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突变新品系‘白鹿181’的遗传构成、品质分析及栽培技术
1
作者 陈怡平 陈东 +12 位作者 刘强 毋俊华 郭家宏 张静 闽东红 张安静 李瑞国 郑颖娟 赵燕 马吉福 苏翠翠 江瑶 魏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9-1688,共10页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通过小麦660K芯片对‘小偃22’的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进行遗传构成鉴定,共检测出6305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有1个不确定SNP位点,无差异SNPs位点442859个(占70.24%),差异SNPs位点187657个(占29.76%)。以‘小偃22’为模板,发现缺失和变异主要集中在AA、AC、AG、AT、CC、CG、GG、TC、TG和T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上,其中AA、CC、GG和TT分别占19.23%、23.50%、23.40%和19.46%。2)与‘小偃22’相比,激光诱变产生的突变株‘白鹿181’的千粒重和产量3年平均增幅分别为9.31%和5.10%。3)‘白鹿181’的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小偃22’,籽粒容重增加7.3%,湿面筋指数增加15.4%,稳定时间延长11.0%,最大拉伸阻力增加34.8%。4)不同施肥量和播种量对‘白鹿181’产量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产量和千粒重综合考虑,在施750 kg·hm^(-2)氮肥条件下,每公顷播种180 kg种子的效益可实现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白鹿181’较适宜于关中平原等黄河中游地区种植,‘白鹿181’新品系的培育,为丰富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以及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偃22’ ‘白鹿181’ 激光诱变育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遗传转化中体细胞再生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玉珠 余江弟 +3 位作者 丁菲菲 苗佳敏 白小明 师尚礼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11,共14页
植物遗传转化是转基因技术及以此为基础的基因组编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关键。其中,物种和基因型差异往往是限制遗传转化效率和基因编辑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随着再生芽发生和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被逐渐探明,在愈伤组织... 植物遗传转化是转基因技术及以此为基础的基因组编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关键。其中,物种和基因型差异往往是限制遗传转化效率和基因编辑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随着再生芽发生和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被逐渐探明,在愈伤组织形成、增殖和再生过程中涉及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响应和信号转导的生长及发育调节基因被用于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本研究首先综述了植物遗传转化过程中体细胞再生的不同途径和方式,以及转化细胞以间接的器官发生方式和体胚发生方式再生的分子机制。然后重点讨论了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关的再生促进基因在提高再生效率,缩短转化时间,以及实现执拗型物种和基因型的遗传转化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再生促进基因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中的应用潜力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转化 再生 再生芽发生 体胚发生 再生促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诱变膜荚黄芪种质资源表型特征变异分析
3
作者 李红玲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许宏亮 李瑞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以膜荚黄芪太空搭载种子建立的33D、22H群体及未搭载原种(CK)群体的SP2代成药株为研究对象,对19个表型性状进行特征变异及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具有优异性状的膜荚黄芪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诱变后代群体的19个性状变异幅度、遗传多样性存在... 以膜荚黄芪太空搭载种子建立的33D、22H群体及未搭载原种(CK)群体的SP2代成药株为研究对象,对19个表型性状进行特征变异及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具有优异性状的膜荚黄芪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诱变后代群体的19个性状变异幅度、遗传多样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33D、22H群体及CK群体地上部分的4个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范围分别为0.35~0.78、0.38~0.84、0.41~0.64,即变异幅度表现为22H>33D>CK,遗传多样性指数H′范围分别为1.67~2.13、1.66~2.02、1.44~2.21,即变化幅度为CK>33D>22H;7个数量性状的CV范围分别为0.17~0.62、0.17~0.67、0.20~0.83,H′范围分别为1.47~2.01、1.72~2.04、1.59~2.11,即变异幅度表现均为CK>22H>33D;8个产量构成性状的CV范围分别为0.09~0.53、0.15~0.55、0.09~0.97,即变化幅度为CK>22H>33D,H′范围分别为1.81~2.09、1.73~2.06、1.59~2.03,即变化幅度为33D>22H>CK。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将诱变后代群体植株的12个数量性状指标简化为4个主因子,33D和22H群体数量性状累计贡献率均大于CK,分别达68.669%和70.414%,并筛选出二级分枝数、单根干质量、有效根长、侧根数、根长、折干率可作为膜荚黄芪评价代表性指标;诱变后SP2代地上部性状隶属函数值小于CK,产量构成性状隶属函数值大于CK。通过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诱变后SP2代的2个群体分别归为3类不同类型植株(即Ⅰ、Ⅱ和Ⅲ型),第Ⅰ类群为良好类、第Ⅱ类群为优势类、第Ⅲ类群为后备类,综合评价筛选出性状优异种质39份、产量构成性状优异种质16份、矮株型高产种质3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荚黄芪 太空诱变 表型特征 变异分析 种质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T RILs F10群体的水稻种子耐干旱萌发性状的QTL定位
