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7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L1单抗加强紫杉醇联合香菇多糖体外抗人乳腺癌MDA-MB-231作用
1
作者 李汾 平娜娜 +2 位作者 曾菊绒 胥晓丽 刘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L1单抗)组、PTX+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HC-I和PD-L1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X组、MPDL3280A组、PTX+LNT组及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的活性(P<0.01);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显著促进PBMC的免疫作用(P<0.05,P<0.01);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PBMC共培养MDA-MB-231的活性(0.56±0.16 vs. 0.39±0.13,P<0.05);LNT显著促进MDA-MB-231上PD-L1的表达和PBMC分泌IFN-γ(P<0.05)。结论 PD-L1单抗通过阻断PD-L1与PD-1之间的作用,提高免疫,促进PTX联合LNT的体外抗三阴性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 紫杉醇(PTX) 香菇多糖(LNT) 抗人乳腺癌MDA-MB-2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心解瘀颗粒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2
作者 何晨晨 祁江晗 +4 位作者 韦琛谊 蔡巧燕 高铸烨 张铃 褚剑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89,共6页
目的 观察清心解瘀颗粒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及清心解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 目的 观察清心解瘀颗粒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及清心解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给药剂量为6.74 mg/(kg·d),清心解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99、1.98、3.96 g/(kg·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预防性灌胃给药14 d, 1次/d。末次给药1 h后,麻醉大鼠,采用聚乙烯管作动-静脉搭桥建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正常对照组除外),15 min后取出血栓,用万分之一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称量各组大鼠血栓质量(湿重);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浆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含量;酶标仪比浊法测定各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动-静脉旁路血栓质量显著升高,血浆中TXB2的含量显著升高,6-keto-PGF1α的含量则显著降低,ADP诱导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及清心解瘀颗粒各剂量组的动-静脉旁路血栓质量均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为53.80%、23.96%、33.63%、32.59%;血浆中TXB2的含量显著降低,6-keto-PGF1α的含量显著升高,ADP诱导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且清心解瘀颗粒各剂量组间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各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86.90%、26.17%、38.87%、54.48%。结论 清心解瘀颗粒具有预防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心解瘀颗粒 动-静脉旁路血栓 二磷酸腺苷(ADP)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NF-κB信号通路在雷公藤甲素诱发间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唐千茴 朱英 +2 位作者 张昊然 张陆勇 江振洲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第2期128-138,146,共12页
目的探究肝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雷公藤甲素(TP)增强肝脏对脂多糖(LPS)敏感性所致的间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P序贯LPS给药组(TP+LPS)、LPS序贯TP给药组(LPS+TP),在TP... 目的探究肝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在雷公藤甲素(TP)增强肝脏对脂多糖(LPS)敏感性所致的间接性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P序贯LPS给药组(TP+LPS)、LPS序贯TP给药组(LPS+TP),在TP与LPS共同作用6 h时,通过血液生化检测、肝重系数、苏木精伊红染色(HE)考察肝脏损伤情况,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炎症因子、抗凋亡相关基因水平变化,Western Blot(WB)、免疫组织化学(IHC)考察肝脏凋亡/抗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酶活力变化;在LPS作用2 h(即TP+LPS共同作用2 h,LPS+TP共同作用1 h)时,WB检测NF-κB抑制性蛋白α(IκBα)、p65蛋白的表达,IHC检测p65入核情况,PCR检测抗凋亡相关基因水平变化。通过CCK8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分别确定T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于AML12细胞的合适浓度,测定TP与TNF-α联合给药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LDH含量的变化,细胞内凋亡蛋白酶活力的变化,WB检测凋亡/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以及TP作用后由TNF-α诱导的IκBα蛋白降解的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IF)观察p65的入核情况;通过给予AML12细胞佛波酯(PMA)预先刺激以激活NF-κB信号通路,考察凋亡蛋白酶活力变化,WB检测凋亡/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并检测PMA预先给药对LDH释放量的影响。