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KD-3对内蒙古某钼矿的浮选实验
1
作者 李颖 刘鸿 +4 位作者 王舰 马艺闻 姜效军 张琦 崔波 《矿产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161-167,173,共8页
针对内蒙古某钼矿存在嵌布状态复杂、泥化现象严重、降低尾矿品位难等问题,采用LKD-3捕收剂对其进行浮选实验研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LKD-3对辉钼矿具有良好的选择性,LKD-3中2,3,5-三甲基萘与碳十醇发生协同作用,可更有效地吸附在钼矿... 针对内蒙古某钼矿存在嵌布状态复杂、泥化现象严重、降低尾矿品位难等问题,采用LKD-3捕收剂对其进行浮选实验研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LKD-3对辉钼矿具有良好的选择性,LKD-3中2,3,5-三甲基萘与碳十醇发生协同作用,可更有效地吸附在钼矿物表面,增强钼矿物表面疏水性,稳定其与药剂的吸附作用,显著提高钼精矿的品位与回收率;浮选实验结果表明,采用LKD-3对钼品位0.164%的原矿进行一粗五精二扫的闭路浮选实验,获得钼品位53.44%,钼回收率91.79%的钼精矿,比同流程、同药剂制度下采用现场煤油为捕收剂浮选闭路实验时钼精矿品位增加6.48个百分点,回收率增加4.17个百分点。研究结果对提高难选钼矿生产指标、减少资源浪费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化钼矿 复合捕收剂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西藏某斑岩型铜矿铜精矿产品价值的关键技术研究
2
作者 崔立凤 田树国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5期87-95,共9页
西藏某斑岩型铜矿石,铜主要以次生硫化铜形式存在,原矿含铜0.87%,金0.027 g/t。生产现场在磨矿细度为-74μm含量占70%条件下,采用石灰调节矿浆pH值,丁基黄药与丁基铵黑药组合捕收剂,通过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三次精选工艺浮选回收矿石... 西藏某斑岩型铜矿石,铜主要以次生硫化铜形式存在,原矿含铜0.87%,金0.027 g/t。生产现场在磨矿细度为-74μm含量占70%条件下,采用石灰调节矿浆pH值,丁基黄药与丁基铵黑药组合捕收剂,通过一次粗选、二次扫选、三次精选工艺浮选回收矿石中的铜,获得含铜35.36%、金0.82 g/t的铜精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铜精矿金品位达不到销售计价要求,导致金价值损失。为了达到提高铜精矿产品价值的目的,首先是使铜精矿中金品位达到1 g/t以上,满足最低销售计价要求,实现铜精矿中金的经济价值;其次是降低铜精矿中杂质含量,降低铜精矿产率,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最后在达到提高金品位及降低杂质含量的同时,要避免铜回收率的损失。以工艺矿物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对生产现场选矿关键产品进行矿物学分析,查明影响精矿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选矿工艺优化研究,达到铜精矿提质目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快速浮选—快速浮选尾矿强化选铜—强化选铜粗精矿再磨再选工艺处理该矿石,能有效回收铜、金。全流程闭路试验获得含铜48.31%、铜回收率91.02%,含金1.06g/t、金回收率63.76%的铜精矿。与原指标相比,铜、金品位及回收率均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铜精矿产品价值提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浮选 强化选铜 工艺矿物学 金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挝某高硫难选铜锌锡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3
作者 胡泽伟 童雄 +3 位作者 马原琳 谢贤 宋强 范琳琳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2,共8页
为给老挝某难选高硫铜锌锡多金属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研究提供可靠而全面的矿石性质信息,对有代表性矿石开展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中的主要有价元素为铜、锌、锡、铁、硫,伴生有价元素有金、银和铟。(2)铜主要... 为给老挝某难选高硫铜锌锡多金属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研究提供可靠而全面的矿石性质信息,对有代表性矿石开展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中的主要有价元素为铜、锌、锡、铁、硫,伴生有价元素有金、银和铟。(2)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存在、锌主要以铁闪锌矿的形式存在,锡主要以锡石的形式存在,硫主要以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的形式存在。(3)矿石中黄铜矿的主要粒径范围在4.8~300μm、铁闪锌矿在6.8~300μm,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在+19μm、锡石在9.6~150μm,黄铜矿、铁闪锌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均较锡石易解离。