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优势木径向生长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坡向差异
1
作者 王巍樾 万艳芳 +3 位作者 王冬梅 于澎涛 王彦辉 白雨诗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目的】探究六盘山半干旱区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优势木径向生长对气象和土壤因子的响应差异,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长预测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生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坡向(西北坡... 【目的】探究六盘山半干旱区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优势木径向生长对气象和土壤因子的响应差异,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生长预测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生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不同坡向(西北坡—北坡—东北坡—东南坡)设置11块样地,测定优势木单株平均胸高断面积年增长量(BAI),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BAI在气候平缓期(1995—2004年)、迅速增温期(2005—2015年)和降水迅速增多期(2016—2020年)的坡向差异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迅速增温期,干旱胁迫限制使得大龄(23~26年)优势木BAI在西北半阴坡和北坡阴坡快速减小(平均速率为–57.2 cm^(2)·a^(-1),P<0.01);小龄(9~14年)优势木BAI受迅速增温影响较小,在东北半阴坡和东南半阳坡增大(平均速率为125.43 cm^(2)·a^(-1),P<0.01)。2)气候平缓期,温度在坡向间影响差异较大,与西北阴坡呈负相关,与其他坡向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有所差异;迅速增温期,BAI在东北半阴坡和东南半阳坡与降水正相关,在西北半阴坡和北坡阴坡与温度负相关,此时土壤厚度与各坡向BAI相关性较高;降水迅速增多期,各坡向BAI多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显著正相关,半阴坡BAI还与降水显著正相关,阴坡和东南半阳坡BAI还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3)在气候平缓期,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55和–0.221;在迅速增温期,土壤因子对BAI生长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壤厚度与BAI呈显著正相关,总影响系数为0.533;在降水迅速增多期,BAI仅受SPEI显著正向影响,总影响系数为0.29。【结论】华北落叶松BAI在气候平缓期坡向间径向生长差异较小,且不同坡向受温度影响较大;在迅速增温期坡向间径向生长差异较大,此时不同坡向更受土壤厚度的影响;在降水迅速增多期后,坡向间径向生长差异开始减小,此时SPEI是主导坡向之间BAI生长差异的主要因子。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提高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抵御灾害胁迫的能力,实现长远可持续森林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 径向生长 坡向差异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高山松树木生长对气候的敏感性随个体和时间变化
2
作者 蔡苗 扎西旺拉 +2 位作者 刘方林 李江荣 卢杰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25-35,140,共12页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高山松(Pinusdensata)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对气候响应敏感性问题,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地区的优势树种高山松为研究对象进行样芯采集,经过ARSTAN程序进行去趋势处理,得到每个树轮序列的生长指数。通过比较两个站...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高山松(Pinusdensata)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对气候响应敏感性问题,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地区的优势树种高山松为研究对象进行样芯采集,经过ARSTAN程序进行去趋势处理,得到每个树轮序列的生长指数。通过比较两个站点树木个体间的一致性,分析树木生长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及其树木个体间的异同。结果显示:(1)在海拔上限,28棵树中17棵(61%)树木个体与任何月份的气温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剩余11棵树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自前1年10月至当年9月,28个树轮序列与12个月温度仅有11%呈显著正相关,而海拔下限32棵树有10棵(31%)与任何月份的气温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剩余22棵树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32个树轮序列与12个月平均气温有24%呈显著正相关。(2)相对于温度,海拔上限28棵树中有25棵树(90%)的树轮序列与降水呈显著相关;而海拔下限,32棵树中有19棵树(60%)的树轮序列与降水呈显著相关;树轮序列与12个月降水均仅有13%呈显著相关;(3)根据气候因子(气温、降水)将海拔上限的树轮序列分为7组、5组,海拔下限均分为6组。由此得出结论:不同树木个体间具有较高的生长差异,树轮序列与气温和降水一致性偏低,海拔上限温度和降水对高山松生长限制作用弱,而海拔下限主要受温度制约。此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小生境、干扰事件的发生以及树木内部特征可能会降低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气候变化 个体差异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
3