结果与Con组相比,(TP+LPS)组小鼠转氨酶水平显著增加,肝重系数显著上升,肝脏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上调,而(LPS+TP)组较Con组没有明显变化;(TP+LPS)组肝脏中Caspase-8酶活性显著上升,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抗凋亡蛋白FLIP的表达显著降低,Cleaved Capsase-3 IHC阳性区域显著增加,而(LPS+TP)组上述指标较Con组均无显著变化;预先给予TP能显著抑制由LPS诱发的IκBα降解与p65入核,并下调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在体外AML12细胞体系中,无毒浓度的TP与TNF-α联给后,LDH释放量显著增加,抗凋亡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NF-α诱导的IκBα降解与p65入核被TP显著抑制;给予PMA预先激活NF-κB信号通路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抗凋亡蛋白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8酶活性与LDH释放量均显著降低。结论NF-κB信号通路在TP与LPS不同顺序序贯给药所致小鼠肝损伤差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TP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肝细胞无法正常抵抗外源性病原体/凋亡信号刺激,引发肝细胞发生大量凋亡,最终诱导间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雷公藤甲素 间接性药物性肝损伤 脂多糖 凋亡 抗凋亡 肝细胞核转录因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肝损伤研究进展
4
作者 唐千茴 张昊然 +1 位作者 张陆勇 江振洲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总结雷公藤甲素肝毒性机制的相关研究,为了解雷公藤甲素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从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两方面总结雷公藤甲素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结果雷公藤甲素肝毒性机制涉及肝细胞氧化应激... 目的总结雷公藤甲素肝毒性机制的相关研究,为了解雷公藤甲素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从直接毒性和间接毒性两方面总结雷公藤甲素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结果雷公藤甲素肝毒性机制涉及肝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代谢异常、NKT细胞激活、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失衡、肝脏对炎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等。结论雷公藤甲素肝毒性机制复杂,直接毒性作用靶点广泛,间接毒性具有更强的隐匿性和复杂性,雷公藤甲素肝毒性的研究可为雷公藤及其制剂的增效减毒以及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雷公藤甲素 肝损伤 肝毒性 直接毒性 间接毒性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脑胶囊长期毒性研究
5
作者 王岩 滕晶晶 +4 位作者 杨同金 夏新 喻丹丹 占海兵 杨文明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8期878-883,共6页
目的评价智脑胶囊长期毒性效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毒理学参考。方法将1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阴性对照组(纯水)和智脑胶囊高、中、低3个剂量组(6400、2100、710 mg·kg^(-1)),每组40只大鼠,连续给药26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 目的评价智脑胶囊长期毒性效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毒理学参考。方法将1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阴性对照组(纯水)和智脑胶囊高、中、低3个剂量组(6400、2100、710 mg·kg^(-1)),每组40只大鼠,连续给药26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重及摄食量。在给药13周、26周及恢复期2周,各组分别解剖10、20、10只大鼠,检测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雄鼠高剂量组体重从第13周到第21周出现显著降低(P<0.05),在26周恢复正常(P>0.05);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少部分指标出现显著升高和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生理波动范围内;给药26周高剂量组雄鼠肾脏/体积比、雌鼠肝/体积比及卵巢/体积比出现显著升高(P<0.05),恢复期2周各剂量组脏体积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剂量组均未见与药物明显有关的不可逆组织病理改变。结论智脑胶囊长期给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值雌雄均为6400 mg·kg^(-1),相当于临床日最大推荐用量9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脑胶囊 长期毒性 安全性 SD大鼠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辅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细胞毒性研究
6
作者 王国强 曹静 +2 位作者 董平轩 张娟娟 张琦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45-48,共4页
目的采用MTT比色法进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以评价HPMC作为药用辅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将L92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只加细胞培养液)、HPMC组(K4M、K100M两种规格,浓度分别为10.0、5.0、1.0、0.5、0.1 mg/ml)。置于... 目的采用MTT比色法进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以评价HPMC作为药用辅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将L92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只加细胞培养液)、HPMC组(K4M、K100M两种规格,浓度分别为10.0、5.0、1.0、0.5、0.1 mg/ml)。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48 h,用MTT方法测定490 nm处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毒性试验中细胞相对增殖率(RGR)。结果不同规格(K4M、K100M)、不同浓度(10.0、5.0、1.0、0.5、0.1 mg/ml)HPMC的平均细胞RGR>85%,属于无细胞毒性。结论研究结果证实HPMC对L929细胞无细胞毒性,这说明HPMC的细胞毒性达到国家标准对生物材料细胞毒性所限定的要求,为安全的药用辅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L929细胞 相对增殖率 MTT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与喜炎平注射液药物相容性研究
7
作者 李春红 饶晓兵 +1 位作者 江淮 张莺莺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1期160-163,共4页
