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地区近50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 被引量:25
1
作者 王纪军 裴铁璠 +2 位作者 王安志 关德新 金昌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7,共8页
利用线性趋势法对长白山地区13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同时通过Mann-Kendall方法确定突变点位置,并结合t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极为显著的增加趋势... 利用线性趋势法对长白山地区13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温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温变化趋势,同时通过Mann-Kendall方法确定突变点位置,并结合t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有极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分别为每10年增加了0.23和0.46℃(α=0.001);近50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间系列都有一个突变点,其中最高气温的突变点出现在1995年左右,最低气温的突变点在1985年前后。这种变化使得温度日较差表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并在1972年出现一个突变点,前后平均相差0.8℃。区域各月最高、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与日照百分率均有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最低气温 长白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NVI-met模型模拟三维植被场景温度分布 被引量:26
2
作者 詹慧娟 解潍嘉 +1 位作者 孙浩 黄华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74,共11页
为深入研究地表温度异质性机理,引入三维小气候模式ENVI-met开展三维植被场景的温度场模拟。以离散分布的山杨、侧柏和油松人工林场景为例,在实测的气象要素、土壤水分、植被结构、叶面积指数和组分温度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 为深入研究地表温度异质性机理,引入三维小气候模式ENVI-met开展三维植被场景的温度场模拟。以离散分布的山杨、侧柏和油松人工林场景为例,在实测的气象要素、土壤水分、植被结构、叶面积指数和组分温度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试验验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相对湿度对模拟土壤温度场最为敏感,太阳辐射比例因子对模拟植被温度场最为敏感。验证结果表明:ENVI-met能准确模拟三维植被温度场的分布规律,模拟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最高R2≈0.9,最小RMSE≈0.6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met模型 敏感性分析 三维植被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郊麻栎林林内外温湿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庄家尧 葛波 +4 位作者 杜妍 凡国华 常猛 张金池 仲兆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9,共8页
2012年1-12月,通过定位监测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林内外温湿度,探究林分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选取45 a树龄的麻栎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作为对照组,在麻栎林、裸地样地中选择光照条件、土壤状况一致的试验点,使用Decagon自动气象... 2012年1-12月,通过定位监测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林内外温湿度,探究林分对空气温湿度的调节作用。选取45 a树龄的麻栎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作为对照组,在麻栎林、裸地样地中选择光照条件、土壤状况一致的试验点,使用Decagon自动气象站收集温湿度数据,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并分季节、时间段进行均值检验。研究表明:(1)林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抛物线型,相对湿度日变化曲线为U型,林内外温湿度日变化呈对称关系。(2)麻栎林处在生长旺季时,林内温湿度变化幅度小于林外, 5-8月麻栎林降温作用最显著, 8月麻栎林增湿作用最显著。(3)从全年来看,麻栎林全年降温13 661.4℃,季节温度林内外差值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较裸地全年相对湿度增加41 769.69%,季节相对湿度林内外差值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14:00温湿度变化相关性显著,全年气温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886 6x+1.207 6, R^2=0.972 3。全年相对湿度林内(y)和林外(x)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61 8x+0.042 3, R^2=0.978 0。结合全年观测数据进行均值检验,全年林内外温湿度变化不显著,夏季林内外相对湿度变化显著,对比夏季不同时段温湿度相关性,在中午时分麻栎林降温增湿作用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气象学 林内外气温 林内外相对湿度 湿润度 麻栎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和坡面特征的坡位生成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鹏举 夏智武 唐小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共6页
坡位是描述地貌的重要因子,基于DEM自动生成坡位对于自然生境分析与地理生态过程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DEM数字地形分析技术为基础,提出一种以坡面汇水小区为单元综合考虑坡面特征的坡位划分方法,并设计算法实现了该方法。结合林业... 坡位是描述地貌的重要因子,基于DEM自动生成坡位对于自然生境分析与地理生态过程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DEM数字地形分析技术为基础,提出一种以坡面汇水小区为单元综合考虑坡面特征的坡位划分方法,并设计算法实现了该方法。结合林业调查对坡位的划分要求,以北京1∶25万DEM数据为基础对西部山区进行坡位划分,取得合理一致的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相对位置计算与坡面剖面分割的本地化,使坡位划分更加客观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位划分 水流路径 坡面相对位置 坡面形状 数字地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种植麻疯树的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韦冬萍 吴炫柯 +2 位作者 黄敏堂 熊建文 韦剑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2,共3页
