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疣粒野稻”拉丁学名和中名的订正 被引量:18
1
作者 吴万春 卢永根 王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3-37,共5页
中国“疣粒野稻”的小穗近等长于颗粒野稻,而短于疣粒野稻。内外稃(谷壳)表面电镜扫描形态是:中国“疣粒野稻”的山形瘤状突起分布较密,与颗粒野稻近似,但疣粒野稻则分布较疏。中国“疣粒野稻“的钩毛多为弯锥形:钩毛周围的硅质突起为... 中国“疣粒野稻”的小穗近等长于颗粒野稻,而短于疣粒野稻。内外稃(谷壳)表面电镜扫描形态是:中国“疣粒野稻”的山形瘤状突起分布较密,与颗粒野稻近似,但疣粒野稻则分布较疏。中国“疣粒野稻“的钩毛多为弯锥形:钩毛周围的硅质突起为乳头状,顶端圆而光滑。疣粒野稻和颗粒野稻的钩毛为雀嘴形;钩毛周围的硅质突起为火山顶状,顶端具星状冠。以上述形态为主要依据,中国“疣粒野稻”与颗粒野稻和疣粒野稻均有明显区别;在地理分布方面也与上二亚种不同。所以,现将中国“疣粒野稻”另立一新亚种,为瘤粒野稻Oruza meyeriana (Zoll. et Mor.)Baill. subsp. tuberculata W. C. Wu et Y. G. Lu, G. 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稻 疣粒野稻 拉丁学名 中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普通野生稻的分类学问题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道远 陈成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6,共6页
从特征特性及后代分离观察、同功酶测定和原分布地考察五个方面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按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标准对普通野生稻740个编号进行特征特性观察,可分为11个类型。类型1和类型2的分类学特征特性与张德慈博士1976... 从特征特性及后代分离观察、同功酶测定和原分布地考察五个方面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按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标准对普通野生稻740个编号进行特征特性观察,可分为11个类型。类型1和类型2的分类学特征特性与张德慈博士1976年分类的O.rufipogon Griff十分相似,类型3~11则介于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对普通野生稻364个编号,对照材料(包括广西栽培稻)406个编号,以及来源于外国的AA染色体组的4个野生稻种共5个编号,进行了酯酶同工酶测定,类型1和类型2大部分具有1.2.4.7A酶谱类型,类型3~11的酶谱含有1~3条栽培稻特有酶带。对原分布地考察表明:只有少数远离稻田的分布点,群体结构较纯。以上结果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仅有一个种,可分为两个生态类型。O.rufipogonGriff这个学名适用于中国普通野生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分类学 酶谱 生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群体性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容柏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1991年第2期49-54,共6页
本文研究了广西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群体的28项形态性状、16项色素性状和20项数量性状,所得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稻群体是以基本野生类型为主体,同肘也包含部分多样性的中间类型;基本型为多年生,性状较稳定一致;中间型多年生和弱多年生,... 本文研究了广西普通野稻和药用野稻群体的28项形态性状、16项色素性状和20项数量性状,所得结果表明,广西普通野稻群体是以基本野生类型为主体,同肘也包含部分多样性的中间类型;基本型为多年生,性状较稳定一致;中间型多年生和弱多年生,变异方向和程度各异.药用野稻群体性状稳定一致,同属一种类型.两个野稻种的性状,依其在群体中的变异频率,似可分为稳定、较稳定和易变三类.本文还讨论了普通野稻的归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群体性状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洲玻利维亚特立尼达地区野生稻
4
作者 符福鸿 《作物品种资源》 1991年第2期12-13,共2页
作者在玻利维亚特立尼达地区考察并收集到两种野生稻,经种植观察鉴定为阔叶野生稻(O. latifolia Desv)和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W. Griffith)。
关键词 野生稻 南美洲 水稻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45S rDNA探针对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基因组的FISH分析
5
作者 周会 蓝伟侦 +2 位作者 覃瑞 刘虹 李刚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共7页
利用45S rDNA作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同样含有CCDD基因组的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和宽叶野生稻(O.latifolia)进行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定位分析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信号分布于多条染色体上... 利用45S rDNA作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同样含有CCDD基因组的高秆野生稻(Oryza alta)和宽叶野生稻(O.latifolia)进行rDNA的荧光原位杂交定位分析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信号分布于多条染色体上,位点数目为10-16;高秆野生稻中有6个信号点,分布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2对信号位点位于染色体短臂,1对位于染色体长臂。研究结果表明,高秆野生稻45S rDNA在基因组中位点数目稳定,宽叶野生稻中45S rDNA位点数在不同个体中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显示这2种野生稻基因组存在一定差异;核型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基因组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推测,高秆野生稻分化较早而趋向稳定,宽叶野生稻可能形成较晚,还处于进化过程之中。鉴于二者在基因组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和进化上的不平衡性,建议把这2种野生稻划分为不同野生稻种,可能会更加符合二者的进化特性。同时,讨论了45S rDNA在染色体中分布特点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S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高秆野生稻 宽叶野生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