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4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粮中添加刺梨渣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1
作者 冯轶 杨芸芸 +6 位作者 罗永荣 吴鹏 王艳 杨颖 陈江凤 姜海波 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刺梨渣(Rosa roxburghii Tratt. residue)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以期为刺梨渣饲料在贵州山区农村稻田养鱼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0尾健康无病、初始体重为25 g&... [目的]探究饲粮中添加刺梨渣(Rosa roxburghii Tratt. residue)对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的影响,以期为刺梨渣饲料在贵州山区农村稻田养鱼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80尾健康无病、初始体重为25 g±1 g的鲤鱼,随机分为正常组(基础饲料中不添加刺梨渣)和刺梨渣饲喂组(基础饲料中添加0.4%刺梨渣),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鲤鱼中段肠道,通过显微镜观察、ELISA检测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鲤鱼肠道组织形态、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代谢组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饲喂刺梨渣对鲤鱼肠道的正常结构无不良影响,且肠道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刺梨渣饲喂组鲤鱼肠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刺梨渣饲喂组共显著富集到2-酮丁酸、L-(+)-乳酸、丙酸、琥珀酸、D-天冬氨酸、D-谷氨酰胺、黄嘌呤核苷、次黄嘌呤、胸腺嘧啶、尿嘧啶和D-焦谷氨酸等85种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富集到丙酸盐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饲粮中添加刺梨渣可提高鲤鱼肠道组织抗氧化性能和免疫指标,可通过影响嘌呤和嘧啶代谢以及相关代谢物D-谷氨酰胺、黄嘌呤核苷、次黄嘌呤、胸腺嘧啶、2′-脱氧尿苷-5′-单磷酸盐和尿嘧啶等来改善鲤鱼肠道健康,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渣 鲤鱼 肠道组织形态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力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CNGC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干旱胁迫下的调控模式分析
2
作者 邱应德 罗永忠 +3 位作者 齐建伟 周晓彤 马超 于思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8,116,共16页
环核苷酸门控通道蛋白(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proteins,CNGC)在Ca^(2+)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Xinjiangdaye’)CNG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 环核苷酸门控通道蛋白(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proteins,CNGC)在Ca^(2+)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Xinjiangdaye’)CNG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干旱胁迫下的调控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大叶苜蓿基因组中共包含67个MsCNGC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30条染色体上,分属5个亚家族,共包含20个Motif,其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响应逆境胁迫的作用元件。新疆大叶苜蓿叶片中共表达了28个MsCNGC基因,有26个在干旱胁迫下不均匀上调,其中MsCNGC 59表达量最高且在干旱胁迫下上调倍数最大。MsCNGCs含有29~120个磷酸化位点,能被LRR蛋白激酶磷酸化,MsLRRs与MsCNGCs基因表达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Ca^(2+)信号转导相关基因MsCaM、MsCML和MsCDPK表达量在干旱胁迫下显著上调。综上,四倍体紫花苜蓿MsCNGCs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包括转录调控和蛋白质的磷酸化调控,在干旱胁迫下能通过参与Ca^(2+)信号转导途径提高紫花苜蓿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四倍体紫花苜蓿 CNGC基因家族 蛋白质磷酸化 干旱胁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对鲜切山药细菌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周婧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预处理山药时,去除表皮和切片会损伤组织,导致微生物侵入和营养流失,加速腐烂。目的是提升鲜切山药的保存质量。【方法】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鲜切山药,并以未处理的山药作为对照,研究冷藏下枯草芽孢杆菌对山药菌落总数的影响... 【目的】预处理山药时,去除表皮和切片会损伤组织,导致微生物侵入和营养流失,加速腐烂。目的是提升鲜切山药的保存质量。【方法】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鲜切山药,并以未处理的山药作为对照,研究冷藏下枯草芽孢杆菌对山药菌落总数的影响。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贮藏期间山药的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结果】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鲜切山药储藏过程中的腐败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结论】明确了微生物拮抗菌对鲜切山药的贮藏保鲜功效,为鲜切山药的微生物拮抗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枯草芽孢杆菌 微生物 拮抗 保鲜 储藏 品质 鲜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和淡水养殖模式下草鱼肌肉营养和风味品质评价
4
作者 喻亚丽 鲁晓蓉 +7 位作者 董立学 周运涛 任治豪 张浪 毛涛 彭婕 伍刚 甘金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0-479,共10页
