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增殖放流现状、问题及建议
1
作者 程睿 张东亚 +3 位作者 杨洋 秦天龙 俞伏虎 张志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8,共10页
为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保护鱼类,针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当前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①人工繁育技术不成熟;②放流... 为更好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保护鱼类,针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淡水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和增殖放流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当前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①人工繁育技术不成熟;②放流物种不合理,破坏生态平衡;③不科学增殖放流影响种群遗传质量;④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不到位。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①加强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构建放流技术支撑体系;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正确引导放流实践;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学性;④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科学确定放流种类及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保护淡水鱼类 人工繁育 人工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唇鱼属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
作者 刘兰苑 郑鹏 +5 位作者 周江伟 陈锭娴 王凯丰 林胜跃 李强 桂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采用PCR和DNA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5种光唇鱼属鱼类样本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基因组进行测序、MEGA 11.0软件对已有光唇鱼属14条mtDNA D-loop基因序列和碱基构成进行分析、双参数法计算控制区序列的遗传距离、邻接法(NJ)构建系统... 采用PCR和DNA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5种光唇鱼属鱼类样本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基因组进行测序、MEGA 11.0软件对已有光唇鱼属14条mtDNA D-loop基因序列和碱基构成进行分析、双参数法计算控制区序列的遗传距离、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此了解光唇鱼属鱼类mtDNA D-loop结构及其系统发育。结果表明:研究所用的引物对5种光唇鱼mtDNA D-loop序列PCR扩增均可获得相应的序列;光唇鱼属14条mtDNA D-loop基因序列长度在931~941 bp之间,碱基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4.5%、32.0%、20.8%、12.7%,A+T平均含量为66.5%、C+G平均含量为33.5%;14个各物种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处于0.022~0.165之间,均大于0.020,可以认为是有效种;光唇鱼属鱼类系统发育树表明,云南光唇鱼和宽口光唇鱼组成了支系Ⅱ、其余十二种光唇鱼组成了支系Ⅰ,在Ⅰ支系中又可分为A和B两个姐妹群,A群包含了北江光唇鱼、厚刺光唇鱼、窄条光唇鱼、武夷光唇鱼、台湾光唇鱼和虹彩光唇鱼,B群包含侧条光唇鱼、半刺光唇鱼、吉首光唇鱼、温州光唇鱼、薄颌光唇鱼和光唇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控制区 结构 光唇鱼属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志技术在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廖中华 陈学艳 +3 位作者 郝永峰 尹丹 田沛 曾圣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增殖放流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是国内外在渔业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领域采用的普遍方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增殖放流工作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助于掌握放流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指导增殖放流工作。标志技术... 增殖放流作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是国内外在渔业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修复领域采用的普遍方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增殖放流工作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助于掌握放流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指导增殖放流工作。标志技术是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的主要方法,对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标志技术在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旨在为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技术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螺综合养殖模式对养殖对象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4
作者 贺加贝 赵晓伟 +3 位作者 杨陆飞 汲生磊 赵运星 赵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796,共9页
为提升中国北方浅海贝类养殖效率,在室外池塘利用鲍鱼养殖笼开展了香螺(Neptunea cumingii)与5种贝类综合养殖模式探索,通过分析增重率、存活率和捕食率等参数,评估双壳贝类+香螺综合养殖模式下香螺对双壳贝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以及养殖... 为提升中国北方浅海贝类养殖效率,在室外池塘利用鲍鱼养殖笼开展了香螺(Neptunea cumingii)与5种贝类综合养殖模式探索,通过分析增重率、存活率和捕食率等参数,评估双壳贝类+香螺综合养殖模式下香螺对双壳贝类摄食的影响因素,以及养殖对象生长及存活状况;另外,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分析了自然状态下香螺胃含物的组成。结果表明:香螺(体质量为19.71 g±4.36 g)对不同规格双壳贝类捕食率均较低(0.00%~2.50%±5.78%),对同种贝类大、小规格捕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多种贝类混合,高、低密度香螺组均仅捕食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且捕食率较低,分别为2.50%±6.83%和0.63%±2.50%,且与同组其他贝类捕食率间无显著性差异;低温条件下,香螺对双壳贝类捕食率偏高(4.64%±10.36%),且与高温条件下捕食率有显著性差异;与不同贝类开展综合养殖,香螺均未见死亡,月增重率范围为16.83%±2.76%~22.85%±5.34%,不同综合养殖模式下香螺增重率无显著性差异;高、低密度香螺与双壳贝类综合养殖,增重率分别为19.28%±0.62%和18.37%±1.79%,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摄食状态香螺月增重率为21.12%±14.12%,但与未摄食状态香螺组增重率(18.73%±3.63%)无显著性差异;同种双壳贝类在综合养殖模式和单独养殖模式下,湿质量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自然条件下,香螺食物组成复杂,囊括哺乳纲、有胚植物纲、辅鳍鱼纲和酵母纲等14纲多种来源;研究发现,双壳贝类+香螺的综合养殖模式中,双壳贝类活力是香螺摄食与否最重要的选择条件,双壳贝类规格及种类对香螺摄食选择优先度较低,这一特性使得贝螺综合养殖具备生态防病能力;综合养殖模式下,不摄食双壳贝类情况下,香螺生长能量来源可能主要为海洋沉积物及附着生物。研究表明,综合养殖模式对香螺和双壳贝类生长及存活均无明显影响,且香螺生长速度较快,具备成为主养对象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螺 双壳贝类 综合养殖 贝类养殖 贝螺混养 IM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犹江水库鲢鳙生态增殖区与禁捕区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差异的研究