目的研究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与喜炎平注射液药物相容性试验。方法参照临床上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法用量,模拟静脉输注药液,收集不同输液器接触下的各个时间点药液,研究药液性状、主药浓度、不溶性微粒以及药液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 目的研究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与喜炎平注射液药物相容性试验。方法参照临床上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法用量,模拟静脉输注药液,收集不同输液器接触下的各个时间点药液,研究药液性状、主药浓度、不溶性微粒以及药液中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DEHP)与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的迁移量。结果喜炎平注射液分别与不同材质的输液器、不同厂家的PVC材质输液器在输液接触过程中,输液器对药物吸附、药液性状、不溶性微粒无明显影响,在各个时间点的药液中均未检出增塑剂DEHP与TOTM。结论一次性输液器对喜炎平注射液几乎无吸附,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喜炎平注射液 药物吸附 相容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莫齐特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的调控及其作用机制
8
作者 刘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运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株,探究匹莫齐特(Pimozide)对一氧化氮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合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用含10%胎牛血清、100 U·mL^(-1)的青链霉素DMEM培养液将RAW264.7细胞稀释为每孔2&... 目的运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株,探究匹莫齐特(Pimozide)对一氧化氮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合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用含10%胎牛血清、100 U·mL^(-1)的青链霉素DMEM培养液将RAW264.7细胞稀释为每孔2×105个接种于24孔板中进行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仅含DMEM培养液+RAW264.7细胞)、Pimozide组(仅含RAW264.7细胞和10μmol·L^(-1)Pimozide培养液)、LPS诱导(LPS 1 mg·L^(-1))组(LPS+RAW264.7细胞)、药物处理组[含细胞和不同浓度药物,包括Pimozide低(LPS+2.5μmol·L^(-1))、中(LPS+5μmol·L^(-1))、高(LPS+10μmol·L^(-1))组]。各组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水平测定采用Griess法进行检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iNOS mRNA表达水平和iNOS和磷酸化的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5的蛋白表达相对水平。结果用含10%胎牛血清、100 U·mL^(-1)的青链霉素DMEM培养液培养RAW264.7细胞24 h后,各组培养上清液一氧化氮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9,P<0.05);Pimozide低(LPS+2.5μmol·L^(-1))、中(LPS+5μmol·L^(-1))、高(LPS+10μmol·L^(-1))组一氧化氮释放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49,P<0.05)。各组iNOS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59和23.37,P<0.05),同时发现各组磷酸化的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5/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5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7,P<0.05)。结论Pimozide可抑制RAW264.7细胞中iNOS表达和一氧化氮的生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磷酸化的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5的生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莫齐特 脂多糖 RAW264.7细胞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通路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制剂安全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薛云 邱波 +2 位作者 张文涛 张胜贤 汤连升 《食品与药品》 2025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观察盐酸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刺激性反应及全身过敏反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参考依据。方法取新西兰兔10只,雌雄各半,分为2组。腰椎硬膜外单次注射盐酸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后72 h和停药恢复14 d,剖取给药部位硬膜外... 目的观察盐酸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刺激性反应及全身过敏反应,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参考依据。方法取新西兰兔10只,雌雄各半,分为2组。腰椎硬膜外单次注射盐酸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给药后72 h和停药恢复14 d,剖取给药部位硬膜外组织(硬脊膜、黄韧带和神经根)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考察有无局部刺激性。取健康豚鼠24只,雌雄各半,分为4组,隔日腹腔注射盐酸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1次,共致敏给药3次,末次给药后分别于第14天和第21天以2倍致敏剂量激发,观察动物过敏反应症状。结果给药72 h和恢复期结束病理学检查,新西兰兔硬脊膜外组织无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学变化,仅可见动物药后四肢无力、趴俯、呼吸深快等药效学征状。豚鼠全身过敏试验未发现动物的过敏反应征状。结论盐酸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局部用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罗哌卡因 硬膜外刺激性 主动全身过敏 新西兰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免疫调节探讨葛根汤颗粒治疗小鼠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荣华 孙静 +10 位作者 包蕾 耿子涵 陶夏莉 张敬升 庞博 徐英莉 曹姗 李舒冉 郭姗姗 王道涵 崔晓兰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132-136,151,共6页
