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储层前置CO_(2)压裂返排提高原油动用机理--以长庆油田为例
1
作者 齐银 薛小佳 +7 位作者 戴彩丽 陶亮 陈文斌 杜现飞 张同伍 陈强 陈超 孙永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8,共7页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 通过系列实验探究CO_(2)压裂返排纳微米孔隙原油动用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层位动用差异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页岩岩心CO_(2)压裂返排驱油效率平均达到60%左右,其中大孔原油贡献度超过70%,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小孔。CO_(2)返排驱油过程,长8和长7层采出程度接近,均好于长6层岩心。长8和长7层增能系数比长6层提高9.5和3.8倍,具有更好的增能效果。压裂过程前置CO_(2)能够在返排过程中抽提原油中的低碳数组分,C 13以下增加6.2%,C 13—C 33减少7.5%。CO_(2)在改变岩石润湿性的同时,促使原油在纳微米孔隙中形成连续相,进而减少气液相界面运移阻力。CO_(2)返排驱油可有效降低孔喉原油动用下限,最低可达149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提高采收率 作用机理 页岩油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型降黏剂性能与驱油效果研究
2
作者 魏超平 束宁凯 +3 位作者 李伟 吴光焕 赵红雨 钟立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关系数,明晰了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提出驱油程度和驱油指数2项指标,利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形成了反映驱油效率的驱油指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小乳化转速、降黏率、乳状液粒径和吸附损失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脱水率和洗油效率对驱油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在低界面张力范围内,界面张力影响不明显;最小乳化转速、乳状液粒径、吸附损失、脱水率与驱油效率呈负相关,降黏率、洗油效率与驱油效率呈正相关;具有易乳化、乳化后油滴可通过性高、降黏剂抗吸附能力强、乳化后原油流动性强、对原油的剥离作用强的降黏剂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驱油指数与驱油效率明显呈线性正相关,驱油指数大小可以评判驱油效率高低。矿场降黏吞吐与降黏驱试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化学降黏开发 驱油效率 乳化性能 评价与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吞吐地层热量变化机理
3
作者 姚长江 贾新峰 +4 位作者 尚策 李可寒 焦滨海 高飞 林志强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加热地层以降低原油黏度是蒸汽吞吐的主要机理之一,构建考虑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动态传热模型,通过耦合温度场和压力场,计算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流体对流速度,进而分析地层热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注汽阶段,周期注汽量相同的条件... 加热地层以降低原油黏度是蒸汽吞吐的主要机理之一,构建考虑热对流和热传导的动态传热模型,通过耦合温度场和压力场,计算地层压力、地层温度和流体对流速度,进而分析地层热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注汽阶段,周期注汽量相同的条件下,注汽时间为6.0~10.0 d时,加热速度和地层净热量均较高;在焖井阶段,压力停止上升,热对流快速减弱,地层加热速度大幅下降,焖井4.0 d后降幅达88.3%,可以开井生产;在采油阶段,热传导起主要作用,地层热量缓慢稳步上升;经过1个吞吐周期,地层热量增量的57.7%随着产液被回收,42.3%保留在地层中。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蒸汽吞吐过程中的地层热量变化规律,为注采参数的优化和蒸汽热量的流向分析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地层热量 原油黏度 热对流 热传导 温度场 加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油藏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4
作者 计秉玉 王锐 +4 位作者 何应付 刘昀枫 周元龙 王鹏 杨书 《世界石油工业》 2025年第1期87-99,共13页
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能够实现增油和减排,是国内外油藏工程师关注的热点。围绕CO_(2)驱油藏工程方法,首先系统剖析了CO_(2)混相驱、非混相驱、近混相驱等驱油机理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热力学与动力学耦合的非完全混相驱理论,认识到CO_... 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能够实现增油和减排,是国内外油藏工程师关注的热点。围绕CO_(2)驱油藏工程方法,首先系统剖析了CO_(2)混相驱、非混相驱、近混相驱等驱油机理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热力学与动力学耦合的非完全混相驱理论,认识到CO_(2)驱注采井间混相是随着时空变化的动态过程。分析了CO_(2)驱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指出物理模拟技术从传统的基础参数测试,向着揭示物理化学本质和模拟油藏原位条件发展;数值模拟技术考虑更多的油藏特殊作用机理,向着渗流场-应力场-地球化学场多场耦合方向发展;微观数值模拟对于揭示致密页岩油气注CO_(2)提高采收率机理起到关键作用。进一步分析了CO_(2)驱层系井网、注采方式等开发技术策略,指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全过程防窜封存和数值模拟跟踪是实现CO_(2)驱有效开发的保障。未来,CO_(2)驱技术将进一步围绕提高驱油效率、扩大波及系数两大方向进行攻关,强化在页岩油气、天然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领域的应用以提高能源采收率。CO_(2)驱技术将在驱油的同时兼顾埋存,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改善CO_(2)驱油封存效果,为CO_(2)地质利用与封存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机理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分子模拟 开发策略 提高能源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驱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实验及数值模拟
5
