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技术策略(下) 被引量:1
1
作者 鲍大鹏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7品种系谱食用菌的理性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非用于指导单次育种活动或单个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育种系统,并推动一种科学育种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该育种系统中,品种系谱构成了核心要素,它不仅是理性育种方法的... 7品种系谱食用菌的理性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并非用于指导单次育种活动或单个杂交品种的选育过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育种系统,并推动一种科学育种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该育种系统中,品种系谱构成了核心要素,它不仅是理性育种方法的直接展示,也是推动杂交育种工作持续进行的关键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工作 育种方法 育种系统 品种系谱 杂交品种 食用菌 选育过程 育种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栽培的原理和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贺新生 王光礼 +4 位作者 张锐杰 杨锡 罗维维 林志强 陈波 《食药用菌》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栽培原理和方法不同于大多数食药用菌物种。指出食药用菌栽培依据子实体形成与培养料的关系可以分为4种类型:纯料出菇、覆土出菇、少料出菇、无料出菇,而羊肚菌栽培属于少料出菇(培养料超过一定比例就不会出菇)... 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栽培原理和方法不同于大多数食药用菌物种。指出食药用菌栽培依据子实体形成与培养料的关系可以分为4种类型:纯料出菇、覆土出菇、少料出菇、无料出菇,而羊肚菌栽培属于少料出菇(培养料超过一定比例就不会出菇),列举并说明段木栽培法、营养袋法、营养袋+营养料法、营养料法及全菌种栽培法等栽培方法的技术要点与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料出菇 营养袋栽培法 营养料栽培法 全菌种栽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P-liteseg和Jetson Orin Nano的香菇菌棒表型测量方法
3
作者 梁秀英 刘欢 +2 位作者 米盼盼 边银丙 杨万能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7,179,共9页
针对香菇育种过程中表型性状考察困难、人工测量费时费力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Jetson Orin Nano平台部署的香菇菌棒表型测量方法。使用手机和工业相机对3种不同数据来源的香菇菌棒进行图像采集,标注香菇菌落数据集并进行增强;比较了Bis... 针对香菇育种过程中表型性状考察困难、人工测量费时费力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Jetson Orin Nano平台部署的香菇菌棒表型测量方法。使用手机和工业相机对3种不同数据来源的香菇菌棒进行图像采集,标注香菇菌落数据集并进行增强;比较了Bisenet、Stdcseg、U-net、Deeplabv3p、PP-liteseg 5个分割模型在Test-A、Test-B和Test-C测试集上的分割效果,结果表明PP-liteseg的普适性优于其他网络,PP-liteseg分割模型在3个测试集上的平均交并比超过97.53%,平均像素准确率高于99.49%,推理单幅图像耗时660 ms;为进一步平衡模型准确性和实时性,采用量化蒸馏方式对PP-liteseg模型进行压缩,并部署到Jetson Orin Nano平台上,压缩后的模型在Test-B测试集上的平均交并比和平均像素准确率分别为97.50%和99.51%,推理单幅图像耗时43.63 ms,比压缩前缩短近64%;采用PP-liteseg分割香菇菌棒图像,提取菌落表型,再根据菌落径向长度和轴向宽度得到菌丝生长长度,与人工测量值相比,菌丝生长长度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决定系数分别为1.874%、0.148 cm、0.918;采用该方法测量了6个菌株在连续4 d内的菌丝生长长度,结果表明,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无论在单日还是在整个培养期内均有差异,其中49号和168号菌株差异最大。研究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香菇菌棒表型测量,并能够以良好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Jetson Orin Nano平台上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菌棒 菌丝生长长度 PP-liteseg Jetson Orin Nano 模型轻量化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沪香F6’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4
作者 李玉 刘四海 +4 位作者 尚晓冬 李巧珍 宋春艳 周峰 谭琦 《食药用菌》 2025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香菇‘沪香F6’是以工厂化栽培品种‘沪香F2’为亲本,采用单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的新品种。本文介绍‘沪香F6’香菇品种的选育过程及品种特性,根据种植户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析该品种在制棒、养菌、出菇环节的技术要点,以期... 香菇‘沪香F6’是以工厂化栽培品种‘沪香F2’为亲本,采用单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的新品种。本文介绍‘沪香F6’香菇品种的选育过程及品种特性,根据种植户在实际栽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析该品种在制棒、养菌、出菇环节的技术要点,以期促进种植户对该品种特性的深入了解,助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荪蛋异地设施集中孵化出花技术初探