5
作者 巫曦雅 龚海波 +6 位作者 易霈霈 傅雪军 余进祥 余智杰 孟子豪 黄滨 王淑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3,共11页
为探明鲢鳙增殖对上犹江水库食物网结构的调控,2022年5月-2023年2月对上犹江水库生态增殖区(崇义段)和禁捕区(上犹段)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依据主要消费者及饵料生物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 C、δ^(15) N),利用SIBER和MixSIAR模... 为探明鲢鳙增殖对上犹江水库食物网结构的调控,2022年5月-2023年2月对上犹江水库生态增殖区(崇义段)和禁捕区(上犹段)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依据主要消费者及饵料生物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 C、δ^(15) N),利用SIBER和MixSIAR模型分析两个区域渔获物群落营养结构差异,并初步构建食物网。结果显示:生态增殖区和禁捕区的主要渔获物δ^(13) C值范围分别为-28.40‰~-22.13‰和-32.03‰~-17.36‰;δ^(15) N值范围分别为7.83‰~14.68‰和6.34‰~16.41‰;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28~4.25和1.97~3.74,其中,生态增殖区和禁捕区营养级最高的鱼类均为肉食性鱼类鳡,营养级最低的鱼类分别为细鳞斜颌鲴和黄尾鲴;与禁捕区相比,生态增殖区鱼类摄食的食物资源更丰富、所占的生态位更宽,但群落营养结构各项指标,包括NR、CR、TA、CD、NND和SDNND均低于禁捕区。湿地植物为生态增殖区的主要碳源,而浮游植物为禁捕区的主要碳源。本研究揭示了禁捕区和生态增殖区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差异,为后续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生态放养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鳙 营养结构 增殖放流 禁捕 上犹江水库 稳定同位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养殖条件下香螺生殖系统组织学观察及生殖细胞特征
6
作者 贺加贝 王涵 +3 位作者 赵延宁 李峰 杨陆飞 赵强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9,共8页
为探明香螺(Neptunea cumingii)雌、雄生殖系统发育规律及特征,以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人工养殖的香螺(体质量为58.09 g±10.70 g)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其性腺发育及生殖细胞发生进行连续观察,并研究了水温对性腺... 为探明香螺(Neptunea cumingii)雌、雄生殖系统发育规律及特征,以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人工养殖的香螺(体质量为58.09 g±10.70 g)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其性腺发育及生殖细胞发生进行连续观察,并研究了水温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螺为雌、雄异体,本次采样性别比为2.45∶1,偏离期望值;雄性生殖系统由交接口、交接器、贮精囊、输精管和精巢5部分组成,精子在精巢的精小叶内形成,雌性生殖系统由产卵器、囊腺体、受精囊、输卵管和卵巢5部分组成,卵细胞在卵巢滤泡中发生;雌、雄性腺发育均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与排放期和退化期4个阶段;精子发生经过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5个阶段,卵子发生经过卵原细胞、小生长期卵母细胞、大生长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4个阶段;在同一个体中,香螺雄性不同生殖细胞具有分批成熟、排放的特点,但雌性生殖细胞成熟、排放较为同步。研究表明,香螺雌、雄性腺均在水温较低的时期进入快速发育阶段,雄性较雌性早成熟1~4个月,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同性个体间性腺发育阶段较为接近,产卵期集中在5—6月份,具备人工规模化苗种繁育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螺 繁殖生物学 性腺发育 生殖细胞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河口水利枢纽建成初期鱼类增殖放流监测效果评估研究
7
作者 李南 李磊 +1 位作者 李雄 韩登峰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9期8-12,共5页
为全面了解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连续两年对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调查评估。调查结果表明:水生环境随着鱼类种群数量上升有所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饵料生物物种和数量呈上升趋势,能够满足鱼类正常... 为全面了解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连续两年对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利枢纽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调查评估。调查结果表明:水生环境随着鱼类种群数量上升有所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饵料生物物种和数量呈上升趋势,能够满足鱼类正常的摄食需求;增殖放流后,水域放流鱼类资源量明显恢复,渔获物占比上升;目前仍有部分放流品种未能捕捞到,建议在后期的增殖放流活动中,适当扩大鱼类增殖群体的品种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增殖放流 群落多样性 效果监测 三河口水利枢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宏 陈丕茂 +1 位作者 章守宇 贾晓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21,共4页
