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
1
作者 郭宝华 崔茂欢 +3 位作者 徐丕聪 姜健发 房以好 王有兵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128-135,共8页
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3目18科31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7科10种,爬行动物1目11科21种。31种两栖爬行动物中,除东洋界和古北界广布种2种外,其余29种均为东洋种,其中东... 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3目18科31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7科10种,爬行动物1目11科21种。31种两栖爬行动物中,除东洋界和古北界广布种2种外,其余29种均为东洋种,其中东洋界广布种13种(占比41.93%)、西南区种9种(占比29.03%)。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3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濒危种5种,易危种5种,近危种2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濒危种1种,易危种4种,近危种1种;列入CITES附录物种3种;列入“三有动物”名录物种21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F、G指数均较低,在科、属水平上多样性均较低,爬行动物G-F指数高于两栖动物,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高于两栖动物。针对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生物多样性 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蟒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段玉宝 王英树 +2 位作者 马建章 白素英 戎可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3-168,共6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缅甸蟒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2个缅甸蟒个体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78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8,8个微卫星位点呈现高度多态性;仅有3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缅甸蟒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2个缅甸蟒个体中,共检测到76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78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1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8,8个微卫星位点呈现高度多态性;仅有3个位点显著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缅甸蟒海南养殖群体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突变-漂移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部分位点杂合显著过剩,并未显著偏离突变-漂移平衡,近期没有经历过瓶颈效应,群体数量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养殖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田阳敢壮山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及保护
3
作者 曾小飚 苏仕林 +1 位作者 黄珂 贾桂康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2期66-69,共4页
2004至2005年对田阳敢壮山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共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1种,隶属于5属4科1目,爬行动物16种,隶属于10属8科2目.区系特点为:物种组成较丰富;华中—华南区种类丰富;区系组成较简单,... 2004至2005年对田阳敢壮山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共有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1种,隶属于5属4科1目,爬行动物16种,隶属于10属8科2目.区系特点为:物种组成较丰富;华中—华南区种类丰富;区系组成较简单,以东洋型和南中国型为主;特有种所占比例较低.提出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该地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合理利用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同时加强对乌龟、中华鳖、眼镜蛇等的人工驯化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区系 敢壮山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鳄发情期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5
4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1 位作者 丁由中 李新庆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8-613,共6页
2004年5—6月,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红星保护点,对发情期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进行了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扬子鳄的行为谱包括游动、晒阳、停息、吼叫和交配等。就所观察到的几种主要行为统计发现,从7... 2004年5—6月,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红星保护点,对发情期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进行了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扬子鳄的行为谱包括游动、晒阳、停息、吼叫和交配等。就所观察到的几种主要行为统计发现,从7:00到19:00,扬子鳄昼间游动行为占有最大的百分率,达到(34.30±26.27)%;其次是停息行为,为(30.44±18.50)%;再次为晒阳和吼叫行为,分别为(21.04±32.95)%和(14.16±18.97)%。游动行为各时段占有的百分率比较接近,为26.47%~44.83%,但在游动过程中,它们并不是始终保持一种姿势游泳。停息行为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为9:00~11:00和17:00~19:00时间段;晒阳行为出现在6月3日以后,仅有1个高峰期(11:00~13:00)。吼叫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7:00—9:00时间段;结合夜晚记录发现,21:00~23:00时间段也是一个吼叫高峰。扬子鳄的吼叫次数与水温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吼叫次数最多的水温差为3.5℃,在1.5~3.5℃吼叫最频繁。笔者认为,该时期扬子鳄的活动行为主要受繁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扬子鳄 行为 活动节律 发情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幼蛇快速增长法——热带异地人工饲养 被引量:2
5
作者 胡明行 谭群英 +1 位作者 李勇 杨道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4-198,共5页
中国蛇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食用和医用造成的资源过度利用,乱采滥伐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以及污水和农药污染(Lietal.,2005)。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名贵中药材蕲蛇干的制作原料,
关键词 尖吻蝮 幼蛇 异地人工饲养 平均增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厘定 被引量:2
6
作者 宁俊 赵济川 +2 位作者 周瑜 杨宝田 董丙君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35-40,共6页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爬行动物研究文献,并结合相关分类网站进行系统总结,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厘定。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共记录爬行动物2目10科18属32种。与原名录相比,更改了2目、5科、10属、21种共38处,同时,简要叙述了分...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爬行动物研究文献,并结合相关分类网站进行系统总结,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厘定。截至2021年底,辽宁省共记录爬行动物2目10科18属32种。与原名录相比,更改了2目、5科、10属、21种共38处,同时,简要叙述了分类变动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爬行动物 名录 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及数据库技术的矢量图层逻辑错误快速修改方法的探索实现 被引量:2