作者 杨文海 杨志莲 +3 位作者 王彦辉 李向栋 王正安 陈炜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目的】实测华北落叶松(Larix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林内和林窗小气候特征,认识森林的小气候调节作用,为促进林下更新和森林多种功能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南部半湿润区,建立林内(林龄40 a,郁... 【目的】实测华北落叶松(Larix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林内和林窗小气候特征,认识森林的小气候调节作用,为促进林下更新和森林多种功能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南部半湿润区,建立林内(林龄40 a,郁闭度0.52)和林窗(面积750 m^(2))小气候观测样地,用自动气象站从2022年12月起连续一年监测气象指标和10 cm深土壤温度湿度,并依据标准气象站数据与海拔的关系线性插值得到林外气象数据作为对照。【结果】与林外相比,林内和林窗有明显的小气候调节作用,这表现在:1)年均太阳辐射日累积值(MJ/m^(2))为林内(4.53)<林窗(8.87)<林外(13.99),林内和林窗仅为林外的32.4%和63.4%;林内和林窗与林外的月均太阳辐射累积值的差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2)年均气温(℃)为林内(7.2)<林外(7.5)<林窗(7.8),气温日较差(℃)为林内(6.1)<林窗(6.3)<林外(8.0),林内和林窗的气温变化更平缓;林内、林窗、林外之间的气温差平均值在生长季小于非生长季。3)年均空气相对湿度(%)为林内(69.1)>林窗(64.7)>林外(62.5),林内和林窗比林外提高了6.6%和2.2%,林内和林窗在生长季提高空气湿度的能力大于非生长季。4)10 cm深土壤温度年均值(℃)为林内(6.8)<林窗(8.8)<林外(9.1),林内和林窗比林外低2.3℃和0.3℃;土壤温度日较差(℃)为林内(0.7)<林窗(1.5)<林外(4.5);林内和林窗土壤温度与林外相比在生长季降低但在冬季提高。5)10 cm深土壤湿度年均值(%)为林内(24.4)<林窗(29.8)<林外(33.8),林内和林窗比林外降低了9.4%和4.0%,林内与林外土壤湿度差在生长季小于非生长季,林窗与林外土壤湿度差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结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小气候调节作用明显,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与林外相比,林内和林窗大幅降低了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但显著提高了空气湿度,还减小了各指标变幅、调节了峰值时间,对空气温度有良好的调控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小气候 林内 林窗 太阳辐射 空气温度湿度 土壤温度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主要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易紫玥 李俊杰 +3 位作者 孙海龙 陈美晴 李爽 向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 【目的】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针叶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针叶混交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针叶混交林中的3个针叶树种为研究对象,建立3个针叶树种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分析3个树种的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该地区显著限制其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并用层次分割法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宽度变化的贡献率。【结果】在95%的置信区间下,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显示:红松和臭冷杉的径向生长同时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与生长季初期气温正相关;鱼鳞云杉的树轮宽度主要受气温影响,与秋冬季节气温负相关,与降水量的整体相关性较低。3个树种均受到上一年气候因子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滑动相关分析表明,本研究3个主要针叶树种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负相关性呈增强趋势。3月平均气温对红松的贡献率最高,为34.56%,4月最低气温对臭冷杉的贡献率最高,为22.29%,对鱼鳞云杉的贡献率为60.89%。【结论】层次分割分析法能够有效量化气候因子对各树种树轮生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可为制定该地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针叶混交林 树轮宽度 针叶树种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水分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的林下日蒸散量变化差异
5
作者 韩新生 王晓 +1 位作者 王彦辉 李振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58,共10页
【目的】探讨土壤湿度对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下日蒸散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林地蒸散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制定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 【目的】探讨土壤湿度对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下日蒸散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林地蒸散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制定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遮断降水输入(防水处理)和自然降水输入2种处理,人为加大土壤湿度梯度,分析2种土壤湿度条件下气温、太阳辐射、降水量等因子对林下日蒸散量的影响。