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环境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影响的GIS时空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唐峰华 崔雪森 +4 位作者 杨胜龙 周为峰 程田飞 吴祖立 张衡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6,共9页
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 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量分布在10°N^10°S、140°E^180°E,中心渔场经度重心集中在150°E^165°E,大体走向是由西向东;纬度重心在1°N^3°S,呈现先南后北的走向。渔场主要适温在28~32℃,最适海表温度为29~31℃,次表层50 m,适温为26.84~29.47℃,100 m适温为24.71~28.57℃,温跃层上界深度在54.09~121.49 m,对应的海水温度为27.10~29.18℃;主要渔获产量集中在叶绿素质量浓度0.02~0.35 mg·m-3内,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4~0.18mg·m-3时渔获产量出现频次最高,为渔场的最适叶绿素质量浓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金枪鱼围网 渔场重心 海表温度 次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的黄鳍金枪鱼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少琴 许柳雄 +3 位作者 朱国平 王学昉 唐浩 周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308,共6页
基于1998—2007年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高度等环境数据,应用GAM模型对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逐步回归分析了CPUE与各因... 基于1998—2007年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围网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叶绿素a浓度、海表温度和海面高度等环境数据,应用GAM模型对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逐步回归分析了CPUE与各因子的差异显著性,然后利用渔业地理信息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对标准化后的黄鳍金枪鱼CPUE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时空因子(年份、月份、经度和纬度)和环境因子(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黄鳍金枪鱼CPUE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纬度对CPUE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经度、叶绿素a、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年份和月份;1998—2007年,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年均CPUE最大值(2.43 t/d)出现在1999年,月均最大值(2.36 t/d)出现在10月份,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较高的海域出现在10°S、155°W,5°S、155°W^170°W,5°S、140°E^175°E和5°N、165°E^170°E四点连线之内;黄鳍金枪鱼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分别为叶绿素a浓度0.152~0.168 mg/m3、海表温度28.45~28.84℃、海面高度为70.00~77.0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中西太平洋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调查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朱国平 冯春雷 +7 位作者 吴强 陈雪忠 赵宪勇 许柳雄 陈新军 黄洪亮 夏辉 孙坚强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8-373,共6页
根据2010年1月~2月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周围水域开展的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表温、水深、拖速和拖曳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开始捕捞至结束捕捞的表温相差... 根据2010年1月~2月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周围水域开展的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期间收集的数据,对南极磷虾CPUE指数变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表温、水深、拖速和拖曳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开始捕捞至结束捕捞的表温相差较小时,平均CPUE相对较高(〉250 kg/min);(2)起放网表温在0.5~1.0℃和1.0~1.5℃时,平均CPUE均较高(〉250 kg/min);(3)当海底平均深度大于2 000 m时,CPUE均最低(〈100 kg/min);(4)随着拖速和拖曳深度的增加,平均CPUE逐渐减小,当拖速小于2.5 kn及拖曳水深小于25 m时,平均CPUE达到最大,分别为364.46 kg/min和347.59 kg/min。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南极磷虾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海上生产提供指导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拖网调查 CPUE指数变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2013渔季CCAMLR 48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时空分布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显森 张吉昌 +9 位作者 赵宪勇 左涛 朱建成 王新良 徐国栋 孟涛 徐玉成 张鹏 应一平 孙珊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共9页
