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7篇文章
< 1 2 10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瑞德西韦的合成
1
作者 余志扬 杨征敏 +4 位作者 李梦雪 宋明钰 周兵 秦雨馨 李书琰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I0004,共11页
为制备瑞德西韦药代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放射性示踪剂,以N,N-二甲基[^(14)C]甲酰胺为同位素原料,经亲电取代、分子间环化、碘代、亲核加成、羟基保护等十步放射性反应,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和手性HPLC拆分获得目标物(217.7 MBq,光... 为制备瑞德西韦药代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放射性示踪剂,以N,N-二甲基[^(14)C]甲酰胺为同位素原料,经亲电取代、分子间环化、碘代、亲核加成、羟基保护等十步放射性反应,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和手性HPLC拆分获得目标物(217.7 MBq,光学纯度(ee)>99%),总放化收率为4.3%。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MS)和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FSA)分析确认,目标物为[吡咯并三嗪环-4-^(14)C]瑞德西韦。放射性薄层成像分析(TLC-IIA)、离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LSC)、在线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HPLC-FSA/PDA/MS)、液体闪烁测量(LSC)和HPLC-MS/MS分析表明,所得标记物的放化纯度和化学纯度均大于98%,比活度为2069.8 MBq/mmol,放射性/非放射性单一杂质含量均小于1%,该标记物可作为示踪剂,用于瑞德西韦的放射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标记合成 瑞德西韦 ^(14)C 放射性示踪剂 抗病毒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基苯并[d]异噁唑类大环ALK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
2
作者 周振 刘耀阳 +4 位作者 黎瑶 华炫智 刘洋 杨华丽 程卯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2-66,共15页
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活性失调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以恩曲替尼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3-氨基苯并[d]异噁唑类ALK抑制剂,测试其对ALK阳性的人肺腺癌H2228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以邻甲氧... 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活性失调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以恩曲替尼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3-氨基苯并[d]异噁唑类ALK抑制剂,测试其对ALK阳性的人肺腺癌H2228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以邻甲氧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过还原性C-C偶联、杂环合成和酰胺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A1。以间羟基苯甲酸甲酯和水杨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水解酸化得到中间体5a、5b、13a和13b。以水杨醛及取代水杨醛为起始原料,经过还原性C-C偶联、亲核取代、杂环合成、酰胺缩合、Boc保护与脱保护,以及分子内烯烃复分解反应最终合成得到B、C、D系列大环化合物B1-B4、C1-C4和D1-D7。以恩曲替尼为阳性对照药,使用ALK阳性人肺腺癌H2228细胞株和ALK阴性的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采用CCK-8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细胞株的抑制活性。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实验测试化合物B1对H2228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情况。对目标化合物B1和D1进行了ALK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6个3-氨基苯并[d]异噁唑类化合物,其中B、C、D系列化合物为大环结构,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证。体外H2228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B1的抑制活性最佳,IC50=(16.55±3.79)μmol·L^(-1)。细胞凋亡实验表明B1能够浓度依赖性地诱导H2228细胞凋亡。ALK体外酶抑制活性实验中B1和D1的IC50分别为303.7 nmol·L^(-1)和288.0 n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苯并[d]异噁唑 ALK抑制剂 大环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TK靶点的黄芪中黄酮化合物抗肿瘤筛选及活性研究
3
作者 蒯振彧 吴凌燕 +2 位作者 曾宣 朱正飞 孟艳秋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对黄芪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方法使用Sybyl软件Surflex-dock模块对小分子与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进行分子对接,通过Total Score函数分值判断配体分子结合能力,筛选... 目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对黄芪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方法使用Sybyl软件Surflex-dock模块对小分子与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进行分子对接,通过Total Score函数分值判断配体分子结合能力,筛选活性化合物,根据Lipinski五法则,使用Swiss ADME预测所研究化合物的药动学特性,最后将筛选出的最优化合物与PTK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及体外分子水平实验,利用分子对接分析化合物与PTK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筛选出的槲皮素具有最佳的药物样特性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利用体外表面等离子共振法验证了化合物与PTK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能力,KD值为1.44×10^(-6)μmol·L^(-1)。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中多个羟基结构与PTK的氨基酸残基以氢键结合。结论筛选出黄芪中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的抑癌效果很可能通过抑制PTK的激活实现,槲皮素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槲皮素 蛋白酪氨酸激酶 分子对接 先导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两亲性杯[3]咔唑大环的合成与阿糖胞苷主客体识别初步研究
