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军卫 张改生 +2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小利 王永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26,共4页
选用8个表现突出的杂交组合,以小偃22作对照,从亲本和杂种一代产量性状、株型、株高、抗病性等农艺性状角度对其组合选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组合在产量性状上均表现出正向的杂种优势。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重的优势为最大,其... 选用8个表现突出的杂交组合,以小偃22作对照,从亲本和杂种一代产量性状、株型、株高、抗病性等农艺性状角度对其组合选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组合在产量性状上均表现出正向的杂种优势。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千粒重的优势为最大,其次为穗数和穗粒数;多穗型亲本与早熟大穗亲本型组配,且双亲株高在75~80cm左右,株型紧凑,抗病,较容易选配出理想的强优势组合,为杂种小麦生产实现产业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小麦 亲本选配 产量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应用问题研究——Ⅰ.细胞质效应和诱导单倍体问题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天章 刘庆法 +1 位作者 柴守诚 张改生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3,共3页
K型小麦1B/1R 易位雄性不育系细胞质效应,从生长势等10个性状看,有好有坏,但苗期生长普遍较弱;产生单倍体频率平均6.7%,但不育系 K—6901A 和 K—E5—1A 未发现单倍体,说明从现有品种中可以筛选出不产生单倍体的保持系。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K型胞质 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及生物效应的研究 Ⅱ对植株生长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杨赞林 甘斌杰 +5 位作者 金陵 张少华 沈正兴 余增亮 何建军 邓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离子注入,低剂量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剂量则抑制作用明显,株高和分蘖数都有相似的效应.本试验各处理剂量对M_1世代花粉和柱头生活力无明显影响,其穗部性状也未发生明显变异.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诱变 离子注入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及生物效应的研究 I、对出苗及苗期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杨赞林 甘斌杰 +5 位作者 金陵 张少华 沈正兴 余增亮 何建军 邓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3期212-217,共6页
本文就离子注入不同小麦品系对出苗及苗期性状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干种子后,对三个品系的效应有所不同,其半致死剂量约在60至80次之间.
关键词 小麦 离子注入 诱变 育种 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型杂种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初报 被引量:4
5
作者 田笑明 吴玉珍 +2 位作者 穆培源 穆廷文 韩新年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5期198-200,共3页
利用多年回文选育的3个Q型雄性不育系与3个Q型恢复系配成8个杂交小麦组合,研究杂种优势表现和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杂种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均表现正向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具超标优势的组合数达75%以上,其... 利用多年回文选育的3个Q型雄性不育系与3个Q型恢复系配成8个杂交小麦组合,研究杂种优势表现和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杂种组合的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均表现正向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具超标优势的组合数达75%以上,其中产量超标优势达20%以上的组合有3个。单株穗数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对穗粒重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此认为,强优势组合组配模式以多穗型×多粒重穗型或多穗大粒型×多粒重穗型较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Q型不育系 杂种优势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在鸡与鹌鹑属间杂交早期胚胎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岩 乔爱君 +3 位作者 马文霞 廖和荣 赵宗胜 李大全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11-1315,共5页