4
作者 熊艺 《南方农业》 2024年第9期1-6,共6页
以耐旱性差异较大的籼稻RT和籼稻SC及其杂交构建的第10代RIL群体为材料,使用浓度1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环境处理7 d,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萌发期间水稻种子根、芽相关萌发特性、生长特性与根系形态指标进行... 以耐旱性差异较大的籼稻RT和籼稻SC及其杂交构建的第10代RIL群体为材料,使用浓度10%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环境处理7 d,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萌发期间水稻种子根、芽相关萌发特性、生长特性与根系形态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QTL定位。结果表明:各萌发特性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0.95,其中根干重与根鲜重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9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将246个株系分为3大类群,第I类长势最好。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0个与水稻萌发期相关的耐旱性状QTL,分布于水稻的3号、4号、7号、8号、9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上,对数几率比(LOD)值为2.01~4.45,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为3.38%~7.35%。7号染色体上的RM481-RM5100标记区间可同时影响水稻发芽率和发芽势。8号染色体RM5887-RM6155标记区间可同时检测到控制根与芽鲜重的位点,说明该区间可同时影响多个鲜重性状,表现为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子 耐干旱 RIL群体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特异矮秆直立株型新品系DW871株高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瑞茂 李超 +1 位作者 陈大伦 向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紧凑株型是油菜抗倒性和稳产性的重要因素。新型矮秆甘蓝型油菜材料DW871具有花序花蕾呈散生状的类甘蓝花序特征,花序或果枝从初花直至收获均表现挺直不弯曲,不串枝,果枝中偏短,着果密,茎秆坚硬,株型紧凑,抗倒性特强等辅助标记性状。本... 紧凑株型是油菜抗倒性和稳产性的重要因素。新型矮秆甘蓝型油菜材料DW871具有花序花蕾呈散生状的类甘蓝花序特征,花序或果枝从初花直至收获均表现挺直不弯曲,不串枝,果枝中偏短,着果密,茎秆坚硬,株型紧凑,抗倒性特强等辅助标记性状。本研究分别以DW871为父母本,通过构建不同世代的群体对该品系的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辅以其它标记性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源自DW871株高性状为1对显性主基因控制,不存在细胞质效应,但是存在修饰基因的影响,表现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DW871为适宜机械化或轻简化种植的中矮秆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矮秆 紧凑型 标记性状 显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植物空间诱变育种及其在草类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胡化广 刘建秀 郭海林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5-21,共7页
在介绍空间诱变育种定义的基础上,对其优缺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阐明了植物体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经强辐射、微重力及多因素复合作用下,形态学、物候期、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基因方面发生的变化;回顾了我国空间诱变育种在粮食和经济作... 在介绍空间诱变育种定义的基础上,对其优缺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阐明了植物体在空间飞行过程中,经强辐射、微重力及多因素复合作用下,形态学、物候期、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基因方面发生的变化;回顾了我国空间诱变育种在粮食和经济作物、园艺作物所取得的成就;并介绍了我国草类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搭载 空间诱变 草类植物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离体小孢子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顾宏辉 张冬青 +1 位作者 张国庆 周伟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318-322,共5页
应用离体小孢子突变技术能高效获得目标突变性状,大大加快育种进程,为油菜诱变育种提供了新途径,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油菜离体小孢子进行诱变的技术研究和突变体的选育现状,并提出小孢子突变技术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关键词 油菜 小孢子培养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乳白花突变体的发现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新杰 胡宝成 +5 位作者 陈凤祥 李强生 侯树敏 费维新 黄晓荣 江莹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3-204,共2页
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临时保持系12-148TAM中发现了乳白花自然突变体,经4~5代自交,同时测定其保持率,选育出乳白花临保系WF12-148TAM。经初步遗传分析,该乳白花性状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其对油菜生长没有明显的负效应,是一个优良的新... 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临时保持系12-148TAM中发现了乳白花自然突变体,经4~5代自交,同时测定其保持率,选育出乳白花临保系WF12-148TAM。经初步遗传分析,该乳白花性状由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其对油菜生长没有明显的负效应,是一个优良的新型形态标记性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乳白花 形态标记性状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临保系 杂种优势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氮离子注入香菇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鹿桂花 周海燕 +2 位作者 陈恒雷 张军 吕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88,共4页