7
作者 钱发斌 延红卫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1期34-37,42,共5页
运用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对矢量数据逻辑错误修改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实现。经应用分析与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的矢量图层逻辑错误快速修改方法较传统的修改方法效率提高了4倍,不... 运用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对矢量数据逻辑错误修改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实现。经应用分析与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方法结合数据库技术的矢量图层逻辑错误快速修改方法较传统的修改方法效率提高了4倍,不仅可靠高效,且可重复使用,不限图层、字段类型,对任何坐标的任何矢量图层均可实现快速检查和修改,一次编程,永久使用,灵活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ARCENGINE 二次开发方法 数据库技术 矢量图层 逻辑错误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目山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及其生境特征分析
8
作者 王有兵 杨国斌 +4 位作者 王荣兴 杨建军 刘起斌 姜健发 余皖云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第5期49-54,共6页
为了掌握水目山自然保护区及临近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组成,于2019年6月对该区域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该区域生境特征。结果显示,共调查到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2目6科10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 为了掌握水目山自然保护区及临近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组成,于2019年6月对该区域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该区域生境特征。结果显示,共调查到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2目6科10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主,外来种1种;爬行动物14种,隶属于2目5科11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红瘰疣螈;云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眼镜王蛇;首次在大理州境内记录到蓝尾蝾螈楚雄亚种;保护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优于临近区域,但被逐渐破碎化和孤岛化;建设用地及耕地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威胁较大。提出保护溪流、湖泊及其周围植被,建立科研监测体系和监测设施等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动物区系 珍稀保护物种 生境特征 水目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廖常乐 王合升 +5 位作者 刘礼跃 邓吉文 陈辈乐 李益得 温柏豪 米鸿旭 《热带林业》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960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有3科6种,占海南淡水龟总种数的46.2%,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4种11只,包括1只大头扁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5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2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3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访问调查淡水龟两种,分别是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低,人为捕猎、水电站的修建,对淡水龟类种群影响大,外来龟类的管理存在隐患,建议加大对保护区内及周边龟类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 淡水龟 种群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环蛇产卵习性观察
10
作者 杨易海 梁秋霞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7-38,共2页
根据1年多来对银环蛇产卵习性的细致观察,群体产卵时间少数于7月7日左右,大多在7月20日前后。卵皆为絮白色,椭圆形,重约7.5g/只,长度3~6cm,银环蛇个体产卵时,于穴内一次性完成,卵大多成堆或平面状排列,卵与卵之间有胶状物粘连,难以分离... 根据1年多来对银环蛇产卵习性的细致观察,群体产卵时间少数于7月7日左右,大多在7月20日前后。卵皆为絮白色,椭圆形,重约7.5g/只,长度3~6cm,银环蛇个体产卵时,于穴内一次性完成,卵大多成堆或平面状排列,卵与卵之间有胶状物粘连,难以分离,少数卵零星分布,产卵量少则几只,多则10多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环蛇 产卵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初步调查与区系分析
11
作者 张莉 宗春淼 +1 位作者 杨昆凤 王巧燕 《林业调查规划》 2019年第3期114-119,共6页
2018年1—8月对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本底调查,共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5目21科92种,其中两栖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54种,隶属于3目14科;属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的分别有2种和5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 2018年1—8月对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本底调查,共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5目21科92种,其中两栖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54种,隶属于3目14科;属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的分别有2种和5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81种,云南特有种9种,西双版纳特有种5种。文中对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地理区系特征和生态类型等进行分析研究,对研究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提出栖息地保护和加强宣传等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区系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态类型 栖息地保护 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景洪电站至思茅港水库蓄水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初步调查与区系分析
12
作者 王巧燕 杨正斌 +2 位作者 董永华 张培松 曹亚康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4期71-75,89,共6页
为了解景洪电站蓄水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10年3月、10月、11月和12月对澜沧江流域景洪电站大坝至思茅港海拔800 m以下区域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有两栖爬行类51种,其中两栖类有22种,隶属于2目6科,爬... 为了解景洪电站蓄水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10年3月、10月、11月和12月对澜沧江流域景洪电站大坝至思茅港海拔800 m以下区域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有两栖爬行类51种,其中两栖类有22种,隶属于2目6科,爬行动物有29种,隶属于2目10科.对它们的物种组成、地理区系特征和保护等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初步调查 区系分析 景洪电站蓄水区 澜沧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