旨在研究雌激素受体(ER)与鸡-鹌鹑属间杂交早期胚胎发育、性别分化的关系。人工授精获得鸡(♂)-鹌鹑(♀)杂交种蛋,按照鸡的孵化标准同批入孵,连续采集早期活胚(2.75、3.00、3.25、3.50、3.75、4.00、4.25、4.50、4.75... 旨在研究雌激素受体(ER)与鸡-鹌鹑属间杂交早期胚胎发育、性别分化的关系。人工授精获得鸡(♂)-鹌鹑(♀)杂交种蛋,按照鸡的孵化标准同批入孵,连续采集早期活胚(2.75、3.00、3.25、3.50、3.75、4.00、4.25、4.50、4.75、5.00d),采用RT—PCR法,用Wpkci和β-actin引物进行多重PCR,鉴定早期胚胎性别;之后选取各时间点雌、雄胚胎各4枚,以β-actin为内标,测定ER mRNA相对表达丰度。雌、雄胚胎ER mRNA的发育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75~3.00d表达水平均较高;3.25d雄性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雌性则极显著降低(P〈0.01);3.50d雌、雄表达水平又回复至较高水平;3.75d二者均极显著降低(P〈0.01),此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同日龄间比较,2.75~3.50d雌性ER表达高于雄性,差异极显著(P〈0.01)。杂交胚胎性分化时间大致开始于胚胎发育的第2.75~3.50d,性分化期ER的异常表达可能与胚胎死亡、杂种不育有关,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育同期鸡、鹌鹑胚胎ER的表达及其功能后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 鹌鹑 杂交早期胚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冯毓琴 周宽基 +2 位作者 王世红 张永生 张俊儒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35-140,共6页
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育种上具有易恢复、恢复源广的优点,但这需要解决核不育性难以有效保持的遗传学问题.基于小麦细胞遗传学理论和大量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实践,建立某种特殊细胞遗传学保持机制,可以实现小麦核... 将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用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育种上具有易恢复、恢复源广的优点,但这需要解决核不育性难以有效保持的遗传学问题.基于小麦细胞遗传学理论和大量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实践,建立某种特殊细胞遗传学保持机制,可以实现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成功建立,实现了小麦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 既实现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白粒种子(正常小麦粒色,相对蓝粒而言,基因型为2n=42W(msms)=42)与雄性不育保持系蓝粒种子(可自交繁殖、“一系两用”,基因型为2n=42W(msms)+4E’=43)粒色的细胞遗传学标记,使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的育种和生产利用成为可能.简述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创建的遗传育种学原理、“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发现与鉴定,及蓝粒小麦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的育种应用研究进展和尚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雄性不育 4E-ms体系 蓝粒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赖草DNA导入小麦后代种子醇溶蛋白的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刘云英 +3 位作者 李维琪 戚家华 王子霞 海热古丽.阿布力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01-104,共4页
通过花粉管导入法将新疆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Lam.)Tzvel)供体DNA导入春小麦761(Triticum aestivum)受体的胚囊中,获得了大穗及密穗两大类遗传变异后代。经用改进的酸性聚... 通过花粉管导入法将新疆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Lam.)Tzvel)供体DNA导入春小麦761(Triticum aestivum)受体的胚囊中,获得了大穗及密穗两大类遗传变异后代。经用改进的酸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脉法(A-PAGE),分析了10个株系样品的种子醇溶蛋白,图谱结果显示5个大穗变异株系样品之间表现为同样带型,均与受体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某些带的消失与增加,而且增加带与供体的电泳条带位置相同;4个密穗变异株系样品和受体相比有两种带型,表现为带的减少与浅带的加深。这些均表明大救草DNA以花粉管为通道导入小麦,转化株系后代中发生了基因水平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粉管导入 醇溶蛋白 大赖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优质麦生产现状及品质育种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纪军 钟冠昌 +2 位作者 李俊明 王彦梅 安调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6期729-730,共2页
通过对我国小麦生产及优质麦育种现状的分析 ,指出缓解我国优质麦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改良品质育种的方法 。
关键词 优质小麦 生产现状 育种方法 品质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应用问题研究——Ⅱ.恢复性和杂种优势问题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天章 刘庆法 +1 位作者 柴守诚 张改生 《陕西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共3页
