨基基团,有利于AuPt纳米颗粒的沉积,能减小纳米颗粒粒径、增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当Au与Pt质量比为2∶3时,得到的Au 0.2 Pt 0.3/PCN-N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在可见光照射90 min后,Au 0.2 Pt 0.3/PCN-N的COD去除率为96.3%,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366 min^(-1),分别是PCN和PCN-N的15.2倍和9.4倍;在紫外可见光照射50 min后,COD去除率达到98.8%,表观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0.0896 mi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氮化碳 AuPt 氨基 含油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流三相气浮在海上生产水处理中的分离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萌 戴国华 +4 位作者 曲兆光 刘春雨 陈正文 马金喜 金秋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3,共7页
采出液含水率逐年上升导致生产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为促进涡流三相气浮在海上平台的应用,定量研究了清水剂浓度、处理量、进气量、油品性质对涡流三相气浮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清水剂注入浓度增大,设备出口含油浓度... 采出液含水率逐年上升导致生产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为促进涡流三相气浮在海上平台的应用,定量研究了清水剂浓度、处理量、进气量、油品性质对涡流三相气浮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清水剂注入浓度增大,设备出口含油浓度先逐渐降低随后略微升高,清水剂适宜注入质量浓度为40 mg/L左右;在设计处理量以下时,随处理量增大,设备出口含油浓度稳定,抗处理量波动效果好;当进气量为入口来液量的1%左右时,设备除油效果好,进气量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设备除油;涡流三相气浮对于不同油品性质的生产水均具有高效的处理效果,在设备入口来液含油质量浓度≤2000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500 mg/L时,设备出水含油质量浓度≤60 mg/L,悬浮物质量浓度≤60 mg/L,可取代传统的斜板除油器+气浮两级水处理设备,节省占地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三相气浮 分离特性 清水剂 进气量 处理量 油品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制备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崔红梅 李凯欣 +3 位作者 孙林阳 祝凤蕊 张颖 齐晗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9-1733,共5页
总结了粉煤灰在酸碱体系中主要元素溶出行为。粉煤灰在酸性体系中主要浸出铝铁元素且铁元素浸出率远高于铝元素;在碱性体系中主要溶出硅铝元素且硅元素溶出率远高于铝元素。硅铝以非晶相状态存在,单独酸浸、碱溶对硅铝提取率较低,采用... 总结了粉煤灰在酸碱体系中主要元素溶出行为。粉煤灰在酸性体系中主要浸出铝铁元素且铁元素浸出率远高于铝元素;在碱性体系中主要溶出硅铝元素且硅元素溶出率远高于铝元素。硅铝以非晶相状态存在,单独酸浸、碱溶对硅铝提取率较低,采用高温助熔结合酸浸、碱溶工艺可使硅铝断键提高元素提取率。对粉煤灰合成絮凝剂的种类进行归纳,根据粉煤灰制备絮凝剂的化学组分将其分为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其中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按其阴离子系列所含酸根的数量和种类,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及多元酸系列,阴离子酸根以硅酸根、硫酸根、氯离子及磷酸根为主。对粉煤灰合成絮凝剂的发展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高分子絮凝剂 絮凝剂制备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滴在材料表面润湿性热力学分析的废水聚结除油研究
10
作者 李博 秦冰 +2 位作者 张峰 赵锐 宋春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为强化废水中不同极性油类污染物在材料表面的润湿聚结效应、获得研发废水聚结除油材料的理论指导原则,解析延迟焦化放空塔塔顶冷凝水中油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进而探究典型油类在不同材料表面的润湿状态及其热力学原理,以凝练出能够满... 为强化废水中不同极性油类污染物在材料表面的润湿聚结效应、获得研发废水聚结除油材料的理论指导原则,解析延迟焦化放空塔塔顶冷凝水中油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进而探究典型油类在不同材料表面的润湿状态及其热力学原理,以凝练出能够满足不同极性油类润湿聚结需求的材料表面自由能特征,并通过对水包油乳化体系的聚结除油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延迟焦化放空塔塔顶冷凝水中的非极性油组成以烷基取代苯、稠环芳烃、烷烃、烯烃为主,极性油组成以苯胺、苯酚、高级醇和噻吩类化合物为主;能够满足典型含油废水中不同极性油类(表面张力27~50 mN/m,极性分量占比低于8%)润湿聚结需求的非强亲水材料应具有中等表面自由能(29~36 mJ/m^(2))且极性分量占比低于13%;所研究的非强亲水材料中,聚酯纤维对各类油滴具有最高的聚结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极性油 极性油 润湿 热力学 黏附功 聚结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的炼化污水处理场COD排放浓度预测
11
