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4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CT降低腹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行性研究:体模实验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君禄 聂关伟 +3 位作者 赵德园 郑立冬 刘冲 任庆云 《安徽医学》 2024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CT降低腹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行性,及低剂量下最佳的双能CT扫描参数组合。方法在Force CT通过腹部常规单能120 kV扫描模式和不同双能组合模式对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并采用高级模型迭代(ADMIRE)重建方式重建图像,双能扫... 目的探讨双能CT降低腹部CT扫描辐射剂量可行性,及低剂量下最佳的双能CT扫描参数组合。方法在Force CT通过腹部常规单能120 kV扫描模式和不同双能组合模式对Catphan 500体模进行扫描,并采用高级模型迭代(ADMIRE)重建方式重建图像,双能扫描模拟常规单能120 kV重建图像。分析常规扫描模式下和不同双能组合模式对腹部CT图像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和CT值的影响,计算不同扫描模式的CT值准确性误差,记录不同扫描模式CT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单能120 kV扫描模式及不同双能组合模式CT图像空间分辨力均为7 LP/cm。双能1亚组的密度分辨力最低为7 mm/1%,单能120 kV扫描及双能5亚组的密度分辨力最高为4 mm/1%。不同扫描模式下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值准确性误差双能2亚组最高,双能5亚组最低。常规腹部单能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为(117.58±6.18)mGy.cm,双能1~5亚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32.41±1.52)、(44.94±2.54)、(32.58±1.70)、(38.14±1.86)和(57.33±3.38)mGy.cm,双能1组最低(P<0.05)。结论双能5(100/sn150 KV)组合CT值准确性误差小,空间分辨力及密度分辨力高,可降低患者51.24%的辐射剂量,可作为腹部CT常规检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 低剂量 迭代重建 体模 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肠道护理对小肠CT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灵敏 李娟 +3 位作者 高维娜 祁冬 姜欣芝 李梅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规范化肠道护理对小肠CT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某院拟行小肠CT造影检查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肠道护理准备,实验组采用规范化... 目的:探讨规范化肠道护理对小肠CT造影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某院拟行小肠CT造影检查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肠道护理准备,实验组采用规范化肠道护理准备,比较2组肠道清洁度、肠道充盈度、CT图像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诊断准确率、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清洁度评分分别为(2.81±0.12)分、(2.65±0.81)分、(2.72±0.18)分,高于对照组的(1.24±0.23)分、(1.57±0.26)分、(0.99±0.14)分,充盈度评分分别为(3.71±0.14)分、(3.35±0.13)分、(3.64±0.23)分,高于对照组的(1.42±0.23)分、(1.67±0.12)分、(1.11±0.22)分,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1±0.12)分、(2.56±0.13)分、(2.83±0.05)分,高于对照组的(1.14±0.22)分、(1.06±0.31)分、(0.94±0.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准确率(90.00%)及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65.00%、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CT造影检查采用规范化肠道护理准备,可提高肠道清洁度和充盈度,清晰显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解剖结构,提升诊断准确率和图像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CT造影 规范化护理 肠道准备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结合病理特征术前预测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价值
3
作者 陈金耀 邵燕 +1 位作者 章潇潇 方存昊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3期25-33,共9页
目的探讨CT结合病理特征对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31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活检病理特征、术前肿瘤指标及CT影像,按7∶3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将训练集... 目的探讨CT结合病理特征对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31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活检病理特征、术前肿瘤指标及CT影像,按7∶3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将训练集中的患者根据是否存在OPM分为OPM阳性组和OPM阴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胃癌OPM的影响指标,采用LASSO回归分析以进一步筛选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独立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模型校准度,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预测效能,同时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肿瘤分化程度、原发灶外轮廓、胃壁增厚程度、肿瘤长径、瘤周脂肪间隙CT值及少量腹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的变量为CEA、CA125、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瘤周脂肪间隙CT值及少量腹水。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OR=4.389,95%CI:1.351~14.261)、肿瘤长径(OR=1.040,95%CI:1.014~1.067)和少量腹水(OR=21.060,95%CI:6.248~70.993)是胃癌OPM独立预测因子(P<0.05),并以此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训练集AUC为0.940(95%CI:0.904~0.977),验证集AUC为0.901(95%CI:0.830~0.972);Delong检验表明两者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列线图模型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89.5%;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拟合良好(训练集P=0.965,验证集P=0.273)。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具备良好的临床效能。结论基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径和少量腹水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地预测胃癌O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隐匿性腹膜转移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示膈下游离气体的腹内疝致肠绞窄、肠坏死1例