作者 廖海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压力下降快、稳产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等问题,利用长岩心驱替实验、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从提高气藏采收率方面对注CO_(2)的驱替特征和扩散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的超临界CO_(2)不是与天然气大范围地互溶,而是“部分互溶”;由于重力分异作用,CO_(2)在沉降过程中驱替天然气向上运移并被采出;CO_(2)驱替天然气可提高采收率17.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致密砂岩气藏CO_(2)驱矿场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致密气藏 砂岩气藏 可视化实验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污水对微球调驱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守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微球调驱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通道、改善油层流动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核心驱替实验和流变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微球在不同浓度及pH值胜利油田污水中的分散性、驱油性能、长期稳定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油田污水质量分数从... 微球调驱技术因其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通道、改善油层流动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核心驱替实验和流变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微球在不同浓度及pH值胜利油田污水中的分散性、驱油性能、长期稳定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油田污水质量分数从0增加至50%,微球的平均粒径从1.2µm增至2.0µm,分散性显著变差。在不同pH值条件下,微球在pH值为4的油田污水中的平均粒径为2.2µm,而在pH值为9时降至1.3µm,分散性较好。核心驱替实验结果显示,在高有机物成分的油田污水中,微球的驱油效率最高,达到50.3%。微球在质量分数为30%的油田污水中的长期稳定性较差,28 d后平均粒径增至2.1µm。流变实验结果表明,微球悬浮液具有剪切增稠特性,剪切速率为1000 s-1时剪切应力为9.1 Pa。机理分析表明,微球通过静电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与污水中的杂质和悬浮颗粒发生相互作用,显著影响其分散性和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油田污水 微球 驱替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凝胶驱中后期油井堵塞物形成机制及复合解堵体系
7
作者 刘义刚 高建崇 +6 位作者 宋鑫 肖丽华 卢祥国 何欣 刘进祥 曹伟佳 王玉卿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渤海L油田弱凝胶驱中后期油井堵塞问题严重,亟待采取解堵技术措施。通过油井堵塞物组成测试和地质工艺资料分析,探究了多元复合堵塞物形成机制。采用仪器检查方法,筛选、构建和评价了解堵体系。结果表明:目标储层水驱和弱凝胶驱冲刷引... 渤海L油田弱凝胶驱中后期油井堵塞问题严重,亟待采取解堵技术措施。通过油井堵塞物组成测试和地质工艺资料分析,探究了多元复合堵塞物形成机制。采用仪器检查方法,筛选、构建和评价了解堵体系。结果表明:目标储层水驱和弱凝胶驱冲刷引起岩石结构破坏,形成了特高渗透条带;聚合物胶冻从水井进入特高渗透条带并向油井端运移,期间裹挟泥砂和原油重质组分等形成多元复合堵塞物;优选出最佳解聚剂组合“0.5%过硫酸钾+0.05%硫酸亚铁+0.125%柠檬酸”、溶垢剂组合“10%盐酸+5%氢氟酸”和有机溶剂组合“清洗剂A+二甲基亚砜”(1∶1);优化得到复合解堵体系解聚剂、有机溶剂和溶垢剂体积比1∶1∶3;利用填砂管模型饱和油、水驱和弱凝胶驱并注成垢剂和原油重质组分等模拟复合解堵体系解堵效果,得到填砂管解堵措施后相对水驱采液速度恢复率4.22%~45.13%,解堵效果显著。本项研究成果对油田弱凝胶调驱后油田稳产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驱 多元堵塞物 形成机制 复合解堵体系 解堵效果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稠油拟组分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莉娟 李舒彤 +3 位作者 陈龙 王田田 潘竟军 赵仁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为进一步明确稠油火驱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和产出原油组分变化规律,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将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划分为不同沸程的拟组分,研究了体系压力对沸程高于350℃的稠油拟组分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在线性升温条件下进行燃烧池实验,研究... 为进一步明确稠油火驱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行为和产出原油组分变化规律,通过实沸点蒸馏法将新疆红浅1井区稠油划分为不同沸程的拟组分,研究了体系压力对沸程高于350℃的稠油拟组分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在线性升温条件下进行燃烧池实验,研究体系压力对稠油各拟组分与空气反应时的产气体积分数、温度和放热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体系压力对低温氧化阶段的加氧反应和脱羧反应有显著影响,且对低沸程拟组分的影响更加明显;沸程为350~420℃的拟组分在体系压力为3.0 MPa时的CO+CO_(2)生成量是其在1.0 MPa时的10倍;高沸程拟组分虽然受体系压力影响较小,但沸程大于500℃的拟组分的放热量可高达12.26 kJ/g;稠油火驱的改质效果取决于重质组分的消耗量和裂解反应。研究结果为火驱过程中稠油组分的缺失情况和油藏温度的合理分析及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 燃烧池 低温氧化 拟组分 体系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特征及CO_(2)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9