作者 何为 岳留强 +3 位作者 唐智和 栾辉 陈昌照 王若尧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快速、准确预测含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COD),及时优化运行参数,对于石油炼化企业节能减排、污水达标排放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此,以某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场生产要素和COD排放浓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一种增加先验知识的CNN-LSTM... 快速、准确预测含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COD),及时优化运行参数,对于石油炼化企业节能减排、污水达标排放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此,以某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场生产要素和COD排放浓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提出一种增加先验知识的CNN-LSTM混合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场COD排放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既可发挥CNN较好刻画、提取局部特征信息的优势,又具有LSTM对连续时间序列数据较好继承性的特点,其均方根误差为22.3217、决定系数为0.8732,平均相对误差较LSTM网络构建的模型降低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污水处理 混合神经网络(CNN-LSTM) COD浓度 污染排放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钾板岩基气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2
作者 陈佳 杨欣 +3 位作者 赛华征 于汉清 付蕊 赵亚琼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1,109,共7页
为提取富钾板岩中的可溶性钾,将富钾板岩进行碱熔活化、酸化等反应,在提取钾元素的同时将其中的硅、铝元素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硅、铝氧化物的湿凝胶,通过超临界干燥法得到SiO_(2)气凝胶材料和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材料。通... 为提取富钾板岩中的可溶性钾,将富钾板岩进行碱熔活化、酸化等反应,在提取钾元素的同时将其中的硅、铝元素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硅、铝氧化物的湿凝胶,通过超临界干燥法得到SiO_(2)气凝胶材料和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量仪以及N_2吸脱附(BET)对制得的气凝胶材料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SiO_(2)气凝胶粉末与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粉末均具有连续网状的疏松多孔结构;SiO_(2)气凝胶及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经过疏水修饰后在空气中与水滴的接触角均高于90°;疏水修饰对于SiO_(2)气凝胶孔径的影响较小,而经过疏水修饰后的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的孔径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钾板岩 超临界干燥 SiO_(2)气凝胶 SiO_(2)-Al_(2)O_(3)复合气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坤 王毅霖 +2 位作者 胡景泽 王庆吉 王丹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9-63,68,共6页
电化学提锂技术因其高效、清洁等优点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化学提锂主要包括电吸附、电渗析和电化学脱嵌等方法,其中电极材料和膜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提锂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电极材料的形貌调控、金属掺杂和表面包覆等改... 电化学提锂技术因其高效、清洁等优点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化学提锂主要包括电吸附、电渗析和电化学脱嵌等方法,其中电极材料和膜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提锂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电极材料的形貌调控、金属掺杂和表面包覆等改性手段,可以显著提高提锂性能。探讨了电化学提锂技术在盐湖卤水和地下卤水中的应用前景,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提高电极材料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开发适用于复杂水质条件的耐有机污染提锂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锂离子 分离提取 材料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含聚废液处理及再利用技术研究
14
作者 袁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122,共9页
近年来虽然对聚合物驱油藏油水井洗井、作业及站内管线清洗产生的含聚废液开展了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但缺乏聚合物胶块废液的有效处理技术。为此,结合注聚区废液的特点,研究相应的处理技术,确定注聚区废液的调剖用配方,并针对不同废液... 近年来虽然对聚合物驱油藏油水井洗井、作业及站内管线清洗产生的含聚废液开展了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但缺乏聚合物胶块废液的有效处理技术。为此,结合注聚区废液的特点,研究相应的处理技术,确定注聚区废液的调剖用配方,并针对不同废液改进调剖注入工艺,形成注聚区废液调剖再利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橇装式含聚废液地面分离及处理装置能够有效分离废液中的胶块,对其进行粉碎处理后,形成颗粒调剖剂,进而实现单井直接注入;结合含聚废液特点,研发了相应的复配调剖剂配方,形成了调剖剂系列,达到了封堵高渗透油藏堵剂要求;现场实施调剖21口井,累计处理废液51 978 m^(3),油压平均上升了1.5 MPa,累计增油达8 036.2 t。研究结果可为油田清洁环保开发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废液 调剖 聚合物胶块 冻胶堵剂 除砂 油田废液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对SBR处理含油废水的强化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倩 陈吉祥 +2 位作者 杨轩 彭程 王天烽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60,共9页