4
作者 顾宁 谭磊 +1 位作者 张文博 杨鹏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的杯[3]咔唑大环衍生物,研究其对阿糖胞苷的主客体识别性能,继而期待作为阿糖胞苷的分子载体。方法以咔唑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和环合反应得到杯[3]咔唑母核;氧化母核的亚甲基桥生成以七元环缩酮为桥的化合物1,然后...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的杯[3]咔唑大环衍生物,研究其对阿糖胞苷的主客体识别性能,继而期待作为阿糖胞苷的分子载体。方法以咔唑为起始原料,经亲核取代和环合反应得到杯[3]咔唑母核;氧化母核的亚甲基桥生成以七元环缩酮为桥的化合物1,然后将其和化合物D进行氨解合成“桥”和“上沿”双修饰的杯[3]咔唑衍生物(2和3)。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化合物2和3对阿糖胞苷客体的识别能力以及脂溶性改善能力。结果与结论设计合成了2个目标化合物,其经过^(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其中化合物2对阿糖胞苷具有良好的结合作用,改善了阿糖胞苷的亲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 阿糖胞苷 主客体识别 分子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藤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郑骏意 缪迎羚 +5 位作者 李明慧 叶颖丹 吴沅欣 李启鑫 夏诗咏 孙明娜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25,共16页
鱼藤素是大量存在于豆科植物中的一种鱼藤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杀虫、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抗骨质疏松等。然而,高剂量的鱼藤素可导致呼吸抑制、心脏毒性和神经传导阻断等剂量相关的不良影响,这推动... 鱼藤素是大量存在于豆科植物中的一种鱼藤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杀虫、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抗骨质疏松等。然而,高剂量的鱼藤素可导致呼吸抑制、心脏毒性和神经传导阻断等剂量相关的不良影响,这推动了负载鱼藤素的新制剂和鱼藤素结构修饰类似物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检索SciFinder、Web of science、PubMed、CNKI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鱼藤素及其衍生物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鱼藤素的来源、生物活性、毒性、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特别是针对其抗肿瘤活性的结构修饰与优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经分析和归纳总结发现针对鱼藤素的结构修饰主要集中于B、C、E环骨架和A环上的取代基,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抗肿瘤活性并降低毒性,所得衍生物多数是作为Hsp90 C端抑制剂而表现出优良的抗肿瘤活性。本综述研究将为后续基于鱼藤素的生物活性研究和新药研发,特别是关于鱼藤素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藤素 衍生物 生物活性 抗肿瘤 天然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酸美托洛尔有关物质的合成
6
作者 刘文坤 于升平 +1 位作者 孙铜 于明艳 《食品与药品》 2025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合成琥珀酸美托洛尔杂质C、杂质O和杂质L。方法以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保护、取代、开环和脱保护反应得到杂质C盐酸盐;以对甲氧基乙基苯酚为原料,经取代、开环反应得到杂质O;以DL-丝氨酸甲酯盐酸盐为原料,经过保护、醚化、脱保护... 目的合成琥珀酸美托洛尔杂质C、杂质O和杂质L。方法以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保护、取代、开环和脱保护反应得到杂质C盐酸盐;以对甲氧基乙基苯酚为原料,经取代、开环反应得到杂质O;以DL-丝氨酸甲酯盐酸盐为原料,经过保护、醚化、脱保护、还原胺化和还原反应得到杂质L。结果设计合成3个杂质,含量均在95.0%以上。结论合成杂质纯度高,可用作琥珀酸美托洛尔杂质研究对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美托洛尔 有关物质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克拉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7
作者 孙俊 王展 +3 位作者 潘佳彤 关奇 张为革 吴岚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3-氧代-8,9;10,11-双脱水-N-去甲克拉霉素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克拉霉素为起始原料,经脱除克拉定糖、羟基保护、氧化、脱除羟基保护基、去甲基化、酰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3-氧代-8,9;10,11-双脱水-N-去甲克拉霉素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克拉霉素为起始原料,经脱除克拉定糖、羟基保护、氧化、脱除羟基保护基、去甲基化、酰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人纤维肉瘤细胞株HT1080、人口腔癌细胞株KB和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合成了10个结构新颖的双环克拉霉素衍生物,其结构经13C-NMR和HR-MS确证;其中,化合物12f和12g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合成的双环克拉霉素衍生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为抗肿瘤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霉素衍生物 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Fe‑Loading Single‑Atom Catalyst Boosts ROS Production by Density Effect for Efficient Antibacterial Therapy
8
作者 Si Chen Fang Huang +5 位作者 Lijie Mao Zhimin Zhang Han Lin Qixin Yan Xiangyu Lu Jianlin Shi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25年第2期187-203,共17页