目的研究葛根汤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致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的药效评价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ICR小鼠,13~15 g,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磷酸奥司他韦阳性药对照组及葛根汤颗粒高、中、低剂量组(6.6、3.3、1.7 g-... 目的研究葛根汤颗粒对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致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的药效评价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ICR小鼠,13~15 g,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磷酸奥司他韦阳性药对照组及葛根汤颗粒高、中、低剂量组(6.6、3.3、1.7 g-1·kg^(-1)·d^(-1)),每组10只,采用IAV(FM1株)病毒液感染建立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同时给予相关药物治疗。观察各组小鼠肺指数及肺指数抑制率,RT-PCR法检测肺组织核酸,ELISA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同时采用IAV(FM1株)病毒液滴鼻感染小鼠,造成死亡保护模型,观察小鼠感染后2周内的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的死亡率、死亡保护率、平均存活天数和生命延长率。结果葛根汤颗粒中剂量组肺指数及肺组织病毒载量显著降低(P<0.01),肺指数抑制率为50.73%;葛根汤颗粒高、中剂量组肺组织炎性因子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1)、葛根汤颗粒中、低剂量组肺组织炎性因子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葛根汤颗粒3个剂量组肺组织炎性因子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小鼠死亡率90%,平均存活天数9.45 d,葛根汤颗粒3个剂量组小鼠死亡率显著降低、平均存活天数显著延长,生命延长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葛根汤颗粒可通过调节模型小鼠免疫炎性因子水平达到改善病毒性肺炎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可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肺指数和肺组织病毒载量,从而减轻模型小鼠的肺部炎性损伤;对模型小鼠有死亡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葛根汤颗粒 炎性因子 免疫调节 死亡保护 肺指数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黄素抗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龙丽辉 魏双 +4 位作者 刘青 姚杨 董娟妮 常媛媛 文恩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分析漆黄素对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45、15、5 mg/kg漆黄素组和阿司匹林组(47 mg/kg),分别每天1次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 mL/kg),连续7 d。... 目的分析漆黄素对大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45、15、5 mg/kg漆黄素组和阿司匹林组(47 mg/kg),分别每天1次灌胃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 mL/kg),连续7 d。末次给药1 h后,麻醉大鼠,用丝线结扎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交叉下方部位(假手术组不结扎),缝合腹壁。2 h后重新打开腹腔,用动脉夹封闭距结扎处1.5 cm外的其他静脉分支,腹主动脉采血(以38 g/L枸橼酸钠∶全血为1∶9抗凝);采血后剪取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交叉结扎点远心端1 cm静脉血栓,分离血栓,用滤纸吸干残血,称重并记录。抗凝血离心后取血浆,按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酶C(PC)、纤溶酶原(PLG)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45 mg/kg漆黄素组和阿司匹林47 mg/kg组血栓质量降低(P<0.01);漆黄素3个剂量组AT-Ⅲ含量升高(均P<0.05);45 mg/kg漆黄素组PC含量升高,而PLG和PAI-1含量均降低(均P<0.05)。结论漆黄素具有体内抗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其作用与AT-Ⅲ和PC上调,PLG和PAI-1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黄素 大鼠 静脉血栓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12
作者 张庆莉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6期117-119,共3页
细胞增殖和凋亡是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其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解疾病机制、药物筛选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关键性意义。文章阐述了细胞增殖的常用检测方法,即MTT法、CCK-8法及BrdU标记法等,以及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即Annex... 细胞增殖和凋亡是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其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解疾病机制、药物筛选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关键性意义。文章阐述了细胞增殖的常用检测方法,即MTT法、CCK-8法及BrdU标记法等,以及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即Annexin V-FITC/PI染色法、TUNEL法及Caspase活性检测法等,探讨了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检测方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为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和相关教学实验提供精确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凋亡 细胞生物学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侵袭、迁移、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林 梁秋果 +1 位作者 吉杨丹 王恒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观察黄岑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侵袭、迁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DA-MB-231细胞分为一组、二组、三组及对照组,一组、二组、三组分别加入2.5、5、10μmol/L的黄岑素,对... 