5
作者 查磊 杨瑞恒 +4 位作者 李正鹏 郭倩 赵妍 杨焕玲 鲍大鹏 《食药用菌》 2025年第3期224-228,共5页
为解决红托竹荪新鲜子实体难于运输的问题,对红托竹荪菌蛋(竹荪蛋)进行异地集中孵化出花试验,通过比较竹荪蛋出花率、出花残损率、竹荪花产出比等,筛选适宜的贮藏温度、竹荪蛋规格,以及孵化出花温度、湿度和光照。结果表明,竹荪蛋适宜... 为解决红托竹荪新鲜子实体难于运输的问题,对红托竹荪菌蛋(竹荪蛋)进行异地集中孵化出花试验,通过比较竹荪蛋出花率、出花残损率、竹荪花产出比等,筛选适宜的贮藏温度、竹荪蛋规格,以及孵化出花温度、湿度和光照。结果表明,竹荪蛋适宜贮藏温度择为4℃;重量在50~70 g的成熟竹荪蛋适合异地集中孵化,孵化期间最适条件为:湿度90%,温度16~18℃,100~200 lx白光开2 min关10 min,在该条件下,竹荪蛋在4℃下可贮藏7 d,出花比例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竹荪蛋 集中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配方对白参菌栽培的影响
6
作者 马吉平 王赟萍 +4 位作者 王素贞 肖银润 熊小文 钟国祥 张诚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4-45,8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白参菌栽培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配方,研究白参菌在不同栽培配方中的生物学特性和品质。[结果]利用杂木屑30%、棉籽壳50%、玉米粉8%,麦麸10%、过磷酸钙1%,石膏粉1%的配方栽培白参菌,菌丝满袋时间最短(19.0 d)...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白参菌栽培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配方,研究白参菌在不同栽培配方中的生物学特性和品质。[结果]利用杂木屑30%、棉籽壳50%、玉米粉8%,麦麸10%、过磷酸钙1%,石膏粉1%的配方栽培白参菌,菌丝满袋时间最短(19.0 d),菌丝生长速率也最快,达8.20 mm/d,生物学效率达44.57%。[结论]该研究可为白参菌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参菌 基质配方 食用菌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的人工栽培初探
7
作者 宋洪燕 任鹏飞 +2 位作者 曲玲 吕召云 王安皆 《北方蚕业》 2025年第2期47-50,共4页
对采自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利用组织分离、菌种纯化培养及人工驯化栽培等技术,成功获得其子实体。在培养过程中得出:该菌子实体生长的最佳范围为温度25~28℃,湿度85%~90%;适当光照有助... 对采自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一株野生粗毛纤孔菌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利用组织分离、菌种纯化培养及人工驯化栽培等技术,成功获得其子实体。在培养过程中得出:该菌子实体生长的最佳范围为温度25~28℃,湿度85%~90%;适当光照有助于菌丝转色成熟,适合作为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毛纤孔菌 纯化 出菇试验 育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育种学科体系从理论建设到实践应用
8
作者 谭琦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36,共2页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技术策略》一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于《食用菌学报》2024年第6期和2025年第1期发表。该文深入探讨了我国食用菌育种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理性杂交育种体系的九大技术策略,涵盖了明确育种目标、构建...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技术策略》一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于《食用菌学报》2024年第6期和2025年第1期发表。该文深入探讨了我国食用菌育种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理性杂交育种体系的九大技术策略,涵盖了明确育种目标、构建品种系谱、优化杂交路径与体量、设计多代际杂交等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育种 育种目标 杂交育种 品种系谱 学科体系 实践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红松茸轻简栽培技术探索
9
作者 杨翠红 吕炎城 +3 位作者 林志强 张婷 刘远建 段俊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年第2期103-107,共5页
食用菌产业是中国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1-2]),其主要利用作物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栽培原料,具有开发资源变废为宝的特点,是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优选之路。目前,广东省生产的平菇、茶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 食用菌产业是中国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1-2]),其主要利用作物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栽培原料,具有开发资源变废为宝的特点,是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优选之路。目前,广东省生产的平菇、茶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基本采用设施栽培,技术要求与投资门槛均较高。中科1号红松茸是以食用菌大球盖菇为亲本,针对广东省气候条件培育的、适合秋冬季在林下、大棚、冬闲田等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于2022年3月通过品种鉴定。2023年,广东省食用菌产量达到13.11万t,一产产值约30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种植业 食用菌产量 大球盖菇 栽培原料 设施栽培 松茸 品种鉴定 作物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物融合驱动食用菌产业升级的问题诊断与突破方案
