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1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的影响
1
作者 唐美君 李红 +4 位作者 张欣欣 姜洪新 王志博 郭华伟 肖强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通过单...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通过单头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并比较了不同龄数种群在发育历期、蛹重和雌雄性比等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在21、23、25、27、29℃等5个温度条件下饲养的灰茶尺蠖幼虫,均出现龄数为4(蜕皮3次,简称4龄虫)和龄数为5(蜕皮4次,简称5龄虫)2种龄数。在21、23℃条件下,5龄虫和4龄虫的占比相当;当温度升高至25℃及以上时,5龄虫的占比显著高于4龄虫,达67.4%~78.6%。温度对5龄虫和4龄虫的发育历期、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雌雄性比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温度下,5龄虫较4龄虫幼虫历期延长,蛹重增加,雌雄性比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受温度调控,温度升高则5龄虫的比例增高。这可能是灰茶尺蠖应对不利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龄数 温度 历期 蛹重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茎叶并联变异差异表达基因的WGCNA分析
2
作者 翟秀明 李解 +4 位作者 肖富良 唐敏 曾乐武 侯渝嘉 汤燚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2-414,共13页
茶树茎叶并联突变是一种新型变异,是开发芽头茶、特异性茶产品以及食用观赏两用茶的优质材料。因此,研究茶树产生并联变异的原因,挖掘其关键控制基因,可为当前茶树育种多元化的需求提供新的靶点。以发生并联变异的茶树茎叶为研究材料,... 茶树茎叶并联突变是一种新型变异,是开发芽头茶、特异性茶产品以及食用观赏两用茶的优质材料。因此,研究茶树产生并联变异的原因,挖掘其关键控制基因,可为当前茶树育种多元化的需求提供新的靶点。以发生并联变异的茶树茎叶为研究材料,以正常茎叶为对照,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技术,挖掘茶树发生茎叶并联现象的关键控制基因。组织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并联变异除了可以增加茶叶芽头数量,提高产量以外,还可有效增加茶树茎叶导管面积和导管数量,提升茶树光合能力及抗逆性。转录组测序研究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ABC转运蛋白和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两个通路上,分析挖掘关键基因9个。WGCNA共鉴定到26个共表达模块,挖掘性状相关特异性模块2个,筛选核心基因8个。这17个关键控制基因通过3种形式进行调控:ABCB(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和ABCC(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C)家族、RAC3(RAC family small GTPase3)、FKBP(FK506-binding proteins)主要通过参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途径调控茶树新梢细胞分裂、分化;ABCG34(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34)、CDPK2(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2)、KCS2(β-ketoacyl-CoA synthase2)、LAC11(Laccase11)、EP1(Epidermis-specific secreted glycoprotein1)、LTP(Lipid transfer protei)等基因介导参与了茶树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的生物合成,通过调控细胞壁的合成及延展方向等调节细胞形态发生,从而实现茶树茎、叶脉的并联分化;二甲基甲萘醌甲基转移酶以及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则通过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表达,最终导致茶树茎叶并联这一表观形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茎叶并联 转录组 WGCNA 关键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3
作者 陈俊华 闻鑫茹 +4 位作者 王晨旭 张俏俏 刘红敏 宁万光 郭世保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8,共12页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以及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与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偏好性。结果显示,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均能捕食2~4龄茶银尺蠖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和HollingⅢ模型。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雄成虫,以叉角厉蝽雌成虫对2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为37.044;在拟合的HollingⅢ模型中,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2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823头和12.547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每盒4.971头和6.836头。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结果表明,随猎物密度的降低,搜索的效率逐渐提升。此外,在灰茶尺蠖和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均偏好于取食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且捕食3龄茶银尺蠖幼虫的干扰系数大于捕食4龄茶银尺蠖幼虫。研究结果为叉角厉蝽在茶园害虫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角厉蝽 茶银尺蠖 功能反应 捕食偏好 种内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4
作者 朱倩 邵陈禹 +3 位作者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60,共18页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ICE基因家族 抗寒 生物信息学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泽叶螨生活习性、为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5
作者 周孝贵 郑旭霞 +2 位作者 唐美君 郭华伟 肖强 《中国茶叶》 2025年第3期63-66,共4页
神泽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da)是一种重要的农林作物害螨,2024年该螨在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区局部发生严重,为害春茶。为更好地识别和防控该螨,文章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在茶园中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可为该螨的预警与防控提... 神泽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 Kishida)是一种重要的农林作物害螨,2024年该螨在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产区局部发生严重,为害春茶。为更好地识别和防控该螨,文章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在茶园中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可为该螨的预警与防控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泽叶螨 形态特征 发生特点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茶区一种新发害螨——柑橘始叶螨的发生及为害特征
6