概述了适宜麻疯树生长的温度、水分及光照条件,对柳州种植麻疯树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部分县区具备麻疯树种植的基本气候条件,但低温、霜冻及干旱等气象灾害时有出现。因此,柳州种植麻疯树需做好防寒、防冻及抗旱工作。
关键词 麻疯树 柳州 气候条件 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空间的蒸散反演方法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1 位作者 张劲松 李岩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3-132,共10页
【目的】通过验证和比较来选定适合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反演方法,旨在为改进蒸散的算法提供支持并初步认识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使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影像、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协同... 【目的】通过验证和比较来选定适合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反演方法,旨在为改进蒸散的算法提供支持并初步认识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使用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影像、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协同观测的地表蒸散通量数据,对Jiang等(1999)、Wang等(2006)和Roerink等(2000)这3种特征空间方法进行验证与比较,在选定适合试验区的方法后,计算和分析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在中国北方地区,由Wang等(2006)方法反演得到的蒸发比相关性最高,误差最小(R^2=0.65,RMSE=0.17);受地表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影响,Jiang等(1999)和Roerink等(2000)的方法在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基于Wang等(2006)的方法反演得到蒸发比,通过运算得出中国北方地区的蒸散空间分布,回归分析表明,该方法得出的蒸散结果精度较高(R^2=0.57,RMSE=0.78 mm·d^(-1));在不同季节,蒸散在空间上都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夏季最高,春季略高于秋季,冬季最小;在冬季,大部分地区蒸散在0.5 mm·d^(-1)以下;在春季,除西北地区的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沙漠区域外,其余地区都有较明显的蒸散活动,大部分区域达到了0.8 mm·d^(-1)以上;在夏季,整个区域蒸散达到全年最大值,绝大部分地区蒸散强度在1.5 mm·d^(-1)以上;在秋季,蒸散明显回落,除华北地区和秦岭一带保持在1~2.5 mm·d^(-1)之外,其余地区蒸散大多在1 mm·d^(-1)以下。【结论】Wang等(2006)的方法可以在克服海拔对地表温度产生影响的同时,保持特征空间法中对地面气象参数精度要求不高的优点,能够更好地模拟中国北方地区蒸散的空间分布,适于在下垫面复杂、海拔落差大的地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蒸发比 蒸散 遥感 特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子松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方位差异
7
作者 商志远 王建 +3 位作者 赵兴云 张茂恒 崔明星 陈振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共9页
对大兴安岭北部3株樟子松树轮进行δ13C测定,分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方位差异以及不同采样方位数和方位组合方式对整轮代表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樟子松树轮不同方位δ13C的均值序列对大区域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是一致的;树轮不同... 对大兴安岭北部3株樟子松树轮进行δ13C测定,分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方位差异以及不同采样方位数和方位组合方式对整轮代表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樟子松树轮不同方位δ13C的均值序列对大区域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是一致的;树轮不同方位的δ13C序列多数呈正相关,少量呈负相关,其中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的序列多数呈对称分布;树轮不同方位δ13C序列提取气候因子的能力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当无法整轮周向取样时,选取3~4个方位采样既经济高效又能较完整地提取样本的δ13C变化信息;在方位组合上,应尽量避免各孔向间呈180°夹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 δ13C 方位差异 气候要素 响应 樟子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环境日气温PRISM空间插值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夏智武 刘鹏举 +1 位作者 陈增威 蒋育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90,共8页
山地环境气象因子空间分布是生态环境过程模拟的基础,对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坡面回归插值模型(PRISM)原理,综合考虑海拔、坡向等影响因子,设计开发了山地日气温插值模型。以北京西部山地自动气象站数据与... 山地环境气象因子空间分布是生态环境过程模拟的基础,对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坡面回归插值模型(PRISM)原理,综合考虑海拔、坡向等影响因子,设计开发了山地日气温插值模型。以北京西部山地自动气象站数据与DEM数据为基础,采用交叉验证法对该模型插值有效性进行检验,并与常用的反距离权重(IDW)插值、克里金(Kriging)插值、样条(Spline)函数插值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无论日平均气温,还是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本文提出的插值模型的预测结果均优于其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插值 山地 PRISM DEM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冰砬山天然次生林内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
9
作者 颜廷武 《辽宁林业科技》 2018年第3期1-4,15,共5页