根据2013年1–9月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荣海"轮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3n mile/h拖曳获得的产量作为CPUE指标,对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月的月均CPUE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各渔区中平均CPU... 根据2013年1–9月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荣海"轮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3n mile/h拖曳获得的产量作为CPUE指标,对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月的月均CPUE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各渔区中平均CPUE值以48.1区最高,为(25.12±31.04)t/h;48.3区最低,为(11.49±12.06)t/h;CPUE值的波动幅度48.1区大于48.2和48.3区。48.1区的南极磷虾群主要分布于0–100 m水层,CPUE值以25–50 m水层为最高;48.2区虾群主要分布于50–150 m水层,CPUE值以100–150 m水层最高;48.3区虾群主要分布于100–250 m水层,CPUE值以200–250 m水层最高。海底深度<500 m的近岸海域是磷虾主要集群分布区和商业捕捞渔场,以水深<250 m的浅水区渔场虾群密度最大,平均CPUE值为(17.54±35.26)t/h,水深250–1500 m的深水区渔场平均CPUE值变化较小,在12.0–14.0 t/h之间波动,但水深>1500 m时,平均CPUE值降到(9.62±9.54)t/h。作业渔场的表温SST主要集中在-1–2℃,当SST为-1–0℃时,平均CPUE值最高。探捕调查发现了5个主要的磷虾集群,集群时间可达30 d以上,但集群密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调查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商业捕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拖网调查 CPUE指数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鲣鱼丰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被引量:18
5
作者 胡奎伟 朱国平 +1 位作者 王学昉 许柳雄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7-422,共6页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金枪鱼围网的主要海域,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金枪鱼围网的主要作业对象。本研究利用1983~2007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数据,结合海洋表层温度(SST)数据,分析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丰度在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983~2002年,各年平均CPUE在时间序列上呈一定的上升趋势,1983~2002年,平均SST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平均CPUE和平均SST无显著相关性;2003~2007年,平均CPUE和平均SST均呈较大幅度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从空间位置分析,鲣鱼资源量集中出现在SST为28~30℃之间的海域,在5°N和10°S附近海域CPUE反映的总体资源量较高,而在0°和5°S的资源量较低。鲣鱼资源量较大区域分布在冷暖水团交汇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太平洋 鲣鱼 金枪鱼围网 海洋表面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秋冬季利文斯顿岛南极磷虾渔业CPUE指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6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4 位作者 孟涛 赵勇 徐怡瑛 吴继魁 许柳雄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9-405,共7页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渔业数据,对2012年秋冬季利文斯顿岛南极磷虾渔业单位捕捞努力量产量(CPUE)的两个指标[单位作业小时产量(CH)和单位扫海面积产量(CPU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域南极磷...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渔业数据,对2012年秋冬季利文斯顿岛南极磷虾渔业单位捕捞努力量产量(CPUE)的两个指标[单位作业小时产量(CH)和单位扫海面积产量(CPU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域南极磷虾渔业CH和CPUA分别为0~84.0 t/h和0~15.0×103t/km2,平均值分别为10.0 t/h和4.7×103t/km2;作业水域主要集中在利文斯顿岛西部水域;南极磷虾丰度较高的时间在8:00~16:00,而其他时间段则并非该渔业的最佳作业时段;46.2%的作业区域表温为-0.4~-0.2℃,43.4%的作业拖曳深度为40~60 m,78.3%的作业区域均在100 m以浅的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利文斯顿岛 单位捕捞努力量产量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 IS分析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的时空变动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家樵 许柳雄 +2 位作者 朱国平 陈新军 杨松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4期292-297,共6页
根据中西太平洋1984~2003年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渔获量统计资料,利用G IS定性分析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对中西太平洋海区的金枪鱼围网渔场的时空变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4年到1991年,CPUE值在12.0~17.3 t/(d.n)之间;1992年至2003年,C... 根据中西太平洋1984~2003年金枪鱼围网渔业的渔获量统计资料,利用G IS定性分析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对中西太平洋海区的金枪鱼围网渔场的时空变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4年到1991年,CPUE值在12.0~17.3 t/(d.n)之间;1992年至2003年,CPUE值在19.1~27.9 t/(d.n)之间,两个阶段的CPUE差异显著;Ⅰ、Ⅱ和Ⅲ类渔场基本上全部分布在5°S^5°N、140°E^180°之间,但Ⅲ类渔场在南半球略往东延伸,在10~5°S、155°~160°E之间也有分布;Ⅳ、Ⅴ类渔场则分布在Ⅰ、Ⅱ和Ⅲ类渔场的周边,其中Ⅳ类渔场主要位于东经地区,Ⅴ类渔场主要位于西经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 围网 中西太平洋 地理信息系统 聚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卵深度变动对东海日本鲭鱼卵仔幼鱼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曰嵩 潘灵芝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6-182,共7页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海洋环境变动对鱼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脆弱的鱼卵和仔幼鱼的生长、存活直至种群补充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产卵深度变动对其是否会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拟采用FVCOM(Finite-Vol...