10
作者 李长田 曹建民 +1 位作者 蔡为明 李玉 《食药用菌》 2025年第3期149-155,共7页
现代农业基于种植业(植物)、养殖业(动物)和培植业(菌物)三大产业,践行“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模式,是破解农业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本文阐述三物循环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各农业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 现代农业基于种植业(植物)、养殖业(动物)和培植业(菌物)三大产业,践行“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模式,是破解农业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本文阐述三物循环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各农业发展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剖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协同割裂、规模化应用受阻、核心技术瓶颈、环境生态风险与监管空白、认知与推广困境等问题。提出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依靠动植物资源保护技术升级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融合相关技术实现智能化栽培,开发三物融合转化体系,挖掘蛋白资源,拓展菌丝体材料研究,建立碳核算体系等助推食用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展望未来,三物融合将通过技术创新、融入双循环、践行相关战略等推动食用菌产业向智能化、可持续化发展,助力实现农业强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食物观 三物循环 食用菌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蘑菇蛋白质与氨基酸特征分析及营养评价
11
作者 孙国荣 金琦琦 +3 位作者 周静 彭义 刘海燕 陈磊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采集我国主产区巴氏蘑菇样品,检测其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分析巴氏蘑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特征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为27.00—52.70 g∕(100 g),平均值为35.00 g∕(100 g),贵州、四川产巴氏蘑菇蛋白质含量与其他省... 采集我国主产区巴氏蘑菇样品,检测其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含量,分析巴氏蘑菇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特征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1)蛋白质含量为27.00—52.70 g∕(100 g),平均值为35.00 g∕(100 g),贵州、四川产巴氏蘑菇蛋白质含量与其他省份差异显著;(2)氨基酸总量为16.80—30.30 g∕(100 g),平均值为22.40 g∕(100 g),不同产区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与蛋白质相似;(3)9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之和平均值为10.40 g∕(100 g),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之比为46.50%,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式的比值,属于优质蛋白;(4)氨基酸评分结果显示,亮氨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显示氨基酸营养平衡性一般,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显示巴氏蘑菇的营养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蘑菇 蛋白质 氨基酸 特征分析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固定化菌种在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周婷婷 蒋冉 +1 位作者 朱浩然 马桂珍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前期研究表明,固定化菌种在20℃和4℃条件下保藏30 d仍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为验证固定化菌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将不同保藏时间的固定化菌种接种到杏鲍菇栽培袋中,以新鲜液体菌种为对照,测定不同保藏时间的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 前期研究表明,固定化菌种在20℃和4℃条件下保藏30 d仍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为验证固定化菌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将不同保藏时间的固定化菌种接种到杏鲍菇栽培袋中,以新鲜液体菌种为对照,测定不同保藏时间的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满袋时间、栽培袋污染率、每栽培袋总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和商品率,并测定灰分、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接种在20℃和4℃条件下保藏30 d的固定化菌种栽培袋的子实体形态、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等指标均与液体菌种对照无显著差异;随着保藏时间增加,菌丝满袋时间缓慢增加,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变慢;栽培袋污染率受保藏时间及温度影响较小;栽培袋总产量均高于561.00 g/袋,生物学效率均高于122.00%,商品率均超过82.00%,达到了生产要求;杏鲍菇子实体的灰分、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保藏30 d的固定化菌种可用于杏鲍菇栽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 液体菌种 固定化 栽培 生物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的性能