4
作者 茹东跃 张立娟 +3 位作者 刘明明 王聪 金国星 张晓慧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4-656,共3页
消化道穿孔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是胃肠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术前通常有腹膜炎表现及膈下游离气体,但膈下游离气体并不是消化道穿孔特有的征象[1]。2024年2月我科收治1例术前CT示膈下游离气体,术中证实为腹内疝导致肠绞窄、肠坏死,行... 消化道穿孔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是胃肠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术前通常有腹膜炎表现及膈下游离气体,但膈下游离气体并不是消化道穿孔特有的征象[1]。2024年2月我科收治1例术前CT示膈下游离气体,术中证实为腹内疝导致肠绞窄、肠坏死,行腹腔镜小肠部分切除术,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穿孔 膈下游离气体 腹内疝 肠绞窄 胃肠外科 肠坏死 急腹症 小肠部分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可辅助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5
作者 赫晓磊 王俊 王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32-735,共4页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23年1~10月收治的21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肝纤维划分为无纤维化组(n=137)和合并纤维化组(n=73)。所有患者均接受C...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23年1~10月收治的21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肝纤维划分为无纤维化组(n=137)和合并纤维化组(n=73)。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应用Shukun Radiomics V94软件自每张CT图像的感兴趣区域内提取不同的CT影像组学特征。将入组患者划分为训练集(n=147)和验证集(n=63),通过LASSO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并建立CHB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性能。结果 提取的1227个定量影像特征参数通过LASSO降维筛选后共保留了23个具有预测性能的组学特征用于构建CHB患者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1、0.789、0.792、0.735;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4、0.733、0.751、0.703。结论 通过CT影像组学特征辅助诊断CHB患者发生肝纤维化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CT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调多CT设备间肝脏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
6
作者 周创辉 周建伟 +3 位作者 麦迪娜·巴吐尔 黄靖涵 秦耿耿 钟海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28-935,共8页
目的评估健康肝脏影像组学特征在多种CT扫描仪中的一致性,并探究基于图像和基于特征的协调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赣州市人民医院4台CT设备的243例健康成年人的腹部CT检查结果(Optima CT660:n=83,Re... 目的评估健康肝脏影像组学特征在多种CT扫描仪中的一致性,并探究基于图像和基于特征的协调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赣州市人民医院4台CT设备的243例健康成年人的腹部CT检查结果(Optima CT660:n=83,Revolution 512 CT:n=56,Emotion 16:n=69,Definition AS+CT:n=35)。对每位患者在肝门层面选择肝实质勾画直径为30 mm的三维感兴趣区域,使用Pyradiomics提取93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均值中心化、Z-Score、重采样、直方图匹配和ComBat方法协调设备间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台扫描仪之间以及应用协调方法前后特征的一致性,并计算Cohen's d值,以评估不同方法的影响大小。结果肝脏影像组学特征总体一致性为55.38%,其中在相同制造商设备中为87.10%,在不同制造商设备为39.52%;经均值中心化、Z-Score、重采样、直方图匹配和ComBat方法协调后,总体保持一致的特征比例分别为:44.82%、68.82%、66.49%、76.52%和100%;d值分别为-0.57、0.62、0.57、0.78、1.59。结论肝脏CT影像组学特征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一致性较差,仅在同一制造商的扫描仪中保持良好。基于图像和特征的协调方法能有效减少由不同CT制造商和设备型号引起的特征变异;其中,重采样和直方图匹配依赖于具体的参数设置和参考图像的选取;基于特征的ComBat协调表现最佳,使得所有特征在不同设备之间均能保持一致,对未来跨设备或跨中心的研究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批次效应 影像组学 特征一致性 图像协调 特征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盲肠憩室炎和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奕 曾令红 +4 位作者 胡荣兵 叶芸 狄雯婷 王晶甄 廖鸿纯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21-726,共6页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盲肠憩室炎和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于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湘市人民医院和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临床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进...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盲肠憩室炎和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于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湘市人民医院和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临床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三维重建图像处理。以术后的病理结果或出院诊断为金标准,深度探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盲肠憩室炎和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两者的鉴别要点。结果 128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或出院治疗结果证实急性阑尾炎49例,盲肠憩室炎41例,急性阑尾炎合并盲肠憩室炎21例,正常人17例。术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盲肠憩室炎的准确度为96%;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度为98.25%;诊断急性阑尾炎合并盲肠憩室炎的准确度为100%。CT征象:急性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增粗的比例高于盲肠憩室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9.80%的阑尾炎患者阑尾周围有渗出而盲肠周围无渗出,82.93%的盲肠憩室炎患者盲肠周围有渗出而阑尾周围无渗出。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和盲肠憩室炎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效能,并且能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盲肠憩室炎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胃肠瘘