为探究低盐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肌肉的品质特征,以淡水养殖草鱼(体质量为1.83 kg±0.13 kg)和低盐养殖草鱼(体质量为1.37 kg±0.21 kg)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组草鱼肌肉营养成分(水分、脂肪、蛋白质、氨基酸与脂... 为探究低盐养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肌肉的品质特征,以淡水养殖草鱼(体质量为1.83 kg±0.13 kg)和低盐养殖草鱼(体质量为1.37 kg±0.21 kg)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组草鱼肌肉营养成分(水分、脂肪、蛋白质、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质构特性的差异,并进行了品质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低盐养殖(低盐组)草鱼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必需氨基酸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EPA+DHA含量极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淡水组)草鱼(P<0.01),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辛烯-3-醇对两种养殖模式下草鱼的总体风味贡献最大,低盐组草鱼肌肉中呈异味的1-辛烯-3-醇、辛醛、(E,E)-2,4-癸二烯醛含量显著低于淡水组(P<0.05),具有较好的风味;低盐组草鱼肌肉的硬度和咀嚼性均显著高于淡水组草鱼(P<0.05),具有较好的口感。研究表明,低盐养殖草鱼的营养和风味品质均优于淡水养殖草鱼,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低盐养殖 淡水养殖 营养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远海养殖大黄鱼肌肉品质分析与比较
5
作者 陈志 李水根 +5 位作者 许丽双 周燕华 王松发 刘芸光 蒋奕雄 林位琅 《福建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5-31,共7页
为探究不同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大黄鱼品质差异,以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2号”(DH-2)和“闽投1号”(MT-1)养殖的大黄鱼为对象,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对大黄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深海养殖平... 为探究不同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大黄鱼品质差异,以深远海养殖平台“定海湾2号”(DH-2)和“闽投1号”(MT-1)养殖的大黄鱼为对象,采用国标生化分析方法对大黄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深海养殖平台的大黄鱼肌肉在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上较为一致,但在含量上存在着差异。除粗脂肪外,其余成分含量均表现为DH-2组高于MT-1组。两组大黄鱼肌肉中共检测到16种氨基酸,24种脂肪酸;其中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脂肪酸组成中以棕榈酸(C16∶0)和油酸(C18∶1)含量最高。DHA和EPA含量DH-2组高于MT-1组。根据AAS和CS的评价标准,DH-2组和MT-1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9.55和94.13,根据以上结果与FAO/WHO提倡的相关评价指标,在营养、口感味道等方面,DH-2组相对较优。这可为后续深远海养殖大黄鱼品质提升和高质加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肌肉品质 深远海养殖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饲料投喂方式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丽颖 钟立强 +3 位作者 张世勇 陈校辉 刘洪岩 王明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8,共9页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持续投喂组(A)(即在膨化饲料中持续添加发酵饲料),间隔投喂组即向膨化饲料中按周间隔...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持续投喂组(A)(即在膨化饲料中持续添加发酵饲料),间隔投喂组即向膨化饲料中按周间隔添加发酵饲料(B),对照组仅投喂膨化饲料(C)。实验共持续6个月。实验结束后,对斑点叉尾(鱼回)进行称重,并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斑点叉尾(鱼回)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间隔投喂组斑点叉尾(鱼回)终末体重(FBW)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持续投喂组(P<0.05)。间隔投喂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持续投喂组群落丰富度最低(P>0.05)。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异常球菌门(Deinococcota)是优势细菌门。优势肠道菌属包括未命名的叶绿体科中的一个属(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持续投喂组主要通过N-乙酰-D-半乳糖胺显著上调影响肠道菌群半乳糖和磷酸转移酶系统代谢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间隔投喂组差异代谢产物L-丝氨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调(P<0.05),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肠道菌群硫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继而影响斑点叉尾(鱼回)能量吸收、抗炎症和免疫等能力。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鱼回)发酵饲料投喂方式的探索和健康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鱼回) 发酵饲料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铬过量对罗氏沼虾生长、糖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成钰 于鹏 +6 位作者 张成硕 马晶晶 陈永成 何冲霄 蔡立旺 王凯 李红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6,共11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铬过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糖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吡啶甲酸铬(Cr-Pic)为铬源,配制铬含量分别为0 mg/kg(Cr0)、20 mg/kg(Cr20)、40 mg/kg(Cr40)和50 mg/kg(Cr50)的4种实验饲...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铬过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糖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吡啶甲酸铬(Cr-Pic)为铬源,配制铬含量分别为0 mg/kg(Cr0)、20 mg/kg(Cr20)、40 mg/kg(Cr40)和50 mg/kg(Cr50)的4种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48±0.12)g的罗氏沼虾幼虾,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5尾虾,进行为期28 d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每组取实验虾10尾左右(40 g/L),禁食24 h后开展拥挤胁迫实验。