本文用能量为15keV,而注量不同的氮离子注入对武香一号香菇进行诱变,分析了不同注量下菌丝长速,菌丝生物量以及多糖含量的变化,对该低能离子与微生物间的作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进一步筛选出多糖高产菌株提供前提。实验结果表明菌丝... 本文用能量为15keV,而注量不同的氮离子注入对武香一号香菇进行诱变,分析了不同注量下菌丝长速,菌丝生物量以及多糖含量的变化,对该低能离子与微生物间的作用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进一步筛选出多糖高产菌株提供前提。实验结果表明菌丝长速,菌丝生物量及多糖含量随不同注量的变化情况基本遵循"马鞍型曲线"。注量小时菌丝日均长速较快,随着注量的增大,菌丝日均长速呈下降趋势,但在1.5×1016cm-2附近,菌丝长速有短暂回升。在注量较小时,随着注量的增加,菌丝生物量及多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注量为4×1015cm-2时,两者均达到最大值,而后会出现小的波动,注量增加到1.5×1016cm-2时,菌丝生物量及多糖含量又会达到一个较大的峰值。通过发酵动力学分析,研究了香菇液体菌种培养过程中菌丝球数量及形态、摇瓶总重、pH值、多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绘制该菌发酵产糖的过程曲线,这将为诱变前后液体发酵过程的控制提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离子注入 诱变 发酵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菇多糖高产菌株筛选的离子束诱变和复合诱变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连峰 陈恒雷 +1 位作者 张军 曾宪贤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48-252,共5页
为筛选出阿魏菇菌丝体多糖高产菌株,本文进行了阿魏菇多糖高产菌株筛选的离子束诱变和复合诱变对比研究。尝试用打散的阿魏菇菌丝体为靶材,以离子束注入为诱变手段,通过营养缺陷型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了2株阿魏菇多糖高产菌株PFPH-1... 为筛选出阿魏菇菌丝体多糖高产菌株,本文进行了阿魏菇多糖高产菌株筛选的离子束诱变和复合诱变对比研究。尝试用打散的阿魏菇菌丝体为靶材,以离子束注入为诱变手段,通过营养缺陷型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了2株阿魏菇多糖高产菌株PFPH-1和PFPH-2。其菌丝体多糖产量分别达到551.80mg/L和659.46mg/L,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46.55%和75.14%。再分别以PFPH-1和PFPH-2为出发菌株,用紫外线和氯化锂进行复合诱变处理,通过高通量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结果发现,菌株1、9和10号比其出发菌株PFPH-1的多糖产量分别减少了27%、38%和37%;菌株17号比其出发菌株PFPH-2的多糖产量减少了28%。在本研究中,紫外线和氯化锂的复合诱变表现出了一定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菇 多糖 复合诱变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前景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万云 李韬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B06期57-60,共4页
以相关文献与信息报道为依据,简要介绍了激光诱变育种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国外激光诱变育种研究与应用进展;国内激光诱变育种技术研究成果、应用进展与开发前景。
关键词 农作物 激光诱变 育种技术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航天诱变育种 被引量:18
12
作者 钟波 朱列书 +2 位作者 贺鹏 谢慧玲 林跃平 《作物研究》 2007年第B12期511-516,共6页
从航天诱变的关键因素、航天育种机理和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研究现状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我国航天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展望。
关键词 航天 作物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空间诱变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桂花 张衍荣 +1 位作者 曹健 陈汉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
综述了国内蔬菜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返回式卫星及高空气球搭载的蔬菜品种种子,经地面多年选育,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展望了蔬菜空间诱变育种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空间 诱变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悦 胡正明 马继凤 《作物研究》 2006年第5期465-469,共5页
从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技术、特点、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离子注入植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植物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变处理对甘蓝型油菜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光龙 朱亚娜 +3 位作者 夏国绵 何云 唐桂香 周伟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1期59-63,共5页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浙双758、浙双6号为材料,研究紫外线(UV)、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对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UV处理子叶外植体后对植株再生有促进作用,当诱变时间达120和60 s时,两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浙双758、浙双6号为材料,研究紫外线(UV)、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对子叶外植体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UV处理子叶外植体后对植株再生有促进作用,当诱变时间达120和60 s时,两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分别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EMS不同浓度对长芽外植体数和植株再生数均有显著影响,且EMS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存在互作效应。