作者 相栋 杨浩茁 +5 位作者 周孝贵 赵萌萌 姜洪新 郭华伟 肖强 李亚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80-84,共5页
柑橘始叶螨为西藏茶区新发害螨,文章首次报道了该害螨在西藏茶区的发生情况。柑橘始叶螨大多分布于海拔1300~2750 m的茶园,主要为害下、中层成叶,部分茶园已蔓延至上层嫩叶,为害时附于叶背吸食汁液,为害处常形成铁锈斑并覆有丝网,叶片... 柑橘始叶螨为西藏茶区新发害螨,文章首次报道了该害螨在西藏茶区的发生情况。柑橘始叶螨大多分布于海拔1300~2750 m的茶园,主要为害下、中层成叶,部分茶园已蔓延至上层嫩叶,为害时附于叶背吸食汁液,为害处常形成铁锈斑并覆有丝网,叶片整体出现皱缩、扭曲等现象,为害盛期6—7月,为害严重时造成茶树落叶、树势衰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始叶螨 茶树 西藏茶区 为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艺性状和SNP分子标记的湖南78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佳璐 璩馥榕 +5 位作者 蔡天晨 赵洋 杨培迪 刘勇 周跃斌 刘振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33,共15页
为明确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明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并对其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本研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BTS)对湖南省内的78份茶树种质资源的76252个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这批资源的30项... 为明确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明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并对其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本研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BTS)对湖南省内的78份茶树种质资源的76252个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这批资源的30项农艺性状和15项生化成分进行了精准鉴定。结果表明,78份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7~2.08,变异系数为2.26%~47.50%,最小的是萼片数,最大的是叶齿深度;生化成分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6~2.09,变异系数为5.90%~118.49%,最小的是水浸出物,最大的是没食子酸;欧氏距离为20时可将78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在第Ⅰ、Ⅲ类群中,叶长、叶片大小、叶基、酚氨比、没食子酸(GA)、茶碱(THEO)、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78份资源的基因型检测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可将78份资源分为3个类群。同时,本研究挖掘出表型性状特异、高氨基酸、高可可碱、高咖啡碱等功能成分特异茶树资源23份。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精准鉴定 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8
作者 杨芳 江冰冰 +6 位作者 雷金梅 郭存武 李丽梅 徐嘉忆 王兴华 袁文侠 王白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2,共7页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为明确该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有伤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的3个菌株均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ITS、TUB2和TEF-1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igrospora musae。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树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斑病 黑孢菌 病原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根腐病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防潜力
9
作者 黄虹 谭琳 +3 位作者 沈程文 邓玉莲 李桂花 胡秋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以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为指示菌,运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分离感病根际土壤微生物,获得1株拮抗效果最佳的细菌菌株TJ-1,抑菌率可达74.67%;通过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测序,鉴定菌株TJ-1为土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errae)。研究菌株TJ-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生长特性、产生的不同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对9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及其促生潜力等,结果表明,拮抗菌TJ-1使病原菌菌丝缠绕萎缩,分支部分变大;拮抗菌生长至18 h进入稳定期;生长最适pH为5~7,在Na Cl质量分数超过2%的条件下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拮抗菌TJ-1对9种作物病原菌均有拮抗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原菌拮抗效果高达80.51%;拮抗菌TJ-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对病原菌都具有拮抗效果;拮抗菌TJ-1具有溶解磷、固氮以及分泌铁载体等促生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拮抗菌 土地类芽孢杆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州单丛茶区不同海拔瓢虫科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10
作者 李再霖 彭锋 +1 位作者 王兴民 陈晓胜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为了明确潮州单丛茶区天敌瓢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潮州市不同海拔的茶园开展瓢虫科物种多样性调查。采用比较形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两种分析方法,从不同海拔茶园瓢虫科昆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优势种、相对多度以及群落多样... 为了明确潮州单丛茶区天敌瓢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潮州市不同海拔的茶园开展瓢虫科物种多样性调查。采用比较形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两种分析方法,从不同海拔茶园瓢虫科昆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优势种、相对多度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潮州茶园中瓢虫群落与海拔间的关系。设置了茶园天敌瓢虫调查样点63个,共采集瓢虫标本1132头,鉴定天敌瓢虫12族26属45种。结果显示,直钩方瓢虫(Sasajiscymnus kuriharai Kitano,2012)是潮州单丛茶区天敌瓢虫群落优势种,其相对多度达到50.80%。此外,不同海拔的天敌瓢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低海拔茶园中天敌瓢虫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2.48)、丰富度指数(5.07)及均匀度指数(0.73),而优势度指数最低(0.17)。这一结果表明潮州低海拔茶区内存在着较为丰富、分布均匀且具有平衡竞争关系的天敌瓢虫群落,从而使得该群落更加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潮州单丛茶区害虫绿色防控以及茶园的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瓢虫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不同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茶园角蜡蚧生物学特性及绿色防控技术