该文以冰砬山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6年林内梯度观测数据,分析天然次生林内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内平均气温日变化呈单峰型,但通过极端气温统计发现,至少有50%天气不属于此类典型天气;林内存在一个最... 该文以冰砬山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2016年林内梯度观测数据,分析天然次生林内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内平均气温日变化呈单峰型,但通过极端气温统计发现,至少有50%天气不属于此类典型天气;林内存在一个最低气温层,向上或向下气温逐渐升高,并且最低气温层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非生长季10 m层气温最低,生长季最低气温层逐步下移,8、9月份4 m层气温最低;空气相对湿度生长季>非生长季,空气相对湿度垂直梯度差生长季>非生长季且白天>夜间;全年风速近似呈"U"字形规律变化,非生长季风速大,生长季风速小,林内风速小,林冠层以上风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砬山 天然次生林 气象要素 垂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林内外气象要素差异分析
10
作者 翟禄新 晏忠凤 +4 位作者 程楠 迟晋浙 梁晟荣 胡婷 郭颜钰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6期1-4,21,共5页
林内外气象要素的分析可以揭示林区内小气候动态变化规律,同时也是明晰枯落物在天然状态下生态水文效应的前提。选取广西的典型林地,采取林内外定位对照观测方法,对试验区内冬季(10—4月)的林内外气象要素及冠层截留效应进行研究。结果... 林内外气象要素的分析可以揭示林区内小气候动态变化规律,同时也是明晰枯落物在天然状态下生态水文效应的前提。选取广西的典型林地,采取林内外定位对照观测方法,对试验区内冬季(10—4月)的林内外气象要素及冠层截留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冠层截留效应与降水量相关;林内温度、湿度、风速均与林外有显著相关性;林内外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明显,冬季林外潜在蒸散发远大于林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气象要素 树冠截留 蒸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夏季林内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桂香 刘海轩 +6 位作者 卢泽洋 吴鞠 许丽娟 孙广鹏 李苹 李军 徐程扬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0-556,共7页
于2013-2016年7-8月,利用小气象站观测北京城市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了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叶面积指数(ILA)(r=-0.314, P=0.002),平均叶倾角(AMT)(r=0.472, P<0.001),冠层厚度(HCT)(r=0.458, P<0.001)... 于2013-2016年7-8月,利用小气象站观测北京城市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了城市森林冠层结构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叶面积指数(ILA)(r=-0.314, P=0.002),平均叶倾角(AMT)(r=0.472, P<0.001),冠层厚度(HCT)(r=0.458, P<0.001),冠下高(HCB)(r=0.692, P<0.001)和冠高比(RCT)(r=0.254, P=0.014)与林下舒适度(S)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平均叶倾角、冠层厚度、冠下高与林下舒适度相关性较高;叶面积指数(r=-0.356, P=0.001),冠高比(r=0.433, P<0.001)和冠层通透度(PC)(r=0.738, P<0.001)与舒适变化强度(dS)极显著相关,其中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与舒适变化强度的相关性较高。②利于提高舒适度的平均叶倾角、冠层厚度和冠下高的取值区间分别为27.48°±1.67°,(7.40±0.09) m和(2.67±0.06) m;使林内舒适度优于林外的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取值区间分别为0.72±0.003和6.51%±0.884%。③平均叶倾角和冠下高的协同作用对林下舒适度的解释程度为51.1%;冠高比和冠层通透度的协同作用对舒适变化强度的解释程度为55.5%。林内舒适度受多个结构指标共同影响,单一指标无法准确预测林内舒适度,如何构建与林内舒适度拟合优度较高的综合结构指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降温效应 冠层结构 叶面积指数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米槠林群落凋落物动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石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83,共8页
为探索森林凋落物动态及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选择武夷山米槠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9年对其凋落物量和气象因子开展为期4a的定位监测,探索凋落物量的季节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米槠林群落年均凋落物量为(487.24±11... 为探索森林凋落物动态及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选择武夷山米槠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9年对其凋落物量和气象因子开展为期4a的定位监测,探索凋落物量的季节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米槠林群落年均凋落物量为(487.24±11.63) g/(m^(2)·a),其中落叶是米槠林群落凋落物中的绝对优势组分,占凋落物总量的(77.03±1.93)%;其次为落枝和碎屑组分,繁殖器官仅占(1.15±0.17)%。米槠林群落凋落物总量和落叶年内动态模式呈双峰曲线,峰值和次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11月。而落枝和凋落碎屑年内出现3次峰值,谷值均出现在8月;凋落繁殖器官主要集中在4—7月和10—12月,这与其物候节律相关。除凋落繁殖器官与落叶、落枝未达到显著相关,其他凋落物不同组分间均显著相关。月凋落物量与当月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及其太阳辐射显著相关,而与当月气温和风速无显著相关。然而,月凋落物量与当月前2~4个月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因此,基于长期凋落物动态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凋落物 组分 气象因子 米槠林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空间城市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舒欣 何茜 +2 位作者 苏艳 崔国发 李吉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6-77,共12页