8
作者 黄鹂 周广 +3 位作者 李国光 李光义 谭显政 雷衍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目的评价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AP)继发胃肠瘘(GIF)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连续收集的数据库中108例AP后期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 目的评价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AP)继发胃肠瘘(GIF)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连续收集的数据库中108例AP后期患者,记录其人口学信息和临床特征,行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筛查GIF,以此后5 d内的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诊断AP继发GIF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评价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诊断AP继发GIF的敏感度为91.5%(95%CI 78.7%~97.2%),特异度为98.4%(95%CI 90.0%~99.9%),阳性预测值为97.7%(95%CI86.5%~99.9%),阴性预测值为93.8%(95%CI 84.0%~98.0%),准确度为95.4%(95%CI 91.4%~99.3%);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appa值为0.905;Mc Nemar’s检验P=0.375,提示两种方法诊断GIF及其亚组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时段口服稀释碘剂后全腹部平扫及增强多层螺旋CT可简单、无创、快速、准确诊断AP继发GIF,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早、更精确和更可靠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胃肠瘘 诊断 造影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在胃分区及胃壁厚度测量中的价值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锡明 武乐斌 +3 位作者 李振家 赵民 马风江 李中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5期290-292,共3页
目的 :应用SCT成像技术对胃进行分区并对其胃壁厚度进行测量 ,旨在制定各区胃壁厚度的正常值。方法 :对 5 0例正常成年人应用SCT进行胃区扫描 ,并对其中的 2 8例胃区进行双期强化扫描 ,按胃的解剖分区法对胃的MPR冠状重建图像进行分区 ... 目的 :应用SCT成像技术对胃进行分区并对其胃壁厚度进行测量 ,旨在制定各区胃壁厚度的正常值。方法 :对 5 0例正常成年人应用SCT进行胃区扫描 ,并对其中的 2 8例胃区进行双期强化扫描 ,按胃的解剖分区法对胃的MPR冠状重建图像进行分区 ,并应用光标分别测量各区胃壁厚度。结果 :5 0例被检者胃的MPR重建图像均能比较准确地对胃进行分区 ,测量并计算出各区胃壁厚度的正常值 ,分别为胃底区 :2 .33± 0 .14mm ,贲门区 :4.45± 0 .32mm ,胃体区 :2 .36±0 19mm ,胃窦区 :3.5 8± 0 .2 5mm。结论 :SCT不但能比较准确地对胃进行分区而且能比较准确地观察胃壁的结构和测量各区胃壁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胃壁厚度 螺旋CT 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肝脾容积的CT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涂蓉 张阳德 +2 位作者 黄海伟 伍保忠 郑妙琼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7-318,共2页
关键词 肝脾容积 CT 肝动脉 肝脏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在上腹部双源CT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亚宁 时高峰 +1 位作者 杜煜 王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价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100 kV)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8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5 ml/kg,管电压120 kV,采用反投影滤过重... 目的评价低剂量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100 kV)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80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5 ml/kg,管电压120 kV,采用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低剂量组造影剂用量1.0 ml/kg,管电压100kV,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记录两组患者的扫描剂量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测量两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腹主动脉、门静脉(门静脉期)、肝脏、脾脏、胰腺、腹膜后脂肪及肌肉(竖脊肌)的平均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并对图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常规剂量组造影剂平均用量及辐射剂量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t=12.344、30.169,P<0.05);两组图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主动脉、肝脏、门静脉(门静脉期)、脾脏、胰腺、腹膜后脂肪及肌肉的平均CT值、噪声、SNR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剂量造影剂结合100 kV管电压及迭代重建算法可以得到质量满意的上腹部CT增强扫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腹部 管电压 造影剂 药物剂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敏 佟小强 +2 位作者 王建 王超 邹英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技术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9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超选并采用钢圈配合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结果:59例造影发现出血阳性征象28例,栓塞治疗25例,止血成功2... 