作者 金祥纯 杜猛 +4 位作者 郝春联 辛福兵 康萍 吕伟峰 姚兰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 鄂尔多斯盆地长6段储层是重要的致密油聚集区。综合利用岩心资料、铸体薄片鉴定、压汞及高精度电镜扫描技术,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配套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储层特征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CO_(2)驱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实时动态监测CO_(2)驱各阶段原油的多相流动和运移行为,定量研究不同级别孔隙的流体饱和度、采收率、剩余油分布和微观动用特征,探讨注入压力对采收率和微观孔隙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段储层特征差异显著,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10.2%,渗透率平均为0.79 mD,以低孔-超低渗透致密油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及沸石溶蚀孔为主;根据储层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可将长6段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为Ⅰ、Ⅱ和Ⅲ类,储层孔喉结构参数与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研究区储层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喉半径小于0.1μm及孔喉半径为0.1~1和1~10μm的3类孔隙中,不同级别孔隙的CO_(2)驱微观动用特征存在差异,大孔隙和中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小孔隙原油的采出程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注入压力与CO_(2)驱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高压CO_(2)驱可增强油气传质,降低界面张力,进而提高总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孔隙结构 CCUS 核磁共振 CO_(2)驱 微观动用特征 膨胀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聚丙烯酰胺和黄原胶渗流规律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程思远 范海明 +2 位作者 刘廷峰 李行 李家豪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在石油工程领域,非牛顿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研究因其流动特性的复杂多变而被视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深入探讨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黄原胶这两种常见非牛顿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行为,旨在为其他尚未明确渗流规律的... 在石油工程领域,非牛顿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研究因其流动特性的复杂多变而被视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深入探讨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黄原胶这两种常见非牛顿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行为,旨在为其他尚未明确渗流规律的非牛顿流体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渗流规律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对CO_(2)驱提高采收率及储存潜力的影响
11
作者 陈小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为了搞清楚系统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对CO_(2)驱油效率及储存潜力的影响,设计了一系列驱替实验,通过对比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多种组合方式下的驱替结果,明确CO_(2)驱提高采收率的最佳驱替方式。为了充分体现重力的作用,选择长岩心开展水平注气... 为了搞清楚系统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对CO_(2)驱油效率及储存潜力的影响,设计了一系列驱替实验,通过对比混相性与重力作用多种组合方式下的驱替结果,明确CO_(2)驱提高采收率的最佳驱替方式。为了充分体现重力的作用,选择长岩心开展水平注气(重力无作用)、顶部注气(重力为驱替动力)及底部注气(重力为驱替阻力)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采收率而言,非混相时顶部注气的效果最佳,水平注气次之,底部注气最差。当压力增大至驱替系统内流体可以混相时,重力作用对CO_(2)驱的采收率几乎没有影响。因而在进行CO_(2)非混相驱时,在储层厚度与倾角合适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采用重力主导的注气方式;对于混相驱,储层厚度与注气方向不再是影响CO_(2)驱替结果的关键因素。对于CO_(2)埋存量而言,非混相时,充分发挥重力作用的顶部注气可以获得最高的CO_(2)埋存量。随着压力的增大,重力作用对CO_(2)储存量的影响减弱。混相时,无论哪种注气方向,CO_(2)的储存潜力都非常高。研究成果为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优化与矿场实践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混相性 重力驱 采收率 CO_(2)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磺酸盐驱油体系中相微乳液提高采收率
12
作者 关丹 唐文洁 +2 位作者 阙庭丽 帕提古丽·麦麦提 栾和鑫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39,共7页
在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5%(w)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复配比例及盐含量以形成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采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曲线确定了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岩心驱替... 在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5%(w)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复配比例及盐含量以形成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采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曲线确定了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测定了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并与微流控驱油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aCl含量为4.9%(w)、石油磺酸盐与十二醇聚氧丙烯硫酸钠质量比为2∶1时,形成的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界面张力最低(3.12×10^(-4) mN/m);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中加入聚合物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率为46.41%,高于未加入聚合物的中相微乳液驱油体系(22.3%);微流控驱油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聚合物使驱替液具有较大黏度,易缠结在孔隙中增大高渗透率层段的流动阻力,使驱替液在高、低渗透率层段流动速率差减小,同时聚合物的黏弹性可携带孔隙边缘处的油以及使孔隙壁上的油膜变薄,进而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中相微乳液 