(4)黄铜矿主要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嵌布,铁闪锌矿主要呈他形粒状嵌布,锡石主要呈自形-他形粒状嵌布,磁黄铁矿大部分呈他形粒状、少数呈自形板状嵌布,黄铁矿大部分呈致密粒状或块状、稠密浸染状嵌布,石英呈自形-他形粒状嵌布,绿泥石呈显微鳞片状嵌布,萤石呈他形粒状嵌布,白云母呈显微鳞片状嵌布,各矿物间总体连生关系紧密,黄铜矿与铁闪锌矿的嵌布关系尤其紧密。(5)矿石磨矿细度的确定,应兼顾铁闪锌矿(含黄铜矿)的充分解离和避免锡石过粉碎因素通过试验确定;由于黄铜矿与铁闪锌矿难以单体解离,因此宜采用抑硫浮铜锌工艺一并回收,并尽量使金、银和铟矿物富集在铜锌精矿中;磁黄铁矿、黄铁矿的回收采用单一浮选工艺还是磁浮联合工艺,将从硫回收指标和为后续重选回收锡创造更好条件的角度而定;最后在充分脱硫的前提下重选回收锡石,从而实现矿石中有用矿物的高效综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铜锌锡多金属矿石 工艺矿物学 磁-浮联合工艺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某含金硫精矿“焙烧-氰化”渣工艺矿物学研究及可选性分析
4
作者 龚明辉 郑海雷 +2 位作者 高起方 李文博 戴惠新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3期25-34,共10页
云南某含金硫精矿“焙烧—氰化”渣TFe含量为56.47%,FeO含量为2.30%,有害元素S含量为1.74%,主要脉石矿物SiO_(2)含量为6.44%。为综合利用该铁资源,研究采用化学物相分析、矿物自动分析系统(ML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 云南某含金硫精矿“焙烧—氰化”渣TFe含量为56.47%,FeO含量为2.30%,有害元素S含量为1.74%,主要脉石矿物SiO_(2)含量为6.44%。为综合利用该铁资源,研究采用化学物相分析、矿物自动分析系统(ML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等多种检测手段,对该含金硫精矿焙烧后的氰化渣开展了化学组成、物相分析、矿物组成、主要元素赋存状态、产出及嵌布特征、粒度分布与解离特征以及差热分析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该“焙烧—氰化”渣的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赤铁矿(含磁赤铁矿),含量分别为38.46%和37.11%,其次为褐铁矿,含量为5.85%,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黑云母,含量分别为4.08%和4.06%,其次为硅酸盐类矿物橄榄石、蛇纹石,含量为2.79%,其余脉石矿物种类多,含量少。富氧化焙烧处理后的矿物颗粒表面疏松,呈多孔状、蜂窝状、网眼状产出,孔隙被脉石矿物充填,结合紧密。各铁矿物嵌布粒度细微,与脉石矿物连生关系复杂,以多种形态紧密连生,该资源属典型的细粒、微细粒级复杂难选铁资源,采用传统物理方法难以实现矿物的单体解离,无法获得高质量的铁精矿。据此初步拟定“磁选—磁化焙烧—磁选”以及“磁化焙烧—磁选”工艺作为该焙烧氰化渣中铁资源高效分离富集的重点研究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制定和开展科学合理的铁资源高效综合回收试验方案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精矿“焙烧—氰化”渣 高温富氧焙烧制酸 复杂难选铁资源 悬浮磁化焙烧—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凌源野猪沟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5
作者 李彦钊 韩跃新 +1 位作者 高鹏 唐志东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3期17-24,共8页
辽宁凌源野猪沟地区铁矿资源丰富,赋存形式多样,地质成因复杂,至今难以开发利用。科学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是高效开发该地区铁矿石的重要前提。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铁物相分析和SEM-EDS分析等手段对该地区铁矿石进行... 辽宁凌源野猪沟地区铁矿资源丰富,赋存形式多样,地质成因复杂,至今难以开发利用。科学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是高效开发该地区铁矿石的重要前提。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铁物相分析和SEM-EDS分析等手段对该地区铁矿石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铁矿石TFe品位为31.86%,铁元素主要赋存于褐铁矿中,其分布率达到90.76%,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和云母等。褐铁矿主要以粒状、不规则状、胶状及针状集合体的形式产出,粒度分布不均匀,多分布于微细粒中,-74μm粒级含量高达76.00%;单体解离度仅为12.75%,主要以连生体形式存在,富连生体含量为79.22%。褐铁矿与软锰矿紧密共生,Fe、Mn常以类质同象形式相互取代,物理选矿方法难以实现有效分离;与石英和绿泥石等脉石矿物连生关系复杂,过磨容易出现泥化现象,影响选别效果。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氢基矿相转化-预先抛尾-磨矿-磁选工艺对该矿石中的铁元素进行回收,在还原温度550℃、还原时间20 min、H_(2)浓度20%、气体流量600 mL/min、磨矿细度-25μm含量占95%及磁场强度为127.324 kA/m的条件下,可获得TFe品位55.16%、回收率74.16%的铁精矿,实现了铁矿物与脉石矿物的有效分离。研究对于该地区铁矿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矿物学 褐铁矿 类质同象 嵌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某铁锰矿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及分离工艺