【结果】在8、9、10月,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分别为67.06、36.32、29.49 mm·d^(-1),防水处理分别为54.22、20.07、11.35 mm·d^(-1),各月自然降水下的日蒸散量均大于防水处理。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随时间进程总体呈逐渐减小趋势,且自然降水下波动大于防水处理。8—10月,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值总体呈先升后降的波浪状变化,比值总体呈逐渐升高的波浪状变化;在8、9、10月,各日自然降水日蒸散量与防水处理日蒸散量之差的均值依次为0.41、0.54、0.59 mm·d^(-1),比值依次为1.29、1.91、2.74。随潜在蒸散增大,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差的比值逐渐增加。土壤湿度对林下蒸散的影响在日潜在蒸散量小于3 mm·d^(-1)时较小,在大于3 mm·d^(-1)时增大,在大于5 mm·d^(-1)时增大极为明显。【结论】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蒸散影响因子大致相同,区别为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更多受降水影响,而防水处理则更多受土壤湿度影响。未来应增加多个土壤湿度梯度对林下蒸散差异的影响研究。图7表1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条件 林下蒸散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海拔分异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小东 常顺利 +3 位作者 王冠正 孙雪娇 张毓涛 李翔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6,共12页
【目的】探究天山中部地区不同海拔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变化趋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以及应对干旱胁迫的生态弹性,为预测气候变化下天山雪岭云杉林沿海拔梯度的群落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天山北坡中段雪岭云杉森林的下林线、林... 【目的】探究天山中部地区不同海拔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变化趋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以及应对干旱胁迫的生态弹性,为预测气候变化下天山雪岭云杉林沿海拔梯度的群落发展趋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天山北坡中段雪岭云杉森林的下林线、林带中部、上林线处采集雪岭云杉树芯样品,建立3个树轮标准年表,计算胸高断面积增量,分析雪岭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抵抗力、恢复力和恢复弹力分析雪岭云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在过去61年,研究区各海拔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受抑制程度表现为下林线处最重,林带中部次之,上林线处较轻;不同海拔影响雪岭云杉径向生长的主控气候因子存在差异,下林线主要与当年4—7月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与上一年6月和当年4、6月降水量及上一年8月至当年9月自校准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显著正相关(P<0.05);林带中部主要与上一年6—8月和当年3—4、6—7月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上林线主要与当年2和6—7月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与上一年8月和当年4月降水及上一年6月至当年5月scPDSI显著正相关(P<0.05);雪岭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在海拔梯度和时间梯度上均有差异,由下林线至上林线,与气温的负相关性及与降水和scPDSI的正相关性均依次减弱。在时间梯度上,与气温的相关性逐渐减弱,与降水和scPDSI的正相关性逐渐加强。不同海拔雪岭云杉应对干旱胁迫的生态弹性具有差异,抵抗力和恢复弹力表现为上林线>林带中部>下林线,恢复力表现为下林线>林带中部>上林线;下林线雪岭云杉对干旱较敏感,遭受干旱胁迫时生长下降明显;在抵抗力与恢复力反向平衡关系未打破时,下林线雪岭云杉不受干旱遗留效应影响。【结论】因研究区升温迅速而降水增加缓慢,各海拔雪岭云杉遭受干旱胁迫越来越严重,其中下林线雪岭云杉径向生长降幅最大,抵抗力最小,生长衰退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轮 径向生长 林线 云杉森林 生态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初蕊 陈立欣 +2 位作者 王丽群 宋午椰 阎祉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1,共12页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1—2020年20期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黄河流域ESV,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1—2020年20期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黄河流域ESV,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揭示黄河流域ESV的时空分异动态特征,并引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黄河流域ESV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1—2020年黄河流域ESV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和林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2)黄河流域ESV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多数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时间路径的相对长度和弯曲度较小,结构比较稳定,但空间依赖效应较弱。ESV移动方向中负向协同增长占比最大,呈低速增长特征。2001—2020年ESV时空凝聚概率超过80%,说明黄河流域ESV局部空间格局呈现相对锁定状态。