研究了3株不同高效石油降解菌株用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含油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菌液苍白杆菌FP1、假单胞菌X1、红平红球菌KB1的SBR,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92.8%、98.2%;石油类物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9.1%、80.0%、92.... 研究了3株不同高效石油降解菌株用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含油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菌液苍白杆菌FP1、假单胞菌X1、红平红球菌KB1的SBR,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92.8%、98.2%;石油类物质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9.1%、80.0%、92.8%;NH_(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5%、91.4%、94.7%;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3.8%、30.9%、44.4%。与未投加石油降解菌相比,投加石油降解菌株能显著提高SBR对含油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同时系统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高。实验结果还表明在SBR中投加Fe Cl3利用化学除磷协助生物除磷可提高系统对TP的去除率,同时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沉降性能,增加系统内活性生物量。该研究为生物强化SBR处理含油废水的工艺设计与设备运行提供了参考,石油降解菌强化SBR技术有望应用于含油废水生物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强化 含油废水 SBR 石油降解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垃圾焚烧渣制备陶瓷透水路面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代红涛 沈芳芳 杨文涛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27,共7页
垃圾焚烧渣是一种危险的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利用垃圾焚烧渣具有重要意义。以垃圾焚烧渣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烧结工艺制备了一种综合性能较佳的透水砖,研究了垃圾焚烧渣的添加量与烧成温度对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适量... 垃圾焚烧渣是一种危险的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利用垃圾焚烧渣具有重要意义。以垃圾焚烧渣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烧结工艺制备了一种综合性能较佳的透水砖,研究了垃圾焚烧渣的添加量与烧成温度对样品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废玻璃及适当提高烧成温度能够改善试样的强度及环境安全性;当垃圾焚烧渣、废玻璃与煤粉(外加)的添加量分别为60%、40%、20%(质量分数)时,在1 200℃下烧成制品的透水系数、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分别为0.58 mm/s、6.23 MPa和18.58 MPa,其强度和透水系数分别达到了R_(f)4.5与B等级,且制品的Cu^(2+)、Pb^(3+)和Zn^(2+)浸出浓度满足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要求。XRD与SEM-EDS分析结果表明,由废玻璃熔融而成的高温液相溶解了三氧化二铅、氧化锌和氧化铜,抑制了Cu^(2+)、Pb^(3+)和Zn^(2+)的浸出。提高烧成温度能够降低样品的气孔率,促进三氧化二铅、氧化锌与氧化铜的溶解,进而协同改善制品的环境安全性。莫来石与玻璃相相互胶结,连通气孔均匀分布,赋予了透水砖较高的强度与优良的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渣 透水砖 透水性能 抗压强度 浸出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协同处理含油污泥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洁 唐善法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8-713,共6页
石油在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油污泥,造成了严重的石油浪费和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生物表面活性剂-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协同工艺。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过的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构筑了SMFC,通过检测日... 石油在炼制、储运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油污泥,造成了严重的石油浪费和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生物表面活性剂-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协同工艺。