6
作者 丁浩源 袁帅 +2 位作者 武子建 朱峰 王若枫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5期34-42,共9页
为实现中低品位共伴生复杂铁锰矿资源合理利用,采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针对非洲加蓬某中低品位铁锰矿开展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及探索性选别试验。研究表明:该铁锰矿中TMn品位为34.20%,含... 为实现中低品位共伴生复杂铁锰矿资源合理利用,采用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检测手段,针对非洲加蓬某中低品位铁锰矿开展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及探索性选别试验。研究表明:该铁锰矿中TMn品位为34.20%,含锰矿物以软锰矿为主,占比54.21%;TFe品位为21.41%,主要以褐铁矿形式存在,占比35.76%;脉石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石英、黑云母和白云母等。软锰矿主要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形式产出,内部多孔,常与褐铁矿等紧密连生;褐铁矿呈不规则粒状、同心环带状集合体颗粒,内部孔隙/孔洞发育,孔洞常被微细粒石英等脉石矿物充填。基于工艺矿物学特性,该铁锰矿资源矿物组成复杂且铁锰矿物性质相似,共伴生关系密切、矿物之间可选性差异小,采用常规选矿工艺难以实现矿物高效分离。采用氢基矿相转化—磁选工艺流程,可得到TMn品位为58.30%、锰作业回收率为85.15%的优质锰精矿,以及TFe品位为53.76%,铁作业回收率为79.00%的铁精矿的选别指标,为非洲加蓬某中低品位铁锰矿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矿 工艺矿物学 赋存状态 嵌布特征 氢基矿相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硫铜尾矿无酸活化选矿试验研究
7
作者 秦双 方建军 +7 位作者 刘殿文 申培伦 何海洋 邱芝莲 彭礼国 董诗钦 李新鲁 孔得兵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3期73-82,共10页
针对云南某地高硫铜尾矿,原选矿流程以硫酸为活化剂,硫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不高,产品含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等,同时与黄铁矿伴生紧密的铜、金、银等有价金属的回收率较低,大量损失在尾矿中。采用以硫酸亚铁为活化剂的无酸活化和精矿提质的环... 针对云南某地高硫铜尾矿,原选矿流程以硫酸为活化剂,硫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不高,产品含硅酸盐或铝硅酸盐等,同时与黄铁矿伴生紧密的铜、金、银等有价金属的回收率较低,大量损失在尾矿中。采用以硫酸亚铁为活化剂的无酸活化和精矿提质的环保新工艺,对该矿两个矿区S品位分别为9.58%和14.05%的铜尾矿进行选别,最终获得了S品位分别为47.75%和50.03%,回收率分别为92.18%和94.40%的硫精矿,与原工艺相比,S品位分别提高了6.07和6.51百分点,S回收率分别提高了6.78和4.33百分点,Cu、Au、Ag等的品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分支串流工艺,在减少15%药剂用量的情况下获得与常规流程相当的选别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铜尾矿 无酸活化 精矿提质 分支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MA的新疆某金锑矿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
8
作者 杨晗 蔡镠璐 +3 位作者 李文娟 刘爽 屈伟 陈高杨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5期25-33,共9页
为充分回收利用新疆某金锑矿,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采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工艺矿物学自动分析(BPMA)等方法对金锑矿矿石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包括矿石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金矿物的形态... 为充分回收利用新疆某金锑矿,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采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工艺矿物学自动分析(BPMA)等方法对金锑矿矿石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包括矿石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金矿物的形态和粒度分布特征、主要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赋存状态等,并对原矿进行了重—浮联合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该矿样回收的有价金属主要是金和锑,金品位8.16 g/t,锑含量3.14%;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辉锑矿(4.37%)、黄铁矿/磁黄铁矿(1.29%)、毒砂,其次有少量脆硫锑铅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辉铜矿等金属硫化物,金属氧化物主要有褐铁矿、金红石等,另有痕量的自然金(ω(Au)>95%)、含银自然金(ω(Au)80%~95%)、银金矿和微量的自然锑、锑华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长石、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等矿物。