结果表明:(1)与Cr0组相比,铬过量组罗氏沼虾终末体长、终末体质量和成活率(SR)均显著下降,Cr50组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显著降低;拥挤胁迫96 h后,各组累积死亡率随铬含量增加而上升。(2)肝胰腺中糖酵解相关酶活性随铬含量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14 d时Cr40和Cr50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活性均显著低于Cr0组,28 d时Cr50组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显著最低;14 d时,铬过量组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降低;随铬含量增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逐渐下降,28 d时Cr40和Cr50组显著低于Cr0组;肌肉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在14 d时随铬含量增加逐渐升高,但28 d时受到抑制。(3)28 d时,Cr20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Cr40组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下降;Cr50组养殖过程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和GSH-PX活性均显著降低;与Cr0组相比,Cr20和Cr40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chE)随铬含量增加逐渐降低,28 d时铬过量组均显著低于Cr0组。(4)Cr50组14 d时酸性磷酸酶(ACP)和28 d时溶菌酶(LZM)及碱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低于Cr0组。综上所述,饲料中铬过量对罗氏沼虾生长、糖代谢、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生长 糖代谢 氧化应激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路珂 马宝珊 +3 位作者 霍斌 褚志鹏 徐滨 朱祥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4-1102,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营养价值差异。【方法】选取大规格短须裂腹鱼3尾(体重为425.27 g±14.99 g)和小规格短须裂腹鱼15尾(体重为72.63 g±11.31 g)。取背部肌肉(其中小规格...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规格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的营养价值差异。【方法】选取大规格短须裂腹鱼3尾(体重为425.27 g±14.99 g)和小规格短须裂腹鱼15尾(体重为72.63 g±11.31 g)。取背部肌肉(其中小规格短须裂腹鱼随机每5尾混为一个样本),测定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使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采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进行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大规格组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总含量(ΣTAA)、必需氨基酸总含量(ΣEAA)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ΣDAA)显著低于小规格组鱼(P<0.05)。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肌肉蛋白质ΣEAA/ΣTAA的值分别为0.41和0.42,都大于0.4;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的值分别为0.71和0.72,都大于0.6。蛋氨酸+胱氨酸是两种规格短须裂腹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为缬氨酸。小规格组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大规格组鱼(P<0.05),但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EPA+DHA、ω-3、ω-6等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大规格组鱼(P<0.05)。【结论】从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必需氨基酸营养评价、脂肪酸的营养价值等方面来看,小规格短须裂腹鱼的营养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营养成分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投饲策略研究
9
作者 周庆 徐晓莹 +5 位作者 郭赛 许巧情 罗凯 郜卫华 田娟 陈效儒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1,共8页
为探究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两种粒径饲料(2 mm和3 mm),进行4种不同组合,分别为FS1组(3 mm粒径饲料投喂60 d)、FS2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 为探究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两种粒径饲料(2 mm和3 mm),进行4种不同组合,分别为FS1组(3 mm粒径饲料投喂60 d)、FS2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FS3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2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40 d)和FS4组(2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30 d),对克氏原螯虾幼虾(7.73±0.05)g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存活率、肝体比、肥满度和腹部含肉率均无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大值。FS2组和FS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各组间肝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胰蛋白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且在FS2组达到最高水平。