当EMS浓度达20mg/L,处理时间达6 h时,长芽外植体数和植株再生数达到最高。用浓度为500μmol/L NaN3,诱变时间为5,24h时处理子叶外植体所得到的再生植株数与浓度为100μmol/L,诱变时间为5,24 h所得到的结果差异显著,各处理因素间没有明显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离体诱变 子叶外植体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资阳香橙快繁体系的建立研究
16
作者 王倩 蒋景龙 +2 位作者 秦公伟 魏丽娜 胡佳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5-63,共9页
以四倍体资阳香橙幼芽和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微扦插技术,对不同植物激素组合进行了优化,以期建立高效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以幼芽为外植体,添加1.0 mg/L 6-BA+0.1 mg/L KT的MT培养基,诱导芽效果最佳,45 d时诱导率高达91.67%,增殖系数... 以四倍体资阳香橙幼芽和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微扦插技术,对不同植物激素组合进行了优化,以期建立高效的快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以幼芽为外植体,添加1.0 mg/L 6-BA+0.1 mg/L KT的MT培养基,诱导芽效果最佳,45 d时诱导率高达91.67%,增殖系数为1.82;以茎段为外植体,添加1.0 mg/L 6-BA+1.0 mg/L KT的MT培养基,腋芽分化效果最佳,45 d时腋芽分化率为76.67%,增殖系数为1.22;而2.0 mg/L NAA+0.2%AC(活性炭)的1/2MT培养基,诱导生根的效果最佳,60 d时生根率达92.59%;对获得的46株组培苗进行移栽驯化,存活率为95.7%。经根尖染色体压片计数法鉴定,获得的组培苗均为四倍体资阳香橙。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的四倍体资阳香橙无性繁殖体系,可为后续多倍体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倍体 资阳香橙 生根率 增殖系数 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离体培养法培育抗除草剂作物品种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凤根 李扬汉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35,共3页
应用离体培养法培育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郭凤根李扬汉杂草防除虽然有物理防除、农业防除、生物防治和化学防除等多种方法,但化学防除在当前仍居于优先选择的地位。化学防除的效果取决于除草剂对作物和杂草的选择性... 应用离体培养法培育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郭凤根李扬汉杂草防除虽然有物理防除、农业防除、生物防治和化学防除等多种方法,但化学防除在当前仍居于优先选择的地位。化学防除的效果取决于除草剂对作物和杂草的选择性,要想既能有效地消灭杂草但又不使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品种抗性 离体培养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贺杰 赵俊杰 +1 位作者 胡海燕 周岩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63-65,共3页
以周麦18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进行植株再生。结果表明,在MS+2,4-D(3.0mg/L)+6-BA(0.5mg/L)+VB1(2.0mg/L)的培养基中,成熟胚可较高频率的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0.8%,但愈伤组织质量较差。将其在降低2,4-D浓度和添加... 以周麦18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进行植株再生。结果表明,在MS+2,4-D(3.0mg/L)+6-BA(0.5mg/L)+VB1(2.0mg/L)的培养基中,成熟胚可较高频率的诱导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0.8%,但愈伤组织质量较差。将其在降低2,4-D浓度和添加ABA的继代培养基中继代培养,可明显改善愈伤组织质量,增加胚性愈伤组织。筛选继代的胚性愈伤组织置于分化培养基MS+6-BA(1.0mg/L)+KT(4.0mg/L)+NAA(0.3mg/L)中,分化率为72.33%。通过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以成熟胚为外植体小麦组织培养的再生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成熟胚 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技术在作物诱变育种上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7829-7830,共2页
简述了激光诱变发生的机理,以及激光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的激光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激光 诱变育种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亚麻新品种中亚麻4号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玉富 邱财生 +6 位作者 Jan Szopa Anna Kulma 龙松华 郭媛 凤桐 王世发 郝冬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4期40-41,45,共3页
将亚麻种子搭载卫星进行辐射诱导,从而获得较多突变后代,然后根据后代的表型性状进行多年筛选,以期获得优良的突变体。通过增大受辐射种子数量获得较多的变异后代,进而通过田间筛选鉴定获得生产上需求的优异新品种。阐述了亚麻新品种中... 将亚麻种子搭载卫星进行辐射诱导,从而获得较多突变后代,然后根据后代的表型性状进行多年筛选,以期获得优良的突变体。通过增大受辐射种子数量获得较多的变异后代,进而通过田间筛选鉴定获得生产上需求的优异新品种。阐述了亚麻新品种中亚麻4号的选育过程,总结了其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简要介绍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新品种 中亚麻4号 选育过程 产量表现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