目标矿物为含银自然金、自然金和辉锑矿。在-0.074 mm含量占80%的磨矿细度下,金主要以单体解离金和裂隙金形式赋存,占61.75%,其次包裹在金属硫化物中,少量分布在其他脉石矿物中。金嵌布粒度较广,细粒者仅为纳米级,粗粒者可达0.1 mm以上;辉锑矿粒度分布不均匀,细粒者仅0.001 mm,而粗粒块状辉锑矿集合体粒度达3 cm。在该磨矿细度下,辉锑矿的解离度较高,单体占83.72%。金矿物多与辉锑矿共生,部分自然金浸染状包裹在脉石或金属硫化物中。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矿的重—浮联合流程试验可获得混合后金品位456.5 g/t的超高金产品、金品位54.74 g/t的高金低锑产品和锑品位46.38%的低金高锑产品,金综合回收率95.81%,锑综合回收率97.69%。研究对同类型的金锑矿石选冶工艺优化及生产实践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锑矿 赋存状态 工艺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某氧化铜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9
作者 蔺月萌 韩百岁 +2 位作者 宋宝旭 徐文涛 谢昊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6,共7页
为给西藏某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依据,综合运用化学分析、扫描电镜(SEM)和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手段,就矿物组成及含量、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嵌布特征以及嵌布粒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铜含量为1.01%,铜主... 为给西藏某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依据,综合运用化学分析、扫描电镜(SEM)和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手段,就矿物组成及含量、结构构造、主要矿物嵌布特征以及嵌布粒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矿石铜含量为1.01%,铜主要赋存于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黄铜矿、辉铜矿和褐铁矿等矿物中,其中褐铁矿含铜高,多为褐铁矿与孔雀石的混合体,其中常含有数量不等的辉铜矿残晶。(2)矿石的结构主要有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填隙结构和粒状结构等类型,主要呈块状、浸染状、脉状、环带状和皮壳状等构造。(3)矿石中的铜主要以氧化铜矿物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态与结合态占总铜量的96%以上,主要以孔雀石和蓝铜矿形式存在。(4)矿石中氧化铜矿物的嵌布粒度主要在0.64~0.02 mm,硫化铜矿物主要在0.32~0.02 mm。(5)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61%时,硫化铜矿物和氧化铜矿物解离度均达到93%以上,因此认为矿石适宜的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矿物学 结构构造 嵌布特征 嵌布粒度 磨矿细度 解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自动分析系统(BPMA)的高纯石英原料提纯潜力评价
10
作者 温利刚 赵建军 +2 位作者 付强 王清 贾木欣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3期118-126,共9页
高纯石英原料的识别、选择和评价是高纯石英制备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的工艺矿物学评价方法多为定性描述,难以量化评价高纯石英原料的提纯潜力。依托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的矿物自动分析系统(BPMA),测定了高纯石英... 高纯石英原料的识别、选择和评价是高纯石英制备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的工艺矿物学评价方法多为定性描述,难以量化评价高纯石英原料的提纯潜力。依托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的矿物自动分析系统(BPMA),测定了高纯石英原料中杂质矿物的组成和含量、矿物解离度、连生特征、嵌布粒度等决定杂质可选性的关键矿物学参数,并构建了高纯石英原料提纯潜力的矿物学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高纯石英原料中石英颗粒内部“纯净”,流体包裹体孔隙少见,杂质矿物主要为白云母,其次为铝(镁,钙)氧化物、钙铁榴石和钾长石等;杂质矿物含量合计0.22%,其中,单体(100%解离)、富连生体(>75%解离)、贫连生体(<25%解离)占有率分别为50.97%、23.57%和11.21%;被石英包裹的杂质矿物占0.55%,与石英呈裸露连生的占48.48%;杂质矿物嵌布粒度较粗,中粒级(0.295~0.074 mm)、细粒级(0.074~0.010 mm)和微粒级(<0.010 mm)占有率分别为51.40%、46.01%和2.59%。基于定量矿物学数据,初步得出该高纯石英原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具有生产99.998%(4N8)级0.45~0.105 mm(40~140目)高纯石英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石英(HPQ) 高纯石英原料 提纯潜力评估 杂质矿物 矿物自动分析系统(BP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F技术的皮带矿石品位在线分析系统