The current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for medicine still suffer from the limited active site density.Here,we develop a synthetic method capable of increasing both the metal loading and mass-specific activity of SACs ... The current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for medicine still suffer from the limited active site density.Here,we develop a synthetic method capable of increasing both the metal loading and mass-specific activity of SACs by exchanging zinc with iron.The constructed iron SACs(h^(3)-FNC)with a high metal loading of 6.27 wt%and an optimized adjacent Fe distance of~4 A exhibit excellent oxidase-like catalytic performance without significant activity decay after being stored for six months and promising antibacterial effects.Attractively,a“density effect”has been found at a high-enough metal doping amount,at which individual active sites become close enough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alter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boosted intrinsic activity of single-atomic iron sites in h^(3)-FNCs by 2.3 times compared to low-and medium-loading SACs.Consequently,the overall catalytic activity of h^(3)-FNC is highly improved,with mass activity and metal mass-specific activity that are,respectively,66 and 315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ercial Pt/C.In addition,h^(3)-FNCs demonstrate efficiently enhanced capability in catalyzing oxygen reduction into superoxide anion(O_(2)·^(−))and glutathione(GSH)depletion.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assays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 antibacterial efficacy of h^(3)-FNCs in promoting wound healing.This work presents an intriguing activity-enhancement effect in catalysts and exhibits impressive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combating bacterial inf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atalytic medicine Single-atom catalyst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High metal loading Oxidase cat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硼荧光材料及其在硼中子俘获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庞淼 钟天源 +2 位作者 潘勇 齐延新 黄宇彬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6,共6页
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作为一种二元靶向放射疗法,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抗癌潜力。该治疗方法对肿瘤细胞具有高选择性和杀伤力,其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足够浓度的^(10)B在肿瘤中积累。在BNCT过程中实时观察硼的组... 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作为一种二元靶向放射疗法,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抗癌潜力。该治疗方法对肿瘤细胞具有高选择性和杀伤力,其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足够浓度的^(10)B在肿瘤中积累。在BNCT过程中实时观察硼的组织分布和代谢情况一直是治疗过程中的挑战。荧光成像作为一种潜在的灵敏光谱技术,是用于评估组织中的硼分布的可靠选择。因此,将BNCT与荧光成像相结合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介绍了含硼荧光材料的种类及应用,并对其中应用在BNCT中的荧光材料进行了详细介绍。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含硼材料在BNCT中的技术瓶颈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最后,对BNCT中含硼荧光材料的可行设计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含硼荧光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中子俘获治疗 成像 荧光分子 多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叶金丝桃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诗雨 张梦雪 +4 位作者 方容 杨金花 雷亮 宋红萍 毕晓宾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51-556,共6页