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海洋环境变动对鱼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脆弱的鱼卵和仔幼鱼的生长、存活直至种群补充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产卵深度变动对其是否会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拟采用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物理模型来模拟三维物理场,使用基于个体模型IBM(individual-based model)参数化并模拟日本鲭的早期生活史,从而建立起基于物理-生物个体的东海日本鲭初期生态耦合模型,使用该耦合模型模拟了日本鲭产卵水深不同导致鱼卵仔幼鱼从产卵场向育肥场的输运过程中经历物理环境的差异对鱼卵仔幼鱼的输运分布以及存活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卵深度的变动,未对鱼卵仔幼鱼的输运分布产生明显影响,但在输运过程中所处水深和水温的微小差异却导致了变浅(5 m)和加深(15 m)产卵深度鱼卵仔幼鱼的存活率降低,正常产卵深度(10 m)是最佳的产卵水深。因此,研究认为产卵深度的细微变动将会对东海日本鲭鱼卵仔幼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但对鱼卵仔幼鱼输运则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个体模型 日本鲭 产卵深度变动 输运和存活率 东海 鱼卵仔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水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10-14,共5页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 渔场分布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南海鸢乌贼栖息地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范江涛 余为 +1 位作者 马胜伟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根据2014—2017年春季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和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3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指数(Habitat s... 根据2014—2017年春季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Chl-a)和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3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le index,HSI)模型以厘清春季南海鸢乌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各年栖息地时空分布差异及其成因。结果发现,春季南海鸢乌贼渔场环境呈现SST和SSH北低南高、Chl-a沿岸高而远海低的分布特征;鸢乌贼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110°E—119°E,栖息地的分布与3个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显著相关;2014—2017年HSI空间距平值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在空间上具有显著年际差异,同时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经、纬度差异;适宜环境范围逐年缩小,导致鸢乌贼适宜栖息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春季南海鸢乌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渔场环境因子显著相关,其年际差异可由各年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栖息地 资源评估 年际差异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渔情预测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袁红春 刘慧 +1 位作者 张硕 陈冠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0-678,共9页
为解决用传统方法进行渔场预测时存在的性能欠佳、特征转换困难、拟合程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新型渔情预测方法——CNN-DNN-CCA(连接融合)-RBF模型,该方法首先在5°×5°渔业作业区域内将... 为解决用传统方法进行渔场预测时存在的性能欠佳、特征转换困难、拟合程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新型渔情预测方法——CNN-DNN-CCA(连接融合)-RBF模型,该方法首先在5°×5°渔业作业区域内将不同海洋环境因子按相对空间位置映射为三维矩阵,然后分别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深度神经网络(DNN)对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海面高度(SSH)3种环境因子和渔场时空因子两种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模态特征提取,得到两种不同模态的特征向量,并将两种特征向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CA)进行特征级融合,最后将融合后的特征输入到径向基函数网络(RBF)中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通过试验验证,基于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的渔场预报模型CNN-DNN-CCA(连接融合)-RBF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onga中心渔场的召回率达到了90.3%,相较于随机森林(RF)、CNN和DNN模型提高了6.8%~21.8%。研究表明,CNN-DNN-CCA(连接融合)-RBF新型渔情预测模型通过深度学习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别进行特征自动提取和特征融合,消除了冗余信息,简化了特征转换,提高了运算速度和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神经网络 典型相关分析 径向基函数网络 渔场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融合深度学习模型的长鳍金枪鱼渔情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袁红春 陈骢昊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5期74-81,共8页