11
作者 赵建军 赵宇 +2 位作者 赵海利 秦琨 吴晨宇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3期139-146,共8页
有色金属工业中,矿石成分检测仍以人工取样、化学分析为主,存在取样代表性差,检测时间有滞后性,现场工况条件较差等问题,难以为现场生产提供实施有效的数据,不能满足当今有色金属生产的需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于XRF技... 有色金属工业中,矿石成分检测仍以人工取样、化学分析为主,存在取样代表性差,检测时间有滞后性,现场工况条件较差等问题,难以为现场生产提供实施有效的数据,不能满足当今有色金属生产的需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于XRF技术的皮带矿石品位在线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能量色散的X荧光光谱分析方法,通过X射线激发精矿样品中金属元素的特征X荧光,通过测量特征X射线的强度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建立品位-强度模型,实现快速实时检测精矿品位。为验证系统的短期可靠性,在实验室环境下对该系统进行了多次72小时连续运行测试,经统计该系统72小时连续运行测试数据,可以得知该系统中X光管温度、机箱内温度以及参与实验的被测元素的计数率的整体波动均较小,表明了该系统的短期运行稳定性较好;为验证系统精度,对铜精矿和粗精矿所组成的30组经研磨-压制-烧结所制成的标准样进行了精度对比测试,将测试结果与实验室化验值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整体精度在1%~4%1σ范围。通过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提供实时有效的矿石品位数据。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选矿领域,为使用湿法磁选的铁精矿选厂提供在线监测矿石品位的实时工具,帮助优化选矿工艺流程,也可以在线监测选矿厂压滤机后粉矿皮带上的精矿品位,实时反应精矿质量,有助于选矿工作者根据精矿质量标准按品级高低分类入库和考核工艺技术指标;在冶金领域,实现对如炉原料品位的实时监测,进而合理配置炉料结构,提高冶炼质量,降低能耗,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技术经济指标,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本文研制的皮带矿石品位在线分析系统可以为有色金属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带矿石品位分析仪 荧光 偏最小二乘法 品位-强度模型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特征参数自动分析系统在铜硫矿选矿流程诊断中的应用
12
作者 党秦望 方明山 +2 位作者 肖仪武 张聿隆 张钰 《矿冶》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安徽某铜硫矿尾矿中铜品位和铜损失率较高。为查明尾矿中铜损失的主要原因,对该铜硫矿选矿流程进行了诊断。通过使用矿物特征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CPAS)对该选矿流程中重要节点产品(溢流、总铜精矿和选铜尾矿)中黄铜矿的单体解离度和粒度... 安徽某铜硫矿尾矿中铜品位和铜损失率较高。为查明尾矿中铜损失的主要原因,对该铜硫矿选矿流程进行了诊断。通过使用矿物特征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CPAS)对该选矿流程中重要节点产品(溢流、总铜精矿和选铜尾矿)中黄铜矿的单体解离度和粒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MCPAS适用于铜硫矿选矿流程的诊断,能够为优化选矿工艺流程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该选矿流程总体合理,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建议适当提高一段磨矿细度,以提升黄铜矿的单体解离度;此外,在浮选过程中应强化对黄铜矿单体和裸露连生体的回收,并加强对脉石矿物的抑制,以进一步提高铜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特征参数分析系统 铜硫矿 选矿流程诊断 解离度 嵌布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矿浆温度下Ca^(2+)、Mg^(2+)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鑫 何廷树 +2 位作者 鱼博 贺寒冰 王宇斌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浮选溶液化学、Zeta电位、XPS,研究了不同矿浆温度下Ca^(2+)、Mg^(2+)对黄铁矿浮选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低温能够明显抑制黄铁矿的浮选,且温度降低能够明显弱化Ca^(2+)、Mg^(... 