目的研究藤黄科(Guttiferae)金丝桃属(Hypericum)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色谱、反相ODS色谱、凝胶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对贯叶金丝桃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紫... 目的研究藤黄科(Guttiferae)金丝桃属(Hypericum)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色谱、反相ODS色谱、凝胶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对贯叶金丝桃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紫外、红外、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辨质谱及X-ray单晶衍射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贯叶金丝桃中分离鉴定8个化合物,分别为perforxanthone A(1)、8-hydroxy-1,2,3-trimethoxyxanthone(2)、绵马酚D(3)、(S)-5-hydroxy-3,4-dimethyl-5-pentylfuran-2(5H)-one(4)、ent-4(15)-eudesmene-1β,6α-diol(5)、methyl-(E)-8-oxooctadec-9-enoate(6)、模绕酮酸(7)、白桦脂酸(8)。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氧杂蒽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金丝桃 提取分离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11
作者 齐鑫 陈伟豪 +3 位作者 林秀萍 肖姣 王俊锋 刘永宏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对西沙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压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液体发酵提取物... 目的对西沙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压反相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马尾藻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sp.SYPUF41304的液体发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最终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吲哚-3-甲醛(1H-indole-3-carboxaldehyde)(1)、吲哚-3-乙酸甲酯(methyl indole-3-acetate)(2)、环(L-脯氨酸-L-缬氨酸)(cyclo-L-prolyl-L-valine)(3)、brevianamide F(4)、asperterreusine A(5)、talaisocoumarin A(6)、3-甲基-6-羟基-8甲氧基-3,4-二氢异香豆素(3-methyl-6-hydroxy-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7)、3-甲氧基-6,8-二羟基-3-甲基-3,4-二氢异香豆素(3-methoxy-6,8-dihydroxy-3-methyl-3,4-dihydroisocoumarin)(8)、4-hydroxykigelin(9)和de-O-methyldiaporthin(10)。结论化合物按结构类型可分为生物碱和聚酮类等,化合物4~8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在4 mg·mL^(-1)浓度下,均未显示出抗细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藻 共附生真菌 Aspergillus sp.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诊断小分子放射性探针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雨露 陆智彭 +3 位作者 厉廷有 邱玲 陈盼盼 林建国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39-1148,共10页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临床上对其进行精准分型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技术正在乳腺癌诊... 乳腺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临床上对其进行精准分型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技术正在乳腺癌诊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放射性探针是PET和SPECT技术的核心,对乳腺癌诊断探针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有望对开发新型探针和用好经典探针产生启迪。基于历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乳腺癌诊断的小分子放射性探针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乳腺癌的分型和活检技术遇到的挑战为切入点,介绍了PET和SPECT技术在乳腺癌诊断方面的独到优势,总结了靶向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小分子探针的发现历程和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目前主流探针[^(18)F]16α-氟雌二醇和[^(18)F]21-氟代呋喃基去甲孕酮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也对这些经典探针未来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现有乳腺癌诊断小分子放射性探针均存在脂溶性强、代谢特征不够优良的缺陷,开发新型探针以拓展核医学影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方面的应用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小分子放射性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自由基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启立 田雪 +5 位作者 王洁 赵磊 夏鹏飞 续艳丽 徐富梅 贾寅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3-684,共12页
氮氧自由基是一类稳定的有机自由基,因其结构中具有N-O·及未成对电子等而表现出诸多特性,可作为自旋标记物用于探索生物反应机制,具有磁学性质可用于多功能磁性分子材料的开发,具有阻聚和催化作用可用于有机反应中的阻聚剂和催化... 氮氧自由基是一类稳定的有机自由基,因其结构中具有N-O·及未成对电子等而表现出诸多特性,可作为自旋标记物用于探索生物反应机制,具有磁学性质可用于多功能磁性分子材料的开发,具有阻聚和催化作用可用于有机反应中的阻聚剂和催化剂等。更重要的是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新药的研发方面备受人们关注,如将氮氧自由基自旋标记于抗癌药物鬼臼毒素可起到增效减毒,易于机体吸收等作用,得到了新的抗癌药物4-[4″-(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氨基]-4′-去甲基表鬼臼毒(GP-7)。通过引入药效团对氮氧自由基进行结构修饰,或将其自旋标记于中药活性成分等,从而得到高效低毒的新化合物,是寻求新药物的有效途径。对新型氮氧自由基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开发利用氮氧自由基,寻找治疗疾病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自由基 结构修饰 衍生物 生物活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D与CADD提升药物成功率的思考
14
作者 陈柏宇 吕泸楠 +3 位作者 徐小迪 张滎 李炜 付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4,共11页