13
作者 杨洁 王思凡 +1 位作者 张铭栋 袁宗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能力,为食用菌废菌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食用菌(金针菇、真姬菇、银耳)废菌棒为原料,在700℃、CO_(2)或N_(2)氛围下热解2 ... 【目的】探究不同食用菌废菌棒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及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的能力,为食用菌废菌棒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食用菌(金针菇、真姬菇、银耳)废菌棒为原料,在700℃、CO_(2)或N_(2)氛围下热解2 h制成6种生物炭,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巨大芽孢杆菌的吸附性能。【结果】6种生物炭均呈碱性,产率范围在34%~42%之间,灰分含量在10%~59%之间,碳含量在44%~72%之间;芳香化程度高,均具有利于微生物吸附的官能团;平均孔径为1.92~4.94 nm,孔体积为0.012~0.099 cm^(3)/g,且CO_(2)氛围下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大于N_(2)氛围下热解制备的生物炭;CO_(2)氛围下制备的生物炭,其吸附巨大芽孢杆菌的最优条件组合为温度25℃、菌炭比10∶1、吸附时间24 h,吸附率均大于93%。【结论】以金针菇废菌棒为原料,在CO_(2)氛围下制备的生物炭,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达95.55%,具有作为载体及进一步应用的潜力。研究结果为食用菌废菌棒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食用菌废菌棒 表征 热解氛围 微生物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栽培理论、技术进展及未来热点
14
作者 赵永昌 柴红梅 +1 位作者 刘萍 赵子悦 《食药用菌》 2025年第2期73-85,共13页
近十余年来,中国羊肚菌栽培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未来也将在乡村振兴中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在综述羊肚菌栽培理论涉及的基础概念及研究难点基础上,结合研究... 近十余年来,中国羊肚菌栽培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未来也将在乡村振兴中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在综述羊肚菌栽培理论涉及的基础概念及研究难点基础上,结合研究和生产经验,从栽培设施与栽培模式两方面,分析我国羊肚菌栽培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瓶颈,并展望未来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其后续研究和生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栽培理论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替代棉籽壳栽培白灵菇配方初筛
15
作者 张文隽 雷萍 +1 位作者 马婧嘉 李雅茹 《食用菌》 2025年第4期39-42,共4页
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提高生产效益,利用玉米秸秆部分替代棉籽壳栽培白灵菇,进行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10%~30%玉米秸秆部分替代棉籽壳栽培白灵菇,其菌丝萌发时间、现蕾时间及子实体生长时间较对照无变化,但菌丝长势佳,产量、农... 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资源,提高生产效益,利用玉米秸秆部分替代棉籽壳栽培白灵菇,进行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10%~30%玉米秸秆部分替代棉籽壳栽培白灵菇,其菌丝萌发时间、现蕾时间及子实体生长时间较对照无变化,但菌丝长势佳,产量、农艺性状及袋均收入均较对照得到提高。玉米秸秆添加量为3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农艺性状最佳,即较优栽培配方为棉籽壳48%、玉米秸秆30%、麸皮13%、豆饼5%、蔗糖1%、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灵菇 玉米秸秆 菌丝生长速度 生物学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地菍材料生长形态差异评价分析
16
作者 张宏志 胡逍 +4 位作者 陈遇遇 邓倩 颜淑珍 皮红丽 李达 《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3-17,共5页
本文以15个不同地区的地菍为试验材料进行生长形态差异评价分析,采用聚类分析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所调查的地菍种质资源进行初步分类,进而为地菍在园林中的应用与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显示:(1)广东白... 本文以15个不同地区的地菍为试验材料进行生长形态差异评价分析,采用聚类分析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所调查的地菍种质资源进行初步分类,进而为地菍在园林中的应用与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显示:(1)广东白云地区地菍材料叶片较狭长,同时具有盛花期花量较大的特征;(2)广东增城地区材料花径较大、花色较暗淡且植株较高;(3)广西钦州、广西防城港、福建宁德、广东阳江地区地菍材料花朵颜色较红较鲜亮且气孔面积较大;(4)广西桂林、福建龙岩、广西柳州、福建漳州、广西梧州、广东揭阳、广西贵港、广西河池、广东河源地区地菍材料花朵颜色较暗淡且植株高度较矮.综上,这些不同地区地菍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可以作为其应对于不同造景需求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地菍 形态学分析 观赏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菇、灵芝立体网格层架式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17