这是一篇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的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浮选溶液化学、Zeta电位、XPS,研究了不同矿浆温度下Ca^(2+)、Mg^(2+)对黄铁矿浮选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低温能够明显抑制黄铁矿的浮选,且温度降低能够明显弱化Ca^(2+)、Mg^(2+)对黄铁矿浮选的抑制作用。当矿浆温度从20℃降至5℃时,矿浆中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减慢,Zeta电位增大,生成氢氧化钙镁沉淀的临界pH值增大,纯水矿浆中黄铁矿表面的FeO/OH的比例减小,Ca^(2+)、Mg^(2+)矿浆中黄铁矿表面FeO/OH含量的降低幅度减小,减少了黄铁矿表面的氧化程度和活性吸附位点,减少了Ca^(2+)、Ca(OH)+,Mg^(2+)和Mg(OH)+等离子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但低温并不改变Ca^(2+)、Mg^(2+)在黄铁矿表面的存在形式和吸附状态,pH值为9时,钙镁均以Ca^(2+)、Ca(OH)+、Mg^(2+)、Mg(OH)+的形式存在并吸附在黄铁矿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 钙离子 镁离子 黄铁矿 低温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真空负压的精矿砂智能取样系统设计
14
作者 周成 李海林 +2 位作者 邹翠平 李海薰 袁建明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5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矿山、冶炼企业由于生产需要从市场上外购精矿砂,入库前需要对其进行取样、化验分析用于贸易结算,要准确地评估精矿砂的质量,其中取样代表性至关重要。当前汽车运输矿粉的取样方式主要依托人工取样,也有一部分尝试行架式或导轨式全自动... 矿山、冶炼企业由于生产需要从市场上外购精矿砂,入库前需要对其进行取样、化验分析用于贸易结算,要准确地评估精矿砂的质量,其中取样代表性至关重要。当前汽车运输矿粉的取样方式主要依托人工取样,也有一部分尝试行架式或导轨式全自动取样站取样,以上取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人工取样不均、效率低、有安全隐患,自动取样存在取不到代表性样品、投资成本高、可操作性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真空负压原理的精矿砂智能取样系统及取样方法,该系统由真空上料机系统、取样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构成,利用大气压力与真空压差输送物料进行精矿砂卸车,在卸车的过程中利用智能化的电气和控制系统同步实现定周期、定时长的代表性取样。依托某矿山企业实践验证,进行了取样装置的定制化设计,明确了诸如取样支管路尺寸、取样速度、取样周期等一系列设计参数。通过两种取样嘴设计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入料管竖立在真空上料机吸料管的正中间贯穿整个直径、入料管中间开有6 mm缝隙的取样方式其代表性完全满足要求,且此系统替代人工取样可显著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同时解决了廉洁、职业健康等多方面问题,为精矿砂及同类矿粉原料的取样提供了可靠实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矿砂 真空负压 代表性取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西某强蚀变钒钛磁铁矿钛的赋存状态及理论指标预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飞燕 徐力 +1 位作者 陈超 徐妍博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6期13-20,39,共9页
攀西四大矿区是我国战略资源铁、钛主产区,铁、钛均可综合利用,矿集区内铁主要从钛磁铁矿中回收,钛主要从钛铁矿中回收,从其他矿物中回收的类型鲜有报道。对攀西某地强蚀变矿石研究发现,矿石中铁含量低,主要赋存于绿泥石中,无利用价值;... 攀西四大矿区是我国战略资源铁、钛主产区,铁、钛均可综合利用,矿集区内铁主要从钛磁铁矿中回收,钛主要从钛铁矿中回收,从其他矿物中回收的类型鲜有报道。对攀西某地强蚀变矿石研究发现,矿石中铁含量低,主要赋存于绿泥石中,无利用价值;钛可有效利用,钛的赋存机制与四大矿集区差异较大。为查清该矿石中钛的赋存状态,采用多种矿物学研究手段对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钛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锐钛矿及钛铁矿,分别占总钛的51.39%、21.54%,二者或紧密共生,或独立存在,粒间普遍分布不规则填隙状碳酸盐等脉石矿物;锐钛矿与钛铁矿粒径0.074 mm以上含量低,分别占35.64%、43.92%,细磨单体解离度较差。此外,因矿石发生重度蚀变,少量钛还分布在结晶较差无法有效利用的锐钛矿-绿泥石过度相及榍石等矿物中,即矿石为细粒难选冶、钛赋存状态复杂的钒钛磁铁矿矿石。基于矿石的嵌布特性,最终制定了原矿棒磨后摇床富集钛,预富集产品焙烧-磨矿-酸洗-浮钛-酸浸的混合选钛工艺流程,获得了TiO_(2)品位及回收率均在50%以上的钛精矿,研究成果为该区钛的后续选冶工艺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释放了呆滞钛资源,对同类型矿石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钛矿型钛矿石 工艺矿物学 赋存状态 理论指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铜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匡文龙 张跃权 +7 位作者 张志辉 申滔 杨铖 陈健龙 吴荔 刘尧奇 刘兆阳 黄英剑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6期21-31,共11页