驱油效率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油田“3+2”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内涵、机理及实践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勇 曹绪龙 +7 位作者 张世明 曹小朋 吕琦 元福卿 李绪明 季岩峰 赵方剑 孟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传统方式的化学驱项目一般采取“2+3”的协同方式,也就是先通过水驱井网调整一次到位,再实施化学驱,受剩余油认识和预测精度的影响,会出现部分低产低效井,化学驱含水谷底平台期短,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为此,胜利油田通过基础攻关和探索... 传统方式的化学驱项目一般采取“2+3”的协同方式,也就是先通过水驱井网调整一次到位,再实施化学驱,受剩余油认识和预测精度的影响,会出现部分低产低效井,化学驱含水谷底平台期短,提高采收率幅度有限。为此,胜利油田通过基础攻关和探索实践,创新提出了化学驱与动态优化调整加合增效的“3+2”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该技术是指在化学驱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利用驱油体系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调整动态非均质性的特点,主动培育、壮大动态剩余油富集区(“油墙”),适时井网调整、重构流场、均衡注采,高效动用、采出“油墙”,最大程度延长化学驱含水谷底平台期,实现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3+2”)适配优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大量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井网-驱油剂-剩余油”适配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机理。该技术在胜坨油田二区东三段5砂组进行了应用,通过优化“3+2”井网调整方式、驱油体系和注入参数等,预计区块含水谷底平台期从3 a延长至8 a,最终采收率为60.5%,比原方案采收率再提高7.5百分点。该技术是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可以为中外同类型油藏延长化学驱见效高峰期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动态优化调整 见效高峰期 加合增效 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US-EOR项目经济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忠诚 陈栗 +4 位作者 项东 李培发 杜丽萍 唐国强 程雪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4,共7页
CCUS-EOR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体系中专用于强化采油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是社会和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CCUS-EOR项目投资大、风险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开展科学评价工作尤为重要。结合工作实践,梳理了CCUS-EOR项目... CCUS-EOR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体系中专用于强化采油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是社会和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CCUS-EOR项目投资大、风险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开展科学评价工作尤为重要。结合工作实践,梳理了CCUS-EOR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流程,并对精细分析增量成本、多层次多角度评价项目效益、评价碳减排指标、评估社会效益以及全产业链经济效益评价等关键指标开展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指标和观点,探索形成了聚焦CCUS项目全产业链要素的CCUS-EOR项目经济系统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成果为此类项目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精细成本 社会效益 全产业链经济效益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作用条件下烟道气与轻质原油混相规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席长丰 王伯军 +7 位作者 赵芳 花道德 齐宗耀 刘彤 赵泽麒 唐君实 周游 王红庄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3,共7页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 通过细长管混相驱替实验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与不同类型轻质原油的热混相规律研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烟道气可以与轻质原油实现混相驱替;相同温度条件下,烟道气驱油效率与压力呈近线性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随温度增加驱油效率先平缓增加,然后急速增加,驱油效率快速达到90%以上,实现混相驱,驱油效率急速增加过程与稀油轻质组分随温度增加发生蒸馏相变有着密切关系;相同压力条件下,原油越轻,烟道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温度越低,越容易实现混相,注空气热混相驱替开发效果越好;高温高压条件下轻质原油与烟道气的混相更多体现的是超临界状态的高温相变特征,与常规高压条件下CO_(2)的接触抽提混相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烟道气驱 热混相驱 混相规律 蒸馏相变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热化学驱油水渗流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宝泉 杨勇 +4 位作者 吴光焕 赵红雨 张民 孙超 张贺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针对超稠油油藏热化学驱开发过程中不同温度区域内的油水渗流特征不明的问题,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和一维物理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水和驱油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热水和驱油剂驱油的致效机理和交... 