作者 孔怡 陈乐梅 +1 位作者 张慧 丛倩倩 《农业知识》 2025年第3期32-33,35,共3页
平菇和灵芝是山东省食用菌的主要栽培品种,栽培方式为袋料栽培。传统的种植模式是季节性单品种栽培,栽培场地、设施设备利用率偏低,导致平菇、灵芝生产企业、合作社及菇农效益偏低。平菇、灵芝袋料栽培既可以采用大棚内立体墙式栽培又... 平菇和灵芝是山东省食用菌的主要栽培品种,栽培方式为袋料栽培。传统的种植模式是季节性单品种栽培,栽培场地、设施设备利用率偏低,导致平菇、灵芝生产企业、合作社及菇农效益偏低。平菇、灵芝袋料栽培既可以采用大棚内立体墙式栽培又可以采用层架式栽培;平菇、灵芝袋料栽培在栽培场地要求、栽培设施、光照通风条件上基本相似;平菇子实体发生在冬春季节,而灵芝子实体发生在夏秋季节。根据平菇、灵芝的这些栽培特性,完全可以将平菇、灵芝组合交替,进行周年循环生产。这样既可以提高栽培场地利用率,减少生产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又可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性、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立体网格层架式 平菇 周年循环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连作障碍中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姚春馨 余萍 +4 位作者 张蔓 王鹏 陶南 刘庆洪 田果廷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Me151为供试材料,研究含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并分析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羊肚菌发酵液、...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YMe151为供试材料,研究含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自毒作用,并分析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羊肚菌发酵液、出菇土壤浸提液、子实体水提液的含量较高时,羊肚菌菌丝生长速度减慢,生物量减少。羊肚菌连作土壤与未连作土壤代谢物相比,有1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β-L-二氧戊环胞嘧啶核苷、多巴胺醌、赤霉素A29、13-L-羟基亚油酸、(8S,9S,10S,11S,13S,14S,17R)-11,17-二羟基-17-(2-羟基乙酰基)-10,13-二甲基-9-壬基-1,2,6,7,8,11,12,14,15,16-十氢旋流五(a)菲-3-酮、棕榈油酰胺丰度上调;反式异阿魏酸、α-亚甲基-γ-丁内酯、4-O-甲基-12-O-十四酰基樟脑13-乙酸酯、N,N-十二烷基二甲基胺氮氧化物、二氢鞘氨醇、10, 20-二羟基二十烷酸丰度下调。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羊肚菌连作障碍作用机制,并为羊肚菌连作障碍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自毒作用 化感物质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平菇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1
19
作者 文晴 李佳涛 +4 位作者 申进文 胡延如 戚元成 王风芹 刘晴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103,共15页
从栽培原料、栽培技术、种业、产品加工、栽培规模方面对我国平菇(Pleurotus spp.)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平菇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平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平菇 栽培原料 栽培技术 种业 产品加工 栽培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SA—LSTM的菇房温湿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铭志 柳平增 +2 位作者 张艳 潘纪港 陈超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7,共8页
为提升双孢蘑菇品质与产量,实现菇房整体环境提前调控,精准预测菇房环境中的温湿度数据是关键。但传统预测模型很多参数都需要人工手动调节,例如隐藏层神经元节点数、学习率、迭代次数等,这一系列参数的选择都直接影响预测性能的优劣。... 为提升双孢蘑菇品质与产量,实现菇房整体环境提前调控,精准预测菇房环境中的温湿度数据是关键。但传统预测模型很多参数都需要人工手动调节,例如隐藏层神经元节点数、学习率、迭代次数等,这一系列参数的选择都直接影响预测性能的优劣。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优化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菇房环境预测模型,实现对菇房内的温湿度环境的精准预测。验证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对温度的预测指标均方根误差RSME、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493、0.263,模型拟合优度R2为96.2%;对湿度的预测指标均方根误差RSME、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1.105、1.058,模型拟合优度R2为95.6%,由此可见,在菇房温湿度预测准确率方面,所提方法优于SSA—LSTM模型,为打造最适宜的菇房温湿度环境提供高时效的决策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蘑菇菇房 物联网 麻雀搜索算法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