用89个品种(品系)对 K 型不育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中44个品种没有恢复力;45个品种大都<60%,只有3个>80%.但 K-80(6)/T-6-3等3个组合按国际法计算恢复度均在130%以上,最高达147%。对自交系 K-E12A,K-8222A 和 K-149A 杂种优势的... 用89个品种(品系)对 K 型不育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中44个品种没有恢复力;45个品种大都<60%,只有3个>80%.但 K-80(6)/T-6-3等3个组合按国际法计算恢复度均在130%以上,最高达147%。对自交系 K-E12A,K-8222A 和 K-149A 杂种优势的观察结果,超中亲优势分别为24.6%、57.9%和24.5%;超高亲优势分别为20.6%、37.6%和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系 恢复性 杂交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5-T,pCPA,dicamba三激素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戚家华 王子霞 +2 位作者 海热古力 杨松杰 冯伦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06-108,共3页
用2,4,5—T,pCPA,dicamba三种激素的0.5,1.0,1.5,2.0,2.5mg/l5种浓度分别培养小麦F_1和F_2代花药,均能获得花粉愈伤组织。其中,接种在2,4,5—T5种浓度培养基上的花粉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为2.50%,3.62%,7.03%,7.12%,3.71%;接种在... 用2,4,5—T,pCPA,dicamba三种激素的0.5,1.0,1.5,2.0,2.5mg/l5种浓度分别培养小麦F_1和F_2代花药,均能获得花粉愈伤组织。其中,接种在2,4,5—T5种浓度培养基上的花粉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为2.50%,3.62%,7.03%,7.12%,3.71%;接种在pCPA 5种浓度培养基上的花粉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为7.00%,6.48%,5.54%,8.54%,8.18%;接种在dicamba 5种浓度培养基上的花粉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分别为10.80%,16.49%,11.16%,8.91%,7.46%。当2,4,5-T的浓度为0.5—2.0mg/l,pCPA和dicamba的浓度分别为1.0,1.5和2.0mg/l时,均可使花粉愈伤组织一步成苗或成根,但一步成苗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小麦 花药培养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小麦成熟胚培养的几种因素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柯遐义 陈春洪 +2 位作者 杨芳 李宝健 陈家旺 《广东农业科学》 CSCD 1995年第6期12-14,共3页
选取6个春小麦品种的成熟胚进行培养,着重研究不同基因型、培养基、种子贮藏时间、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时间等对分化的影响。确定了较好的分化培养基,供试品种中,华农400有较好的分化性能;不同基因型的小麦诱导愈伤组织产生的能力... 选取6个春小麦品种的成熟胚进行培养,着重研究不同基因型、培养基、种子贮藏时间、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时间等对分化的影响。确定了较好的分化培养基,供试品种中,华农400有较好的分化性能;不同基因型的小麦诱导愈伤组织产生的能力差别不大,分化绿点及生根的能力有一定差异,而分化成苗的能力则有很大的变化;种子贮存时间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时间对分化有较大的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成熟胚:愈伤组织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酸对小麦花培一步成苗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子霞 海热古力.阿布力孜 +3 位作者 张茂银 杨松杰 杨克锐 戚家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160-161,共2页
研究了苯乙酸(phenylaceticacid)对小麦花药培养一步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附加2.5,5.0,7.5和10.0ml/l的苯乙酸,一步成苗率均高于对照,其中以附加5.0ml/l苯乙酸的一步成苗率最高(2.27%),为对照(1.26... 研究了苯乙酸(phenylaceticacid)对小麦花药培养一步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附加2.5,5.0,7.5和10.0ml/l的苯乙酸,一步成苗率均高于对照,其中以附加5.0ml/l苯乙酸的一步成苗率最高(2.27%),为对照(1.26%)的1.8倍。高浓度的苯乙酸对绿苗分化不利,但它具有抑制白苗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药培养 苯乙酸 成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棉花材料的获得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方 王坤波 +5 位作者 宋国立 张香娣 王春英 黎绍惠 王玉红 胡育昌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花粉管通道法 转基因棉花 外源DNA导入 材料 转化技术 操作过程 农作物育种 转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 被引量:13
15
作者 甘斌杰 杨赞林 +1 位作者 张少华 沈正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本文对离子束注入小麦的变异效应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所产生的变异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表现型主要为七种。本文还对突变体有关性状的选择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麦 离子注入 变异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油茶杂交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乃燕 蒙敬彪 +2 位作者 江泽鹏 赵海鹄 陈林强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3期6-9,共4页