为了充分了解某铜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利用化学多元素分析、光学显微镜、MLA等综合手段,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种类、结构构造、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以及主要有用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查明该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 为了充分了解某铜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矿工艺流程,利用化学多元素分析、光学显微镜、MLA等综合手段,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种类、结构构造、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以及主要有用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查明该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Cu和S,品位分别为1.73%、20.81%,伴生贵金属元素Au和Ag,品位分别为0.63、5.46 g/t。铜矿物主要是黄铜矿,其次是砷黝铜矿、黝铜矿,铜矿物以0.020~0.147 mm细粒为主,主要嵌布在硫化物及脉石矿物中。金属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嵌布粒度以0.043~0.417 mm为主,在选矿时需要细磨以实现单体解离。金矿物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以微粒金为主,嵌布在硫化物及脉石矿物中,共生关系复杂,回收难度也比较大。银元素分布比较分散,大部分分布在黄铁矿和铜矿物中。根据以上结果,建议采用“铜硫混合浮选-铜硫分离浮选工艺流程”处理铜矿石,对混合铜硫精矿再磨后进行分离,金银可以分别在铜精矿、硫精矿和尾矿中计价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工艺矿物学 赋存状态 嵌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银山矿田铜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匡文龙 张跃权 +6 位作者 张志辉 申滔 杨铖 陈健龙 吴荔 程兴国 刘百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2-117,共6页
为了掌握银山矿田铜矿石中伴生金的赋存状态及主要矿石矿物的工艺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RD、MLA、选择性溶解试验等多种综合手段,对银山矿田铜矿石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工艺学研究。结果表明:银山铜矿石中矿物主要... 为了掌握银山矿田铜矿石中伴生金的赋存状态及主要矿石矿物的工艺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XRD、MLA、选择性溶解试验等多种综合手段,对银山矿田铜矿石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工艺学研究。结果表明:银山铜矿石中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黄铜矿,其次为黝铜矿、砷黝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等;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银金矿,嵌存状态以包裹金为主,占46.41%,粒间金占44.17%,裂隙金占9.42%;金矿物粒度以微粒金为主,占94.61%,还有少量细粒金和中粒金,未发现粗粒金及巨粒金。研究结果为制定适宜的选别工艺流程和药剂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银山多金属矿田 铜矿石 伴生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载荷下矿物组分界面裂纹扩展特征研究
18
作者 蔡改贫 王炜锋 余成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8期18-30,共13页
为研究多组分包裹性矿物受超声振动载荷作用下其界面处裂纹萌生演化过程及宏观破坏特征,以某黑钨矿石为研究对象,对其矿物组分界面开展超声振动试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黏聚力单元构建符合矿物真实破裂特征的模型,采用试错法根据矿物组分... 为研究多组分包裹性矿物受超声振动载荷作用下其界面处裂纹萌生演化过程及宏观破坏特征,以某黑钨矿石为研究对象,对其矿物组分界面开展超声振动试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黏聚力单元构建符合矿物真实破裂特征的模型,采用试错法根据矿物组分界面原位静态加载试验获取的宏观力学参数及破碎形式对所构建模型的细观参数进行标定;并基于此模型探究振动参数对矿物组分界面裂纹扩展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声载荷作用时间的增加,石英矿物内部微裂纹优先扩展进而产生宏观破裂,硅质岩矿物损伤较小。