(3)流域ESV驱动因素中,年降雨量主要起负向作用,年均气温和植被覆盖则主要起正向作用,而人口密度与夜间灯光指数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结论】黄河流域ESV增长现状相对稳定,短期内较难改变,在影响ESV变化的因素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跃迁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关键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陈炳楠 杨风亭 +5 位作者 孟盛旺 戴晓琴 寇亮 陈奕帆 王辉民 付晓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8,共12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时空动态。采用有效叶面积指数的广义双重逻辑斯蒂模型确定物候期指标(生长季开始时间,SOS;生长季结束时间,EOS;生长季长度,LOS)。利用变异系数表征物候期时空变异幅度。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解析气候(干旱指数、空气温度、降水量、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土壤温湿度、土层厚度、石砾含量)和生物因子(林分密度、林下植被丰富度)对物候期的驱动作用。【结果】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均为单峰曲线(但马尾松林无明显峰值)。与马尾松林相比,湿地松林的SOS较晚,但LAIe的季节变化幅度更大且值更高。2)马尾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不如湿地松林稳定。马尾松林的SOS、EOS、LOS在空间上的变异系数和SOS在时间上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湿地松林。3)在年际尺度上,马尾松林的SOS和EOS分别与早春和旱季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湿地松林的EOS与旱季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4)在空间尺度上,马尾松林物候期受林分密度、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0~60 cm土壤石砾含量影响。【结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的物候特征在曲线峰值、SOS、LAIe变化幅度和数值大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湿地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更稳定。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和土壤资源异质性共同驱动了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物候的时空变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物候 有效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异 石砾含量 竞争强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3种松树径向生长的气候因子响应异质性
9
作者 申佳艳 范泽鑫 +8 位作者 张慧 彭新华 李金花 余潇 杨文雄 李云芳 李新宇 刘悦宁 苏建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62,共15页
【目的】探究云南高原高山松、云南松和思茅松3种松树径向生长对区域气候因子的响应和适应性特征,为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林区树木生长动态及各树种地理分布区变化提供指导,为区域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树木年轮... 【目的】探究云南高原高山松、云南松和思茅松3种松树径向生长对区域气候因子的响应和适应性特征,为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南林区树木生长动态及各树种地理分布区变化提供指导,为区域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树木年轮学方法,采集各树种分布区内树轮样本,构建树轮宽度年表,结合各采样点1958—2018年的气温、降水、帕尔默干旱指数等气象资料,利用响应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滑动相关分析等方法,确定影响3种松树径向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3种松树采样点的气候均呈暖干化特征。限制松树径向生长的关键因子对高山松为当年5月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其对回归模型方差解释率的贡献分别达59.8%和27.5%;对云南松为上一年10月、12月和当年1月降水量,其对回归模型方差解释率的贡献分别达38.8%、15.4%和25.4%;对思茅松为当年生长季(7月)、上一年和当年生长季后期(9月)降水量,其对回归模型方差解释率的贡献分别达53.8%、30.9%和15.3%。云南松径向生长对干旱的敏感性高于高山松和思茅松。气候暖干化使高山松对生长季初期(5月)气温和降水量的敏感性增强;使云南松对生长季初期(5月)降水量的敏感性减弱,对生长季(8月)气温的敏感性增强;使思茅松对7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温度的敏感性减弱,对上一年生长季后期(9月)降水量的敏感性增强。气候变暖使3种松树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变得不稳定,主要发生在各采样点气候突变时间段,与区域气候波动同步,且不同树种具有一致性。【结论】高山松和思茅松对干旱的适应性强于云南松。气候变暖使气温对高海拔区高山松径向生长的促进效应减弱,使云南松对生长季初期低降水敏感转变为对生长季低温敏感;气候变暖抑制思茅松生长季充足水分条件的促生长作用,增强气候因子对径向生长影响的滞后效应,使3种松树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性变得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云南松 思茅松 年轮 气候变化 气候响应 敏感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小气候环境特征研究
10
作者 欧阳子龙 蔺中伟 +4 位作者 谭江锋 苏大宏 贾湘璐 李蓉 秦志成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3期81-88,共8页