回顾和总结了广西油茶杂交育种的发展,对当前杂交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广西油茶杂交育种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完善育种科研体系,确保杂交育种可持续发展;明确育种目标,制订长远杂交育种计划;加强优良繁殖材料的再选... 回顾和总结了广西油茶杂交育种的发展,对当前杂交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广西油茶杂交育种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完善育种科研体系,确保杂交育种可持续发展;明确育种目标,制订长远杂交育种计划;加强优良繁殖材料的再选择,不断贮备杂交育种资源;重视杂种家系的无性转化利用;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杂交育种 进展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蓝粒单体小麦选育稳定缺体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穆素梅 钟冠昌 +1 位作者 李振声 李滨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4年第3期69-72,共4页
利用蓝粒单体小麦,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通过大群体筛选和定向选择的方法,结合细胞学观察,已选育出7种稳定的自花结实正常的缺体小麦,为选育整套的缺体小麦系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蓝粒单体 小麦 缺体小麦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_3~F_5代的耐盐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夏光敏 陈穗云 +2 位作者 向凤宁 权太勇 陈惠民 《山东农业科学》 2001年第6期12-14,共3页
小麦与耐盐牧草高冰草的不对称体细胞杂交 ,获得表型象普通小麦的体细胞杂种后代并用于小麦耐盐实验 ,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小麦、高冰草、小麦和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4 代株系Ⅰ - 1- 6、Ⅱ - 1- 3、Ⅱ - 1- 6 ,5天后观察其形态 ,计算耐... 小麦与耐盐牧草高冰草的不对称体细胞杂交 ,获得表型象普通小麦的体细胞杂种后代并用于小麦耐盐实验 ,用不同浓度的NaCl处理小麦、高冰草、小麦和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4 代株系Ⅰ - 1- 6、Ⅱ - 1- 3、Ⅱ - 1- 6 ,5天后观察其形态 ,计算耐盐指数 ,测定生长量 (鲜重、干重及相对含水量 )。结果表明 :亲本济南177耐盐性最差 ;杂种F4 代Ⅰ - 1- 6、Ⅱ - 1- 3、Ⅱ - 1- 6的耐盐性介于双亲之间 ,在山东省不同地区 0 3%~0 6 %的盐地中 ,对F3~F5代部分杂种株系进行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 ,在 0 3 %~ 0 4%的盐地中其千粒重 40~5 5g ,6 6 6 7m2 产量为 35 0~ 45 0kg ;在 0 5 %~ 0 6 %的盐地中 ,千粒重 35~ 45g ,6 6 6 7m2 产量为 2 6 0~ 32 0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冰草 体细胞杂种F3~F5代 耐盐性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双胚苗筛选研究初报 被引量:4
19
作者 仇松英 许钢垣 +2 位作者 武计平 孟兆平 薛金枝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共2页
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进行冬小麦双胚苗筛选,双胚苗产生的频率为0.032%。双苗中有一个胚芽鞘和两个胚芽鞘两种类型。双胚苗继代筛选双胚苗率为0.226%,不同双胚苗杂交,杂种F_1双胚苗率为0.12%;临选87—6072有... 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进行冬小麦双胚苗筛选,双胚苗产生的频率为0.032%。双苗中有一个胚芽鞘和两个胚芽鞘两种类型。双胚苗继代筛选双胚苗率为0.226%,不同双胚苗杂交,杂种F_1双胚苗率为0.12%;临选87—6072有5%的双胚苗,双胚苗品系中存在低频率的无融合生殖,双胚苗是可遗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胚苗 无融合生殖 类型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滋福 吕德彬 +2 位作者 程西永 孙建英 张清海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5-30,共6页
以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为母本 ,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 ,研究了化学杂交剂 Genesis的诱导雄性不育效果和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结果表明 :1) Genesis对普通小麦有良好的诱导雄性不育效果 ,供试的 2 0个品种的不育率为 99.2 %~ 10 0 % ,杂... 以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为母本 ,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 ,研究了化学杂交剂 Genesis的诱导雄性不育效果和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结果表明 :1) Genesis对普通小麦有良好的诱导雄性不育效果 ,供试的 2 0个品种的不育率为 99.2 %~ 10 0 % ,杂交率为 83%~ 10 0 % ,反应度为 2~ 7级 ;2 )不同施用剂量间的杀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以 3kg/hm2 的剂量最优 ,其不育率近 10 0 % ;3)不同喷药时期 (Feeke` s stage8.0和 9.0 )间差异不显著 ,适喷期 7d左右。根据试验结果 ,还讨论了 Genesis的药害问题与适喷期小麦发育的形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学杂交剂 不育率 杂交率 反应度 GENESIS 诱导 杂种优势 适喷期 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