目的:研究血管介入技术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9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征象时超选并采用钢圈配合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结果:59例造影发现出血阳性征象28例,栓塞治疗25例,止血成功21例,成功率84%。最终转外科手术10例。结论:动脉造影及栓塞技术可以作为消化道大出血的一项重要诊断及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DSA检出与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晓光 金征宇 +4 位作者 孙昊 薛华丹 刘炜 王怡宁 孔令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对照,对多层螺旋CT(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能力进行前瞻性评价。材料和方法:对20例原因和部位不明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DSA检查前进行MSCT多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记...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对照,对多层螺旋CT(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能力进行前瞻性评价。材料和方法:对20例原因和部位不明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DSA检查前进行MSCT多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记录CT阳性征象和出血部位,并与DSA、手术病理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MSCT检查阳性者16例,包括对比剂外溢11例、肠道粘膜局部异常强化3例、小肠肿瘤和胃窦部动静脉畸形各1例,敏感性为80.0%,假阴性9例。DSA检查阳性11例,包括对比剂外溢8例、空肠和回肠血管发育不良各1例、胃窦部动静脉畸形1例,敏感性为55.0%,假阴性9例。MSCT阳性者,出血定位准确率达100%,与DSA及手术结果相符合。结论: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快速准确,对DSA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多层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直、结肠充气成像及多种重建技术直、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4
作者 许彪 陈刚 +2 位作者 刘剔生 韦璐 阮天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92-196,共5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直、结肠充气成像及多种重建技术对直、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6例临床可疑直、结肠癌患者经肛管注入气体1000~1500ml后,行全腹快速容积扫描。扫描条件:电压120kV,电流100mA,螺距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直、结肠充气成像及多种重建技术对直、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6例临床可疑直、结肠癌患者经肛管注入气体1000~1500ml后,行全腹快速容积扫描。扫描条件:电压120kV,电流100mA,螺距1.5,准直器宽度0.75mm,层厚1mm,横轴位数据传送至同机Volume Wizard工作站分别行MPR、SSD、Ray-sum、MIP及CTVE成像。结果:手术病理证实直、结肠癌192例,MSCT诊断189例,MSCT对直、结肠癌诊断的敏感度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8.4%、92.8%及98.1%,对肿瘤的大体分型符合率为98.4%,MSCT定性诊断结、直肠癌的能力高于与超声、肠镜、癌胚抗原测定三种检查方法。结论:多层螺旋CT直、结肠充气成像及多种重建技术对直、结肠癌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为外科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结肠癌 结肠充气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胰腺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梁宗辉 冯晓源 +1 位作者 祝瑞江 金忱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4期218-222,F0003,共6页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方法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Lightspeed16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Omnipaque30050ml,注射速率4ml/s,延... 目的对非胰腺疾病患者进行胰腺CT灌注成像检查,探索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征。方法39例非胰腺疾病患者行胰腺CT灌注检查。采用GELightspeed16MSCT机的电影模式(0.5s/圈),5mm层厚/4层。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Omnipaque30050ml,注射速率4ml/s,延迟6s,总扫描时间45s。所得数据传输至GEAW4.0工作站,利用Perfusion2中的胰腺灌注软件(去卷积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分别测量39例正常胰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胰腺CT灌注成像特征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均匀一致的实质性器官。BF的测量值为(9684.05±1701.43)ml/(min·kg),BV的测量值为(1362.26±827.10)ml/kg,MTT的测量值为(3.72±3.06)s,PS的测量值为(829.80±278.99)ml/(min·kg)。结论正常胰腺CT灌注表现为局部组织血流量、血容量均匀,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相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一致的实质性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CT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评价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变化 被引量:24
16