【目的】开展不同地理空间城市森林的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研究,为空气负离子的理论研究和森林康养基地的选址依据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在2019年9月—2020年1月,2020年5—8月,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的3个不同地理位置、森林面积和周边环境... 【目的】开展不同地理空间城市森林的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研究,为空气负离子的理论研究和森林康养基地的选址依据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在2019年9月—2020年1月,2020年5—8月,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的3个不同地理位置、森林面积和周边环境梯度的森林环境(远郊、近郊和城区城市森林),同时设置1个城区对照组进行NAIC差异比较,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NAIC与空气含氧量、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相关关系。【结果】(1)天然林的NAIC显著高于人工林;在人工林中,高郁闭度林的NAIC显著高于中郁闭度林。(2)不同地理空间城市森林NAIC差异显著,远郊城市森林>近郊城市森林>城区城市森林>城区对照组。(3)森林环境产生NAIC的能力显著优于城市环境(无林地区)。(4)远郊和近郊城市森林的NAIC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而城区城市森林和城区对照组的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5)远郊和近郊城市森林的NAIC与空气含氧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城区城市森林和城区对照组的NAIC与空气含氧量和温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近郊城市森林的NAIC与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而远郊城市森林呈极显著正相关。(6)远郊城市森林的NAIC主要与相对湿度和温度密切相关;近郊城市森林的NAIC主要受空气含氧量、风速和温度影响;城区城市森林和城市对照组的NAIC受温度的影响最大。【结论】地理空间对NAIC有显著影响,即距离城市中心较远,森林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且集中连片对NAIC有正向影响,相关结果为森林康养基地的选址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地理空间城市森林NAIC的环境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建议今后的研究综合考虑气象、林分、地形、周边环境等多个方面不同因素的协同影响,深入探讨NAIC与各环境因子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空气负离子浓度 空气含氧量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率变化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易永力 李艳君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1期37-40,共4页
基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62—2012年植被覆盖变化数据以及1951—2008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植被覆盖率变化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平均风和最大风的风速;植被覆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大... 基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62—2012年植被覆盖变化数据以及1951—2008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植被覆盖率变化对局地气象要素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平均风和最大风的风速;植被覆盖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大风日数降低的有效性将减弱;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对浮尘日数的降低有正向作用,对年雨日数的增加有一定影响,与年降水量无明显关联性。因此植被覆盖率变化对部分地面气象要素存在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率 气象要素 风速 变化速率 信度检验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小麦产量影响试验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新川 《水利技术监督》 2022年第7期31-33,41,共4页
文章采用田间试验观测方式,对不同灌水定额下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及小麦作物产量进行测定,定量分析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小麦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水流携盐能力的逐步增加,土壤盐分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逐步递减,... 文章采用田间试验观测方式,对不同灌水定额下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及小麦作物产量进行测定,定量分析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小麦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水流携盐能力的逐步增加,土壤盐分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逐步递减,灌水定额对小麦产量影响较为明显,但当灌水定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产量不再发生变化。研究成果对于灌区定额的科学、合理制定,灌区土壤生态环境改善及小麦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定额 土壤盐分分布 小麦产量 影响试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TM的太原市近20年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16
作者 王英杰 郭晋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2期25-30,70,共7页
由于全球变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环境不断变化,为更好地研究太原市热环境变化,运用GIS平台和ENVI软件,将太原市夏季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通过温度反演法得到地表温度,研究太原市近20年夏季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9—2... 由于全球变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环境不断变化,为更好地研究太原市热环境变化,运用GIS平台和ENVI软件,将太原市夏季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通过温度反演法得到地表温度,研究太原市近20年夏季热环境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8年,研究区地表温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性,1999—2014年太原市夏季年均温有所上升,高温区增加较快,热环境恶化,2014—2018年,年均温有所下降,高温区减少,热环境有所改善,太原市近20的热中心的迁移与城市发展中心具一致性,均是向城南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 时空演变 LANDSAT TM 温度反演 地表温度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辽中地区滴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海安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第5期163-166,共4页