南太平洋渔场环境复杂,传统的渔情预测方法难以从渔场影响因子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提出一种融合深度学习模型CNN-GRU-Attention,以实现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预测。首先利用卷积神... 南太平洋渔场环境复杂,传统的渔情预测方法难以从渔场影响因子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提出一种融合深度学习模型CNN-GRU-Attention,以实现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预测。首先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单个渔场范围内影响因子特征数据,得到与渔场CPUE值相匹配的一维特征数据,然后通过门控循环(GRU)实现对渔场CPUE值的预测,最后使用Attention机制,利用权值分配加速模型收敛,实现对模型的优化,并利用相同数据在不同模型上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预测模型多层前馈网络(BP)相比,绝对误差降低0.047,均方根误差降低0.352;与GRU相比,绝对误差降低0.012,均方根误差降低0.055。试验结果证明了CNN-GRU-Attention模型的有效性,为渔情预测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情预测 深度学习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鲤、鲫鱼产卵场、索饵场的分布与资源调查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向荣 杨品红 +2 位作者 何兴春 林益平 罗杰 《内陆水产》 1998年第7期6-7,共2页
洞庭湖鲤、鲫鱼产卵场共有45处、2.12万hm2,产卵群体近25万余尾、50余万kg,产卵量达37.65亿粒,产卵时间比往年提前10-15d,且4月份为主要产卵月;索饵场共有31引处、7.9万hm2,索饵种群在100亿尾以上,其中鲤、鲫占70%。受沿岸工业废... 洞庭湖鲤、鲫鱼产卵场共有45处、2.12万hm2,产卵群体近25万余尾、50余万kg,产卵量达37.65亿粒,产卵时间比往年提前10-15d,且4月份为主要产卵月;索饵场共有31引处、7.9万hm2,索饵种群在100亿尾以上,其中鲤、鲫占70%。受沿岸工业废水的影响,洞庭湖鲤、鲫鱼产卵场,索饵场数量均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场 索饵场 洞庭湖 分布 资源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部渔场沙丁鱼的垂直分布与温度和温跃层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善 《渔业现代化》 1997年第6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沙丁鱼 垂直分布 温度 温跃层 日本东部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鱿鱼渔场分析
15
作者 傅恩波 王明德 +2 位作者 俞庆福 李永 陈永茂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50-53,共4页
根据1996 、1997 年度鱿鱼钓生产船的渔获资料, 分析了新西兰鱿鱼( Nototodarussloanii) 渔场的特点: 新西兰鱿鱼的渔期为12 ~翌年5 月, 旺发期为1 ~2 月; 日渔获量超过5 t 的好渔场分布在... 根据1996 、1997 年度鱿鱼钓生产船的渔获资料, 分析了新西兰鱿鱼( Nototodarussloanii) 渔场的特点: 新西兰鱿鱼的渔期为12 ~翌年5 月, 旺发期为1 ~2 月; 日渔获量超过5 t 的好渔场分布在南岛东侧、200 m 等深线的水域; 渔获量与海水的表面温度密切相关, 南岛东侧好渔场的表面水温为13 ~15 ℃, 南岛西侧好渔场的表面水温为16 ~1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鱿鱼 渔获量 渔场 水温 鱿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自由鱼群渔场重心变动及其与南方涛动指数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鹏 许柳雄 +3 位作者 周成 王学昉 唐浩 刘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0-76,共7页
文章根据2013—2017年中国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日志,利用捕捞自由鱼群作业位置、作业时间和渔获量等数据信息,分析了自由鱼群渔场重心月间变化、年际变化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 Oscillation Index,SOI)的关系。结果显示,渔获量... 文章根据2013—2017年中国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船队捕捞日志,利用捕捞自由鱼群作业位置、作业时间和渔获量等数据信息,分析了自由鱼群渔场重心月间变化、年际变化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 Oscillation Index,SOI)的关系。结果显示,渔获量较高的海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高于29℃;自由鱼群的渔场重心主要分布介于160°E—175°W;2013—2015年渔场重心有逐年向东偏移的趋势,但无明显的月间变化规律;SOI为正值时,中西太平洋“暖池”较正常年份向西偏移,自由鱼群渔场重心亦明显向西偏移;反之,自由鱼群渔场重心较正常年份向东偏移。相关性分析显示SOI和月间渔场重心的经度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7,P<0.05),表明金枪鱼围网渔场变动和异常气候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研究结果对于掌握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变动规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围网 自由鱼群 南方涛动指数 渔场重心变动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资源时空分布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佳佳 汪金涛 +2 位作者 陈新军 雷林 关长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69,共8页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大洋性短生命周期物种,其生活史和生物量受环境和气候因子影响明显。基于2004—2015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捞日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 a)浓度及太平洋年...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大洋性短生命周期物种,其生活史和生物量受环境和气候因子影响明显。基于2004—2015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捞日志、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Chlorophyll a,Chl a)浓度及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热点分析和小波分析法研究PDO冷期与暖期两种气候模态下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PDO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呈正相关,且CPUE滞后PDO 8个月(R2=0.548,P<0.05),CPUE与PDO指数的共轭周期为2~4个月。