为充分了解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小气候特征,以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和不同群落进行负离子浓度、温度和湿度测定,分析小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小气候环境质量为林下>水边>广场;不同时间段... 为充分了解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小气候特征,以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和不同群落进行负离子浓度、温度和湿度测定,分析小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小气候环境质量为林下>水边>广场;不同时间段为上午>下午>中午;不同群落组成为草本>灌木>乔木>铺装。林下草本小气候环境优于其他群落,生态效益较好;广场铺装、广场乔木、广场灌木和水边铺装小气候环境相对较差。温度和湿度与负离子浓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且是负离子浓度重要的影响因子。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在林下设置更多活动和休憩区域;2)安排科普教育等活动时应考虑于小气候环境最佳的上午进行;3)注重植物群落构建,通过提高植物多样性促进小环境生态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青秀山雨林大观 小气候环境 负离子浓度 温度 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福陵油松年轮宽度年表的建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振举 陈玮 +5 位作者 何兴元 邵雪梅 孙雨 张春涛 付印东 刘铁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该文以沈阳福陵的油松为样本建立了油松年轮宽度年表(标准化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年表).分析表明:年表与冬季(上年11—2月)和初春(4—5月)低温的关系密切,其中与上年11月、1月的低温显著相关;年表与1、2月的降水量显著相关,还与1、9... 该文以沈阳福陵的油松为样本建立了油松年轮宽度年表(标准化年表、差值年表和自回归年表).分析表明:年表与冬季(上年11—2月)和初春(4—5月)低温的关系密切,其中与上年11月、1月的低温显著相关;年表与1、2月的降水量显著相关,还与1、9月的水汽压显著相关;上年10月—上年11月9、月、5—6月份的相对湿度对油松的影响突出;蒸发量对油松生长起显著的负效应,其中5月最明显,但1、2月的蒸发量与油松当年的年轮宽度正相关.油松年表的窄轮和窄化突变佐证了公元1650年以来的35次主要的旱灾年.油松年轮宽度年表和过去太阳活动、地磁的活动均存在共同的准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陵 古油松 年轮宽度年表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涡动相关技术观测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施婷婷 关德新 +4 位作者 吴家兵 张弥 王安志 金昌杰 韩士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该文利用开路涡动相关系统测定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年蒸散量(潜热通量LE),并分析了其日、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度为86.5%,处于国际同类观测闭合度范围(60%-90%)的中上水平,说明长白山涡动相关... 该文利用开路涡动相关系统测定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年蒸散量(潜热通量LE),并分析了其日、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度为86.5%,处于国际同类观测闭合度范围(60%-90%)的中上水平,说明长白山涡动相关法观测数据可信度较高.潜热通量与净辐射(Rn)呈二次曲线关系,与气温(Ta)呈指数关系,模拟出的LE日总量与Rn、Ta经验关系式,可对比缺值进行插补.森林蒸散量日变化特点是白天高于夜间,中午最高,夜间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日)有低估的现象;季节变化特点是7、8月份蒸散量最高,冬季较低,且蒸散量在净辐射中所占的比例为生长季明显高于非生长季.该森林蒸散年总量为1126.99MJ/m^2,相当于450.8mm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538.4mm)的8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蒸散 能量平衡 涡动相关法 阔叶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辐射通量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旭 周国逸 +3 位作者 孙阁 张德强 闫俊华 赵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4,共7页
该文分析了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辐射分量:下行短波辐射(RSd)、上行短波辐射(RSu)、下行长波辐射(RLd)和上行长波辐射(RLu)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各辐射分量日总量的大小顺序为:RLu(36.34 MJ/(m2.d... 该文分析了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各辐射分量:下行短波辐射(RSd)、上行短波辐射(RSu)、下行长波辐射(RLd)和上行长波辐射(RLu)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各辐射分量日总量的大小顺序为:RLu(36.34 MJ/(m2.d))>RLd(32.43 MJ/(m2.d))>>RSd(12.46 MJ/(m2.d))>RSu(0.98 MJ/(m2.d)),长波辐射的变异系数(CV)远小于短波辐射,而波长相同时上行辐射的CV小于下行辐射.除RLd外,其余3种辐射的月均通量呈单峰形变化.RSd与RSu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均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RLd和RLu的日均变化则大致呈波浪形.全年系统辐射支出中RLu为80.7%,RSu仅占2.2%,RLu在辐射平衡中的作用远超过以往强调最多的RSu.日尺度上,2003年反射率η的平均值为8.3%.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η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与旱季相比,雨季两种长波辐射的相关性高,数值也更接近.在较大时间尺度(1个月)上,净辐射(Rn)与RLu相关性最好,而在较小的时间尺度(≤1 d)上,Rn与RSd相关性最好,故在考察辐射通量间相互关系时,应充分注意尺度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针阔混交林 辐射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入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华潮 骆有庆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5-450,共6页