为提高东北地区滴灌春小麦产量,文章对水氮耦合下辽中地区滴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水量在春小麦水氮相互作用下其主导地位,适当增加氮肥含量在保证灌水可有效改善春小麦株高,春小麦后期叶面积指数可通过较高的灌水... 为提高东北地区滴灌春小麦产量,文章对水氮耦合下辽中地区滴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水量在春小麦水氮相互作用下其主导地位,适当增加氮肥含量在保证灌水可有效改善春小麦株高,春小麦后期叶面积指数可通过较高的灌水施肥水平进行维持;较高的灌水量在配合实施中、高氮肥可以增加春小麦干物质量;在不影响春小麦产量的基础上中水中氮处理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30%以上,实现节水增效目标。研究成果对于东北地区春小麦节水增粮灌溉施肥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增粮 水氮耦合 滴水灌溉 春小麦 作物产量 辽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火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18
作者 李婧 白斯古楞 +3 位作者 虎日乐 李贺新 郭景怡 安慧君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4期105-109,176,共6页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1990-2019年森林火灾历史档案和同期气象因子的数据,对该地区林火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密切。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日均相对湿... 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1990-2019年森林火灾历史档案和同期气象因子的数据,对该地区林火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密切。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减少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日均相对湿度范围在58%~62%,火灾发生次数最多;林火发生次数与日照时数、日均温、日最高温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过火面积与日均相对湿度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气象因子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大兴安岭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森林生态站林内外主要气象因子月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骆媛媛 李明文 +1 位作者 王慧 杜鹏飞 《中国林副特产》 2021年第3期25-26,30,共3页
目的:本研究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五大连池风景区分站(以下简称景区分站)采用连续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测定蒙古栎林内、林外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特征,旨在揭示森林内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及森林对小气候的影... 目的:本研究在黑龙江黑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五大连池风景区分站(以下简称景区分站)采用连续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测定蒙古栎林内、林外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分析其差异特征,旨在揭示森林内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及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5月、8月和11月四个月份的观测数据,分别从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主要气象因子来探讨森林小气候的月变化规律。结果:(1)林内、林外月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外温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内,8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2)林内外月均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内湿度月均值均高于林外,8月湿度最高,5月湿度最低;(3)林外太阳辐射强度月均值始终高于林内,5月太阳辐射最高,1月太阳辐射最低;(4)林外风速月均值远高于林内,5月风速最高,1月风速最低。森林可以通过调节小气候具有优化环境的多重功能。结论:由于森林树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可以显著降低林内温度。太阳辐射穿透树木冠层进入林内,冠层的枝条和叶片对太阳辐射都有一定程度的阻挡,使得林内太阳辐射明显低于林外。森林树冠对风能够起到显著的阻挡作用,从而使得林外风速明显高于林内。而森林林冠层对地面进行覆盖,使林内比林外保持了较高的湿度,因而林内湿度又显著高于林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森林生态站 林内外 气象因子 月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大连池风景区林内外主要气象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20
作者 骆媛媛 李明文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4期23-25,30,共4页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龙门石寨施业区内森林环境空气质量观测场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同期林内外气象因子定位观测的方法,对该景区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4个林内外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林内外气象因子的差异,揭示...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龙门石寨施业区内森林环境空气质量观测场2018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同期林内外气象因子定位观测的方法,对该景区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4个林内外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林内外气象因子的差异,揭示各种类型小气候形成过程中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林外普遍明显偏低,林内湿度相对林外偏高;(2)林内温差和湿度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林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连池风景区 林内 林外 气温 气湿 风速 太阳辐射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