分析了建设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并以广东省汕头市人工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情况为例,分析建礁前后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 分析了建设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并以广东省汕头市人工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情况为例,分析建礁前后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明显提高、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增殖效果。并对我国工人鱼礁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渔业资源 增殖 汕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鲤基于微卫星标记和形态指标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董在杰 刘念 +4 位作者 朱文彬 傅建军 王兰梅 李建光 杨兴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为探究清水江鲤(Cyprinus carpio)种质资源现状,基于分子标记和形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清水江鲤群体呈现较高遗传多态性水平,12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_a)、有效等位基因数(N_e)、表观杂合度(H_o)、期望杂合度(H_e)和多态... 为探究清水江鲤(Cyprinus carpio)种质资源现状,基于分子标记和形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清水江鲤群体呈现较高遗传多态性水平,12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_a)、有效等位基因数(N_e)、表观杂合度(H_o)、期望杂合度(H_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值分别为10、8.37、0.54、0.86和0.84。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推测实验个体来源于3个理论种群,并将来源概率>70%的个体分成3个区组,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分析,发现区组间达到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F_(ST)>0.05,P<0.01);区组间Nei’s遗传距离为0.473~0.546,区组间个体遗传结构相对独立。基于形态学指标,研究发现个体间存在较大形态差异,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38.0%);区组间在背鳍硬棘数、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和尾柄长/体长等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此外,基于形态学数据的欧式距离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相符。结果表明,清水江鲤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群体内存在显著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鲤 微卫星标记 形态指标 遗传变异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伟 林群 +2 位作者 王俊 孙坚强 陈瑞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崂山湾 自然群体 放流群体 回捕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中南部主要鱼种的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53
11
作者 于振海 金显仕 李显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06年黄海中南部4个季度月(1、4、8、10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时空生态位宽度、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以期对该海域主要鱼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2006年黄海中南部4个季度月(1、4、8、10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时空生态位宽度、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以期对该海域主要鱼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总共有鱼类57种,其中冬季39种,春季42种,夏季31种,秋季40种。4个航次共有相同鱼种22种,隶属于14科20属。时空生态位宽度值大于1的10个鱼种从大到小依次为黄鱼安鱼康Lophius litulon、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小带鱼Trichiurus muticus、虻鲉Erisphex pottii、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白姑鱼Argyrosomusargentatu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这10种主要鱼类的生物量变动在黄海中南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是递增的。细纹狮子鱼与星康吉鳗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小带鱼与星康吉鳗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小。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是黄鱼安鱼康,而IRI值最大的是鳀鱼,通过二者计算所得到主要鱼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排序不同。作者认为,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鱼类生物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均匀度和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中南部 时空生态位宽度 时空生态位重叠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鱼类增殖放流初报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挺兵 刘海平 +3 位作者 李学梅 王旭歌 陈亮 杨德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39,共6页
西藏土著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并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近年来,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渔业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是恢复当地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西藏鱼类增殖放流概... 西藏土著鱼类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并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近年来,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渔业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是恢复当地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西藏鱼类增殖放流概况、苗种来源、放流实施、效果评估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基础研究不足、苗种来源不稳定、缺乏技术规范、效果评估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增殖放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建立西藏鱼类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技术规范、重视放流后的管理与评估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土著鱼类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标记回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2 位作者 方舟 刘必林 高春霞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1-569,共9页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500~4500g和85.0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200—500g和78.43%;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00~280g和88.89%,雄性为160—220g和88.24%。