11
作者 李思翰 伍兴隆 +3 位作者 肖科军 张培旭 刘虹伶 蒲德强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7-90,共4页
角蜡蚧是四川茶园主要害虫之一,发生范围广,部分茶园危害严重,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农药进行处理,但是过量或不科学化学药剂应用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带来极大风险。为了让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茶园生产管理人员、茶农... 角蜡蚧是四川茶园主要害虫之一,发生范围广,部分茶园危害严重,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农药进行处理,但是过量或不科学化学药剂应用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带来极大风险。为了让基层技术推广人员、茶园生产管理人员、茶农详细了解蚧壳虫的生物学特性,以便在生产上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笔者总结四川茶园角蜡蚧的发生、危害和分布等生物学特性及绿色防控技术,为广大茶叶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角蜡蚧 生物学特性 绿色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茶园蜡蚧的发生及综合防治建议
12
作者 张海婷 符慧娟 +2 位作者 曾铄程 易军 李星月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63-66,共4页
四川作为我国茶产业大省,茶叶生产规模、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茶叶生产已经成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蜡蚧作为四川省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以刺吸食汁危害茶树叶及枝条,严重影响茶树产... 四川作为我国茶产业大省,茶叶生产规模、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茶叶生产已经成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蜡蚧作为四川省茶园主要害虫之一,以刺吸食汁危害茶树叶及枝条,严重影响茶树产量、品质以及生长,轻者削弱树势,重者枝条枯死。针对近期茶园相继发生蜡蚧危害,综合阐述角蜡蚧和日本龟蜡蚧的分布范围及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等,提出综合防治建议及对策,为茶园蜡蚧类害虫的防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角蜡蚧 日本龟蜡蚧 危害特征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的响应
13
作者 李悦欣 鄢东海 +3 位作者 张金峰 蒲运丹 李帅 孟泽洪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5,共13页
植物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s)是植物受体激酶家族的重要亚家族,在植物发育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系统鉴定并分析了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CsLecRKs)基因家族,探讨其在茶树生长发育及抗病防御中的潜在功能。通过HMMsearch分... 植物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s)是植物受体激酶家族的重要亚家族,在植物发育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系统鉴定并分析了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CsLecRKs)基因家族,探讨其在茶树生长发育及抗病防御中的潜在功能。通过HMMsearch分析,共鉴定出59个含有PF00069结构域和PF00139结构域的L型CsLecRKs。基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5个亚组,不同亚组在外显子-内含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启动子区域富含与激素响应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L型CsLecRKs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呈现表达差异。qRT-PCR结果显示,CsLecRK IV.1.2和CsLecRK S.5在茶炭疽病侵染早期以及茶轮斑病侵染中后期均显著上调表达,且在抗茶炭疽病茶树品种‘黔湄419’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品种‘黔湄818’,表明其在茶树对病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揭示了L型CsLecRKs在茶树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防御中的关键机制,明确了CsLecRK IV.1.2和CsLecRK S.5在病害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证实其具有通过激活茶树免疫系统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茶树抗病分子育种和绿色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 茶炭疽病 茶轮斑病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贯小绿叶蝉卵黄原蛋白基因(EonuVg)克隆和功能研究及其对吡虫啉的响应
14
作者 潘铖 夏露霞 +3 位作者 魏可欣 王梦馨 钮羽群 韩宝瑜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9-453,共15页
为解析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及其对吡虫啉的响应机制,克隆了两条EonuVg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EonuVg1(PP128347)和EonuVg2(PP128348),其开放阅读框全长分别为6066 bp和6138 ... 为解析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的分子特征、表达模式及其对吡虫啉的响应机制,克隆了两条EonuVg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EonuVg1(PP128347)和EonuVg2(PP128348),其开放阅读框全长分别为6066 bp和6138 bp,分别编码2021个和2045个氨基酸。两者均含有信号肽及典型的Vg结构域,包括卵黄原蛋白N端(Vitellogenim-N superfamily,Vit-N)、卵黄原蛋白开放β-折叠(Vit_open_b-sht,Vit-b)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type D,VWD)结构域,并具有N端的多聚丝氨酸束、RNPR酶切位点、GLCG保守基序、C端的半胱氨酸残基等昆虫Vg中独特的氨基酸基序。RT-qPCR结果显示,EonuVg1和EonuVg2在小贯小绿叶蝉的卵和若虫发育前期表达量较低,表达峰值出现在初羽化雌虫阶段。组织表达分析显示,两个基因主要在脂肪体和卵巢中高表达。利用RNA干扰技术分别沉默两个基因后,尽管雌虫历期、产卵历期和产卵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吡虫啉胁迫试验结果表明,亚致死及以上浓度处理显著抑制了EonuVg1和EonuVg2的表达。该研究初步探讨了EonuVg在小贯小绿叶蝉发育及其对吡虫啉响应中的可能功能,为深入研究Vg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卵黄原蛋白 表达模式 亚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汉滩病毒效果研究
15