随着人工智能(AI)和计算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药物设计(AIDD)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途径,大幅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效率和成功... 随着人工智能(AI)和计算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药物设计(AIDD)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引入,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新途径,大幅提升了研发流程的效率和成功率。在药物发现过程中,AI技术加速了药物靶点的识别、候选药物的筛选、药理评估及质量检验,有效降低了研发风险和成本。本文深入探讨AIDD和CADD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在提升药物设计成功率和药物研发效率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并探讨这些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药物设计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药效团 分子生成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β-内酰胺酶GOB-54的发现与表征
15
作者 章升霞 王绍琛 +1 位作者 吕云斌 冯治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4-50,共7页
该文旨在从土壤中挖掘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分析耐药机制,做好临床预警,为开发新型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信息。利用功能筛选策略,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通过亚克隆构建和序列测定,得到耐药基因序列。利用序列... 该文旨在从土壤中挖掘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分析耐药机制,做好临床预警,为开发新型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信息。利用功能筛选策略,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获得阳性克隆,通过亚克隆构建和序列测定,得到耐药基因序列。利用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分析、三维结构建模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耐药基因进行分析。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估β-内酰胺酶的耐药活性,利用生化实验分析酶水解抗生素的能力。鉴定出一个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基因,与已知的β-内酰胺酶基因最高只有52.30%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命名为gob-54,编码β-内酰胺酶GOB-54。SWISS-MODEL三维建模发现GOB-54与临床来源的GOB-18具有高度相似的结构。动力学参数表明在所测试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中,GOB-54对哌拉西林具有最高的亲和力和催化活性,动力学参数Km和Kcat/Km分别为121.82μmol/L和49.15 L/(mmol·s)。该研究利用功能宏基因组学方法挖掘出土壤来源的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基因gob-54,编码广谱β-内酰胺酶GOB-54,为临床上监测和防控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土壤微生物 功能宏基因组学 抗生素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 M^(pro)抑制剂2-(2-氯苯基)-7-(异喹啉-4-基)-5,7-二氮杂螺[3.4]辛-6,8-二酮的合成
16
作者 闫翱翔 臧瑞涵 +2 位作者 李华 陈丽霞 李行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98-1204,共7页
目的研究SARS-COV-2 M^(pro)抑制剂2-(2-氯苯基)-7-(异喹啉-4-基)-5,7-二氮杂螺[3.4]辛-6,8-二酮(1)的合成方法,为其深入研究和其衍生物的合成提供借鉴方法。方法以(2-氯苯基)乙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亲电取代、还原、磺酰化、环化、选择... 目的研究SARS-COV-2 M^(pro)抑制剂2-(2-氯苯基)-7-(异喹啉-4-基)-5,7-二氮杂螺[3.4]辛-6,8-二酮(1)的合成方法,为其深入研究和其衍生物的合成提供借鉴方法。方法以(2-氯苯基)乙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亲电取代、还原、磺酰化、环化、选择性水解得到3-(2-氯苯基)-1-乙氧羰基环丁烷-1-甲酸(6),在三乙胺存在下,化合物6与叠氮磷酸二苯酯反应,生成的酰基叠氮化合物经Curtius重排生成相应的异氰酸酯;再与4-氨基异喹啉反应,并在碳酸钠的作用下进一步环合生成目标化合物。结果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经^(1)H-NMR、^(13)C-NMR、ESI-MS确证。结论对化合物6的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通过化合物6获得了一条更精简的化合物1的合成路线,该路线既避免了有毒的三光气的使用,也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通过制备型HPLC得到化合物1的两个顺反异构体,并使用NOESY确定了化合物的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主蛋白酶 抑制剂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茶地上部分丹参素衍生物的分离与绝对构型的确定
17
作者 张雅琦 阮静雅 +3 位作者 杨丁山 张倩倩 王涛 张祎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00-905,928,共7页
目的对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 Y Wu ex H.W.Li)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其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对肾茶的干燥地上部分进行提取,联合应用硅胶、ODS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对肾茶地上部... 目的对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Thunb)C Y Wu ex H.W.Li)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其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对肾茶的干燥地上部分进行提取,联合应用硅胶、ODS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对肾茶地上部分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圆二色光谱、核磁、质谱等波谱技术以及化学反应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其绝对构型。