不同粒径硬颗粒饲料投饲策略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以及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一粒径组(FS1组)相比,FS3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FS2组和FS4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单一粒径饲料(3 mm)投喂无法满足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需求,适宜饲料粒径组合投喂提高了克氏原螯虾的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促进了生长,降低了饲料系数,其中以2 mm粒径饲料投喂10 d和3 mm粒径饲料投喂50 d的组合投饲策略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饲料粒径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莼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在刺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贾文广 李慧丽 +5 位作者 潘晓静 张洪霞 于贞 李蕊 邢荣莲 陈丽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为优化石莼(Ulva lactuca)发酵饲料工艺并探索石莼发酵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性能的影响,选取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作为发酵剂,以发酵产物中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和多肽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 为优化石莼(Ulva lactuca)发酵饲料工艺并探索石莼发酵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消化性能的影响,选取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作为发酵剂,以发酵产物中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和多肽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法对石莼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比较石莼发酵饲料、石莼未发酵干粉饲料和商品饲料对刺参生长性能、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莼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3℃、接种菌量4.4×10^(6)CFU/g、含水率50%,此条件下发酵7 d,产物中游离氨基酸由3.6 mg/g增加到45.0 mg/g,多肽含量由30.1 mg/g增加到96.0 mg/g,还原糖含量由1.3 mg/g增加到20.8 mg/g;用3组饲料投喂刺参30 d后发现,刺参对3组饲料的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石莼发酵饲料组饲料转化率及消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饲料组(P<0.05),刺参增重率与商品饲料组相差不大(P>0.05),但显著高于石莼未发酵干粉饲料组(P<0.05)。研究表明,石莼发酵饲料可替代商品饲料,不仅能提高刺参增重率、消化酶活性,同时也为刺参饲料的配制提供了广泛的原料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莼 发酵饲料 工艺优化 刺参养殖 生长性能 消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冬灌方式对紫花苜蓿次年生长及土壤水热的影响
11
作者 刘晋 郑和祥 +2 位作者 邬佳宾 王国帅 何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灌水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翌年紫花苜蓿返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宜于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高产的灌溉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未冬灌小区作为对照(CK),设置地下滴灌(DI)和畦灌(BI)2种灌溉方式,... 为探寻干旱半干旱地区冬季灌水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翌年紫花苜蓿返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而提出适宜于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高产的灌溉方式,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未冬灌小区作为对照(CK),设置地下滴灌(DI)和畦灌(BI)2种灌溉方式,灌水定额设置为30 mm,共3个试验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试验小区。结果表明冬灌对次年紫花苜蓿返青时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层温度均有一定影响,地下滴灌和畦灌,均能提高紫花苜蓿返青前的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壤温度、改善紫花苜蓿的越冬环境、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冬灌后次年紫花苜蓿返青率较未冬灌处理小区高13.77%,且滴灌处理条件下返青率最高,有利于后期紫花苜蓿产量的提高。地下滴灌冬灌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第1茬产量最高,鲜草产量为31020 kg/hm^(2),干草产量为6150 kg/hm^(2),相对未冬灌处理分别增产23.32%、21.67%。综合考虑地下滴灌条件下冬灌对次年紫花苜蓿生长及土壤水热的影响,建议伊金霍洛旗地区紫花苜蓿在越冬期进行地下滴灌条件下的冬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冬灌 灌溉方式 地下滴灌 土壤水热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粘合剂对刺参循环水养殖水质、生长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2
作者 周宜敬 宋晨雨 +3 位作者 杜凌翔 李贤 董登攀 宋协法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6,共13页
为探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饲料粘合剂对系统水质及刺参生长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设置了无粘合剂添加的对照组(D1)和分别添加5%红薯淀粉(D2)、黄原胶(D3)、瓜尔胶(D4)、卡拉胶(D5)的4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 为探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不同饲料粘合剂对系统水质及刺参生长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设置了无粘合剂添加的对照组(D1)和分别添加5%红薯淀粉(D2)、黄原胶(D3)、瓜尔胶(D4)、卡拉胶(D5)的4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采用(20.0±5.0)g规格的刺参,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42 d,测定养殖水质、刺参体质量和肠道微生物组成,并运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刺参肠道微生物进行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冗余分析和典型关联分析对水质与肠道微生物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粘合剂的添加对水质有优化作用,其中瓜尔胶组水质最佳;红薯淀粉和瓜尔胶组的刺参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刺参出皮率较高。