综述了因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入侵对松林内植物群落演替、节肢动物群落、鸟类群落及微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展望了松材线虫病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方向。在探究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技术及措施上,一方面要深入探讨松材线虫... 综述了因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入侵对松林内植物群落演替、节肢动物群落、鸟类群落及微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展望了松材线虫病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方向。在探究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技术及措施上,一方面要深入探讨松材线虫的入侵机制,揭示它们对特定松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同时还应从增强系统自身抵抗性和系统应对生物灾害的自我补偿和生态修复能力入手,以期从生态尺度上探求松材线虫病的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入侵 松材线虫 群落 生态系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气候梯度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牛赟 刘贤德 +2 位作者 敬文茂 雷军 车宗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1,共6页
试验利用祁连山北坡沿海拔梯度布设的气象站的多年观测数据,采取差值对比方法,研究山地垂直气候带的空间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气温降低约0.52℃,≥0℃和≥10℃的年均积温分别降低147.8℃和160.6℃;在海... 试验利用祁连山北坡沿海拔梯度布设的气象站的多年观测数据,采取差值对比方法,研究山地垂直气候带的空间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气温降低约0.52℃,≥0℃和≥10℃的年均积温分别降低147.8℃和160.6℃;在海拔1 700~3 300m区间内,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降水量增加约17.41mm;在海拔3 300~3 800m区间内,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降水量减少约30.21mm;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土温降低约0.8℃,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递增约5.13%.年均无霜期减少量是海拔增加量的0.065 9倍.和过去比,近10a来祁连山北坡气温、积温、地温呈波动性变化,略有升高,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也呈波动性变化,但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坡 气候变化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干湿区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善磊 孙杰 +3 位作者 李洪利 黄珏 顾人颖 骆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713-4716,共4页
根据中国干湿区分布图,选取典型的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和湿润地区(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82~2000年的NDVI数据和1981~2000年3个研究区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干湿分布区植被NDVI与气候因... 根据中国干湿区分布图,选取典型的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半干旱/半湿润(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和湿润地区(鄱阳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982~2000年的NDVI数据和1981~2000年3个研究区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干湿分布区植被NDVI与气候因子(温度、降水)之间相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中,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植被对降水的变化较为敏感;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均较为敏感;而湿润地区(鄱阳湖地区)植被对温度的变化敏感;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影响中,干旱地区(额济纳地区)前一年冬季植被NDVI与当年夏季温度、降水的分别呈显著的负、正相关;而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地区)当年植被NDVI与当年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干湿区 NDVI 气候因子 温度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泛沙地杨树丰产林改善小气候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兴翠 刘克长 +3 位作者 杨吉华 吕爱霞 王力 孙成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6-209,共4页