印度洋海域个体生长指数小于3,其它地区均大于3。印度洋海域的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46.5%,在胴长为320mm已经开始出现性成熟个体;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63.24%,在胴长为200mm时已经出现了性成熟个体;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10.1%,胴长160mm已经有性成熟个体,雄性为65.68%。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2.74mm;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96.40mm;中西太平洋雌性个体为213.80mm,雄性个体为146.95mm。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海域的鸢乌贼均为混合群体,印度洋海域主要为大型群,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为中型群,也有一定量的小型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印度洋西北部 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璐 林琳 +3 位作者 李纯厚 刘永 徐姗楠 周一兵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3-137,143,共6页
增殖放流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放流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改进放流技术,使放流效果不断改善。从增殖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3个方面对国内外海... 增殖放流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放流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改进放流技术,使放流效果不断改善。从增殖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3个方面对国内外海洋渔业生物放流效果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论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可以为放流效果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放流 增殖效果 生态效果 社会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和人工选育全蓝型七彩神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5
作者 吉钰 陈再忠 +1 位作者 温彬 高建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65-78,共14页
【目的】研究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野生型和两种人工选育蓝色群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获得与体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组区域及位点,同时为七彩神仙鱼分类系统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对9尾野生型(... 【目的】研究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野生型和两种人工选育蓝色群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获得与体色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组区域及位点,同时为七彩神仙鱼分类系统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对9尾野生型(WF)、8尾全蓝型(BF)和10尾白化蓝型(ABF)七彩神仙鱼个体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计算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标,分析群体遗传结构,进行群体间的选择消除分析。考虑SNP注释和突变率,结合PCR和Sanger测序,验证候选SNP。【结果】在3个七彩神仙鱼群体中共鉴定出1360293个SNP,PIC、Pi、Ho、He表明,野生型、全蓝型和白化蓝型的遗传多样性递减,选育群体的杂合度很低。系统发育进化树、群体结构分析和多态性位点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3个群体之间相互独立,且群体内部聚集明显。连锁不平衡衰减分析结果表明,白化蓝型群体承受着巨大的选择压力,其次是全蓝型群体。基于群体分化指数F_(ST)和Pi进行选择消除分析,结果表明,全蓝型群体的第3、12、13、18、20号染色体和白化蓝型群体的第1、16、18、19号染色体的较大区域内存在强烈的选择信号。在全蓝型群体和白化蓝型群体中分别鉴定出13个和9个候选SNP。【结论】3个七彩神仙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关系显示出与人工选育进程的一致性。USP43、FGFR2、DENND4、MLL1基因可能与七彩神仙鱼体色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彩神仙鱼 群体遗传学 遗传多样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选择消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夏陆军 周青松 +6 位作者 俞存根 宋伟华 郑基 毕耜瑶 谢旭 李德伟 叶深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5,共8页
为研究乐清湾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和渔业资源现状,对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种类数、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鱼类49种,隶属于10目26科39属。结果显示,春季物种数较秋季少,春季在瓯江口水域物种明显较少,... 为研究乐清湾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趋势和渔业资源现状,对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种类数、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共鉴定出鱼类49种,隶属于10目26科39属。结果显示,春季物种数较秋季少,春季在瓯江口水域物种明显较少,秋季物种数空间分布大致为东西走向;春季种类重量多样性低于秋季,但尾数多样性高于秋季,鱼类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乐清湾口海域的鱼类种类类型以近岸河口性鱼类为主,且大多为广温、广盐性种类;该海域位于河口,受瓯江径流影响较大;受地理位置和水文环境影响,该海域暖水性种类较多;种类数平面分布特征主要是春季受瓯江径流淡水水团影响,而秋季受交汇水团影响,物种丰富;两季鱼类多样性不同,是因为鱼类个体大小、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乐清湾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角质颚外部形态学的柔鱼种群判别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芃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根据2012年5~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153°E^180°E,39°N^45°N)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样本,对柔鱼的两个群体(秋生群和冬春生群)的胴长(ML)、质量(BW)、角质颚等形态参数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角质颚形态参数对... 