作者 薛雁山 陈麦林 +3 位作者 尚存海 胡玉川 武宜 王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患者行肝灌注扫描,其中对照组29例,代偿期肝硬化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7例。通过扫描软件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8例患者行肝灌注扫描,其中对照组29例,代偿期肝硬化2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17例。通过扫描软件得出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渗透表面积乘积(PS)、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分析这些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结果: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PS、HAF的均值是逐渐增加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BV、MTT均值是逐渐减小的。对照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组间的BF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可用来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流灌注 16排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颖文 柴汝昌 +7 位作者 苏云杉 陈翠仙 张勇 牛云 杨晓 梁冬云 邵举薇 蒋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75-377,共3页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患者口服1500ml 2.5%等渗甘露醇后,静脉注入20mg山莨菪碱注射液30-40min后行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患者口服1500ml 2.5%等渗甘露醇后,静脉注入20mg山莨菪碱注射液30-40min后行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技术(VRT)重建。将小肠分为六组,分析小肠充盈情况。结果:所有受试者均认为等渗甘露醇微甜,易接受,未发现并发症。比较三种造影方法,其中以第三种效果最好。充盈良好率达88.5%,MSCTE清楚显示小肠肿瘤10例、肠粘连、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肠梗阻等各1例,显示小肠疾患的肠内、肠壁、肠外及腹腔内脏器情况,显示胃、结肠癌共6例。结论:MSCTE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能全方位多维显示小肠疾病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肠造影 螺旋CT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价急性肠系膜缺血严重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志文 王雪红 +1 位作者 贾玉琳 韩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建立犬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动物模型,探讨MSCT表现与缺血时间、缺血程度的相关性,并与病理对照,评价MSCT对AMI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体重15~20kg,雌雄不限。应用Seldinger技术经犬右股动脉穿刺,以无水乙... 目的:建立犬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动物模型,探讨MSCT表现与缺血时间、缺血程度的相关性,并与病理对照,评价MSCT对AMI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体重15~20kg,雌雄不限。应用Seldinger技术经犬右股动脉穿刺,以无水乙醇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远端的空肠及回肠分支,建立犬AMI模型。将18只AMI模型犬于栓塞术前、术后1~6h行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每隔1h随机处死3只,取缺血段肠标本。结果:18只实验犬均成功建立AMI模型。缺血不同时段的CT表现不同,早期表现为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肠壁增厚,后期出现腹水、肠壁积气及门静脉积气。术后异常肠壁的增强幅度均小于术前,3~6h组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可见肠壁缺血的改变。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明确诊断肠系膜缺血,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CT表现逐渐增多,其增强幅度与其缺血时间及缺血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缺血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胃左静脉变化的MSCTA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齐 薛雁山 +2 位作者 王莉 孟辉强 王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胃左静脉(LGV)和门静脉(PV)扩张程度同肝硬化病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34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门静脉系和胃左静脉进行血管重建,测量... 目的:探讨胃左静脉(LGV)和门静脉(PV)扩张程度同肝硬化病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34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门静脉系和胃左静脉进行血管重建,测量胃左静脉和门静脉主干的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肝硬化患者和24例对照组患者清晰显示了LGV。Child-PughB级患者的LGV和PV直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者(P<0.05),A级患者的LGV直径也显著大于正常对照患者(P<0.05);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LGV直径显著大于轻度曲张患者(P<0.05)。结论:应用MSCTA测量LGV的直径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和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并能够用来估计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在肝硬化病变的不同阶段,LGV和PV的扩张程度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胃左静脉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超声与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建钢 卢占兴 +3 位作者 陈新辉 岳湘竹 于红 刘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1-383,共3页
目的:比较B型超声与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48例,对其B型超声和MS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例,B型超声漏诊5例,MSCT漏诊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3例,B型超声误诊1例,M... 目的:比较B型超声与MS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48例,对其B型超声和MS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1例,B型超声漏诊5例,MSCT漏诊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3例,B型超声误诊1例,MSCT误诊1例。坏疸型及穿孔性阑尾炎6例,B型超声误诊1例;阑尾周围脓肿8例,B型超声误诊2例,此两型MSCT均诊断正确。合并症19例,其中,肠梗阻7例,B型超声诊断5例,MSCT诊断7例;穿孔3例,B型超声诊断1例,MSCT诊断3例;结肠肿瘤1例,B型超声及CT均诊断正确;阑尾结石8例,B型超声诊断4例,MSCT诊断7例。结论:B型超声对于有典型表现的急性阑尾炎可做出正确诊断,因简便易行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法。而对于B型超声结果阴性而临床症状疑似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或B型超声不能十分明确性质的腹盆部包块必须行MSCT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超声 MSCT 急性阑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