对杨树丰产林内的小气候因素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杨树丰产林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减少土壤的风蚀量;对空气温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5月份能降低日平均空气温度、减小空气温度日较差;降低土壤温度,尤其是土壤表层温度的降温效果最为明... 对杨树丰产林内的小气候因素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杨树丰产林能有效地降低风速;减少土壤的风蚀量;对空气温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5月份能降低日平均空气温度、减小空气温度日较差;降低土壤温度,尤其是土壤表层温度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杨树丰产林明显的提高空气湿度,有效地减少地面水分蒸发;杨树纯林能增加土壤湿度,而林麦间作则由于作物根系的吸水作用,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纯林和对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沙地 杨树丰产林 林麦间作 小气候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森林日温度变化特征及冠层混合模式分析
18
作者 张林萱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3期132-133,136,共3页
本研究旨在测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常绿阔叶林(EBF)、落叶阔叶林(DBF)和常绿落叶阔叶林(MBF)3种森林冠层温度日温度变化特征,并研究影响温度变化的冠层结构特征,以及冠层填充方式及树冠形态的比较。经研究可知,3种林型日温度排序为MBF>... 本研究旨在测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常绿阔叶林(EBF)、落叶阔叶林(DBF)和常绿落叶阔叶林(MBF)3种森林冠层温度日温度变化特征,并研究影响温度变化的冠层结构特征,以及冠层填充方式及树冠形态的比较。经研究可知,3种林型日温度排序为MBF>DBF>EBF,在日温度变化趋势中,DBF的热环境波动较大,而EBF和MBF的热环境相对稳定。由于“混合效应”MBF较DBF和EBF树冠体积与树冠表面积更大、冠层填充度更高、光照利用率更佳,树冠面积、树冠体积、生长空间竞争指数、生长竞争指数、树种多样性、叶面积、胸径和树高显著影响森林热环境和降温效果。此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城市热舒适景观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日温度 林型 冠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蒿光系统Ⅱ光化学参数在生长季早期对降雪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才 贾昕 +3 位作者 吴雅娟 马景永 田赟 查天山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9-127,共9页
【目的】研究生长季早期降雪事件对于典型沙生灌木光合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胁迫发生后植物适应胁迫的光合生理机制。【方法】在降雪前后,使用多通道连续监测荧光仪,通过原位连续监测当地建群种油蒿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能量分配参数的变化... 【目的】研究生长季早期降雪事件对于典型沙生灌木光合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胁迫发生后植物适应胁迫的光合生理机制。【方法】在降雪前后,使用多通道连续监测荧光仪,通过原位连续监测当地建群种油蒿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能量分配参数的变化,确定胁迫恢复期,并分析恢复期各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在降雪当天达到最低值,且ΦPSⅡ的日间均值比降雪前后分别下降了约40%和33%。调节性能量耗散(ΦNPQ)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均在降雪当天达到最高值,其中降雪当天ΦNPQ的日间均值比降雪前后分别升高了95%和48%,NPQ分别升高了94%和76%。降雪当天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降到了最低(0.69),比降雪前降低了约12%,并且低于了0.73的胁迫线。Fv/Fm经过3 d恢复到了降雪前的水平。在恢复过程中油蒿伴随着光照900μmol/(m2·s)和温度10℃的阈值拥有不同的响应关系,可能是在阈值前后拥有不同的环境主导因子。土壤水分始终是油蒿恢复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结论】本次降雪对于油蒿产生了胁迫,胁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融雪产生的低温和高光强的协同作用导致的。油蒿通过动态调节自身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能量分配机制,增大调节性热能耗散比重来适应低温胁迫。油蒿从一次胁迫中恢复约需3~4 d,低光照、较高温度和较高水分有利于植物恢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荧光 降雪 生长季早期 光能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冷岛”效应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史欣 吴统贵 +3 位作者 徐大平 刘燕堂 粟娟 肖以华 《中国城市林业》 2005年第3期46-48,共3页
对帽峰山森林公园和广州市区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低气温进行了统计,进而对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冷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帽峰山森林公园月平均温度比广州市区月平均温度低2.2℃,森林公园“冷岛”效应显... 对帽峰山森林公园和广州市区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月平均最低气温进行了统计,进而对帽峰山森林公园的“冷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帽峰山森林公园月平均温度比广州市区月平均温度低2.2℃,森林公园“冷岛”效应显著;森林公园“冷岛”效应月际变化明显,5月到11月雨季的“冷岛”效应较强,而12月到翌年4月旱季“冷岛”效应较弱;森林公园“冷岛”效应日变化呈现昼弱夜强,其季节性也很强,秋冬季节夜间“冷岛”效应要明显的高于白天的效应,而春夏季节两者“冷岛”效应差别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帽峰山森林公园 效应分析 年平均气温 冷岛 城市热岛效应 世界气象组织 气温上升 珠江三角洲 1998年 2003年 中心城市 建国初期 温室效应 50年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