根据2012年5~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153°E^180°E,39°N^45°N)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样本,对柔鱼的两个群体(秋生群和冬春生群)的胴长(ML)、质量(BW)、角质颚等形态参数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角质颚形态参数对2个群体进行判别。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胴长和质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秋生群体柔鱼的角质颚所有形态参数均小于冬春生群体的均值;均数差异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上脊突长/胴长(UCL/ML)、上喙长/胴长(URL/ML)、上喙宽/胴长(URW/ML)、上侧壁长/胴长(ULWL/ML)、上翼长/胴长(UWL/ML)、下喙长/胴长(LRW/ML)、下喙宽/胴长(LRW/ML)、下侧壁长/胴长(LLWL/ML)和下翼长/胴长(LWL/ML)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冬春生群雌、雄个体只在下脊突长/胴长(LHL/ML)上差异显著(P<0.05),而秋生群雌雄个体在上脊突长/胴长(UHL/ML)、UCL/ML、ULWL/ML、UWL/ML、LHL/ML和LWL/ML上差异显著(P<0.05)。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种群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为90.9%,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的判别函数正确率为76.9%。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对两种群雌、雄个体建立判别函数,冬春生群的判别正确率为55.1%,秋生群为70.5%。研究认为,冬春生群和秋生群在角质颚上差异明显,可利用判别分析对两者进行有效的划分,但是进一步的种群划分需要考虑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种群 判别分析 角质颚 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标记的长江中游草鱼亲本增殖放流的遗传效果评估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树华 陈大庆 +2 位作者 段辛斌 刘绍平 汪登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5-50,共6页
为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亲本增殖放流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对2011和2012年在长江中游增殖放流的4个草鱼亲本群体和当年草鱼早期资源调查的2个野生群体共182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和Cytb基因片段进行遗传... 为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亲本增殖放流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对2011和2012年在长江中游增殖放流的4个草鱼亲本群体和当年草鱼早期资源调查的2个野生群体共182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和Cytb基因片段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发现,在2 046 bp的DNA片段中共发现65个多态位点,22个简约信息位点,定义了39个单倍型,群体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72,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 00,表明六个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且群体间无差异。群体间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FST=0.010 12,P>0.05,差异不显著,表明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混合群体的鉴定分析表明,两个野生群体在混合群体内的比例分别为48.914 5%和27.054 5%。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增殖放流草鱼亲本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没有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增殖放流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线粒体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经济鱼类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军红 姜伟 +3 位作者 唐锡良 黄涛 陈磊 高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103,共4页
2010—2012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湖北省水产局等单位在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实施了鲢、鳙、草鱼等鱼类的增殖放流,并标记了部分放流苗种进行了放流效果评价。三年放流规模分别为103.49万、125万、130万尾,标记放流鱼类总计为4... 2010—2012年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湖北省水产局等单位在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实施了鲢、鳙、草鱼等鱼类的增殖放流,并标记了部分放流苗种进行了放流效果评价。三年放流规模分别为103.49万、125万、130万尾,标记放流鱼类总计为4.66万尾,标记回捕率分别是0.046 5%、0、0.011 4%。通过监测及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每年100万-125万尾的放流规模对鱼类增殖具有一定的效果,2010—2012年7—8月家鱼渔获物的产量分别约为3.0 kg/(船·d)、7.3 kg/(船·d)、4.3 kg/(船·d),较放流前有所提高。同步网箱散养放流家鱼试验的成活率在2010—2012年分别为5%、64%、81%,3年中放流家鱼平均体重最低增加到约1.8倍,最高增加到约7.9倍,说明放流对增加两坝间水域鱼类资源量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葛洲坝江段 经济鱼类 增殖放流 标记放流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志 乔晔 +2 位作者 张轶超 朱迪 常剑波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5,共6页
根据葛洲坝(1998~2007年)、重庆(2006~2007年)和合江江段(1998~2005年)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分析和探讨了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 根据葛洲坝(1998~2007年)、重庆(2006~2007年)和合江江段(1998~2005年)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分析和探讨了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3个江段各年间的圆口铜鱼开发率和捕捞死亡系数均远远大于相应年份最大允许的开发率和捕捞标准的基准尺度F0.1,3个江段的圆口铜鱼资源均处于严重过度捕捞状况;2)葛洲坝江段圆口铜鱼的最适开捕年龄为4龄(体长330mm),重庆和合江江段圆口铜鱼的开捕年龄应至少为5龄(体长375mm)。为保护圆口铜鱼的资源,建议葛洲坝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网目(2a)应大于75mm为宜,重庆和合江江段的网目(2a)应不小于90mm且同时需要控制各种渔具的日均作业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圆口铜鱼 种群死亡 开发率 捕捞标准参考点 物种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