目的观察黄岑素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的侵袭、迁移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DA-MB-231细胞分为一组、二组、三组及对照组,一组、二组、三组分别加入2.5、5、10μmol/L的黄岑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培养48 h时采用划痕修复实验观察四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四组细胞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EMT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整合素αv、β3、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整合素p-PI3K)。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黄岑素组细胞迁移率降低、侵袭细胞数少,细胞E-cadherin相对表达量高,vimentin、整合素αv、整合素β3、p-FAK、p-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均<0.05)。结论黄芩素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迁移及EMT。黄岑素可能通过抑制整合素αv、整合素β3表达,进一步抑制p-FAK、p-PI3K蛋白表达,抑制MDA-MB-231的侵袭、迁移及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乳腺癌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上皮间质转化 波形蛋白 E-钙黏蛋白 整合素αv、整合素β3 黏着斑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养血安胎颗粒治疗复发性流产分子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心蕾 贡磊磊 +5 位作者 王晓霞 张雪艳 赵涵 姚伟洁 袁偲偲 冯欣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养血安胎颗粒治疗复发性流产(RSA)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数据库收集养血安胎颗粒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映射靶标,通过OMIM、GeneC...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养血安胎颗粒治疗复发性流产(RSA)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数据库收集养血安胎颗粒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映射靶标,通过OMIM、GeneCards、Drugbank、PharmGkb、TTD数据库收集RSA疾病靶标,并通过在线工具draw venn diagram分析药物与疾病靶标交集,导入STRING数据库,分析共有靶标相互作用关系(PPI),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此外,根据Degree值分析养血安胎颗粒治疗RSA的核心靶标,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靶标与化学成分之间结合度,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结果共收集养血安胎颗粒化学成分70个和靶标236个,疾病靶标去重后获得453个。通过交集分析共获得66分共有靶标。PPI互作分析发现IL6、MMP9、TNF、IL1B、IL10等靶标是养血安胎颗粒治疗RSA核心靶标。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共有靶标主要作用于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进一步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度值(degree)靠前的靶标MMP9与芍药苷、芝麻素、槲皮素和山柰酚对接良好。尤其是芍药苷对接结果优于阳性对照。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发现养血安胎颗粒中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MMP9影响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RSA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安胎颗粒 复发性流产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多维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病毒性肺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15
作者 包蕾 耿子涵 +5 位作者 李舒冉 冀祖恩 赵荣华 孙静 郭姗姗 崔晓兰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对病毒性肺炎感染过程中与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家族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收集近30年关于TRP通道家族与病毒性肺炎关系研究和机制探讨的相关报道。结果... 目的对病毒性肺炎感染过程中与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家族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收集近30年关于TRP通道家族与病毒性肺炎关系研究和机制探讨的相关报道。结果作为细胞膜上的离子受体通道,TRP通道能够调节细胞内外钙离子平衡,抑制或加速病毒入侵宿主;通过加速钙离子内流,激化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加速细胞自噬或凋亡;通过促进细胞形态变化,增强其对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响应等。结论TRP通道是病毒感染宿主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其对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多个生理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一步对TRP通道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成为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新靶点,为临床抗病毒性肺炎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病毒性肺炎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离子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苷通过TLR4/IL-6信号通路改善癫痫幼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损伤
16