针对超稠油油藏热化学驱开发过程中不同温度区域内的油水渗流特征不明的问题,利用微观可视化实验和一维物理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热水和驱油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及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热水和驱油剂驱油的致效机理和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70℃时,高温驱油剂驱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较小;温度为150℃时,热水和驱油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更显著,热水驱转高温驱油剂驱和直接高温驱油剂驱的油相、水相相对渗透率均明显增大;温度超过200℃后,驱油剂在高温限制下驱油作用减弱,热水对驱油效率的提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热水驱和高温驱油剂驱均可提高驱油效率;随着温度升高,热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大,驱油剂对驱油效率的贡献先增大后减小;热化学驱通过热水、驱油剂在不同温度区域的接替驱油和协同作用,能够实现超稠油油藏效益开发。该研究可为热化学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热水驱 热化学驱 驱油机理 渗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渗吸剂性能评价及应用
17
作者 杨森锋 董胜伟 +2 位作者 罗书洵 赵敏 张向阳 《精细石油化工》 2025年第1期4-8,共5页
采用乳化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渗吸剂,对其粒径、表界面张力、耐温性、抗吸附性能、润湿接触角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型纳米渗吸剂在储层表面可发生润湿性反转,平均粒径小于40 nm;在质量分数大于0.3%时,表面张力小于27 mN/m,界面... 采用乳化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渗吸剂,对其粒径、表界面张力、耐温性、抗吸附性能、润湿接触角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型纳米渗吸剂在储层表面可发生润湿性反转,平均粒径小于40 nm;在质量分数大于0.3%时,表面张力小于27 mN/m,界面张力小于0.1 mN/m,抗吸附能力强,在20~180℃范围内界面张力变化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矿化度增加,自渗吸采收率提高。一次水驱后,纳米渗吸剂可提高采收率9.7%,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液 渗吸 接触角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强化氮气泡沫控水工艺研究与应用
18
作者 马良宇 张伟 +3 位作者 韩晓冬 赵宇 王秋霞 王志远 《精细石油化工》 2025年第1期31-35,共5页
针对受成藏时原油充注不充分影响,N油田地下发育不规则的高含水饱和度差储层,导致首轮次吞吐时出现井间汽窜、含水率/回采水率高等问题,研究了海上热采强化泡沫封窜控水体系。350℃条件下阻力因子为136.8,平行双管实验中强化泡沫可有效... 针对受成藏时原油充注不充分影响,N油田地下发育不规则的高含水饱和度差储层,导致首轮次吞吐时出现井间汽窜、含水率/回采水率高等问题,研究了海上热采强化泡沫封窜控水体系。350℃条件下阻力因子为136.8,平行双管实验中强化泡沫可有效实现对低渗管的封堵,动用高渗管中原油。该技术在N油田N1井应用后,第二轮次注热时未出现井间汽窜,与首轮次相比,N1井高峰日产油提高14 m^(3),同期含水率降低7%,水平段吸汽均匀程度提升28.7%,强化氮气泡沫可实现超稠油油藏高效均衡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热采 蒸汽吞吐 强化氮气泡沫 高含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
19
作者 凌卿 常振 +3 位作者 王浩颐 李晓伟 贾永康 鞠野 《精细石油化工》 2025年第1期35-39,共5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水窜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采用物模方法开展了“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弱凝胶质量配方为0.3%聚丙烯酰胺+0.35%交联剂+0.15%交联助剂,注入阻力系数2.875~8.000,封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水窜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等问题,采用物模方法开展了“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优选的弱凝胶质量配方为0.3%聚丙烯酰胺+0.35%交联剂+0.15%交联助剂,注入阻力系数2.875~8.000,封堵率88%~90%;优选驱油剂质量分数为0.1%~0.3%,降黏率97%~99%,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9.128×10^(-3) mN/m;“弱凝胶+驱油剂”交替调驱方式提采效果良好,采收率增幅达到17.3%。矿场应用后,井组含水率下降7.5%,增油4.8×10^(4) m^(3),降水增油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弱凝胶 驱油剂 交替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271油藏调剖调驱适应性评价
20
作者 俞治学 乔良 +2 位作者 韩永泉 李影 陈栋 《石油化工应用》 2025年第1期46-49,共4页
G271油藏受储层物性影响,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平面及剖面上水驱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开发效果。近年来,围绕“控含水、降递减”的目标,通过连片调剖调驱,封堵水驱优势通道,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动... G271油藏受储层物性影响,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平面及剖面上水驱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油藏的开发效果。近年来,围绕“控含水、降递减”的目标,通过连片调剖调驱,封堵水驱优势通道,扩大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水驱动用程度,控水增油效果明显,油藏开发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本文对近年来G271油藏调剖调驱效果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类工艺适应性进行了评价,为该油藏后期持续稳产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调驱 调剖 技术原理 递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