不同气候模态下的渔场热点分布特征为,暖期时渔场重心向高纬方向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强;冷期时向低纬分布较为明显,空间上的集聚性相对较差。PDO冷暖时期对西北柔鱼时空分布影响显著,该研究对柔鱼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 热点分析 小波分析 滞后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时空分析与资源丰度的预测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鹏 邹晓荣 +1 位作者 白思琦 张鹏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9-636,共8页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的时空分布研究,根据2011—2018年间4—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表面温度异常值(SSTA)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神经网络对智... 为开展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的时空分布研究,根据2011—2018年间4—8月中国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表面温度异常值(SSTA)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神经网络对智利竹筴鱼集群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2011—2017年相同月份集群重心的平均值,确定出每月的固定集群重心,随着月份的增长,固定集群重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SSTA指数升高时,集群重心呈现向西北偏移趋势,SSTA指数降低时,呈现向东南偏移趋势;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2018年4—8月的集群重心,产量验证结果显示,4、5月集群重心范围内的实际产量分别占整个渔场总产量的82%、79%,6月、7月和8月智利竹筴鱼密度降低,占比分别为60%、56%、48%。研究表明,近年来智利竹筴鱼渔场位置发生了新的变化,集群重心由西北向东北方向移动,SSTA指数在经度上与集群重心呈现显著负相关,在纬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东南太平洋 集群重心 渔场 神经网络 系统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探究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资源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稳 秦松 +3 位作者 高春霞 唐未 马金 赵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2,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主要集中在沿岸水域,在夏季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近海的南、北两侧,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秋季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向海一侧水域。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关键环境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在19.5~25.0℃范围内,资源密度随海水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7℃达到峰值。夏季,分别在海水温度28.0℃和30.3℃取得高峰值和低值,同时,盐度为32.3时资源密度达到最大值。秋季,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盐度29.8处取得最小值;资源密度和水深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总体呈先增加后基本稳定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蓝圆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养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Tweedie-GAM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境下中国东海鲐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3
20
作者 武孝慈 冯志萍 余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鲐鱼渔场的不利影响,基于CMIP6气候模式输出的2.5 m (Temp_2.5 m)、25 m (Temp_25 m)和50 m (Temp_50 m)水温数据分析3种未来气候情境下(SSP126、S...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东海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对鲐鱼渔场的不利影响,基于CMIP6气候模式输出的2.5 m (Temp_2.5 m)、25 m (Temp_25 m)和50 m (Temp_50 m)水温数据分析3种未来气候情境下(SSP126、SSP370和SSP585)东海鲐鱼栖息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SSP126情境下,2015—2100年渔场内所有水层温度整体变化幅度较小。SSP370和SSP585情境下,各水层温度均明显上升。3个水层温度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具有明显空间变化。2015—2100年东海鲐鱼渔场的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和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在SSP126、SSP370和SSP585情境下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呈上升趋势。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东海鲐鱼适宜栖息地在2015—2020、2055—2060和2095—2100年3个时间段内主要分布在122°E—126°E、28°N—30°N范围内,不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渔场中部;此外,鲐鱼适宜栖息地重心具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研究表明,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东海海域不易形成适宜的鲐鱼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鲐鱼 栖息地 空间分布 气候变化 不同水层温度 中国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