作者 赵学廉 方敬献 +1 位作者 朱洋洋 武跃辉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甘草苷改善癫痫幼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对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幼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苷组、激动剂组和激动剂+甘草苷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幼鼠... 目的探讨甘草苷改善癫痫幼鼠认知功能、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对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幼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草苷组、激动剂组和激动剂+甘草苷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幼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模型。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幼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组织病理形态,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标记测定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TLR4、IL-6、IL-1β、TNF-α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和激动剂组幼鼠海马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数减少,甘草苷组和激动剂+甘草苷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甘草苷组幼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血清IL-1β、TNF-α和HMGB1表达水平,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以及Bax、TLR4、IL-6、IL-1β、TNF-α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激动剂组比较,激动剂+甘草苷组幼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血清IL-1β、TNF-α和HMGB1表达水平,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以及Bax、TLR4、IL-6、IL-1β、TNF-α和HMGB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甘草苷可减轻癫痫幼鼠炎症反应,降低神经元损伤程度,改善认知功能和空间记忆能力。甘草苷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IL-6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苷 癫痫 神经元 认知功能 Toll样受体4/白细胞介素-6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骨脂素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17
作者 韩敏 张韶君 席迅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补骨脂素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增殖、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第三代hPDLSCs分为6组,5、10、25、50、100μmol/L补骨脂素组加入5、10、25、50、100μmol/L补骨脂素,对照组正常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 目的观察补骨脂素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增殖、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第三代hPDLSCs分为6组,5、10、25、50、100μmol/L补骨脂素组加入5、10、25、50、100μmol/L补骨脂素,对照组正常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诱导矿化结节。另取第三代hPDLSCs并分为两组,25μmol/L补骨脂素组加入25μmol/L补骨脂素,对照组正常培养,采用RT-PCR法检测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mRN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10、25、50、100μmol/L补骨脂素组细胞增殖能力和ALP活性增加,25μmol/L补骨脂素组细胞成骨矿化结节增加(P均<0.05);与5μmol/L补骨脂素组比较,25、50、100μmol/L补骨脂素组细胞增殖能力及10、25μmol/L补骨脂素组细胞ALP活性和25μmol/L补骨脂素组细胞成骨矿化结节增加(P均<0.05);与10μmol/L补骨脂素组比较,25、50、100μmol/L补骨脂素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加(P均<0.05);与25μmol/L补骨脂素组比较,50、100μmol/L补骨脂素组细胞ALP活性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25μmol/L补骨脂素组Runx2、OP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P均<0.05)。结论5~100μmol/L补骨脂素均能促进hPDL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在5~25μmol/L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在50~100μmol/L变化不明显;补骨脂素促进hPDL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机制可能与调节Runx2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素 牙周膜干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分化 转录因子2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溴唑仑的奖赏效应及其神经环路机制研究
18
作者 黄为国 江炜楷 +3 位作者 邵雨微 陈志刚 唐苏苏 洪浩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0-396,共7页
氟溴唑仑(Flub)是一种新型苯二氮䓬类精神活性物质,其成瘾性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条件位置偏爱(CPP)模型,研究Flub的奖赏效应,以c-Fos表达评定神经元活性,采用病毒示踪技术追踪神经环路,通过化学遗传技术研究神经环路对奖赏... 氟溴唑仑(Flub)是一种新型苯二氮䓬类精神活性物质,其成瘾性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条件位置偏爱(CPP)模型,研究Flub的奖赏效应,以c-Fos表达评定神经元活性,采用病毒示踪技术追踪神经环路,通过化学遗传技术研究神经环路对奖赏效应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Flub(ip 3 mg/kg)显著增加小鼠CPP评分,增加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c-Fos表达。抑制VTA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Flub小鼠CPP评分显著降低。病毒示踪显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接受喙内侧被盖核(RMTg)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投射。激活RMTgGABA→VTADA环路或阻断RMTg脑区苯二氮䓬受体,Flub小鼠的CPP评分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Flub通过激活RMTg脑区GABA神经元中的苯二氮䓬受体,抑制RMTgGABA→VTADA环路,产生奖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溴唑仑 奖赏效应 条件性位置偏好 腹侧被盖区 喙内侧被盖核 苯二氮䓬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拮抗依托泊苷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