刺参肠道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优势菌科为弧菌科、红杆菌科等。红薯淀粉组的刺参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且肠道中黄杆菌科等有益菌丰度升高。水质与刺参肠道微生物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科水平上,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与弧菌科、希瓦氏菌科呈正相关,与黄杆菌科、肠杆菌科呈负相关。研究表明:综合考虑水质、刺参生长及肠道微生物情况,在刺参饲料中选择红薯淀粉或瓜尔胶作为粘合剂,更有利于刺参的健康养殖及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良好水质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饲料 粘合剂 循环水养殖 水质 生长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温带草地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秦绍尉 张静 +4 位作者 王伊乐 许宇航 周春菡 陈科宇 纪宝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1,共9页
【目的】探究天然草原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与紫花苜蓿幼苗之间的互惠共生机制,为筛选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生长的乡土优质菌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内蒙古温带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AMF群落作为接种剂,同时设置不含有AMF的微生物... 【目的】探究天然草原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与紫花苜蓿幼苗之间的互惠共生机制,为筛选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生长的乡土优质菌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内蒙古温带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AMF群落作为接种剂,同时设置不含有AMF的微生物滤液作为对照,分别对两种紫花苜蓿品种(北林201和中苜1号)进行接种。通过分析AMF群落与紫花苜蓿的互惠共生关系及其对植物幼苗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评估天然草原AMF群落与紫花苜蓿幼苗的共生效应。【结果】(1)不同草地类型AMF群落组成和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均能与不同品种的紫花苜蓿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球囊霉属和近明球囊霉属是所有接种处理根系统中的优势菌属。(2)与不接种相比,AMF群落接种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和植物体内磷含量,但显著降低植物体内氮含量,尤其是在接种典型草原AMF群落后,紫花苜蓿的氮吸收效应表现为显著负效应,导致植物氮磷比显著降低(P<0.05);北林201紫花苜蓿接种后的菌根生长响应、磷吸收效应和氮吸收效应均显著优于中苜1号的接种效应。(3)北林201接种后的磷吸收效应与根内AMF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中苜1号的磷吸收效应则与AMF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系(P<0.05),意味着多样化的AMF群落可能更有利于北林201对磷的吸收。【结论】天然草原AMF群落能够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磷元素吸收,但是这种生态功能受到紫花苜蓿品种特征的影响,AMF群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生态功能的差异性。因此,在选择乡土AMF菌剂进行接种时,需要考虑紫花苜蓿品种与AMF群落之间的匹配性,以实现最佳的生产价值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紫花苜蓿 菌根效应 草地微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配合饲料营养参数及配制技术 被引量:12
14
作者 廖朝兴 雍文岳 文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草鱼 配合饲料 营养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图们雅罗鱼生长指标和鱼体成分的影响
15
作者 高娜 张家松 +2 位作者 赵全东 张莹 高春山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3,共5页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图们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tumensis)生长指标和鱼体主要体成分的影响。试验将630尾初始体重为(3.37±0.07)g的图们雅罗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各组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图们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tumensis)生长指标和鱼体主要体成分的影响。试验将630尾初始体重为(3.37±0.07)g的图们雅罗鱼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各组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12%(P1)、33.21%(P2)、36.17%(P3)、39.64%(P4)、42.19%(P5)、45.37%(P6),进行8周的网箱养殖生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图们雅罗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有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鱼体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与高蛋白质水平组相比,低蛋白质水平组鱼体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依据生长和体成分指标,用回归曲线拟合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综合评价,图们雅罗鱼蛋白质需求量为38.07%~3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们雅罗鱼 饲料 蛋白质水平 生长指标 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人工开口饵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祁洪芳 史建全 +3 位作者 杨建新 惠金莉 毛月风 王东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人工开口饵料 配方 筛选 裸鲤 苗种培育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对虾微粒饲料的营养分析及养殖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滕瑜 王彩理 +1 位作者 乔向英 朱伯清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66-70,共5页