试验数据与模拟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性,所构建的黏聚力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矿石在超声振动下的破坏过程。矿物组分界面破碎分为裂纹萌生—裂纹聚集—裂纹扩展—宏观破坏四个阶段;矿物在加载端面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并最终以拉伸破坏产生宏观裂纹;矿物组分界面破碎速率随振动频率或振幅的增加而增大,矿物组分界面破碎能耗随振动频率或振幅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载荷 黏聚力模型 矿物组分界面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某卡林型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志雄 聂光华 +2 位作者 邓强 杨勇 唐云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4期33-39,58,共8页
运用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多种测试手段,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金的赋存状态及载金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嵌布特征、元素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卡林型金矿中Au含量... 运用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多种测试手段,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金的赋存状态及载金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嵌布特征、元素赋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卡林型金矿中Au含量为4.75g/t,是最主要的有价元素,59.36%的金以包裹金的形式存在,其中硫化矿中包裹金最高,为42.95%。次以碳质含金的形式存在,微量以裸露金的形式存在。包裹金含量较多,即使在细磨条件下也很难实现单体解离或裸露,不利于提高金矿的回收率。主要的载金硫化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脉石矿物主要有白云石、石英、方解石、黏土矿物等;黄铁矿主要集中在0.015~0.02mm粒级,毒砂主要集中在0~0.005mm粒级,白云石主要集中在0.104~0.147mm粒级,方解石主要集中在0.104~0.147mm粒级,石英主要集中在0.104~0.147mm粒级,5种矿物当中,毒砂的细颗粒最多,黄铁矿其次,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的粗颗粒较多。随着物料粒度的降低,矿石中黄铁矿品位会随着升高;黄铁矿作为最主要的载金矿物,颗粒较细,且主要嵌布在绢云母、石英、白云石等矿物中,也有部分单体存在。为了使黄铁矿能够充分单体解离,建议在磨矿阶段提高磨矿时长或是采用多段磨矿的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工艺矿物学 低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月 刘杰 +1 位作者 张淑敏 董再蒸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5期63-72,共10页
为充分了解某地金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通过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测试方法对金矿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包括矿石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矿石矿物的结构构造、金矿物的形态和... 为充分了解某地金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通过化学分析、扫描电镜以及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MLA)等测试方法对金矿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包括矿石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矿石矿物的结构构造、金矿物的形态和粒度分布特征、主要金属矿物和脉石矿物的产出特征等,并且对原矿进行了浮选试验和重浮联合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该金矿中主要可回收的有价金属为金,其含量为3.74g/t。该金矿的原矿矿物主要由黄铁矿、石英、白云母和碳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方铅矿、黄铜矿、绿泥石和黑云母,还含有微量磁铁矿和锐钛矿等。原矿中自然金多以单独的自然金颗粒形式存在,金主要嵌布在黄铁矿中,而黄铁矿多以自形-半自形粒状及粒状集合体产出,呈浸染和团块状分布在脉石中。采用“重选+浮选”联合工艺流程,可获得指标良好的重选精矿和浮选精矿,重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4.75g/t、78.10%;浮选精矿中Au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6.45g/t、19.78%,金矿总回收率为97.88%。研究为该地区矿产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工艺矿物学 矿物组成 赋存状态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