作者 罗璐璐 赵悦汐 +5 位作者 王彦博 幸怡 齐洋 马宏炜 程林峰 张芳琳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为明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体内外对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的抑制成效,开展以下试验:(1)运用细胞活力检测法测定EGCG的细胞毒性;(2)在感染HTNV的不同时段添加EGCG进行处理,采用蛋白免疫... 为明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体内外对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的抑制成效,开展以下试验:(1)运用细胞活力检测法测定EGCG的细胞毒性;(2)在感染HTNV的不同时段添加EGCG进行处理,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及斑点形成试验(Focus formation assay,FFA)检测HTNV在A549细胞内24、48 h的病毒表达量,同时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确定EGCG抗HTNV的潜在作用靶点;(3)通过灌胃给药方式给予攻毒裸鼠高中低剂量的EGCG,并检测其体重及生存率。结果表明,使用100μmol·L^(-1)EGCG体外有效抑制HTNV感染,且该抑制效果主要作用于HTNV的吸附阶段;分子对接试验显示,EGCG可与HTNV的Gn、Gc相互作用,结合能分别为-9.0、-7.1 kcal·mol^(-1);高中低剂量EGCG(50.0、25.0、12.5 mg·kg^(-1))治疗感染裸鼠后,有效降低了攻毒裸鼠死亡率,裸鼠体重下降幅度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滩病毒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抗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植保综合调控技术
16
作者 黄顺年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5-67,80,共4页
无公害茶叶生产强调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植保综合调控技术则是通过对多种植保技术和方法的组合使用,有效控制病虫害,同时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安徽省休宁县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其茶叶无公... 无公害茶叶生产强调在茶叶种植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植保综合调控技术则是通过对多种植保技术和方法的组合使用,有效控制病虫害,同时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安徽省休宁县作为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其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实施对提升地区茶叶品质和环境质量具有示范意义。为此,介绍了休宁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背景,总结了融合生物控制、物理控制、化学控制、农艺控制方法的植保综合调控技术,旨在为休宁县乃至其他茶叶生产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无公害茶叶生产植保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公害茶叶 茶叶生产 植保综合调控技术 安徽休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蠋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种内干扰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世保 陈俊华 +3 位作者 张龙 李非凡 刘红敏 史洪中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9-617,共9页
为探明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Arma chinensis)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实验室内测定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应,并探讨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 为探明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Arma chinensis)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实验室内测定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应,并探讨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果表明,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均存在一定的捕食能力,且捕食功能反应方程与HollingⅡ模型相符。不同发育阶段的蠋蝽对3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最高(33.042),其次是5龄若虫(23.222),4龄若虫最低(13.219);蠋蝽雌成虫、5龄和4龄若虫对3龄灰茶尺蠖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1.499头、37.178头和31.602头,蠋蝽雌成虫对3龄灰茶尺蠖的瞬时攻击率最大(0.793),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最短(0.024 d),表明蠋蝽雌成虫对3龄灰茶尺蠖幼虫捕食潜力最强。蠋蝽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蠋蝽的搜寻效应表现为雌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蠋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行为受种内密度的干扰,5龄若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小于雌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灰茶尺蠖 功能反应 搜寻效应 种内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洛茶园主要病虫害及其绿色防控技术
18
作者 李枫 刘亚波 +1 位作者 冀若岚 胡小婵 《农技服务》 2025年第5期80-84,共5页
茶园病虫害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制约茶产业发展,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加快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推动商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介绍... 茶园病虫害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制约茶产业发展,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加快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推动商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介绍商洛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并结合防控工作实践,从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免疫诱抗、统防统治方面总结茶园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病虫害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尺蠖发生规律调查初探
19
作者 杨恺 《云南农业》 2025年第6期63-64,共2页
常见茶尺蠖主要有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 Wehrli)、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等。茶尺蠖是茶园中为害最为严重的尺蠖种类,成虫体长10~15 mm,翅展30~40 mm。身体灰褐色,翅面有灰白色和褐色斑纹。幼虫体长20~30 mm... 常见茶尺蠖主要有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 Wehrli)、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等。茶尺蠖是茶园中为害最为严重的尺蠖种类,成虫体长10~15 mm,翅展30~40 mm。身体灰褐色,翅面有灰白色和褐色斑纹。幼虫体长20~30 mm,体色多变,有绿色、灰褐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tropis oblique hypulina Wehrl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5 位作者 朱秀英 郑周洲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8,共12页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yunnanens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1)、甘露醇18.85 g·L^(-1)、酵母浸膏4.73 g·L^(-1)、装液量372.60 mL·L^(-1)、培养温度25℃、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木霉菌 茶炭疽病 发酵液 响应面 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