以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过的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构筑了SMFC,通过检测日均电压、输出总电量、功率密度、表观内阻和石油去除率,探究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电菌投放时间、石油回收3个因素对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SMFC协同处理含油污泥的效果较生物表面活性剂或SMFC处理含油污泥的更优;含油污泥经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后,再投放产电菌更有利于含油污泥的降解及SMFC产电性能的发挥,相较于生物表面活性剂预处理前投放,其输出总电量增加了1463.63 C,石油去除率提高了17.09百分点;经生物表面活性剂回收石油后构筑的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更佳,其最大输出电压可以达到185.27 mV,石油去除率高达63.65%。生物表面活性剂-SMFC明显提升了含油污泥的降解性能和产电性能,产电菌不宜过早投放,石油回收可以大大提高SMFC的产电性能和含油污泥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SMFC 生物表面活性剂 产电菌 石油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钻井液环保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均一 李公让 +2 位作者 黄利民 马晓勇 夏晔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2,共6页
在胜利油田钻井过程中,废弃物总量大、污染物含量高,废弃物污染控制集中于末端治理,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成本高,无法实现钻井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严重影响油田生态环境。针对该油田钻井过程中的环保关键技术难题,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 在胜利油田钻井过程中,废弃物总量大、污染物含量高,废弃物污染控制集中于末端治理,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成本高,无法实现钻井过程中的污染控制,严重影响油田生态环境。针对该油田钻井过程中的环保关键技术难题,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进行了理论研究、装备研发、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形成了钻井污染物源头控制、全井段钻井废弃物随钻过程减量化和钻井废弃物末端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3项核心技术,创新了覆盖“源头控制、过程减量、末端治理”的钻井液环保处理技术。“十三五”期间,该钻井液环保处理技术在胜利油区及新疆、四川等地的中国石化工区实现规模化应用,建成了胜利油田滨105、盐222、桩146等绿色低碳钻井示范工程,为保障胜利油田绿色低碳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我国陆上油气田绿色低碳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环境保护 废弃物处理 固液分离 资源化利用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田高含盐采出水旋转雾化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19
作者 唐志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2,共7页
雾化后的液滴粒径越集中,越容易控制雾化过程,调节雾化参数可达到降低气田采出水系统的运行成本,提升处理效果的目的。采用耦合气液两相湍流理论、离散相模型和TAB(Taylor Analogy Breakup)模型,建立了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旋转雾化模型,... 雾化后的液滴粒径越集中,越容易控制雾化过程,调节雾化参数可达到降低气田采出水系统的运行成本,提升处理效果的目的。采用耦合气液两相湍流理论、离散相模型和TAB(Taylor Analogy Breakup)模型,建立了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旋转雾化模型,对气田高含盐采出水雾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复现了不同时刻液滴破碎过程,得到连续相空气、离散相液滴的速度矢量分布。分析旋转雾化转速、转盘直径、进液量的影响作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转速越快、转盘直径越大、进液量越少,雾化效果越好。研究结果可为旋转雾化器的结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采出水 液滴雾化 旋转雾化器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场作用下微米级液滴碰撞聚结研究
20
作者 李青 聂剑红 +1 位作者 於宏伟 焦体峰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润滑油在工业中的有着重要作用,但其中的水分会影响设备性能和使用寿命。传统的水分去除方法效率低、成本高。静电脱水技术可以通过电场作用将水润滑油中从分离出,利用电场促进油水液滴的碰撞和凝聚,具有快速、高效、环保等优点。本论... 润滑油在工业中的有着重要作用,但其中的水分会影响设备性能和使用寿命。传统的水分去除方法效率低、成本高。静电脱水技术可以通过电场作用将水润滑油中从分离出,利用电场促进油水液滴的碰撞和凝聚,具有快速、高效、环保等优点。本论文利用COMSOL软件对油包水乳液中两个液滴的碰撞聚集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微米级液滴直流电场作用下电场强度、温度、粒径、和液滴间距等因素对碰撞和聚结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电场强度增大,液滴聚结时间快速变小,但电场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影响减弱;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滴聚结时间先急剧减少,到一定值后基本趋于稳定;随着粒径增大,液滴聚并总时间随液滴直径先缓慢增加,当粒径超过一定值时急聚增加;随着液滴间距增大,聚结总时间不断增大,本文为静电脱水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高效破乳脱水装置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破乳 液滴聚结 直流电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