结果从肾茶地上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丹参素衍生物,分别为(R)-迷迭香酸(1)、(R)-迷迭香酸甲酯(2)、(R)-迷迭香酸乙酯(3)、2R-羟基-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4)、2R-羟基-3-(3,4-二羟基苯基)丙酸(5)、2R-羟基-3-(3,4-二羟基苯基)丙酸甲酯(6)和2R-羟基-3-(3,4-二羟基苯基)丙酸乙酯(7)。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肾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发现对于α-羟基羧酸类化合物,即使是只有一个手性中心,也不能仅仅通过旋光值的比对确定其绝对构型。本文所提供的方法为该类成分构型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茶 丹参素衍生物 结构鉴定 绝对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利度胺的结构修饰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吴思 韩娜 +1 位作者 殷军 肖斌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09-1127,共19页
沙利度胺是一种合成类谷氨酸衍生物,在1957年作为镇静和止吐的非巴比妥类药物在德国上市,后因致畸作用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抑制血管生成、抗炎、抗肿瘤、镇痛、抗纤维化等。虽然沙... 沙利度胺是一种合成类谷氨酸衍生物,在1957年作为镇静和止吐的非巴比妥类药物在德国上市,后因致畸作用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抑制血管生成、抗炎、抗肿瘤、镇痛、抗纤维化等。虽然沙利度胺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但因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药代动力学性质差等特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对沙利度胺母体骨架进行化学修饰,设计并开发了大量结构新颖、活性强的沙利度胺衍生物。综述了近20年来沙利度胺的结构修饰与其活性研究进展,为沙利度胺衍生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衍生物 结构修饰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槐花叶黄酮碳苷类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19
作者 张倩倩 杨丁山 +3 位作者 石中唯 阮静雅 王涛 张祎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80-1189,共10页
目的对小槐花(Ohwia caudata(Thunberg)H.Ohashi)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丰富其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对小槐花干燥叶进行提取,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法对小槐花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 目的对小槐花(Ohwia caudata(Thunberg)H.Ohashi)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丰富其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对小槐花干燥叶进行提取,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法对小槐花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槐花干燥叶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异牡荆苷(1)、牡荆苷(2)、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肥皂草苷(4)、异牡荆素-2″-O-鼠李糖苷(5)、当药黄素(6)、异当药黄素(7)、2″-O-鼠李糖基当药黄素(8)、2″-O-鼠李糖基异当药黄素(9)、异荭草素(10)、荭草素(11)、异荭草素2″-O-鼠李糖苷(12)、日当药黄素(13)、2″-O-鼠李糖基日当药黄素(14)、异金雀花素-7-O-葡萄糖苷(15)等15个黄酮碳苷类成分。结论化合物4、5、7、11-15为首次从小槐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槐花叶 黄酮碳苷 结构鉴定 阻旋异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4,6-二取代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20
作者 魏慧昕 李波 +3 位作者 于静岩 王雪娜 赵临襄 刘丹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64-474,481,共12页
目的设计、合成4,6-二取代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参考MNKs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结合计算机虚拟对接评价结果,设计了4,6-二取代吡啶并[3,2-d]嘧啶类化合物。以6-氯-2-氰基-3-硝基吡啶为原料,经还原、水解... 目的设计、合成4,6-二取代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参考MNKs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结合计算机虚拟对接评价结果,设计了4,6-二取代吡啶并[3,2-d]嘧啶类化合物。以6-氯-2-氰基-3-硝基吡啶为原料,经还原、水解、环合、氯代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4,6-二氯吡啶并[3,2-d]嘧啶,然后经亲核取代反应在4位引入取代苯胺,再经Suzuki偶联、酰化以及脱保护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考察了化合物对MNK1和MNK2激酶的抑制活性及体外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22个4,6-二取代吡啶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中化合物12r和12u对MNK2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0.5μmol·L^(-1)和0.1μmol·L^(-1)。化合物12u对人结肠癌HCT-116的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GI_(50)值为0.71μmol·L^(-1)。结论4,6-二取代吡啶并[3,2-d]嘧啶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MNK2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2u与先导化合物B21活性相当,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抑制活性优于B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并嘧啶类化合物 MNK小分子抑制剂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