采用凯氏定氮、索氏抽提等常规分析方法对两种虾片的营养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虾片的氨基酸、脂肪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适当。新研制的微颗粒饲料———卤虫虾片与国外成型产品日本... 采用凯氏定氮、索氏抽提等常规分析方法对两种虾片的营养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两种虾片的氨基酸、脂肪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常规营养成分含量适当。新研制的微颗粒饲料———卤虫虾片与国外成型产品日本海宝虾片相比 ,卤虫虾片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较高 ,卤虫虾片的必需脂肪酸特别是EPA和DHA较高 ,这为卤虫虾片的喂养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随后进行的南美白对虾的饲喂试验中 ,其成活率明显高于日本海宝虾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虫虾片 海宝虾片 必需氨基酸 必需脂肪酸 成活率 南美白对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异育银鲫生长及机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嫔 倪红玉 周岩民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5-58,共4页
研究了耐高温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鱼体成分和机体磷含量的影响。对照组投喂不加植酸酶的基础日粮,试验1、2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用1 000U/kg植酸酶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0.3和0.6个百分点的磷酸二氢钙。结果表明:与对... 研究了耐高温植酸酶替代磷酸二氢钙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鱼体成分和机体磷含量的影响。对照组投喂不加植酸酶的基础日粮,试验1、2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用1 000U/kg植酸酶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0.3和0.6个百分点的磷酸二氢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1组鱼增重率提高了3.28%(P>0.05),试验2组异育银鲫的肥满度显著提高(P<0.05),对肝体比和脏体比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耐高温植酸酶使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对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磷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而试验1组血浆中磷的含量降低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耐高温植酸酶 生长性能 鱼体成分 机体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桑枝生物炭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19
作者 李金鸿 李翔 +7 位作者 陈冰 曾志华 彭凯 黄文 曹俊明 韦木莲 赖明建 蔡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8,共8页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桑枝生物炭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随机选取480尾初始体质量为(3.31±0.01)g的大口黑鲈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42 d饲养期中分别投...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桑枝生物炭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本实验随机选取480尾初始体质量为(3.31±0.01)g的大口黑鲈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42 d饲养期中分别投喂添加桑枝生物炭0、10、20和40 g/kg的实验饲料,养殖结束后统计各组总重及总尾数,计算成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性能,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清、肝脏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桑枝生物炭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粗脂肪含量随着桑枝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呈显著下降趋势。桑枝生物炭组大口黑鲈血清尿素、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降低。大口黑鲈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先升后降趋势,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随桑枝生物炭的添加而显著下降。各桑枝生物炭添加组肝脏T-AOC和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桑枝生物炭添加组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20 g/kg组肝脏MDA含量最低。20 g/kg组血清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增加。综合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评价,大口黑鲈饲料中的桑枝生物炭添加水平为10~20 g/kg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生物炭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对鲫生长影响的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兴华 陈鹏飞 +2 位作者 龚承军 蒲仕万 陈应华 《渔业现代化》 2000年第1期11-13,共3页
本试验分为A、B、C、D四个组和一个对照组E.复合酶添加比例依次为0.05%、0.1%、0.2%、0.3%.对照组不添加.对鲫鱼进行养殖对比试验.通过37天的饲养结果表明:鱼平均体长增长率较对照组依次高出8.0%、7... 本试验分为A、B、C、D四个组和一个对照组E.复合酶添加比例依次为0.05%、0.1%、0.2%、0.3%.对照组不添加.对鲫鱼进行养殖对比试验.通过37天的饲养结果表明:鱼平均体长增长率较对照组依次高出8.0%、7.6%、17.3%、9.0%.平均体重增重率依次高出 9.5%、11.0%、21.0%、9.0%。本试验条件下复合酶的最适添加比例为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酶 鲫鱼 体长 体重 饲料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