19
作者 赵凌蔚 叶周恒 +2 位作者 程龙 刘昕 韩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 探讨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 NBP)对依托泊苷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衰老的影响。方法 将HU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内皮细胞培养液)、依托泊苷组(500 nmol/L依托泊苷+二甲基亚砜)、... 目的 探讨丁苯酞(3-n-butylphthalide, NBP)对依托泊苷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衰老的影响。方法 将HU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内皮细胞培养液)、依托泊苷组(500 nmol/L依托泊苷+二甲基亚砜)、依托泊苷+NBP低浓度组(500 nmol/L依托泊苷+5μmol/L NBP)、依托泊苷+NBP中浓度组(500 nmol/L依托泊苷+10μmol/L NBP)、依托泊苷+NBP高浓度组(500 nmol/L依托泊苷+20μmol/L NBP)组。通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衰老细胞比例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如白细胞介素(IL)-8、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mRNA水平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21表达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增殖相关蛋白Ki67阳性细胞比例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依托泊苷组P21表达、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IL-8、IL-1β、CXCL1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1.00±0.00 vs 0.59±0.09、(29.58±4.51)%vs(11.27±1.18)%、2.49±0.11 vs 1.00±0.03、6.32±0.15 vs 1.00±0.03、2.40±0.24 vs 1.00±0.04,P<0.05],Ki67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5.95±1.55)%vs(27.38±7.00)%,P<0.05];与依托泊苷组比较,依托泊苷+NBP低浓度组的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比例、P21蛋白表达水平、IL-1β的mRNA水平均降低(P<0.05),Ki67阳性细胞比例增加(P<0.05)。结论 NBP对依托泊苷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具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泊甙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β半乳糖苷酶类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丁苯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亚硝基布美他尼SD大鼠体内致突变性风险研究
20
作者 文海若 黄勤 +6 位作者 韩素芹 姜华 秦超 石皓琨 赵婷婷 耿兴超 汪祺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3期307-312,318,共7页
目的评价布美他尼杂质N-亚硝基布美他尼的体内致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溶媒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N-亚硝胺布美他尼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N-乙基-N-亚... 目的评价布美他尼杂质N-亚硝基布美他尼的体内致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溶媒对照组(溶媒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N-亚硝胺布美他尼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阳性对照组1[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阳性对照组2[甲磺酸乙酯(EMS),200 mg·kg^(-1)]。2个阳性对照组均为每组6只动物,其余每组12只动物。大鼠连续14 d经口灌胃给予受试物N-亚硝胺布美他尼。首次给药后约14 d和约28 d后采集外周血用于Pig-a基因突变率检测,末次给药后约3 h取肝细胞开展彗星试验。结果试验期间给予N-亚硝基布美他尼未导致异常临床症状和动物体重及摄食量改变。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动物肝细胞平均tail%DNA值(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2.90±0.38/2.34±0.46、3.58±0.27/2.87±0.51、3.45±0.59/2.21±1.44,与溶媒对照组相应数值相比未见差异,且无明显剂量效应相关性。首次给药后14 d,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动物平均RBC^(CD59-)和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BC^(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分别为2.9±1.6/1.2±0.8、2.8±2.4/1.3±1.5、2.4±1.0/1.3±1.5;首次给药后28 d,100、300、1000 mg·kg^(-1)剂量组动物RBC^(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RET^(CD59-)百万分之发生率分别为5.1±1.5/2.2±0.6、4.3±1.5/3.5±3.6、4.8±2.4/2.5±2.7。上述数值与相同时间点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未见差异,且经统计学分析未见剂量效应相关性。结论连续经口给予N-亚硝基布美他尼14 d,SD大鼠的最大耐受量高于1000 mg·kg^(-1),未检出外周血基因突变风险和肝细胞DNA损伤风险。研究数据可为药品中遗传毒性杂质的合理监管和含N-亚硝基杂质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亚硝基布美他尼 致突变性 遗传毒性 SD大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 彗星试验 灌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